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公开课教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公开课教案 篇一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穷人》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尔夫。托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2)教学目标在深入钻研课本,了解单元的训练目标后,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练习续写课文。
(3)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深刻理解穷人夫妇善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激趣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说学法:
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直接、整体的触摸语言中,有所感悟,有所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读书,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以此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文
走上讲台,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情绪高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三)精讲细读,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关键词句的分析理解,以点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
学习第一段。我先用课文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关键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学生继续听配乐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作者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桑娜此时心理活动传神的写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为突破口设计问题,说明这样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并指出这正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具体表现。这样,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训练重点,而且学以致用,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技巧。
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自行品味。
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学生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谋而合之时迸射出的灿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全文教学完毕,在此解决第一段设下的疑问:为什么这间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使学生认识到,是因为主妇桑娜的勤劳能干,更主要的是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还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温情!
这一环节教学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了全文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写作特色,并强化了重点训练项目。
(四)情感朗读、加深体会。这一环节旨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次感受文中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行文思路和独具匠心的写作特色。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拓展:“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公开课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会写16个生字,重点理解“抱怨、倾听、忧虑、自作自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分析桑娜的矛盾心理,体会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言行、心理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汹、涌、澎、湃”等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渔夫、轰鸣、抱怨、心惊肉跳、自作自受”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穷”。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从文中找出表现穷人“穷”的句子,体会桑娜和渔夫一家生活的艰辛与困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利用课件播放风声、雷声、波涛轰鸣声、嘶哑的钟声,学生静静地感受。
2、板书课题,学生解题。(穷人就是生活穷苦的人。)
3、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他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穷苦劳动人民。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穷人》是托尔斯泰晚年所著,是由法国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而成的一篇短篇小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自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2)边读边思考: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中必然要有人物,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
2、教师检查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生字词)
生字过关:读、写。
汹涌、澎湃、溅、熄、困、唉、淋、嘿、糟、霉、嘛、喃、皱、勺
词语过关:读、记、写。
渔夫、轰鸣、心惊肉跳、沉思、风暴、抱怨、倾听
探望、照顾、敲门、阴冷、宁静、脸蛋、自作自受
清新、湿淋淋、渔网、糟糕、倒霉、忧虑
根据词意,选词填空。
(1)形容健康强壮的身体。(魁梧)
(2)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忐忑不安)
(3)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也用来形容人的感情十分激动。(汹涌澎湃)
(4)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自作自受)
(5)形容脸色黑中带黄。(黧黑)
3、指名说一说本文的人物、事件。
几个穷人:桑娜、五个孩子、渔夫、西蒙、两个孩子。
主要人物:桑娜、渔夫。
情节概括:桑娜和渔夫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不顾家庭困难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
4、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
①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②画出让你感触最深的语段。
③在小组中交流令你感动的语段,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并适当点拨。
