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过程 篇一
[新课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
[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眼睛看到的现象 用手触摸的感觉 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溶液
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结 论
[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
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
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
[学生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 有NH3气生成
用手触摸烧杯下部 感觉烧杯变凉 反应吸热
用手拿起烧杯 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 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
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 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 冰融化
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 混合物成糊状 有水生成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演示实验]实验2-3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要点]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在实验中要注意:
(1)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
(2)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
(3)控制相同的反应时间。
[学生活动]汇总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列表比较。
反应物
及用量 酸 HNO3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mol/L
碱 NaOH 50 mL 1 mol/L NaOH 50 mL 1 mol/L KOH 50 mL 1mol/L
混合前温度 室温 室温 室温
混合后温度 t1 t2 t3
结 论 HNO3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HCl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HCl与K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对实验进行
归纳和概括 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热量
[学生探究]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
[本质分析]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HNO3+NaOH=NaNO3+H2O,H+ + OH- = H2O
HCl+NaOH=NaCl+H2O,H+ + OH- = H2O
HCl+KOH=KCl+H2O,H+ + OH- = H2O
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H+与OH-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其离子方程式都是:H+ + OH- = H2O。所以,可提出推测,即中和反应都放热。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概念引入]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课堂小结]
热量变化是化学反应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为向环境放出热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出向环境吸热。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乙炔的重要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
2.使学生了解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的性质;
教学重点
乙炔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
乙炔分子的三键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
1.通过制作乙炔的球棍模型认识乙炔分子的碳碳叁键结构;
2.实验验证乙炔的化学性质;
3.类比、分析得出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性质。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将C2H6分子的球棍模型中去掉两个氢原子小球,在碳碳原子之间又连了一根小棍,得到了乙烯的含双键的共平面结构,现在如果通过反应使C2H4分子中再失去两个氢原子,得到的这种C2H2分子的球棍模型。
碳碳原子以叁键形式结合。两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在一条直线上。
这个分子就是乙炔分子。在该分子里两个碳原子之间有3个共用电子对,即以叁键形式结合,据此,请大家写出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按要求书写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并由一名学生上前板演:
一、乙炔分子的结构和组成
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C2H2H-C≡C-H乙炔分子的比例模型
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CaC2+2H2OC2H2↑+Ca(OH)2
乙炔可以通过电石和水反应得到。实验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投影显示]实验室制乙炔的几点说明:
①实验装置在使用前要先检验气密性,只有气密性合格才能使用;
②盛电石的试剂瓶要及时密封,严防电石吸水而失效;
③取电石要用镊子夹取,切忌用手拿电石;
④作为反应容器的烧瓶在使用前要进行干燥处理;
⑤向烧瓶里加入电石时,要使电石沿烧瓶内壁慢慢滑下,严防让电石打破烧瓶;
⑥电石与水反应很剧烈,向烧瓶里加水时要使水逐滴慢慢地滴下,当乙炔气流达到所需要求时,要及时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停止加水;
电石是固体,水是液体,且二者很易发生反应生成C2H2气体。很显然C2H2的生成符合固、液,且不加热制气体型的特点,那是不是说就可以用启普发生器或简易的启普发生器来制取乙炔呢?
⑦实验室中不可用启普发生器或具有启普发生器原理的实验装置作制备乙炔气体的实验装置。主要原因是:
a.反应剧烈,难以控制。
b.当关闭启普发生器导气管上的活塞使液态水和电石固体分离后,电石与水蒸气的反应还在进行,不能达到"关之即停"的目的。
c.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启普发生器是厚玻璃仪器,容易因受热不均而炸裂。
d.生成物Ca(OH)2微溶于水,易形成糊状泡沫,堵塞导气管与球形漏斗。
该如何收集乙炔气呢?
乙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与空气比较接近,还是用排水法合适。
熟悉和体会有关乙炔气体制备的'注意事项及收集方法,并由两名学生上前按教材图5-14乙炔的制取装置图组装仪器,检查气密性,将电石用镊子小心地夹取沿平底烧瓶内壁缓慢滑下,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一滴一滴地缓慢滴下,排空气后,用排水法收集乙炔气于一大试管中。
由几个学生代表嗅闻所制乙炔气的气味。
请大家根据乙炔分子的结构和所收集的乙炔气来总结乙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三、乙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ρ=1.16g/L、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实际上纯的乙炔气是没有气味的,大家之所以闻到特殊难闻的臭味是由于一般所制备得到的乙炔气中常含有PH3、H2S等杂质造成的。
根据乙炔、乙烯和乙烷的分子结构特点,预测乙炔该有哪些化学性质?
