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 篇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
2.初步学习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
教学难点: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
学情分析: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1.包身工
包身工一天的生活
清晨四点一刻:起床
四点半后:吃饭
五点钟:上工
下午五点(可能)收工
一、教学内容及活动:
1.板书课题和作者,进而指出课文的作者――夏衍
2.在新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曾经有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板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徐迟《哥德巴赫的猜想》
注:简介这两篇作品的内容。
二.在考虑本文的导语的时候,我想到了心理震撼这个词汇。
用最具有震撼力的语言给学生以最具有冲击力的感受,以促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实,这里,学生有的已经不仅仅是兴趣了,可能吸引他们的是那种具有震撼色彩的画面以及动情的讲解。
因此,本文的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导语。
三.在结束了作为导语的前四段的讲解之后,学生的状态可能已经比较激愤。
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
这些都是什么人呀?她们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如此的恶劣?(以上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教师可以引导以及启发。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
四.(一)学生自渎5-8自然段思考:
1.这几个自然段跟前四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
2.试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设计小题目:
针对5-8段中的重要内容作针对性的讲解主要是围绕学生对段意的概括的基础之上的。
可讲内容:
1.关于包身工的居住环境,联系前四段中的住宿条件。
2.关于带工如何到乡下去骗小姑娘的情形。
3.关于带工赚钱的血腥,昧良心。
五.弹性安排:
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讲9-11段
2.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布置作业
A.写出你对包身工的感受及思考深入分析一下产生这一情形的原因(字数不少于800)
B.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有些特殊段可以合并处理交上来
六.在以上基础上,如时间尚有剩余,则安排一个小结。
学生活动:
一.在听讲的同时作一些必要的摘记
二.接受情感的震动,促发进一步的思考
三.思索,提出问题,说出讲前四段的直接感受。
四.自读5-8自然段,思考问题。
五.完成小练习。
六.听讲。随兴的课堂交流。
七.学生的小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活。
《包身工》教案 篇二
【课时】
一节。
【教学内容】
《包身工》中的称说。
【教学过程】
老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下面我们深入研究一下作品中使用“称说”的技巧。请大家用几分钟的时间,找出所有关于“包身工”的称呼、称谓、称说。
同学们指出的有:猪猡、懒虫、芦柴棒、女孩子、乡下姑娘、包身工、试验工、养成工、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泥土、奴隶、墨鸭、冤魂……
教师:大家找出的这些称说,我已经板书在黑板上了。大家能不能解释一下它们各自的含义?
同学们竞相发言:
“猪猡”,是带工老板对包身工侮辱性的骂语,它表现了包身工身份的低下,揭示了包身工非人的生活环境。
“机器”,表明包身工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生活权利被剥夺,她们只是别人赚钱的工具。
“奴隶”,没有人的一切权利,它一针见血地点破了包身工制度的本质,暴露了这种剥削制度的极端反动性。……
教师:下面再请同学们谈谈这些称说的表达特点。
同学们继续发表看法:
有比喻,有反复,有借用。
在反复使用中冠有不同的附加成分,表达出不同的含义。
作者借用了一部分称呼,也客观地解释了一些称说,还在抒情议论中使用大量的比喻性的称说。
有的称呼表现了包身工的处境,有的称呼表现了包身工的来源,有的称说表现了作者的愤怒。……
教师:
讨论到这里。应该说同学们对课文中称说的含义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但大家注意了没有,我把大家找出的二十几处称说有意识地板书为三块。一块为作品开头部分的称说,一块为介绍包身工的来历等内容的称说,一块为作者用来揭露包身工制度实质而安排的称说。
大家要思考:
第一,三“块”称说的表达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二,三“块”称说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第三,三“块”称说在表达文章主题上有什么作用。
第四,称说在表现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请大家从这四点中选择一点,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写一篇赏析短文。
【评析】
教例中的这个“点”选择得很好。角度独特,例证丰富,内蕴精深。充分分地显现了教材的魅力。教例中表现了教师的“法”用得好。从总的教学思路讲,运用了“选点突破法”。从撷取教学内容讲,运用了“一线串珠法”。从教学的立意讲,运用了“卒章显志法”和“意外结尾法”。此两法的运用,充分表现了教师教学立意的高远。原来,教师的用意,是通过释词见义,将学生引向品评鉴赏,从字里行间入手,引导学生去回味文章胜景,去领略作者如此这般的深邃匠心。
但教师又不把话说完,只是点到为止,艰难的品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可以说,学生决没有想到教师还会“卒章显志”,点出那需要深入思考的四“点”,它给了学生一个“意外”,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需要探求的奇景,同时也提高了品评鉴赏的层次。有了好的教学材料,还要会巧妙地安排设计,这就是教师的魅力。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四、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一、课文导入: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
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
段落、记叙、说明、议论
1—8(1—5)起床的情景(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
9—17(9—11)早餐的情景(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18—25(18—23)上工的情景(24—25)在中国的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
大的趋势
26—33总结全文。概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四、课文结构:
在了解课文结构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描写包身工一天活动的段落,感受她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并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A)分别朗读1—4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C、先写群体再写个人;D、先写环境再
写人的活动(D)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地方窄,空气浊)
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小便。”
(1)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
(2)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
(3)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
(1)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狼狈不堪)
(2)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的男子的威迫)
(3)“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害怕)
(4)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第二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表现了包身工长期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1—5段写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介绍恶劣的住宿条件,这是群像的描写,写的是“面”,作者还写了群体中的个体即“点”。“点”写的是谁?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十五六岁,没有名字,手脚瘦得像芦柴棒,被人叫作“芦柴崐棒”的人)
