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 篇一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熟记pH和溶液酸碱度、酸碱性的关系;
2、会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区分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法——pH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1-6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指示剂只能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而不能检测溶液的酸碱度。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2、酸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
当pH<7时,pH越小,酸性越强;当pH>7时,pH越大,碱性越强。
【跟踪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在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谁能很快记住酸碱度与pH之间的关系。
2、某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酸性。苹果汁的pH在2.9-3.3,在苹果汁中滴入石蕊试液,显示的颜色是红色。
3、下列各pH表示溶液酸性的是(D)
A.pH=14 B.pH=7 C.pH=1 D.pH=0
4、将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氯化钠分别溶于水后,再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1)氧化钙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
(2)二氧化碳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
(3)氯化钠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紫色。
学习指导二: 使用pH试纸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2-6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只能精确到个位。
2、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简记:一放、二滴、三色、四照、五读)
【小组讨论】
1、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伸入待测溶液中会带来什么后果?
2、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润湿会带来什么后果?用润湿的pH试纸检测酸溶液或碱溶液的酸碱度时,pH会怎样变化?(用图表)
3、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还是使用干燥的pH试纸?
【教师点拨】
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这些气体不能使试纸显示不同的颜色,只有这些气体溶于水后,生成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才能使pH试纸变色,我们才能判断该气体是酸性或碱性气体。所以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
【跟踪练习】
有一食品包装说明书中注明防腐剂是苯甲酸,苯甲酸的酸性比醋酸强,下列对苯甲酸性质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B)
A.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
B.相同浓度的苯甲酸溶液的pH比醋酸的pH大
C.苯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苯甲酸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学习指导三: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的意义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3-6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厨房清洁剂呈碱性,因为里面含有NaOH。厕所清洁剂呈酸性;草木灰溶液呈碱性,溶质的化学式K2CO3。
2、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5.6。
3、相互之间说一说溶液的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跟踪练习】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部分日常生活用品的酸碱度进行了测定,他们对每种待测液都做了三次测定,然后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偶然误差。
分析测定结果,发现各类洗发液的pH差别较大,约在7-9之间,护发素的pH均略小于7。同学们联想到洗发、护发的程序,决定探究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提出问题: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
设计实验(1)收集某人的5束头发,分别放入不同pH溶液的烧杯中,静置约30分钟。(2)将各束头发取出,用纸巾吸干液体后观察并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结论:碱性溶液会损伤头发,中性、酸性溶液对头发的影响不明显。
分析交流:洗发时使用洗发液和护发素的顺序是先用洗发液后用护发素,原因是降低碱性洗发液对头发的伤害。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探究让学生讨论燃烧的条件及推出灭火的原理。
教学工具
投影自制的幻灯片、白磷、薄铜片、大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吗?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学生活动]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踊跃地讨论了我们常见到的燃烧现象,比如,篝火晚会、煤气烧菜、奥运圣火、火箭发射等。还有第二单元学过的碳、硫、铁、铝箔等在氧气中的燃烧等。虽然燃烧的事例很多很多,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的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烧的这个共同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新物质产生两个方面讨论燃烧的特征,并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汇报自己的观点,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
[小结]燃烧的定义:呵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师: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
二、实验探究
1、燃烧的条件。
[实验l]学生分组进行教材中“活动探究’’的实验。,教师巡视各组,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讨论](投影)
(l)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人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师:通过同学们进行的实验探究及问题的讨论,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可燃物(即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组织学生认识常见物质,例如木材、木炭、酒精、无烟煤等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师:火给人类带来了熟食和温暖,但火一旦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同学们你知道生活和生产中通常采用的灭火方法吗?请各小组将你们所知道的灭火方法填人表格,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
(投影) 灭火的事例和方法
┏━━━━━━━┳━━━━━━━┓
┃ 灾火事例 ┃ —,方法 ┃
┣━━━━━━━╋━━━━━━━┫
┃ 1. ┃ ┃
┣━━━━━━━╋━━━━━━━┫
┃ 2. ┃ ┃
┣━━━━━━━╋━━━━━━━┫
┃ 3. ┃ ┃
┣━━━━━━━╋━━━━━━━┫
┃ 4. ┃ ┃
┣━━━━━━━╋━━━━━━━┫
┃ 5. ┃ ┃
┗━━━━━━━┻━━━━━━━┛
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用投影进行展示评讲。
[讨论]下面请各小组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把刚才灭火的方法进行归类,并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然后归纳小结。
[小结]
(1)可燃物跟空气隔绝;(2)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师: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灭火的方法呢?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中[实验7-1]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一步验证了灭火的方法,然后根据这个灭火的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的灭火器。
[录像展示]生活中几种灭火器:(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二氧化碳灭火器。同时分别介绍它们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每年我国因地下煤矿的矿井内瓦斯爆炸,化工生产的工厂爆炸、烟火爆炸等灾难,造成的经济掳失上亿元,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多么怵目惊心数据啊!那么我们作为有知识的青少年,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懂得利用科学知识为民造福,把灾难雕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易矧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面粉、煤糕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吗?
