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55篇《初中语文教案》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初中语文教案》相关的范文。
篇一: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父亲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切合文章联系实际感悟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父辈的坚韧,体悟父辈的艰辛与责任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把握父亲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导入,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阅读课文
1、检查预习,认清字词
2、讲述故事情节(简要概括主要情节,理清思路)
三、理解阅读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4、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小结)
问题探究(二)说说父亲
1、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2、说说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跳读、思考、讨论、交流)
四、感悟阅读
1、思考文章的标题能否用“父亲”或者“新屋”等来替换,原因何在
2、你从文中读出了我对父亲怎样的情感反复咀嚼文末句话,体味一下。
篇二: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导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作者介绍
1、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先请同学们回答杜甫的文学常识)然后老师简要补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初读诗篇,整体感知。
1、老师先泛读一遍,认读生词
溅()抵()搔()浑()胜()簪()
2、个别学生范读,教师正音。
3、齐读
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学生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三、合作研读,品味意境,交流感受。
(一)简述律诗,各联和近体诗(二)简述平仄(三)梳理诗意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城:国都指长安破——形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深——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引导学生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声喧哗,一派繁荣的景象。)
对比——而今,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只见草木不见人,人到哪去了?(被抓、被杀、逃难)指导学生朗读:语调低沉,语速稍慢。
提问: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感叹溅泪:落泪恨:悲伤惊心:心惊、害怕
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提问: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讨论解疑:关键在于两个词
时——为动乱时局而感伤
别——为生离死别而激愤,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感伤、激愤,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给作者带来愉悦的心情,所以```````
提问: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战火连:连续三——复数,几个月抵:值,相当
译文:战火连绵,久久不息,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质疑:薄薄的家书怎值万两黄金呢?
答: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提问: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到了什么程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白头发搔:抓短:稀疏浑:简直胜:禁不住(“胜”在古代读作shēng)簪:簪子(注意写法)
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明确:老师可以告诉大家,当时杜甫年纪45岁,同学们认为杜甫年纪大吗?没错,不大,45岁正直壮年,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诗人只是不惑之年却已经满头白发,这是为什么啊?没错,因为杜甫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忧国忧民,为祖国,为百姓白了头发,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杜甫是怎样一位人呢?总结:爱国,眷恋亲人。
同学们知道了杜甫是怎样的诗人,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回顾全诗,带着杜甫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之情有感情重读此时,配乐朗诵(男齐读——女齐读——一起读)
四、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是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如: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思念等)这首诗感情基调:忧愁、伤感
找相应的字词来说明。
(破、深、感、花溅泪、恨、鸟惊心、烽火、白头、不胜簪)
五、主题探讨
全诗通过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眷恋亲人的感情。
六、合作探究——本诗修辞手法
1、反衬手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用反衬的手法突出战乱给祖国,人民带来的伤害。
篇三:初中语文教案
内容预览: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教案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借助网络和图书来查找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较全面地了解有关桥的结构、功能、建材、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活动准备:将学生按兴趣分成科学、乡土、文学、艺术四个兴趣小组,分别收集资料,并且在每组选出主持人和组长,负责汇总资料及制作课件。各小组进行交流。
活动步骤:
1、 导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说桥。跨越障碍的通道,这是桥简洁准确的定义。桥梁是人类所建造的最古老、最壮观、最美丽的建筑工程,记录了人类的文明,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这两个星期中,同学们通过上网,查找书籍,询问家长等途径对桥和桥文化进行了学习和探究。今天,就让我们向大家来汇报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
2、 展开活动
1、科学组
主持人介绍桥的基本构造(桥墩,跨度,承台,承重结构等)
分类:梁式桥(梁分成简支梁,连续梁以及悬臂梁)
斜拉桥(桥塔与桥面之间有许许多多钢索相连)
悬索桥(容易与斜拉桥搞错,判别方法:观察是否有一根主索与其他钢索相连,若有就是悬索桥)
拱式桥(拱分成上承式拱,下承式拱和中承式拱)
建桥的常用建材(钢铁,木料,石料等)
根据已介绍过的知识看图片竞答图示各桥分别属于哪种桥
竞猜桥梁之最(中国最大的斜拉桥 上海扬浦大桥
世界上最大跨的的悬索桥 日本明石海峡大桥
世界上最大的石拱桥 湖南凤凰乌巢河桥
中国石拱桥中桥孔最多 苏州宝带桥)
2、乡土组
请同学们说说所知道杭州的桥名(八字桥、锁澜桥、望山桥、跨虹桥、压堤桥等)
看杭州名桥的图片,说说这些名桥的动人故事,体会这些故事所体现的桥的文化底蕴。(断桥、望仙桥、西泠桥、长桥等)
3、文学组
主持人介绍与桥有关的成语(濠梁之上、河梁携手、架海金梁)
主持人说解释,同学猜成语(桥归桥,路归路;过河拆桥;河梁之谊)
介绍与桥有关的对联
(一楼一水一桥,千古文章千卷画;万国万商万旅,满城春色满湖诗。
贯通八百里重湖,浩渺今看联一线;翻遍几千年历史,巍峨那见有斯桥。
小江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山会两县;大善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梁峙映双虹。
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等 )
介绍与桥有关的歇后语:(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
烂板子搭桥--白搭;
烂桩子搭桥--不牢靠)
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
交流描写桥的诗歌。
(鸡声野渡溪桥滑。《疏影》吴潜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竹枝词》刘禹锡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商山早行》温庭筠
朱桥翠径,不许京城尘飞到。《谢池春》陆游
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临江仙》陆游)
4、艺术组
欣赏富有艺术美的名桥(绍兴纤夫桥、八字桥,泰顺廊桥,扬州五亭桥,广西三江程阳桥,福建泉州安平桥,西安灞桥等)
欣赏画家笔下的桥(孟克《桥上的少女》,梵高《阿尔的吊桥》,达芬奇《蒙娜丽莎桥》等)
欣赏邮票中的桥
介绍有关桥的音乐和电影(《北京的桥》,《卡桑德拉大桥》,南斯拉夫著名电影《桥》,《廊桥遗梦》,《桂河大桥》,《遥远的桥》,《魂断蓝桥》等)
3、 活动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进行了这次综合性学习后的心得和感受。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思考了桥的内涵,,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拓展了思路,学会了探索,懂得了思考,掌握了不少新的学习方法。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跨越各种障碍,去构架属于自己的时代桥梁吧。
篇四: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借事喻理的写法。
2.掌握课文细节描写和对比的手法。
3.体会家庭生活的健康情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析读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表现3次养猫的乐趣和痛惜之情。
2.感受作者在文中提倡明辨是非,反对主观武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运用析读法,按“粗读一细读一精读”三个步骤组织教学。
2.运用程序教学法,按“写什么一怎样写一为什么要这样写”三步组织教学。
3.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按“自读一质疑一释疑一练习”的过程组织教学。
媒体设计
课前制作好《猫》的光盘或投影片,准备好语言学习机。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先点一两名同学谈自己最喜爱的宠物,并说明为什么喜爱它。然后教师相机点拨,早在几十年前,郑振铎先生写了“我家”3次养猫的经历,让我们随他一起去感受生活的情趣吧!(板书课题,放猫图片)(解说:这主要考虑本文.写作年代距今较远,以此激发学生“动情”,引起兴趣。)
二、解题
本文是短篇小说。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刨导者之一。福建长乐人。著有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海燕》等;论著《文学大纲》等。《猫》是作者的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中的第一篇。作者于1928年10月24日为这本集子写的《自序》中说:“我不曾写什么小说,这一个集子所收的不过是小小的故事而已。……我写这些故事,当然未免有几分的眷念(指对旧家庭——引者注)。”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课文录音或示范读课文。圈画勾点精美的字词句,自行注音释义。
忧郁 郁闷 怂恿 安祥 居然 蜷伏 惩戒 断语
(2)思考。
①小说写了什么中心事件?
讨论明确:3次养猫的经历。
(解说:可以以此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讨论:A、全文共分几部分写“我”养猫的经历。B.同学们讨论发言:有的说以时间为序,每次养猫为一部分,可分为三部分。有的认为结合“我”的感情变化,可分两部分。C、教师点拨:按作者3次养猫的不同感情,共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14)记叙前两只猫受宠。可分两层:一层(1~2)写第一只猫病死(略写);二层(3~14)写第二只猫亡失(较详)。
第二部分(15~34)写第三只猫受屈而死(详写)。可分三层:一层(15)写第三只猫来得可怜;二层(16~29)写鸟被咬死后,猫蒙冤遭棒打;三层(30~34)写“我”明白真相后的自责和悔恨。
(解说:为此整体感知文章结构和故事情节,概览全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
2.细读课文,美点揣摩。
(1)鲜明的对比。
①讨论: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②同学们思考发言:可能会说出记叙、描写、对比之类。
③教师点拨全文对比的两大群落。(也可参照课后练习二中1题的4个方面列表比较)
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这与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全家视若宝贝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难看出,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冷遇的地位,是酿成它的悲剧的直接原因。经过这样层层铺垫,故事推进到高潮“芙蓉鸟事件”。在这个事件中,猫的负屈含冤与“我”的暴怒虐待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解说:围绕两大对比群,文中衍生了若干小对比,由此可引导学生品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比艺术的无穷魅力。)
篇五:初中语文教案
教材解读:《白鹅》是著名漫画家,作家丰子恺先生描写动物的一片佳作。作者描绘了一只白鹅,从刚抱回家开始,就给人留下了性格高傲的印象,继而又通过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文章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设计理念:努力做到“求真、求实、倡简”,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体会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并重视语文实践应用,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充分发挥“导”与“学”的功能,让学生在师生共建的自主、互动的情景中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学习抓住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时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观察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直奔重点
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大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白鹅的特点,真的不错。其实,文中有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白鹅是一个怎样的动物,你知道诗哪句话吗?
3、学生交流。引出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指名读,齐读。(板书:高傲)
4、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白鹅的高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 “白鹅的高傲,要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2)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情大家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
(3)小结:这是个过渡句,不经承接了上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还引出了下文“鹅的叫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表达自然,条理清楚。
二、自主阅读,感受高傲
课文就是从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请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在你感受深的词句上画记号。
三、互动交流,品读高傲。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随机调整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重点语句。
1、品读叫声的高傲,
(1)指名读句子,谈理解。(板书:严肃郑重,厉声呵斥)
(2)交流想想,如果鹅也会说话,你们猜猜他会说什么?
(3)练习朗读句子,读出鹅叫声的高傲。
(4)小结:正因为鹅的勇敢尽职,它的高傲才显得可敬,怪不得作者说:“好一个高傲的动物”(齐读)
2、品读步态的高傲
(1)指名读句子,交流:白鹅走路有什么特点?
(板书:傲慢从容,大模大样)
(2)你认为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白鹅走路的特点的?
(3)指导朗读
①见过净角出场没有,净角就是京剧里的花脸(教师表演净角走路)
②想象鹅就在你的眼前踏着这样的步,读出它的高傲(指名读,评价)
(4)小结:你们看,这鹅连走路的样子都那么高傲,难怪丰老先生要感慨它是(齐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3、品读吃相的高傲
(1)作者说:“鹅吃饭,常常使我发笑。”鹅的吃相怎么会高傲得使人发笑呢?请大家默读5—7自然段,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画出来,想想为什么喜欢,然后再续读。
(2)说说你喜欢哪些描写?为什么?
四、体会情感,总结写法
1、学了这篇课文,你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作者这么喜欢这只白鹅,为什么还要说它鹅老爷,架子十足,高傲,厉声呵斥,傲慢从容,三眼一板?,
3、小结:作者用这些似乎有贬义的词语写白鹅的个性,更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对鹅的喜爱,这种运用反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4、文中除了用这种写法来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外,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引导学习发现拟人,对比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又很多有趣,生动的语段,同学们可以积累在你的摘抄本上,可以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同时,也可以观察椅子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采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篇观察日记。等学完这组课文之后,我们要比一比,看谁写的小动物能灵活灵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板书设计:
姿态:伸长颈子,左顾右盼
步态:从容傲然
白鹅——高傲可爱
叫声:厉声呵斥
吃相:三板一眼
篇六:初中语文教案
教材说明
《哨子》处于浙江省编写的义务教材《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议论的观点和材料”中第二课《杂感两篇》里的第二篇。本单元是深入阅读议论文的起始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统一关系,初步学会阅读议论文或听人发表议论时,能分辨议论的观点、材料及两者的关系;并在自己发表议论时能提出明确的观点,选用充分的材料加以证明。
教学目标
1、掌握议论文的观点必须正确鲜明,材料必须确切而充分。
2、了解议论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统一关系。
教学设想
1、重点:对议论的观点和材料的要求。
2、难点:①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关系。
②“哨子”的不同含义。
3、学法指导:议论的观点和材料的概括方法。
4、整体设计:三大板块:材料―观点―关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时我们已从“从三到万”这个故事中领悟到“学习文化要渐渐积累,不宜要求过急”的道理,可能那富翁和他儿子的故事给了你很大的启发,今天我们再来听一个小故事,看看对你有什么启发。
二、关于材料的分析
(一)具体感知
1、引导学生默读第一段,请一位学生讲述富兰克林七岁时关于“哨子”的故事。
2、请6位学生分别朗读第4、5、6、7、8、9自然段,其余思考:
⑴这六种人的“哨子”和付出“过高的代价”各指什么?
⑵各用一句话概括这些故事,可采用“××人做××事”的句式。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加以肯定与鼓励。
(二)理性分析
1、关于“哨子”的这些故事,你认为真实可靠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作者为什么要安排六种人关于“哨子”的故事?如果去掉其中任何的一两个,你认为可以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3、教师小结:议论文的材料应当确切、充分。(板书)
三、关于观点的分析
1、学生速读全文,思考:
⑴长大后,“我”为何对七岁时的“哨子”一事记忆犹新?
⑵“我”关于“哨子”的故事和其余六种人关于“哨子”的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从议论的角度来说,前六个故事都是议论的材料。请找出文中议论的观点,并指出观点所在的位置。
3、齐读观点,思考:⑴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⑵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正确吗?
⑶作者采用什么句式来表述?
4、教师小结:观点必须正确、鲜明(板书)
四、关于观点和材料统一关系的分析
1、“观点能统帅材料”这一知识点以教师讲解为主。
2、“材料能证明观点”设计如下问题:
⑴议论的材料都是真实可靠的。如果将第5段的材料换成另一个真实材料,如“某人醉心于名望,全身心投身于政事,也时刻关注自身的家庭、健康等等”,可不可以?为什么?
⑵如果将第8段的材料换成另一个真实材料,如“某人辛勤劳动,收入丰厚,但他生活俭朴,不追求物质享受”,可不可以?为什么?
3、教师小结并板书:统率,证明。
五、比较本文写法与《谈骨气》的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1、杂感写作特点:由此及彼,借题发挥。(板书)
2、本文材料较为概括,而《谈骨气》材料较为详细。
六、总结
1、材料和观点的要求。
2、两者的统一关系。
七、作业
参照《哨子》的写法,以《哨子》为题,写自己曾为一个“哨子”付出过高代价的一件事。
总评:
教案紧扣目标,按材料、观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三大板块设计,条分缕析,完整统一,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分析;既能突出重点,又能突破难点;既重视学法指导,又重视思维训练,是一则不可多得的教案。
篇七:初中语文教案
散文凝炼质朴,蕴藉秀美,生动有趣。既是美好思想情操的载体,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学习价值。文学作品的阅读题在中考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文学作品里面现代散文又占了更大的分量。因此,如何进行初中现代散文教学,提高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了语文教师着力探究的问题。我在教学《散步》一文时进行了情境教学和合作探究教学,如:歌曲导入、真情访谈、激情辩论等。
【要点:研修主题的切入点和课例】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涉世未深的孩子,能以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走进成年人的内心世界,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味、生命质量吗?
