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四年级下册语文《包公审驴》原文及教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包公审驴》教学反思 篇一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一头瘦毛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我让学生了解包公审驴的过程中的深思熟虑,从而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主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交流后和小组内的同学议一议:在这个故事中,都有谁使用了计谋?学生阅读课文时,重在指导朗读,是本课学生理解的关键:
1、“包公是怎样审驴的?”是这个故事中让人出乎意料之举,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驴的表现进行体会,感受到混沌之人茅塞顿开的原因是包公抓住了动物的本能,轻而易举的查出了换驴人,实在是高明。在指导学生读出轻松,好奇,高兴的语气。
2、从全文看,开头部分介绍王五的驴的部分可用赞美的语气来读,中间王五丢驴的部分读出气愤,懊恼的语气。
这样细致的朗读指导后,再指导学生分小组编排课本剧,使得表演更有趣。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涨,而且课本剧表演的出乎意料的精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热情。
包公审驴 篇二
一、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包公审驴》是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主题单元“智谋”的一篇主体课文,叙述了包公施巧计审驴,抓住小偷替穷人找回被偷的驴的故事。塑造了包公足智多谋、断案如神、刚正不阿、维护正义的形象。故事中包公审驴的策略蕴含着过人的智慧,能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但表现得较含蓄,需要教师启导学生去领悟。文中除了具体形象地描述了包公的所作所为,还通过对衙役、百姓的表现的叙述来衬托包公的形象,这种表达方法应加以领会学习。
学生分析:经过几年学习,学生已具备读文识字的能力,初步具备把握主要内容,抓关键词句品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其自主读文感悟,把握课文大意,着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有关词包含着意思,感悟主题,受到熏陶和启迪。
目标确定: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联系高段阅读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学习5个生字,积累“间所未闻”、“冒名顶替”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包公审驴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细节,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包公的所作所为,感悟包公足智多谋、断案如神、刚正不阿、维护正义的形象,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3.想象、表演捉住小偷后的情景,加深对“侧面烘托”这一表达方法的认识,开发创造潜能,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合作交往能力。
其中,目标2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之所在,需用心指导学生深入探究体悟。
二、教法学法
教学中,教法学法是不可人为分开的有机整体。教是为学服务的。学情学法决定教法,而学法的选择,又要以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基础为依据,而且一堂课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通过方法的优化来提高教学的优化。本课教学拟选择的主要教法学法有:
1.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课文。文中包公审驴的策略充满智慧,但蕴含于具体叙述之中,应引导学生把前后文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加深理解。
2.自主探究,合作研讨。把探究的重点定在“包公是怎样审驴的?他这样做的目的何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研讨,感悟包公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启发式教学。启发,是古今中外都极为重视的教学原则,是现代教学方法的灵魂。其最大特点是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予以点拨启导,畅通学生思维,促成教学积极有效高质的互动。启发并无固定模式,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学习之始启发以激趣,在学习之中启发以促悟。本课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启发学生在联系中理解包公的所作所为,以受到智慧的启迪。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产生交互影响的动态过程。<www.haoword.com>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给足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与文体深入对话;应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充分对话、交流阅读所悟,以引起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还应发挥教师作为阅读活动组织者和阅读对话者、促进者的职责,启迪思维,指导学法,引进价值引导,帮助学生完善认识,促进生命多方面成长。遵循这样的理念,对《包公审驴》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1.经验导入,引起阅读兴趣
导入的重要意义在于引起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包公是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古代清官形象,学生对包公也比较熟悉。上课伊始,可以让学生说说包公给自己的印象,而后导入:包公是怎样运用他的智慧来断案,为老百姓伸张正义的。让我们走进《包公审驴》去看看。通过联系经验导入,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对学习目标的关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检查预习,落实读文识字
2.教是为了不再需要教
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才能培养起来。因而自读自悟应作为阅读教学的开始,高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⑴ 读:读课文,了解大意;⑵识:识生字,熟悉生词;⑶问:标疑难,提出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⑷查:查工具书、查资料尝试解决问题(含课后问题)。课堂上,对预习进行检查,对难读字音,难记字形进行指导,确保识字课文任务的落实,并疏通一些浅层次的问题,使教学能更具针对性,更多地对重难点进行指导。
3.联系课题,了解事情梗概
系统论认为,把握整体才能更好地理解部分。学生预习了课文,对教材内容有了初步了解。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独立概括主要内容,再进行必要指导,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本文课题概括了主要内容,可引导学生联系课题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经过概括出来。了解事件梗概,为深入理解做好准备。
4.前后联系,探究审驴策略
教学内容泛化是影响教学实效的一大因素,探究学习更需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结合点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探究体悟。了解事件梗概后,鼓励学生围绕包公的所做所为质疑,而后整合生成探究主题:包公是怎样审驴的?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深入读文,联系印象最深的细节交流感受,再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包公特点。
5.想象表演,促进多方面发展