(3)学生交流,教师适当点评。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遗孤,内心忐忑不安。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写渔夫回来后知道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抱回两个孩子。
三、再读课文,学文悟“穷”
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穷人》,可老师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全文除了题目之外,文中没有一个“穷”字,那么作者是怎样把“穷人”的“穷”给写出来的呢?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他们的“穷”呢?请细读全文,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句子。
2、教师指名汇报,师生共同归纳(课件出示归纳要点),完成填空练习。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3、教师小结。
小结:他们屋内的装饰,他们的吃穿,他们没日没夜地忙碌于生活,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穷人生活的艰难和困苦。这也正是文学巨匠写作手法的精妙所在,不见一个“穷”字,可是“穷”又无处不在。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学、交流的方法,掌握了生字、词语,也简单地梳理了课文的脉络、划分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对桑娜和渔夫的“穷”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穷”主要是物质方面的,但物质上的匮乏绝不能说明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也是贫乏的,大家要记住这一点。
同学们,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贫穷、艰辛啊!生活的艰辛几乎把他们逼到了绝境,但是他们仍然顽强地生活着。贫穷虽然暂时无法改变,但他们除了穷,却还有世间最宝贵的品质,那就是善良、勤劳、充满爱心,拥有了这些,我们还能说他们是一无所有的穷人吗?下节课,我们就去文中细细体会桑娜和渔夫那“富有”的一面。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以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
2、深刻理解穷人勤劳、善良以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回顾复习,加深理解。
(1)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口头填空,再次感受桑娜一家的艰辛与困苦,体会“穷”。
(他们每天只能_____填饱肚子,吃的是_____,菜只有_____。即便是这样的生活,也是渔夫_____身体,冒着_____出海打鱼,而桑娜自己也_____地干活,才能维持的。)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贫穷,而且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为什么她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走进桑娜的家,感受她的勤劳。
(1)默读第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屋内环境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屋外环境的词句。思考:屋里屋外分别给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出示描写屋外环境和室内环境的词语,学生交流感受。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又黑又冷波涛轰鸣狂风怒吼
屋内:温暖舒适炉火未熄干干净净闪闪发亮
预设:生1:我感觉屋外非常可怕,汹涌的海浪仿佛要把一切撕裂似的。
生2:但桑娜的家里却非常温馨,又干净又暖和。
生3:桑娜家的地“干干净净”,食具“闪闪发亮”,可见桑娜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是个勤劳的人。
生4:我觉得屋外的环境很恶劣,却更加突出了桑娜家的温馨。就比如我在下雪或刮大风的冬天里却觉得家里特别温暖一样。
生5:渔夫在这样恶劣的天气环境下还出去打鱼,可见他们家真的很穷。这里的环境描写也突出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
(4)教师小结,加深理解。
小结:渔夫家虽然很穷,但桑娜能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从中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屋外寒风呼啸,屋内却温暖而舒适,这里运用了环境描写和对比描写衬托出了桑娜家的温暖。但是大家还要注意到小说的创作背景,老师还觉得这里的描写有象征意义。在黑暗统治下的穷人们就像这暴风雨中一座破旧的小屋,就像这汹涌浪涛中的一叶小舟,孤苦无依。正因为这样,桑娜家里的温暖才显得那样的难能可贵。
2、走进桑娜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美好品质。
(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①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第2自然段)
②“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第3、4自然段,可归为一处)
③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第9、11自然段,可归为一处)
预设:引导学生注意文中提示有心理活动的词,如“沉思”“想”“忐忑不安地想”。
(2)学生分组交流找出的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①从第一处心理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桑娜一家的贫穷。但面对贫穷,桑娜是什么心态?
(面对贫穷,桑娜还在感谢上帝,因为孩子们都健康,所以她很感恩,而非抱怨。可见她是一个乐观、知足的人。)
②从第二处心理描写中,我们除了能感受到西蒙一家的贫穷,还能感受到什么?
(桑娜对邻居的关怀、同情,正是这份关怀驱使她在深夜去西蒙家看一看。)
③“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从中可见桑娜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心神不安,可根据字形来理解词义。忐忑,心上各有一个上下,表示心里不平静,七上八下的。可见桑娜此时的心情很复杂。)
(3)通过比照心理描写的特别之处,聚焦描写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简单交流了这几处心理描写,大家觉得写得最与众不同的是哪一处呢?对,就是第9自然段的心理描写。这一处心理描写到底特别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它能够一下子吸引我们的眼球呢?请大家再把这一处心理描写读一读,再说一说。
预设:学生可能会发现这一处心理描写的标点符号很特别,有问号、感叹号和许多省略号;学生可能会读出这段文字中的矛盾、担心的复杂情感。
思考:①你能读出桑娜的哪些心情?试着用表现心情的词写写旁注。
(学生默读、写旁注、交流。心情可能是害怕、纠结、担心、不知所措、矛盾、急切、六神无主……)
②你们是从哪些地方读出这些心情的呢?请选择一两处句子,反复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心情读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捕捉闪光点进行放大,引发思考。)
预设关键句1: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师:你重读了“够他受的了”,你体会到了桑娜怎样的心情?
生:我读出了桑娜的忧虑之情,因为他们家养五个孩子已经很辛苦了,再多养两个,丈夫和自己的担子更重了,怎么可能不担忧呢?
预设关键句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大家说说,他把哪一个字读得特别有力?(揍)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有力?
