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多地都在举办“互联网+下的未来教育”论坛,都从专业的视角,集名家之思,鸣百家之声,为教育专家、教师、家长、学生搭建交流沟通的桥梁,理性探讨和解读“互联网+下的未来教育”的走势和应对之策。学校为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平台?互联网+下的未来教育是怎样的?我们以这几年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对未来学校的设想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描绘,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新方向。
一、互联网+带给未来学校的挑战与机遇
我国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从学习欧、美、日等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教育体制过程中探索建构自己的课程体系。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实际上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学校教育模式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学校教育在当下的中国,其主要职责还是群体化教育,培养群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难以全面实现个性的发展和人文情怀的培养。而目前大多数学校由于政策、体制、师资、经费和历史等原因无法全面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实施起来较为困难,特别是在一些优质学校中,每个班级学生人数严重超额超编,则更加难以实施。这种大班额往往以“一刀切”的应试方法,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以死读书读死书的方式升入名校的做法是不可取。
“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而牺牲当下,在很多时候是必要的,但在教育上有些牺牲是无法弥补的。我们应当抛弃“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教育观念——有些苦是吃不得,特别是那些可能摧毁孩子好奇心和创造力的苦,吃了就会中毒,终身无药可救。”
要应对互联网+对教育的冲击,要注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个性张扬和全面发展。要建立小班额、走班制这样的先进教育模式,要我们的学校提供各种现代化的硬件条件和发展平台,而这种学校的建立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撑,这是当下多数公办学校所不具备的。通过政府的支持,社会上的有识之士的投资和家长的帮助,建立体制先进,运营机制灵活的未来学校才能切实可行的保证这些教育模式的落地和实施,时代呼唤这样的“先行者”。
那么,面临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未来的学校是怎样的?
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畅谈“互联网+”,极力推进其与各行各业的结合。传统教育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我们不可低估“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能深至骨髓。正如马化腾所说,“如果教育拒绝互联网,就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拒绝使用电力一样”。十年前,没有人能够预料到云端学校、翻转课堂、微课程、移动学习、3D可视化教学会颠覆我们传统的教与学方式。中国教育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每一位教育人都意识到媒体与科技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巨大冲击,今天的教与学方式正面临着重大而深刻的转型,未来学校的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
二、对互联网+下的未来学校的展望
未来的学校将集成国内外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在充分尊重人的发展规律下,按照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以多元的文化、先进的课程体系、一流的现代化设施,为每个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学校通过融合中外教育传统之精粹,将国际思维方式、素质教育理念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从品德、素养、艺体、语言、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
展望一:先进的办学理念。
未来学校的理念,办学的方向、主张应是“培养引领未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人才;有对社会深刻的洞察力,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善良的人,敬畏和热爱生命的人。
展望二:灵活的合作机制。
未来的学校将合作办学,整合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共享全球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相融合,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及学校现代化信息设备辅助教育教学,来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多方向、多角度的合作方式,为孩子们打造丰富优质的发展平台,更好的牵手世界。
展望三:创新的培养模式。
打造鲜明的“艺体”特色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创新能力培养的STEAM课程体系。
从教育的应对上看,需要我们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品质、实践能力。未来的学校将通过开设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融合式、体验式课程,培养学生把学到的零散知识与方法转变为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让学生以亲身实践于现实世界的方式来学习这五个领域,使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STEAM 教育着眼于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将成为教育兴国一个重要的落脚点。
展望四:多样的课程实施。
主体采用小班授课及走班制。未来的学校通过多元化课程与个性化选课,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成长成才发展需求。教师在教室(工作室)办公、教学,让教师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真切关爱每一个学生,提供一站式教育服务。
展望五:优质的师资保障。
拥有省内外甚至国内外优秀教师团体,实行“优质教学”。优秀的教师团队可以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中外交流、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工作中,把学校的教学理念执行的最好,可以把学校建设成为多语种兼容、多层次并存、多形式办学的领先学校。
展望六:优良的学习环境。
环境优化、智能管理,学习和生活需在现代化、智能化、开放化的学校环境中进行。图书阅览、电子查阅、机房、琴房、画室及打印机等公共设施完全开放,学生可通过一卡通自由使用;教室门口的显示屏随时更新课程名称、教师、人数。
展望七:可行的教学变革。
教学变革,构建学生快乐学习和健康生活的四维空间,开设“场景式”课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走进科研院所、走进博物馆……走入社会、自然大课堂,走出国门,游学海外。
展望八:多元的评价引领。
引进家长委员会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家长与学校共同参与学生发展、学习计划制定,参与学生活动设计以及学校的寄宿管理。创设家长与学生“阅读共同体”,提高学生与家长的阅读水平与欣赏能力。寄宿采用“学院制”管理,全面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自理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