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方案 >

《海上日出》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3-07-09 12:08:45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摘要】《海上日出》精品教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海上日出》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海上日出》教案 篇一

教学

1.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

2.学习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海上日出的录像、图片。

一 导入

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已经初步感受到了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象,那么,今天我们就伴着优美的乐曲,把你想象到的海上日出的景象用你的画笔描绘出来。

二 读课文,听音乐,想象作画(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勾勒出来。(放音乐)

2.边画边悟,然后用一两句话描绘所画出的图画。

3.互相评画,细细揣摩,品味语言的精妙。

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1)一纵一纵:缓慢的状态。(“一纵一纵”读得语速要慢。)

(2)冲破:速度快。(“冲破”要读得有力、节奏快,体现“冲破”的力量。)

(3)一刹那:时间极短。(“一刹那”要加重语气。)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这段描写突出了“海上日出”的什么特点。(颜色、光线变化多、快。)

5.看录像,加深对“海上日出”景象的印象。

6.有感情地读课文,修改自己的图画,积累自己喜爱的句子。

三 读课文,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相互说说这两个自然段描写的是什么景象,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描写了“云薄”“云厚”两种情况。)

2.再读课文,找找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云薄”和“云厚”。

云薄:阳光透过云缝射到水面上。

云厚:黑云,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染:云朵的薄厚颜色不同,阳光透过时形成的颜色就不同,像染料染过一样。

3.这两个自然段运用了“有时候……有时候……”的句式,你能从中体会出什么吗?

(说明作者对海上日出进行了多次的观察,和前面的“常常早起”相呼应。所以我们要养成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四 品味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1.齐读第6自然段。思考:这是什么句型?(反问句。)

2.对“奇观”的理解: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3.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之情。)

4.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或感叹句,指名读。几种表达方法哪种好,为什么?(反问句更好,加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五 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

1.在课的设计上教师也重点抓了“读”这一方面。抑扬顿挫的语调,声情并茂的情感,起到了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在深情的“美读”中,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了海上日出的美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一般都有看日出的体验,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谈感悟。

1.看拼音,写词语。

2.选词填空。

光芒 光亮 亮光 光彩

(1)一刹那间,太阳发出夺目的(亮光),它旁边的云也有了(光彩)。

(2)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光彩—(光芒) 分辨—(辨别) 转眼间—(一刹那)

范围—(界限) 奇观—(奇景) 目不转睛—(全神贯注)

4.请分析下列句子在写法上的特点,并按要求做题。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这真是伟大的奇观哪!

你觉得哪句好呢?说出理由。

一 作者资料库——巴金

巴金(1904~20xx),中国文学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他的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长篇小说和数量可观的短篇小说。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20xx年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有《巴金全集》行世。

二 如何进行观察写景物

日出日落其实是很平常的事,为什么作者能把很平常的事写得细致传神、变化万千呢?那是由于作者善于观察并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多方面地展开描写。“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作者在这里观察得很仔细,并且联想丰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太阳写得活灵活现,让人很快就能联想到当时的情景,这就是最引人入胜的。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观察、细心观察,还要发散思维,充分想象,可以运用多种写作方法把景物写逼真,这样才能吸引读者。

《海上日出》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泰山日出》。

2、难点:文章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有关日出的图片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

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饱饫(yù) 无餍(yàn ) 醒豁(huò) 厚毳(cuì) 雾霭(ǎi) 溟蒙(míng) 飒飒(sà) 祈祷(qídǎo) 层累(lěi) 蜿蜒(wānyán) 驰骋(chíchěng) 涛澜(lán)四隅(yú) 浮礁(jiāo) 海句力士(gōu) 无垠(yín)横亘(gèn) 消翳(yì)

4、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诗哲等。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 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 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 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 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 、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 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 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 《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 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 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 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 、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 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 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 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 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 《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 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 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 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 ,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5、释题:

本文选自《巴黎的鳞爪》。

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6、再次品读课文,学生齐读。

7、互动学习:

互动1: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两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明确:刘白羽:见课本第4页。

好处1: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刘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颖,刘白羽式的创造。

好处2:刘白羽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来表现日出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极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

好处3:“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

徐志摩:见课本第10页。

好处:传神地刻画了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说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精采描写,比较三者之间的精妙所在。

屠格涅夫:见课本第2页。

好处:此比喻句把对耀眼亮色(光线)的敏锐,精致的感受描写了出来(色彩描绘的很精致);另外在情绪上将作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自然巧妙契合,光柱的跳跃,旭日初升的清丽,清晨的宁静化作了“肃穆的欢悦”。传神,精致。

互动2:认真品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它其实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种渴望?