[小组讨论]乙烷分子中两个碳原子的价键达到饱和,所以其化学性质稳定;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而双键中有一个键不稳定,易被打开,所以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和聚合反应;乙炔分子中两个碳原子以叁键形式结合,碳原子也不饱和,因此也应该不稳定,也应能发生加成反应等。
大家所推测的究竟合理不合理,下边我们来予以验证。
[演示实验5-7](由两名学生操作)将原反应装置中导气管换成带玻璃尖嘴的导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使水缓慢滴下,排空气,先用试管收集一些乙炔气验纯,之后用火柴将符合点燃纯度要求的乙炔气体按教材图5-14所示的方法点燃。观察现象:点燃条件下,乙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而伴有浓烈的黑烟。
乙炔可以燃烧,产物为H2O和CO2,在相同条件下与乙烯相比,乙炔燃烧的更不充分,因为碳原子的质量分数乙炔比乙烯更高,碳没有得到充分燃烧而致。
(补充说明)乙炔燃烧时可放出大量的热,如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氧炔焰温度可达3000℃以上,因此可用氧炔焰来焊接和切割金属。
2.乙炔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a.燃烧2CH≡CH+5O24CO2+2H2O
检验其能否被酸性KMnO4溶液所氧化。
[演示实验5-8](另外两名学生操作)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缓慢滴下,将生成的乙炔气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观察现象:片刻后,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
由此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乙炔气体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前边的学习中提到由电石制得的乙炔气体中往往会含有硫化氢、磷化氢等杂质,这些杂质也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实验中如何避免杂质气体的干扰?
可以将乙炔气先通过装有NaOH溶液(或CuSO4溶液)的洗气瓶而将杂质除去。
b.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演示实验5-9]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缓慢滴下,将生成的乙炔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现象:溴的四氯化碳中溴的颜色逐渐褪去。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可以反应且生成无色物质,那么它们之间的反应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应?(属于加成反应)
从时间上来看是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迅速还是乙炔与之褪色迅速?
(回答)乙烯褪色比乙炔的迅速。
这说明了什么事实?乙炔的叁键比乙烯的双键稳定。
应注意乙炔和溴的加成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可表示如下:
(2)加成反应
乙炔除了和溴可发生加成反应外,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与氢气、氯化氢等发生加成反应。
知识与技能: 篇三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反思: 篇四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 篇五
一、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材
本节课是化学高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
二、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学情
在物理课的相关学习中,学和生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一些金属制品,因此,学生对金属、金属材料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已有不同程度的认识。此前,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能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进行一些分析和总结。但由于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时承担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三、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能区分生铁和钢,认识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金属材料的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四、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法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通过教学,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教学活动层次逐步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兴奋的状态。
六、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学法
由于本课实验的探究的内容很多,学生的思维又特别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取长补短,形成技能,培养合作意识,使创新能力逐步得到发展。
七、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教师讲授前面已学习了碳、氢、氧等非金属单质的知识,今天我们要研究另一类单质-金属。请同学们说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属制品,并展示他们课前收集到的金属制品,如:铜钱、硬币、纪念章等,使学生感觉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并用多媒体播放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资料,请同学们讲出,还有哪些领域用到了金属制品,进一步突出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产生了解金属性质的探究欲。
新课讲授: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我们知道金属有很多用途,可为什么金属会有这么广泛的用途呢这是由它们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质决定的。同学们想知道金属的性质吗
请学生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材料,尽可能多地探究出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些试验步骤,并在多媒体上放映。)
学生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①用细砂纸打磨这些金属丝,用滤纸擦拭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②用力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③分别用小刀割一下;④分别用铁锤用力锤一下;⑤用手拿着金属丝的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端,试试它们能不能传热;⑥用电池、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
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介绍实验探究方法,同时进行师生评价。科学探究结束,让学生归纳出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大多数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常温下多数是固体,密度、硬度一般较大,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等。
多媒体展示物理性质图
教师指出:金属除具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外,还具有各自的特性。如: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但铜却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在常温下,铁、铝、铜等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但体温计中的汞却是液体……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物理性质差别也较大。出示几种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表,请同学们分析,留意导电性,密度,熔点,熔点最低,硬度金属是什么等)的物理性质。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
(1)记住苯的物理性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2)会写苯的燃烧反应、卤代反应、硝化反应、加成反应等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分析推测苯的结构,提高根据有机物性质推测结构的能力。
(2)通过苯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学习,掌握研究苯环性质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化学家发现苯环结构的历史学习,体验科学家艰苦探究、获得成功的过程,培养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的观点。
【重点与难点】
难点:苯分子结构的理解
重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课始检测】
(1)烷烃 、烯烃燃烧的现象?
