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蝉》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的含义。
2.学会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3.能够用这个故事所揭示的道理理解生活中类似的事例。
【课文提示】
1.作者刘向(约前77—前6)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九叹》等辞赋33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2.选自《说苑》。《说苑》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词语积累】
悲鸣饮露委身曲附傍延颈务欲得其前利顾患
【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
原文: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翻译:园子里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蝉。
原文: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翻译:蝉高高在上一边悲伤的鸣叫,一边吸饮露水,(它)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后面;
原文: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翻译:螳螂紧贴树枝弯曲前肢想捕食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
原文: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翻译: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吃螳螂,却不知道弹丸在它的下面(正要弹射它)。
原文: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翻译:这三种情况都是力求要得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忌它们后面的灾祸啊。
【课文分析】
蝉、螳螂、黄雀在同一背景的舞台上,演出着相似的悲剧,而悲剧的根源却都在于贪图眼前小利而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全。人如果这样,也免不了悲剧的结局。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潜伏的危机、杀机,最终是免不了要招致灾祸的。所以,居安思危、近忧远虑,应成为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原则。
【思考问题】
1.本故事给我们叙述了怎样一种场景?
(阅读课文,我们可以想象:拿着弹丸的人欲射黄雀——黄雀延颈欲啄螳螂——委身曲附的螳螂欲取蝉——蝉正得意洋洋地饮露。)
2.怎样描写蝉、螳螂、黄雀的?
(“蝉”、“螳螂”、“黄雀”都为眼前的利益而显示出得意忘形的神态:蝉——悲鸣饮露、螳螂——委身曲附、黄雀——延颈欲啄。然而它们不知道悲剧即将发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本来是告诫君王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现在用来讽刺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防备后患的人。)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螳螂捕蝉。你以前听过这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这个寓言故事有关。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要将它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总结:少年以螳螂捕蝉劝吴王
3、少年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是别有深意的——(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计划。)
大臣与少年都劝说吴王,比较一下。出示结果对比。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为何结果相差如此之大?
4、可是,纵观全文,少年与吴王的对话中有没有提到关于楚国的事呢?
只是说了个故事,只字未提楚国之事,却令固执的吴王改变了主意,这个故事太值得我们去研究了。
三、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到少年所说的故事,再轻声读一读。
2、这就是少年讲的故事。(出示)指名读。
3、学习故事。
A自读课文,能理清里面的关系吗?作图:露水蝉螳螂黄雀少年
B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却都不知道身后的祸患)
这几种动物都十分警惕,为什么都没发觉身后隐伏的祸患呢?
——“一心”,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供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读读故事,你一定能揣测出它们当时的想法。
出示:望着眼前的(),蝉心想:
螳螂
黄雀
——是啊,我们不难体会到正因为急于获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们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即将到来的危险。谁能读出它们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蝉身后隐伏的祸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后隐伏的祸患是黄雀的捕食,而黄雀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少年手中弹弓的袭击。
5、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引读——其实我们应该想到一句老子的话:福兮,祸之所伏。
这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什么?引读——攻打楚国是眼前的利益,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是身后隐伏的祸患。千万不能因为贪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身后的祸患,板书:(别因)眼前的利益(忽视)身后的祸患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理解不堪设想。堪,可以,能够。不能够想像。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各霸一方,彼此之间虎视眈眈。倘若被诸侯国乘虚而入,我们不妨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国家被灭,人民被奴役……)
6、然而大臣们的反对、苦劝得到的是——出示——引读,少年的故事令吴王恍然大悟,—
—引读。
为什么同一个出发点,却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呢?请再读读课文,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会帮你找到答案。
——大臣是直劝,少年是巧劝。
巧,体现在哪里呢?再浏览课文,你一定有话对少年说:少年,你的()让我敬佩。
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联系到第二小节。
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语言看似寻常,却是精心设计,一步步地让吴王明白事理。练习对话朗读。语气应怎样?
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如果吴王仍然没有发现他,他会怎么办?(继续等,或想别的办法)
好一个令人敬佩的少年,用智慧、凭勇气,借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劝吴王!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借故事来说明事理,我们会在生活中找到与之相似的例子,从而深受教育启发。课后,请大家去搜集一下,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存在着“螳螂捕蝉”的现象呢?
