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方案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2:00:22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摘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精品多篇)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 篇一

曾维芬

时间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

体验美好诗情,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前者为重点,后者为难点。

【相关思考】

这首诗的特点是语言清新明朗,意象单纯明净,诗情温暖美好,是诗人真诚良知的体现,诗的背后却藏着一颗高贵痛苦的心。因此不必要事先介绍作者,只需引导学生细细体味诗人的情感便可感受作者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

1、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2、要求学生多次吟诵,力求读懂诗人海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如下:

A、“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要从“明天”开始,那么昨天、今天的作者又在做什么?

B、于作者而言,幸福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是些凡俗的琐事,可是作者却觉得幸福,怎么理解?(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理想,让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融合。它是真实、自然的,朴实无华。由此可感受诗人本身的不幸福)

C、作者为什么要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为什么要给陌生人祝福?(诗人真诚的祈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获得幸福,展示了诗人的博大爱心和真诚良知。)

D、“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中为何加上“尘世”?(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憧憬,说明自己痛苦之根源在于追求不为人理解的诗歌理想而弃绝尘世幸福)

E、“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只愿”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

3、诗人营造了怎样的画面?(第一节,诗人虚构了一幅远离尘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第二三节,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所谓冥想,实质是要在头脑中再现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画面。使这个画面如宽银幕电影上的全景镜头一样。进而让自己走进画面,用心体验。)

4、思考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含意。既然面朝大海又怎能见得花开呢?(前者实指,后者虚指,大海的广袤无垠和作者内心的闭塞,不为人理解接受相对比。现实无法提供精神慰藉时,人们总是渴望生活在远方。)

5、介绍作者。

某个初春的傍晚,天空飘着细雨,海子去到一间饭店对老板说:我给你朗诵自己的诗歌,你给我酒喝。老板看着这个身材不高,头发又长又乱,衣冠不整的瘦削而落魄的小伙子,冷冷地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不能在这里朗诵你的诗。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1977年年仅15岁时便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至中国政法大学,开始时在校刊工作,后转至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当时诗人精神上已不时出现崩溃的现象,选择作诗人就选择了孤独和苦难。“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在献身诗歌事业的同时是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在诗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从中可见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对生命的世俗或崇高的激动和关怀。诗句质朴、亲切,如同一个纯真少年向母亲倾诉梦想和未来。全诗笼罩着浪漫、梦幻的色彩。

6、发给印有海子另几首抒情短诗的资料,留给学生课外阅读。并鼓励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完成练习:分析海子诗歌的意象特点。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 篇二

用质疑的火花点燃创新的火炬

浙江绍兴安昌中学    董水龙

下面是笔者的一个课例:

教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诗人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可以前后相互寻找伙伴讨论,请你们把暂时难以弄懂的地方或者你感受到的思维火花,用笔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等你们对诗歌阅读思考到一定的时候,展示你们思考的问题或结果,让大家一起来讨论。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8分钟以后。

教师:请同学们提出问题或展示你们讨论的结果。

范福君:为什么作者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总是说“从明天起”?

教师:好,能发现问题,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根据我们对以前对课文阅读的规定,阅读首先从哪里切入

学生全体:从语言入手,寻找关键词。

教师:对。那么“从明天起”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学生部分:明天。

教师:对!明天。“明天”与什么相对?

学生:今天。?

教师:是的。先请同学们把诗歌第一节朗读一遍,然后想一想,“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说明作者怎样的现状。

寿菊萍:说明他今天不幸福。

教师:同学们认可寿菊萍同学的话吗?

学生大部分:同意。

教师:下面谁发言

于丽丹:作者为何要把“幸福”比作“闪电”?

教师:问到了点子上,但我们先讨论诗歌的第一节,这个问题暂时搁一搁,请于丽丹同学把自己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同学们还想就第一节讨论些什么呢?

赵利囡:在作者心中,“我有一所房子”,为什么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我们怎么讨论赵利囡提出的问题?

学生全体:当然从语言入手,找出关键词。

教师:这一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寿飞军:“我有一所房子”。

赵利囡:我认为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请同学们边读“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边想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什么样子?

学生反复朗读几遍。

赵利囡:大海上除了海水和浪花,什么也没有了,怎么会有“春暖花开”的景象。“面朝大海”与“春暖花开”显然矛盾。

教师:对。那……这一对矛盾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赵利囡:说明这样的“一所房子”只是出于作者的幻想。因为如果“房子”“面朝大海”,就看不到“春暖花开”的景象;看见“春暖花开”的景色了,那么“房子”就不能“面朝大海”的了。

教师:见解深刻,悟到了要害处。

寿卫军:老师,现在有无土栽培技术,水面上也可以种花的。

教师:寿卫军同学见多识广。请同学们讨论有没有可能?

陆军:那要花好多钱,因为你还必须把海水淡化。而且这与我们阅读的诗歌无关。

教师:同学们同意陆军的观点吗?如果同意,我们再把第一节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

赵利囡同学朗读。

教师:关于第一节,谁还想发表意见

夏刚:为什么把“喂马,劈柴”和“周游世界”放在一起?

张建锋:连这都弄不懂,“周游世界”当然需要马匹。

夏刚:那“劈柴”又干什么?