生:读第一个“揍”,我感受到了桑娜害怕的情绪。但第二个“揍”的心情又不一样了,这时她下定了决心,做好了挨揍的准备,为了救孩子,她宁可被丈夫打。
(师生共同读这几句话,注意把桑娜从害怕到做好准备、下定决心挨揍的心情读出来。)
③再读这一处心理描写,感悟桑娜的“忐忑不安”,提醒学生注意省略号的作用。
朗读方法: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注意省略号的停顿)——学生自由练读——师生合作读。
明确:桑娜一家的生活是那么艰难,丈夫的负担是那么沉重,西蒙的两个孩子又是那么可怜,当她对丈夫的挚爱和对孤儿的同情这两种情感不能兼容时,心里产生了矛盾。
过渡:托尔斯泰不愧是擅长描写心理活动的大师。寥寥几笔,加上几处特别的标点就写出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他想告诉我们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交流:善良、淳朴、富有同情心。)
3、走近桑娜和渔夫,感受他们的心意相通。
(1)指名分角色朗读第12—27自然段。
(2)找到对话中的几处沉默,并联系上下文思考:桑娜和渔夫为什么沉默?在沉默中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集体交流。
明确:有两处沉默。第一处在第20自然段。面对刚从死亡中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他收养孤儿的事,只能不作声。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惧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妻子沉默,所以也一时无语。
第二处在第23自然段。一方面桑娜对于邻居西蒙惨死,留下两个可怜的孩子而感到难过与沉重。另一方面桑娜把事情告诉了渔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
过渡:刚才,我们在体会桑娜的品质时,抓住了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段。那么,要体会渔夫的品质,你们认为应该抓住哪个段落来体会呢?
(3)指名发言,出示句子,进行探讨。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①议一议:渔夫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他“忧虑”些什么?
明确:西蒙死了,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确实是个严重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孩子是不能和死人待在一起的,总要有人抚养。可是自己现在的生活已十分艰难,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②说一说:渔夫经过一番简短的考虑后,最后做出了一个什么决定?(把孩子抱来。)
③感受写法:这一段文字从哪些方面对渔夫进行了描写?(神态、语言、动作。)
④理解句子:“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A、换词法理解“熬”字。(可换为“挺、度、顶、坚持、克服”。)
B、讨论:这里为什么要用“熬”而不用其他的字词呢?
(“熬”是极度忍受的意思。反映了渔夫明知困难大,却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这两个孤儿的善良而美好的心灵。同时,也表现了渔夫的坚强,虽然身处困境,却相信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⑤读一读:语速由慢到快,语气由迟疑到坚定,读出渔夫内心做决定的过程。
(4)品读结尾,再次体会人物的品质。
①听了丈夫的话,桑娜为什么“一动不动”?试着体会她此时的心情。
②再读文字,看课本插图,想象当时的画面,说说渔夫会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这“一动不动”的反应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静又不平静的效果,读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桑娜虽然没有和渔夫商量就把孩子抱回来,但渔夫和她的想法是一样的,看到熟睡的七个孩子,妻子的善良也让渔夫开心、感动。
(5)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商量了吗?(生:没有商量)但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却完全一致,这叫什么?(生:不谋而合)这也说明他们夫妻两人那颗善良的心是相通的。
4、走近细节,挖掘易被忽略的文本意蕴。
(1)容易忽略的时间点。
过渡:《穷人》这篇文章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琢磨。每一次阅读可能都会有些新的发现。我们先来说说大家可能忽略的时间点,请大家找出文中表明故事展开的时间的语句。
学生寻找:“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睡觉还早。”
质疑: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为什么说“睡觉还早”,这时不是已经很晚了吗?
明确:我们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懂穷人的“穷”,但“睡觉还早”四个字更能道出穷人之穷。桑娜之所以觉得“睡觉还早”,是生活所迫。往常这个时候,丈夫肯定还没有回来,所以睡觉还早;自己也总是一直缝缝补补,所以睡觉还早;等丈夫回来,桑娜还得与丈夫一起清理渔具,所以睡觉还早。而这对贫穷的渔家夫妇就这样起早贪黑地拼命劳作,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他们的生活很艰辛。这四个字体现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艺。
(2)走近容易忽略的人物形象。
过渡: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是谁?对,是桑娜和丈夫。但是他们是文中仅有的“穷人”吗?不,还有西蒙。西蒙在这篇文章中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她悲惨的命运是那个时代众多可怜人的缩影,作者写她仅仅是为了表现她的悲惨吗?大家再仔细读一读第7自然段,你们还感受到了什么?
思考:①西蒙爱孩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文中写道:“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西蒙临死的时候,想抓住什么呢?