经过反复思量,我决定以“爱”为主题,要求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长它。所以,我想让自己、学生和听课的教师一道经历一次灵魂的洗礼。
为了上好《散步》这课,我准备了很久。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几首歌曲,决定用中央电视台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歌曲《让爱住我家》的FLASH来激情导入,注重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把教学流程设计为“情境导入”、“赏读文本”、“互动感知”、“分享体验”、“回报亲恩”五个环节。
进入“互动感知”环节时,我对学生说:“我们在阅读时应跳进作品中去,与里边的人物作心灵的沟通,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散步》中的那位父亲或其中的一位,面对分歧,你是怎样作出抉择的?”一瞬间,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烈气氛。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纷纷作出了抉择。余娇同学说:“如果我是那位父亲,我会想到母亲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培育之恩,我会选择走大路。”比作者想得更远、更好。甘萍同学说:“如果我是那位父亲,我觉得选择很困难,但我会选择走小路。因为‘母亲年纪很大了,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也很听她的话一样’。我想母亲是明理的,她会理解我的;她又那么疼孙子,自己改变主意要顺从孙子走小路,所以她应该是不会怪我。我选择走小路,我的小儿子会很高兴,他会给全家人带来欢乐的。”张琼辉同学却反对:“虽然母亲对我的选择会理解,难道母亲就没有想法吗?她是否会想:‘我老了不中用吗?自己的话连孙子都不如,我真是白疼儿子一场。’课文说,‘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他不至于会哭闹。”陈小梅同学说:“我如果是文中的那位妻子,我会听从丈夫,因为我不想让丈夫左右为难,也不想在母亲心中留下坏印象,因为媳妇难当。所以文中的妻子很伟大。”全班同学都笑开了。其他同学们也纷纷以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文本,作出自己的表述。
我对他们的选择表示了理解和赞赏,因为从学生的抉择中,我感受到他们正在正确抉择自己未来可能的生活:有责任的生活,有爱心的生活,富有创意的生活。
学生很配合我,加上我精心设计了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的教学用语,以及学生“现场访谈”、“赏读文本”、“回报亲恩”的精彩表现,我对这节课比较满意。
【要点:课前预设】
前一天上预习课时,我发现“赏读文本”环节,很多学生能找出优美或精彩的语句,但因为缺乏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朗读时语气、语速、重音把握不好,赏析也不到位。“回报亲恩”环节,学生的思路不开阔,只一味想到怎么做,形式太单一。反复思考,我忽视了以下几个方面:
【要点:课堂实际效果】
第一、不切实际,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对于末尾一句“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不必强求,可引导学生从家庭成员之间“爱”的角度进行点拨。第二、平时授课,没有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致使思路不开阔,解决问题形式单一。在“回报亲恩”环节中,我提示学生可采用绘画、唱歌、写感恩话等形式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第三、教学手段的使用还不够丰富。对于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钻研和使用不够。
【要点:教学反思】
这节课就三维目标来说完成的很好,学生不但能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主题,还能领悟到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我没有预见到的,对于难点的突破也很顺利。可见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很强,挖掘的潜力也很大。就我而言,比较满意的是在处理美点时,我原来的想法是每个小组一一展示,可实际操作时,我发现可能时间不够,于是,我就临时决定,第一组具体说,其他组说出不同的和没有的,这样既保证了时间又避免了重复,课堂的完整性体现的很好。课堂教学真是一门艺术啊!我喜欢音乐,所以选了几首乐曲,《让爱住我家》、《相亲相爱》,效果很好,学生很容易被带入情境。由此我想到了新课改对一个老师的多元要求,我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要点:理论支持】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好知识上的储备。
教学中,对于一些相对固定的知识,如每课的生字词、文学常识、作家生平、课文的写作背景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课前运用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或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知识来加以解决,教师可制定一套有效的检查方案,如小组检查并记录完成情况,教师抽查,督促学生及时有效的完成课前预习。教师可利用课堂时间把学生的预习作业在班级进行交流,让学生的预习效果形成互补,共同提高。这些固定的知识,属于积累型的知识,学生只要愿意做,是能有效的完成的,教师应该鼓励、激发学生自己动手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固定知识的学习就会有较好的保障。
总的来说,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是为进一步开启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的关键。
【要点:感悟与反思】
从全局来看,整个课堂上对于营造一种和谐活跃互动的气氛,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的措施还需要努力挖掘。这一堂课对我自身来说是一种新模式的尝试,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检验;希望在不断地深入思考、反思自我的基础上,自己的实践经验会越来越丰富,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篇八:初中语文教案
一、课型设计:
意在创新一种文言文教学的“说读课”。
二、预习要求
1、理解注释,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课文内容。
2、就课文内容,每人用“……写出了……”“……表现了……”这样的句式准备说一句话。
三、教学内容
1、落实字词。
2、朗读课文。
3、品读文章。
四、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
五、教学环节
(一)教学铺垫。
1、导入。
2、抢答:检查预习。
(二)一读:读准字词,读懂词义,翻译文章。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老师听音。
2、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缀、窘、苫蔽、弛、眈、瞑、隧、黠。
3、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
4、学生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词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
5、教师强调以下字词。
①指出用法:止()犬()洞()隧()
②理解字意:去()股()盖()耳()
③理解词意:少时()顷刻()变诈()几何()
④辨析字意:目似瞑,意暇甚。恐前后受其敌。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
(三)二读:读顺句子,理清思路,把握情节。
1、请同学们习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师教给朗读的方法――“分层背读法”。
3、学生进行读法实践,理解故事的情节与朗读停顿的关系。演读全篇课文。
(四)三读:读美文句,品读课文。
1、教师再教给一种朗读的方法――“表现情景法”。《狼》是一篇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要运用语音的急缓高低来再现小说的情景。
2、学生再进行读法实践。朗读课文,表现课文情景。
①读出轻重。
②读出快慢。
③读出抑扬。也就是读出情景,读出语气。
3、请同学们以“……写出了……”或“……表现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4、请同学们自找内容,展开想象,就课文某一部分内容进行“添枝加叶”的描叙。教师作适当点拨。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将此文改编成一篇白话故事,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千万不要逐字逐句翻译课文,要尽量用自己的话来说。
篇九:初中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竹石》。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在对比阅读中发现两首古诗的异同。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背诵《马诗》《石灰吟》。
2.学习《竹石》。
出示一组竹子的图片:你积累了哪些描写竹子的古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就和竹子有关。(课件出示古诗)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题写的。(板书课题:竹石)
3.教师范读。
提醒学生听清字音,感受节奏。
(二)依法学诗,检查反馈
1.回顾方法。
自读诗句→理解诗意(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等)→体会诗境(结合相关资料)说诗意→读诗悟情。
2.依法自学《竹石》。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重点部分指导:
(1)借助课文插图,抓住“破岩”“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想象竹子面对恶劣环境的坚定态势,从中感受在岩石中生长的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
(2)补充诗人生平,了解诗人的坎坷经历,体会诗人与竹子同样经受着“东西南北风”的“千磨万击”,但仍然具有“咬定青山”的坚定意志。
资料补充:《竹石》是一幅清雅的画,更是一首坚定的诗。作者郑燮,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他擅长画兰和竹,为“扬州八怪”之一。
(三)拓展阅读
导语:请同学们读一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这首《题竹石画(其二)》。
1.结合注释和译文了解诗意。联系《竹石》,想一想: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2.小结:诗中写的是竹,而要表达的是自己的情感。像这样借助他物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法就叫“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四)对比阅读,感受表达特点
1.再读《古诗三首》,完成下表,看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文章标题
代表性的景物
表达方法
情感
《马诗》
大漠燕山马
托物言志
怀才不遇报效祖国
《石灰吟》
石灰岩烈火
托物言志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竹石》
竹
借物喻人
立场坚定决不动摇
2.思考这三首诗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3.小结:在《古诗三首》中,三位诗人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虽然三首诗中描写的景物各不相同,但诗人通过细致观察,均借助景物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每首诗前两句都以写景为主,后两句以抒情为主。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明自己的志向,表达巧妙,也更富有感染力。
三、板书设计
竹石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篇十:初中语文教案
1、朗读比赛
【过渡】好,现在大家可以自由组合,一人读妈妈,一人读孩子。看哪组读的最好?人物的感情表达的最贴切?(选3组)
【过渡】好,下面,我们请全体同学带着感情,把整篇文章朗读一下,再次感受一下这母子之间深深的幸福和甜蜜。
2、齐读全诗
篇十一:初中语文教案
一、考点分析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对于词语的考查,主要偏重于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分辨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并能能够根据语言环境正确使用词语。
中考中所考查的词语,往往是两音节的或者是成语。分值往往在四到六分。对于词语的考查,可以在语文基础知识中进行,也可以在阅读中进行。
词语是我们学好语文的基础。在写作当中,我们同样会用到词语。词语掌握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作文水平的高低。
二、备考指南
对于词语的识记,同学们要尽可能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来揣摩和理解词语的意义。同学们应该总结教材中每一篇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要复习词语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复习要点
1、掌握课文中常用词语的书写;
2、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并能根据语境进行揣摩,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
3、能根据语境需要正确选用词语,并能根据语境辨析词语(或成语)运用的正误;
4、能根据语境准确、得体、连贯运用词语(或成语);
5、能根据语境正确运用关联词。
(一)正确理解词义
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如“浅”的本义是表示从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水很浅)。引申为程度不深(他的功底浅);引申为表示时间不久(他们相处的日子很浅);引申为颜色淡(浅蓝色)。学习过程中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比喻义是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喻危险境地。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的比喻不同。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了解了汉语的词义特点,同学们在考试中要结合语境对词语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二)词语的感情色彩
类型 概念 举例
褒义词带有赞许、肯定、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秀壮丽谦逊刚强
贬义词带有贬斥、否定、厌恶、鄙视等感情色彩的词笨奸诈卑劣渺小
中性词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词结果状况配合方法
(三)辨析近义词:
1.从意义方面来辨析
词义的轻重不同:如“激动”比“感动”更急剧,更强烈。
词义着重点不同:如“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狡辩”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猾”就是歪曲事实,狡猾的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词的范围大小不同:如“战争”、“战役”和“战斗”范围由大到小。
2.从色彩方面来辨析
感情色彩不同:如“爱护”是褒义词,“庇护”是贬义词。
语体色彩不同:如“出租车”适用于书面语,“的士”适用于口语。
3.从用法方面来辨析
搭配对象不同:如“爱戴”适用于对长辈、上级,“爱护”适用于对晚辈、下属。
语法功能不同:如“公然”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在句中还可以作谓语和定语,如“事件的真相早已公开了”,“公开的秘密”。
(四)正确使用成语
考题中常见的成语使用的错误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望文生义。如“告别时,这位服装个体户一定要送我几件高档的衣服,真是大方之家。”“大方之家”是指专家学者,句中误理解为“出手大方的人”。
2.意思弄反。如“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倍功半”是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与句意相反,应该改为“事半功倍”。
3.张冠李戴。如“虽然他是残疾人,但我们不能对他刮目相看。”“刮目相看”是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与语义不符合,按句义可以改为“另眼相看”。
4.色彩不当。如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自命不凡”意思是自以为很了不起,含有贬义,用在句中形容的崇高理想有误。
(五)填充关联词语的方法
1.所填关联词语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具体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义关系,就选取与之相应的关联词语。
2.在运用和填充关联词语时要注意关联词语常成对成套的特点,如果随意改变其前后呼应的词语,就会引起意义和关系上的混乱。
3.如果要求填充的题是由几个复句组成的较长的文字,那么就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总观全题,分清这段文字有几个复句、几个分句;二是在总观的基础上再推敲同一复句中各分句的意义关系、复句与复句的层次关系,根据不同的关系,选出不同的关联词语。
(六)短语的常见类型
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没有轻重主次之分,这样的短语称为并列短语。如:科学技术、调查研究、光荣而艰巨。
偏正短语:由名词、动词、形容词与在它们前起修饰作用的词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中心语,修饰名词的词是定语,修饰动词、形容词的词是状语。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是偏正关系。如:坚决支持、英雄人物、我的钢笔、紧张地劳动。
动宾短语:一个动词和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的短语叫动宾短语。其中受动词支配的是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结果、处所等。如:团结同学、吃午饭、住窑洞、修铁路。
动补短语:由动词和在它后边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组成的短语。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是补语,有些补语前头要用结构助词“得”,有些补语不能用“得”。如:写得〈清楚〉、跑〈几趟〉、坐〈起来〉、看了〈一阵〉。
主谓短语:主要由名词和动词、形容词组成,主语是陈述的对象,谓语陈述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主谓之间是被陈述和陈述关系。如:精神愉快、庄稼成熟。要注意主语和谓语的搭配,防止搭配不当。
另外,还有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宾语组成,宾语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如:从北京来。同位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指一个人或事物。如:鲁迅先生。
(七)示例精析
例1、填入下列句子的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圣母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却无一根柱子。
(2)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3)著名作家叶文玲曾经满腔热诚地中学生:“不管写长文章或短文章,都要从心里写,要从心里流出来。”
A.宽敞敏感告诫B.宽敞敏锐训诫
C.宽阔敏锐告诫D.宽阔敏感训诫
分析与解:
“宽敞”和“宽阔”同有“大”之意,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宽敞”一般指室内的,“宽阔”多用于指室外的,如水面、草原等,根据句子情况,应选用“宽敞”;“敏锐”、“敏感”也是在相同中存在着区别,他们在搭配上存在着区别,如“敏锐”一般同“观察力”、“眼神”等搭配,而“敏感”一般同“神经”等词搭配;“告诫”和“训诫”两词同有劝诫之意,但是“训诫”一词还有“教训,训导”之意在内,结合三个词语的情况,故正选答案应是A。
例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白杨礼赞》语言流畅、文笔优美,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
B.中华民族在任何内扰外患、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了坚忍不拔,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慨。
C.一提到环城河近几年的变化,管委会的老马夸夸其谈,充满了建设者的自豪。
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若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分析与解:
A选项中的“脍炙人口”用的比喻义,指“比喻人人赞颂和传诵”,在A句语境中应是恰当的;B选项中“坚忍不拔”指意志坚强,决不动摇,在B选项中用来形容中华民族是恰当的;C选项中的“夸夸其谈”在感情色彩上是贬义词,与句中的“自豪”等词是不协调的;D选项中“标致”在感情色彩上是褒义贬用,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醉生梦死、耽于玩乐的清朝学生的愤慨之情,结合语境应是正确的,故正选答案为C。
(八)复习小结:
要解答好这类题,首先要重视平时对词汇的积累,尤其对词义的用法要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应对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解答方法。如词语运用性选择题,可以从四方面入手:①注意题干显示测试要求的关键性词语;②快速浏览句子,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③把备选词语进行相互比较,找出其细微差别;④根据提供的语境推敲备选词语,以确定恰当的选项。再如,解答结合语境理解某一词语的确切含义这类试题,也应注意三点:①准确把握题干所示的语境;②准确判断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特定含义;③把词语的语境含义放到它所在的语境中去检验,保证其使用的准确性。
(九)中考典例
1、(20xx年北京)下列加红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畸形畸:不正常的 诲人不倦诲:教导
B.肆虐肆:任意地干 无边无垠垠:界限
C.镂空镂:雕刻 惟妙惟肖肖:相似
D.匿名匿:隐藏 重峦叠嶂嶂:屏障
解析:根据语境能够辨析词义。“重峦叠嶂”本身是一个并列短语。“重峦叠嶂”中的“嶂”的意义应该与“峦”相似,在这儿可以解释为“高险像屏障的山”。如果解释成“屏障”,放在这个短语中是解释不通的。
2、(20xx河南)根据拼音写汉字。
(1)yǎn(偃)旗息鼓(2)jī(畸)形发展
解析:这两个小题,是考查常见易错字的字形。题目中考查的这两个字,在现实生活中常说和常用,但是大部分学生又是容易写错的。这一类汉字是中考考试中经常考查的。
3、(20xx年北京)句中加红字解释都正确的是(B)
(1)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2)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A、触(感动) 鼎(大)
B、触(接触) 鼎(古代的一种锅)
C、触(接触) 鼎(大)
D、触(抵) 鼎(正在)
解析:考题选用的两句话,都来自于课文。“触目伤怀”中的“触”字和“人声鼎沸”中的“鼎”字,都是同学们理解词语的关键字。这个考题,也说明了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扎实地以课本为基础。
4、(20xx北京市西城区)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
A.教诲挑拨离间人声鼎沸 B.修长潜滋暗长姹紫嫣红
C.滑稽惟妙惟肖故弄悬虚 D.豁亮异想天开骇人惊闻
解析:答案为C项。辨识错别字,要将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C项中“故弄悬虚”应写为“故弄玄虚”。“玄虚”是指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5、(20xx北京市东城区)在横线处按指定音节填字组词。
生活(jié)____________据 不(chuò)___________劳作
不屑置(biàn)__________ 保持(jiān)___________默
答案:生活拮据、不辍劳作、不屑置辩、保持缄默。
解析:根据所给拼音写汉字组词是传统而有效的考查题型,同学们平时学习时应重视对字词的练习,把词语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记忆,以积累词语。答案为:生活拮据、不辍劳作、不屑置辩、保持缄默。
6、在书刊和广告中经常看到错别字或不规范用字,请你以语委会监督员的身份,把下列词语中这样的字找出来,将正确的填在横线上。(要求工整、规范)
重峦叠障德高望众世外桃园随心所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障―嶂众―重园―源浴―欲
解析:该题考查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条款。该题题干新活,体现出人文精神,设题内容来自于广告,来自于生活,来自于课文,使人感到亲切。
篇十二:初中语文教案
自读要求
1.通过默读训练,提高自己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
2.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利用表格等形式来梳理文章内容。
3.用“标注法”及“评注法”阅读文章。
(解说:对于一篇自读课文,只有让学生亲自阅读,亲自感悟,并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络,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学习侧重点
1.结合课内外知识,了解小行星的发现史和命名办法。
2根据说明文的体裁特点,理解作者组织文章的思路,即说明的顺序。
3通过本文与学术作品的比较,体会科普作品的写作特色。
(解说:对于本文的学习,首先应达到基本要求――读懂,即在解决字词问题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所蕴涵的文字内容;其次应深入探究的是,作者为了高效展示这些内容,采用了忑样的形式与技巧。前者是学习的基础,后者则是深化。
因此,结合说明文体裁的特点,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设置了上述三项学习侧重.长。)自读程序 1.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l)划出读不准音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自查工具书解决。
(2)第一层次的思考题。
①围绕小行星,作者分别“漫话”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②用表格或其他形式总结小行星的发现史。
2.自学成果展示。
除语言交流外,可用实物投影仪等方式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
3.第H层次的思考题。
根据本文依次说明的主要内容,应如何划分文章结构?从中又可分析出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来组织文章?
