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及劳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
一、体育、劳动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一)体育、劳动教师总体情况
近几年随着招生人数增加,办学规模扩大,我校体育、劳动教师出现数量偏少、结构不优、流动性较大、培训机会少、无系统的劳动课程等情况。
1、体育、劳动教师总量偏少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农村普高师生比应为1:13.5,我校学生2083人,我校应配备154名老师,而实际情况是我校现有教师113人,缺少41人,其中有编教师96人,临聘教师17人,教师普遍工作量偏大,其中体育专任教师仅有3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1人,且都是40岁以上的中年教师,其中1人1965出生,年龄明显偏大,兼职体育教师1人(该教师兼职教地理);无1名专任劳动教师,劳动教师全部由33名班主任兼任。
2、体育、劳动教师结构不优
现有兼职的劳动教师队伍中,临聘教师8人,因为没有编制,极不稳定。35岁以下的青年兼职劳动教师共17人,占比50%左右,其中初级职称6人,无职称的临聘教师10人,青年教师普遍有激情但经验不足。
3、流动性大
近几年来,我校共有10多名兼职劳动教师(班主任)外流,有的调入县城,有的临聘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或改行,教师队伍极不稳定。
4、培养培训偏少
除了面向全体教师的培训外,很少有单独面向体育、劳动教师的系统培训,有的体育教师在近五年甚至没有参加县级以上的培训,业务素质难以提高
5、无系统的劳动课程
虽然学校开始了劳动课程,也订了相应的教材,但没有专职的劳动课教师,因此学生只能在班主任的指导下阅读教材,劳动技能的培养与提高无从谈起。
(二)落实教师保障机制情况
1、基本工资按时发放,工资收入稳步提升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每月财政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我校位于农村,地处乡镇,按照国家规定,每位有编教师每月能领取乡镇工作补贴500元,学校克服重重困难,尽力提高教师奖励性津贴,因此包含体育、劳动教师在内教师总体收入稳步提高。
2、教师总体待遇有待提高
近年来虽然教师工资收入逐步增长,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物价逐步攀升,教师希望收入逐步增长。尽管县级财政加大了教育投入,学校也力所能及提高了教师待遇,但与其它行业相比,教师总体收入偏低,体育、劳动教师地位更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教师待遇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
二、体育、劳动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临聘的兼职劳动教师偏多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我校应配备专职教师154人,实际教师总数113人,缺少40人,临聘教师17人。临聘的教师队伍极不稳定,严重制约我校劳动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2、教师待遇有提升空间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各业收入都在提升,虽然县政府和学校想方设法提高教师待遇,但教师总体收入任然偏低,尤其是体育、劳动等科目教师实际待遇更低,不利于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3、考核评价难以开展
目前各高中基本以高考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业绩的主要依据,没有针对体育、劳动等课程老师的评价指标和体系。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1、增加教师供给,畅通教师供应渠道
近年来,普高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学校教师编制却没有相应增加,再加上“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女教师休产假等因素叠加,导致我校“结构性缺编”和“总量缺编”同时并存。对此,建议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定期招聘高中教师,尤其是专职的体育及劳动课教师,确保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2、高度重视体育、劳动教师队伍师德建设
师德教育是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全体教师常抓不懈的基础教育内容,这就要求中小学体育、劳动教师在日常教学教育活动中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实现人生理想价值的根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身体力行,以身示范,通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感化学生、塑造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时刻反思,常常自问,不断完善自己。对于中小学体育、劳动教师队伍而言,更应该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图名利、甘做蜡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充分向学生展现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同时戒骄戒躁,提高师德建设能力和水平。
3、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力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体育、劳动教师队伍
学校应加大对中小学体育、劳动教师队伍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中小学校应严格规范教师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专项流程,明确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投入规定,根据各地中小学体育、劳动教育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劳动实践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中小学校的体育、劳动教师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更要选派中小学体育、劳动教师到其他学校参观学习,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通过实践教育,向中小学学生传授先进的体育、劳动思想理论,锻炼学生的技能。
4、逐步建立体育、劳动教师的评价体系
一方面,上级教育部门可以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中小学体育、劳动等课程教师的考核量化指标,在评优评先时兼顾体育、劳动课专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各学校依据校情,立足于教学实践,逐步探索完善体育、劳动教师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