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论文 >

浅谈高中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和管理策略———以高中历史校本课程为例

发布时间:2020-08-03 12:33:43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仪征市第二中学 211400 吴凌雁 金祝

【摘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国际教育研究的关键课题,更是我国推行新课改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也得以推进,而且让学校、老师获取了更多的独立的开展筹划的权力。为了更好地充实学科教学的内涵,满足同学、老师、学校建设多样化的追求,深化教师对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学校理应加强对学校校本课程的指导和管理。本文以高中历史校本课程为例分析其实施和管理的策略。 

现时,国家的基础教育的沿革正日益深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相结合的三级课程的管理体制也因此受到重视而被逐步推广开来,用以实现对课程框架、建构与课题的修饰和完备。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借鉴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有益经验,提出了在国家课程标准的统一指导下,尊重地方的差异,发挥学校、教师的优势,有效展开校本课程设计,发扬同学们的个性特长,促使同学们去主动学习、探究学习。通过有效挖掘本土资源,开发形成凸显校园特色,体现办学宗旨,促使同学们自我成长的多元化的有筛选的校本课程,则逐渐成为符合学校、老师及同学成长要求的有益措施之一。

一、“校本课程”核心概念界定

20多年前,“校本课程”一词已然出现,英、美等国最先提及。校本的说法来源于通过对教育权力的改革,使学校能够独立地决策日常工作。为了学校自身质量的提升,校本课程、校本教研、校本管理等多种多样的做法层出不穷,校本课程则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向之一。“校本”可以理解为以校为本,即“为了学校”、“基于学校”。教育改革的基点是学校,以校为本是一种要重视学校力量和学校自身发展的教育理念,没有学校自身的主体作用,一切改革都难以成功。

校本课程也可称为“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国家课程”,国家基础教育的主要构成成分,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它“能够确保国家范畴里的同学们得到基础的一致的、均衡的培养,是国家区域内的所有学校的课程具备一定程度的水平,并给予国家领域里的教学测量充分的统一的准则、引领效用”。它选取必修课的办法,采取研制—开发—推广的模式进行“自上而下”的推广,带有强制性、权威性。“地方课程”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是从国家课程标准出发,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课程理念的支持下,当地教育管理机构在规定课时下,依托地区独有的素材条件来筹备策划的课题项目。它是依据合理的深挖地方特色资源来规划并设计,是以带有地域或民族特色。校本课程可以把其看作是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特点而量身定制的课程,在国内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校本课程是指该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推行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析同学们的要求,深度挖掘本地社区、校园资源而设计规划的多元化的、便利同学们挑选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该校的校长、老师做主,通过推行“问题解决”即“自上而下”的方式,借用“实践—评估—开发”的开发模式,来符合各类社区、学校、同学们的差别要求,故而带有适应性、参与性。

校本课程是由该校担当任务的相关老师来统筹、推行、测量的课程。其课程统制、推行和评价会产生“三位一体”的效果,由该校老师担负责任等等。

虽然表述略有不同,但都体现了校本课程的基本精神。本文觉得: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老师来统筹策划、推进及测量的课程。即以该校老师、同学为主要角色,选取校园这样的环境,确认国家、地方课程推行的根基上,合理辨明同学们的要求,搜集、融合本地社群、学科的素材资料,按照该校办学理念、教育目的而架设的多元化的、便利同学们遴选的课程。

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实施和管理的对策

徐玉珍教授将历史校本课程开发阐释为:在学校现场开展、推进的,在国家、地方设置的大纲的基础理念的引领下,结合该校本身的实质、特色、设施、可选取并使用的素材资料,让学校的历史老师自觉、自主、自立或与校际组织协同展开的,意图适应该校同学学习要求的各种形式的课程开发行动。

结合以上概念的分析,本文将其阐述为:立足于确保历史国家课程实施的基础上,按照学校教学观念或办学特色,合理分析本校同学们的历史学习情况,经过该校历史老师或历史老师与其他教职员间的互助,有效挖掘校内外各类历史资源的形势下,选编、改编、新编历史教材或筹划历史研习实践的模式,施行独立架构、统制和推行的,便利同学们遴选的多类别的历史学科的实践行动。

历史的新课改的成功实行需要依靠历史学科的校本课程的设计和推行的力量,同时它也有益于教学、育人任务的顺利达成。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努力做到:

评估学生需求,拓宽开发渠道

校本课程以生为本,因为同学们在学校完成学习任务,是学校的主要教学对象。想要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推进新课改,必须倾听同学们心里的想法,发挥同学们的主动性,并且提出合理的对策,增广课程开发的渠道。

1.聆听学生需求,激发学生主动性

“以生为本”是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蕴涵的重要精神,因而要按照同学们的想法设计为同学们的成长服务。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重视同学们的独有的个性的想法与要求,此为最本质的一个要求。因此,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要按照同学们的设想要求办事,聆听同学们的建议,鼓励同学们积极加入到课程的规划、设计中去。科学评估同学们的需求不仅能激发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也是回归到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本原、基础。学生学习需求的分析是通过对学生现有状况即现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分析与要达成的的知识、技能、能力等间的差别的解读以进行课程的计划、统筹。每一个高中同学都有自己个性化的追求,历史科目必须在项目编排、策划上看重同学们的特质,体现出特性的差别。因此,历史校本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应努力调动同学们的兴趣,提供同学们课堂互动的空间,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历史校本课程的开拓人员要做到心中有同学,关注同学们的想法,这样才能统筹部署出更具针对性的课程,从而给同学们提供更充分的发展空间,利于同学们个性的养成。

2.创建公正透明的组织管理系统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实行,离不开科学民主的开发、管理机构的组建,选用合理的针对性措施,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给予其足够的资源支撑和政策规范。

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过程繁杂而又灵活多变,需要适时调整、改进,这就对开发、管理机制的架构提出更高的要求,脚踏实地的逐个突破。历史校本课程的筹划相比于另外两种模式来说,非常注意学校、老师、课程专家等成员发挥的作用。所以在进行历史校本课程规划时,学校领导应转换角度,以人为本,建设起学校、老师、同学、家长、学者等构成的开发组织,并形成完善的制度,强化组织的监管,让其过程更加透明、公正。“高中历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明确学校要创建起突显本身教学目的的和谐教学领域,在此情景里,应该要细致地创造出学校主管、所有老师尤其是历史老师能担负的对应的任务、主动带动历史的教育革新的课程开拓的氛围。”即创设出友爱、开放的设计场所,营造出校园管理的民主性。学校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积累经验,摸索经验,进行系统的开发。历史校本课程的规划过程中必然会遭遇一些挫折与问题,因而,学校应规划好相关程序,科学的调研分析校内外环境,按照其要求设置恰当的课程目标,设置课程项目,设计、推进和测评课程。具体行动时,学校可以采取课题研究的形式,将之与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和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建构起规范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把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不断深入。在践行的历程里,学校的决议监管、历史学科的铺排方式都应该按照留存的缺陷展开持续的整顿、改造。学校要敢于放手,转变态度,服务于师生,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制度扶植课程的筹划工程。在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方法,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减轻教师课务负担,建立起公正、透明的管理监督体制。

总之,学校要合理运用相应的权力,构建起公正透明的组织监管体制,鼓舞广大师生深入其中的激情。

强化对教师的校本培训,增强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

理论指导具体的实践行动,教师是践行校本课程设计的主要成员,其设计规划的态度、专业技能关系到课程筹划的最终效果。所以,强化培训、提升课程意识与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更新教学理念,增强课程意识

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影响着课程开发的成败,而历史老师作为具体行动者、任务承担者所代表的意义更是不容置疑。历史校本课程能高效展开,与历史老师的付出密切相关,他们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课堂的主导者,参加课程的决策,亟需更新理念,增强课程意识与开发技术。

“课程意识是老师的一项基础专业认知,对课程的规划、推行的基本应对,是老师对课程的结构的基础理解,含有老师对课程的实质、构造和效能、特定课程的本质和价值、目的、内容、研习实践形式、测量、规划、推行等方面的基础心理、关键精神,以及在课程的执行里的引导方向。”然具体操作时,大部分历史老师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理论脱离实践。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做一个学习者、研究者,增强课程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从而提升课程开发的质量。开拓历史校本课程时要有充分的理论、思想准备,而过去的历史教师学习的多是与高考、升学有关的知识,缺少相关教学理念方面的强化。历史科目的开拓需要历史老师学习新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汲取前沿理论丰富自身内涵。老师应该仔细明辨并扮演好自身的角色,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做一位课程的开发者和主导者。

