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正文
第一篇:二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二年级数学教学论文: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更新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新课标的推出,要 求我们更新观念,与改革同步。如何组织教学,怎样做才能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我们的角色转变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怎样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这个学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学期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 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对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 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 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完成一件事物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二年级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稳定 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使小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 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 呢? 首先,“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新授课,练习课更加讲究方法。新授课中,我们可以和 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象朋友一样讨论教学内容,走进小朋友的心里,使他们消除心理障 碍和压力,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练习课上,利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完成练习。 可以请小朋友当小老师来判断其他正确;或者通过比赛形式来完成。对于胜出的小组给予 红花或星星等作为奖品,这样促进学生。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教学中不断提出与新内容有关的 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我在教学“时间”这部分时,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在三个星 期前就先告诉学生,三个星期后我们要学习时间,希望同学们多去了解。然后我有意创设 一些有关时间的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让大家接触,结果学生来了兴趣,在学这部分知识时再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解决 相关的问题就容易多了。 二、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
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 况,在教学“方向与位置”这部分
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方向与位置”这部分时,我让学生通过判断学校的方向,再来判断教室的方向,最后再判断自己的位置方向,这样一次次、一层层地认识,加深对着部分知识的理解。多让他们实践,就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结合基础知识,加强各种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在重视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乘法口诀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找规律,再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得出结论。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太小了,滋长能力比较差。所以导致教学工作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一定会努力认真的总结、反思,虚心求教,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第二篇:二年级教学论文浅谈怎样上好低年级数学兴趣课
浅谈怎样上好低年级数学兴趣课
辛市镇中心小学杨渭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探索精神,让学生最有效地获得数学知识。近年来,我对“怎样上好低年级数学兴趣课”作了一些探讨和实践。我的体会:要上好低年级数学兴趣课,必须把握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赋予枯燥乏味的数学以“活力”,让妙趣横生的“动感”数学进入课堂,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乐学。
一、做好“趣味”文章,使数学“活”起来
低年级的数学多数知识显示枯燥无味、呆板、教条,课堂气氛难以活跃。学习兴趣激发就是数学课要充满情趣,关键是在教学中教者设法把数学教活。
(1)运用数学编儿歌,易记忆
儿歌语句简短,读来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深受小学生的喜欢。教学中,借助儿歌等形式,发挥语言直观作用,使学生形成愉悦表象。如教学数学大月、小月时,我给学生出示儿歌:“七前单月大,八起双月大。”这样,学生记得快,记得牢。再如,教学除号时,可以教给儿歌:“一条横线画得平,两个圆点平均分。”不仅形象描述除号的形状,还内含等分意义及书写要求,强化了学生表象记忆。
(2)运用数学做游戏,使内含形象化