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让学生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语言运用规则。课的最后,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以百姓、衙役的表现衬托包公特点的表现方法,启发学生想象、表演抓到小偷后百姓、衙役的表现,加深对包公形象的认识。在想象表演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开发创造潜能。
总之,本课设计中,我精简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简化教学程序,构建简单实用的教学结构,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力求以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实实在在地发展。
包公审驴 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
“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四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二、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品评审驴中包公的智谋,体会其相关描写的妙处。
2、比较感受文中人物使用计谋的不同之处,编排课本剧。
3、通过“激趣质疑——细读课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理解。
4、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深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课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课文本身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故事不难,但是要深入体会和领悟包公的足智多谋,则需要学生从课文的细节描写去看去想。与此同时,“聪明应该用在正地方”,文中的小偷偷驴也使了一招“偷梁换柱”,这个计谋是否用得好用得对呢?故事中的是与非也需引导学生去加以辨别。因此,我明确了以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品评包公审驴中的足智多谋,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比较使用不同的计谋所得到的不同结果。
五、教学环节
俗话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语文课要姓“语”,要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突出语文的味道。在设计教学时,我重视的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写结合。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较为简练,分为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围绕“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结果怎么样?)”分组认真读课文,在充分的阅读中整体感知,并对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第三环节:重点感悟,学生汇报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对其中问题做以点拨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第四环节:读中感悟,领会含义,课件出示几个重点的句子。
重点读“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 (“驴”被告的案子很奇,开始也犯难,但马上找到了解决办法。体会到包公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了解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体会他胸有成竹,明确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 (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从这些句子中能体会到包公的遇事冷静、足智多谋。 第五环节:夸奖包公,升华主题。
1、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2、比较之后,学生肯定都想夸夸包公,所以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把想法写出来,读给同学和老师听,升华了人物形象, 深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
包公审驴 篇四
教材情况分析
本单元以“智谋”为题,选编了两篇传统智谋故事作为主体课文。通过学习课文,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贺龙和包拯两位历史人物,而且要引导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上懂得智慧的重要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
《包公审驴》是单元主体课文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以毛驴为线索,主要讲了刘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全文可以概括为“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三个部分,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受电视剧的影响,对包公的神奇断案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知晓。课文故事性很强,学生阅读兴趣很容易调动起来,且易读懂。因此在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指导学生为编演课本剧做准备,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和对故事的再创造。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抓 “宝贝”、“唯一”“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奇案”等重点词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并品味对人物语气、动作、表情描写的妙处,学习侧面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以备教学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视频《包青天》,看后谈谈自己的想法。在我国戏剧舞台上一直塑造着这样一个人物:面黑如炭,断案如神,刚正不阿,他就是——包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包公断案的故事——《包公审驴》。板书课题。
2.书写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一看课题我们就知道,这案子非同一般,包公居然审的是不通人语的——驴,这真是一桩——奇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梳理主要问题,写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本设计主要体现激发学生质疑——想读,引领学生自主释疑——要读,指导学生会读这一特色。激发学生质疑,以课题为切入点,让学生产生疑问,有想读的欲望。】
二、初读概括,了解大意
1、在预习中有没有遇到影响大家阅读的字?可以互相提醒一下。
2、那我们就一起读读这个故事,看到底讲了个什么事。(师生读)
3、谁来说说讲了个什么事?(学生概括,师指导)
4、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再精练一些,能不能给经过加一个小标题。(丢驴、告驴——审驴——得驴)
5、质疑: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你觉得奇怪,或者感兴趣的地方。做提纲笔记,理清文章脉络。
【设计意图:通过理清课文线索,为学生理解阅读课文做好铺垫。放手自学,引领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品读课文,自学释疑
(一) 疑问一:为什么审驴? (引导学生略读这一部分。)
1、在学习上即使有一点疑惑,咱们也千万不能放过,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好吗?刚才,为什么说“丢驴”不准确呢?