张建锋:当然是做饭用罗。

朱锡安:还有升篝火。

教师:朱锡安同学联想丰富,骑马“周游世界”时,晚上需要用“篝火”都想到了。张建锋同学要注意礼貌用语,不能用“连这都弄不懂”这样的话语贬低同学。

朱晓剑:作者说“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难道他以前不吃饭?

娄玲美:可能他写诗太投入了,以前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关心不多吧。

教师:朱晓剑的问题提得好,娄玲美的联想则更好。下面我们请全体女生再把诗歌第一节来朗读,读时要把握怎样的感情

娄玲美:信心十足的口气。

教师:好!那就请你们用这样的口气朗读。

女生朗读,读出了信心十足的语气。

教师:第一节里还有什么需要讨论?……没有了,那我们来阅读第二节。谁自告奋勇来朗读呢?

余颖朗读诗歌第二节。

教师:余颖同学读得怎样?感情有没有到位?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呢?

潘利:我觉得余颖的朗读已经到位了,我想这里应该有信心十足转入一种淡淡的无奈。

教师:有道理。现在谁来谈谈上面于丽丹提出的问题,作者为何要把“幸福”比作“闪电”。请同学们看黑板。

学生沉默。

教师:怎么都没有声音了,忘记了我们要从什么地方着手。

学生全体:从关键词入手。

教师:那么,“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这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呢?

学生部分:闪电。

教师:对,闪电。请同学们想想,闪电有什么特征?

学生全体:快。

教师:对,快说明闪电一闪的时间十分——

学生全体:短暂。

教师: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了吧,由谁来说说。

余颖:我觉得作者把“幸福”比作“闪电”,说明作者心中的幸福感非常地短暂,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了。

教师: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的幸福,证明作者对幸福的感受是——).

学生全体:十分短暂。

教师:也说明作者的今天实际上——

学生全体:不幸福。

教师:很好,第二节同学们都读懂了?那么,第三节还有没有要老师帮忙的地方。

学生全体:当然有的呀。

教师:就请同学们提出来。

朱国峰:第一句“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里,“温暖的名字”要怎样理解。

教师:请同学们想想,大地上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几乎都有名字的。作者要给它们的又是“温暖的名字”,“温暖”又跟诗歌里什么有关?

金熙: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春暖花开”,春暖花开时当然要用温暖的名字。

余立峰:我想,也和作者想做一个幸福的人有关。一个人感到幸福了也就会感到温暖了。

教师:金熙和余立峰两位同学都解读的比较到位,“温暖的名字”,请你们再思考一下,还可以想到一些什么呢?

学生沉默。

教师:这句比较难懂,老师也没有完全猜测到作者的意图。我觉得,作者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只是一个“温暖的名字”,有没有一些实质性的内容?没有。说明作者还在犹豫不决当中。老师体验得是不是有些道理呢

学生全体:我们就照你说的那样理解吧。

教师:这可很不好。如果你们对此想到了什么的话,课后可要来告诉我一声,也让我分享你们的喜悦。翁飞飞同学举手。

教师:翁飞飞同学想要发言。

翁飞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里的“在尘世”该作何解释。

教师:尘世与什么相对呀?

学生部分:阴间。

教师:那么消极啊,为何没有想到是“天堂”呢。

学生全体:反正一个样,都是死亡的代名词呗。

教师:在作者的眼中,“尘世”的幸福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沉默。

教师:又忘了从何处着手吗?到哪里去找?

学生全体:到诗句中去找一找。

教师:谁找到了。

何佳丽:“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教师:非常正确。在作者的心里,“尘世”间的幸福就是“有一个灿烂的前程”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作者想不想要。

学生全体:作者不想要。

教师:为什么?_

陈璐:因为作者最后一句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上面是三个“愿”,都是祝愿“陌生人”的,而对自己他只是希望有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我想这样的房子,应该没有吧,它只是作者的幻想。

顾玲芳:作者可能是指坟墓吧。我们在《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中这课了解到,作家萧红坟墓不是在香港的浅水弯吗?作家们的心思也许都有相通之处,都希望自己死后葬在大海边。

教师:顾玲芳同学感悟得非常深刻,居然联想到坟墓上去和以前所学上去。大大出于老师我的意料。还想谈谈更多的理由吗?

顾玲芳:既然作者在祝福“陌生人”能获得在尘世的幸福,而他自己则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刚才同学们已经说过,与尘世想对的是天堂,证明作者不想或者是不能在尘世获得幸福,那么,幸福的地方就只有去天堂了。

学生全体鼓掌。

教师:同学们的鼓掌足以证明顾玲芳同学的见解获得了全班同学的肯定。老师也认为她的感悟和分析十分在理。的确,作者在写完此诗以后不到两个月,就自杀身亡了,可见作者内心的苦闷和不快。同学们可是不能学海子的行为和做法的。

施立冬:既然这么消极,那老师你为什么还要给我们阅读这样的诗歌。

教师:本来我很担心这首诗歌你们能不能读懂,因为,这首诗歌是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想不到你们解读得非常出色,谢谢同学们。最后我们把诗歌再朗读一遍。