2.强化在职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桑德斯特罗姆、埃克霍尔姆提出:“在职培训在相当水平上应该从每个学校的层次上去施行,而且,在职培训的专门人员应该辅助学校职员部门能够用簇新的视野来对待本身的机构,学校建构的必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在职培训的追求。”历史学科的设计明晰了历史老师的知识结构,更是设置了开发技术的高层次的准绳。但这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经过选择合理灵活的举措去加强历史老师的行动操作技艺,以便于有效率地完成需要担负的任务。

1立足基础,有效推进校本培训

新课改提出按照“边培训、边实验、边研究、边开发”的准则,强化培训的资源创建的要求。校本培训是“在教学的专业型成员的引领下,由学校利用本校的教育教学、科研探索行动的办法去鼓动、组建、决议、设计、筹建的一种培训学校老师的校园内部的训练。”为了达成促进学校、教师成长的目标,应立足校情,凭借自身优势展开校本培训,让其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之一。利用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间的方式,提供制度上的倡导与鼓舞,激发广大老师的热情,来适应校本课程规划的需求。校本培训要有针对性,注重鼓励老师设计筹备的激情,促进老师业务水平、科研水准的延展,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进步。

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学校领导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等角色,保障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为深化老师的校本教研的才干,学校要多搭建培训、协作沟通、成绩展示的平台。老师依此展开自我学习和反思,通过问题来指引钻研,实践探索以处理问题。当然,还应该要约请专家莅临指教、核心老师经验介绍等,让老师获得多方面的指点,带领老师的科研素质、实干才能的提升。

2开展多样化的校外培训

受到学校办学条件的限制,学校的校本培训对教师的提升是有限的,还需要积极的与外部进行合作交流来充实自己。校外培训以其丰富的形式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如教育行政机构组织的短期集训、校际间的考察、同伴学校的交流等。通过这些多样化的培训学习,可以让教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经验,从而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准。

当然,教师的专业成长还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因此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不断学习来实现自我专业的发展。教师要经常性、系统性地开展自我学习,学习与课程开发有关的知识与技能,并且对自己的课程实践进行反思,从而提升课程开发的能力。同时,教师间要互相帮助,学会合作探究,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进步。

3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要鼓舞老师积极加入到历史校本课程的筹划中去,就急需满足老师自发教研的本质需求。那么,怎样调动教师的研究内需,就成为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学校不能强制开发校本课程,应该激活教师的内需,让教师自己认识到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为激活教师的内在动力,需要学校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激发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热情。例如评选优质的科研项目,相应奖励的设置或者校际间的荣誉评定等,让校本课程的开拓任务与老师自身密切相联,提高老师参加的积极性。学校应制定实时折合比例来筹算工作量的考核办法,为老师减负,从而防止课程开发时因耗时费力出现的敷衍了事的情况。所以,构建起符合教师需求的激励机制,对教师来说也显得尤为重要。

深度挖掘历史课程资源,突破资源限制

历史学科的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足够的课程资源来支持,这就需要充分挖掘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并进行科学有效地整合。

1.深度发掘,科学利用课程资源

肖川认为:“只要是能够帮助同学们的生长、拓展行动需要发掘和选用的物质的、精神的资料、素材都属于课程资源,比如图书材料、影像材料、文化风俗、文史典故、遗址古迹、自然风景、独具特色的人物或事物(如特殊的性格、杰出的创造、出奇的展现)等等。”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与此相关的资源的广泛性,特别是丰富多彩的地方史资源是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一方面,学校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教育课程资源,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时间和条件资源等。这就需要学校能因地制宜,结合自身需求来进行科学的评估,深度发掘已有的课程资源,并实现对这些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另一方面,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还应重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如场馆资源(博物馆、科技馆等)、社区课程资源包括人文历史资源、社区物质和环境资源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为了有效达成课程的目标,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课程资源,而不是面面俱到。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上应遵循最优化原则,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展示教师素养,突出个性。仪征市E中学在开发时就将地方史资源与历史学科资源相结合,对学校魅力的突显及同学们人文素养的升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及课程资源管理

在搜罗、整理有益的历史的课程资源时,学校应给老师、同学以最大限度的协助,不断地优化软硬件设备的条件,充实学院的的素材资料。为了方便多种素材资料的利用,学校应架设课程资源库,实时监管存储的相关资料。同时,学校还应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开发自由,并且采用合作开发的形式,加强各种力量之间的合作,做好资源的最大利用和全面整合。