4分小组讨论学习。
5.汇报各小组学习成果。
6.自由朗读全文,并就语言的准确性及科普文章的特点做评点批注。
(解说:安排上述“自读程序”的原因有:其一,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我感悟,提高自学品质,形成适宜的学习策略。在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应是:使用一切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用语言暗示、趣事导入或设置富有逻辑关系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学生阅读遇到困难时,适时予以点拨。其二,突出学习过程的意义。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感受语言的过程,而感受语言是达到领悟语言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拥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阅读经历,才会形成对语言敏感性、联想性、想像性的认识,才会积累属于自己的阅读经验,也正因为如此,才可能会在其中蕴藏着可贵的独立性、独创性,才会克服消极被动学习等弊端。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应真正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诚心作学生探究问题的伙伴,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敢于挑战书本与权威,敢于发表一己之见。)
自读点拨
1.知识性与可读性并举。
《漫话小行星》一千余字的篇幅,清晰地说明了小行星的发现史、命名方法等有关知识,内容丰富,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即科学性。同时,作为科普读物,作者采取了多种形式,把单调的天体知识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趣味盎然。第一,文章列举了大量事实,介绍了小行星被发现及命名的生动事例,引人入胜。第二,作者既讲克得饔镅缘淖既沸裕又突出了语言的生动性?
2顺序合理,思路清晰。
小行星的发现是为其命名的基础,而命名后准确的观察又是产生新的探索的基础。本文就是根据说明对象本身的规律性,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安排说明层次,因此,从全文整体考虑,当属逻辑顺序。然后,在说明小行星发现史这一局部问题时,作者则又采用了时间顺序,将两百年间的发现依次有选择地进行介绍,虽内容繁杂,却杂而不乱,条理分明,脉络清晰。
附:小行星发现史简表 时间
发现人 星名
1801.1.1 皮亚齐 谷神星
1802 奥伯斯 智神星(2号小行星〕
1804 3号小行星
1807 4号小行星
1845 业余天文爱好者 5号小行星
到1891 年.共发现了322颗
目前,编号的小行星超过8000颗
(解说: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应围绕其文体特征来学习,如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方法及语言等。《漫话小行星》就以其流畅、准确的说明,顺序合理、脉络清晰地给读者上了一节生动的科普课,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而形象丰富的语言,灵活的说明顺序又引发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因此,将上表定为点技重点。)自读思考 1.清在摘抄本上写下学习本文积累的词语或句子。
2.选取文章中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的两个例子,分别点评,每处字数5O字以上。
3介绍你上学以来更换书包(或其他一种学习用具)的历史。注意:①按照时间顺序来写;②要求1OO字以上;③应略写更换原因,而对书包(或其他用具)的形状、颜色等作具体说明。
篇十三: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以情动人,动情感悟,从生活中去发现闪光的亲情
2、真实,写出真情,多一些美的语言,多一些思考的哲语
教学要求:
1、由粗到细,有侧重点 ,抽象具体化描写。
2、真诚的回忆自己的人生路,谁陪伴你一路走来,感悟人生
3、题目自拟,体裁随意,可以是散文,可以是记叙文
教具:
多媒体
课时:
1课时
文题:
自己的父母家人可以都可以写,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位,题目自拟,字数600字左右,要创新,要体现文意,要言简意赅。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世界上有一种人,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千万次的嘱咐你要多穿衣服,要多注意自己的安全。你总是觉得烦,却觉得温暖。缺钱的时候,他总是说些赚钱不容易的话来教训你,边塞钱给你,这种人是谁呢?就是自己的父母。
我们都来自每一个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很多同学每年父母都给你过生日,或者父母让你的朋友和同学一起过生日,可是你们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
1、统计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又有多少人清楚的知道父母的口头禅。
2、导出结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我们的父母,没有用感激的心情去观察我们的父母。
二、真情回顾、播放一段flsh 动画《牵手》,让学生闭眼,回忆自己与父母亲人相处的生活片段。
把思绪带回到和父母在一起的经历。展示画面:(多媒体展示)
1、 送我上学
2、 母亲忙碌的身影
3、 奶奶肩上的书包
4、 父亲疲惫的脸
5、 一起玩耍的快乐
图片中这些事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平凡。它平凡到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这样的经历。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示,打动人心的还是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平日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生活中没有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而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那些人们认为微不足道的小事。想一想你爱吃的饺子,是谁为你包;你了在家的书谁为你送;你委屈的泪花谁为你檫,你躺在那病床上呻吟时,又是谁来陪你。我们生活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首歌、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忧愁都能引发我们无限的遐想,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写作对象。
三、经典再现
播放朱自清《背影》电影片段
这篇课文是我们学过的。我们再次倾听,去感受朱自清笔下的亲情,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朱自清父子很少生活在一起。成为大学生的儿子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太漂亮”,“暗笑他的迂”。但衰老的父亲倾尽全力,攀越月台,体现了坚韧、真诚、执拗的性格,反衬出了作者脆弱,面对生活琐事急躁无奈,对人对事缺少真诚与耐心的的缺点,面对这样一个浓缩历史沧桑、人生使命和自强不息精神的背影,作者理解了父亲的伟大、坚强,怎能不怦然心动,潸然泪下呢!
作者当年对“背影”成功描写来自对父子情谊的细心观察和深刻体验。如今亲情更是到处有,但人们的感受未必相同。从记忆深处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反映亲情的事例,再用恰当的话语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篇十四:初中语文教案
学生讲述。给大家5分钟时间口头作文,想一件发生在你身边让你感动的小事。
学生课堂讲述。
教师总结。
“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请你与大家分享你身边的爱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身边的爱。
五、片段练习《亲情一瞬间》
5、再次播放《牵手》,让学生感悟,回忆自己的父母那些小的事情,小的动作,那些留在你记忆深处的让你至今感动的事情。
片段练习《亲情一瞬间》
要求100字以上,当堂完成。抽取学生作文2篇,大屏幕显示学生作文。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教师当堂点评。
例如:我班学生写的作文片段:(做完手术后)当我从昏迷中醒来时,看到父母坐在床边,眼睛红红的,,像刚哭过;我非常非常的激动;我在心中默念“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长大以后我一定要好好报答你们,一定,一定报答你们,啊,多么伟大的父爱母爱啊。
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
这段文字写手术后醒来的一瞬间,要体现父母对她的关爱,和自己对爱的理解。应该说是写的不是很好,读来让人发笑,语言干瘪,几乎没有真情可言。那么如何使语言丰满起来,真情显现出来呢?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个点石成金的绝招。
六、现场指导、进行一些个性化、特征化的技巧指导:
(1)、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特征化的细节
(2)特征化的细节要反复呈现,在不同情境下展现,以突出其鲜明的性格特征
俗话说:三份长相,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装扮的手段有很多,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把“抽象具体化描写”就是应用听、看、感、想、做这5个方法,就是把抽象的意思,生动的描写出来。
下面我们共同合作,把这段“石头”文字点成“金子”。
当我从昏迷中醒来时,看到了什么?
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受?
你听到了什么?
听到这些你做了什么?
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后,你想到了什么?
(板书)我们用“看、听、感、想、做”的方法合作,具体充实这段文字,整理后展现在大屏幕上,大家看一下是不是更好些。
大屏幕展示例文。
(做完手术后)当我从昏迷中醒来时,看到的是床边那一双双布满血丝充满关爱的眼睛(看)。原来他们一直守护在我的床边,直到我苏醒过来(想)。妈妈看到我满脸苍白不禁鼻子一酸,流下了眼泪(看)。我知道那是妈妈心痛我,她怕我承受不了这痛。她恨不得痛的是自己换来我的健康和快乐。(想)爸爸一直握着我的手,这时和蔼的对我说:“坚强点,再多的痛我们陪你们一起度过”(听)我心里热乎乎发,含着泪会意的点点头(做);顿时我又明白了亲情的伟大和崇高。在以后的日子里,是他们用辛劳换来了我的健康,我爱他们。我坚信这份爱会永远珍藏在我的心底,不论我身在何方。(想)
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教师总结:把抽象具体化描写,就是要你回想当时的情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做了什么?你感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每一个抽象材料的描写,看、听、感、想、做这五种方法,全得应用上吗?那要有文章的需要和应用来决定。假如我们对某个抽象的材料要详细的写,则看、听、感、想、做等五种方法都用上了,内容也比较充实,如果打算简略的写,则应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去描写即可。
实战练习:播放歌曲《妈妈》,让学生始终在感动的氛围中抒写心曲。
大屏幕展示:亲情哲理语言: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她给孩子的教育比所有的学校教育家起来的还要多。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美好的感情。
岁月给母亲忧愁,但未使她的爱减去半分。
母亲的心是儿女的教室。
据说爱是下倾的,父母对子女的爱远胜子女对父母的爱。
乌鸦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优秀。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造化把一切安排的那么美妙,婴儿一到了这个世界上来,就发现一位母亲随时爱顾他。
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
母亲是孩子未来命运的创造者。
布置作业:
自己的父母家人可以都可以写,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位,题目自拟,字数600字左右,要创新,要体现文意,要言简意赅。
篇十五:初中语文教案
一.教学重点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作者独到而又深刻的成功体验,学习作者旁征博引的论证方法。
2、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运用文章的观点分析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3.通过文本学习,理解勤奋的重要性,养成勤奋的好习惯。
二.教学难点
运用文章的观点分析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由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导入新课
2.新授
(1)作者简介
(2)检查预习
(3)整体感知,了解观点
a对成功所持的观点b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
c.讨论:作者是怎样来论述勤奋是成功的根本条件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深入理解、运用观点
请大家运用作者关于构成成功条件的基本观点探究材料,看看有哪些发现。
(5)我看成功,拓展观点
a.对于成功所需条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观点未必相同,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成功”在某些时候,不仅需要天资、勤奋与机遇,还需要”
请同学们替这个省略号补充上你认为成功还需要的重要因素,说说理由。
b.请写出你自己关于成功的公式
3.布置作业
甲文:成功(6--9)
乙文:世界名人成功之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季羡林(节选)
季羡林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是名fù其实的称号。不过,我想说,他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他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为发扬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是“中国的jí梁”。
季羡林留德十年,时间是够长的,但是这十年中,他除了哥廷根和柏林外,没有去过其他城市,更不用说是欧洲其他国家了。没有去外地旅游,除了没钱,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或者说,还有比旅游更让他感兴趣的事。在他看来,独自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所得到的享受,远甚于去高山滨海旅游。而且,像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碑铭等,对一般人来说,是极其枯zào乏味的事情,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成大事者,皆有癖。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如果季羡林没有这种好读书的“癖”,如果他像一些留学生那样,终日忙于旅游,购物,跳舞,搓麻,谈情说爱,那么,他又怎么能在学业上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又怎么会有今日fēi声中外的学界泰斗季羡林
在这些年里,季羡林一直沉迷于书山书海中,不但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和健康,也忘记了燕园的风光。
基础平台
1.词语传真。根据拼音写汉字。(在字词演练中夯实你的基础)
xiàn慕ráo舌不qī而来家yù户晓
jí梁枯zào名fù其实fēi声中外
2.文学放飞。文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请将下列典故的序号填入相应的人物后面。
A.囊萤B.映雪C.悬梁D.刺股
⑴战国时苏秦()⑵晋代的孙康()⑶晋代的车胤()⑷汉代的孙敬()
阅读冲浪(在阅读中提升你的能力)
课内文阅读链接:(在运用中拓展你的思维)
3.甲文中成功前的三个条件中,作者强调的是哪个条件,为什么?
4.甲文中“天资”和“天才”各解释为什么?作者为什么用“天资”,而不用“天才”?
5.甲文中的“韩文公”是指谁?文中引用他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为了论证什么论点?
6.请写出两条关于“成功”的名言。
课外文阅读连线:(在探究中优化你的学法)
7.乙文“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中的“此”在文中指代什么?
8.联系生活实际,试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9.乙文中,季羡林是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他在甲文中关于“成功的条件”的观点的?