B)文章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也有“点”的描写。请同学朗读13—15段、21—23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能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有重,表现有主有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打杂的凶)
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的,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
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得很好。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芦柴棒”的“跳”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4、选材要有典型性的材料,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小福子受到哪些人的惩罚?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体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个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子等惩罚。
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C)全班朗读26—33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26段,并回答:
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
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
(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提问:27、28段,29、30段各主要写什么?(写老板娘剥削包身工的狠心)
提问:主要写什么?(以“芦柴棒”为例,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的深)
小结:26—30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作者从总体(面),从个体(点),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第二课时
一、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是如何形成的?
6—8段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明确:文章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反映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使读者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产生触目惊心的形象认识。中间穿插的对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趋势等的说明、议论,又能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获得理性认识。
二、这种“吃人”的制度还会存在吗?
学习文章的最后三段(31—33)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鸣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主义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作用和表达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中,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同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和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小结: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x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献出了无数的眼泪、血汗与生命。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我们要居安思危,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三、写作特点:
1、选材精当,有感性地表现了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地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
2、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结构安排恰当。
4、语言生动有力。
四、作业
《包身工》知识导学 篇四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写作特点:
在复杂记叙过程中有条理地穿插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
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将常用的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几种表达方式配合使用,熔于一炉,充分发挥各种表达方式的长处和综合使用的优点,共同完成对人物、事件、场面等的刻画、描述、渲染,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揭示文章的主旨,使文章的内容表达得更充实,更广阔,更具感染力。
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的好处很多。从文章总体来看,几种表达方式交错运用,相互配合,各显其能,充分、深入地为表现主旨服务。在具体运用时,可以是非常灵活的,有的部分是两种表达方式结合运用,有的部分是两种以上的表达方式结合运用。至于哪几种表达方式结合运用,怎么结合,可以视具体情况和实际可能来定。同时,在互相结合运用中,总是以其中的某一种为主,其它为辅。
在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如报告文学等文体中,往往涉及到很多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等,这种文章的主旨,单靠一两种表达方式是很难奏效的。这就需要调动起多种甚至全部的表达方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从运用表达方式的目的方面看,叙述是为了交待人物、事件情况和过程的;描写是为了对人物、环境等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说明则重在把事件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等解说清楚;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抒情就是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叙述、说明、描写是表现内容的主要手段,是基础,在此前提下,议论可以挖掘和深化主旨,抒情能够表明作者的爱憎,产生感染人的力量。几种方式恰当结合,综合运用,就很可以取得最佳表达效果。
《包身工》一文成功地综合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这几种表达方式。从各部分情况看,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和住宿的环境,运用的是叙述和描写;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则是以说明为主,穿插进少量议论;包身工吃粥时的情景,又是用叙述和描写;接着写包身工制度发展的三大原因,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既以问题为中心,又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写法
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激发学生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热爱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线索──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
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趋向为副线;重点人物:芦柴棒、小福子
2、难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安排三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上节课,同学们和薛老师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简介:
夏衍,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原名沈端先,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主要作品有《夏衍剧作集》等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曾写过许多作品,著名的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参看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国统区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地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体裁:关于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同类题材有初中的《地质之光》、《谁是最可爱的人》)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四、感知文章内容,划分文章结构。
(一)字词正音、词语补释:
蠕动(rú) 拎着(līng) 弄堂(lòng) 猡luó 赚(zhuàn) 抹(mā) 嘈(cáo) 执拗(niù) 簿子(bù) 籼米(xiān) 莴苣(wō jù) 揩地板(kāi) 搽粉(chá) 蹒跚(pán shān) 皮辊(gǔn) 谄媚(chǎn) 骷髅(kū lóu) 噩梦(è) 怔住(zhèng) 锭子(dìng)
烘①hōng象声词,形容许多人大笑声或喧哗声;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哄动、哄传)
②hǒng哄骗、哄逗
③hòng吵闹、开玩笑(起哄、一哄而散)
说①shuō用话来表达意思(说话)
②shuì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游说)
生杀予夺:指反动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大权(生:让活;杀:叫人死;予:给;夺:掠夺)
横七竖八:有横有竖,杂乱无章。
三差两错:指意外可能发生的错误(差、错:错误)。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二)结合文章内容解题,什么是包身工 ,对课文的811段和35段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
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
明确:来历: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
问题2: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
明确: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
问题3: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
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
明确:命运:极其悲惨
(副板书):时 间:20世纪30年代
地 点:上海东洋纱厂
来 历:贫困农家女
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
实 质:赚钱机器
命 运:极其悲惨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总结: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东洋纱厂等外国工厂里为外国人做事的一些女工他们原本是一些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农村女孩,因为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
(三)感知文章内容,划分文章结构
(1)先讨论:哪些段落是记叙部分?记叙部分写了几个生活场景?
明确:
(1-5自然段)写包身上清晨起身的情景,并说明恶劣的住宿条件。
(9-11自然段)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
(18-23自然段)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
(26-30自然段)以“芦柴棒”为例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2)接着讨论:课文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部分?这些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6-8自然段)是说明部分,补述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12-17自然段)是说明、议论部分,插述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24-25自然段)是说明部分,插叙日本大财阀三井系三十年资本迅速膨大的事实和日本纱厂雇佣包身工的数量。
(31-33自然段)是议论部分,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必然结局。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为副线,两条线索交互结合,脉络分明。
【文章结构划分为】:
第一部分(1─8):记叙包身工悲惨的日常生活和包身工制度形成的社会原因。
第二部分(917):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第三部分(18─25):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第四部分(26─33):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全文的总结。
五、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一)、全班同学朗读1-4段。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什么信息?
明确: 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先写地下再写楼上;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
——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4)从那里可以看到这种特点?
提示: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a 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
b 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
c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a 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狼狈不堪)。
b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裤男子的威迫)。
c “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
——提示:兴奋?害怕?冲动?还是鲁莽?正确答案应是:害怕
d 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第2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这一细节让人内心震撼,这些女工大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这都是天性,然而就在包身工制度的控制下,她们根本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命,她们每日在死亡的边界上挣扎,性命难保,又何谈自尊、自爱,她们在这种非人的摧残下,也被扼杀了人性这表现了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起床时间:四点一刻(早);居住坏境:挤、差、脏、乱;工人状态:精神麻木
可归纳为:恶劣的居住条件。
(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
第二课时。
(一) 导语。
可以结合大家吃饭的情景或打工吃饭的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感知了文章内容,并分析了文章第一部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生存环境的恶劣,那么为给自己带来利润,带工老板们又会给她们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二、具体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请一个同学朗读13-15段,大家一齐思考讨论下边的问题:
思考问题1、包身工们吃的是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
——见课文,这说明她不仅居住环境差,而且饮食质量差、数量少,环境差可归纳为:饮食恶劣
问题2:如何理解“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是呀,与那些用锅巴、猪食冲上冷水作为早饭的带工老板们比起来,这些肯到市场收集菜叶,给包身工们吃菜的老板真可算是“慈祥”的非同一般了这“慈祥”一词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的待遇尽言到极点 “慈祥”这, 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问题3、如此生存条件,那么如果生病了又会怎么办呢?在此作者是如何写的?