铃声响起,下课。

二、启示:让学生在感悟语言中学得语文

我钟爱海子的诗歌,所以,这节课,在选定文本后,我就不打算对这节课进行“精心”的设计,在上课之前,虽然对这首海子的诗歌阅读思考了好几天,但还只是对文本和教学进行了粗线条勾勒,既没有写备课笔记,也没有为课堂设计任何问题,当然,我对学生将会提的问题还是做了适当的预测,于是就这样走进了教室。

我想,就语文教学而言,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作为教师心里得有个底线。笔者以为,读解一篇课文,了解其主旨和写法,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藉此掌握一种方法论,学会如何学习。就语文教学的阅读而言,脚踏实地地从文本的原初——语言开始,通过对文本语言的阅读,透过作者的语言智慧,感悟艺术形象,解得人文精神。

但是,要从旧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从思考如何教到思索如何让学生学,其间的转变是何其艰难和痛苦。因为这不光要转变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而且要让学生也转变学习的观念,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转变观念的艰难尤其体现在学生的身上,因为在应试教育的长期浸染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被无情的抑杀,所以要重新激发起学生对主动学习的渴望。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无所适从的真空状态。有时候教师已经转变了,但反观学生却因为不能适应而出现成绩滑坡的情况。当然,没有突破也就没有出路。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即激发学生被应试教育扼杀了的善于质疑和提问的天性呢?我们首先从选择文本做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虽是高中二年级的课文,但是只要处理得当,初中生完全可以欣赏的。在本节课里,教师没有预设任何问题,但可以预见到学生肯定会就作者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总是说“从明天起”提出疑问,当然可以预见的难点还有“幸福”比作“闪电”、“我有一所房子”为什么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处,笔者想一反大多数公开课上的那些优秀语文教师的做法,不是举行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仪式”,而是处理成让学生问学生答的真正的自主性阅读,当然,期间教师的引导肯定是决不能少的,否则课堂上还要教师干吗!教师自己必须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也少不了教学的点拨引导的技巧。

许多情况下,学生对文本的隔阂,来自对语言的把握不准,或者是他们把握了,但是一时无法形诸语言,处在“愤悱”的状态,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启”和“发”。《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课文要“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语文教学中师生要平等对话”。所以,教师的“启”和“发”时,引而不发是要把握得恰到好处,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结论,这样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语文和语文“知识”的构建最终实现。只有通过这样的构建,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才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幸福是一种后验性感受,但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要“从明天起”,才想“做一个幸福的人”,而不是今天。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当然不是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启发引导学生从语文入手,自己去求解问题的结,引导学生去文本那里去抓关键词,然后通过与旧知相结合,产生联想,从而求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在本案例中就是依照这样的方式完成的。学生最终了解了诗人海子今天和昨天的不幸福。当然这里面仍然有教师对诗歌的体验的影子,这是教师作为帮助者所起的作用。但有一个地方却是出于施教者意料之外的,完完全全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即学生认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房子是指“坟墓”。对这点可能引起热爱海子的人们的非议,因为做为教师我本来是想把他们引导到“精神贵族”“空中楼阁”之类的看法上去,但没有想到有学生居然联想到了坟墓,这是学生真正的“创造”,我觉得比笔者的看法更符合文本的实际,也达到了本课教学设计的原初目标。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儿童青少年的天性,我很反感教学上那些不是“问题意识”的却标榜上“问题意识”的标签,有些教师把自己与文本对话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解答的形式,当成了“问题意识”问题,有的还美其名曰是在搞“创新性”训练。课堂上自然少不了教师的提问,但那只是点拨和启发,也就是古人说的“不愤不发,不悱不启”。但不是让学生通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去发现教师的发现,更不是新瓶装旧酒的包办。学问,学问,就是要学会发问!只有学生会发问了,能够质疑问难了,能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并能最终由他们自己把它处理完毕,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达成了目的——即教最终是为了不教。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 篇三

相关思考

1 本诗的特点及教学目标

这首诗的特点是语言清新明朗,意象单纯明净,诗情温暖美好,是诗人真诚良知的体现,诗的背后却藏着一颗高贵痛苦的心。

教学目标 可定为体验美好诗情,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前者为重点,后者为难点。至于被诗意象的单纯明净,这种审美意味,恐怕学生一时难以真正体会。所以虽好,但不作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

2 多媒体的使用

本诗抒情意味很浓,用多媒体教容易营造氛围,有关的文字资料,用多媒体也较易引进。可作如下材料准备:诗人肖像一幅;简介诗人生平及创作观念的文字图片;一段舒缓优美可反复拨反的音乐。

教学设计(步骤)

一 打出结合诗人肖像和文字资料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一位富有才华,沉湎于心灵之旅的理想主义诗人。

文字资料: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 湾。1977年年仅15岁时便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至中国政法大学,开始 时在校刊工作,后转至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自杀时他身边带有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他在遗书中写到:“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年仅25岁。死后留下了近两百万字的作品,他作为诗人,其 声誉是生前已发表的五十首诗所奠定。

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在献身诗歌事业的同时是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恋歌月。在诗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

二 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师生共同反复吟诵本诗,体验美好诗情。

1 音乐背景下,范读一遍,把学生带入诗的抒情意味中去。

2 适当指导,让学生在冥想轻声诵读中,体验诗人表达的美好感情。

指导要点:第一节,诗人虚构了一幅远离尘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第二三节,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所谓冥想,实质是要在头脑中再现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画面。使这个画面如宽银幕电影上的全景镜头一样。进而让自己走进画面,用心体验。

3 组织学生讨论: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唤起了你哪些美好感觉?