2、既然没丢,好坏还有一头驴,干嘛要去“告驴”呢?(两头驴相差太大、唯一的财产)
⑴差别有多大?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学生读书比较)
(“毛色发亮”;“这头驴是唯一的财产,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
(“毛色难看”;“惊慌失措”……)
4、勾划出描写刘五此时心情、动作的句子,指导,引导、朗读:难怪刘五会有那样的反映……谁想读读刘五的表现,想想刘五当时的心情!什么心情?再读。出示课后丁丁的话引导掌握学习方法。
5、过渡小结:就这样,原本荒唐的事,细细分析起来,有时倒也顺理成章,刘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一桩不大不小的案子摆在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
【设计意图:在阅读时注意比较,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刘五丢驴时焦急的心情。】
(二)疑问二:怎样审驴?
(引导学生精读这一部分。)
(1)、指名学生读3~~9自然段。
(2)、做批注。提出要求:勾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自己感受较深的词句,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
(3)、集体交流,汇报自学所得。
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抓住包公的表现:
①“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已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② “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说明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
当学生交流到这时,顺势指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品质。
③“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理解“闻所未闻”这一词义,并体会包公断案的神奇,同时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④“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狠狠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成竹在胸。学生注意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⑤“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包公放驴去抓贼。
(4)、问题解答场: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思考解答。
读了这部分课文,学生说一说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5)、小结“包公审驴”这一部分。(教师板书:足智多谋)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自主释疑。指导精读重点部分,学生获得阅读感受与体验,实现个性化阅读,深入读的愿望被调动。指导学生会读。首先是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突出重点内容,教师做画龙点睛的指导,学生在自学与老师指导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其次,精读与粗读相结合,通过抓住主要问题,结合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法得当,阅读方法进一步得到巩固。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感受、理解与体验。】
(三)、齐读故事结果,疑问三:得驴
引导学生粗读这一部分,并小结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
四、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刘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是正当的。)
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生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计谋应该用在正确的方面,不要耍小聪明,应该有大智慧。】
四、推荐读书
其实,包公不仅审过“驴”,还审过“石头”,还有很多奇案呢?大家想再读一些包公审案的小故事吗?提供网站、书籍。 《包青天》
教学评析:
1.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前期预习工作做得到位,让学生对我国智慧谋略故事有了了解,对我国古代智谋文化很感兴趣,学生学习兴趣高,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预期目标。
2.本课以课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质疑,顺势梳理课文脉络,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在指导学生读的基础上,给出自学提示,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实现个性化阅读。通过粗读与精读相结合,抓住主要内容,结合了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3.在课堂实施中,对课文的第二部分的设计扎实,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现场学生活跃的思维,回答问题精彩,老师并不是主讲,只是引路人,点播者,让孩子充分进行了自我展示,自我学习,自我解读文本才是这节课所体现的新课标精神。
4.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值得与同行共同探讨改进。
包公审驴 篇五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告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感受、理解与体验。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抓 “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奇案”等重点词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概括故事内容、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整体把握课文,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提有价值的问题,抓住包公的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通过学生课本剧的编排,培养学生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包公审驴》,昨天大家预习了,我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二、预习检测:
1、对包公你有哪些了解?(学生汇报资料)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又为学习课文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谋做铺垫。〕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概括)请你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列小标题。(告驴——审驴——得驴)
〔设计意图:用列小标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线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在预习中,你有什么疑问?(①为什么审驴?②怎样审驴?③审的结果怎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小结:一位哲人曾说过,疑问是成功的基石,这节课我们将带着这三个问题一同走进这个故事,领略包公的智谋。
三、交流释疑:
1、 略读“告驴”部分(1——2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说说包公为什么审驴?