——在此作者在这里借写“芦柴棒”受虐待来写,有一位包身工,咱们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十五六岁,有一个外号叫“芦柴棒”,她为什么会叫 “芦柴棒”,那是因为她瘦得像芦棒梗一样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当她生病时,会得到怎样的“医治”?
(1) 场面描写着笔有轻重,表现有主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表达的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
——“打杂的”凶。
(2) 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抓、摔、踢、泼表现了“打杂的”凶狠。
(3) 有一个动词是描写“芦柴棒”的,是哪一个?
明确:跳
身体没力,却能跳起来强烈的对比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据说那是因为“芦柴棒”那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脚趾这是含着眼泪在控诉! 作者用“画外音”的方式,点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普遍性和包身工的可怜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4) 同学们想想这些吃人的家伙为什么要这样给她“医”病?
明确: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短短的一段文字把资本家及其走狗惨无人道的剥削制度揭露得淋漓尽致作者带着强烈愤慨的心情向人世间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芦柴棒‘露骨’的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这是作者含着眼泪在控诉!“这样的情况每个包身工都会遭遇到”“这只是常有例子的一个”:点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普遍性和包身工的可怜
5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三、具体分析第三部分。
1、任何时候都要工作,那么在工作时又会遇到什么情况如果说上面是借芦柴棒的事来反映的,那么这里是借谁来反映的——写“小福子”受惩罚,大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问题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明确:整好的烂纱没有装起
问题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明确:殴打、顶皮带盘心子
问题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明确:拿莫温、东洋婆、带工老板
问题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明确:两个小时以上
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的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任意凌辱工人的罪行可以看出中外剥削者凶残的面目
2、总之包身工过的是什么样的日了呢?这里作者在第35节做了总结,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A)内容分析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B)、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这段话,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接着,连用两个“还是”指出她们不能不做工;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2、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这些人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呢,实在不行我换场,行吗?
提示: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原因为:
①、历史原因: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②、直接原因:带工老板用欺骗的方式让让那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为包身工。
③ 、一旦成为包身工,那就会被迫劳动,没有任何自由通过文中二个细节:搜身、写家信被打可以看出。
问题2: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
明确:历史原因: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根本原因: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罐装的劳动力,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总之,“有什么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市场”这种需求又促进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3、这种制度给厂家带来了什么呢?
明确: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通过1902年与1932年数据对比,来看日本纱厂的发展,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绽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绽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4、由此,作者想到了美国的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日本纱厂的每一个绽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如何理解这句话。
含义是:资本家的利润,都是依靠残酷剥削工人得来的表达了作者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这一层从正面点明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归结到本文的主题
四、结束语。
今天,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我们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
《包身工》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检查生字新词
(一)注音
抹( )桌子 抹( )眼泪 抹( )石灰
猜着( )了 着( )力 我没着( )了
(二)解释(带点的字要单独解释)。
一听天命 生杀予夺 施与 着力
(三)听写。
殴打 怜悯 气烘烘 惩戒
二、解题
(一)时代背景(着重引导学生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的材料概述作者写《包身工》的时间、意图和调查搜集材料经过。)
《包身工》1935年写成,1936年发表。
1927年,作者在上海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了解了一些纱厂工人的情况;1929年,从做工人运动工作的同志那里知道了一些包身工的非人生活情况。“一·二八”战事后,为了写《女性的呐喊》电影剧本,又搜集了一些包身工材料,对二十世纪帝国主义经营的工厂里,还公然保存封建奴隶制度非常愤怒,决心深入调查,打算彻抵揭露。由于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作者深入工厂实地观察调查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具体时代背景从略。
(二)题目的意思。
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
三、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选择成为阅读障碍的问题,作扼要回答。多数问题可随分析课文逐步解决。
四、分析文章的构思
(一)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以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线索。掌握中心可以了解写作意图,掌握线索可以了解如何选材、组材。
(二)已经讲过,作者搜集的素材很多,关于包身工生活的素材一定也不少,不可能都写进去,需要加以选择。
看课文,作者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选取了哪些材料?(议论)
明确: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不是说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吗?怎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看课文,还有没有了?(议论)