(2)烷烃 、烯烃的特征反应是什么?
【导入】
这节课起我们学习一种特殊的烃,先请大家一起看以下化学史资料。
【科学史话】
19世纪初,英国等欧洲国家城市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使煤炭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产煤气剩余一种油状、臭味、粘稠的液体却长期无人问津。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从这种油状液体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确定了这种碳氢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6H6,并叫作苯。
【探究问题1】
(1)若苯分子为链状结构,根据苯的分子式C6H6 苯是饱和烃吗?
(2)在1866年,凯库勒提出两个假说:
1、苯的6个碳原子形成_____状链,即平面六边形环。
2、各碳原子之间存在____交替形式
凯库勒认为苯的结构式:___________;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板书】苯的分子式: 凯库勒结构式: 结构简式:
【探究问题2】
若苯分子为上述结构之一,则其应具有什么重要化学性质?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重要化学性质 能使溴水褪色;使锰酸钾褪色
设计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
教材第69页实验3-1
从实验入手了解苯的物理、化学性质特点。
1、将1滴管苯滴入装有水的试管,振荡,观察。
2、将1滴管苯与1滴管溴水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3、将1滴管苯与1滴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
【提问】实验现象是?
【归纳小结】
实验 现象 结论
水 分层 苯不溶于水
溴水 分层,上层为橙红色(萃取) 苯不能使溴水褪色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分层,下层为紫红色 苯不能使高锰酸钾褪色
【思考与交流】
(1)你认为苯的分子中是否含有碳碳双键?苯到底是什么结构呢
(2)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说明什么??
【强调】科学研究表明: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结论】苯分子的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
【归纳小结】
[板书]一、苯的组成与结构
1、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_______或_________
【思考与交流】:苯的结构简式用哪种形式表示更为合理?
注意:凯库勒式不科学,但仍被使用。
2、结构特点
(1)苯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键角为1200
(2)苯环上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六个键完全相同)
【自主学习1】
通过实验结合预习请说出苯的物理性质
[板书]二、苯的物理性质。 无色、特殊气味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是一种重要溶剂,沸点:80.1℃易挥发,熔点:5.5℃
【思考】
苯环上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请预测这种特殊结构决定它的特殊性质是怎样的?
[板书]三、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1、苯的氧化反应
【演示实验】用玻璃棒沾取少量苯在酒精灯上引燃。
【提问】现象是?
火焰明亮,伴有大量浓烟。
【思考】苯在空气中燃烧冒黑烟的原因?
含碳量高
【思考与交流】你能写出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吗?
