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①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及曲折的故事情节
③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
重点难点:
①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观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②构思新颖巧妙悬念的设置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导入: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话题。(板书课题作者)
在世界文坛上,有三在短篇小说之王,他们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
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2)字词
A、字
别墅 煞白 栈桥 褴褛 恭维
糟蹋 拮据 阔绰 赔偿 撬
B、区别形似字
┍褛 ___( ) ┍端 ___( )
┕缕 ___( ) ┕瑞 ___( )
┍褴 ___( ) ┍蛎 ___( )
┕滥 ___( ) ┕砺 ___( )
C、解释下列词语
拮 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糟 蹋:这里是浪费的意思。
褴 褛:(衣服)破烂。
莫名其妙:没法说出其中的奥妙。
郑重其事:形容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增长而增大。形容发展得很快。俱,一起。
恭 维:为了讨好而赞扬、奉承。
D、积累:
毫无疑义 迟疑不决 郑重其事 诧异
与日俱增 莫名其妙 煞白 拮据 计较
2、听课文诵读录音,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快速默读课文。
(1)、要求在每个自然段落前标上相应的序号,同时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 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 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3)学生讨论:从上面的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4)于勒是怎样一个人?穷——富——穷
(5)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据说做生意赚了钱,成为全家的“希望”、“福音”。
(6)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
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7)这篇小说家提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3、整体感知小说,知线索
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4、情节:人物态度,找出菲利普夫妇言行变化的代表句。
第一部分:1-4 故事的开端,盼 于勒。
第二部分:5-19 故事的发展,赞 于勒。
第三部分:20-47 故事的高潮,遇 于勒。
第四部分:48-49 故事的结局,躲 于勒。
5、思考
(1)、把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哪些事情使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一开始,他们厌恶于勒,认为于勒是“坏蛋”、“流氓”、“无赖”,这是因为于勒“糟蹋钱”,并占用了“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后来于勒来信说“赚了点钱”,“做了大买卖”,表示不但愿赔偿哥哥的损失,而且还要发财回来与兄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这时,就赞美于勒,于勒便一跃而成为“正直的”、“有良心的”、“好心的”、“有办法的”人。可是,在船上巧遇落魄归来成为穷光蛋的于勒时,于勒再次成为被咒骂的对象。由此可见他们对于勒的态度是随着于勒的钱财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表明了在19世纪末期的法国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只有纯粹的金钱关系,毫无亲情可言。
(2)、菲利普夫妇的内心活动是通过哪些方面显示出来的?
第一方面:对于勒态度的第一次变化之前菲利普夫妇的心理活动主要通过若瑟夫的介绍得以表现。
第二方面:吃牡砺的细节以及在船上遇到于勒时的心理状态,主要是通过若瑟夫当时的所见所闻来显示。描写他们的语言、行动和肖像(主要是神态)来表现他们的庸俗、自私、爱慕虚荣和冷酷的心理。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小说的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我的叔叔于勒》这个标题强调了于勒在作品中的地位,点明了于勒与菲利普夫妇一家的亲属关系。作者对于勒本人着墨不多,主要通过侧面来展示他的经历、遭遇和性格特征,但他对作品情节发展和主题的表现却起了关键作用。小说以他为纽带,推动情节的发展。标题寄寓了作者对于勒的同情,对菲利普夫妇的谴责。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的。标题正是采用了叙述者“我”的口吻来表达的。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亲,而他的儿子若瑟夫却偏偏要认“我的叔叔”,这就无情地鞭挞了像菲利普夫妇那样丑恶的拜金主义者,含义很深刻。
(5)“信”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于勒从美洲写来的两封信,被菲利普夫妇誉为“我们家里的福音书”,这对小说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心理和揭示中心思想起了重要作用。原来是菲利普“全家的恐怖”的于勒,突然变成为菲利普一家的“希望”,其关键就是他的两封信。于勒两封信的内容要点是:(1)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他的哥哥的损失;(2)说他发了财就会回到哈佛尔,并希望为期不远就可以一起过快活的日子。于勒透露金钱信息的来信,对菲利普夫妇具有无比巨大的诱惑力量。从此,在他们心中分文不值的“坏蛋”、“流氓”、“无赖”,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一个有办法的人”。“信”所带来的变化,说明金钱是支配一切的力量。它使菲利普夫妇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朝朝暮暮做着黄金梦,它又使菲利普的二女儿赖以顺利成婚。围绕着这两封信,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得以充分揭露,所以我们说,“信”是作者情节发展的基础,它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6、人物性格分析(讨论)
人物态度对比: 前:(从文中找出词语) 后:(从文中找出词语)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对民,爱慕虚荣。
“我”一个也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用同情心 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7、分析明快个性化的语言
(1)、“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揭示了菲利普夫妇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他想上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
(2)、“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菲利普夫妇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的描写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3)、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毕露无遗。
(4)、”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三个称呼强调了我于于勒叔叔的'骨肉关系,表现了我的善良、纯真,对穷困潦倒的叔叔的同情,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