(2)引导理解:两头驴的差别有多大?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男、女生对比读,感受两头驴优劣差别太大)
a.这头驴是王五唯一的财产,因此,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b.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3)小结:为了突出两头驴差别很大,作者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作文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手法,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设计意图:在朗读时注意比较,体会对比写法在文章中的巧妙之处。〕
(4)师:面对这样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他的心情怎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惊慌失措”的意思,体会人物心情。〕
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万般无奈将毛驴告到了衙门。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
2、自主学习“审驴”部分(3-9自然段)
自学提示:
(1)包公是怎样审驴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9自然段。
(2)找出描写包公神态、动作和语言的语句,用“﹏”划出来,读一读,做批注: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3)集体交流,汇报所得,抓住包公的表现。
a.“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已找到了解决办法)(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这说明他思维敏捷,才智过人)
b.“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说明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
当学生交流到此,顺势指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沉着、足智多谋的品质。
c.“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可见包公做事果断,决不心慈手软)
d.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这句话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能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小结:作者抓住包公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描写,这样,一个秉公办案的包公形象跃然纸上,也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我们也要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来描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品读描写包公神态、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将此种写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4)听说要审驴,人们有什么反应?
(理解“闻所未闻”一词,抓住“奇案”)
(5)你觉得这个案子奇在哪里?(审的对象奇:审的是不会说话的驴)(审法奇:饿、关、打、放)这真是一桩——奇案!
(6)师:包公审驴的过程妙趣横生,咱们分角色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
(7)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审驴”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过渡;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3、粗读“得驴”部分(10——11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部分。
(2)包公为什么能顺利破案呢?你知道这其中的玄机吗?(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计谋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小结:包公了解动物习性,懂得毛驴有一旦遇到危难,就会本能地逃回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一生活特点,因此采取了最为有效的手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渊博的知识是包公巧妙破案的必要前提。〕
(3)师:包公不仅审驴、审牛,还审过石头呢,你想用哪个词语来评价他?(足智多谋、博学多才、才智过人、智勇双全、智慧超群、博闻强识、断案如神……)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文中写的是一位怎样的包公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用词的多样化,又使学生包公这个人物的形象有进一步的了解。〕
四、巩固拓展:
1、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怎样呢?(包公以驴为突破口,巧用计谋破了案,找到王五的驴,抓住了小偷)(小偷:以为驴不会说话,自己做得天衣无缝,结果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2、小结:包公所使用的计谋应用在断案上,可称为智谋,偷驴人使用的计谋用在歪门邪道上,只能被称作阴谋。只有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在正确的地方,将来才能是一个有用之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计谋应该用在正确的方面,不要耍小聪明,应该有大智慧。〕
3、师:智谋的力量是无穷的,诸葛亮利用智谋不用一兵一卒,一天就接到敌军十万支箭,毛主席利用智谋敌进我退,声东击西,在多次战斗中以少胜多,取得胜利。(关于智谋的名言)。
1、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 ——宋·欧阳修
2、以计代战,一可当万。 ——晋·杜预
过渡:大家都追求智慧、崇尚智慧,但一切智慧都来源于渊博的知识、细微的观察、经验的积累 ,还有深入的思考!
