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6篇《初中物理力的教案》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初中物理力的教案》相关的范文。
篇1:初中物理《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说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写出欧姆定律的公式;
2 经历欧姆定律的研究过程,理解欧姆定律所提示的电路法则;
3 初步了解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4 会进行欧姆定律的变形,并会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释;
5 通过探究过程,了解物理世界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重点:
1 欧姆定律内容;
2 用物理方法经历探究得到欧姆定律的过程。
园丁
三、教学难点:
1 用物理方法经历探究得到欧姆定律的过程;
2 对物理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而得到规律。
四、教学内容:
1.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回忆活动14-1,导体中的电流与什么有关?
分组讨论:回忆并交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有关。
那么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猜想
(1).引导学生回忆,利用自身的经验猜想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利用自身的实践经验: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2).引导学生回忆,利用自身的经验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利用自身的实践经验: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注:利用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得到猜想。当然可能有其他猜想,不反对,用实验检验。
3.分组实验方案的设计
a.要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用什么显示电流和电压的大小呢?
答: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来显示电压和电流。
能否设计一个电路测量三个需要的物理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设计出一个合适的电路图。
电路图1
b.导体中的电流与两个因素有关,用什么物理研究方法来研究呢?
讨论、交流:控制变量法。
(1) 如何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呢?
交流、讨论: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观察电流如何变化。
提示:我们可让电压成倍增加,观察电流有没有成倍增加。
(2) 如何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呢?
利用上一个设计方案类似地讨论出方案。
电路图2
参考方案:
保持电压不变,让电阻成倍增加,观察电流是否是成倍地减少。
在上述的设计中,第一步要改变电阻两的电压,以及第二步要保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应该在电路中怎样设计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呢?
交流讨论:在电路中加入滑动变阻器。并设计出最终的电路
在实验前,请学生思考在连线以及闭合开关前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汇报。
参考答案:
1.开关要断开;2.滑动变阻器阻要调到最大的位置。
布置实验任务,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巡查。注意观察学生:
4、分组实验:1.观察学生有没有按计划实验。
(1)有没有注意连线的注意点(2)有没有将电压成倍增加(3)有没有将数据记入表格。
2.分两个实验进行探究1.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2.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根据实验数据总结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将学生的结论与欧姆定律进行对比: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比。
公式:I=U/R
单位:I(A)、
U(V)R(Ω)
1A=1V/Ω
五、课后小结:
六、作业布置:
课时作业
七、教学反思:
篇2:初中物理什么是力教案
初中物理什么是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 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篇3:初中物理力的教案
一、课标要求
1、通过事例或者实验来了解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通过改变摩擦力的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和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手在桌子上的三个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2、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所感受到的摩擦力并归纳摩擦力的概念。
3、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掌握控制变量法。
4、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会改变摩擦力的方法,能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做个小实验:把课本和互动逐页相互交叉,只提起课本的边缘,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事?学生动手做实验,发现提起一本书,另一本也随之被提起。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用实验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新知探究:
任务一: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指导学生把手放在桌上做三个实验体验摩擦力,学生会感觉到摩擦力的存在及其的阻碍作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1。)
任务二:归纳摩擦力的定义
引导学生讨论:说出你的感觉,试着表述这个阻碍作用,试着给摩擦力下定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摩擦力的定义。学生会提到:阻碍手的运动、阻碍手将要运动、产生在接触面上等。都要给与表扬和鼓励。教师总结用物理语言得出摩擦力定义。从而达成教学目标2。)
任务三: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根据摩擦力的定义思考:摩擦力的方向如何?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里?(学生会很快答出:方向和作用点)
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出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学生猜想不全面,引导学生再做手放到桌面上的实验: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大小不同的力推或拉,感受摩擦力用什么不同力?用大小相同的力将手平放在桌面上或准备好的棉布上推、拉,感受摩擦力什么不同力?学生就很容易猜想了。)
4、分析论证交流评估。
组织全班同学对黑板上的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对同学前面的猜想正确的用红笔打√错误的打×以加深印象)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处理数据能力,从而达成教学目标3。)
任务四: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
指导学生看课本61页科学世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方法。(通过改变摩擦力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培养热爱科学到科学的意识,从而达成教学目标4。)
(三)达标训练:
导学案:1、2、4、5
(通过1、4题检测目标,2的达成;通过2题检测目标4的达成,通过5题检测目标3的达成。)
(四)布置作业:
观察自行车应用了那些摩擦知识?
(检测对摩擦力的认识、及目标3、4的达成)
篇4:初中物理力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
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组成,属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部分内容如“弹力”“重力”“力和运动”“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观点。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是学生学习力学知识必需具备的基本能力。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这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知识。物体的运动状态包含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两个方面。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本节教学难点是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策略
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但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对力这个概念逐步达到认识、深化的目的。教学中以大量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通过观察、体验,感知力的存在,并初步归纳、概括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通过描述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力的存在,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及运动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全面地描述力了。再引导学生分析常见的事例和实验,发现各实例毫无例外地都涉及两个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同时会对这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说明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样学生对力的概念就有了一个初步较完整的认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气球、铁块、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五、教学过程
篇5:初中物理力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篇6:初中物理力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足球比赛的片断录像。
实验器材:哑铃、弹簧、旱冰鞋、皮球(两个)。
教学设计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导入新课
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从肌肉的紧张引出力的概念。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
进行新课
一、力的概念
教师给学生要探究的下列几个问题:
1、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
2、其他物体对物体是否施加力?
3、两物体之间不相互接触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4、这里所说的作用应怎样理解?
教师要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共性,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师生评估、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图5-1中的6幅图,找出其共同点。教师点评。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创设情景:用一个皮球去挤压另一个皮球。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
2、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p77图5-2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演示实验:请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学推墙。
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6、让学生列举力的作用相互的危害性。
三、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
1、学生拉弹簧。让观察形状怎样变化。
2、教师放一段足球比赛的录象片断。看足球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