明确: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这样,从清晨四点一刻起床,到黑夜睡觉,一天的劳动生活十分完整。不过前后两部分写法大不一样。前者写得详,后者写得略:写抄身,没有明写时间,又不是正面写搜身情景;黑夜的休息情景也没有写出来。显然,作者把前三个生活图景作为重点。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至于写“黑夜”,没有写什么生活图景,却写“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这是和结尾放在一起加以考虑的,有利于揭示全文的中心思想。 这篇作品不仅选取了几个反映包身工悲惨生活的生活场景,还有别的内容,都是些什么呢?(议论) 明确:还有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说明包身工给帝国主义“”制造”了惊人的利润;说明“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制度。
为什么描写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还要议论“包身工”制度?(议论)
明确: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两者结合,互相补充。描写记叙部分好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说明议论部分好象是特写镜头的解说词。特写使人获得形象认识,解说使人获得本质认识。随着时间推移,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最后写“黑夜”归到结尾,有力的揭示了中心思想。 五、划分段落(运用上面“板书”)
第一部分:记叙包身工悲惨生活实况,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原因。
第二部分:记叙包身工悲惨的劳动实况。揭露帝国主义靠包身工获取惊人利润。
第三部分: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
《包身工》教案 篇七
【教学目的要求】
一、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二、培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三、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想】
一、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题材较复杂,表现方法多样,学生阅读有困难。宜设计启发性强的思考序列题,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中心,按照线索顺序,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二、内容方面,要紧紧扣住中心思想,突出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造成包身工深重苦难的原因。 三、写作方面,要讲清楚中心、线索、选材、组材,然后再讲清楚运用多种手段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四、教法方面,要以启发诱导为主,适当点拨总结,引导学生自觉深入课文、独立思考、分析研究问题,可按“自学预习(启发)——质疑问难(解答)——研究讨论(点拨)——综合练习(巩固)”的顺序进行教学。
【授课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简介作者
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与课文有关的材料
印发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或现行通用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指导学生自学。 要求:了解作者写作时间;了解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深入纱厂亲自观察体验生活,调查搜集材料的情况,为学习课文、理解报告文学特点打下基础。
三、阅读课文
(一)运用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下列字词必须注音解释。
1、注音。
游说 抹桌子 着力 骷髅 锭壳 拎
2、解释。
一听天命 生杀予夺 强化 优惠 施与
(二)思考回答以下问题(书面完成,课后交教师检查)。
1、为什么以“包身工”为题?题目和课文有什么关系?
2、文章以记叙为主,记叙了一些什么材料?中间又穿插写了一些什么材料?为什么记叙之中又穿插这些材料?
3、找出议论和说明部分列举了哪些数字(在书上用横线画出来)?说明它们的作用。
4、记下自己疑惑不解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读一遍课文。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反复诵读课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当我们坐在教室里,汲取知识的琼浆时,当我们漫步在阳光下,欣赏周围的美景时,当我们围坐在小桌旁,和家人幸福地交流时,我们不会想到,还有一群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同龄人,她们的生活里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欢乐,只有没日没夜的工作和忍受非人的折磨。她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二、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2.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具有典型性,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三、文章结构:
1.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集中写了她们一天的生活,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进行评价。
明确:四点一刻:起床情形?居住低劣
四点半钟:早饭情景?饭食粗劣
五点钟:劳动情况?条件恶劣
2.根据包身工的活动,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第二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四、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的?
提示: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他所使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哪些是“面”,哪些是“点”。(学生分工合作)
明确:“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提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绘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
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第一次,由老板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
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予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于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绝不放她回去。“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这里,作者虽然写的只是一个“芦柴棒”,但是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个包身工们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通过对“芦柴棒”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另外,还有一些典型事例,比如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制作的“美食”;典型细节,如她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等,都使得包身工们的苦难生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2.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作
“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作了具体、详细的介绍。
五、课堂小结:
全文以时间为线索,向我们介绍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作者选取包身工普通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作为内容来写,其中既回顾她们成为包身工的农村原因和城市原因,并以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贯穿全文。同时作者又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将自身的深切感受、全部爱憎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情真意切,使作品既有新闻作品的真实性,又有文学作品的生动性,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包身工》被誉为我国报告文学的里程碑,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人们的极高评价,而它的语言也独具特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吧!
