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方案 >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3-07-24 11:44:59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说明】《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精品多篇)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根据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提问。

搜集、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蝙蝠探路和雷达工作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交流,以学定教

同学们喜欢猜谜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谜语,请听。小老鼠,真稀奇,俩只翅膀像层皮,白天躲在屋檐下,夜晚出来吃东西。谁猜? (蝙蝠)

出示蝙蝠的图片,指生介绍,(蝙蝠是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有黑褐色细毛,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休息时用爪倒挂在屋檐下或大树下,冬季在隐藏的地方冬眠)

出示雷达的图片,师介绍: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可用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它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二、重点品读,随文得法

(一)默读全文,提出问题,梳理清单

默读课文,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记录下来。

小组交流,整理问题清单。

(1)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

(2)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呢?

(3)科学家怎样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4)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

(5)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6)这些实验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7)蝙蝠如何分辨障碍物和猎物呢?

(8)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

(9)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10)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11)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12)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梳理问题清单,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问题的提问角度不一样,有的问题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有的问题是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问的,有的是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

看看问题清单,哪些问题是针对全文的?哪些是针对课文一部分内容提出的?

(二)解决问题,品读重点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合作学习。

全班交流。

(1)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

①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画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②为了弄清楚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试验顺序试验准备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试验证明第一次在一间屋子里 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系了许多铃铛。蒙上眼睛铃铛一个没响,绳子一根没碰到。夜间飞行和眼睛没关系。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耳朵和嘴巴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二次塞上耳朵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夜间飞行和耳朵有关。第三次封住嘴巴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夜间飞行和嘴巴有关。

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先同桌讨论,再回答问题,师画示意图)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④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自读第8自然段,设计雷达探路示意图。

(2)针对课文写法提出的问题:

①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

(写到了飞机夜航,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说明了飞机能在黑夜里飞行,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②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第一次是详写,第二、三次是略写。略写了实验准备。试验准备是同样的,试验结果也是同样的,就不需要重复地写,这样语言更简洁。)

(3)针对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问题:

①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②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14个生字,会写“雷达、蚊子”等12个词语。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www.haoword.com[

1.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14个生字,会写12个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

3.学会根据课文内容来提问。(重点)

一、识字导入

1.教师板书“我会写”中的“蝙蝠”,出示蝙蝠图片,提出问题:“你们认识它吗?”指名学生回答,强调字音,并指导书写。在学生书写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

(1)“蝙蝠”二字都是虫字旁,它是昆虫吗?

(2)蝙蝠会飞,那它是鸟吗?

(3)蝙蝠是什么类的动物?从哪得知呢?

2.刚刚我们认识了蝙蝠,那么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词,重点学习“系”的读音、“即”的书写。学生读词、写字,同桌互查。

(2)解说一个重要的双音节词:根据课文内容阐释“秘密”一词的含义。

2.了解课文大意。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吗?

课文大意:科学家在反复试验中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三、提问角度:根据课文内容提问

1.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交流。

生1:为什么文章一起笔就写“清朗的夜空”中飞机在航行呢?(这是一种对假设的情景进行描写作为文章开头的方法,既表现出一种生动的笔法,又顺利地引出了“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话题。)

生2:文中两次设问“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两个设问重要吗?(是的,它们很重要,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这两处设问前后关联,逐层深入,引出课文的重点内容:蝙蝠是如何探路的、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生3:怎样结合“蝙蝠”的生理特点来解说“雷达”的科学原理呢?(原来,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2.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利用问题清单,发现提问角度:“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看来是经过认真思考后提出的。让我们去分享更多的问题,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并罗列问题清单。认真阅读自己小组的问题清单,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进行总结:“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最熟悉的一种提问角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根据写作方式和联系生活经验提问,并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2.链接课后习题,学会提出自己的问题。(难点)

一、提问角度:根据写作方式提问

(一)引发思考,示范:模仿

上节课大家从课文内容的角度进行了提问,我们还能从哪些角度来提问呢?(预设:从文章的写法来提问)

(二)明确角度,观察提问

(出示课文第4~5自然段)请学生阅读,并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三次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1:我发现第一次实验用了一个自然段,后两次实验用了一个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

生2:我想问为什么第一次实验过程进行了详写,而后两次略写呢?

