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方案 >

初中古诗文教案(通用多篇)

发布时间:2023-11-14 04:00:10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寄语]初中古诗文教案(通用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初中古诗文教案(通用多篇)

初中作文教案 篇一

初中作文教案--记叙文

一、记叙文基本知识

什么是记叙文?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2)记叙文分类(对象):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

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3)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见资料)

5)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6)记叙文写作技巧:方法: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主要是肖像描写、语

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肖像描写: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肖像描写达到突出人物形象、性格、气质等。

例: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多愁善感、柔弱娴静)

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

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强悍、泼辣)

猜猜这是谁:

• 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

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不知道。

• 又有这样一个人,一双小耗子眉配一双小耗子眼,三七开的发型和女士的打扮,尤

其是他那身穿偏了的苏格兰裙子。小沈阳

总结肖像描写的特点:

a:有序:写时应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或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都行。如果写了眼睛,接着写头发,又写嘴巴,再写眉毛,而后写鼻子——这种描写不管写得多好,它给人的感觉是一片混乱。

b:研究性格: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第一位好动任性,看问题简单片面;第二位文静懂规矩,能全面地看问题。分析出人物性格特征,描写外貌时就显现这些性格特征。

c:抓住关键:要求抓住最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反映时代特点或者能区别与其他人物的独有的外貌特征。

d:细节突出:通过对人物细节的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展示故事情节、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

语言描写: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作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

语言描写注意事项:

a:语言要能显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经历。

b:语言描写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c:语言描写要性格化,符合人物的身份。

d:语言描写还应用来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或通过语言描写1)1

介绍环境或时代背景,或借人物之口作议论以深化主题,使语言描写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动作描写: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叫做动作描写。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

例:1.鲁迅笔下的阿Q在《阿Q正传》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在法庭画圈,“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阿Q就在这“画圈”中稀里糊涂结束了自己生命„„

1.小姨将双袖向上一挽,裤脚也被卷到了大腿。她在小溪水里慢慢移动着,左脚轻轻地抬

起一点,向前迈了一小步,右脚再慢慢拖向前,好像穿着千斤重的鞋。她把帽子扭了扭正,躬着背,低着头,眯着眼,双手做出捧东西的样子。这时,她停下脚步,不再东张西望,对着右边的一个地方目不转睛,猛然把手向水中一扎,将一条小鱼捧在手中了。动作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②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③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动作描写注意事项:

a: 人物性格应当从他自己的行动里流露出来

b: 人物的行动 应当经过选择,足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因此描写人物行动的目的就应十分明确

c: 要注意 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心理描写: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心理描写可以是直接描写、抒情独白式、梦境描绘式、心理分析式等。

例:“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这时,洪七还紧跟着我,呼哧呼哧直喘气呢。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抖了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业更要紧!也许我能替了孩子,可孩子替不了我呀!„„”

——王愿坚《粮食的故事》

心理描写注意事项:1心理描写要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段,首先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使心理描写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成为多方面展现人物性格并完成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要兴之所至,信笔写去,游离了人物而空发议论、徒作感叹,使心理描写成为累赘。

2心理描写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可主观臆造,不可无限制扩大。

二、开头技巧

⑴欲扬先抑,开发胃口例:唉,老师怎么让我和他坐一个桌呢?她可是我班最凶的女生啦!就因为这,大伙都叫她“虎妞”。--《同桌》

⑵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例:我和阿敏的交情可不一般--初中三年的同桌。对她,我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同桌》

⑶描形绘神,印象逼真例:她,长得真丑:黄瘦的脸;尖尖的下巴;淡得几乎看不见的眉毛下,一双细眯的眼睛;鼻子扁而大;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略有黄色„„唉!甭提了,她的外表真不符合这么动听的名字--祝丽丽。--《同桌》

⑷自然交代,平引下文例:新学期一开始,我就注意到一个问题:我们班三十三名男生,二十七名女生,男生两人一桌恰好多一名,女生亦如此,必将出现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同坐一桌的危机。可万万没想到这个危机会降临到我的头上。--《同桌》

⑸歌词开头,响彻云际例:“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惦起/曾经最爱哭的你„„”一曲悠扬的《同桌的你》从路边音像书店传了出来,那带着绵绵情思的乐曲,把我的思绪带回了三年前的时光„„--《同桌》

⑹排比反复,创造旋律例:朋友,就是我可以为他献出真挚情感的人;朋友,就是我可以对他付出全部信任的人;朋友,欢乐时与我分享,危难时与我同行。人生中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我就有着这样的一个好朋友。--《朋友》