【注意】苯不能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演示实验】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并回答问题
[板书]2、苯的取代反应
(1) 苯与液溴的化学方程式:
注意 ①反应条件纯液溴、催化剂,即溴水不与苯发生反应
②只引入1溴原子,即只发生单取代反应
③产物为溴苯,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的无色,油状液体,能溶解溴,溴苯溶解了溴时呈褐色
【动画模拟】观看动画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
(2)苯与硝酸反的取代反应:
注意:①。反应条件:50-60℃ 水浴加热
②混合时,要将浓硫酸缓缓注入浓硝酸中,并不断振荡。
③浓H2SO4的作用:催化剂吸水剂
④硝基苯是无色有苦杏仁味的油状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有毒。
【知识拓展】
苯的磺化反应化学方程式:
【板书】3、在特殊条件下,苯能与氢气、氯气发生加成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苯的用途: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农药、医药、染料、香料等。苯也常用于有机溶剂
【自主学习2】
1、教材“资料卡片”,知道什么叫芳香烃?查阅资料了解其性质。
2、教材第“科学视野”,了解四氟乙烯的功能。
【当堂检测】:
1、将苯加入溴水中,充分振荡、静置后溴水层颜色变浅,是因为发生了( )
A.加成反应 B.萃取作用 C.取代反应 D.氧化反应
2、下列关于苯的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苯是无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B、常温下苯是一种不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的液体
C、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D、苯不具有典型的双键所应具有的加成反应,故不可能发生加成反应
加成为环己烷
3、下列关于苯分子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各原子均位于同一平面上,6个碳原子彼此连接成为一个平面正六边形的结构。
B、苯环中含有3个C-C单键,3个C=C双键
C、苯环中碳碳键的键长介于C-C和C=C之间
D、苯分子中各个键角都为120o
4下列关于苯的化学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能发生取代反应 B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 能发生加成反应 D 能燃烧
【答案】B、D、B、B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后静置,不出现分层的是( )。
A.比氯甲烷 B.本凭 C.北 D.盋Cl4
2、能通过化学反应使溴水褪色,又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
A。北 B。甲烷 C。币彝 D。币蚁
3、下列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惫庹丈浼淄橛肼绕的混合气体
B。币蚁┩ㄈ脘逅中
C。痹谀做催化剂的条件下,苯与氢气反应
D。北接胍轰寤旌虾笕鋈胩粉
4、能够证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单、双键交替排布的事实是( )
A、苯的一溴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
B、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
C、苯的对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
D、苯的间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
【答案】B、D、AD、B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篇七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盖斯定律的意义,能用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盖斯定律的应用和反应热的计算
【学习过程】
【温习旧知】
问题1、什么叫反应热?
问题2、为什么化学反应会伴随能量变化?
问题3、什么叫热化学方程式?
问题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问题5、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化学方程式
热方程式
相似点
不同点
【学习新知】
一、盖斯定律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叫盖斯定律?
问题2、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途径有关吗?与什么有关?
【练习】
已知:H2(g)=2H(g);△H1=+431.8kJ/mol
1/2O2(g)=O(g);△H2=+244.3kJ/mol
2H(g)+O(g)=H2O(g);△H3=-917.9kJ/mol
H2O(g)=H2O(l);△H4=-44.0kJ/mol
写出1molH2(g)与适量O2(g)反应生成H2O(l)的热化学方程式。
二、反应热的计算
例1、25℃、101Kpa,将1.0g钠与足量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晶体,并放出18.87kJ热量,求生成1moL氯化钠的反应热?
例2、乙醇的燃烧热:△H=-1366.8kJ/mol,在25℃、101Kpa,1kg乙醇充分燃烧放出多少热量?
例3、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1)CH3COOH(l)+2O2=2CO2(g)+2H2O(l);△H1=-870.3kJ/mol
(2)C(s)+O2(g)=CO2(g);ΔH2=-393.5kJ/mol
(3)H2(g)+O2(g)=H2O(l);△H3=-285.8kJ/mol
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2(g)+O2(g)=CH3COOH(l);ΔH=?
【思考与交流】通过上面的例题,你认为反应热的计算应注意哪些问题?
【课堂练习】
1、在101kPa时,1mol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890kJ的热量,CH4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L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2、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2800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计算100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篇八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①离子键;
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设计的程序
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七、具体教学设计:
1、新课引入:
引入问题,请同学思考:
①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
②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②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实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接着由我来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NaCl的形成,并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相互作用等。
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
3、组织讨论
从产物NaCl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习,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在了解完离子键的概念之后,我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②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来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尽量用较为形象的记忆方法进行讲解。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是
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是老师点拔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会设置思考题判断电子式的正确性,采取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订正,巩固新学的知识点。 从错误中归纳总结出书写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要点,同时,因为电子似的书写,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较容易犯错,故以习题巩固归纳其要点加深学生印象。
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的课重难点,在学习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课堂上我会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出写出一些常见的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得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十分专心,印象也深。
八、课堂小结:
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列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留给学生的思考问题: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之间存在什么作用?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情感态度价值观: 篇九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过程与方法: 篇十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