(三)继续提问,强化训练

1.(课件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学生齐读,师引导:“站在写法的角度上,你又有什么发现?提出你的问题。”

生1:我发现作者在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用问题来结尾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2:我发现作者已经说了蝙蝠在夜里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为什么后半句还要补充“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2.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你们还能从写法的角度上提出什么问题?

二、提问角度: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1.师: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雷达原来是科学家根据蝙蝠飞行的特征发明出来的,文中的“那位同学”也在最后联系生活经验提出了问题:“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你能像他一样也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一些问题吗?

预设:我知道直升机是人们模仿蜻蜓发明的,同学们还知道其他的发明吗?

2.(课件出示青蛙、甲虫、蝴蝶等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这些小动物又和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发明有关呢?我们身边还有什么是受动物启发发明的呢?

3.师:你们越来越会提问了!从动物身上发现功能特点,并受到启发,发明造福人类的东西,这也是一门科学,叫仿生学。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阅这方面的资料。

三、拓展运用

读课后习题中的《它们是茎,还是根?》,根据教师的提示,提出自己的问题。(板书: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问题预设:选文用了怎样的结构?作者介绍变态茎的时候,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根据课文内容、根据写作方式和联系生活经验等不同角度来提问。发散思维、多角度提问是阅读文本的一大法宝,这将会给我们的阅读打开新的视野,让阅读更加有效。

[教学板书]

6夜间飞行的秘密

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根据课文内容提问

根据写作方式提问

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教学反思]

提问不仅是学生阅读思考的体现,更是一种阅读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我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教材以批注的形式出示的问题,让学生获得启发,学会发散思维,掌握从课文内容提问、根据写作方式提问和联系生活经验提问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与此同时,我还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想办法自主解决,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能够正确认读“蝙、蝠”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生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明确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交流整理问题,进而对文本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预习单、小组问题清单、多媒体课件、平板电脑

学生:完成预习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预习能够正确认读“蝙、蝠”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生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本课时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对比课题引思考

把《蝙蝠和雷达》与《夜间飞行的秘密》两个课题相对比,引发思考。

二、初读课文扫障碍

1、检验预习成果

第一组词语:归类正确认读“蚊子、苍蝇、绳子、铃铛”含有轻声的词语。

第二组词语:字理识字“系”并规范书写。

第三组词语:多种方法理解“超声波、无线电波”等词语的意思。

2、概括全文内容

梳理文章要点概括全文内容。

预设:科学家通过三次实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航的安全问题。

三、质疑发问寻角度

1、关注导语理发问

关注课文导语,小组交流整理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2、问题交流寻角度

从问题中主动发现有针对词语、句子、段落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小结第一个提问角度——内容。

3、聚焦实验寻角度

作者质疑“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聚焦三次实验寻找第二个提问角度——写法。

4、继续质疑寻方法

抛出教师读文时的质疑,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引出在文章写法上提问的不同方法。

5、课后习题寻角度

文章末尾的两个问题和课后一个问题的集中展示,寻找第三个提问角度——启示。

四、总结方法明思路

1、文本内容;

2、文章写法;

3、文本启示。

五、回读文本再质疑

1、书写本课的生字。

2、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提问方法,尝试再次从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提问,完善本课的问题。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事实与证据;

2、能用小论文的形式总结研究成果;

3、了解一些浅显的飞行原理。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自己所要的资料

教学过程

在明确了研究的问题和搜集事实与证据的途径之后,紧接着就要实实在在地进入搜集的环节了。

可能同学们对于各种途径的操作还不是很了解,这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全体学生开展引导式探究,经历一次“搜集之旅”:以教材中的“飞机怎样飞行”为例子,在老师的指导之下,综合运用实验、调查、请教等途径,找到需要的事实与证据。然后进行反思与评价,体验各种搜集途径的具体操作方法、流程和注意事项,为下面的自主探究做好能力和经验上的准备。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所扮演就主要是“超市”的角色了,学生可接触的资源毕竟有限,如果在不必要的环节浪费时间,将不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准备的有:

信息方面:书籍、声音、图像、影视、网络等;

工具与材料方面:剪刀、笔、纸、胶水、透明胶带、绳子、小刀、气球、木块(片)、饮料瓶、泡沫塑料等――如果平时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废旧材料,这时便可以放在用场了。