8、精读船上巧遇的片断,了解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主要通过:表情、动作、言语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9、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小说中,当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此时的景色,明丽而轻快,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于勒就要给他们带回来一大笔钱,他们可以很体面地生活了。在小说的结尾,菲利普夫妇害怕穷水手于勒来“吃”他们,急忙改乘另一艘船回家时,他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景色变得阴郁沉重了。这反映了菲利普夫妇从希望的巅峰跌落到失望的深谷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我”对父母势利、冷酷的不满以及对叔叔的同情也隐含在其中。
10、小说主题讨论:
金钱至上
11、深入探求:
(1)、本文的情节安排巧妙自然,表现在哪些地方?这样安排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起什么作用?
本文的情节安排巧妙自然之处,主要表现在高潮部分,即当菲利普一家人正高兴地乘船去哲尔赛岛旅行,却在船上和他们盼望已久的现已沦为穷水手的于勒邂逅相遇。说它巧妙,是因为这种相遇正好是他们乘坐的船上,正好是在他们兴冲冲地去旅行的时候;说它自然,是说于勒生意上失败,不愿回到哈佛尔再受兄嫂的气,就在船上当了水手,菲利普一家正好乘这艘船,也就很自然地邂逅相遇。正是由于这一情节的安排,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的性格才得以最充分的表现,小说的主题也就得到极为生动和深刻的体现。
(2)、《孔乙己》中,作者安排了个“我”,本篇中也有个“我”,这两个“我”在作品中的作用一样吗?
基本上一样。在本篇中“我”是叙事人,把各种事件串成整体。小说所有人物的态度、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我”是个孩子,以纯真的童心,从“我”的角度来评说其他人物,寄托着作者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使读者随着“我”的感受去嘲讽、去鄙夷、去同情、去怜悯,既有力于表现主题思想,又增添小说的亲切感与真实感。
(3)、这篇小说是怎样巧妙安排情节的?
这篇小说取材于19世纪法国的日常生活,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作者构思极为精巧。他先以洗练的笔墨叙述了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情况和他们对于勒衣锦荣归的企盼,构成强烈的悬念;再插叙于勒在菲利普家中地位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于勒衣锦荣归的气氛;然后出其不意地安排于勒落魄归来,与兄嫂游船巧遇的场面,把故事一下子推向戏剧性的高潮。这种大起大落的巧妙安排情节,不仅收到了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而且把菲利普夫妇由恐怖到希望、由希望到躲避的内心世界和小市民“唯钱是亲”的丑恶灵魂暴露无遗,大大深化了主题。
(4)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法的好处是(1)事情是“我”耳闻目睹,使人感到真实可信。(2)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灵,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3)用讲故事的方式,有更多的自由。
12、辨析研讨,谁是主人公
(1)文题是〈,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于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主人公呢?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而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略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我”-----若瑟夫,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在父母不把穷水手当作兄弟看待后,仍认为于勒是“我”的叔叔,作者用这一标题道出了一个孩子的不满,同时,这个标题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而在“我”身上,表达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小说集中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2)“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A)、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
(B)、心中叔叔;
(C)、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这默念的话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粉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形象: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13、发散训练
①小说的结局怎样?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②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③写作:请以“人与人这间”为题,反映当代人际关系的中心。
14、小结。
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菲利普夫妇只认钱不认人、爱面子的形象。提示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15、作业。
(1)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中心线索
于勒贫穷富裕贫穷
菲
利
普
夫
妇厌恶诅咒热切盼望咫尺不认
全家恐怖全家唯一的希望出了大乱子了
分文不值置一所别墅重新拖累我们
坏蛋流氓好心的于勒贼、讨饭的
打发到美洲去多么的惊喜啊以免再遇见他
侧面描写主体部分
介绍家庭成员,引出于勒对于于勒态度的今昔变化全家旅游发现于勒证实于勒躲开于勒
小引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主题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二
教学设计思路
考虑到本文是外国文学作品,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多让学生自我感悟,包括多读,多讨论,多谈体会,多质疑问难;其次要求学生对文本要能创造性阅读,从主题、人物性格分析到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的认识,都力求有自己的看法,并能找到认识的根据,包括文本中的文字根据和文本以外的理论根据;再次,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写作实践,从多方面吸取作品的营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莫泊桑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拮据”、“栈桥”、“牡蛎”、“褴褛”、“撬”、“别墅”等词的字音。
3、掌握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目标
1、揣摩小说的主题思想及精妙构思。
2、能够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进一步熟悉小说的文体特点。
(三)情感目标
1、初步培养对社会问题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评判能力和再现能力。
2、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调适自身心态,摒弃不必要的虚荣心理,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
1、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妙的构思美。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媒体