要点:诗人真诚的祈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获得幸福,展示了诗人的博大爱心和真诚良知。第二个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三 在讨论中过渡到本课的难点:理解诗背后隐藏的高贵痛苦的心。

提出几个思考讨论问题:

①.诗人似乎已经找到了“幸福”,却为何要“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②.“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获得幸福”前为什么要加“尘世”?“只愿”一词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理解: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联想到几个月后海子的夭折,使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怅惘。 创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时期的海子,大概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

四 发给印有海子另几首抒情短诗的资料,留给学生课外阅读。并鼓励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完成练习:分析海子诗歌的意象特点。(教师课外可给他们做些辅导)

附:海子的几首抒情短诗

亚洲铜

亚洲铜,亚洲铜Þ祖父

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À我也会死在这里À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áË亚洲铜Õ亚洲铜

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Ä淹没一切的是海水º你的主

却是青草Ö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²Ý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Ð亚洲铜Ñ亚洲铜,

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Ê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

的白鞋子Í让我们——我们和

流一起û穿上它吧?Ä亚洲铜Ö亚洲铜¸击鼓之后Ë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²这月

主要由你构成×Ó

ÈÃÎÒÃÇ¡四 姐ã妹ÃÃ

荒凉的 山岗上 站着四 姐妹着所有 的风只

她 们吹的所有 的日子 都为她 们破

碎?空 气中的 一棵麦 子?高举到 我的头

我 身在这 荒芜的 山岗麦怀念

空 空的房 间?落 满灰尘

我 爱过的 这糊涂 的四姐 妹啊岗光

芒四射 的四姐 妹?夜里我 头枕,卷册 和神州 想

蓝色远 方的四 姐妹糊我爱 过的这 糊涂的 四姐

妹啊芒像爱着我 亲手写 下的四 首诗的我的 美丽的

伴 而 行的四 姐妹姐比命

女 神还要 多出一 个?赶着美 丽苍白 的奶

牛走向 月亮形 的山峰 的到了 二月走 你是从 哪里来 的?天上滚

春天的 雷?你 是 从哪里 来的哪不 和陌生 人一起 来?不 和运货 马车一 起来一不 和鸟群 一起来 起四姐

抱着这 一棵抱一棵 空气中 的麦

子?抱着昨 天的大 雪?今 天的

雨水着明天 的粮食 与灰烬 ,这是 绝望的 麦子水

告 诉四姐 妹?这 是绝望 的麦

子?永远是 这样的风后 面是

请天空 上面是 天空妹道:路前 面还是 道路

1989.2.23

日 记Ç

姐姐姐 今 夜我在 德令哈 德夜色 笼罩, 姐姐色 我今夜

有 戈壁, 草 原尽头 我两手 空空壁悲

时 握不 住一颗 泪滴泪姐姐

今 夜我,在德 令哈我这是 雨水中 一座

荒凉的 城?除 了那些 路过的 和居住 的?

令哈了 那 些今夜 这 是唯一 的?最 后的

德抒情。哈这。是。唯。一 的?最

的 是草原。一 我把,石头 还给石 头 让 胜利的

胜利是今夜 青稞只 属 于他自 己?一 切 都在生 长?今夜

我只有 美丽的 戈壁空 空?姐姐戈 今夜我 不 关心人 类?我 只 想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 篇四

自读导言

语言是一位了不起的魔术大师。它形成不同的组合,就能传达出不同的信息,形成不同的氛围,营设不同的环境。《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把我们带入深沉回忆、挚诚热爱的氛围中,调子是深沉厚重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让人感觉的是激情讴歌,满怀喜悦,调子是抒情流畅的;《山民》则把人带入哲理思索、艰苦探求的境界里,调子是和缓低回的;我们现在再来感受一种欢快活泼、幸福烂漫的语言氛围。请大家自读新一代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自读的要求是:

1.感受诗歌所创造的美好意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感觉。

2.欣赏诗歌轻松流畅、自然淳朴的语言美和积极欢快、和乐天真的情感美。

(解说:导言把前面读过的诗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既加深印象,又暗示要善于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比较的方法总结学过的知识,并把学习的内容与语言联系起来,强调文化与艺术综合素养熏陶。这首诗文字障碍不大,语言淳朴,学习要求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在自然淳朴中发现其美的韵味,唤起美的体验和美的共鸣,起到熏陶的作用。)

自读程序

1.放声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的欢快幸福的情调。

2.感受诗歌意象,想想这首诗的意象有什么特点。

3.感受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4.试着把这首诗的意境用散文表现出来,比较一下诗和散文表现形式的异同。

(解说:这个程序是实现自读要求的具体步骤。这个程序仍按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安排。第一步先诵读,读熟了,才会喜欢它,喜欢了,才能去探索它,探索了,才能更深入地欣赏它的美。第二步是桥梁。第三步意在引导学生由文入情,融情入文,形成共鸣。第四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并加深对诗歌这种形式的感受。)

自读点拨

1.这首诗的意象特点是怎样的?