[实验2]演示教材中[实验7-2]注意:该实验中鼓气球与金属罐之间的连按管可稍长一些,人应远离金属罐,以防危险。此实验用的面粉应干燥,金属罐可用八宝粥空罐等。
实验完毕,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并进行分析。诺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 3 2页最后一自然段,总结易删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小结]
(l)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2)展示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投影:见教材中图7-12所示)
课后小结
师: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l)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 l)。消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藏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 篇三
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
在学习了以上知识后,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烧和缓慢氧化。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
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了解:
①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②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
④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燃烧和缓慢氧化
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
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
板书: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演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讨论:
1、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2、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讨论总结: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没与氧气接触。使二者燃烧,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
小结: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的温度,另一是要与氧气接触。
板书: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讨论:了解燃烧的条件后,想想灭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据生活经验马上回答:水、沙、湿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来灭火。
原理是隔离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设问: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灭火措施是端锅、泼水、盖锅盖、洒沙土哪项为措施?为什么?
回答:端锅危险,油比水轻,用水不能灭火;盖锅盖洒沙土都可以灭火。盖锅盖为措施。
设问:如果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
回答: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水冲,可用湿布盖灭。
思考:灭火的“灭”是在火上有一横,祖先造字的意图是什么?(一横就是要隔离火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
思考:
1、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纯氧中分别燃烧时现象不同?
2、设问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易燃烧?
讨论小结:一是氧气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质不同。
提问:同是木材,着火点不变,着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大,所以燃烧的快而剧烈。
小结:
板书: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讨论: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厂,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锯木厂、纺织厂、面粉厂、油库、烟花爆竹厂、矿井、煤气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小结:当空气中混有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尘时,遇明火会在有限的空间迅速反应,体积急速膨胀会引起爆炸。
板书: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投影:食物腐败、酒与醋的酿造、堆放的秸秆、金属的锈蚀图像。
讨论: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很慢的氧化反应,热量不断聚积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回答:热量聚积能使食物变质,易燃物可能会引起自发燃烧。
实验:白磷的自燃
板书: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设问: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结:区别是发热的程度、反应的速率、是否发光等,但均属氧化反应。
设问:易燃物、易爆物怎样存放?搬运时怎样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讨论:不能一起存放。因为万一发生事故后灭火方式不同而不易处理。存放时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风……(阅读)
安全知识教育: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堂练习:
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 )
(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温度超过着火点
(C)白磷的质量太小 (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 )。
(A)需要点燃 (B)很剧烈
(C)放出大量的热 (D)属于氧化反应
3、白磷的着火点40℃,少量白磷应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气中 (C)空气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书:
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探究活动
小实验-制作防火材料
实验步骤及现象
1、用氯化铵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浸湿,取出晾干。将处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烧烤时,布只是冒烟,离开火焰,布完好无损。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纺织品可用于防火。
2、用明矾做防火纸
