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教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诗经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诗经的句式、体制、手法等常识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⑵从叙述的角度入手,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女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体察诗歌对个人追求与命运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思考人物命运。
2、难点:
解读、思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背景资料】
《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通过注释一,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完成下面填空。
《诗经》是我国的诗歌总集,又称《》和《》,搜集了从公元前世纪到世纪的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日月星辰,面对山川草木;面对家园和土地,面对人际和生活。每一个人都会有一段酸甜苦辣的心路历程,一旦这样的心路被记录,即使多么平凡,即使经历几千年,当我们重读它,也许依然让人心潮澎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卫风·氓》,去体验一个平凡的女主人公的那段人生追求的心路之旅。
二、感受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重新感知,学生齐读课文。
2、在感知的条件下,理解诗歌内容,让学生说课文大意。
3、整合内容:
⑴要求学生找出一行诗句,概括本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节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节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⑵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的内容:
例如:
第一节许婚
第二节迎娶
第三节劝诫
第四节控诉
第五节伤自反省
第六节决绝
三、对话作品
1、教师切入:
本文以女主人公为线索,以第一人称叙说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作为悲剧的弱者的她,我想在我们富有同情心的同学们中,必将激起一番感想。现在,老师要问的是,什么造成女主人公的这种命运,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学生讨论、准备、发言:
3、在交流对话中,教师可视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如:
⑴追察女主人公的历程(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⑵追察男主人公的行为目的(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⑶从女主人公追求理想的行为(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行为对命运影响。
⑷从性格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人的命运。
⑸从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人的命运结局。
⑹从女主人公识人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⑺从容貌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容貌对人的影响。
⑻从经济变化对女性的影响,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在思考人的命运,同时可引导学生适当联系生活、历史等相关内容)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略)。
《诗经二首》课文原文 篇二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重章复唱。
3、体会两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重点:
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重章复唱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2教时(第一教时《伐檀》,第二教时《硕鼠》)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
2、学习“兴”用法及重章复唱。
3、体味古代奴隶们对奴隶主的不满情绪。
教学重点:
“兴”用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重章复唱作用。
教学步骤:
一、激疑导入:
1、清赵翼《诗论》
2、“风骚”及《诗经》
3、现实主义源头代表及课题《伐檀》
二、范讲示例:
1、正音范谦:
①音变。
②异读。
③误读。
2、串讲第一章并口译。
3、研读第一章:
①层次结构划分。
②试拟目标题。
③起兴句及“兴”。
④朗读及重音、节奏。
⑤试述现代文场面。
三、师生同讲:
1、对应词理解。
2、重章复唱的理解。
3、复读及背诵指导。
4、再读全诗及中心概括。
四、作业布置:
1、与“不素餐兮”的“素”词意相同的一项是()A、安之若素;B、素昧平生;C、尸位素餐;D、素不相能。
2、理解下列句子的修辞。
(1)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穷鬼们还能闹成个大事情。
(2)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课外理解。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4)嘤其鸣矣,求其发声。
4、背诵全诗。
5、书后作业第一题。
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诗经》常识——赋、比、兴。
2、归纳《诗经》诗歌特点。
3、了解现实主义方法在两首诗中的体现。
教学重点:
“比”手法理解及《诗经》诗歌特点。
教学难点: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诗经》中的体现。
教学步骤:(略)
授课时间:
诗经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查字典,熟读课文
老师 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
三、共同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雎鸠
诗经二首公开课优秀教案 篇五
第一课时:诗经·静女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培养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中的作用的能力。
3、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难点: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二、导入新课
在流行歌当中现在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很多的诗歌,而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实,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诗经》,大家还记得哪些诗歌是出自《诗经》的吗?(《采薇》、《关雎》、《蒹葭》,课件出示重点诗句)今天我们也
将学习《诗经》中另外两首诗歌,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经》。
三、《诗经》介绍
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
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四、课文解读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踟蹰(chí chú)姝(shū)俟(sì)彤(tóng)管炜(wěi)洵(xún)归(kuì)荑(tí)说怿(yì)娈(luán)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
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检查自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1)通假字
“爱”通“薆”:隐藏“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的“匪”通“非”:不是“见”通“现”:出现“归”通“馈”:馈赠
(2)边翻译全诗,边初步整体了解诗歌的内容。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第一章,写男子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的角落见面,赶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美丽的女子,等待是一种幸福,等待更是一种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搔首踟蹰”让人联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样子,一个痴情的、热恋中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章,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给我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令人爱不释手,写出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
第三章,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
探讨男子对女子所送的礼物有何评价?男子心目中的彤管和茅草哪个比较重要?(按照常理来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4、归纳主题: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
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五、人物形象分析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1、女主人公:
诗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诗章中直接交代了这一点,即“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女子的社会地位很低下,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又要受到统治者的思想禁锢。男子婚娶尚且要经过家长包办,媒妁之言等,何况是女子呢。诗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但她活泼机灵,富有智慧。为什么女主人公“爱而不见”呢?有这样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在当时,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不适合约会,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第二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第三种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具有反抗思想禁锢、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2、男主人公:
诗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
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六、表现手法
《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赋”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通过回忆,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双方一次“城隅”幽会的一个片段情景。
②“比”的表现手法。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的表现手法。诗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但他却没有直接说“我喜欢静女”或“我喜欢你”,而是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喜欢静女,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爱屋及乌。这里,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就是为了后来表达喜欢静女。
④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体现在描写女子美丽上,对女子的喜爱等。 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使诗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第二课时:诗经·采薇
学习目标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学习重点难点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学习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归纳整理
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
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
《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发现创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评价:
课前检查与反馈:
1字音2字形3解释4加点字5翻译下列句子
二、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生背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诵读(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四、合作探究
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2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①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
《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②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③乡思情结的内涵:
(师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教案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