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录音机;幻灯片,投影仪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法国作莫泊桑的信息。
2、认真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的情节发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在世界文坛上,有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们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的名作《我的叔叔于勒》,现在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你们收集的有关莫泊桑的资料信息,了解莫泊桑小说的艺术特色。
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人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福楼拜为师。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她的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他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短篇小说。他的作品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精理之中;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了很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左拉曾这样评价莫泊桑的小说:“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二、整体感知,探究问题
(一)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4、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问题设计说明: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有益于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时,几个问题又暗示了阅读本文的重点)
学生分小组讨论,在全班交流明确:
1、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嫂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问题设计说明:这个问题不难答。要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归纳起于勒的“简历”。从“于勒”人手理解全文内容,既切合题目,顺应学生阅读心理流向,又为理解菲利普夫妇性格特征,进而理解全文主题思想做了较必要的准备,同时,也为后面理解小说“谁是主人公”的问题做了铺垫。)
2、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菲利普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变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分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问题设计说明,这个问题由于学生是初步接触课文,思考问题或许过于表面化。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会得出如下分析结果,这里提出来,供备课时参考):
(1)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2)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3)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识。
(4)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很有钱,就会认下于勒。
(5)是菲利普夫妇向虚荣心造成的。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
(6)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头脑中只认识钱。
(7)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4、小说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学生精读菲利普夫妇一家在船上巧遇于勒的情节片断,了解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二)学生交流后明确
这篇小说主要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言谈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以菲利普为例,如作品写他发现卖牡蛎的老水手很像于勒时,他“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两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这是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心中充满了恐惧的感情。当他回到妻子身旁时,“神色张惶”说话“结结巴巴”,最后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这表现他内心的极度恐怖,仿佛大难即将临头,慌乱到了极点。再如菲利普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他“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妻子和女儿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菲利普夫人则怕花钱,迟疑不决,“很不痛快地:‘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这些语言揭示了菲利普装阔气好虚荣的心理,菲利普夫人虚伪、爱面子的心理。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选用课时作业。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说主题。
2、通过圈点批注法和朗读法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在经典阅读中启迪人生,引导学生在成长中坚守本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体会文章主题,认识社会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漫画:花钱买踢
教师总结: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国作家莫泊桑,莫泊桑“花钱买踢”是因为他要在作品中表现被人踢的真实感受。这个小故事,折射了他在创作上的追求:写作,要基于真实的生活体验。这种追求,使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成为一扇令人顿觉醒悟的生活窗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感受经典带给我们的启示。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莫泊桑(Maupassant 1850~1893)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其作品的基本主题是暴露资产阶级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的腐败堕落。
屠格涅夫:他是19世纪末法国文坛上“最卓越的天才”。
左拉:他的作品“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彩绝妙,令人叹为观止”。
恩格斯:“应该向莫泊桑脱帽致敬。”
2、字音字词
拮据jié jū 手帕pà 诧异chà 糟蹋 zāo ta 赚钱 zhuàn
拟定 nǐ 别墅 shù 栈桥 zhàn 煞白shà 牡蛎 mǔ
撬开 qiào 拖累 tuō lěi 女婿 xù 哆嗦 duō suo 褴褛lán lǚ
三、解题
师:文章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你认为这个题目在强调什么?