10.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你认为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试举一例,谈谈你自己成功的体验。
篇十六: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说出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进而领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情趣。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学习本文富有情味的语言。
2、难点: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下列词语,并注意加点字的音、形。
窥见(kui1):暗中看出来或觉察到。
谐音(_ie2):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声(han1):打呼噜的声音。
唏嘘(_i1_u1):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干涩(se4):又干又涩。指水分很少,不滑润。
揉碎(rou2):用手来回擦或援而使物体破碎。
喜滋滋(zi1):形容内心很欢喜。
面面相觑(qu4):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磨磨赠蹲(ceng4ceng4):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守株待兔:传说
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在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你觉得自己的家庭幸福吗?请二位同学描述一下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情况、(自由举手,教师选择)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一个幸福的家庭去坐一坐,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厦门市人。1969年到闽西山区插队,后当工人。1981年调福建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其中《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优秀奖,奠定了她以“朦胧诗”的身份入主诗坛的地位。她的诗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美丽隽永的意象。近年来,她的散文也颇受人们关注,今天我们要学的《我儿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三、理解课文
1、朗读:全文共有18个自然段,我们请9位同学,每人各朗读两段,注意按平时要求的方法去读。让我们再次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同时请全班同学为他们正音正字,并说说他们朗读的优缺点。
评及正音:先请几位评价,再抽查几个注音、
2、思考: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考后提问,(对能说出一二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归纳: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材料比较零碎。它不像《散步》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写到五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从而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实、美好、有趣的形象。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本文的内容作以下的归纳:第一部分(l—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从小成长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11—13):“我”一家四口之间的和膝关系。
第四部分(14—18):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3、思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写出中心思想。
思考讨论提问并归纳:本文从儿子的视角写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琐事,表现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生动、健康的情趣。
4、讨论:作者以儿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此文,这样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后讨论,教师给予点拨和提示:
参考:起码有三点好处。第一,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可以把生活表现得特别单纯、美好,使作品充满纯洁的重真。第二,以孩子的口吻来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语言洋溢着童稚、童趣,让人耳目一新。第三,以孩子为叙述者组织材料,结构的自由度更大。因为读者不会苛求一个孩子的思维要如何地严谨、完美,只要大体合顺叙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以孩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是有许多好处的,许多成熟的作家都尝试过用儿童为第一人称未构思和写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我们都是健康纯洁的少年儿童,我们写作文更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写自己认识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坚决摒弃假话、套话。只要我们用自己一颗健康、活泼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活泼、生动,充满童真童趣的好作文来的。
5、提问:感受理解体会这篇课文优美些语学生先找,并说明理由,教师适时给予肯定:
参考: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学习语言。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中的一些精彩语句。
(1)“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句中“哪怕养出个蟑螂来……”实属有趣而可爱的夸张,表现
姨姨“气急”的情状,透露她对“我”妈妈的极端同情和对“我”爸爸的不满和揶揄。句子充满生活情趣。
(2)“…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
句中“一票否决”是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用在家庭生活中,显得十分幽默,也表现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3)“奶奶回家喜滋滋发布新闻……”
明明只说一件小事,却用“发布新闻”这样郑重其事的词语,名、实之间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时也表现奶奶为儿孙的聪明、成就而有点沾沾自喜(当然,奶奶表现出的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苛责于她)。
四、小结
舒婷是个诗人,她的诗美丽隽永,热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的诗一样地热情浪漫和美丽隽永,让人读了心生美丽,心生热爱。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如诗人舒婷那样热爱生活,领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的种种情趣,对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篇十七:初中语文教案
一、提出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二、具体论述美德最美。
1、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2、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3、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三、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光辉。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十七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论美》。一说到美,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这样两件事。
1、1946年,二战刚刚结束,德国历经战火的城市,到处颓垣残壁,一片惨象。一天,有两个美国人访问了一户住在地下室的德国居民,然后,这两个人有一番发人深思的谈话:“你看他们能够重建家园吗?”“一定能!”“你为什么回答得这样肯定?”“你没看到他们在地下室的桌子上放着什么吗?”“一瓶花。”“对,任何一个民族,处在这样一个困苦的境地,还没有忘记美,那就一定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2、《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有一段冷子兴的叙述:“那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脂粉钗环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这是贾宝玉抓周的一个镜头,贾政的评价完全是唯心的,倘从唯物的角度出发,一个周岁婴儿,抓取脂粉钗环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脂粉钗环色彩最美,不仅贾宝玉,李宝玉、张宝玉也照样如此。
可见,不管身处绝境的民族,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都爱美,但是怎样认识美呢?我们今天要学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论美》。
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析疑,解疑。
1、师:美的分类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美无处不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培根这篇文章仅533字,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美呢?——人的美(板书)
明明谈的是“人的美”,为何起“论美”这么大的题目呢?
提示: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要忘了出处,这本书的书名就是《培根论人生》。作者作了说明:“系关于人性及人生问题之研讨”,体现了文艺复兴后欧洲人的价值观,在这样的总标题下,“论美”也必然只涉及“人”的领域。(注意不是谈自然美,艺术美。)
2、这篇文章的语言简洁、含义深刻,含金量很高,同学们在预习中一定有不少问题要提出来讨论,现在请一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一下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
估计要展开讨论的问题,有难度的、有共性的有:
(1)第二段写“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给彼。”后面又列举一连串二者兼备的人,是否自相矛盾?
——其实不矛盾,因为培根用词时极有分寸:“并不都有……许多……此话也不全对……”说明绝大多数人是美貌和才能不能两全的,但大千世界,情况是多种的,不排除有两全之人。思维多么周密,言辞严谨,貌似自相矛盾,实则无懈可击,不愧是个哲学家,在议论文中有时候留有余地反而无懈可击!
(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为什么?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故作者“仔细考究起来”,看法很有新意。
(3)“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奇妙在何处?
——“最高的美”应指内在美,比如德行,画家怎么画得出来呢?“奇妙”在于会起变化。在内在美的照射下,一个人假如原来外貌较丑,人们也会对他改变印象,觉得他美。如:“简·爱”、“卡西莫多”,这种审美心理的变化简直如同化学反应一般,怎么不奇妙呢?体育运动员不少从形体到颜色都不美,但当他站在领奖台上,听着国歌,看着国旗的激动神情,就觉得美。
(4)“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精髓是美是相对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对什么是美各有自己的看法,没有统一的美的标准。“情人眼里出西施。”
例△中国唐朝以胖为美,体胖者生在今天就是机遇不佳,而杨贵妃机遇太好。
△伏尔泰:几内亚人认为,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
△德行的美也不是绝对的,各个国家国情不同,各阶段情况不同,如在日本是正派的事到了罗马就不正派。
(5)“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可爱”一词是否恰当?
——人到老年,因饱经世事而乐观、豁达、开朗,笑对生活的一切,外貌是无美可言了,但性格和精神世界令人可敬可爱。
例:有的老人性格可爱得像个老顽童,对下一代呵护有加,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精神使他变得可爱。
教师:17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说过:女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女人如此,男人、老人亦如此。
(6)文章的开头结尾似乎自相矛盾,开头:美德只要朴素外表的衬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结尾:“只有把美的外貌与德行结合,才能……真正光辉。”究竟要不要外貌美?
——不矛盾。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对“世上的许多美人”呢?不要倚仗年轻美貌,“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选择”。联系作者生平,从小出入宫廷,看惯了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人们是怎样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结尾的号召是有针对性的。
——至此文章的疑难问题得到解决,文章的主旨也应该清晰了:内在美胜于外形美,二者结合,美才放射真正光辉。
三、请同学们选取文中最精彩的句子做一张“美的格言卡”,你准备选哪句?
(估计选比喻句多,师:文章论美,语言本身也美,仔细推敲起来,恐怕就美在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唤起我们的想象。没有这些比喻,文章会像干瘪的水果,尽管还有些营养,但引不起人们的食欲。)
四、同学们,培根的《论美》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
此刻,当我们用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培根的观点,你认为它过时了吗?这篇文章无论在遣词造句还是思想观点方面还有没有值得修正、补充和发展的呢?
估计会有的反应:
1、没有过时,内在美胜于外在美永远不会过时。即使开放如美国,克林顿当总统时发现有绯闻还是差点下台的。
2、外在美与内在美可并重,因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讲究点包装打扮,更何况现代科技手段为人的外形美创造了种种可能性。(整容术)
——但是任何科技手段都无法使我们的内在美得到任何一点弥补,因此培根此文的现实意义永远不会过时,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
——那么有没有提升内在美的美容术呢?——读书,培养优雅作风、德行
3、“美是不能制定(绝对)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常)是公式。”
——这样更严密,原文太绝对。
如:公认的规范还是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第一次政协会上讨论,绝大部分小组不约而同地选定了现在的五星红旗。
和谐是美,黄金分割是美,《蒙娜丽莎》是美,都是公认的。
4、内在美或不美真的会直接影响到这个人的外在美不美?
——如:一个人心胸狭窄,仇恨焦虑,闷闷不乐会影响皮肤,生出皱纹,加快衰老。相反,一个开朗豁达的人,拿得起放得下就青春常在。广告不是说:“女人的容颜,是由内而外的保养”么?所以面对半瓶酒,我们应该怎么说?——还有半瓶酒。
3、仿照例句,以“美”为话题,另造二个句子。
爱,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是饥饿时的一块面包。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如:美,是蓝天上的一朵白云。美,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4、结合“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这句拉丁谚语,谈谈对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中“最美不过夕阳红”含义的理解。
【明确】这里的秋天与夕阳红都象征老年。夕阳瑰丽多姿,温馨从容,老人尽管岁至暮年,但是,因为作风优雅,生活充实,其风采依然属人世间至善至美者。
篇十八: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搜索有关作者的资料。
2、自学字词,按照一般预习要求阅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推测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特色
3、圈出文中大量运用的成语与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播放配套光盘中的POWERPOINT,或者其他电影片段。自由谈论对《三国演义》的感受,教师引述课文相关片段进行小结。
(播放有问题可用realplay)
二、自学成果检查交流
1、介绍作者: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搜索的作者资料,教师投影作者的照片。
(_p的系统就用幻灯方式,不然可用豪杰大眼睛、Acdsee等件放大)
2、检查字词
教师根据《附录三》的字词,适当补充制作POWERPOINT。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练习。教师投影出示答案,学生互批。
篇十九:初中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四,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罔殆谓哉焉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五,教学过程:
A、三分钟演讲
B、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C、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D、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E、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F、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G、指导背诵
H、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篇二十: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2、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围绕着赏析人物形象展开,通过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根据人物描写的方法展开讨论,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教师帮助归纳、总结。教学中主要抓住关键词、句的分析,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讨论、探究,在文中找到具体的细节描写,归结父亲的性格特征。学生具体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而学会运用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熟悉了《台阶》这篇课文的情节,知道了作者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父亲现实的生活画卷,今天我们就精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是如何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
二、学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一)、教师分析人物描写
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和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1、外貌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核心方法提示:抓住关键,由表及里,综合评价。
(二)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父亲性格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的细节描写,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
1、教师示范
如:“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这一段运用了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在众人仰慕时的不自在,表现他谦卑的性格特征。
2、让学生在文中寻找,用圈点批注法分析语段。
以“运用了_________的方法,写出了父亲的_________(内容),表现出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为句式回答。
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
三、学习通过情节的安排补充人物性格
1、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
2、教师分析
如: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四、教师归纳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交流,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勤劳、顽强、淳朴、善良、谦卑、倔强的人
五、尝试写作
这节课我们领会了细节描写的神韵,文章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刻画。文章少了细节,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让我们也来尝试一段描写。
大家看,小说有这样一段情节:“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作者写到这里,没有将我和母亲展开描写,留下了一段空白。
请大家发挥想象,给小说补充一段情节,对母亲看到父亲闪腰时的心理、动作或神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50字左右。
(学生写,教师巡视)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写篇周记,展示自己眼中的父亲,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尊重和理解。
板书设计
《台阶》
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情节的安排补充人物性格
父亲是一个勤劳、顽强、淳朴、善良、谦卑、倔强的人
篇二十一: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四)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三、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四、作业布置
[附训练题]阅读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悟》(摘自《当代日本文集》)
(注:文中的中村、贵之君、和佳子为人名)
(1)中村家住在一幢在山腰里的商品小住宅里。家里四个人生活,父亲,母亲,还有念大学一年级的儿子贵之君和中学一年级的女儿和佳子。父亲已经44岁,是一家小公司的科长。
(2)父亲近来心事重重。因为儿子贵之君变得很奇怪,他常常以文具费为借口死皮赖脸地要钱,虽然有时觉得他在撒谎,但也不好意思揭穿他,结果就把钱给他了。因为住房的贷款等,所以家庭经济拮据。贵之君的讲话却一天天更粗野起来。
(3)可是,父亲知道贵之君是个很有感情的孩子,很喜欢妹妹,所以他仍然非常信赖着儿子。(4)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他那长年使用的饭盒出现了一个洞。虽然饭盒太深,用起来极不舒服,可一旦坏了父亲仍非常沮丧。
(5)孩子_在附近的超级市场买回了两个饭盒,给贵之君和父亲。贵之君以前是带钱去学校买饭的,现在想尽量让他用饭盒带饭。
(6)可是,父亲不喜欢这饭盒,因为装饭和装菜的夹层是分开的。
(7)父亲带的饭菜每天都是大马哈鱼,这在公司里也出名了。炒鱼块直接铺在饭上,盖上盖,父亲吃饭时,把盖翻过来横在边上,接着把饭上的鱼块移到盖上,于是压着鱼块的那部分饭呈浅黄色。那是父亲最爱吃的。不过,时间一长,他也有点吃腻了。
(8)那时已是五月,天气和煦,春意阑珊。
(9)父亲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像平时。一样习惯地从包里取饭盒,打开盖一看,父亲倒吸了一口气,装菜的夹层里放着酱汁牛肉、炒香肠;还有莴苣。A父亲吃惊地张大嘴愣了老半天。这时有同事在边上走过,他慌忙盖上盖。B他总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10)C接着打开装饭盒的夹层,父亲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米饭上紧紧地铺着一层黑黑的海苔。
(11)D“难道……”父亲喃语着,用筷子抠着饭盒角。“果真!”父亲在心中惊叹着,受宠若惊。
(12)这是两层的海苔便饭。父亲想起很早以前已经去世的母亲用薄薄的红棕色的海苔替他制作的海苔便饭。那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父亲不由感动得热泪盈眶。
(13)这天,父亲一整天都感到心里暖呼呼的,甚至有些神思恍惚;在回家的路上,他还买了四只很贵的甜瓜当作礼物,而且他归心似箭,真想一步跨回到家里。
(14)走到大门边时,传来贵之君在发脾气的声音。父亲的心情阴转睛了,走上前时,能清楚听见贵之君的声音。
(15)“那样的饭能吃吗!”
(16)好像是借口带的饭菜不好在责怪母亲。父亲不由得心头火起。“今天要和贵之君好好谈谈!”他这样想定后推开大门。这时,传来母亲的声音。
(17)“你和你爸爸的饭搞错了呀!”
