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建设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我校本期课程建设工作继续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针,贯彻落实各级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区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在高升教育集团本部的统一安排下,因地制宜地开展课程建设活动。通过学生选修相关课程的学习,极大的调动和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二、工作目标。
以“轻负担,高质量”为原则,切实加强学校课堂教学的常规管理、突出校本教学研究,完善评价体系,开发校本特色课程,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运用新颖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向管理要效益要质量。坚持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深入开展发展性评价的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三、具体措施
(一)明确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教育变革,学校充实和完善了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和科目机构。积极教师参加区级教材培训,同时继续观看相关的电子视频,以此提高教师的认识,更新观念。亦对课程建设组成员提出明确的要求:
1、继续收集、学习、传播有关课程建设的信息、文章。
2、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组活动。
3、每月定期召开成员会议一次,了解课程建设进展情况,把握课程建设实况和进度。
4、一学年至少听本校课程建设年级老师上课15节以上。
5、间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教育理念。
结合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核,帮助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1、学理论文章。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征订的《中国教育报》、《四川教育》、《教育导报》及《教育文摘》等教育刊物,细细研读,把其中的精华摘录在“学习摘录”中,作为研究的指南针。学校也随时组织教师学习一些理念较新的文章,使老师们能从中汲取养分。
2、学习他人的教学案例。多看一些他人的具有先进理念的教学案例,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变革。为此,学校根据实际,每周坚持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除学习教学理论外,还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
3、多看、多听他人的课。俗话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把国家级课程建设实验区老师上的录象课放给老师们看;尽量组织老师外出听课,积极开展校际之间的听课活动。学校本学期将举行优秀教师评选,通过听课评议.民主测评等方式,让教师看到自己的不足,切实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新课程理念真正化作广大教师的具体行动,从而确保课程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4、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本学年,我们将充分发挥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的作用,利用学校电脑,对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力争到学期结束,校内40周岁以下的教师能够基本掌握一般的课件制作的方法。全面提高教育运用电教手段的能力及普通话水平。
5、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工作。每期组织骨干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校本专题培训,使学校教师不出校门,就能接受到更适合自己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
(三)深入课堂,重实践。初试校本,加强活动课和选修课的开展。
1、上好一节研讨课。既然是研讨课,就不求面面俱到,试图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只希望教师能围绕所确立的课题,在某一个方面甚至某一个环节作一些探讨、作一些尝试,力求有所突破就可以了。一个教师上研讨课,其他教师也要当作是自己的事,因为“只有经常帮助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可以在课前出谋划策,听完课后,给予真实有效的评价,这样的过程,无疑会给上课教师及听课教师带来很大的提高。本学期要求课程建设年级的教师至少在校内上研讨课一节。
2、开展以校本课程为中心的活动课和选修课的建设。我校着力打造了以语文、数学、英、艺体综合学科拓展课,通过学生选修相关课程的学习,极大的调动和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为培训综合性的学习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养成反思的习惯。课程建设实验老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成功和教训进行理性思考,写成教育日记。要求做到:每单元进行一次“教学反思”;每学期2—3篇案例,至少一篇教学论文。
(四)继续探索教学评价改革,建立健全评价制度
1、评价目标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入手。因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占80%,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在学习时所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2、评价主体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家长、同学、老师四者同时参与评价,对老师的评价,可以用自评、他人评、学生评、学校评四者相结合,至于比重如何,在这学年将基本形成制度,逐目完善。
3、评价方法多样化。对学生的评价重在真实、鼓励。可以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基础知识、解题能力等方面可以给予量化,而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实际操作、说话、朗读等方面则可以给予定性评价,即可以用言语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并重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4、尝试多角度建立学校评价教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