最后,将搜集到的事实与证据进行整理,形成一篇小论文。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能够正确认读“蝙、蝠”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生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明确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交流整理问题,进而对文本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预习单、小组问题清单、多媒体课件、平板电脑

学生:完成预习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预习能够正确认读“蝙、蝠”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

会写“蚊、即”等14个生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本课时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对比课题引思考

把《蝙蝠和雷达》与《夜间飞行的秘密》两个课题相对比,引发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对新旧课题的对比,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问题的提出更重要是让学生通过问题,欣赏、品味语言,丰富语感。]

二、初读课文扫障碍

1。检验预习成果

第一组词语:归类正确认读“蚊子、苍蝇、绳子、铃铛”含有轻声的词语。

第二组词语:字理识字“系”并规范书写。

第三组词语:多种方法理解“超声波、无线电波”等词语的意思。

2。概括全文内容

梳理文章要点概括全文内容。

预设:科学家通过三次实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航的安全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扎实的预习,能够自主完成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和意思的理解。通过了解汉字特殊寓意和字理识字等环节,增加学生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和喜爱。概括全文内容时通过提供词语串一串,降底概括难度,把握概括要作文吧点理清概括思路。]

三、质疑发问寻角度

1。关注导语理发问

关注课文导语,小组交流整理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2。问题交流寻角度

从问题中主动发现有针对词语、句子、段落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小结第一个提问角度——内容。

3。聚焦实验寻角度

作者质疑“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聚焦三次实验寻找第二个提问角度——写法。

4。继续质疑寻方法

抛出教师读文时的质疑,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引出在文章写法上提问的不同方法。

5。课后习题寻角度

文章末尾的两个问题和课后一个问题的集中展示,寻找第三个提问角度——启示。

[设计意图:学生在开始阅读提问时是无角度和方法意识的。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提问中循序渐进地拨开问题的提问角度和提问方法。首先,通过交流学生已经提出的问题引导明确是针对文中词语、句子、段落、课题、全文来提问,都可以归纳为第一个角度——内容。聚焦三次实验,通过表格梳理文字,同学们根据表格自主发现第二个提问角度一—写法。最后,拎出文后的质疑和课后的练习,这两者结合,有助于学生发现提问的第三个角度——启示。本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问题中逐渐拨开提问的不同角度和具体方法,为方法的运用搭建了支架。]

四、总结方法明思路

1。文本内容;

2。文章写法;

3。文本启示。

[设计意图:总结内容、写法、启示等不同的提问角度和具体提问方法,有具体方法搭建支架,学生对如何提问更加清晰明确。]

五、回读文本再质疑

1。书写本课的生字。

2。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提问方法,尝试再次从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提问,完善本课的问题。

[设计意图:习得方法,使用方法,课上的学是为了课外积极使用,继续完善提问。]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3、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二、教学重点:

1、探究和观察“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使学生能阐明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2、通过对各种鸟类的观察与比较,使学生能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

1、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这一实验过程及组织教学。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鹌鹑,解剖刀,解剖剪,解剖盘。

五、教学方法:

谈话式、演示式、探索实验式、启发式

六、教学用时: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能在较生活在水圈、岩石圈的动物可以跨越更大的空间,扩大生存范围,那么这些动物具有哪些特征来适应飞行呢?能在有无脊椎动物里的昆虫、脊椎动物中的鸟和极少数哺乳动物——蝙蝠。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鸟类又有哪些特点与它的飞翔生活相适应。

(一)鸟的分类地位

全世界现有鸟类约156科9600余种。我国有81个科(占51.9%)1186个种(占13%)就鸟的种类而言,巴西有2000种,秘鲁有1678种,哥伦比亚有1567种,我国紧接其后名列第四。

我国不仅鸟的种类多,而且有许多珍贵的特产种类。如:鸳鸯、相思鸟,还有产于陕西、河北的褐马鸡,西南的锦鸡,台湾省的黑长尾雉和蓝腹鹇,产于我国中部的长尾雉、东南部的白颈长尾雉,还有黄腹角雉和绿尾红雉等等。有一些鸟类如丹顶鹤和黑颈鹤虽不是我国特产,但主要产于我国境内。