(18)父亲听见了。原来是这样。是孩子_搞错了父子的饭菜,父亲顿感兴味索然。
(19)“我回来了。”他有气无力地说道,打量着两人的脸。母亲一张总是局促不定的脸,一张总是受贵之君责怪的脸。可是,贵之君不同,是一副带有愧意的表情,而且显得柔和。父亲不由尴尬地把甜瓜放在那里,走上了二楼。
(20)从此,中村家发生了变化。的变化是贵之君。他几乎不向家里要钱了。讲话虽然还是很粗野,但能够感受到话音里饱含着的柔情。
(21)父亲几次想要对贵之君说:“大马哈鱼也很好吃啊。”但他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因为父亲明白,贵之君转变的原因,是那次与父亲换错了饭菜。
(22)暖春的阳光如今也洒满在中村先生的家里。
阅读试题
●揣摩·体味·感知·理解
1、第(1)段中加点的两个“小”字不能删去,因为它们突出强调的是中村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贵之君变得很奇怪”是指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3、第(3)段话不能删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7)段“都……也”连用,意在突出,也为下文写“父亲”吃到了与儿子换错的饭菜时而感到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心理埋下伏笔。
5、第(9)--(11)段对“父亲”感到意外这一点作者描述得十分成功,请分别:写出四句各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A、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
6、第(10)段“紧紧”的意思是_________,下文第(12)段与这用法相似的词是“______”二者在写法上构成了鲜明的________,突出了“父亲”“感动得热泪盈眶”的原因,也表现了“母亲”对贵之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上文找出第(14)段中用错的一个词组(短语),请圈出后,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
8、(20)段与上文第(2)段都写到“贵之君的变化”,这叫做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
9、第(22)段是_______________描写,烘托出中村先生________________的家庭氛围。
10、本文以________为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叙述了_________的故事,全文正面塑造了“父亲”________的形象,侧面突出了贵之君______________的品质。
●积累·运用
1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和煦()阑珊()尴尬()()
12.解释第(2)(4)段中加横线词。
①拮据:_____________②沮丧:___________③尴尬: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成语:
①心里盘算的事—桩接一桩。形容思虑很多。()
②形容不顾羞耻地胡搅蛮缠。()
③形容回家心切。()
④形容一点兴趣也没有。()
14.本文以《悟》为题,意味深长,含义深刻。读完后,你又悟到了什么呢?请联系自我实际,说说你的感受。100字左右
初中语文教案范文二:说明文
(一)、说明文的分类:
1、按说明对象的不同来分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等。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按语言的特色来分,可分为平实的说明文与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对象极其特征:
1、说明对象: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2、说明对象的特征:指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布不具有的特点。
(三)、说明的方式
平实说明:用通俗、准确的语言客观说明事物、
生动说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四)、说明文的顺序:
1、时间顺序:以时间的推移说明事物的变化过程。即以时间的先后安排说明的内容,介绍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事物的制作过程以及步骤的一种说明顺序,主要特征是用一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2、空间顺序:按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而后,或从外到内,或由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现象到本质、由特点到用途、由原因到结果、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分析到综合。
(五)、说明文语言的特征:
1、特征: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征,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准确无误。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通过确切的数字
如:最近十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米。(《死海不死》)
(2)、通过表示揣测,估计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国石拱桥》)
(3)、通过抓修饰限制性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向沙漠进军》)
(六)、说明的方法以及作用:
1、分类别: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需要根据其性质、功用等不同的标准、角度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别,分别加以说明。
作用:条理清晰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
2、举例子:运用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收到对事物认识具体、印象深刻的效果。
作用:具体形象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
3、打比方:运用比喻的方法对事物和事理进行形象化的说明,可以增强说明对象的形象性、生动性。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作用:科学准确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用相关联的相同或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的一种说明方法。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
作用:清楚明白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判断句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简明、概括的说明,就是给事物下一个准确定义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
作用:用简明科学的语言说明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事理、特征。
7、作诠释:对所说明的对象的属性进行解释、说明,使人获得明确、清晰的认识。
作用: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8、摹状貌:用描写的方法摹写事物情状的方法。
作用: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生动。
9、列图表:通过画图,照片或列表的形式对事物进行说明。
作用:直观形象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
10、引用:引用经典、文献、名言、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
作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感染力。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兴趣,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了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七)、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
总--分--总如《看云是天气》
总--分如《苏州园林》
分--总如《日本平家蟹》
2、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如:《向沙漠进军》
3、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如《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
4、连贯式: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各层次之间前后互相承接。
如《从甲骨文到略微图书》以间顺序为线索,介绍了书籍演变的历史,文章依次分别反映了书籍发展的几个阶段,各层之间是连贯的。
(八)、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A引出下文
B承上启下
C总结全文/前文。
D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篇二十二:初中语文教案
一、指导目的:
1、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2、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向学生推荐《语文趣味游戏》一书,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指导重点:
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三、课前准备:
1、准备好平时用的积累本《采蜜集》。
2、准备好发给学生读的书《语文趣味游戏》。
3、课前把学生分成若干活动小组。
四、指导课时:
1课时
五、指导过程:
(一)读书名言、故事激趣导入
1、教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跟书籍、读书有关的名言、格言、名人故事等。
2、全体学生自由发言。
初中阅读指导课教案指导初中生课外阅读教案
3、教师大屏幕展示搜集的有关知识内容,学生浏览学习。(]
(二)引导学生学会读书
1、教师向学生推荐《语文趣味游戏》一书。
2、教师:请同学们把刚才所发的书放好,老师做一个小调查。调查内容:同学们,当你拿到一本课外书的时候,你平时都是怎么做的?你是怎样去读这本书的?谁能来跟大家说一说?教师相机进行鼓励性点评。
3、教师:请同学们根据教师的提示,借鉴同学读书的好经验,带着以下问题去默读、速读《语文趣味游戏》这本书,咱们来个比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采集到最多的知识信息,看谁读书收效大。(1)、《语文趣味游戏》这本书讲到了哪些知识?
(2)、你最喜欢书中的那一部分?
(3)、我们限定读书时间十分钟,十分钟后,你能说上来多少内容?
(4)、如果老师或同学给你一点提示,你能记起更多的知识吗?(5)、根据这本书,能开展什么游戏活动来增强记忆、增进对内容的理解?
(三)默读速读十分钟。
(四)十分钟后,就刚才的提示问题,先让学生在各学习小组内交流两分钟。
(五)教师请各学习小组代表发言,并相机进行鼓励性点评。
(六)各学习小组出一名代表进行学习游戏活动。
1、成语接龙:按五个学习小组顺序进行“接龙”活动,轮五遍结束。(]
2、提示抢答:按五个学习小组顺序逐个进行提示,其余四小个组进行抢答。轮两遍结束。
六、教师小结:
上了这一节阅读指导课,同学们有没有新的收获?荀子在他的名作《劝学篇》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不可以已。我们现代教育也在提倡终身学习。最后,老师想送给同学们几句话。
阅读,终生的承诺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
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自己再累也要读书;
工作再忙也要谈书;
收入再少也要买书;
住处再挤也要藏书;
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
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
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同学们,让我们与书为伴,让阅读成为我们终生的承诺!
七、板书设计:
学法用法活学活用
篇二十三: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B不顾性命、坚决C不活动、不灵活D不通的E指“干涸”F固板G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楸S樱屡淹不死?A)
二、导入新课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文章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这种从形象描绘到科学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3、提问: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样来说明死海的成因?
讨论明确: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水分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类对大自然奇迹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后依靠科学才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接着从正面对死海的成因进行科学的解说。从神话的说明到科学的说明,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读起来也引人入胜。
4、提问:引用神话传说,在说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结:在知识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话传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离开了这点,旁征博引,为追求增加文采而随意堆砌材料,滥引趣闻,是不足取的。本文两段传说、神话对说明死海的特征起着不同作用。引罗马统帅狄杜处死俘虏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虽说是传说,却有史实作基础,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哪怕是戴上脚镣手铐的人(传说中的俘虏是戴镣铐的)。这种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问:课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大量数据?
归纳:知识小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它虽然可以旁征博引,说古道今,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如第4自然段,说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学数据。用具体数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盐分(钠盐、钙盐、钾盐)之多,再用一个比例数字指名各种盐类在海水中的比重,这样“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确切的说明。最后,再用其比重与人体的比重作比较,从而得出人在水中不会下沉的结论。这几个数字对于说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说明效果。读到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绘的死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人不会被淹死等奇异现象的'科学道理。
死海不死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有关海洋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趣。
二、理解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从分析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思路,把握全文内容。
二、讲清列数据的说明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导入课文,可从讲故事入手,也可做实验比较,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扑朔迷离、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有的谜底至今未曾解开:如安哥拉有条长达六公里的“香河”,香味飘传百里开外。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有的奥秘已经揭开,像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死海”。(加黑字板书,下同)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想,看看这“海”为什么冠之以“死”字,既是“死“海,标题又为什么称为“不死”的呢?
导入课文也可以实验开始,一杯白水,一杯浓盐水,分别放入鸡蛋进行比较。
二、范读课文。
一)借助工具书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游弋2安然无恙3氯化钠4告诫5干涸6执迷不悟
(1)yì,(兵船)巡逻。文中指游来游去。
(2)yàng,无恙,没有灾祸、疾病之类优愁的事。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
(3)nà,食盐的化学名称。
(4)jiè警告、规劝的意思。
(5)hé,水干,枯竭。
(6)wù,执,固执;迷,迷惑,对事物分辨不清。形容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二)运用下列词语各造一个句子。
1安然无恙2告诫3大惊失色4猜测
三)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概括大意。
四)数字,一般分为确数和约数两种。认真阅读课文,划出表确数和约数的语句,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讨论作者思路。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怎样划分,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成。本文共8小节,有几种划分层次的方法,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第一段:1节,写死海得名的由来。
第二段:2 ̄4节,说明死海不死的缘由。
第三段:5 ̄6节,写死海的成因。
第四段:7 ̄8节,写死海的现状和未来的情景。
六、新课
1、提问:关于死海的知识,大家在地理上已接触过,请大家回忆一下,举手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1—3自然段。
提问:作者说是死海,又称之为“不死“,是不是自相矛盾?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证明“死海不死”呢?
小结:死海寸草不生,没有任何生物存在,因此称之为“死海“。但人浮于水面,不会淹死,因此说“死海不死“。作者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叙说了历史传说,证实了第二节论断的正确。
3、齐读第4自然段。
提问:1公斤棉花和1公斤铁,谁重?
补充:从数量上看是一至的,但质量上就不相同了。这里有个比重问题。比重是物理学名词,是物体的重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显然铁的比重比棉花要大。课文第4节谈到“死海”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就不足为怪了。据有关资料介绍,死海的海水比一般大海水咸7倍,氯化钠储量够40亿人吃两千年。有不少人家用浓盐水腌咸鸭蛋,鸭蛋为什么不下沉?就是盐水的比重大于一般的白水比重的缘故。
4、要求学生自读5、6自然段,简要说出死海的成因。
七、指名讲述课文插图内容。
学习第四部分;讲析说明方法;布置作业。
1、提问:人们是怎样开发死海海水资源的?为什么说“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概括:人们在“死海”边修建工厂、游乐场所,利用海水治病。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追问:除了课本上谈到的作用外,“死海”海水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有哪些作用?此问题意在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可随机点评。)说“真的要死了”,指的是海水的逐渐消失,干涸。
2、集体朗读7—8自然段。
四、讲析说明方法。
1、提问: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
主要有两种:举事例、列数字。
2、提问:假如把举例的两个神话、传说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如去掉两段事例,读者也可从中了解到有关“死海“的知识,但可读性就减弱了。写文章总是要给人看的,特别是说明文,仅注意科学性是不够的,还应该注意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
3、运用列数字说明是本文的一个特点,请大家划出有关表确数和约数的句子,思考数字说明的好处。指名学生朗读、回答问题。
小结:说明海水的浮力用的是确数,这是经科学测算而定的;死海的地理位置、面积也是确数。运用约数的:“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米”。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可使被说明的事物具体可信,去掉有关数字。或都运用约数,就会使文章的可读性、可信性大大下降。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揣摩、运用五,理解“死”的不同含义。
2给课文插图写一段说明文字,不少于200个字。
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篇二十四:初中语文教案岳阳楼记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岳阳楼记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掌握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
2. 结合全文内容提炼出全文的中心,理解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3. 自主判断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并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4.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品味本文对仗工整、音律协和的语言。
5. 通过“妙点”赏析,品味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1. 分析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2. 品味语言的音律协和之美。
3. 通过“妙点”赏析,理解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本文是范仲淹的传世名篇。它是一篇文言形式的散文,先叙事后写景,由景入情,
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这是本文立意的深邃和人生境界的高远之处,理当成为重点。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写景方法精妙奇绝。这是本文语言和写法别具一格之处,也列为重点。
本文被安排在苏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五篇。从编排的角度和疏通意思的要
求看,这样安排既是对已学过的写景散文(如《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的小结,又是对即将要学习的《醉翁亭记》的引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又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这是它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因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突出本文的个性特点。
教学设想:
努力构架立体式的课堂。从对文本的解读上,着眼于全篇,按音读、译读、理读、
析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的顺序展开,从不同的层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深入分析文章的“妙点”作铺垫,并在读、析、写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收获,又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从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上,采用冰糖葫芦式,力求做到板块之间的连接自然。这样,力求做到既夯实基础,又突出重点、训练能力;既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又引导学生领略文章的美,并在学生自主活动、生与生合作、师生互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使课堂内容饱满,节奏和谐,充满生命的灵动。因为,一方面,9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文言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技巧,而且也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新课标写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他两岁丧父,家贫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致于遭谗言被贬官后,不仅自己心忧天下,还在他的传世名篇中劝勉好友藤子京也这样。他是?这篇文章是?
二、小组合作交流(5分钟)
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导学案中的内容(见下面【】中),要求:
1.由组长负责,先校对、补充,再交流各自疑惑并整理出本组的疑难,写在黑板上。
2.点评本组小短文的亮点和需要改进之处,推荐本组的优秀短文准备集体展示。
字形:〖百废具兴(俱) 横无际涯(崖) 朝晖夕阴(辉) 忧谗畏讥(馋饥) 静影沉璧(壁) 宠辱偕忘(庞)
(二)译读。再读文章,结合注释,翻译句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交流时订正。
1. 用红色笔在文中画出自己翻译时有困难的词句。
2. 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通假字并解释。xkb1.com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叮嘱。)
三、精讲点拨。 (5分钟)
1.集体交流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中未能解决的词句意思。
2.各小组派代表朗读本组优秀短文,老师评分。
四、组内研读 (6分钟)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式整齐的句子或段落,按DCBA的顺序在组内朗读,在读中初步感受本文语言节奏和谐的音律美。
2.发挥集体的智慧,通过自评和他评,揣摩如何控制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语调才能达到有感情朗读的效果。
(§3:语气凝重、语速缓慢、语调低沉, §4:语气轻松、语速轻快、语调激昂)
3.再次按DCBA的顺序在组内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感受语言的音律美。
五、小组品读。(6分钟左右)
展示交流:前四个获得展示机会的小组展示自己的朗读,老师点评并判分。
六、课堂小结。(3分钟)
各人小结本课的收获和有待改进之处,写在导学案上,然后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七、巩固练习:组长负责抽查自学中错误率高的内容。(5分钟)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导学案,组长负责抽查10个词语解释和5条句子翻译。(其它组负责检查的人在下节语文课前向老师汇报被检查组的完成情况)
2.完成第二课时的导学案。
篇二十五:陋室铭初中语文教案
陋室铭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
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 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 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 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 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 鸿儒 ,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 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 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比 兴 类 比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 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 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花之隐逸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 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 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篇二十六:初中语文赤壁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2.学习并尝试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诗人杜牧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三)解题 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略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略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教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 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篇二十七: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学设计
课型:诵读(诵读——鉴赏——诵读)
重点:1.多种形式诵读文本
2.分层次有目标诵读,感悟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品鉴文本,理解文章主旨
课件:配乐FLASH
教学流程:
一、白居易作品引入
这节课就让老师带领大家追溯历史的河流,走进诗歌盛世——唐朝,学习白居易写的一首唐诗——《卖炭翁》。(板书:卖炭翁)
1、解题。
齐读诗题,从题目看,你知道这首诗是写谁吗?你怎么知道他是一位老人呢?(理解“翁”)
2、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看来大诗人白居易真是不简单,用三个字就准确、简练地说明了要写的人物,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白居易?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知晓大意
《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这首诗究竟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老师来讲给大家听。(师配乐诵诗)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同桌互读,指名读(流畅、声音洪亮、有节奏)
正音 (衣裳 两骑 翩翩 口称敕 叱 白衫儿等)
2)谁能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三、品析诗句、进入诗境。
通过阅读我们初知了诗文大意,那么我请大家再来轻声读读这首诗,看看诗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烧炭—运炭---卖炭
说说看哪几句是写烧炭?哪几句写卖炭?