将纸的一部分在明矾溶液中浸湿,晾干后,点燃未经处理的另一半,可以观察到火焰燃至明矾溶液浸泡过的痕迹处时便熄灭了。经明矾溶液处理过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将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钠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划着火柴后发现,火焰燃至浸过碳酸钠溶液的部分时,火柴便熄灭了。
九年级上化学教案 篇四
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一。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涵义,了解化学键、金属键和键的极性。
1、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在稀有气体的单原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
2、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活泼金属跟活泼非金属化合时,都形成离子键。通过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均是离子化合物,包括强碱、多数盐和典型的金属氧化物。离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时都易导电。
3、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都是共价键。其中: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共价键;不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是极性键。原子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包括酸(无水)、气态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多数有机物和少数盐(如AlCl3)。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时都不(或很难)导电。
4、在铵盐、强碱、多数含氧酸盐和金属过氧化物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
5、金属晶体中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叫做金属键。
二。理解电子式与结构式的表达方法。
1、可用电子式来表示:① 原子,如:Na;② 离子,如:[:O:]2;③ 原子团,如:[:O:H];④ 分子或化合物的结构;⑤ 分子或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结构式是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化学式。
三。了解分子构型,理解分子的极性和稳定性。
1、常见分子构型:双原子分子、CO2、C2H2(键角180)都是直线形分子;H2O(键角104.5)是角形分子;NH3(键角10718')是三角锥形分子;CH4(键角10928')是正四面体分子;苯分子(键角120)是平面正六边形分子。
2、非极性分子:电荷分布对称的分子。包括:A型单原子分子(如He、Ne);A2型双原子分子,(如H2、N2);AxBy型多原子分子中键的极性相互抵消的分子(如CO2、CS2、BF3、CH4、CCl4、C2H4、C2H2、C6H6)。对于ABn型多原子分子中A原子最外层电子都已成键的分子(如SO3、PCl5、SF6、IF7)。
3、极性分子:电荷分布不对称的分子。包括:AB型双原子分子(如HCl、CO);AxBy型多原子分子中键的极性不能互相抵消的分子(如H2O、NH3、SO2、CH3F)。
4、分子的稳定性:与键长、键能有关,一般键长越长、键能越大,键越牢固,含有该键的分子越稳定。
四。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理解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随分子极性、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2、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点、沸点也越高;但分子间形成氢键时,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熔、沸点反常偏高。水分子间、乙醇分子间、乙醇与水分子间都存在氢键。
3、非极性分子的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即“相似相溶”规律)。若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则会增大溶质的溶解度。
五。理解四种晶体类型的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特点。
1、离子晶体是阴、阳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即所有的离子化合物)。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固态时不导电,受热熔化或溶于水时易导电。注意:在离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的小分子。NaCl晶体是简单立方结构;CsCl晶体是体心立方结构。
2、分子晶体是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而成的晶体〔即非金属的单质(除原子晶体外)、氧化物(除原子晶体外)、氢化物、含氧酸、多数有机物〕。硬度较小,熔、沸点较低,固态和熔融状态时都不导电。注意:干冰是面心立方结构。
3、原子晶体是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空间网状结构晶体〔即金刚石、晶体硅、石英或水晶(SiO2)、金刚砂(SiC)〕。硬度很大,熔、沸点高,一般不导电,难溶于常见的溶剂。注意:金刚石和SiO2晶体都是正四面体结构。
4、金属晶体是通过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即金属键)形成的晶体(即金属单质和合金)。硬度一般较大,熔、沸点一般较高,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注意:在金属晶体中不存在阴离子。
5、晶体熔、沸点高低规律是:① 不同类型的晶体:多数是原子晶体 >多数离子晶体(或多数金属晶体)>分子晶体。② 原子晶体:成键原子半径之和小的键长短,键能大,熔、沸点高。③ 离子晶体:一般来说,离子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④ 金属晶体:金属离子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但合金的熔、沸点低于其组成的金属。⑤ 分子晶体: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式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但分子间形成氢键时,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熔、沸点反常偏高;在烷烃的同分异构体中,一般来说,支链数越少,熔、沸点越高;在含苯环的同分异构体中,沸点“邻位 >间位 >对位”。此外,还可由常温下的状态进行比较。
六。注意培养对原子、分子、化学键、晶体结构的三维空间想像及信息处理能力。
七。典型试题。
1、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有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有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2、下列电子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H
A.:N:::N: B.H+[:O:]2H+ C.Na+[:Cl:] D.H:N:H
3、下列分子的结构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不能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A.CO2 B.PCl3 C.CCl4 D.NO2
4、已知SO3、BF3、CCl4、PCl5、SF6都是非极性分子,而H2S、NH3、NO2、SF4、BrF5都是极性分子,由此可推出ABn型分子属于非极性分子的经验规律是
A.ABn型分子中A、B均不含氢原子
B.A的相对原子质量必小于B的相对原子质量