⑺设问开篇,无沿无边例:往事如烟,随着时光的流逝,大都渐渐淡忘,而那双眼睛,怎能使我忘怀?--《朋友》

⑻名言指路,开宗明义例:培根说过:“无真实朋友之人,可以谓之真可怜而永陷于孤独生活之人。”他的话道出了朋友的重要。是的,假如一个人丧失了友情,他简直无法生存在世界上。--《朋友》

⑼对比映衬,突出重点例: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人渐渐被我淡忘了,然而,有那么一双眼睛,一种声音一个身影,至今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朋友》

⑽倒叙开头,吸引读者例:当我们乘着离开国防教育学校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泪水竟然在我的眼眶里打转。难道是留恋吗?是留恋那一段虽苦虽累但充满活力的生活,还是留恋那待人苛刻却真诚亲切的军人,我们的教官?--《朋友》

⑾拨乱反正,拨云见日例:有人说,淡泊就是看破红尘,看透一切,认为一切都是假的、虚伪的„„这种看法是对淡泊的曲解。如果我们翻一下词典就会明白,“淡泊”是不追求名利的意思„„--《淡泊》

(12)联想象征,奇妙无穷例:一个梦,曾经在西方强盗的炮舰下埋葬,留下的是老一辈辛酸是泪珠不止的心痛和望眼欲穿的期盼作为见证。伴随着流泪的长江长大的我们也就少年已尝愁滋味,踩着前辈留下的印证期待,期待着有那么一天„„--《期待》

(13)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例:十月九日又到了,鲁迅先生已经逝世六十年了。从傍晚到子夜,静静地,一个人坐在窗前,任冷雨打着窗棂。灯下一盆吊兰淡淡地涂抹一壁翠色书柜。夜风荡起,身上微微泛起寒意。想起了鲁迅先生,泪水就滑落下来。

(14)题记为冠,哲理为先例:世间万物皆难逃自然辩证法,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孰喜孰忧,岂可一言以蔽之?--《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三、常用修辞手法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

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让读者更加注意这个问题所表达的效果。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四、记叙文的结尾技巧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重要。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还得受“开头”的制约,这样 说来,结尾就更难写了。人们称好的文章的结尾为“豹尾”,从中考作文来看,虽然不一定要求篇篇文章的 结尾都是“豹尾”,但也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一般说来,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

① 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 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

②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喊,这种结尾大煞题。

③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

结尾:

1、自然收束式。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

2、首尾呼应式。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3、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4、名言警句式。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

5、抒情议论式。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古诗文教案 篇二

1、《池上二绝》

一、文本解读: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三、教学重点:

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四、教学难点: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学生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有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⑵懂诗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己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诗 ⑴学生练读。

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⑶有感情朗读

2、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习成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学生练说。⑶教师引导指点。

①“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现了纯真美好的童趣。

3、写感受

⑴提出问题。

写下自己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己的体会。一两句也行/

⑵交流评价。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产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读、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设计理念: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3、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

教学反思:

童真、童趣

古诗文教案 篇三

元曲

1、寿阳曲·渔村夕照

授课时间:2014.年2月 20 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马致远及其《寿阳曲·渔村夕照》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马致远。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欣赏《天净沙·秋思》。

3、背诵。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马致远及其《寿阳曲·渔村夕照》的原文及译文。并能背诵这首词

2、南仙吕傍妆台·无题 授课时间 :2014年2月26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开先及其《南仙吕傍妆台·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李开先。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课外找三首描写边塞的元曲并填好表格。

3、背诵。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送春

时间

2013.3.1

教学目标:

1.学习2个二类生字,会写7个一类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春意盎然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展示一组春天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是春天的图景,有春天筑巢的小燕子,各种春天开放的鲜花争奇斗艳)

这春天是那么美丽多姿,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送春》。

二、朗读古诗。

1.师范读古诗。(记住生字的读音)

2.教师领读古诗。

3.学生自由练读古诗。要求朗读准确、熟练。

4.齐读古诗。

5.指名读诗。

三、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诗的含义。

2.组内合作汇报,说说自己读懂了哪句诗。

啼血:据传杜鹃悲鸣时嘴里流血。

3.在理解诗义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四、学习生字。

尤:yóu 独体字 尤其、尤其是、无耻之尤、以儆效尤

犹:yóu 左右结构 犹如、犹疑、犹豫不决、记忆犹新

形近字:优/忧/鱿

帝:dì 上下结构,象形字,巾字旁 帝国、帝王、皇帝啼:tí 左右结构,啼叫、啼鸣、啼哭、啼笑皆非

唤:huàn 左右结构 呼唤、叫唤、召唤、使唤、呼风唤雨 形近字:换/焕

五、完成课后习题。

1.略

2.古诗积累:①熟读诗歌 ②说说诗歌大意。

《江南春》

[注释]① 山郭:山城。② 酒旗:古代酒店外面挂的幌子。

[译文]:千里江南,到处莺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春日》

赏析:

诗歌叙述诗人外出河边寻春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为什么?因为天地间吹开了和煦的东风,东风催得百花齐放,百花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历来也被传为名句。

六、作业:

1.背诵古诗,把古诗的意思讲给家长听。2.书写一类生字。

板书设计:

送春 燕子 留恋春天

杜鹃

《有约》

2013.3.7

一. 教学目的

1.学习这首诗歌 需了解作者简介、“永嘉四灵”、大致诗意、作者情感、写作手法

2.学诗中,教授学生如何从诗的内容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板块

1.简单介绍一下诗人以及所在的“永嘉四灵”和诗风特点(1 分钟)

2.以关键字的方式来认识诗歌内容

季节:黄梅时节 处处蛙

天气:家家雨

环境:家家雨 处处蛙(吵闹)

等待结果:有约不来

作者干什么:闲敲棋子

其中重点讲述一下:黄梅天气 灯花

3.从诗中把握作者的情感

黄梅时节、家家雨:以天气来衬托烦闷之感(以景衬情)

处处蛙:闹静对比,更给人一种幽寂、凄清之感,反而使诗人思绪更加扰乱(对比)闲敲棋子:这种姿态貌似很闲逸其实反映作者内心的焦躁,孤灯待客的急切心情

落灯花:乃时间之久,侧面衬出诗人久等客人不至的不安与惆怅心情。(侧面烘托)

4.总结 情感 写作手法:对比衬托、侧面烘托、情景交融 三. 教学内容

(一)老师:跟朋友相约出游,久久等待就是不见伙伴,这个时候大家是什么 时间:过夜半心情啊?

同学:(七嘴八舌):无奈、烦闷……

老师:南宋诗人赵师秀也有一次这样的经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什么心情吧!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著名诗歌《有约》。

老师:赵师秀是谁呢?给大家一点时间来看看简介,然后我请同学背着书来讲一讲。(写题板关键字:黄梅时节 家家雨、处处蛙、闲敲棋子、落 灯花)

老师:好了,聪明的各位一定都记住了吧,下面我来抽同学回答一下他的个人资料。抽了一位学生 老师:赵师秀的字号?什么代表之一?

学生回答(一般能回答的上)再抽一位同学

老师:你知道“永嘉四灵“其他三位是谁吗? 学生(估计回答不上)老师:赵师秀和徐玑、徐照、翁卷合称“永嘉四灵“。他们的诗风都 颇有“灵秀”之气,开创了南宋“江湖派”的风格。

(二)老师: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诗歌。首先,黄梅时节,可以看出 季节是? 学生:夏季 老师:那还可以从什么字眼看得出呢?

学生:处处蛙

老师:很好。黄梅时节,相信各位在上海读书的同学肯定深有感触。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会持续较长时间的阴沉多雨天气。黄梅时节,阴雨连绵,家家户户都因这雨而无法出门。这连绵不断的雨,给人带来一种什么感受? 学生:烦闷……

老师:好,让我们看看处处蛙。长满水草的池塘旁,处处都是青蛙吵闹的叫声。如此闹腾的蛙鸣,更加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学生:烦躁 老师:青草池塘,给人一种夏日幽静的感觉,然而热闹的蛙鸣与之形成对比,在给人一种凄清、幽寂感觉之余,反而将这种不安、烦躁心情加深。

老师:再看看下一句,作者等到朋友了吗?

学生:没有,因为“有约不来“ 老师:那等待的时间久不久? 学生:久,因为“过夜半“ 老师:跟朋友相约,可已经到了半夜还没有见到一个相约的人。哎,这朋友太不守时了吧。那么赵师秀在干什么呢? 抽一个同学

学生:闲敲棋子 老师:没错。那我把这句翻译成“诗人在悠闲地敲打着棋盘上的棋子 “好不好? 学生:回答 老师:所以说读诗一定要结合语境,上下文。这种姿态看似很闲逸,但是反映出作者内心的烦躁。一边敲打着棋子,一边在猜测朋友怎么还不到。真是越想越急切。再加上这不停的雨,潮湿的环境和吵闹的蛙鸣,真是烦上 加烦啊!