1.下面我们就先来读读写烧炭的这两句。谁来读读写烧炭的这两句?(指名读)你读懂了吗?说一说
知道理解(“伐薪”“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
(1)既然大家都明白了,我想看看你们通过和作者的这两句对话知道了什么?1.地点---南山中(南山是指唐朝都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现在的陕西秦岭山)2.老人的外貌
(2)从老人的外貌看你觉得老人烧炭的生活怎样?能用一个字概括吗?(累、苦、悲)苦在哪呢?再读读前两句诗来细细体会。
(3)这把年纪的老人终日在这深山老林里砍柴、烧炭,多么不容易啊!好,下面就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闭上眼睛,随着音乐去想象南山中的老人正在做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孩子们,看到老人烧炭如此艰辛,我们内心能平静吗?那就带着你的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给大家听?(相机指导)指名读、集体读
小结:孩子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老人烧炭的艰辛,感受到了老人悲惨的生活,更感受到了同学们对老人寄予无限同情。
2、课件出示: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谁能来读读这两句诗,读懂了吗?(说意思)
(1)你读的第一句是什么句?(问句)加重语气读
(2)老人烧炭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身上衣裳口中食(或者吃的和穿的)
小结:是啊,老人仅仅希望吃饱穿暖,他没有更高的要求。穿着如此单薄的他最盼望的竟是天再冷些!孩子们,读到这我仿佛看到了老人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跋涉着,刺骨的寒风吹得他涩涩发抖。
3.下面请同学们轻声品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老人卖炭的情景。
出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你们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谁能带着这些感受把后两句读给大家听?
你能和大家说一说读出感情时把哪些词重读了吗?
“何”“可怜”“愿”
谁还想读这两句?
(配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学生 和老师共同入情入境的朗诵)
卖炭翁的炭卖掉了没有,他还有什么悲惨遭遇呢?这个故事并没有讲完,拿起课本请同学们自读余下的诗句。
故事的结局怎样呢? (老人的炭没有卖出去,被宫使给“换”走了。)实际上就是在抢!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老人辛苦到头一车木炭被抢后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读了整首诗你的心情又怎样?苦!命运悲惨!封建社会制度太黑暗了!
总结:
孩子们,再一次让我们来吟诵 <<卖炭翁>>,寄托我们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缅怀敢为民而歌、诗为民而作的伟大诗人----白居易。
《卖炭翁》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在开始准备这节课时,我就以平时讲语文课的模式来备课,重点句子的分析指导,体会朗读。一节试讲课下来课堂环节的设计全被推翻了。“这是诵读课,一节课要以不同形式的诵读为主”在组内同仁的指导下,我这才渐渐明白了诵读课应该怎样去讲。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并展开教学的,先是布置学生课外预习,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其次在备课时,体现我们学校校本课程的特点,把学生在这六年来所积累大量的相关唐诗、宋词、古诗文及作者等相关知识做以简单的汇报检查,然后再导入到本课的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极大兴趣,在经过老师的配乐朗读,学生的个别读、分组读、男女生等多种形式的层层深入朗读。从作者到诗意,再到其意境,指导学生在读中悟。学生读出了古诗文的节奏与韵味,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也真正达到了诵读课的目的。
篇二十八:初中语文狼教案
学情分析:这篇文章较为浅显,也没有特别难于理解的词语。课文叙述的故事生动有趣,可引导学生自读,并进行较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能力,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分析作者情怀的能力。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止、敌、顾、前、去、犬、意、洞、隧等 (2)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与文本对话理解文意,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得到一些对人生有意义的启发。 四、教学重点:积累词汇,理解文意,体会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五、教学方法: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多媒体对话。六、教学手段:小黑板、多媒体。七、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疏通文意,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说带“狼”字的成语。然后谈起狼的本性顺势导入。
二、检查预习1、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录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2、小黑板出示生字:缀 窘 苫 眈 瞑 尻 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创设情景:声情并茂,有急有缓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阅读节奏。使学生初步解决阅读障碍。 四、自读课文探究文意1、学生活动(1)读一读课文,解决暂时不懂的字,不理解的词。
(2)小组合作,质疑释难。根据注释梳理文句,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老师略作归纳,然后讨论解决。(教师完成指导)2、教师强调重点字词:(1)通假字:止(2)活用:犬 洞 隧(3)时间词:少时 久之 顷刻(4)其它重点词:缀 敌 弛 暴等五、自由朗读,准备复述多媒体出示图片,学生复述,小组比赛。 六、作业:板书设计: 狼 蒲松龄1、通假字:止2、活用:犬 洞 隧3、时间词:少时 久之 顷刻4、其它:缀 敌 弛 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清情节结构,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考察重点字词的意思。
二、回顾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叙述怎样的一个故事,并能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矛盾双方、故事的开端。
三、理清结构:
(一)(1—4)叙事(1)开端。(时间、地点、矛盾双方)
(2)发展。(3)进一步发展。(4)高潮和结局。
(二)(5)议论,点明主旨四、变换角度,读评故事:
1、从屠户角度: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2、从狼的角度:跟踪——穷追——逼人——被杀(还可从故事波澜、表现手法、情节结构、形象塑造等角度进行评价。)五、问题探究:
1、从遇狼到毙两狼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屠夫有怎样的思想变化?——由被动到主动。
2、屠夫和狼的形象: ——屠夫:机智、勇敢、警觉、善于斗争。 狼:贪婪、凶狠、狡诈。
3、结合最后一段理解本文的主旨。(参见教参P302——303)——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
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答案不求一致,尽量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六、拓展延伸:屠夫天晚回家,从遇狼到最后把狼杀掉,他当时心理是如何变化的,采取了哪些行动;而狼当时的心态又是如何,是怎么一步步走上绝路的?请同学们展开丰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自选角色(四人小组,其中一人用客观叙述的语气旁白屠夫的行动)作形象表演。(注意:扣住几个主要情节)师生共同点评分析。
七、
作业:展开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教师点拨:为了展开铺叙,可用如下方法对课文“添枝加叶”,展开想象: ①设置环境 ②添加动静 ③加上声色 ④安排远近⑤配上衬景 ⑥表现心理。如对开头一句话,可以加上对夜色的描写,还可以加风声的描写) 选做:《伴你学》阅读探究。板书设计:
篇二十九: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 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
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句,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讨论解决。
(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
学情预想:在小组活动中,预计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小结以下几点需积累的文言知识:
① 通假字(“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不同音了。):
反一返 ?惠一慧 ?亡一无 ?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近?B,况且;
易:A.更替 ?B.以……为易;
固:A.本来B.顽固;
献:A.提出 ?B.奉献;
曾:A.(zēng) ?甚至 ?B.(c6ng)竟然;
荷:A.(hé)荷花 ?B.(hè)肩负;
惩:A.(chěng)苦于 ? B.(chéng) 惩罚。
③非常规的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归纳方法:抓住主要词语,依托自己的积累,联系上下文来通晓文意。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了怎样翻译好文言文,下面请看大屏幕(出示“文言文翻译歌诀”):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记住住法,还要注意对、换、留、调、删、补六个字。同时翻译时要注意解释文言实词含义、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词语,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诃,如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教师一直探寻的一个问题,学生大多认为文言文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与时代距离较远,学习热情不高此环节的设置是试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借于此,能自主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懂之,乐之,好之。)
学生小组复述之后,推荐优秀复述者在全班交流。
三、讨论问题,探究质疑
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请同学们讨论探究。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作用? 理解: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3.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四、辩论
愚公移山是一时感情冲动吗?现在提这种精神过时吗? 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大家发言。
明确:愚公不顾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并非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首先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后代子孙。其次是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于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丽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于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精神并未过时。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丽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的观点。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那是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现在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
(学生互动交流后启发,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走进现实生活。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让学生在情感认知上达到实质性的飞跃。这一环节可激活课堂,使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勾连,形成活泼热烈的辩论局面,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拓展视野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现实意义,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从课本走出课外,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
篇三十:初中语文塞翁失马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与成语,能够用现代汉语翻译寓言故事大意理解寓言的寓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寓言大意,整体感知故事内容,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反复诵读课文,感受文言文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能够复述和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寓言,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用自己的话概括寓言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塞翁失马》的寓意并能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传统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课型】教读课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抢答有关“马”字的成语:展示课件,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
2、导入新课:
教学用语: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都是有关“马”字的成语,有关“马”的知识可真不少,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马”字的寓言——《塞翁失马》(板书)
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
(请学生回答)
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二、寓言简介
本文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召集其门客集体编著的。后刘安因被告谋反而自杀。《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儒、法、阴阳等思想,论理时常常引述古代神话、传说,因而保存了一部分珍贵的神话资料,内容丰富,文笔优美。
《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 神话 材料,像“ 女娲补天 ”、“ 后羿射日 ”、“ 共工怒触不周山 、”“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知识拓展:记录古代寓言故事的古籍
1、《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 神话传说 的最古老的地理书。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
2、《庄子》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 浪漫主义 色彩,并采用 寓言故事 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游刃有余、对牛弹琴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初读
教学用语: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老师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
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2、下列加点字的音,你能读准吗?
塞(sàì)翁失马 塞
此何遽(jù)不为福乎
其父(fǔ)曰
其马将(jiāng)胡骏马而归 将
其子好(hào)骑 好
此独以跛(bǒ)之故
堕(duò)而折(shé)其髀(bì) 折
3、学生再读
方法:屏幕上投出抽掉标点的故事原文,请同学们朗读。让学生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
师生共同评点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及,深不可测也。
4、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文言实词
结合课后练习题讲解
马无故亡( )而入胡 人皆吊( )之
其马将( )胡骏马而归 居( )数月
此何遽( )不为福乎 其子好( )骑
死者十九( )
5、全班再次齐读寓言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串讲一遍课文,同时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这则寓言讲了几件事?是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话简洁概括出来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2)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在塞翁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
2、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1)展示课件 请男生对照“失马”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2)展示课件 请女生对照“得马”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3)展示课件 请男生对照“折髀”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4)展示课件 请女生对照“相保”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板书)
(5)展示视频《塞翁失马》.
篇三十一:初中语文赤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整体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细读品味:
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篇三十二:初中语文赤壁教案
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熟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内容与步骤
作者介绍 导入新课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有经邦济世之才,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处在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的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使他的抑郁情怀不至于走向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他的诗风。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咏史诗成就最为突出,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杜牧的咏史名作——《赤壁》。
?(二)解题
提问学生赤壁是那里?
赤壁,地名,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三)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疏通文意
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文章(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不足处做一补充)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锈蚀,拿来磨光洗净还能认出他属于过去的朝代。 折戟:折断的铁戟。戟,古代兵器。销:锈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诗的前两句借折戟这一历史遗物引发对前朝人物的和事件的慨叹,这是交代兴感之由。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篇三十三: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内容】
《愚公移山》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教学设想】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个性化的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学生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习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为此,教师要善于寻求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质疑问难,民主平等地进行讨论探究。
【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言文。
2、了解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课文意思,学会质疑问难。
3、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解读经典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解读经典的能力。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诵读课文,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2、学习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①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②他们对移山各持怎样的态度?
③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④移山有哪些现实困难?
【课堂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文本
现在我让同学们欣赏一幅油画,哪位同学知道这幅油画的作者是谁?
这幅油画是著名画家徐悲鸿与1940年为了宣传抗日而创作的一份不朽艺术作品,油画取材于中国古代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愚公移山》,了解油画讲述的故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互动学习:你敢挑战吗?
活动规则:①以没有任何标点符号的文言原文为诵读对象。
②其他学生从“音准、停顿、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作出评价。
4、学习小组之间就课前预习中圈点勾画的难词难句互相质疑解惑,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5、互动学习:智勇大闯关
闯关规则: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名闯关者;一共有八道题目,由闯关者自选其中一道题目作为闯关内容;闯关过程中,如遇困难,可以求助本组其他学习成员,但同时意味着闯关失败;只身闯关成功者获“闯关小勇士”称号,奖励一颗五角星,计入平时成绩。
附:闯关题
【第一道题:解释加点词语。】
①年且九十 ②且焉置土石
③以残年余力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⑤始一反焉 ⑥ 汝之不惠
⑦亡以应 ⑧一厝朔东
⑨无陇断焉
【第二道题:解释加点词语。】
①始一反焉 ②且焉置土石
③无陇断焉 ④谨食之,时而献焉
⑤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⑥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⑦惩山北之塞 ⑧ 出入之迂也
⑨指通豫南 ⑩杂然相许
【第三道题:解释加点词语。】
①其妻献疑曰 ②其如土石何
③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 ④面山而居
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第四道题:解释加点词语。】
①何苦而不平②面山而居
篇三十四: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诗句朗读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3.反复吟咏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品析、诵读、积累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简单了解
1.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炭“字:木炭的原意是木材经过特殊烧制而形成的燃料。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炭有关的古诗———《卖炭翁》。
理解题目的意思。
2.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重音,要读出古诗的韵味儿来。
(3)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
3.介绍作者。
白居易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几首诗,我们刚刚学过他的——师生诵“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我们非常熟悉他的——师生诵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些描写景色的诗句,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师生诵“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描写小娃偷采白莲的事情的诗,今天我们学的《卖炭翁》仍然是一首叙事诗。
二、理解诗意
1.这卖炭翁到底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及插图自己解决诗意,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同桌互相交流。
2.自己试着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指名学生说诗意,师生共同补充。
篇三十五: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赏析这首古诗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前两首学过的唐诗,先齐声背诵,再提问(出示幻灯片):
第一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第二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流泪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家人和诗人狂喜之态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歌的句子:
明确:
绝句
律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2.导入:再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了一篇乐府诗体裁的文章是什么?《木兰诗》。
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简介白居易(择要写入幻灯片)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旋子其中。
幻灯片显示: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4.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录音。
5.串讲课文(讨论式)
问:这是一首叙事诗,到底叙什么呢?(让学生看注释5回答)什么叫“宫市”呢?
明确: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首诗揭露了这种残酷的剥削方式。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那么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师生读毕)问文中写了哪两种人?明确:卖炭翁,宫史。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读:“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问:“一尺雪”说明什么?
明确:雪大,路必难行。
这两句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卖炭翁的?行动。
问:“衣正单”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最严寒的拂晓就“驾炭车”而行呢?