C.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D.分子中A原子最外层电子都已成键
5、下列各组物质的晶体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A.SO2和SiO2 B.CO2和H2S C.NaCl和HCl D.CCl4和KI
6、下列各组物质中,按熔点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CO2、KCl、SiO2 B.O2、I2、Hg
C.Na、K、Rb D.SiC、NaCl、SO2
八。拓展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
A.HClO、NaClO B.NH3H2O、NH4Cl C.KOH、K2O2 D.H2SO4、KHSO4
2、下列各组指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AB2型共价化合物的是
A.6、8 B.16、8 C.12,9 D.7,8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有离子键
B.只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C.双原子单质分子中的共价键一定是非极性键
D.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4、下列各组分子中,都属于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是
A.CO2、H2S B.C2H2、CH4 C.CHCl3、C2H4 D.NH3、HCl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主族金属的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 B.稀有气体原子序数越大沸点越高
C.分子间作用力越弱的物质熔点越低 D.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小越易失电子
6、下列有关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金刚石中,有共价键形成的最小的碳原子环上有6个碳原子
B.在氯化钠晶体中,每个Na+周围距离最近且相等的Na+共有6个
C.在干冰晶体中,每个CO2分子与12个CO2分子紧邻
D.在石墨晶体中,每一层内碳原子数与碳碳键数之比为2:3
7、下列电子式中错误的是 H H
A.Na+ B.[:O:H] C.H:N:H D.H:C::O:
8.CaC2和MgC2都是能跟水反应的离子化合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的电子式是 [:CC:]2
B.CaC2和MgC2中各元素都达到稀有气体的稳定结构
C.CaC2在水中以Ca2+和 形式存在
D.MgC2的熔点很低,可能在100℃以下
9、根据“相似相溶”的溶解规律,NH4Cl可溶解在下列哪一种溶剂中
A.苯 B.乙醚 C.液氨 D.四氯化碳
10、下列分子结构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能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A.CCl4 B.PCl5 C.PCl3 D.BeCl2
11、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是
A.COCl2 B.SF6 C.XeF2 D.BF3
12、能说明BF3分子中4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的理由是
A.BF3是非极性分子 B.B-F键是非极性键
C.3个B-F键长度相等 D.3个B-F键的夹角为120
13、下列每组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所克服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属同种类型的是
A.实验和蔗糖熔化 B.钠和硫的熔化
C.碘和干冰的升华 D.二氧化硅和氯化钠熔化
14、有关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B.原子晶体中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
C.冰熔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发生断裂 D.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未被破坏
15、据报道,近来发现了一种新的星际分子氰基辛炔,其结构式为:
H-C≡C-C≡C-C≡C-C≡C-C≡N。对该物质判断正确的是
A.晶体的硬度与金刚石相当 B.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D.可由乙炔和含氮化合物加聚得到
16、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A.碘升华 B.溴蒸气被木炭吸附
C.酒精溶于水 D.HCl气体溶于水
17、下列物质的沸点高低顺序正确的是
A.金刚石 >晶体硅 >水晶 >金刚砂 B.CI4 >CBr4 >CCl4 >CH4
C.正丙苯 >邻二甲苯 >间二甲苯 >对二甲苯 D.金刚石 >生铁 >纯铁 >钠
18、关于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晶体中只要有阴离子就一定有阳离子 B.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
C.原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高 D.分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低
19、已知食盐的密度为2.2 g/cm3。在食盐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的钠离子中心间的距离最接近下面4个数值中的
A.3.0×108 cm B.3.5×108 cm C.4.0×108 cm D.4.5×108 cm
20、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海底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能源需要。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晶体,晶体中平均每46个水分子构建成8个笼,每个笼可容纳1个CH4分子或1个游离H2O分子。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下列关于天然气水合物中两种分子极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两种都是极性分子 B.CH4是极性分子,H2O是非极性分子
C.两种都是非极性分子 D.H2O是极性分子,CH4是非极性分子
(2)若晶体中每8个笼只有6个容纳了CH4分子,另外2个笼被游离的H2O分子填充,则天然气水合物的平均组成可表示为
A.CH414H2O B.CH48H2O C.CH4(23/3)H2O D.CH46H2O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 篇五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2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专家建议
4教学方法
探究式
5教学用具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2、实验准备:
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6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观看录象
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
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演示]探究实验
[讨论]:
1、实验中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归纳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思考]
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
思考、讨论:
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观察实验
需要达到着火点
需要氧气
需要氧气
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思考、回答
根据探究实验,推导出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根据讨论,有学生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
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
[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那么如果发生了火灾,我们应该怎么灭火呢?可以根据所学的燃烧的原理进行思考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设问]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
[演示]实验7-1
[小结]灭火的原理
[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分析灭火的原理。
[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
[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讨论]
1、隔绝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小结]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作业]习题
7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
①是可燃物;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①可燃物与助燃物;
二、认识燃烧:②现象:发光、放热;
③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
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四、灭火方法和原理:②降低温度到物质着火点以下;破坏其一,燃烧熄灭
③隔绝空气(或氧气)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 篇六
《空气》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重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通过“磷的燃测定空气的含量,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难点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工具
集气瓶、燃烧匙、吸管、水槽、塑料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对于人类是如此重要,我们做一个深呼吸,那么我们便吸人了空气,空气对于我们又是如此亲近和熟悉,但是有谁摸着了它?看到了它吗?没有。那么本节我们就是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在,还要探究空气的组成成分。
[提问]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但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提问。)
生1: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中,用力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生2:吹气球,发现气球鼓起了,说明有空气了。
生3: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
生4:夏天电风国转动,一阵风扑面而来,说明空气在流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教师作总结。)
[提问]以上事实说明了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生1:第一单元中“探究蜡烛的燃烧”实验说明了空气中含有氧气。
生2:第一单元中通过对吸人气体的探究实验说明了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生3:食盐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变潮湿了;早晨的露珠;冷藏的饮料放置空气中外壁出“汗”等现象,说朗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提问]那么,空气中还含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
二、探究活动
师:下面呢,我竹j将分组实验,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分数。(提示:可以自己自主设计实验,参考课本实验2-1。)
师:我观察各小组设计实验,大部分用-蜡烛燃烧”进行实验探究,但是你们得出的实验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不一致。为什么?想一想,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分析:蜡十氧气≠二氧化碳十水,二氧化碳是气体,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所以结果会偏小,小于1/5。同时引导学生改用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但又不生成其他物质的可燃物)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可燃物——红磷,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一一五氧化二磷。科学家就是利用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新教材[实验2一】],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三、归纳总结
师:从[实验2--1]中得出以下结论:
1.红磷十空气皇鉴五氧化二磷;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3.氮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从集气瓶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一现象判断);
4.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从燃着的红磷熄灭了这一现象判断);
5.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杂质0.03%。教师简介空气的其他成分,同时讲清三个概念:物理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
四、课堂练习’
师:下面我们做几道练习。
[投影]
1.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结合实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2.在标准状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它的熔点,为一209.9℃,沸点为95.8℃。从红磷在氮气中不能继续燃烧的事实,说明氮气不支持燃烧。许多实验事实都表明,氮气的性质不如氧活泼。
(教师组织评讲习题,提出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l源,使学生意识到必须防止空气不受污染,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l
五、知识扩展
师:同学们,当你漫步在湖畔边、森林中,阵阵凉风吹过,芳香扑鼻,沁人心脾,多么新鲜的空气呵!但是你们知道。这新鲜的空气需要人类的爱护、保护与珍惜。才能保持新鲜!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空气污染现象?(组织小组讨论,然后提问。)
生1:摩托车、汽车的增多,导致的尾气排放增多,污染空气。
生2:前几天报道某乡镇鞋厂发生火灾,橡胶烧排放到空气中的烟雾。
生3:臭氧层被破坏也会污染空气。.