3、缺乏智慧的灵魂是僵死的灵魂。若以学问来加以充实,它就能恢复生气,犹如雨水浇灌荒芜的土地一样。——阿布尔·法拉治
过渡:任何智谋都要建立在诚信之上。4、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康德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智谋的威力,明白一切智谋都建立在博学的基础上,并教育学生要将聪明才智用在正地方。〕
小结:希望大家博览群书,做一个智慧超群的人,并将自己的计谋用在正地方!
5、包公还有很多奇案呢?大家想再读一些包公审案的小故事吗?推荐好书:《包青天》,搜集包公的智谋故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包公的智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五、课堂检测:
排演课本剧:(要求: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1、小组内合作排演; 2、班级展示表演。
〔设计意图:在朗读指导后,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 就能使他们再次体会文章的内容,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板书设计:
为什么审
包公审驴 怎样审 计谋用在正地方
结果怎样
包公审驴 篇六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谋》中的一篇主题课文。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即刘五用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
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找到驴”三个部分。而包公审驴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在包公审驴的过程中,包公巧用计谋,对于疑难案件从容应对,凸显了包公的足智多谋。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行的。
二、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通过三次阅读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熟知故事大概意思。从而体会包公断案出神入化,足智多谋。
四、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一)、音乐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重点理解词意
(四)、再读课文概括大意,列小标题
(五)、观看短片,深入回顾
(六)、拓展训练
(七)、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
换驴(小偷)告驴(刘五)
审驴(包公:饿驴三天,痛打四十大板,放驴,跟踪驴) 找到驴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包公审驴 篇七
课前谈话:
师:在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断案高手。听说过包公吗?包公,名叫包拯。他断案如神,因此人们都叫他包青天。因为他脸色比较黑,民间还给他一个绰号,“包黑炭”。你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
课堂教学:
一、导入
刚才我们了解了断案如神的包青天,想看看他是什么样子吗?这就是影视中包青天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包公断案的一个小故事,题目叫做《包公审驴》。教师写课题,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审”,解释驴。
齐读课题。
二、质疑:
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教师着重板书。
三、初读:
1、下面你最想干什么?好了,好的,在读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咱们看谁读的又准又快?下面开始读吧。
读完的请举手,能通顺的读下来的请把另一只手也举起。
2、及时发现难点也是学习的好习惯,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觉得哪些段落不是很好读?(引导学生重点读,随机提示吭的写法,衙役的写法)
3、引导:这个故事中一共出现了哪些角色?(王五、包公、衙役、群众、驴)地点也有变化(市镇门口、公堂、田庄小偷家)
谁来简要的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重点精读。
1、你觉得哪个地方最精彩?找到这一部分,一开始出场的是谁?
2、王五这句话是怎么说的?
引导学生来读。
王五的惊慌失措、又气又恨、懊恼极了。
惊慌失措的王五来到大堂上向包公诉苦:……
看看这头毛色难看的瘦驴,王五又气又恨,他说:……
想到自己如同宝贝似的驴,懊恼极了,他看到了包大人如同看到了救星,不禁向包大人倾诉道:……
3、包大人听了王五的申诉之后,是怎么做的?
投影出示:包公了解了案情……
指名读这句话。
注意把包公的表现读出来。让我们感受到那个场景。
你觉得包公怎么样?
生气,威严,严肃。
指名读。
他为什么这样?
教师范读。
分角色读这一部分。
4、教师采访:包公你为什么下了这样一个奇怪的命令?饿驴?
(足智多谋)
5、衙役们有什么表现?看出什么来?
6、人们呢?投影出示。指名读。
7、这个案件“奇”在什么地方?