预设:强调了我和叔叔间永不变更的血缘关系。
师:但文中故事却围绕一个“变”字展开,你觉得什么在变,请联系文章内容回答。
预设:于勒的境遇在变。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在变。
四、梳理情节——“变”
师:请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有几次变化?并据此梳理文章的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1—4)开端——盼于勒。
第二部分(5——19)发展——赞于勒。
第三部分(20——47)高潮——见于勒。
第四部分(48——49)结局——躲于勒。
五、品析人物——如何“变”
师:请大家跳读课文,圈点勾画,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的?(可以从整句出发,也可以从关键字词出发来品析。)
1、方法示范:
示例:我和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品析:这句话运用语言描写,表现出母亲因为“我”给叔叔小费而异常愤怒的心理。“流氓”是对于勒带有侮辱性切不准确的评价,表现出母亲对于勒的厌恶心理。
2、自主品读:学生进行圈点批注,限时四分钟。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品析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帝朗读。
4、总结方法: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的。
5、总结性格:通过分析和朗读,你看出他们是怎样的人?
预设:虚荣贪婪、唯利是图、自私无情等。
六、主题探究——为何“变”
师:菲利普夫妇一直变来变去,那么他们不变的是什么?
预设:对金钱的占有欲望,认钱不认人的性格。
师:请大家小组合作,结合具体语句,多角度探究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人”的原因。
预设:
经济原因:学生可能只限于找到变现贫困的语句。教师可引导学生设想如何菲利普夫妇认下于勒,后面会发生什么事。
社会原因:学生可能会泛泛地说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崇尚金钱。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船长”“二姐夫”“惯例”来感受当时“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
爱慕虚荣唯利是图的性格: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读文章家人有机会就把于勒的信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的细节来感受菲利普一家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七、作者期许——不变的
1、谁不变
师问:不过文中有一个人却散发着美好人性的芬芳。他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给了他是个铜子的小费。”这些语句可以看出。
教师让学生采用波浪式语音强化朗读法朗读——一排学生读“这是我的叔叔”,两排学生读“父亲的弟弟”,全班学生读“我的亲叔叔”,并体会在朗读中读出了什么。
2、为何能不变?
师问:同样的境遇,为什么若瑟夫能做出和父母截然不同的选择?
预设:因为他是个孩子,没有收到社会的影响,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
师追问:那么他长大以后是否会变成第二个“菲利普”呢?
(师补充被教材编辑删去的开头和结尾)
师(总结):原来若瑟夫过去如此,现在如此,以后也如此。同学们,“人之初,性本善”,只不有的人受到生活的种种影响渐渐丧失了本心,而有的人却能一直坚守本性。作者就是借助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的对比,表达了他对人性的思索。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请相信——
不是一切大树,都会被暴风雨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发芽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会流失在人心的沙漠。
同学们,也请记住——
恻隐心,羞恶心,恭敬心,是非心,人皆有之。成长路上,让我们坚守本心,直面人生!
九、作业布置
续写练习:如果现在又在换乘的船上看到了有位富翁像于勒(或就是于勒),那么菲利普夫妇又会有哪些出色的表现呢?请展开想象,续写故事,注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开头为:回来的时候,我们换乘了圣玛洛船……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设计思想及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以文本为基础展开的。唯有对文本做小容量,慢节奏,深挖掘和实效益的研读,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听完张万国的《中学语文教学真谛的探索与实践》教学讲座,我从学生的事迹出发设计了这节课。主要紧抓两点:
一、“长文短教”抓人物: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二、“经典新教”挖新旨:在经典阅读中启迪人生,引导学生在成长中坚守本心。
本课以“变”为贯穿整堂课的关键点。通过“变”梳理情节,“如何变”来欣赏作者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为什么变——什么不变”来挖掘文章的主旨,最后再以“什么不变”来启发学生坚守本性,固守善良。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兴趣很高,能紧紧结合文本来分析人物,并品析作者的描写之精妙,且能在阅读中体察现实,感悟人生,获得生命滋养。
改进措施:1、在时间上稍微有点不充足,学生预习不够充分。这样的长文短教,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预习课文。
2、重点不够突出,在分析人物环节时间有点仓促,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下次讲这一课,要重点突出,该略则略,对文本的赏析要加大戏码。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四
一、样样——都要节省
母亲的话说得冠冕堂皇:既爱惜自己,有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但实际是什么?是既顾全面子,又节省开支。
“他低声”对妻子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么像于勒?”——虽“像”但仅仅是猜疑,还没有确定“是”于勒,但菲利普夫妇已经被吓得失魂落魄了。
19段,顺着二姐结婚的情节,自然的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的情节。
二、归纳主题;概括写作特色。
1、小说主题:
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设题目的: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明确19世纪法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金钱关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总结: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2、艺术特色:
巧设悬念
讨论: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鲜明的对比
三、作业:做《导与练》及《作业手册》未完成之题。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五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生:《我的叔叔于勒》),如果于勒是你的叔叔,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标题?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于勒是谁的叔叔?(学生回答可能:莫泊桑、若瑟夫)这两个人物是同一个人吗?小说中的“我”——若瑟夫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不是作者。
二、感悟标题,初涉小说
同学们在文章中找找和标题相照应的一句话,体会若瑟夫对叔叔的感情。
我在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句式上的反复强调叔叔是我们家的亲人,更流露出“我”对叔叔的同情,更显示了我内心无比心酸的感受。
我的叔叔究竟有着怎样的命运,他和我们一家将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泊桑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板书课题)
三、走进课文,熟悉小说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小说,思考两个问题
1、介绍于勒的命运
2、介绍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
2、小说中的于勒有着怎样的命运?请同学们找出课文的情节来说明一下。
早期放荡(第6段)
中期阔绰(8-10)
有一封被家人视为“福音书”的信我们请卢俊同学念一念。
老年落魄(29段后)
3、菲利普一家是怎样对待不同命运的于勒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①赶(第7段)“送”、“打发”表面上用词很客气,实际上暗示菲利普夫妇的狠心,惯例一词更是体现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冷漠关系。
②发了财的于勒让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第8段末,12段母亲的话(赞)
第3、4段,13、14、15段,语意反复,同样的情景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在他们的生活中却出现了无数次,足已写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企盼之情。
③朝思暮想的于勒有一天真的出现在菲利普夫妇面前时,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躲)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小结: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可以说是反复无常,然而变化的外衣下,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不变的内心:那就是金钱至上的丑恶灵魂。
4、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过:“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菲利普一家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家,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吧!(板书房子及房主菲利普)
①哀:生活拮据(jié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课文中是如何具体表现这一点的?(1、2段)
刚刚够生活,父亲很晚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
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
买减价的日用品,买拍卖的底货
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小结:用俭省的笔墨通过琐细的小事渲染菲利普一家拮据的家境。
②这一家有没有幸福的时刻?
接到于勒的来信
梦想用于勒的钱改善家人的生活
二姐终于结婚了
全家人去哲尔赛旅行
大家有没有发现菲利普一家的幸福有着怎样的特点?全家人将幸福寄托在于勒身上,是一种虚幻的幸福。
③怒(分角色朗读21-49段)
于勒败光家产
船上巧遇落魄于勒
若瑟夫多给小费
小结:生活是一部由金钱开动的机器。菲利普一家如同一个个提线木偶,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被一只幕后的手操纵着,这只手就是——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法国大文豪左拉曾经这样评价莫泊桑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读他笔下的人物,可以是哭或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这一节课,让我们怀着真诚的心去打开小说中那一扇扇生活的窗口,去欣赏我们心中那一道道别样的风景吧!
二、打开窗口,欣赏风景
艺术起于至微,请大家用心感受,看看你能不能从某个独到的角度来赏析这篇小说。
大家说说你找到了这篇小说中哪些有意思的地方,这些有意思的内容有怎样发人深思的东西?(学生自由表述)老师在学生的基础上示范:如于勒的称呼,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小说独特的视角、小说中的巧合、细节描写、小说的结局等,当然你们也可以自己寻找角度,来品味小说的独到意味。小组讨论
1、对于勒的称呼或评价
菲利普夫妇:恐怖(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贼、讨饭的、流氓
若瑟夫: 叔叔
小结:言为心声,对人物的不同称呼或评价不仅表现了于勒命运的起伏,更像一面镜子照射出菲利普夫妇用金钱来衡量亲情的虚伪自私的个性。唯一没有改变称呼的人是若瑟夫,他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在他心中亲情是多么的美好与重要。
2、景物描写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美丽的景色烘托了人物内心的快活和骄傲)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与刚上船时形成鲜明对照,表现菲利普夫妇一家失望沮丧的心情,深刻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冷酷无情)
一切景物皆情语,虽然小说的景物描写不多,却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前后不同的心情。
3、视角
①小说为什么要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反映现实生活?大家有没有读过类似以孩子为视角展开故事情节的文章?(《最后一课》、《皇帝的新装》等)
以纯真美好的儿童世界讽刺自私冷酷的成人世界,寄寓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②讨论:若瑟夫长大后会不会成为和他父母一样的人?