师: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从各方面回答了空气被污染的种种现象,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图2-8中“大气污染”,总结一下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组织小组讨论,然后教师总结o)
[总结]
1.被污染的空气会:(1)严重损害人体健康;(2)影响农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2.我们应该做到:
(1)加大空气质量监测,改善周围环境状况;
(2)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以保护大气。
六、作业布置
1.习题1~6
2.阅读教材第31页“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 篇七
《盐类水解》
教学重点: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复习】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 性,原因 ;
氯化铝溶液呈 性,原因 ;
(2)下列盐溶于水高于浓度增大的是
A. B. C. D.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讲解】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 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 越低。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讲解】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 ,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设疑】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讲解】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分析: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讲解】“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 溶液与 溶液的碱性强弱?
∵ 的酸性比 酸性强。
∴ 水解程度大于 水解程度。
∴ 溶液碱性强于 溶液碱性。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讲解】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 溶液中,
;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 溶液中,
;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 溶液中,阳离子有 和 ,阴离子有 , , ,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 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
晶体 中,
在 溶液中:
【例题】在 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讲解】溶液中存在二个守恒关系
a.电荷守恒,即
………………(1)
b.物料守恒,即晶体中:
在溶液中S元素存在形式有三种: , 及
∴ …………………………………(2)
将(2)-(1)得
综上分析,关系正确的有A.C.D。答案:[B]
随堂练习
1、在 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2、为了除去 酸性溶液中的 ,可在加热搅拌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 )
A. B. C. D.
3、下列各物质中,指定微粒的物质的量为1:1的是( )
A. 中的 和 B. 的纯水中 和
C. 中电子和中子 D.明矾溶液中 与
4、下列溶液加热蒸干后,不能析出溶质固体的是( )
A. B. C. D.
总结、扩展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
2、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 溶液中混有的 。
3、扩展
泡沫灭火剂包括 溶液(约1mol/L), 溶液(约1mol/L)及起泡剂。使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溶液和 溶液的体积比约是 。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 溶液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 ;若用固体 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 。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原因是 。
板书设计:
1、水解的一般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浓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强不水解。
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
(1)温度(实验1)
(2)溶液的酸、碱性(实验2)
3、盐类水解利用
(1)应用水解知识,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方法:加酸( ),抑制 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 溶液中混有杂质 。方法:加热,促使 水解,使生成 除去。
4、典型例题
5、扩展
探究实验
本节教学中以“是否盐溶液都显中性?”为设问,以实验探究形式引入教学,在本节课后,也可做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如:在了解正盐溶液的酸碱性的本质后,提出问题“酸式盐的水溶液是否都显酸性?”