点拨:这首诗的意象可以分两组,一组是诗人所憧憬的物质世界,一组是活泼鲜明的抒情主人公(人)的世界。人是这首诗的中心意象,物质是这个人的陪衬,是环境。在这“春暖花开“的环境里,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抒情主人公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和亲人们、朋友们亲切交往,互送祝愿,从而表现出一派和乐景象,表达了诗人的一种美好理想。

2.怎样理解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他能引起我们哪些感情共鸣?

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几个中间问题:

①诗人在诗中所称幸福的内容是哪些?(自由:“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自食其力:“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并且环境优美:“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②怎样理解“那幸福的闪电”?(理想中的一闪念,追求中的一梦境。)

③想像抒情主人公的动态、表情、语言及整体形象。

④把自己放进去,谈自己的感情共鸣。

3.诗和抒情散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点拨:主要区别是,诗的跳跃性更强,语言更简洁;抒情散文更重细节,善抓一瞬间的感受,并把它放大、渲染。诗讲外在韵律,也讲内在韵律;抒情散文主要重视内在韵律,外在韵律较自由。诗的篇幅限制较多,一般短小;抒情散文则可以不拘一格,可长可短。

自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散文,思考后面的问题。

蓝天可读

何亮

我喜欢仰望蓝蓝的天空。天空蓝蓝的哟,你是一首激情的诗,一首不老的歌。

小时候,独自到河边嬉戏。只见,水蓝蓝。我捧起一捧水。怎么还是透明的?我一抬头,哦,天蓝蓝。我像只欢乐的小鹿撒腿赤足奔跑在小路上,高兴得说不出话来。蓝蓝的天第一次映入我的眼帘,镶嵌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没有母亲的童年里,我常常与蓝天作伴。我倚在大树旁对着蓝天唱歌、流泪、说悄悄话,说我的幻想和憧憬。天空一片湛蓝。明净而悠远。我久久地凝视着,不敢出声。我似乎被感应着,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激动和美好,止不住滚烫的泪流下来。这天空,蓝得多么纯、多么美。我为之而震撼。我觉得她神圣而不可冒犯。她向我敞开一扇天真、浪漫、长青的心灵,我在努力破译它深邃而神秘的语言,去接近她,与她交流。

凝望碧蓝、干净的天空,我想,被功名利禄遮蒙的双眼是看不到天空的颜色的——这蓝色。于是,我要求自己心中不能有一粒灰尘。污垢的心灵不配享受这纯美的天空,亦得不到她博大的精魂。

有时,我被世俗的藩篱围困,我感到是这蓝色的天穹让我突围,不要贪恋红尘。

先哲说,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信。

远眺天空可调整视力,而蓝色天穹可调整人的心灵。她又像一面奇妙的镜子,照透你的五脏六腑。你拥有干净而青春的灵魂吗?你敢面对这蓝色天宇发誓吗?

(选自《中国青年报》1990年10月28日)

1.比较这篇散文与诗歌在抒情上的异同。

2.假如让你以这篇散文为素材写一首诗,你怎么写?

(解说:意在迁移,引发创造欲望。)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 篇五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实录

用质疑的火花点燃创新的火炬

浙江绍兴安昌中学    董水龙

下面是笔者的一个课例:

教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诗人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可以前后相互寻找伙伴讨论,请你们把暂时难以弄懂的地方或者你感受到的思维火花,用笔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等你们对诗歌阅读思考到一定的时候,展示你们思考的问题或结果,让大家一起来讨论。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8分钟以后。

教师:请同学们提出问题或展示你们讨论的结果。

范福君:为什么作者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总是说“从明天起”?

教师:好,能发现问题,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根据我们对以前对课文阅读的规定,阅读首先从哪里切入?

学生全体:从语言入手,寻找关键词。

教师:对。那么“从明天起”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学生部分:明天。

教师:对!明天。“明天”与什么相对?

学生:今天。

教师:是的。先请同学们把诗歌第一节朗读一遍,然后想一想,“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说明作者怎样的现状。

寿菊萍:说明他今天不幸福。

教师:同学们认可寿菊萍同学的话吗?

学生大部分:同意。

教师:下面谁发言。

于丽丹:作者为何要把“幸福”比作“闪电”?

教师:问到了点子上,但我们先讨论诗歌的第一节,这个问题暂时搁一搁,请于丽丹同学把自己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同学们还想就第一节讨论些什么呢?

赵利囡:在作者心中,“我有一所房子”,为什么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我们怎么讨论赵利囡提出的问题?

学生全体:当然从语言入手,找出关键词。

教师:这一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寿飞军:“我有一所房子”。

赵利囡:我认为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请同学们边读“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边想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什么样子?