二、合作探究:
(一)分析词语的准确运用
1、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明确:这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却令人震撼。首先它强调了时间之早,才清晨四点过一刻,更令人心惊的是,那里面不是“人”,而是“生物”。为什么是“生物”?从后文可以得知,她们没有人的生活,更没有人的尊严。既然如此,她们就只能像蜂房里的蜜蜂那样“蠕动”了。
2.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在等待着它的滋养物了。
明确:“红砖头的怪物”,指的是帝国主义资本家的纺织厂,“张着嘴巴”既形象地写出了它的大门洞开,等待着廉价劳动力的情形,又暗示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吃人的本性。对于这些封闭严密,又有重重关卡、打手密布的纺织厂来说,弱小的乡下姑娘们真正是“滋养物”,让纺织厂变得庞大。他们的暴利,就是用包身工们妁血汗凝成的。
3.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明确:“饲养”是“喂养动物”的意思,似乎与“小姑娘”搭配不当,但它恰好点出了带工老板、资本家与包身工的关系——营利,因为人类饲养动物也是营利——役其力,食其肉,衣其皮。所以这个“饲养”很经典。“禁不住”是忍受不住的意思,表示人的思想受了一种力量的驱使,自己不能把握自己。这表明包身工制度与养墨鸭捕鱼的做法太相似了。
(二)大量数字的运用:
1.上午四点过一刻、四点半之后、五点钟。
2.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3.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干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4.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
明确:有句名言叫“事实胜于雄辩”。翔实的事实在文章中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些数字就充分说明了包身工所过的非人生活以及帝国主义资本家对她们残酷的压榨。
三、精妙的细节描写:
1.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明确:这段描写了包身工起床时的情景。疲倦,拥挤,昏沉,杂乱,连一点羞耻心都没有,这哪里是豆蔻年华少女们的生活啊!这些细节描写,足已显示出包身工们所过的是非人的生活,她们已被摧残成没有知觉的“生物”了。
2.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明确:这里作者连用三个“像……”的句式,从手脚之瘦、身体之单薄变形、面色之惨白三个方面描写了饱受摧残的包身工形象,读来字字是泪,句句是血。
四、大量修辞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加强表达效果,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请从文中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1.对比:
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的对比。包身工住的是“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像鸽子笼一般”的工房,吃的是“浆糊一般”的'薄粥,穿的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得到的工钱每天仅三角八分。而后者,穿的是“拷绸”之类;“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滔天罪行。另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外头工人”的对比。包身工“脏,乡下气,土头土脑”,没有做工与不做工的自由,出了差错要挨打;外头工人则“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可以选择工作,不会挨打,可以通过贿赂工头得到好的工种。通过这种对比,真实地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境地。
2.比喻:
比如“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这段话里,作者用养墨鸭捕鱼的事,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除了明喻之外,用得最多的是借喻。文中用了“猪猡”“懒虫”来比喻包身工,这些词本来是老板和老板娘对包身工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人看,作者借用过来,具
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另外,还有用“机器”借喻包身工,揭露带工和纱厂老板把包身工看成赚钱工具的罪恶本质;用“罐头”借喻日本纱厂,说明包身工无处可逃的悲惨境地。
3.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
这也就是变换词语的感情色彩的手法。比如:“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莱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慈祥”这个褒义词,在句中转变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的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味美可口的饭莱。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莱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粥莱之难得及质量之差,暗含讽刺的意味。
“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这句中的“爱”褒词贬用,揭露了带工老板们为了榨取包身工的血汗而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豺狼本性。
“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这句中的“文明”“合理’,褒义贬用。对包身工惩罚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而所谓的“文明”“合理”,只不过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不那么血腥而已。
五、能力提升:
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创造主客观一体的艺术境界。
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相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高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
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熔于一炉,交错运用,并焊接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部分,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包身工清晨起身时的情景,并描述了住宿条件。“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囚牢般的住宿环境和因受非人折磨而麻木的精神面貌。
六、规律总结:
记叙文在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全文应以叙述为主,其次才是描写、说明兼精辟的议论和必要的抒情。描写和说明是由叙述内容决定的,不能喧宾夺主。议论过多,进行说教,使人产生逆反心理,说服力反而大
大削减。议论、抒情只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刻的主旨主要靠读者孟挖掘、提炼,这样才能使人深思、耐人寻味。本文共有五千多字,而议论只有几百字,做到了少而精,深化了主旨,为全篇增色,使人产生强烈共鸣。另外,抒情要确保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多了会冲淡感情的浓度,感染力恰恰不强。尽量使抒情融于叙述、议论之中。
2.应充分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相互配合的综合力量。针对实际情况,该叙述则叙述,该描写则描写,再加上必要的议论、抒情。
七、课堂小结:
《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像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新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