用pH试纸分别测 NaHSO4、NaHSO3、NaHCO3三种溶液的pH值,找出答案,并讨论分析原因。
分析:结果是有的酸式盐显酸性,有的酸式盐却显碱性,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讨论分析,拓宽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
探究习题
一题多变
原题 :在氯化铵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Cl-]>[NH4+]>[H+]>[OH-] (B) [NH4+]>[ Cl-]>[H+]>[OH-]
(C) [ Cl-]=[NH4+]>[H+]>[OH-] (D) [NH4+]=[ Cl-]>[H+]>[OH-]
变题一:100毫升0.1摩/升盐酸与50毫升0.2摩/升氨水溶液混和,在所得溶液中( )
(A) [Cl-]>[NH4+]>[H+]>[OH-] (B) [NH4+]>[Cl-]>[H+]>[OH-]
(C) [Cl-]=[NH4+]>[H+]>[OH-] (D) [NH4+]=[Cl-]>[H+]>[OH-]
变题二:将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和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 [NH4+]>[Cl-]>[H+]>[OH-] (B) [NH4+]>[Cl-]>[OH-]>[H+]
(B) [Cl-]>[NH4+]>[H+]>[OH-] (D) [Cl-]>[NH4+]>[OH-]>[H+]
变题三:一种一元强酸HA溶液加入一种碱MOH反应后,溶液呈中性,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加入的碱过量 (B)酸与碱等物质的量混和
(C)生成的盐不水解 (D)反应后溶液中[A-]=[M+]
答案:
A;A;B;D。
点拨:通过改变设问角度,改变化学过程,改变或增减已知条件,能大大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一题多变有效的两种形式为:⑴对同一知识点,按思维层次递进一题多变。⑵对同一知识点进行题型变换和条件变换。
上题中,按照思维层次的递进原则进行设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初三上册化学教学设计 篇八
《空气》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重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通过“磷的燃测定空气的含量,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难点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工具
集气瓶、燃烧匙、吸管、水槽、塑料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对于人类是如此重要,我们做一个深呼吸,那么我们便吸人了空气,空气对于我们又是如此亲近和熟悉,但是有谁摸着了它?看到了它吗?没有。那么本节我们就是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在,还要探究空气的组成成分。
[提问]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但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提问。)
生1: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中,用力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生2:吹气球,发现气球鼓起了,说明有空气了。
生3: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
生4:夏天电风国转动,一阵风扑面而来,说明空气在流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教师作总结。)
[提问]以上事实说明了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生1:第一单元中“探究蜡烛的燃烧”实验说明了空气中含有氧气。
生2:第一单元中通过对吸人气体的探究实验说明了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生3:食盐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变潮湿了;早晨的露珠;冷藏的饮料放置空气中外壁出“汗”等现象,说朗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提问]那么,空气中还含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
二、探究活动
师:下面呢,我竹j将分组实验,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分数。(提示:可以自己自主设计实验,参考课本实验2-1。)
师:我观察各小组设计实验,大部分用-蜡烛燃烧”进行实验探究,但是你们得出的实验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不一致。为什么?想一想,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分析:蜡十氧气≠二氧化碳十水,二氧化碳是气体,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所以结果会偏小,小于1/5。同时引导学生改用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但又不生成其他物质的可燃物)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可燃物——红磷,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一一五氧化二磷。科学家就是利用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新教材[实验2一】],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三、归纳总结
师:从[实验2--1]中得出以下结论:
1、红磷十空气皇鉴五氧化二磷;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3、氮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从集气瓶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一现象判断);
4、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从燃着的红磷熄灭了这一现象判断);
5、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杂质0.03%。教师简介空气的其他成分,同时讲清三个概念:物理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
四、课堂练习’
师:下面我们做几道练习。
[投影]
1、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结合实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2、在标准状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它的熔点,为一209.9℃,沸点为95.8℃。从红磷在氮气中不能继续燃烧的事实,说明氮气不支持燃烧。许多实验事实都表明,氮气的性质不如氧活泼。
(教师组织评讲习题,提出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l源,使学生意识到必须防止空气不受污染,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l
五、知识扩展
师:同学们,当你漫步在湖畔边、森林中,阵阵凉风吹过,芳香扑鼻,沁人心脾,多么新鲜的空气呵!但是你们知道。这新鲜的空气需要人类的爱护、保护与珍惜。才能保持新鲜!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空气污染现象?(组织小组讨论,然后提问。)
生1:摩托车、汽车的增多,导致的尾气排放增多,污染空气。
生2:前几天报道某乡镇鞋厂发生火灾,橡胶烧排放到空气中的烟雾。
生3:臭氧层被破坏也会污染空气。。
师: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从各方面回答了空气被污染的种种现象,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图2-8中“大气污染”,总结一下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组织小组讨论,然后教师总结o)
[总结]
1、被污染的空气会:(1)严重损害人体健康;(2)影响农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2、我们应该做到:
(1)加大空气质量监测,改善周围环境状况;
(2)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以保护大气。
六、作业布置
1、习题1~6
2、阅读教材第31页“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