学生反复朗读几遍。

赵利囡:大海上除了海水和浪花,什么也没有了,怎么会有“春暖花开”的景象。“面朝大海”与“春暖花开”显然矛盾。

教师:对。那……这一对矛盾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赵利囡:说明这样的“一所房子”只是出于作者的幻想。因为如果“房子”“面朝大海”,就看不到“春暖花开”的景象;看见“春暖花开”的景色了,那么“房子”就不能“面朝大海”的了。

教师:见解深刻,悟到了要害处。

寿卫军:老师,现在有无土栽培技术,水面上也可以种花的。

教师:寿卫军同学见多识广。请同学们讨论有没有可能?

陆军:那要花好多钱,因为你还必须把海水淡化。而且这与我们阅读的诗歌无关。

教师:同学们同意陆军的观点吗?如果同意,我们再把第一节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

赵利囡同学朗读。

教师:关于第一节,谁还想发表意见。

夏刚:为什么把“喂马,劈柴”和“周游世界”放在一起?

张建锋:连这都弄不懂,“周游世界”当然需要马匹。

夏刚:那“劈柴”又干什么?

张建锋:当然是做饭用罗。

朱锡安:还有升篝火。

教师:朱锡安同学联想丰富,骑马“周游世界”时,晚上需要用“篝火”都想到了。张建锋同学要注意礼貌用语,不能用“连这都弄不懂”这样的话语贬低同学。

朱晓剑:作者说“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难道他以前不吃饭?

娄玲美:可能他写诗太投入了,以前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关心不多吧。

教师:朱晓剑的问题提得好,娄玲美的联想则更好。下面我们请全体女生再把诗歌第一节来朗读,读时要把握怎样的感情。

娄玲美:信心十足的口气。

教师:好!那就请你们用这样的口气朗读。

女生朗读,读出了信心十足的语气。

教师:第一节里还有什么需要讨论?……没有了,那我们来阅读第二节。谁自告奋勇来朗读呢?

余颖朗读诗歌第二节。

教师:余颖同学读得怎样?感情有没有到位?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呢?

潘利:我觉得余颖的朗读已经到位了,我想这里应该有信心十足转入一种淡淡的无奈。

教师:有道理。现在谁来谈谈上面于丽丹提出的问题,作者为何要把“幸福”比作“闪电”。请同学们看黑板。

学生沉默。

教师:怎么都没有声音了,忘记了我们要从什么地方着手。

学生全体:从关键词入手。

教师:那么,“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这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呢?

学生部分:闪电。

教师:对,闪电。请同学们想想,闪电有什么特征?

学生全体:快。

教师:对,快说明闪电一闪的时间十分——

学生全体:短暂。

教师: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了吧,由谁来说说。

余颖:我觉得作者把“幸福”比作“闪电”,说明作者心中的幸福感非常地短暂,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了。

教师: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的幸福,证明作者对幸福的感受是——

学生全体:十分短暂。

教师:也说明作者的今天实际上——

学生全体:不幸福。

教师:很好,第二节同学们都读懂了?那么,第三节还有没有要老师帮忙的地方。

学生全体:当然有的呀。

教师:就请同学们提出来。

朱国峰:第一句“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里,“温暖的名字”要怎样理解。

教师:请同学们想想,大地上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几乎都有名字的。作者要给它们的又是“温暖的名字”,“温暖”又跟诗歌里什么有关?

金熙: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春暖花开”,春暖花开时当然要用温暖的名字。

余立峰:我想,也和作者想做一个幸福的人有关。一个人感到幸福了也就会感到温暖了。

教师:金熙和余立峰两位同学都解读的比较到位,“温暖的名字”,请你们再思考一下,还可以想到一些什么呢?

学生沉默。

教师:这句比较难懂,老师也没有完全猜测到作者的意图。我觉得,作者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只是一个“温暖的名字”,有没有一些实质性的内容?没有。说明作者还在犹豫不决当中。老师体验得是不是有些道理呢?

学生全体:我们就照你说的那样理解吧。

教师:这可很不好。如果你们对此想到了什么的话,课后可要来告诉我一声,也让我分享你们的喜悦。翁飞飞同学举手。

教师:翁飞飞同学想要发言。

翁飞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里的“在尘世”该作何解释。

教师:尘世与什么相对呀?

学生部分:阴间。

教师:那么消极啊,为何没有想到是“天堂”呢。

学生全体:反正一个样,都是死亡的代名词呗。

教师:在作者的眼中,“尘世”的幸福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沉默。

教师:又忘了从何处着手吗?到哪里去找?

学生全体:到诗句中去找一找。

教师:谁找到了。

何佳丽:“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教师:非常正确。在作者的心里,“尘世”间的幸福就是“有一个灿烂的前程”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作者想不想要。

学生全体:作者不想要。

教师:为什么?

陈璐:因为作者最后一句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上面是三个“愿”,都是祝愿“陌生人”的,而对自己他只是希望有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我想这样的房子,应该没有吧,它只是作者的幻想。

顾玲芳:作者可能是指坟墓吧。我们在《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中这课了解到,作家萧红坟墓不是在香港的浅水弯吗?作家们的心思也许都有相通之处,都希望自己死后葬在大海边。

教师:顾玲芳同学感悟得非常深刻,居然联想到坟墓上去和以前所学上去。大大出于老师我的意料。还想谈谈更多的理由吗?

