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正文
第一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本科班47号杜巧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通过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探索角的知识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出示三角形、五角星)
(引出角)
师:对,这节课我们就和角交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1.找角
师:在教室里你能找到角吗?
师:(课件出示38页主题图)同学们请看,下课了,同学们正在操场上活动呢,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到角吗?
学生每说一个,课件出示红色闪动的角。
2、初步感知,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2.1指一指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可真强,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请同学们找一找自己手中三角板上的角,并给你的同桌指一指角在哪里?
学生独立观察,动手找一找。
学生到前面指三角板上的角。
师: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活动 :指角
2.2摸一摸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仅指出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动手摸一摸三角板,你有什么发现?(生谈感受)
2.3认角名称
师:同学们通过摸一摸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你们真了不起,其实数学上的角的各部分有自己的名字,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板书、播放课件)
课件出示剪刀、吸管和水龙头抽象出来的三个角,让学生分别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巩固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3、体验感悟,画角
师:下面就让我们亲手画一个角好不好?
(生自主思考画角)
(生展示)
教师示范: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是怎么画的,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边说边出示课件)
师:下面同学们就按照老师的方法来试着再画一个角。
学生活动:画角。
4、辨一辨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和角成为了好朋友,老师真替你们高兴。可有一些“假角”经常混在角的队伍里,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看谁一眼就能辨别真假。(课件出示练习八的第1题)。
(总结辨别角)
4.动手操作,做角。
师:你能动手做出一个角吗?
师:小组四人合作,先想想你们打算用什么材料做角。然后可以用拼一拼,折一折,摆一摆等方法制作出一个角,做出角后,小组内互相指一指角的样子。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好。
(学生用硬纸条、图钉、细绳、小棒等做角)。
(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三、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师:同学们,说一说生活周围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学生边说边指)
四、归纳总结
1.全课总结
2.知识延伸
画一画,做一做角展示给父母或同学。
五、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顶点 边
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小学二年级上册的,我依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下面我将从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基本功等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 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1、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在建立空间思维的时候要借助一些材料。2、他们的自主性不是特别强
二、教学设计
本堂课设计了新课导入、新课讲解、巩固练习、本课小结等几个环节。围绕重难点设计的。主要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初步感知角、到认识角、再到学会画角、最后学会制作角。一步步深入课堂。其中我主要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堂课,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特点。有些环节收放自如,但同时自己的设计的与自己上课中还存在很大
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1.高估学生的学情,本堂课是探究式的教学,但是在引导学生时并没有很好的引导,导致学生混乱,譬如我让学生摸一摸三角尺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能会说其他的感受了,并不会说到我想要的点上,因此我应该让学生跟着我去摸角,接着我再让学生明确方向后在进一步感知,这样效果应该会更好。
2.组织力度不够强
在引导学生进行画角这一难点时,我不能够很好的抓住学生的思维,亮点进行引导,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有效的处理,不能很好的把学生的问题作为典范突破教学。
3.思维逻辑性不强
由于自身的逻辑思维不够清晰,导致在教学中出现思维不严谨,自己有时候说的是什么都不知道。
三、 教学基本功
通过这节课,发现自己教学基本功还存在很多不足:
1.语言重复啰嗦
在课堂中总是重复啰嗦一些没有必要话语,使得整堂课沉重复杂,该
如何如何减少话语的重复啰嗦,我必须要多练习。
2.板书不够整洁
我的粉笔字不够好,以及排版的设计还要多注意
3.逻辑性不强
逻辑性不强会使自己陷入错误中,怎么可以更好的教授学生呢?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许多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决定今后努力改正,争取成为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第二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除法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38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人数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乘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或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小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近平均分。
1、把8个△,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把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个。
2、把12个○,每4个一份,分成了()份。
把12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二、教学第36页例题。
1、谈话:假期里小朋友们开展了各种有趣的活动,你瞧,今天他们又组织了爬山。
(1)出示例题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6个小朋友)他们打算干什么?(要乘缆车)
(2)出示图下的文字,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
呢?你打算怎么办?(同桌交流)
如果学生能直接想出问题的答案,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要坐3辆车的?
引导学生联系平均分的含义想到:因为6可以分成3个2,所以要坐3辆车。并由此要求学生用6根小棒代替6个小朋友,按每2根一份,动手分一分,看结果是不是分成了3份。
如果学生不能直接想出问题的答案,提示: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个小朋友,按每2个一份,动手分一分吗?学生操作后,进一步提问:6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几份?那么,每辆车坐2人,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呢?