篇三十六: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通过借助课下注解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尊重和信任学生,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情境,敢于放手,善于组织,相机进行启发、示范、指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去体会愚公的大公无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并受熏陶。
【教学重难点】
愚公与妻子,智叟的对话。
理解愚公移山的深刻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读一读
1.自由朗读课文,提笔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并标出停顿。
3 读出下列生字词
仞 rèn 塞 sè
曾 céng 箕畚jīběn
荷担者 hèdàn 始龀chèn
孀妻 shuāng 穷匮kuì
智叟sǒu 厝 cuò
亡以应 wú 朔东shuò
4 读出节奏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且/焉置土石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其/如土石何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无/陇断焉
5 分组朗读课文,相互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说一说
1 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篇三十七:初中语文狼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本课中“缀行、并驱、顾、敌、意”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及用法。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读一读、问一问、理一理、讲一讲、品一品、演一演”等活动,更全面更深入学习课文。
3、了解狼阴险狡诈的本质,学习屠户运用智慧与狼搏斗的精神,了解狼的有关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文词汇。
2、品味本文简洁、生动却刻画细腻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先学,第二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和学习)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了几篇课文,了解了几种动物,有活泼可爱的猫,视死如归的斑羚,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等,它们都令我们喜爱或敬佩。但自然界也有令我们讨厌憎恶的动物,比如说狼,一说起它,人们就把它和贪婪凶狠联系在一起;带“狼”字的成语也往往带有贬义,如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而“东郭先生与狼”、“狼来了”等故事更是家喻户晓,现在还有一心想吃喜羊羊的“灰太狼”。但如果狼与人斗争,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他的名著《聊斋志异》中为我们做了一个精彩的描述和精辟的见解,让我们共同欣赏。
二、教读课文:
(一)读一读
1、学生代表读文章,教师正音。
2、教师指导读准节奏。
其一/犬坐于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全班齐读
(二)问一问:
学生结合注释逐字逐句读释文意,提出自学存在的疑问,教师根据质疑问题,引导学生合作释疑。
(三)理一理:
学生再读文章,理一理本文的故事情节。
开端:遇狼发展:惧狼高潮:御狼结局:杀狼
(四)讲一讲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要求大胆展开想象,将屠户每次行为的心理活动细腻表现出来。
投骨时——害怕、幻想
? 奔倚前——窘迫、思虑
?杀狼时——果断、警惕
(五)品一品:
1、用“从……”的描写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两只)……的屠户(狼)。
2、最后一段采用哪种表达方式,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议论卒章显志
(六)演一演:
篇三十八:初中语文狼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止、敌、顾、前、去、犬、意、洞、隧等
(2)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与文本对话理解文意,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得到一些对人生有意义的启发。
四、教学重点:积累词汇,理解文意,体会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五、教学方法: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多媒体对话。
六、教学手段:小黑板、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疏通文意,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生生对话。2分钟)
由学生说带“狼”字的成语。然后谈起狼的本性顺势导入。
二、检查预习(师生对话。5分钟)
1、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录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2、小黑板出示生字:缀 窘 苫 眈 瞑 尻 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与文本对话。15分钟)
教师范读,创设情景:声情并茂,有急有缓,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阅读节奏。使学生初步解决阅读障碍。
四、自读课文探究文意(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15分钟)
1、学生活动
(1)读一读课文,解决暂时不懂的字,不理解的词。
(2)小组合作,质疑释难。根据注释梳理文句,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老师略作归纳,然后讨论解决。(教师完成指导)
2、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1)通假字:止
(2)活用:犬 洞 隧
(3)时间词:少时 久之 顷刻
(4)其它重点词:缀 敌 弛 暴等
五、自由朗读,准备复述(学生与多媒体对话、生生对话。8分钟)
多媒体出示图片,学生复述,小组比赛。
六、阳光作业:
必做:研讨与练习二
选做:《伴你学》自主学习
板书设计:
狼
蒲松龄
1、通假字:止
2、活用:犬 洞 隧
3、时间词:少时 久之 顷刻
4、其它:缀 敌 弛 暴
篇三十九:初中语文塞翁失马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寓言知识。
2. 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语:亡、居、善、将、吊、遽、富、故、之、以、为、十九。
能力目标:
1.翻译课文,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学会分析故事所蕴涵的辨证思想,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式、探究式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领会寓言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在生活中积累智慧。 学时与教学准备 1课时 PPT课件 教学重难点
积累重点实词虚语,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媒体使用及分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1 出示课件:
了解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出示课件: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古代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板书课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环节 媒体使用及分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探究学习
整体感知
课文朗读录音 学习文言文与现代文一样,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课文首先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分出轻重,读出语气,做到抑扬顿挫。
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
探究学习
出示课件:
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词句的停顿要根据意思划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 马/ 将 胡 骏马 /而 归。
丁壮者/皆/引弦/而战。
此/ 何 遽/ 不 为 福乎?
(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句读。
?
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进而培养学生收集 材料 、整理材料、运用材料能力,并由浅入深学会探究。
具体研讨
四读课文
通文意:翻译课文。
1.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要求学生对照文中的注解,仔细阅读全文,理解文意,并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质疑问难,集体探讨。(要求学生把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词句上的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3. 译读重点,加深理解。(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强调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注意翻译积累要与以前学过的文言词语相联系。)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靠近)(擅长)
(2)马无故亡而入胡(丢失)
联系延伸:亡:亡羊补牢(丢失)
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3)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经过)(带领)
(4)人皆吊之(安慰)(他,代塞翁)
联系延伸:之:下车引之(他,代元方)
诲女知之乎(代这个道理)
其邻人之父亦云(助词,的)
(5)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老汉)(就)(是)
联系延伸:为:以虫蚁为兽(当做、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可以为师矣(成为)
(6)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多)(爱好)(掉、摔)
(7)胡人大入塞,丁壮引弦而战(大举)(拉)
(8)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因为)(缘故)(保全)
联系延伸: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把)
以假乱真(拿、用)
联系延伸:故: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马无故亡而入胡(原因、缘故)
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
(9)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篇四十:初中语文塞翁失马教案
【塞翁失马的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有一位住在长城一带的老人。这位老人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里忽然有一匹马走失了。邻居们听到塞翁的马丢了之后,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应该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就笑着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是很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呢。”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过了没几天,丢的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塞翁的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他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到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得意洋洋。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基本上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塞翁失马的出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一个成语,塞翁失马是一则寓言故事,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题目是编者加的。《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等编著。
【塞翁失马的意思】
比喻事物的祸与福都是具有转换性的,即: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篇四十一:初中语文优秀教案格式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
教材分析:
重点: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的文学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1段。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释,理解重要的词句。
篇四十二:初中语文优秀教案格式
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2)作者开篇用“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可见滕被谪以后心情不会太好,作者开篇直指,有何用意?
滕子京虽被贬岳州,却积极从政,政绩斐然。“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既是为了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寄情与民的高尚情怀,也是为了勉励他像“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胜状、晖、备、然则、极、*人、得无异乎
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
四、总结: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五、作业设计: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作记的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的景致宏大而又气象万千。它的早晚景致有什么不同?迁客*人的览物之情又有何不同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复习旧知。
1、重点词句翻译。
2、检查1、2两段的背诵。
三、讲读第3、4段。
1.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2.学生齐读第3段。
3.讲析第3、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4.学生齐读第3段。4段。
重要的词语:霪雨、霏霏、开、排、樯、楫、;薄、冥冥、景、一、集、芷、汀、而或、
重要的句子: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四、合作探究
(1)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的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来写:
先写了霪雨霏霏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悲苦的情感。表现了迁客*人“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描写洞庭湖春和景明时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主要表现迁客*人“物喜则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2).作者写迁客*人们或悲或喜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五段。
五、教读第5段。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词句及翻译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词:尝、求、古仁人、心、或、、为、以、是、进、退、然则、先、后、微
句子: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产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议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他们“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4、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忧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忧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5、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表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六、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总结:今天学完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知道封建士大夫们尚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胸怀天下,以天下事为己任,努力成才,勇担责任,为国家的富强作出贡献。
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案范例参考
教学目的: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导读-点拨-背诵-拓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较多,教参建议两课时学完,我设想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调动起学生借助多种感官接受知识的特点,特拟定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程:
一、导课:
以“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导入写景散文《小石潭记》的学习。(课件展示:“驴不胜怒,蹄之……”的画面)
二、预习情况检测:
1.解释(课件展示)
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
2.理解(课件展示)
全石以为底斗折蛇行凄神寒骨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展示:朗读录音)
四、分析课文内容:(朗读――思考―讨论――分析――点拨相结合)
(课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
五、分析写景顺序:(课件展示)
小结:景色特点:
石奇树美水清鱼乐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写景顺序:
按照游览的顺序,即:游踪
发现――近观――远望――感受
六、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考:(课件展示)
1、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那么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
2、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小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八、检查学习效果:(课件展示)
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佩环-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坻-屿-青树翠蔓……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似与……
潭西南-斗折-其岸势……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九、小结全文: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十、知识迁移(课件展示:景物图片)
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再尝试用语言描绘,注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篇四十三:《口技》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①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可依据“具体~抽象”的原则方法,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口技表演中感受领
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调动情绪。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有一颗格外引人注目的摧探明珠——一口
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
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
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说明:如有口技表演的音像资料,可千万别错过,以此调动学习情趣的机会。
二、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说明:教师范读一定要准备充分,把握住课文主体部分的语气、语调,力争能把学
生带人描写的情境当中。
要求:①学生边听边划出疑难字词。
②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轮廓。
三、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形式不定,可默读、轻读、放声读。
2根据注解掌握有关字词读音和释义,疏通文句内容,有疑即问。
四、教师指导学生落实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犬吠: 呓语: 叱儿:Chi意少舒:
中间: 曳屋: 几欲: 齁声:
2.理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用作动词。
②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③当是时:这个时候。
①以为妙绝:以为:认为。绝:极点。
⑤宾客意少舒:稍微,读shao3。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⑤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
③几欲先走:跑。
五、学生齐读一遍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说明:教师可以“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启发学生理清层次。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六、分析第一部分。
1.齐读第1段。
2.学生口述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3.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
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七、布置作业 。
1.读熟课文。
2.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2、3、4段。
说明:应要求学生朗读得生动,有感情。
二、教师分发下列表格,要求学生完成。
说明:鼓励学生讨论、商量。
┌────┬─────────┬────┬──────┬─────────┐
│场景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作者评论 │听众反应 │
├────┼─────────┼────┼──────┼─────────┤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吃请、│由远及近│众妙毕备 │伸颈,侧目,微笑,│
│ │大啼、妇呜、絮絮、│由外到内│ │默叹,以为妙绝 │
│ │大叱 │由小到大│ │ │
│ │( 一时齐发) │ │ │ │
├────┼─────────┼────┼──────┼─────────┤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逐步变小│ │意少舒稍稍正坐 │
│ │鼠作作索索、倾盆器│ │ │ │
│ │(声) │ │ │ │
│ │咳嗽 │ │ │ │
│ │(以响衬静) │ │ │ │
├────┼─────────┼────┼──────┼─────────┤
│火起群乱│大呼、齐哭、 │突然变大│不能指其一端│变色离席 │
│ │百千大呼、齐哭、犬│由少而多│不能名其一处│奋袖出臂 │
│ │吠、力拉崩倒、火爆│由少而杂│ │两股战战 │
│ │声、风声、求救声、│ │ │几欲先走 │
│ │抢夺声、泼水声(无│ │ │ │
│ │所不有) │ │ │ │
└────┴─────────┴────┴──────┴─────────┘
三、讨论分析,理解描写上的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1.口技表演描摹了几幅图画?请进行简略概括?
说明:让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意思对即可。
三幅图画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
2.请一位同学口述课文三个场景分别描写了哪些声音种类。思考:各场景的声音
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
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
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
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
“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
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
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
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四、齐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
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
的礼物
五、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
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
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
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扭力。
六、课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一。
七、布置作业 。
以观看电影、体育比赛或文艺节目、报告会等为题材写一个片断,刻画观众的神情
举止,要求抓住特征,描摹细致。
板书设计 :
口技
林嗣环
善
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抚尺
场景:梦中惊醒:小~大(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十
渐入梦乡:小(意少舒,稍正坐)
十
火起群乱:大(变色离席,奋抽出臂,两胜战战)
(马骏)
教学设计(B)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
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
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同“教学设计(A)”)
三、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四、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五、齐读课文。
要求:①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②体会课文语言特点。_
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
说明:①用讲故事的形式,尽量扣难课文内容。
②教师应进行点评。
七、自由朗读第2、3、 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 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醒而梦。③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
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
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
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
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
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
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
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
绕“善”来展开的。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
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
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
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三、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
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
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
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
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
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
“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
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
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
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
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
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
“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
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
艺。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板书设计 :
口技
善
正面
场景:梦中惊醒由醒入睡失火纷乱
声音:小~大~小~大
侧面
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抚。
听众
伸须侧目微笑默。
意少舒稍稍正坐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马骏)
篇四十四:《口技》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
1、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2、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能力:
3、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情感:
4、学生从口技表演中感受和领悟中国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积累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总第课时(本课第教时)
[教学内容]课题引入,文章朗读,初步感知。 [教学重点]课文朗读与感知 [教学过程]
一、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嘴,竞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得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 (录像的形象性、直观性渲染了气氛,能一下子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教师适时的引导,更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诵读课文
2 1.初读:
教师安排学生课外预习。
(1) 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的音、形、义。
(2) 反复阅读,根据文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内朗读:
(3) 听读:教师范读,朗读过程中设“陷阱”(故意读错。),学生在教师朗读过程中挑错误,加以改正。
(4) 自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断句。 (5) 选读:小组推选代表读,其他同学评议。
(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的量不多,通过反复的读、形式多样的读,培养朗读文言文的语感。) 3.齐读课文。
①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②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4.翻译课文。
①课文理解与翻译:
A、 学生结合文下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疑难处小组讨论或提问。 B、 教师巡视解疑,并板书重点字词进行评析。 实例:
②尽量扣准课文内容讲故事(或翻译);适当进行点评。
3
三、诵读练习
自由朗读第
2、
3、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2.选出与“众宾团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项( )
A.口技人坐屏障中 B.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C.满坐寂然 D.稍稍正坐
3.选出下列加点的字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①众妙毕备( )
A. 毕业典礼 B. 毕业精力 C.丑态毕露
②宾客意少舒( )
A.心情舒畅 B.动作舒缓 C. 舒筋活血
③不能名其一处( )
A.莫可名状 B.至理名言 C.有名无实
总第
课时(本课第
教时)
[教学内容]文章朗读、理解、分析和背诵。 [教学重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抽查背诵
二、解读课文
(一)分析第2~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
2、
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由醒而梦;③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3.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 → 大(第一个场面)→ 小(第二个场面)→ 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
4 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声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的表现形式多样,或单独相继而出,或同时发出等等。
4.探讨: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 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略。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的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1.请男女生各一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3.文章首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二者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回味不已。
(三)分析描写技巧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
2、
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即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揣摩语言,领会文意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归结文章的主旨
课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三、语段阅读。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中间 ②力拉崩倒之声
③曳屋 ④名其一处
⑤两股 ⑥先走
2.按要求写出各类词语。
①表示不同音响的三个动词:
②表示不同音响的三个拟声词:
③表示不同音响的三个偏正短语:
3. 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4.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一家人由醒到睡的过程的语句:
②写宾客犹如身临火灾现场的语句:
5.分析解答。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一家人睡去后夜深寂静的氛围的?请找出具体语句。
②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浓墨重彩点染由于失火从屋内卧室到邻近火场传来的极为复杂的声响?
6.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7.下面是对选文第二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这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
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
D.这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8.有关宾客的描写能否删去? 为什么?
(不超过30字)
四、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题。
3.本文在词语运用上最大的特点是( )
A.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 B.具体、形象地选取拟声词;
C.大量、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D.首尾呼应,结构井然有序。
4.简答:《口技》一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式,试一一指出并加以说明。
【课外能力拓展】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则札录之,录讫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亦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其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中。俟再读有所录,补贴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不如予之约取而得实也。”
1.这是一篇随笔文章,属散文的一种,其主题思想是( )
A.说明学得少而精,而实际上比泛读、略读丰富得多。
B.说明叶奕绳读书强记之法效果好。
C.提倡读书要少而精,讲求实效。
2.这篇随笔文章的论点是( ),论证方法是( )
论点:A.叶奕绳读书强记之法 B.叶奕绳读书强记之法之妙 C.约取而得实
论证方法:A.事实论证 B.道理论证 C.事理论证 D.举例对比论证
3.这篇随笔文章按意思可分为两层,其正确的划分是( );其前后层的关系是( )
分层:A.句1|2345678 B.句1234567|8 C.句123456|78
关系:A.总分 B.因事生议 C.因果
4.这篇文章给予读者应有的启示是
5.这篇文章的主题句是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6.摘录文中精彩的可以为我所用的句子
(二)三幅应试画
古代有人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这两句诗为题命人作画,结果有下面三幅应试之作:
第一幅:一个船夫半卧在船尾,嘴边横着一支竹笛。
第二幅:岸边系着一只空船,系在船舷的桨随江流漂动。
第三幅:岸边停着一只横着的小船,船舷间停留着鹭鸶,船篷上有两只栖息的乌鸦。
这三幅画孰优孰劣?