一节“趣味”课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学内容是否生动,教学形式是否活泼,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动、贪玩,我就投其所好,把部分运算题编成游戏做,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在进行改错题计算时,我编“医生诊病”的游戏,将平时的错例编上口号,让学生分析各种“病例”错在哪里(找出病状)、为什么会错(分析病因)、怎样改正(开出处方)、正确的得数是什么(总结医疗效果)。学生通过“医生诊病”改错的游戏,很快掌握了计算方法。再如:为了提高学生快速准确计算的能力,我编了“过金桥、夺红旗”的游戏。在黑板上画一座桥,两边各有六道题,分别请两个小组上台进行计算比赛。同时全班同学在台下边拍手边唱〈〈过金桥〉〉儿歌:“数学题儿一道道,一排排的像小桥,算对了
呀就过桥,算错了就过不了。老师引我上金桥,学好数学夺锦标。“在活动中,学生们的积极性超越了一般。台上的学生要又快又对的计算,台下的学生也在边唱边助威呐喊,课堂气氛出现了精彩的一幕。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编了“摘苹果,找准答案”的游戏,先将10个写有加减竖式的“苹果”贴在事先画好的苹果树上,然后将有正确答案、错误答案的卡片发给学生,学生上台摘下苹果,面向大家让同学们评议,看谁是又对又快地摘到苹果。当学生看到苹果树上一个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时,都迫不及待地要去摘。可是,这些苹果不容易摘到,必须把苹果上的算式题的数字相加(减),得数与自己卡片上的得数一样才能摘。算式题变成了苹果,对小学生自然增加了吸引力,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
(3)运用数学编趣题,使思维多样化
学生的求知欲是强烈的,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我运用一些数学编成趣题,开展“动脑筋巧题”活动。例如:有一块木版就像我的课桌面子,用锯子锯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这题一出现,学生纷纷举手,不加多思考的学生都认为还剩3个角。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是对的,并表扬他们已经动脑筋了就是好。还有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又举起了手,说:“剩下4个角”、“5个角”。当我听完这些答案后,请学生用纸来折一折、剪一剪。我跨这些同学“真棒”。并且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不能简单地想,要从多方面想,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要进行多样化思维,才能达到预定的结果。
二、 “美育”,使数学变得“美”起来
人人都爱美,低年级学生对美好的东西更有强烈的追求和向往。如果将美育渗透到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去,把枯燥无味的算式、公式千篇一律,毫无变化的阿拉伯数字“美”起来,对提高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把算式题与花朵结合,数学变得美丽可爱
鲜花是美好的,低年级的小学生特别喜爱花。我在上“秋游”这节兴趣课时,安排的第一个内容就是“公园赏花”,我用色彩斑斓的
菊花、玫瑰花、一串红等花朵作教具,布置成一个公园的小花园。在这个花园里的花朵上面都盖着一个得数,只要学生说出一道算式的得数与花朵得数对应,这朵花儿就会开放。上课时,同学们兴趣浓烈,答题积极,快速准确。题答完了,花朵全部展示在学生眼前,学生们既复习了数学计算题,又使他们沉醉在美丽的大花园中。
(2)把数学与动物结合,数学变得逗人喜爱
低年级学生大多数喜欢看卡通片,那时因为卡通里的小动物逗人喜爱。我抓住这个特点,运用到课堂中来。在“秋游”课上安排了一个动手拼图游戏:把条件和问题分成动物的若干部分,只要把有关的问题和条件搭配好,就能拼出一只可爱的小动物。同学们立刻笑眯眯地拼起来,好奇心使他们迅速找到合适的条件和问题,组成了一道道完整的应用题,而且逗人喜爱的小动物出现在面前了。
(3)把口算题与“登山”组合,数学变得催人奋发
使数学“美”起来,不仅要赋予数学形象美,满足学生爱美的好奇心,更要挖掘数学的内涵,把德育美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我在上“秋游”兴趣课时,又安排了一个“登山攀高峰”的接力赛。我设计了一座又高又陡的山,有四条通往山顶的路,每条路上都有一道道险关(即一道道算式题),算对题目,就可以到达顶峰。这个游戏的场面非常激动人心,同组的“登山队员”都为自己的队员呐喊加油,争取冠军。通过这种比赛,学生们不仅口算熟练,而且培养了一种齐心协力,团结奋发向上的精神,使数学变成了学习的动力。
这节“秋游”兴趣课是以“美”作为主线,欣赏花朵、拼图游戏、登山攀顶等整个课程有声有色,把秋景展示在学生面前,确实使数学“美”了起来。
三、运用“电化”教学,使数学“动”起来
传统的教学方法靠教师的一张嘴,手中的一只笔,一本书,一块黑板,随着现代化教育科学迅速发展,电化教学普及。这对上好数学兴趣课,又添上一把“火”。把电化教学引进数学教学课堂,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动”了起来,效果显著。
比如:把固定的画面变成活动的课件后,提高了学生的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把呆板的算式变为有生命的动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把数学的习题变为生动的画面,色、味、声俱全,使孩子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离不开生活。
总之,要上好数学兴趣课,教师还要有广博的知识,要围绕着“趣”字去组织,去科学编排,去巧妙构思,以自己的智慧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叩响学生心灵之门,引领学生在活泼、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到知识的海洋中嬉戏、遨游。
第三篇:小学二年级数学论文
我和爸爸买牛奶
二(5)班刘思铭
星期天中午,爸爸带我去逛超市,超市的东西可真多,让我增加了不少见识,到了牛奶柜前我说:“爸爸,买箱牛奶吧?”爸爸说:“好啊,你看看这箱牛奶我们一家三口会不会喝过期啊?”我仔细的看了下日期,原来还有15天就到期了,一箱总共是60瓶。爸爸说:“我们每人每天喝2瓶,你算下看看时间够不够?”