4、巧合
起先我们全家都十分盼望于勒会在船上,没有想到于勒果然就在船上,这就是巧合。
真是无巧不成书啊,巧合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令故事更加美丽,增强可读性。
5、细节
①可是每个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爱慕虚荣,渴望过上上流社会的日子)
②吃牡蛎
父亲突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毫无疑义,父亲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位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既怕花钱,又爱面子)
③菲利普夫妇在见到于勒时一系列的动作神态语言
细节决定成败,莫泊桑用一系列传神的细节为我们塑造了菲利普夫妇这样鲜明的人物形象,大家从刚刚的细节中可以看出他们有着怎样的个性特点?
爱慕虚荣、虚伪自私、冷酷无情、贪婪势利
小结:总之,菲利普夫妇是钻到钱眼里去了,他们不是这一家的主人,金钱才是这一家的户主,他们成了金钱的奴仆,在金钱的操纵下,于勒被逐出了家门,“我”也很难融入此家,亲情也随之被拒之门外。(板书:钱、亲情、我等)那么与冷酷无情的菲利普夫妇相比,于勒对钱和亲情的态度又是怎样的?(青年时挥霍钱,阔绰时不忘哥哥,在他眼中没有用金钱来衡量亲情,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中,贫穷一下子击败了于勒。)
三、体验感悟,提炼升华
金钱毁灭了于勒这样没有金钱意识的人的生活,扭曲了像“我”的父母那样视金钱为上帝的灵魂,同时它又在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
四、走近作者,拓展提高
一部震撼心灵的作品背后,一定有一位伟大的作者,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走近作者。
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充分显示出他的社会风俗画家的才能。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都有独到之处。代表作有《羊脂球》《漂亮朋友》《米隆老爹》《项链》等。
五、放飞想象,拓展提高
有人说,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这部伟大的作品是否能让你插上想象的翅膀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一课的作业。你们可以先在课堂上讨论一下。
续写:
当衣衫褴褛的于勒敲响菲利普家……
改写:
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的是富翁于勒……
六、课文小结
同学们,其实金钱并不像平常所说的那样,是一切邪恶的根源,唯有对金钱过分的贪欲才是一切邪恶的根源,它可以成为许多东西的外壳,却不是里面的果实。让我们记住这句话:金钱并不就是幸福,一个人即使贫穷也能成为精神的富翁。(板书:幸福)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体会巧妙的构思,把握曲折的情节;
2.理解通过语言、行动、神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对金钱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重点难点
1、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他的匠心独运。
2、小说主人公的确定及对金钱关系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勒:穷-富-穷
菲利普夫妇:盼-赞-见-躲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师: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话题。(板书:我的叔叔于勒)
二、检查预习
1、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2、了解作者及主要作品。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
3、检查字词,纠正读音。
三、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指名概述故事情节。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1)要求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学生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3)学生讨论:从上面的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4)归纳本文的情节。(情节的每部分用一个字来概括)
教师引导小结(板书):盼----------赞----------见---------躲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研读课文,归纳主题
1、开头菲利普夫妇如此盼望于勒归来,结尾却千方百计躲避,原因是什么?(结合情节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金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2、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揭示了什么主题?教师出示四种主题说(见课件)。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只要言之成理给予肯定。教师点拨:以上几种说法都有其片面性。我们可以概括为: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在现实社会里金钱关系对人、对人性的扭曲和破坏,对“金钱至上”的思想进行了批判。
3、小结:在那样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菲利普夫妇对弟弟反复无常的变化,就是缘于“金钱至上”的观念。对于勒的态度变来变去,崇拜金钱的心理却始终不变。
五、布置作业,学会反思
1.如果你身边也有像菲利普夫妇和于勒这样的亲戚,你如何看待他们?