总之,要因地制宜,深度发掘、整合课程资源,突破瓶颈,共享人力及历史资源。

搭建以人为本、多元化的测评系统

陈玉琨等人认为“课程评价是在系统查究、描画的前提下对学校的课程适宜社会、个人要求的水准进行判别的行动,判别出学校的课程实际的或隐藏的价值,从而一直修改课题、实现教学价值的增强的历程,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构成因素。”因此,只有依据测评体系的支撑,才能及时地找出不足之处,有效地落实历史校本课程完善的任务。经过测评能明显凸显老师、同学们的主体性,“主体原则突出人的独特性、自觉性、差异性,凸显天赋、优点、爱好,实现培育有灵气、有思维,精神化、社会化的人的目的。教育实质上表现了对人的极致爱护。教育对象本身是主体的存在。”所以,要努力建立健全评价系统,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以及周全的评价体系,让其更加客观公正、人性化。

1.创建以生为本的历史校本课程测评体系

学生是评价的主体,要让同学们真正地感受到自身的改变,自觉的作出真实的判定,感悟成长中的乐趣。历史校本课程注重同学们性格的塑造,因而在测评同学们的学习时,不只是划定分数,更重要的是考察同学们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与体悟。测评时要对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过程、情感体悟等各方面的素质进行综合考查,也就是说,课程的测量看重的不只是学习的结果,还要把目光放到学习的经历中去,将终结性测评与过程性测评统一起来。历史校本课程的基础效用是促使同学们的生长,获取胜利的感触,反省学习中的缺点,逐步认识自我,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得到更好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为校本课程的内容、教材及教师的教学方式等提供一个尺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同学们展开自我测量的踊跃性,乐于展示自己的想法、要求,从而优化课堂、完善教学。总之,要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以发展的眼光观察、综合测量同学们的学习,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测量体系,尊重同学们的特殊差异,调动同学们的内在潜能。

2.改革教师评价制度

对教师进行测评也课程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对老师展开发展性测评,激发老师工作的热情。老师担任着测评中的主角,但同时也是被测量者。所以,要立足于历史教师的发展,让评价成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一种手段。测评老师时应体现出老师的主角地位,依据老师的自测、互测,发现老师的潜力,有效地推动老师的专业发展。在评价方式上,注重人性化,以教师为本,将评价和日常教育行为结合起来,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实践,使评价实施日常化。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多样化。“在校本课程的测评系统下,对老师的测量能够从同学们选课的数量、同学们具体学习的成效、同学们问卷调查的报告、老师选择的讲课模式、主管同老师观摩后的评判等多个角度着手,综合各个层面的成分来思考分析,完成对老师的终极评定。”想要真正地发挥老师的特长,就必须努力转变传统的对老师测评的形式,公平公正地量化老师的工作,让老师在测评反思后实现对教学实践的改进,业务水平的成长。

3.建设严密而科学的测评机制

历史校本课程的测评对同学们的性格塑造、老师的素质提升及教育教学的深入改革都有着可贵的价值。借助于历史校本课程测评的方式,才能适时发现其规划过程中出现的缺陷与不足,促使其设计不断地改善。

历史校本课程的评价要体现出主体、内容的多元性,把评价指标多样化,明确各自的责任,开展以诊断为主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出其功能。所以,遵循同学、老师、学校的独特性、差异性,建立起科学而严密的测评体系,是当前亟需努力达成的目标。同学们是历史校本课程测评的主角,但要实现客观全面的测量,还需要老师、学校、家长等一起投入到评价过程中来,从而实现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总的说来,历史校本课程的测评需要结合各校的具体情形,构造起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测评系统,深度推进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综上所述,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实施和管理是为一项系统的工程,立足于学生需求,强化对教师的校本培训,充深度挖掘学科课程资源,搭建人本、多元的测评系统,学校在管理校本课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起到组织、协调、管理作用,一个学校的校本课程实施、管理的优劣对学生素养的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学校内涵、特色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至关重要。

word该篇DOC格式浅谈高中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和管理策略———以高中历史校本课程为例范文,共有766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浅谈高中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和管理策略———以高中历史校本课程为例下载
浅谈高中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和管理策略———以高中历史校本课程为例.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