板书:少年以螳螂捕蝉劝吴王
(别因)眼前的利益(忽视)身后的祸患
反思:
这篇课文有许多名师开过公开课,所以在上这课时,我停犯难,因为有一个心结没有打开:尽量不要重复别人的设计,以免有邯郸学步之疑。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免有带着镣铐舞蹈的嫌疑。
综观这节课的设计,有几个亮点:
1、几个语言训练点设计较好。如“不堪设想”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想象吴国的命运,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对词语的认识。
再如,“大臣会对少年说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艺术,除了寓意的揭示,还让学生领略了说话的艺术与效果。
还有,为了走进文本,我还设计了一些口述训练,如望着眼前的(),蝉、螳螂、黄雀心想:();少年,你的()让我敬佩。
2、课外资料的补充较好地帮助学生突破了对重难点的理解。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我去反思。
1、要在相信学生上下工夫,用相对整合的问题让学生有表达的空间。
2、概括主要内容时,学生讲得很罗嗦时,教师要有指导,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
3、提问要相对集中,如故事的分析,突出“一心”,不要太琐碎。
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居里夫妇的精神品质。
一。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简陋(LU)炽热(CH)沥青(L)
骤雨(ZHU)猝至(C)窒息(ZH)
吹嘘(X)搅动(JIO)筋疲力尽(JN)
镭(LI)钋(P)嘎嘎地响(G)
踱着(DU)气氛(FN)酸渍(Z)
荧光(YNG)轮廓(KU)小心翼翼(Y)
2、居里夫人简介: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1895
年与比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就贝克勒尔在当时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
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并因此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比埃尔居里逝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现象,并提炼出金属态的纯粹的镭,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在居里夫人去世3周年之际,艾芙居里发表了《居里夫人传》一书,该
传记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绍了其丈夫比埃尔居里的事迹,并着重
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让读者体会到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
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
二。情景导入:
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和
他的丈夫是在哪里,用了多长时间,在如何艰难的环境里提取镭的,你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美丽的颜色》一探究竟吧!
三。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在发现镭的过程中,居里夫妇感受到了“极端的艰苦和微妙的快乐”;那么,这个“艰苦”体现在哪里?“快乐”又指的是什么呢?
四精读课文,分析形象
1、精读课文,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居里夫妇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具体
材料说明。(用“我认为居里夫妇是一个的人,从文中可以看出来。”的句式回答。)
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
居里夫人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居里夫人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人…
2、“美丽的颜色”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指文中居里夫人提炼的镭略带蓝色荧光的美丽;二指居里夫人
热爱科学、不懈追求的态度和精神。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科学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人类谋幸福!”她
一生中,共得过包括诺贝尔奖等在内的10种著名奖金,得到国际高级学术机构
颁发的奖章16枚;
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各种头衔多达100多个。
爱因斯坦曾说:“在所有的世界名人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
坏的人。”1937年7月1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她最后死于恶性贫血症。她一
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
贡献给了这门科学。
读到此我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这样一个毫无自私自利,全身心的投身于科学事业,无私奉献乃至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的女科学家,让
我们敞开心扉为她唱出最美的赞歌吧!