明确:西蒙知道自己挨不过这个晚上了,用自己身上可以取暖的旧头巾、旧衣服盖在孩子们身上,既写出她们家触目惊心的穷,更写出“穷”背后深沉朴素的母爱。在她临死前,她既绝望又痛苦,自己死了,两个孩子怎么办?所以她想抓住命运,想让死神放过自己;她也想抓住一点什么希望,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活下去。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课文中描写桑娜,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展开的。通过她复杂的心理活动,我们感受到了她从忐忑不安、害怕、自责到坚定的复杂心情,使得人物的形象更真实、饱满,也让我们的心跟着一上一下。心理描写是描写人物时常用到的写法,我们也要掌握好这一描写方法。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二选一)
小练笔1:“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小练笔2:西蒙临死前把自己的旧头巾、旧衣服盖在孩子们身上给他们取暖,可见对于死亡,西蒙显然是有预见的。那么,在临死前,她可曾想到把自己两个可怜的孩子托付给邻居桑娜?这个善良的母亲一定会想到的,但她却没有那样做。她会有怎样复杂的心情呢?请你想象一下,写一写。
2、指名读话,集体评议。
四、课堂回顾,拓展阅读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走近了桑娜,走近了渔夫,走近了西蒙,也走近了文章中易忽略的细节,感受到了穷人们善良美好的心灵,感受到了文字中蕴含的深意。这个故事读来既让人难过,又让人心生温暖。难过的是,在那黑暗的时代里,穷人那么努力,却依然贫困无助;温暖的是,穷人虽穷,却保持着一颗金子般的善心,这善心,足以抵御贫穷、黑暗。如果还有后续的故事,我们相信桑娜一家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
这节课上我们感受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也体会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大家的表现都不错,
2、拓展阅读。
(1)读一读雨果的叙事诗《穷人》,可将其与本课对比,感受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2)可读一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如《启蒙课本》《俄罗斯读物》等。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分以下三步来谈: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
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点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
⑴学习第一段。
我先用 导语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⑵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容易理解。
所以我让学生继续自由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
⑶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自行品味。
⑷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学生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谋而合之时迸射出的灿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定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善于想象是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教师为学生营造了想象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能的增强。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为学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础,使想象合理化。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公开课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讲读二、三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分层。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这一段分三层,该怎么分?并说出理由。
(2)桑娜是在什么情况下去探望西蒙的?
师总结:在丈夫出海未归,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海浪汹涌澎湃,心中焦急、忧虑时,心中还惦记着生病的邻居,可见桑娜对邻居的关心是真挚的。
(3)课文还有那些地方表现出桑娜对邻居发自内心的关心呢?
2.理解第二层:
默读课文,思考:桑娜进门之后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3.理解第三层:
(1)个别读第三层,思考: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时,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的?(中等生)
(2)理解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的意思。
(3)桑娜抱回孩子后为什么又忐忑不安呢?
理解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的意思。出示课件
4.归纳段落大意。
三、理解第三段课文
1.默读全段,思考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这段分成三层,应该怎么分?
(2)讨论分层,并讲出道理。
2.理解第一层:
(1)渔夫终于回归了,这时桑娜的心情怎样?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2)指导朗读,进一步理解桑娜的心情。
3.理解第二层:
(1)这层主要讲什么?(学困生)
(2)桑娜说这段话时心情怎样?(中等生)
(3)练习朗读桑娜的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说完这段话桑娜沉默了这里的沉默表示什么意思?(优秀生)
4.理解第三层:
(1)渔夫听了桑娜的话是怎么表示的?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2)练习朗读。
(3)理解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句话的意思。
归纳段落大意。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必做)
2.抄写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选做)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公开课教案 篇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今天,就在我们即将走出母校的日子里,能够有幸在全校领导老师面前,特别是在联谊校的领导面前上一节课,大家高兴吗?那么,哪位同学敢上台来露一手?课堂上积极、勇敢有两种,第一种是老师已经提出问题或者已经说明要干什么,你觉得自己能答会做,举起手来了,这就是积极、勇敢,但还不够。第二种是不管老师问什么或者让做什么事,不管你有没有把握都敢举手,敢尝试,这才是真正的勇敢。刚才我只说了“露一手”,并没说让做什么,你们就都不敢举手了,你们觉得自己是一个真积极、真勇敢的人吗?