2、教学除法及除号。
指出: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上面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那么怎样写算式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6÷2=3
除号
介绍除号以及写法,说明算式的读法。
带领学生练习写除号,指名学生读算式。
提问:这里的6、2、3各表示什么?你来说,你再来说,谁能连起来完整地说说。
三、教学第36页试一试
a)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读一读图下的文字,提问:你能填上答案,并把
除法算式写完整。
b)学生完成后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可以分给4只小熊的?12÷3=4这道算式
里的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我们把6个小朋友按2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把12个苹果按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成了几份?看来,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四、教学第37页例题。
1、出示情境图。要求学生想办法填写出答案。
2、学生填出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每人分得2枝的?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支铅笔并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吗?
学生操作后,追问: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根?这个结果说明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应该分得几支?
3、指出:上面的问题也可以用出除法来计算。
学生独立写写。
根据学生口述板书:6÷3=2。
说明:在“6÷3=2”中,6叫做被除数,3叫除数,2叫商。(板书)
同桌互相说说,教师再指着其他几个算式让学生来认一认。
提问:这个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你再来说?
4、教学第37页试一试
(1)提问:你能把除法算式写完整吗?
(2)追问:你是怎么知道每组有4人的?在这里“8÷2=4”,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我们把6枝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枝?8个小朋友平均分成几组,每组是几人?看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五、教学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到“需要5人才能搬完”,指名说说除法算式的意思。
2、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并重点说说为什么是“每筐放3个”。同桌互相说说算式的含义。
3、想想做做3
(1)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这两道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表示的意思相同吗?除数呢?各表示什么意思?商呢?
(3)讲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不管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还是平均分成指定的份数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4、想想做做4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说一说,再进行全班交流。
5、补充:
(1)回到复习题,学生列除法算式。
(2)被除数是16,除数是4,商是4。
(3)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3。
(4)思考:一条马路15米,在一边种树,每3米种一棵树,最多种(树。
六、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
6÷2=36÷3=2
除号被除数除数商)棵
第三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二年级一班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刘娇 本次期末考试遵循了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
一、试卷特点:
1、试卷内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涵盖了拼音、识字、词语、句子的积累、理解和运用,以及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2、题目表述凸显童趣,试题表述充满人文关怀。如:每道题都以“我会××”、“我能××”表述,增强了试卷表述的亲和力,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恐惧心理。使他们感到试卷既有趣又亲切,缩短了试卷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3、由于本学期试卷题型与平常的试卷完全不同,以至孩子感觉有点陌生。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在本次考试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试卷,书写也比较工整,试卷也比较整洁。现将一些试题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听力测试:这道题主要是考察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否获取有效信息,绝大多数同学都做得不错。
第二部分:很灵活地考察了学生拼音的拼读情况和生字掌握情况、词语积累、连词成句、造句等方面的语文能力。学生必需要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做题。绝大多数孩子正确地答题。
第三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这道题正确率比较高。主要是大多数学生理解能力较强。
第四部分:我能看图说几句话。本题共出现四幅图,内容较复杂,但有大部分学生都能用通顺完整的语言把图意写清楚,有的学生还能展开想像,依据图意编成一段优美有趣的小故事。标点正确,条理清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后进生语句较短,不能完整地叙述图意,书写不够规范。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切实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在小学低年级起步阶段把该掌握的字、词、句的基础知识不仅让学生扎实掌握,还应在学生学(请你继续关注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习过程中习得方法,学会学习,以便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形成基本的技能技巧。
2、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该背的课文要求学生不仅会背,还应让学生会写。
3、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推理教学设计
简单推理
教学目标
1.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 体会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推理依据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出示课件或图片)你能分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么?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不能,因为他们长的一模一样)
二、探索新知
1. 做出判断
师:(课件演示)现在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能指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2. 说明理由
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汇报。
3. 小结
师:(小结同学们推理的过程)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推理(板书课题)。
4. 找气球
师:推理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根据已知的条件对事件进行推断。为了庆祝元旦,小明、小红、小芳每人从家里带来了一个气球,(课件出示三位小朋友及红、黄、蓝三个气球)小明说我的气球是红色的,小红说我的气球不是1
蓝色的。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说出小明、小红、小芳各拿来了哪一个气球吗?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应用
1. 可以在完成课本101页的第3、4题的基础上完成下列有趣的题目。
这三组影子分别是哪组积木的投影?请连线,并说明为什么?
2. 红圈中的积木和哪块积木拼合,才能成为一个和左图一样的正方体?
3. 小熊、小狗、小兔的箱子分别装有相同大小的铁块、木块、棉花。你在看过跷跷板之后,能说出每人的箱子里都装有什么吗?为什么?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 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 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长度单位》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
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
长度。
2、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
事实不符。
3、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
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 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 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 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
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导学案修改建议:
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
米的长度观念。
3、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引入
1、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
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
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导学案修改建议: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