老师:什么叫“落灯花“呢。古代的人都用的是油灯来照明。油灯的灯芯久燃成灰,结成了花形,因而称”灯花“。那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 等待客人很就很久了。

(三)老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整首诗作者通过写撩人思绪的环境和“闲敲 棋子”这一个细节的渲染,描绘了诗人雨夜等待客人来访的情景,并通过情 景交融的方式道出了自己因客人久不至的烦躁、急切之情。老师:通过这首诗呢,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读诗的方法。如何了解诗人 的思想感情呢,我们要学会从关键词入手,并学会结合一种情景和联系上下 文,然后更好的体会出诗人的感情。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三衢道中

2013.3.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四句古诗词曲。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理解、感悟、体会这几首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搜集与古诗词曲有关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课时。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古代诗词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这首古诗词曲。(板书课题)[简明扼要地介绍古代诗词曲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题

1.自由读《三衢道中》,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熟练后再读给同桌听。

2.指名分别读诗词。注意生字的发音。3.结合注释和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两首诗词的写作背景。[多种形式的读文,促使学生多次与生字见面,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知诗的大意。]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带着问题,再读古诗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怎样?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1)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学生填空:日日晴),给人以之情(喜悦)。

(2)读第 2 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说说这句话写了什么?(一“溪”、一“山”、一“泛”、一“行”,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3)哪句话是写作者沿途所见?(出示3、4 句)想象交流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4.带着喜悦之情配乐诵读。[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四、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2.指名带着感情配乐诵读两首诗词。

3.你喜欢这首诗词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4.在齐诵中结束本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感,增加积累,真切地感受到诗词所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

三衢道中(宋)曾几

梅黄——日日晴

溪—泛、山—行

不减——添

《赠刘景文》

2013.3.221、会认“菊、残、君、橙、橘、”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好吗?一年四个季节里,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师:古代大诗人们也爱写诗赞美自己喜欢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师帮助指正读中出现的问题。(赠与景是后鼻音,擎、残、犹、橙比较难读。)

三、反复朗读、尝试理解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擎雨盖出示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想象荷花在夏季的样子和作用,指导观察搜集夏季荷花的图片,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2)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3)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4)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秋季丰收图)

出示图片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3、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4、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5、孩子们,你觉得作者写这首诗送给一个朋友,目的仅仅是为了赞美秋天的景色吗?(引导:秋天橙黄橘绿,收获的季节,菊花的傲霜,做人要有坚韧的品格。)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顺应诗境的朦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2013.3.29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过程设计:

一、简介作者、《陶

者》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著名诗人。字圣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人。宣城古名宛陵,所以也叫“梅宛陵”、“宛陵先生”。

《陶 者》是宋代学者梅尧臣所作,这首五绝以短短20个字,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却不能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陶 者》。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陶者:烧制砖瓦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鳞鳞:形容屋顶上盖的瓦就像鱼鳞一样,一片挨着一片。居:住。大厦:高大的房子。)

(烧瓦工人为了烧制瓦片,几乎把家门前的泥土都用完了,而自己房顶上连一片瓦也没有。那些两手没沾过泥土、不劳动的有钱人,却住在盖着鳞鳞瓦片的高大房屋里。)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陶者》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登飞来峰

2013.4.6 一.导入:我们学过王之涣《登颧雀楼》,知道登高望远。我们将学习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二、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初知鄞县,有政绩。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2)背景 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佑二年(1050),当时他三十岁,由鄞县(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这首登高览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3)整体感知

(4)翻译 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不怕浮云层层遮视野,都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

三、教师板书全诗。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

(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

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 七言:

(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

(2)细分:① 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 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

(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

四、学生读写

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融入文本三:全诗简析

(一)①②句: 导问:

1、按课本注释折算,“千寻”等于多少“尺”?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手法的运用? 作者的目的何在?

【“千寻”,夸张手法,极言塔高。】

2、第②句还在写“塔高”没有?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写法?

【“见日升”,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这还是写塔高。】 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鸡鸣时分是看不到日出的。据说在泰山的日观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在飞来峰上能不能看到这一奇景呢?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他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二)③④句 导问:

1、这两句和前两句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前两句落笔于“景”,后两句着笔于“情”,亦可说“理”)

2、③、④句之间是何关系?