2.圈划标记文章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句,并批注出性格特点和描写方法。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分析形象,赏析写法
1.说话训练。要求用以下句式:我认识了一个(人物性格特点)的(人物),你瞧,(人物表现),运用了(描写方法)。
菲利普夫妇:自私虚荣、唯利是图、冷酷无情、金钱至上
于勒:花花公子、坏蛋、流氓、无赖;正直、有良心;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以上都要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提示:重点研读第25到38段)
2、讨论: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题目为什么是“我的叔叔于勒”?
明确:于勒的贫富变化是小说的中心线索,故事紧紧围绕他的命运展开,他的暴发和沦落,直接决定了菲利普一家对他的亲疏好恶与喜怒哀乐,从而鲜明地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和社会意义。
3、“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形象: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是线索性的人物。
4、赏析手法。围绕以下话题自由发言:①曲折多变的情节安排②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二、自主展示
1、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场景:轮船上,人物:“我”、菲利普夫妇、于勒,情节:从菲利普夫妇吃牡蛎到发现于勒直到离开这部分。要求细致分析菲利普夫妇的行动,语言和性格。
2、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学生自由发言。点拨:①不要把实现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去奋斗,去努力,去争取。②在亲情和金钱上,应该珍惜亲情,淡泊名利。③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同情,树立正确人生观。
三、总结课文
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揭露了金钱对亲情的腐蚀和危害,反映了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四、布置作业
1、如果菲利普夫妇遇到发了大财的富翁于勒,其表情将会怎样?夫妇间又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呢?
请写200字左右的片段练笔。
2、完成《补充习题》相关内容和一课一练作业。
教学
后记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七
一、教学设想
考虑到本文是外国文学作品,设计时首先重在多让学生自我感悟,包括多读,多讨论,多谈体会,多质疑问难。其次对文本要能创造性阅读,从主题、人物性格分析到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的认识,都力求有自己的看法,并能找到认识的根据。教学本文,拟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欣赏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第二课时品味细节,评价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二、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习运用各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欣赏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3)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和评价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学法指导
采用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要学的《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这样的一篇小说。
(二)自读,辨析主要人物。
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即看人物的活动及活动所起的作用,是否能表现作品的中心,揭示主题);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大家开始阅读,做好记录,并确定小组发言人。
2、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批注。
3、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归纳小结:
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
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阅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他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探究三:“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若瑟夫,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
(三)梳读,体会精妙构思,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并通过梳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探究四:作家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
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
③“于勒写信告知兄嫂其不幸落魄”,课文这样改写效果好吗?
讨论明确:
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
②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③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
探究五: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四)请同学们课后再读课文,并且就“我眼中的xxx”进行人物分析
要求:从文本依据和生活经验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克拉丽丝、菲利普、于勒和“我”若瑟夫,这些人物在同学们的心目中都是什么样的?
(二)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探究: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交流作业:我眼中的xxx。
2、品味细节,评价人物形象。
在阅读一篇文章,面对同一个人物时大家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你们的看法有没有依据呢?我们现在就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人物描写的语句来证明自己的看法。
(老师给与评价及方法指导: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鼓励学生从文本依据和生活经验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找寻最真实也是最正确的认识。)
(三)赏读,创意探究:
1、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假设:文章结尾处写我们一家仓惶地从岛上逃离,远远避开了于勒。如果故事情节发展成:
A.我们没能避开于勒,大家都明明白白认出了对方,一切又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呢?我的父母、于勒、姐姐姐夫、甚至是船长又会是如何表演呢?
B.于勒没有穷极潦倒,而是衣锦还乡,我们在栈桥边迎接到了他,一切又将会如何表现呢?
请同学们进行积极的想象和创作,选择性续写人物的言行。
2、学生小组进行创作。
3、学生发言,老师给与评价及方法指导。
我们在进行小说的阅读、人物形象的把握时,要充分细致地从人物的多种描写入手分析,多角度的审视人物性格的生成,不要简单地贴标签似的把握人物,要以变化的眼光多元地进行分析。其实,正因为人物性格的丰富和多元,才使得莫伯桑的小说经久不衰,许多经典小说也正是因为其人物性格的丰富和真实而广为流传。
(四)拓展阅读:
课外阅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或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选择其中一篇,选择一个人物进行性格分析。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