那么,我再问一次:谁敢上来露一手?好!请你上来,看到没有,这才叫真勇敢,把今天要学的课题写到黑板上。
你们笑了,可能心里在想:这露一手就这么简单?早知道我也快点儿举手了!有点儿后悔是不是?后悔不要紧,只要你这节课积极思维,大胆发言,那么你也一定会成为一个真正积极、真正勇敢的人,能做到吗?好!(上课)
【教学实录】
一、整体感知
师: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果真是这样的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也如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穷”。通过预习你们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生:本文的作者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的全部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不朽名著。
师:看样同学们的预习效果不错,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穷人》这则故事中去。
(播放课文影片。)
师:看了这个故事谁知道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围绕主要人物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故事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事。
师:根据你们刚才对这件事情的了解,想一想:你认为故事里面这两个主要人物是勤劳善良还是懒惰愚蠢?是做事鲁莽冲动还是小心谨慎?是自私自利还是助人为乐?或者你还有什么认为?认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请你们认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一边想,画出最能体现他们是哪种人的语句。
二、主体研读
师:我希望同学们能各抒已见,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谁先来试试。
好!你来说。大家注意听,每个同学的发言应该都有这么三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先说明你的观点,你认为他是什么样的人;第二个内容,把你画的作为根据的那些课文读出来;第三个内容,根据你画的语句谈谈你的道理,你的理解,明白了吗?
生:我觉得渔夫和桑娜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我是从这儿体会到的。“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真饱肚子。”因为钟已经敲了十下,十一下,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说明夜已经很深了,可渔夫打鱼还没有回来,说明他很勤劳;而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这么晚了还没有睡还在补帆,说明她也很勤劳。
生:我也同意他的观点,我也认为他们很勤劳,我的根据不同。“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这里的“干干净净”、“闪闪发亮”、“白色”几个词语充分体现了桑娜是勤劳的。
生:我觉得“温暖而舒适”用在这里不够准确。
师:能说说不准确的原因吗?
生:渔家的小屋里只有一个没有熄的炉子,外面寒风呼啸,在屋里听得清清楚楚,说明屋子是漏风的,屋里怎么可能是温暖的呢?
生:渔家的屋子是个小屋,炉子、食具、床都挤在一起,这样小的屋子怎么能说是舒适的呢?
师:有和他一样看法的吗?你再来说说。
生:地扫得干干净净,食具擦洗得闪闪发亮,小屋最多只能说是整洁的,五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这哪里谈得上舒适呢?
师:是啊!厨房、餐厅、客厅、卧室都合在一起了,而且只有一个炉子取暖,又漏风怎么能算是温暖、舒适的呢?看来,托尔斯泰这位大文豪也不过如此,用词不当的毛病还需要我们来帮助修改。对你们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我由衷地表示敬佩!你们敬佩吗?我都敬佩了你们怎么还不敬佩呢?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温暖而舒适”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小屋跟外面相比是温暖而舒适的。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外面狂风怒吼,又黑又冷,而小屋即使漏风,肯定也不会有多大,更何况小屋里还生着火炉,所以跟外面相比,家里相对来说还是温暖的。
师:有道理,你能联系上文的内容来思考,说明你己掌握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那么“舒适”这个词用的准确吗?