(三)把你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堂课写出来,要求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字数不限。
篇四十五:《口技》初中语文教案
一、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熟读背诵全文。
㈡过程与方法:
1、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2、通过想象,关键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深入思考,体会文章的精彩片段。
3、朗读法 对比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难点:通过想象,关键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深入思考,体会文章的精彩片段。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偏下,思维形式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仍属于经验性逻辑思维,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知识和概念。
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二、了解作者、出处。
林嗣环 lín sì huán,字铁崖,号起八,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就有这样一颗璀璨明珠——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三、朗读全文,注意划出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并标上注音。
少顷(shǎo )犬吠(fèi )呓语(yì )夫叱大儿声(chì)夫齁声起(hōu)
意少舒 (shāo)中间(jiàn)曳(yè)屋许许(hǔ)声 几欲先走(jī)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但:只。闻:听见。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乳:喂奶呜:发出呜呜的声音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稍微。稍稍:渐渐。
5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虽:即使。名:说出。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腿。走:跑。
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几
五、了解全文大意及结构。
很明显,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叙事的。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六、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第1段找出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2、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3、注意掌握本段中重点词句。
善:擅长 厅事:大厅、客厅 施:放置 会:恰逢,正赶上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译文: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七、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听读这一部分,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2)第二场景:渐入梦乡。(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火起群乱。(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摹,请同学们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遥闻……既而……当是时……未几……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
②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
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
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
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4、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5、这一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字句。
妇抚儿乳 (动词,喂奶) 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儿含乳啼 (名词,乳头) 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宾客意少舒:心情;稍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虽人有百手:即使 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奋袖出臂:卷起 两股战战:大腿
几欲先走:几乎、差点儿;跑
八朗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器物。
九总结全文。(中心)
本文正是这样通过细腻的刻画描写展示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十完成课后练习。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1、①“遥闻深巷中有犬吠……众妙毕备”,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遥闻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写深夜的寂静氛围以及一家四口陆续醒来后的各种声音;“当是时……众妙毕备”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静夜的喧闹气氛。
②“夫声起……妇梦中咳嗽”,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老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都很轻微,衬托了深夜寂静的氛围。
2、“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响声大作,由少而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写声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逼真地表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先用三个“……大呼”、一个“……齐哭”,继之以三个“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齐作”“又夹百千……”等句,写发现火情、火势漫延和人们救火的情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火场的声音之多之杂。极力渲染火场的紧张气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犹如置身于救火现场。
第2课时
一、导入: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从文章的结构上看,前后呼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魅力。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十一)课外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呓语( ) 夫叱大儿声( ) 齁声( )
意少舒 ( ) 曳( )屋许许( )声 几欲先走(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2、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3、几欲先走: 4、虽人有百手: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
众宾团坐( ) 手有百指( )
满坐寂然( ) 不能指其一端( )
四、选出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盆器倾侧:盆子、器皿翻倒倾斜。 B、会宾客大宴:开会时为宾客摆宴席。
C、群响毕绝:各种声响都停下了。 D、施八尺屏障:安放了一面八尺长的屏风。
五、 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A、许多宾客相聚而坐。一会儿,但是等到屏障中醒木一拍,全场都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B、众多宾客相聚而坐。过了一会,只听到围幕中醒木一拍,全场都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C、众多宾客,团团围坐,过了一会,只听到围幕中醒木一拍,全场都坐下了,很安静,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D、众多宾客相聚而坐,过了一会,但是听到屏障中抚尺一放下,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六、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 作者是___ 。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是( )
A、口技人坐屏障中 满坐寂然 B、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C、群响毕绝 众妙毕备 D、不能名其一处 有名无实
3、在上文中横线上填上原文语句,并把它翻译成现代语。
翻译:①
②
4、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___。
七、课外拓展。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急。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o,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大患。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而请之。
【注释】 突:古代仕旁突起的出烟火口,相当于现在的烟囱。②上行(háng):上列,指上座。③乡:同“向”,从前。④寤:同‘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傍有积薪:柴草 ②客谓主人更为曲突:改
③俄而家果失火:不久 ④不者,且有火患:将要
2、下列句子的意思不合原意的一项是:( B )
A、幸而得息:很侥幸把火熄灭了。
B、余各以功次坐:我们各人论功劳摆座位。。
C、乡使所客之言:从前假使听了那个客人的话。
D、焦头烂额为上客邪?那些头部烧焦、额头灼伤的人反而成了上客吗?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灾祸临头才去抢救。(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然将有祸患发生。)
八、板书设计:
一、表演前,开篇点题,衬托气氛,烘托作物。
二、表演过程:
写表演场面:正面:写声(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由外而内、由少到多)
侧面:写听众神态、心情(衬托、赞美)
三、写表演结束,照应开头。
九、作业: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口技》记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的是一个口技人高超的技艺。对于这场表演的精彩,作者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进行形容,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描绘来展现,表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语言灵活、简洁,浅显易懂。将文本的这些特点和本班的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在教学中我主要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赏析中,确立了以下九个教学内容:
① 立足于文章的结构和场面的描写。②立足于作者的表现手法。③文中多次运
用以动衬静的方式来表现深夜的寂静。
总之,在整个教学中,我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发散性地思维,将自己作为一个引路者了,给予学生提示和指导,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提示下去分析文章,有很多学生仍旧没能找到感受文章的方向。
篇四十六:初中语文论语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2.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不好的地方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淌。”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到不明白的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三)整体感知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四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对照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前两句将正确的学习态度。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被轻易改变。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板书设计
重要字词
重点句子
每章要点理解内容--掌握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重点)
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本课。
二、教学新课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传不习乎?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三、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勤于复习
学思结合
学习态度以学为乐
诚实谦虚
珍惜时间
修身做人宽厚仁义
坚贞守节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四、拓展提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篇四十七:初中语文论语教案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逾矩(yújǔ ) 箪(dān)
好(hào) 肱骨(gōng ) 笃(dǔ)
三、赏读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人不堪其忧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章。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e.人不堪其忧
四、自主质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决。
五、练习: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朗读背诵 ①朗读课文。 ②背诵课文。
三、赏析课文
理解后六章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四、当堂练习:(具体内容见练习册)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成 语: 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篇四十八:《口技》初中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肉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早这样一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四、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五、齐读课文。
要求:①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②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
说明:①用讲故事的形式,尽量扣准课文内容。 ②教师应进行点评。
七、自由朗读第2、3、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八、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 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醒而梦。⑧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3. 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井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一大(第一个场面)一小(第二个场面)一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 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3. 思考:课文第…’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2. 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 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 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篇四十九:初中语文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简练概括并较详细复述文章主要情节。
2、通过深入阅读分析人物特点,理解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领会人物个性化描写以及生动、幽默的语言特色以及情节的巧妙安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作品中展现的多姿多彩的中学生生活
2、理解贾里“伟人计划”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概括并复述文章主要情节,分析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我的梦想”
畅谈“我”心中的梦想
――年少不妨轻狂些
二、认识贾里――了解内容
1、、读“贾里日记”――思想(自信心很高一心想当伟人)
2、看“贾里故事”――行为(化敌为友、健美风波、打工失败领书成名)
复述、概括故事课本剧表演
明确概述要求:
(1)抓住故事主要情节概述:交待清楚事件的起因(贾里做这几件事的意图分别是什么?)、简单经过、结果。
(2)语言要流畅,简练生动,能正确表达语气。
提示:要将文章叙述的故事改编为课本剧,需要将叙述改为人物的对话。
三、剖析贾里――领悟主题
1、经过三次痛苦的失败,又取得了一次意外的成功,此时贾里心里充满了酸甜酸苦辣。如果你是贾里的好朋友,你会怎样安慰他?请从自己收集的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中挑一句送给他,好吗?(也可加入自己的话)
请用这样的语气:
贾里,__________________!
2、你喜欢贾里吗?你认为贾里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身上到底有没有“伟人细胞”?
3、贾里前三次想出名没有成功,第四次没想出名却意外扬名,这是为什么?你从其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4、他最后说:“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配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5、做伟人做小事
四、课外链接:
《男生贾里》是当代女作家秦文君的力作。小说描述了当代中学生的真实的生活,塑造了如贾里、贾梅、鲁智胜、林晓梅等一批可爱、鲜活的人物。读《男生贾里》,感觉好象走进了自己的校园。课后,我们不妨借阅这本书,更近距离接近贾里。
五布置作业
1搜集一些伟人青少年的事迹,联系他们的成才经历,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
2、贾里的初一生活算是暂告了一个段落,他的初二生活会是怎样的呢?还有“伟人计划”吗?还会遇到怎样的烦恼呢?请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设想一下贾里今后的生活。
篇五十:初中语文《散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1min)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2min)
问题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先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好,下面根据上面的回答,让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迅速组织语言,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师明确: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问题二:课文的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师引导: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多休息才好呢。
生1: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
生2:文中说,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说明母亲的心里是期盼春天的到来,希望出去走走。
师引导:春天总算来了,“总算”说明了什么。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反映了什么。
(朗读指导:“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熬”)
师明确: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那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这么简单的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什么情感?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与他的创作背景,思考以上问题。
(三)作者与创作背景。(2min)
莫怀威:笔名周平安、章大明。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园落日》等。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那么下面让我们细读文章,体味文章的亲情。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14min)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关于“我”:[5分钟]
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
(孝顺,善良的人)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板书:“我”: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4分钟]
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五)、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板书: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写出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
初中语文《散步》教案的反思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
在教学方法上,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篇五十一:初中语文《散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1)积累重要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积累语言,揣摩语言
2.能力培养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4)夹叙夹议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1)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
2.音像资料:歌曲《致爱丽丝》《常回家看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环节:
1.朗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字的读音,找出课下注释中没有,自己又不理解的字词,整理在笔记本上,小组同学之间交流字词整理情况。
2.朗读课文,感受亲情的和暖。用一句话说说你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二、文本研讨环节:
课堂导入:
记得周国平说过,家,是一只船,是避风的港湾,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岸。家庭中,正因为有了父母坚强的臂湾,有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嘘寒问暖,我们才感受到无尽的温情与和暖。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再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天,去共享亲情的无限。
(一)初读入情整体感悟
1、配乐朗读。
阅读提示:(1)播放乐曲《致爱丽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家庭的亲和力。
(2)思考:课文向我们讲了何事?何人?何景?(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三代四口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师生明确:“和美”的家庭。
(二)研读入境合作研讨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题目: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什么?(小组口头表达)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班上书面交流)
2、研读要求:
(1)小组内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2)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师生明确:
(1)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2)“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条缀接而成的。
(3)家和万事兴
(三)美读入理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找出文中佳句,赏析本文语言特色。
1、提示:(1)你喜欢文章哪几个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2)师生明确: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3)集体朗读,注意读出初春的生机和散步的情趣。
2、提示:(1)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2)自由朗读品味
(3)学生简谈文中写景的作用。(点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因,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同时渲染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四)赏读入心学习技巧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有些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请学生猜老师喜欢的原因?
2、反馈: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深情赏读:领读辅之以跟读,评价。
5、师生一齐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师生明确:以小见大,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篇五十二:初中语文白鹅教案
《白鹅》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抓住“白鹅的高傲体现在哪”这一线索贯穿教学,白鹅教学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学中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读书、思考、感悟相结合,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理解和感悟白鹅的高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本课教学思路清晰,注重让学生整体阅读、体验文本,感受白鹅的高傲。导入新课后,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学习本课词语。字词是构建语文学习的基础,识字教学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有助于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也对白鹅形象有了整体感知,为后面学习课文、体验情感做了铺
三、品读课文,感受“高傲”
四、通过初读,学生初步感知了鹅的高傲,我便用“这只白鹅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将学生带入文本。在体会作者如何感受到鹅的高傲时,我抓住“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让学生做做动作,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并在动作中理解了词语“左顾右盼 ”,初步感受到白鹅的高傲。接着我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围绕“白鹅的高傲还体现在哪”,把感受深的句子划下来,在旁边做批注。这不仅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感悟文本,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够认真读文体会,并写下感受,达到了预设目标。
篇五十三:初中语文散步教案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传统观念逐渐淡化的今天,这一课更显出他的教育性 。
因此,我想通过通过朗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课文的语言味和内涵美。例如:在分析文章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时,我就要求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通过投影进行展示。
但不足之处是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我有些操之过急,急于引导学生回答,致使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就给出了答案。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上,我对学生总是不敢放手,,总想扶着学生走路,免得“摔倒”,今后我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在研读过程中,我抓住重点语句“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读“蹲”“背”“也”等词以及“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语句,突出我与妻子心甘情愿,主动承担责任的使命感。并进行示范朗读,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感悟,相信我的缓慢而低沉的一字一句的示范朗读,以及停顿,轻重,缓急,语气上的示范朗读都会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很深,朗读的效果也不错。
在拓展延伸部分,我播放央视公益广告《洗脚》,再次从情感上让学生体会亲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且深化了文章主题,有效的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效果不错。
总之,教学是一门较深厚的艺术,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从而使自己教学之路走得更长、更好、更有意义。
篇五十四: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
学习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第一则《期行》)
一、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译重点词、句。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注意省略的成分)
二、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友人末到,陈大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4〉“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5〉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第二则《乘船》
一、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俱:一起。幸:(古义:幸而、恰巧)、(今义:幸福)。尚:还。
辄:当即。可:肯、同意。舍:抛弃。守:难道。
所以:……的原因。邪:相当于“吗”,表疑问。遂:于是,就。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
二、合作交流: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优劣?
3、比较《期行》和《乘船》有什么不同?
4、比较《期行》《乘船》的写作特点:
(《期行》行文简洁,故事情节紧凑,中心意思深刻,耐人寻味。)
(《乘船》行文简洁,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中心。
总结:
通过本文两个小故事的学习,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围绕对课文中所阐明的.主旨——“诚信”,联系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实际以“诚信”为题材写一段话。
课堂检测:
《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世说新语》是由组织编写的。(2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6分)
⑴俄而雪骤(俄而:)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
⑶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日中:)
⑷太丘舍去(舍去:)
⑸尊君在不(不:)
⑹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3、《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4分)
4、《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4分)
5、“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4分)
6、《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4分)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篇五十五:初中语文教材教案
今天下午上《秋水》一文,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引用了南怀瑾的一句话“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介绍了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对于心灵生活的滋润。又引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一句,指出了《庄子》著作的的艺术风格,学生感到很新鲜。然后又让学生试着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庄子的生平事迹以及《庄子》中的有关故事等,从学生的介绍来看,他们对庄子其人其书的了解是很有限的,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里是一级达标学校,是全市最好的生源;可见他们在初中时候的课外阅读是比较狭隘的)。
为了让学生对庄子其人其书产生点兴趣,我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扼要地概括介绍了庄子的生平与思想,介绍了《庄子》一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基本艺术风格。然后选择了几个比较典型的能体现庄子个性风采的故事片段,如鼓盆而歌,拒不为相、路遇骷髅等介绍给学生,从他们的惊讶的反映可见出他们对庄子这个人是有点兴趣了。接着顺水推舟。转入对《庄子·秋水篇》的全篇思想内容要点的介绍,强调原文全篇的主要意图是在于表达“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但是如果单独将其开头部分抽取(即课文的节选部分),它还给人以关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能骄傲自大”“人贵有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等等的启示。上述启示在赏析中,学生基本上能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