五、在这个故事中,除了包公以外,还有一个人也能算得上聪明,他是谁?(分析两者的不同)
六、当小偷被抓来之后,包公和小偷一定有一番对话,两个人一组设计一段对话。
作业:
课外读一读包公断案的故事。
《包公审驴》教案 篇八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
“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四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二、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品评审驴中包公的智谋,体会其相关描写的妙处。
2、比较感受文中人物使用计谋的不同之处,编排课本剧。
3、通过“激趣质疑——细读课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理解。
4、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深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课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课文本身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故事不难,但是要深入体会和领悟包公的足智多谋,则需要学生从课文的细节描写去看去想。与此同时,“聪明应该用在正地方”,文中的小偷偷驴也使了一招“偷梁换柱”,这个计谋是否用得好用得对呢?故事中的是与非也需引导学生去加以辨别。因此,我明确了以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品评包公审驴中的足智多谋,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比较使用不同的计谋所得到的不同结果。
五、教学环节
俗话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语文课要姓“语”,要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突出语文的味道。在设计教学时,我重视的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写结合。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较为简练,分为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围绕“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结果怎么样?)”分组认真读课文,在充分的阅读中整体感知,并对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第三环节:重点感悟,学生汇报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对其中问题做以点拨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第四环节:读中感悟,领会含义,课件出示几个重点的句子。
重点读“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 (“驴”被告的案子很奇,开始也犯难,但马上找到了解决办法。体会到包公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了解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体会他胸有成竹,明确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 (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从这些句子中能体会到包公的遇事冷静、足智多谋。 第五环节:夸奖包公,升华主题。
1、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2、比较之后,学生肯定都想夸夸包公,所以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把想法写出来,读给同学和老师听,升华了人物形象, 深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
包公审驴 篇九
一、拼一拼,写一写,看谁的词语写得好。
shěn wèn àn jiàn kēng shēng yá yì
( ) ( ) ( ) ( )
jīng huāng shī cuò yǎng jiā hú kǒu
( ) ( )
一、比一比,认一认,组词你最行。
审( ) 案( ) 吭( ) 衙( ) 役( )
神( ) 按( ) 炕( ) 衔( ) 投( )
二、一字多音组词语
juàn( ) chā ( )
圈 差
quān( ) chāi( )
tóng( ) le( )
通 了
tòng( ) liǎo( )
三、补充词语
踪影( ) ( )名( )替 闻所( )
( )奔( )走 ( )面( )方 ( )实实
趣味课堂
五、读读说说
课文中不仅包公使用了计策,而且还有人也使用了计策,请你读读找找,
如果你在场,请你来拆穿这个人的计策,你准备说些什么呢?
六、为下列词语写出近义词
悉心 ----- 照料---- 末了----
遵命---- 夸奖--- 究竟-----
七、用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
无论……都……:
2、这头驴是王五的唯一财产。
唯一:
八、读短文,回答问题。
张飞审瓜
一个少妇抱着小孩回娘家,路过瓜田,遇上一个恶少。恶少见她貌美,便行调戏。少妇不从,被诬偷瓜。双方争执,告到县衙。恶少暗中用钱收买为他看瓜的地保,嘱他摘三个大瓜到县衙作证。
张飞升堂审讯,问恶少,恶少说少妇偷他的瓜,有人证物证;问少妇,少妇说恶少调戏她。张飞“想了一想”,佯断少妇偷瓜,命少妇跟随恶少回家,又命恶少把三个大瓜抱回去。恶少左抱右抱,抱了这个滚了那个,怎么也抱不起来。张飞虎眉一竖,拍案而起,痛斥恶少:“你堂堂男子汉,三个瓜都抱不动,她是弱女子,又抱小孩,怎能偷你三个大瓜?分明是你调戏。”经过审问,果然不错。于是,张飞严惩恶少40大板,并捆绑起来,游街示众;处罚地保交出贿赂钱给少妇,并为少妇打伞开道,送她回娘家。
1、为文中的多音字组词
diào( ) shǎo( ) chǔ( )
调 少 处
tiáo( ) shào( ) chù( )
2、认真读文,理解加点字词的意思
诬:
嘱:
佯断:
3、请你结合故事,用自己的话给张飞一个评价吧!
九、找故事,演故事。
课后找一找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并和同学们演一演,体会一下他们的聪明才智!
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四年级下册语文《包公审驴》原文及教案【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