生:桑娜的丈夫一早就驾着小船出海,到晚上还没有回来,他这时还在大海里跟风浪搏斗呢!而桑娜坐在家里,靠着火炉在补帆,跟丈夫相比,她应该说是舒适的了。
生:我觉得相对西蒙的家来说,小屋也可以说是“温暖而舒适”的了,因为西蒙的家又潮湿又阴冷。
师:你真聪明,你又采用了联系下文的方法来思考问题,看来我们理解课文内容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全面考虑才行。
生:我认为文章表面上写渔家“温暖而舒适”实际上是为了反映渔家生活的艰辛和贫穷。
师:哦?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那样一个在我们看来简陋无比的屋子,对渔家人来说,就算是“温暖而舒适”的了,可见他们对“温暖而舒适”的要求是极低的,可见渔夫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师:从“温暖而舒适”居然能看出渔家的生活的艰辛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这一点上我不如你们,因为我没有想到这一点,你们是我的老师,谢谢!同学们,这就证明只要我们在阅读时真正动脑子去思考,一定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师:好!我们继续前面的话题,你认为他们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认为桑娜是一个办事非常鲁莽冲动的人。“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当桑娜发现西蒙死了自己想都没想就把两个孩子抱回了家,连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说桑娜是一个非常鲁莽冲动的人。
生:我也认为桑娜是一个鲁莽冲动的人。“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通过这一段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可以看出她已经后悔了,所以她宁愿让丈夫揍一顿,可见她是一个非常鲁莽冲动的人。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通过这段的心理描写恰恰说明桑娜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通过这段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此时的桑娜并不是在后悔而是在深深的自责。说明她在抱孩子回来时根本没想到自己的苦难生活,想到的只是让孩子们好好的活着。这正是桑娜的善良所在。“他会揍我的”说明桑娜在暗暗地为渔夫担心,自己已经有五个孩子了,已经够他受的了,又多了两个,无疑是雪上加霜,他肯定会承担不起的,会受不了的,会发脾气的。她怕就怕在这儿,但是她又想“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于是下定决心“嗯,揍我一顿也好!”说明她宁愿自己挨揍也要把孩子抱回来养大成人,所以我认为这段心理描写说明了桑娜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
生:桑娜和她丈夫生活了那么多年,难道还不了解她丈夫吗?为什么会担心她丈夫会揍她呢?
生:她丈夫以前打过她。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他们那么恩爱怎么会打她呢?可以说他们是患难与共的夫妻,她害怕渔夫会打她说明这件事太重要了,要抚养两个孩子并不是简单的施舍,更何况他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生:桑娜担心她丈夫会打她,是因为她家太穷了,她从早到晚的干活才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无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他的丈夫会更加受不了的,所以她害怕丈夫会打她。
师:是啊!桑娜之所以害怕丈夫会打她,不是因为丈夫残暴,也不是因为她不了解丈夫,而是因为她家实在是太穷的,生活实在是太困难了,他们根本就负担不起呀!可即使是负担不起她也要担负起抚养两个孩子的责任,那么这里的“自作自受”仅仅是她宁愿让丈夫打她一顿吗?
生:不,不是的。“自作自受”也说明她宁愿自己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累。
师:桑娜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现在你们还能说她抱回孩子是一时的冲动吗?那么谁能把她心里想的内容通过朗读体现出来?谁敢自信地举起手来,表示我是班里读课文读得最好的,谁敢?我先请一名男子汉来。
师:不错,是全班最棒的!──大家服气吗?谁不服气就和他比一比,看谁能把他读坐下?
注意在读“是他来啦?”这句话时,说明桑娜在听外面的声音,此时她既盼着自己的丈夫早点回来,回来了说明他没有遇难,可她又害怕丈夫回来,怕他回来责怪她,读时要读出桑娜那种矛盾的心理。“不,还没来!”确定了,心里踏实了,当得知丈夫还没回来时,她又开始深深地自责“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啊?”要读出自责的语气。好,开始读吧。
师:他俩谁坐下,为什么?你能把她读坐下吗?
师:通过桑娜的心理描写让我们深切地感悟到她是那样的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抚养邻居的孩子,那么渔夫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把你找到的最能体现渔夫是怎样的人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认为渔夫既是一个为他人着想的人又是一个善良的人。“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一事当先,他首先为别人着想,害怕西蒙死后的惨相留在孩子的记忆中,怕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至于自己的负担他完全置于脑后,充分体现了渔夫的善良。
生:我通过一个“熬”字也可以看出渔夫非常善良。我们正常的应该说是过日子,而渔夫一家却是在一天天的“熬”日子,说明他已经做好了吃更多的苦的准备。
师:这段话虽然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由忧虑到思考到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多么善良的人啊!
三、总结归纳
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穷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现在就让我们也拿起手中的笔,在课文的插图旁针对勤劳善良的渔夫和桑娜,也可以针对这几个可怜的孩子,还可以针对带着未了心愿而惨死的西蒙,更可以针对列夫。托尔斯泰写上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师:同学们的句句肺腑之言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现在我把托尔斯泰的名言送给大家,让我们共勉。
1、幸福在于为别人而活。
2、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公开课教案 篇五
教材简析:
《穷人》是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全课思想内容有以下两个重点:
1、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赞颂穷人富于同情心、热心助人的美德。
教学目标:
1、抓重点词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2、通过划出感动的语句并写出简单的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小熊找水》
2、课件出示熊妈妈的两句话,扣紧“善良”
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善良
在自己迫切需要帮助时,还主动帮助别人。
——善良
3、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穷人》这篇课文,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世界。感受穷人的善良。
二、研读文本,感悟人物品质
请大家默读课文8--11自然段,划出让你感动的语句,自己读一读,简单地写一下感受。
1、指名读划的句子。
2、出示课件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1)学生交流感受。你特别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板:非不可
(2)“非这样做不可”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
(3)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
(4)那,是什么力量促使她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善良的本性)
小结: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真是太善良了!