鸟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平胸总目,如鸵鸟,其翼已失去了飞行能力,只能助跑,起到平衡作用;第二类,企鹅总目,如帝企鹅,其翼特化成了鳍足,用以滑雪和划水;第三类,突胸总目,如鹌鹑鸟,能用两翼飞行在空中,现存的大多数鸟类都属于此目。

(二)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这节课我们就以鹌鹑鸟为例探究一下鸟类的外形和内部结构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请大家直接观察鹌鹑鸟的外形,归纳一下鸟类适于飞行的外形特征:羽毛可以扇动空气,大型骨骼中空可以减轻身体密度,适于飞翔;流线型的身体也适于飞翔。仅仅是这些特点鸟儿就能飞了吗?显然不是。让我们通过“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实验来进一步研究鸟适于飞行的特征。

首先请大家详阅教材21页至23页探究实验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本实验的目的。然后,分组讨论本组的实验实施计划并讨论该计划的合理性,再开始探究实验。探究实验进行时,可以随时列表记录探究和观察的结果。结合该实验,教师可用投影片打出以下内容,用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投影内容如下:

1.你们组准备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2.结合你们的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假设?

3.你们准备怎么做你们的实验?

4.你们的问题得到证实了吗?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及时给予激励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和少数的做法要给予肯定与激励,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给出简明扼要的板书。

鸟类适于飞翔的特点除书上提到的体形、翼、龙骨突和胸肌、粪便随时排出体外不贮存、食量大、心脏及心搏次数、气囊等结构适于飞行生活外,还有生殖系统、排泄系统和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等都有适于飞翔的特征。

(三)鸟类的主要特征

上面咱们对于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进行了探究,下面咱们共同把鸟类的主要特征总结一下,要注意“共同”和“主要”两个词。

鸟类的体表都被覆羽毛,还有角质的喙,鸟类的前肢特化成翼,绝大部分鸟类具有迅速飞翔能力,鸟类都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第二课时

导入:天,除了鸟类以外,最多的就是昆虫了,现已知道的昆虫种类已经超过了100万,昆虫是动物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动物,它的分布十分广泛。

(四)昆虫的分类地位

由于昆虫的足也是分节的,所以它们和甲壳动物同属一个门——节肢动物门。那么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动物们到底有哪些特征适于飞行呢?

(五)昆虫适于飞行的特点:

多数昆虫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有3对足,多数有翅。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一类能飞行的动物。请大家观察P24页的图片,完成思考要求。

很显然,昆虫的翅与鸟翼区别很大,但就适于飞行来看有无共同点呢?

1、它们都有用以飞行的扇面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动都是由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引起的。

2、它们在空气中都能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向前的动力

3、相对自身身体而言,它们的翅都有轻薄、表面积大的特点

翅对于昆虫的分布和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翅的运动可以扩大昆虫生活和分布的空间。

(六)昆虫的主要特征

下面我们以蝗虫为例探究一下昆虫身体的特征。

1、昆虫的体表有一层光滑、坚硬的外骨骼,外骨骼能起到防止水分蒸发和保护、支撑体内柔软器官,使昆虫能更好的适应陆生生活。由于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长大而长大,所以蝗虫等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2、它们的身体都可以分成头、胸、腹三部分,且由许多体节构成(异律分节)。

⑴头部:长有1个口器(由1片上唇、1片下唇、1片上颚、1片下颚和1片舌组成,其中上颚很坚硬,适于咀嚼,称为咀嚼式口器)、1对触角(具有触觉和嗅觉的功能)、1对复眼和3个单眼(复眼是主要的视觉器官,单眼仅能感光)

⑵胸部:长有3对足和2对翅(后足比前足、中足发达许多,适于跳跃,前足、中足适于行走;狭长的前翅是革质的,覆盖在膜质的后翅上,起保护作用,而柔软宽大的后翅适于飞行)

⑶腹部:第一节体节两侧有1对半月形的薄膜,为听觉器官。从蝗虫的中胸部第二节到腹部的第八节体节,每一个体节上都有一对气门,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在蝗虫体内,有粗细不等的纵横连接的气管,气管一再分支,最后由微小的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气门是气体进出蝗虫身体的门户。

3、足和触角都分节。

(七)不在单一环境中生活的动物——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动物的生存环境并非单一的,例如:仍以陆地或水域作为栖息地;有些水中生活的动物要到陆地上产卵;还有些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最为典型的就是两栖动物了。它们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成幼蛙,以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而产卵等繁殖行为又必须在水中进行。总之,多数动物的活动不局限于某一单一环境,而是跨越多种环境,且与环境相适应。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鸟的分类