我憨笑了一下,想了一会说:“如果我们每人每天喝2瓶,一天就是3×2=6(瓶)15天的话总共是6×15=90(瓶)90>60所以可以喝完。”
爸爸笑了笑说:“你的方法也对,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开动你的脑筋?”我说:“其实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每人每天喝2瓶,一天就是3×2=6(瓶),总共60瓶60÷6=10(天),我们10天就可以喝完了。”
爸爸摸了摸我的头说:“孩子,你的算法很好,以后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开动脑筋,不要局限于一种算法,数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只要用心你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的。”
我们又逛了一会就和爸爸拿着牛奶回家了,一路上我心里美滋滋的享受着数学给我带来的乐趣。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论文
二年级数学论文
2014-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低年级估算教学之路探索
摘要:新课标中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估算教学在内容安排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由于我国的计算教学历来重视运算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强调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都缺乏相应的经验,因此造成了估算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我觉得渗透“误差”概念,排除学生因精算形成的习惯和估算特点之间的矛盾而造成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估算优势,可以消除其抵触心理;落实基础知识,清除学生在学估算时心理压力;让学生感受估算的实用价值,解除其畏难心理。
关键词:估算能力 心理意识 误差 优势 基础知识 实用价值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某些计算和测量的结果无法得到或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和判断时所采取的一种数学方法。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信息化社会中,复杂的计算都可以靠计算器或计算机来代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则需要更多的是口算和估算。在倡导“有用数学”的教育大环境下,估算更是备受青睐。新课标中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估算教学在内容安排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我在教学时,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估算教学中却出现了比较尴尬的现象。
二年级上册“加、减法的估算”中有这样一题:二年一班有39人参加学校运动会,二年二班有42人参加学校运动会,二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参加学校运动会?我在教学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读题后,列出算式39+42,并很快口算出得数有81人。但因为这堂上的是求近似数,题目中有“大约”这个词语,学生明白要求“大约数”,于是就在答案后面写上约等于80人,算式如下:39+42=81≈80人。学生已经口算出精确数,却因为题目的要求,再在精确数的基础上获取近似数。这样为求近似数而求近似数的教学有价值、有意义吗?在低段估算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估算的价值体会不是很深,不能带给学生便利,反而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为什么估算的教学对低段学生学习会产生负作用?带着疑问,我研读了各种教育教学杂志上有关估算教学的文章,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发现有以下几种原因:
1、精算形成的习惯与估算特点之间的矛盾,造成心理障碍
学生从一开始学习计算,就在教师的影响下,对计算逐渐养成了“计算要准确、结果应唯一”的观念。而估算是不需要精确的结果,允许有误差的,且由于估算的方法不同,估算的结果是不“唯一”的。这样,使得学生在心理上有了一个极大的反差,产生估算学习时的心理障碍。所以,学生不愿意主动选择估算。
2、教材提供的资源与产生估算需要之间的矛盾,产生抵触心理
估算应该适用于这样的情况:要计算的数据大且很难很快算出计算结果,同时不需要算出精确数。而在低段教学中,“数的认识和计算”所涉及的数是万以内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口算能力早已达到能立即精算的水平。如以上列举
的39+42的估算,因为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都达到了比较熟练的程度,口算比估算来得简便。设置这样的估算内容,似乎有点牵强。这种为估算而估算,让估算成为形式的教学,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估算的优越性。再者,估算要先把相关的数据“化整”,程序多,学生会觉得估算麻烦,不如直接口算和笔算,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抵触心理。