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读好重点词)
指名朗读(2—3人)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3、出示课件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她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学生交流(2---3人)(桑娜的心理极其复杂、善良等)
(1)同学们,“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心神不定)
刚才,大家是从词典中理解的,我们还可以从字形理解。“忐忑”,心七上八下,形容心神不定。
(2)是的,桑娜抱回孩子的一瞬间是心神不定的,此时,她想到了什么呢?
(自由交流)
小结:桑娜想到了
(3)这段话省略号特别多,从这五个省略号你感受到了什么?
(4)师过渡:从这五个省略号中,我们感受到桑娜的思绪混乱与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内心矛盾。这就是忐忑不安。
那谁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出来呢?
指名朗读(3—4人)注意读好省略号(如读不好,师范读,再指名读)
(5)那她为什么会忐忑不安的想到这些呢?请联系上文说说。
师:是啊!桑娜的家境贫穷到如此地步,她还是把两个孩子抱了回来,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桑娜善良)
同学们,你们从“嗯,揍我一顿也好!”感受到了什么?
你能用“宁可也”来说一说吗?
(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板书)
(6)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
(7)请同学们读读下文,还有哪些语句也能表现桑娜的忐忑不安?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等)
指导朗读,谁也愿意来读一读,读出桑娜的忐忑不安
师过渡:桑娜出于善良的本能,抱回了两个孩子,尽管没有征得丈夫的同意,尽管心里忐忑不安,但她并不后悔自己所做的事,正心事重重地等待着丈夫回来。就在这时,渔夫拖着湿淋淋的渔网回来了。
4、请同学们读读12—26自然段,找出渔夫的表现
学生交流
出示课件:
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
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请大家读读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
(2)学生交流
(3)同学们,请注意渔夫的神情变化。“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他在为
什么而忧虑?
(4)“得怎么行”这个“得”你能给它换个词吗?从这里你感受到
什么?(下定决心)
(5)大家再好好读读这段话,文中的哪个字用得特别好?
(6)大家想象一下,什么样的日子是“熬”呢?
学生想象交流
(7)大家再想象:那再加两个孩子渔夫一家将来的生活会是怎样的熬呢?教师小结:是啊!渔夫肩上的担子会越来越重,日子也会越来越难,可以说是度日如年。可他还是决定抱回两个孩子,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渔夫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由忧虑到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也感受到渔夫和桑娜一样的善良,一样的心灵美好。
谁能有感情的读一读,读出渔夫的善良和美好心灵。
指导感情朗读
5、过渡:12---26自然段重点描写了桑娜与渔夫的对话,写得细致、精彩,我们想不想来读一读?下面就请大家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对话,注意人物语气。
学生练习
指名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6、过渡:桑娜拉开了帐子,看到七个孩子安静的睡着了,睡得是那样的香(插图)渔夫和桑娜默默地看着。
小结:是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两颗善良的心在进行着碰撞。这亮丽的火花深深地震撼了老师的心,同学们,你们被震撼了吗?此时,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三、总结全文,升华中心
1、课文学到这里,让我们再回味一下列夫。托尔斯泰的这篇文章,课文通篇除了课题之外,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了穷人的贫穷和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而文章却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心地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2、同学们,给处于不幸和痛苦中的人一份关心,一份安慰,能让他人点燃生命之火、扬起生命之帆。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快乐,觉得生命有价值。请拥有一颗善心,献上一份爱,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3、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饱含深情地把这一段话朗读一遍(课件),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
四、作业
任选一题进行小练笔:
1、续编《穷人》的故事要求:A人物的坚强意志不能变;
B人物的善良本性不能变
C人物的悲苦命运不能变
2、读《穷人》有感
五、板书设计:
穷人
非不可
桑娜善良
忐忑不安
得怎么行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渔夫
熬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公开课教案【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