(因果关系,〈相机释“缘”之义〉)

3、你从这两句诗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教师可以先举出生活中蕴含此理的例子,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得出这一结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转入议论,但仍采取了写景的形式。“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全诗从“鸡鸣见日升”转入“浮云遮望眼”,衔接非常自然,意思上也是贯通的。“日”是帝王的象征,“浮云”是邪臣的代称。王安石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

山亭夏日

2013.4.12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读懂诗句,想象诗中的景象和意境,体会夏日山亭和田园风光的美丽。

2.背诵两首古诗。

3.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并背诵古诗。

2.想象诗中的景象和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主要的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 录音机、磁带。

学生 搜集古诗。

学习目标

1.我会背诵两首古诗。

2.我会认6个生字。

教学环节

一、导入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新课

1.看画面,引导学生说说画上的景物,出示古诗题目。

2.初步了解诗作者。

3.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大意。

(1)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处。

(3)小组读,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

4.再读古诗,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想象画面。

(2)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读。

(3)配乐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和意境。

5.感情朗读、背诵。

6.检查识字

三、扩展

积累描写风光的古诗。

四、当堂训练

练习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第一句写绿树浓阴

第二句写池塘倒影

第三句写微风拂动

第四句写蔷薇飘香

社日 2013.4.19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读懂诗句,想象诗中的景象和意境,体会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学习目标

1.我会背诵这首古诗。

2.我会认6个生字。

教学环节

一、导入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新课

1.看画面,引导学生说说画上的景物,出示古诗题目。

2.初步了解诗作者。

3.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大意。

(1)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处。

(3)小组读,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

4.再读古诗,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想象画面。

(2)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读。

(3)配乐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和意境。

5.感情朗读、背诵。

6.检查识字 三 理解古诗含义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是这样迷人,那么村内呢?到处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一、二句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告诉读者,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扉”这个细节描写是很有表现力的。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参加社日去了,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向晚。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象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显然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

三、当堂训练

练习背诵古诗

《雨晴》教学设计

2013.4.26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教师抓住要害词“疑”字,让学生读中感悟。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向往。

3、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爱好。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对美好春天的向往,感觉古诗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入情入境,理解动物和人类共同对春天的向往。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五驾简介、描写春天的古诗和词语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吗?(齐声背诵)确实春天的景色太美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驾的《雨晴》,齐读课题,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三个步骤学习古诗(出示课件,齐读)

1、谁愿意介绍一下雨晴?

2、指名介绍。

王驾,大约公元890年前后在世,字大用,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县)人,是晚唐时期的诗人。

3、理解题目

(1)雨晴是什么意思?(2)雨是下雨,晴是晴天。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古诗,感知内容。

①请大家自由地把本诗仔细读两遍,争取读准、通顺,留意节奏。②指名读

③听完学生朗读,教师做简单的评价,生小组读,老师范读,生再齐读。

④诗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有什么感觉?指名回答。⑤是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

①请大家默读这首诗,看看注解,然后同桌说一说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下雨前刚刚看见春花吐蕊开放,雨后再看,只剩下片片绿叶,花都被雨水打落。天晴了,蜜蜂蝴蝶高兴地飞舞,却纷纷飞过院墙去了。难道春色还留在隔壁邻居家吗?)

②好了,老师想提几个问题,看看你们对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把握多少,:诗中写了哪两个时间段?(雨前、雨后)。作者“疑”什么?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境

1、听配乐朗读,引导学生闭眼想象。

雨前作者看到的是一番什么景象?什么感觉? 雨后又看到的是什么?感觉又怎样?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情诗情

①“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的“疑”是谁在疑? ②为什么会疑春在邻家?

(哦,原来蜂蝶都在追寻春色,何况我们人呢?)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指名读,要想读好诗,我们还好留意节奏,还要读出要害字,齐读。

四、指导背诵——深化诗情

1、教师范背

2、学生自由背

3、同桌之间相背

4、指名背

5、你还知道哪些惜春的诗,与同学们一起来分享。(注意指导同学们的感情)

五、总结

这首诗写春天雨后的景象。诗的前两句,“雨前”和“雨后”的景色形成对比,第三句写蜂蝶不肯停留,表现了雨后小园春花凋落和诗人惜春的感情。第四句,诗人忽然笔锋一转,表达了一种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这一句不仅写出了蜂蝶追寻春色的情景,而且将留恋春色的情态写得更有情致,更有趣了。

春天就像一道永远做不完的题目,一条永远走不完的路,一首永远写不完的诗,让我们带着对春天的美好愿望,再一齐将《雨晴》再来读一遍吧。

书湖阴先生壁 2013.5.10 新授

一、释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读题。

2、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二、诵读,明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3、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4、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精读,悟诗情。

1.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2.汇报交流:

(1)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2)湖阴先生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3.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4.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操。你感受到了吗?说说吧!(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5.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6.再次,感情朗读。7.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依据诗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初中古诗文教案(通用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初中古诗文教案(通用多篇)范文,共有1764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初中古诗文教案(通用多篇)下载
初中古诗文教案(通用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