六拓展提升
为居里夫人写一段颁奖词。
环境艰苦
美丽的颜色工作繁重坚定信念献身科学无私奉献
收获喜悦
《蝉》教案 篇三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六年级2,学科:语文
2.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课题
第十课:螳螂捕蝉
教学方面: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1.学习课文,了解、复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始末。
2.知道少年如何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吴王放弃攻打楚国,了解故事与现实的联系。
3.学习少年勇敢、机智的品质和吴王的知错能改。
重点:
了解故事,弄清少年如何通过故事劝服吴王放弃攻楚。
难点:
了解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代表现实中的何方,弄清利害关系。
课前准备:
有关历史资料,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复习: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对课文的掌握。(出示词语1)谁能读准这些词语?(学生读词)
二、学习课文:
1.导入: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呀,可是一意孤行,还下了死命令,说谁去劝他,他就处死谁。命令一下,大臣们可都不敢作声了。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向吴王讲了一个故事,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听完了请你们也讲讲这个故事。
2.老师的故事讲完了,请你给同桌讲讲这个故事,如果记不好,可以参考刚才的词语。(出示词语2,学生讲故事。)
3.谁能为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
4.真不错,这个故事名叫“螳螂捕蝉”。(板书:螳螂捕蝉)这不仅是个寓言,还是个成语,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寓言故事。(出示故事内容,学生齐读)
5.少年通过这故事,要吴王明白什么道理?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这一道理的句子。
(出示句子)全班读读这一句子,(学生齐读)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6.同学们想知道的,老师也很想知道。谁可以填好这一表格,帮助我弄清句子的含义呢?(出示表格1)
7.学生交流。(板书: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8.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哪里可见?(出示最后一段)。
(1)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谁能扮演吴王,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出示第一小节: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你们说这时的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固执的吴王,居然因为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我们还得研究研究历史。
(4)(出示形势图1、2):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少年是怎样说服吴王的?请在小组里说说。(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学生汇报(出示表格2)
9.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放弃了攻楚的计划。学到这,你觉得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知错能改)
10.同学们说得真好!吴王之所以没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错,还多亏了少年的劝谏,你觉得这少年又是个怎样的人?(勇敢、聪明)从哪里看出他的勇敢聪明呢?(学生找句子,读句子)
11.就是这样一个少年,通过巧妙设局,让固执的吴王改变初衷,他与吴王的那一段对话真精彩,我们分角色读读第二段吧。(分角色朗读)
三、拓展延伸:
1.读得真好,那你能列举一些和螳螂捕蝉一样有寓意的成语吗?(出示问题)
2.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螳螂捕蝉一样的寓言故事,你能举些例子吗?(出示问题)
3.(出示大鱼吃小鱼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含义?(学生汇报)这与“螳螂捕蝉”的含义是一样的,让我们再读句子,牢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教训。(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回去以后,请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让他们也懂得“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
《蝉》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说明文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的丰富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
学生讲解法,教师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提问的方法巩固上节课对本文内容的感知,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展示点评(30分钟)
题目一:回顾十七十八课学过的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说说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体会作用。
【设计意图】温故旧知,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并会赏析其作用。
题目二: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试从文中找出两到三句,并分析品味。
【设计意图】明确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题目三:作者不按照蝉的成长过程先写蝉的卵,而是首先写蝉的地穴,从蝉的幼虫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文章别具匠心而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题目四:仔细观察一只小动物或者昆虫的生活习性,学习课文生动的说明方法,写一段介绍说明的文字。两百字左右。(口述)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学以致用。
三、整理订正导学案(5分钟)
通过展示环节,解决学生的疑问,使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利用双色笔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订正,并将点评过程中,其他同学精彩的言论补充在自己的导学案上,有助于之后的复习。
四、教师小结(5分钟)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对昆虫应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可以感受到生命闪亮的蜕变和价值。
五、达标检测(5分钟)
它臃肿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汁液,可以用力抵御穴里的尘土。它掘土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璧就更加柔软。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所以,它在地面上出现的时候,身上常有许多潮湿的泥点。
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找到就爬上去,用前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汁yè()罅隙()灌木()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3)“徘徊”在文中的意思是。
(4)仿照文中划线句子,再续写一句。
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 篇五
◆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十五课。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前准备
1、让学生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3、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
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板书)2、作者简介: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朗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4)学生自由练读。
2、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
一句。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的写昆明雨季之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为“是下下 www.haoword.com 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因为“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因为“仙人掌不仅多,且极肥大,可以种在菜园的周围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
因为“昆明雨季最多的还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湿空气最有特征性的景物”;“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昆明的杨梅不仅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而且颜色黑红黑红的,名字也很好听,叫做“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和木香花,缅桂花“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品读课文,探讨问题。
(1)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师生共同交流并明确:怀念、喜爱、乡愁。
(2)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之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3)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宁静、恬然的生活,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2、学生默读课文,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品味语言之美。
例如:
(1)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
短短一句话,稍作改动但,疑问、惊喜、感叹之情却尽在其中!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为何要写买花女孩?)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大家读完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独特的收获?
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并总结:可能会有A、短句B、文言、成语。C、口语(例句见文中)
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2、简析汪曾祺的散文写作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五、课堂总结:
在这篇文章中,汪老不仅仅关注着昆明的雨,还描绘了很多自然风物。生活中的美就存于这一草一木中,显示出汪老独特的诗情和生活雅趣,他还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他们,然后携入文字,与我们则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六、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2、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并披情入文,写一点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
七、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汪曾祺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
◆教学反思
略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