3、估算对学习者的要求与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之间的矛盾,形成畏难心理估算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一定的笔算、口算、运算定律的掌握和运用以及计量单位基础上的。在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有相对广博的知识与常识。估算时要涉及到合理猜测、对运算结果范围的估计以及灵活推断等思维活动,远比直接口算和笔算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复杂。再者,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即使有具体情境,但学生对此情境所允许的误差范围和要求仍旧难于把握。因此,对于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就形成了畏难心理。估算是一种意识,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靠有限的几节课是远远不够的。基于上述的原因分析,本人觉得应该坚持长期渗透,让学生充分感受估算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一、渗透“误差”概念,排除心理障碍
现行教材中,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次正式出现了估算的教学内容。但是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有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我觉得在这一阶段就可以渗透“误差”概念。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我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出示一堆糖果,有62颗。先叫学生去估一估有多少颗,生1:100颗。生2:30颗。生3:80颗。??这个时候很多学生是在乱猜、在矇,答案与结果相差甚远。我有意指导学生先去数出10颗糖果,再让学生去仔细观察这一堆糖果大约有几个10,从而去推算这堆糖果有多少颗,生1:70颗。生2:50颗。生3:65颗。??这个环节,学生的答案靠近了准确结果。最后,我组织学生准确地数出糖果的颗数,再与推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及时表扬了几个估的跟准确结果比较靠近的学生。
活动中,学生先掌握10颗糖果的正确表象,再去估计一堆糖果的数量,进一步理解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发展学生的推算能力。通过这样一次推算经历,一方面丰富了学生自己的估计经验,另一方面渗透了估算是允许有误差的。事先估计再和实际的数量比较,有助于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并渗透了“误差”概念。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学习估算时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同时为学习估算做好心理准备和打好认知基础。
二、体验估算优势,消除抵触心理
要求学生用估算,就需要有必要估算的情景和适宜估算的题目。教材中的情景有关估算的含量少、份量轻、并且脱离实际,有些学生可以直接口算确实没有必要估算。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教材。
1、调整教学顺序
二年级上册的“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是在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此时,对于10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都达到了比较熟练的程度,精算比估算来得简便。教材如此的安排,我觉得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估算的优
越性。
我觉得估算的内容应放在这一单元的开始。如上面所讲述的现象中,如果学生不会精算39+42,同时理解题目中只要求近似值,我想有学生会想到用估算策略。这种发自内心的需求,远远比因求近似值而把精确值改成近似值来的更有意义。
2、减少机械估算
教材中,经常出现先估算再笔算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能自觉地利用估算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计算结果大致的范围,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估算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情境支撑,才能使学生产生内在的需求,而不是教材的强制要求。这样往往让学生觉得反正要笔算,估算是没有用。在调查中发现,有57.7%的学生都不明白学习估算到底有什么用。我觉得在教学中,可以删减类似的机械估算,减少为了训练估算的计算技能和技巧而进行的估算。
3、创设估算情境
在教学的“加、减法的估算”时,有一位老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明明在自选商场里,选了两件礼物:遥控汽车和布娃娃。问:妈妈带的100元够吗?在这个情境中,遥控汽车价签上的个位数字看不清了,学生不能顺利计算,有一部分学生(推荐打开范文网wWw.haOwOrD.cOm)开始试图思考另外的策略。很自然,有学生就想到了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汽车的价格是50多元,就算把它看成60元,布娃娃的价格是36元,60+36=96(元),妈妈给的100元够了。教师即时表扬,这样学生切身体会到估算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教材对于“加、减法的估算”情境创设,我觉得不能激起学生内在的需要。这位老师设计了一个不确定的量,使得学生无法进行精算,从而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如此,学生于无形中体会了估算的作用和优势,也就消除了对估算的抵触心理,从而诱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倾向。
4、浸润于其他教学内容
对于估算内容,我觉得不能仅仅依赖教材中编排的这些估算内容,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资源,将估算浸润于计量、空间与图形、统计和概率等内容,拓展估算的空间。如,教学了“长度单位”,可以组织学生估计桌子有多高?那学生必须了解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才能去有效地估计。学生对这原型进行仔细观察、猜测、测量,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一个计量单位的正确表象。这种有效的结合是相辅相成的,学生不光建立了空间观念,而且提高了估算能力。