顾玲芳:既然作者在祝福“陌生人”能获得在尘世的幸福,而他自己则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刚才同学们已经说过,与尘世想对的是天堂,证明作者不想或者是不能在尘世获得幸福,那么,幸福的地方就只有去天堂了。

学生全体鼓掌。

教师:同学们的鼓掌足以证明顾玲芳同学的见解获得了全班同学的肯定。老师也认为她的感悟和分析十分在理。的确,作者在写完此诗以后不到两个月,就自杀身亡了,可见作者内心的苦闷和不快。同学们可是不能学海子的行为和做法的。

施立冬:既然这么消极,那老师你为什么还要给我们阅读这样的诗歌。

教师:本来我很担心这首诗歌你们能不能读懂,因为,这首诗歌是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想不到你们解读得非常出色,谢谢同学们。最后我们把诗歌再朗读一遍。

铃声响起,下课。

二、启示:让学生在感悟语言中学得语文

我钟爱海子的诗歌,所以,这节课,在选定文本后,我就不打算对这节课进行“精心”的设计,在上课之前,虽然对这首海子的诗歌阅读思考了好几天,但还只是对文本和教学进行了粗线条勾勒,既没有写备课笔记,也没有为课堂设计任何问题,当然,我对学生将会提的问题还是做了适当的预测,于是就这样走进了教室。

我想,就语文教学而言,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作为教师心里得有个底线。笔者以为,读解一篇课文,了解其主旨和写法,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藉此掌握一种方法论,学会如何学习。就语文教学的阅读而言,脚踏实地地从文本的原初——语言开始,通过对文本语言的阅读,透过作者的语言智慧,感悟艺术形象,解得人文精神。

但是,要从旧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从思考如何教到思索如何让学生学,其间的转变是何其艰难和痛苦。因为这不光要转变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而且要让学生也转变学习的观念,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转变观念的艰难尤其体现在学生的身上,因为在应试教育的长期浸染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被无情的抑杀,所以要重新激发起学生对主动学习的渴望。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无所适从的真空状态。有时候教师已经转变了,但反观学生却因为不能适应而出现成绩滑坡的情况。当然,没有突破也就没有出路。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即激发学生被应试教育扼杀了的善于质疑和提问的天性呢?我们首先从选择文本做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虽是高中二年级的课文,但是只要处理得当,初中生完全可以欣赏的。在本节课里,教师没有预设任何问题,但可以预见到学生肯定会就作者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总是说“从明天起”提出疑问,当然可以预见的难点还有“幸福”比作“闪电”、“我有一所房子”为什么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处,笔者想一反大多数公开课上的那些优秀语文教师的做法,不是举行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仪式”,而是处理成让学生问学生答的真正的自主性阅读,当然,期间教师的引导肯定是决不能少的,否则课堂上还要教师干吗!教师自己必须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也少不了教学的点拨引导的技巧。

许多情况下,学生对文本的隔阂,来自对语言的把握不准,或者是他们把握了,但是一时无法形诸语言,处在“愤悱”的状态,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启”和“发”。《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课文要“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语文教学中师生要平等对话”。所以,教师的“启”和“发”时,引而不发是要把握得恰到好处,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结论,这样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语文和语文“知识”的构建最终实现。只有通过这样的构建,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才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幸福是一种后验性感受,但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要“从明天起”,才想“做一个幸福的人”,而不是今天。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当然不是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启发引导学生从语文入手,自己去求解问题的结,引导学生去文本那里去抓关键词,然后通过与旧知相结合,产生联想,从而求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在本案例中就是依照这样的方式完成的。学生最终了解了诗人海子今天和昨天的不幸福。当然这里面仍然有教师对诗歌的体验的影子,这是教师作为帮助者所起的作用。但有一个地方却是出于施教者意料之外的,完完全全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即学生认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房子是指“坟墓”。对这点可能引起热爱海子的人们的非议,因为做为教师我本来是想把他们引导到“精神贵族”“空中楼阁”之类的看法上去,但没有想到有学生居然联想到了坟墓,这是学生真正的“创造”,我觉得比笔者的看法更符合文本的实际,也达到了本课教学设计的原初目标。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儿童青少年的天性,我很反感教学上那些不是“问题意识”的却标榜上“问题意识”的标签,有些教师把自己与文本对话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解答的形式,当成了“问题意识”问题,有的还美其名曰是在搞“创新性”训练。课堂上自然少不了教师的提问,但那只是点拨和启发,也就是古人说的“不愤不发,不悱不启”。但不是让学生通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去发现教师的发现,更不是新瓶装旧酒的包办。学问,学问,就是要学会发问!只有学生会发问了,能够质疑问难了,能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并能最终由他们自己把它处理完毕,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达成了目的——即教最终是为了不教。

[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海子,并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诗歌意象解读诗歌意境,体悟诗人的心灵世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怀和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通过朗读、鉴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设计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做一个简单的采访:

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幸福吗?你觉得什么是幸福?……

老师相信你们每一个人的答案都是不尽相同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位天才诗人心中向往的幸福又是怎样的呢?这位诗人叫——海子。

之所以说是天才诗人,是因为他在15岁时就考入了中国学府——北京大学法律系,19xx学毕业就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他是中国当代少有的才子、诗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关于幸福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大家觉得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去读这首诗?