平胸总目:如鸵鸟

企鹅总目:如帝企鹅

突胸总目:如鹌鹑

二、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1.体形为流线型——可减小飞行阻力

2.体表被覆羽毛——保温和飞行

3.前肢变成翼——扇形适于扇动空气

4.胸肌、龙骨突发达——适于完成飞行动作

5.体温高而恒定——释放大量能量适于飞翔

6.骨骼中空——可减轻身体比重

三、鸟类的主要特征

1.都有角质喙

2.体表被覆羽毛

3.前肢特化为翼

4.体温高而恒定

四、昆虫的分类地位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五、昆虫适于飞行的特点:

1、肌肉发达有力——收缩和舒张能牵引翅完成扇动的动作

2、能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向前的动力

3、翅呈扇形、轻、薄、表面积宽大——有利于扇动空气

六、昆虫的主要特征

1、体表有外骨骼;

2、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3、足和触角都分节。

七、不在单一环境中生活的动物——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2.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认识“蝙、蝠”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读了课题,同学们肯定会有疑问:课文讲的是什么东西夜间飞行的秘密?而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找一找吧。(板书课题)

2、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搜集了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谈自己的了解。

课件出示: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子、飞蛾等昆虫。视力很弱,主要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雷达:利用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进行目标探测和定位的装置。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雷达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本课的生字,读准生字的字音。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教师指导读写生字。

(1)教师重点指导易混字、易错字。如“即”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字形,左边上面不要多写一点;“究”字是上下结构,下面是“九”,写的时候要和“挖”的右半部分区分开来;“驶”右边是“史”,不要写成“吏”。

(2)认识多音字“系”:系(jì)鞋带系(xì)列

(3)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生字的写法,互相听写几个生字,并互相订正。

3、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1)指导:要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先看课文题目,再根据题目去找飞机夜间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先找出文中表明二者关系的重点语句,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改写,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就可以概括主要内容了。

(2)请同学们找出重点语句。(课文第8自然段开头两句。)

(3)通过对这两句话的改写,我们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谁来说一说?

主要内容:科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现代飞机装上雷达,使飞机在夜间飞行更安全了。

小结:这个环节要层层深入,先从字词入手,然后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概括文章主要意思,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学生对照课件出示的词语自行订正。

2、上节课我们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复述一下?指名回答。

3、大家都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读这篇文章吧。

二、精读课文,仔细品味。

(1)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读相关段落。

课件出示:为了弄清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

学生读相关的段落,思考并找出问题的答案,进行全班汇报。

预设:先把蝙蝠眼睛蒙上做实验,发现蝙蝠能在夜里飞行和眼睛无关。再分别把蝙蝠的耳朵塞上,嘴封住,蝙蝠夜里飞行出现了状况。

(2)我们了解到科学家进行的三次实验,也知道了最终的实验结果。那么,科学家通过这三次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课件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答案)

课件出示:科学家们一共做了几次实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实验次数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第一次把蝙蝠的眼睛蒙上铃铛一个也没响,蝙蝠一根绳子也没碰着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蝙蝠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蝙蝠在夜里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封住。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答案,完成表格。小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3)科学研究仅仅是得出结论就行了吗?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主要是为了从中得到启发,利用研究成果,服务我们的生活。那么,科学家们从这些实验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科学家得到的启发。

预设: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现代飞机装上雷达,使飞机的飞行更安全。

三、发散思维。

1、回答以下问题。

(1)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仅靠雷达就可以吗?

(2)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

2、学习了课文,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呢?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个小组活动:读课文,列出自己的问题清单。

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如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可以从课文的写法上提出问题,也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列出问题清单,全班进行交流解答。

预设1:除了飞机,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雷达?

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预设2:生活中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启发的?

根据蜻蜓的翅膀,研制出了能消除颤振危害的飞机机翼;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电子蛙眼等。

3、读课后习题中《它们是茎,还是根?》的选段,提出自己的问题。

预设: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变态茎?作者介绍变态茎的时候,采取了什么说明方法?

教学反思

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我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通过课后习题进行实践,同时想办法自主解决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精品多篇)范文,共有12034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精品多篇)下载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