三、落实基础知识,清除心理压力
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做出大概推断或估计。只有掌握了估算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学生才能有章可循,得心应手地去进行估算,才能从根本上清除心理压力。
在低段教学中,我觉得应该落实以下几块基础知识:
1、掌握四则运算值的规律。如:在自然数范围内,两个数相加的和不小于任何一个加数;减法中,差、减数不大于被减数,被减数不变,减数与差的变化相反;乘法中一个因数小于1,积肯定小于另一个数;除法中除数小于1,商反而大于被除数等等。
2、掌握必要的计量单位。如:1米约有多长,1厘米约有多长;1千克约有
多重,1平方米约有多大等等。
3、掌握常用的数据。如:桌子的高度约1米,2瓶矿泉水重1千克,1千克鸡蛋约16个,人每小时步行4千米至5千米等等。
四、感受实用价值,解除畏难心理
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们对于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特别是估算在生活中的运用比较广泛,教师更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他们体会到估算就在身边。这样不仅降低了估算的难度,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估算的实用价值。
1、创设生活情景
学习“加减法估算”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东东一家去吃饭,点菜的菜单如下:清蒸鲳鱼24.50元;青菜豆腐汤5.00元;金针菇炒肉12.40元;水煮河虾29.90元。大约需要多少钱?”情境中有4个数量,而且是用小数的形式表示的,这对于没有学过小数加减法的二年级学生来说精算有一定的难度,那学生就会自然地想到用估算。
对于此情境,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培感亲切,清楚只需要大致算一下要多少钱,这样就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估算来源于生活。
2、开展实践活动
学校组织去春游,我组织学生去统计二年级有多少人去。学生通过统计说:“约有73人去。”我问:“叫你们去统计,为什么是近似值?”学生说:“有些同学还没想好,到时有可能去,所以只能说大约有73人去。”我说:“你们调查得非常仔细,一辆车可以坐30人,那需要几辆车呢?”“两辆车可以坐30+30=60人,还剩13人还有到时有同学临时加入,所以共需要3辆车。”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根据实际问题情况去选择估算策略:要往大估;还是往小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选择相应的策略,才能解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估算教学,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走进学生的生活,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估算就在他们身边,从而切实感受到估算的价值。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去学好估算,并让估算为自己的生活服务。
赵磊
2014.7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论文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柿子园乡 刘口完全小学杜琳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一、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
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进行教学。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
四、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
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中“镜面对称”的内容时,先让同学都去照一下镜子,然后在小组立交流:人在镜子里的特点,镜子内外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没有变化,学生通过活动和交流能总结出:照镜子时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五、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好习惯。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的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如:我在教完“5的口诀”时,给学生出了很有兴趣的一道题,我问:你知道罗老师今年几岁吗?猜出来有奖品哟!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然后出示一幅有规律排列的糖果图,横排7颗,有5排我接着说:“罗老师的年龄数隐藏在这幅糖果图里,看谁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多少颗糖果的办法。”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把7看成6,就有5个6,再加上5就是35;有的说:我先看成5个5,再加2个5。。。。。。。就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整理与内化。
六、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
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提升。
2014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