(诗歌朗读方法指导:

1、注意停顿、语速、语调和情感

2、舒缓幸福忧伤……)

(教师范读1遍)

(一)学生带着的理解再次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

(学法指导:先独学2分钟——小组讨论3分钟——展示讨论结果)

1、诗人海子在诗中表达了哪些幸福的愿望?

2、诗人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表达自己愿望的?

3、诗人既然希望有这样幸福的生活,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却说:“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那他目前的生活状态会怎么样呢?

4、你觉得海子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过渡】

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却在写完这首诗的两个月后卧轨自杀了。从此中国陨落了一位天才诗人。既然对未来充满如此美好的憧憬,诗人海子为什么会对生命做出这样残酷的选择?让我们先来具体了解一下这位诗人:

作者介绍:海子,19xx年3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封闭而贫穷的小山村——查家湾。祖祖辈辈都靠种田为生,海子的家庭非常贫困,为了让海子离开贫瘠的土地,不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全家人紧衣缩食提供海子读书。海子天资聪慧,以15岁的幼小年龄考入中国的学府——北京大学。大学毕业后,海子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出身农家的海子知道身上寄托着家人太多的希望与期待,他也想让饱经苦难的双亲过上舒坦的日子,但艰苦的现实生活让海子无能为力。面对亲人的询问不能从世俗层面上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海子在心灵上深感愧疚和痛苦。

海子在贫穷、单调和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在离开北京大学以后的这些年里,他只看过一次电影。

除了两次西藏之行和给学生们上课,海子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这样的,每天晚上写作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7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

20xx年4月28日与诗人郭路生(即食指)荣获中国文学奖项之一——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他是一位去世多年获此殊荣的当代诗人。

(师引导:他是一个纯粹的诗人,写诗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他在近乎苦行僧一般的生活中执着于对诗歌理想的追求,为此也失掉了对世俗生活应有的最基本的适应和享受。)

三、思维拓展

海子走了,他去了天国,可他留给世人了什么?同学们:现在,你又怎样看待诗人?你想对天国的诗人海子说些什么呢?写下来并与大家分享:

这是一段写给海子的文字

这是一封写给海子的短信

这是一首写给海子的小诗

幸福是什么

彭爱娟

幸福是真诚,

幸福是满足。

幸福是关爱,

幸福是归属。

幸福是责任,

幸福是驻足在我们心底的温暖。

从现在起,做个幸福的人

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让身边的人因我们的存在而幸福!

板书设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美好的向往祝福

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 篇七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中国当代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诗歌,第三课是一篇自读课文。

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中国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诗歌是一种高度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的文学样式。因此,诗歌教学应该重视从诗歌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作者生平,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联系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诗情和意趣。

2、教材内容和特点: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抒情诗。它写于1989年3月14日,也就是诗人自杀前的两个月。海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诗歌创作追求“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他难于融合到世俗生活,所以他用诗歌歌唱着他的灵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正是诗人理想追求的体现。从思想上来看,海子向往世俗平淡的幸福,但是他又不愿坠入世俗,他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矛盾的思想增加了这首诗的思想厚度,也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从诗歌艺术上来说,这首诗的语言质朴、纯真,意象单纯,明净,这也是海子诗歌中最温暖的诗作。不过,在纯朴、欢快的背后,却又有挥之不去悲凉感。尘世的幸福与海子无关,诗人最后还是摆脱不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两个月后,他选择在卧轨自杀。

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要让学生了解诗人思想的复杂性,体会诗人的精神追求。

二。说目标和重难点

新课标要求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价值观,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结合本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所要达到的总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分析诗歌,把握诗歌语言美和意境美;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从而更好的把握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在次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生命选择,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具体说来,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和技能:(1)、了解海子以及它的创作风格(2)、熟读、最好能够背诵本首诗歌

2、过程和方法:(1)、掌握诗歌分析的基本方法学习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2)、学会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理解诗中挥之不去的悲凉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感受诗人的诗歌追求,思考诗人的精神追求。正确看待诗人的生命选择。

根据新课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要求,结合本首诗歌的特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析诗歌的方法,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2、教学难点:把握诗中诗人的复杂情感和思想,思考诗人的生命选择

三。说学情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本诗语言质朴、纯真,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但是本诗所蕴含的思想又是十分复杂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补充关于海子的生平和创作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金山中学的学生基础扎实,而且思辨能力较强,对诗人的生命选择的探讨容易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不过,在授课时,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意见,同时要做好引导工作,因此,在授课前,教师在课前要做充足的准备。

四。说学法和教法

1、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本课是自读课文,所以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朗读品析法,自主评价法,问题探究法相结合的学习策略。朗读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自主评价法和问题探究法是探讨诗歌复杂思想情感内涵的有效方法。

2、说教法

本课是自读课文,所以本次教学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a、播放胡畔演唱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说明:诗歌具有音乐美。这首歌曲是由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配乐而成的,把诗中挥之不去的悲伤感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b、使用ppt为学生提供关于海子的生平和创作的资料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精品多篇)范文,共有1894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精品多篇)下载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