明确:见课本第9第10页 ①②③④⑤⑥

在文中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一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文章中如“光明”“复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现“五四”精神。作者夸张的欢乐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文章中的悲喜交互,也表明光明来之不易,它经历了漫长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冲破了重重的障碍,也得以觉醒,这艰难的获得让作者悲喜交互。

互动3:本文作者除了对日出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还着重写了日出前的云海,结合“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说说几位作家对云海描写的精妙之处。

明确:见课本第8、9、11页

海涅:比作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露出的干的土壤。

姚鼐:比作数十立的樗蒲。

徐志摩:日出前:绵羊(温顺、恬静)

日出后:兽形波澜(灵动、活泼、生机无限)

互动4: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除了以情动人外,文章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言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细品味文中节奏感强,意蕴丰富的句子。

明确:见课后题“词语品味积累”。

文章语言:1)新颖的搭配(生动、传神)

2)根据字义临时造词(新鲜、典雅)

互动5: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写法的异同。

明确:刘白羽:把景象写透了,才激动起来,慢慢诱导读者激动,避免读者跟不上趟而无动于衷(层层烘托、步步蓄势,在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奇景)

徐志摩:很善于调动读者情绪和作者同步发展,循序渐进。徐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情绪来得很快,很突然,引起读者的惊异,以戏剧性的悬念,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刚开始漫不经心,懒洋洋,笔锋一转“果然”读者的情绪还没跟上“我不由得打声狂叫”引起读者的惊异的作者激动的景色,倒不一定一下子很惊人,很令人震撼,写景抒情文章常用的手法,以作者的情感为主导。

刘白羽:1)描写角度新

2)立意深远

3)表现手法巧妙

徐志摩:词藻华丽、立意新奇、色调绚烂、富有音乐性。

9、小结全文:

文章通过诗话的语言,神奇的想象,将个人的内心灵思和对风景的体验幻作祝祷的巨人,热情的赞颂了他对东方文明的热爱之情。

《海上日出》教案 篇三

目的要求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会本科生自信词,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练习用“扩大”、“分辨”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没有住在海边,大部分同学都没有看过日出,但是你能想象日出的景象是怎样的?谁来说说?

二、指导看图:

1、投影图片1和图片2 说说图中是怎样的景象

2、检查朗读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段

①指名读课文

思考:“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日出?

②指名回答

2、讲读第2—3自然段

①微机出示图片(一)说说图意

顺序:(天空—太阳—海面)

②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

③讨论解答:

日出前天空有什么变化?

重点理解词语:天水相接范围目不转睛

太阳是怎样升起的?说说过程

理解词语:一纵一纵一刹那夺目

演示日出的过程欣赏壮观的景象

④指导朗读句子(日出过程的句子)

体会用词的准确

3、讲读4—5自然段

①微机出示图片(二)

指导观察云—太阳

②指名读4—5自然段

理解词语:分辨灿烂重围光亮

概括段意

指导读句子“他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黑边……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红色。”体会“镶、透、染”等词好在那里?

4、讲读第6自然段

齐读课文

“奇观”指什么?

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作者看到这壮观的景形象,心情怎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朗读课文

四、作业:

1 练习背诵课文

2 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练习背诵课文

1、练习背诵第一段

2、指导背诵第2—3自然段完成思考练习2

3、指导背诵4—5自然段

4、同桌练习背诵全文

5、抽查

二、指导书写练习用“扩大、分辨”造句

1、指导写生字

2、理解“扩大、分辨”并造句

3、书写句子

4、听写生字

三、小练笔

写早晨校园的一处景物

四、作业:

1、熟背课文

2、预习第3课

板书设计:

2 海上日出

冲、跳

上升 躲

露半边 黑云

红霞 透

浅蓝 光亮

教学札记:

学生在观察图画时对于两幅日出图区别之处看不出,只认为第二幅图是第一幅图的延伸。同时“分辨”与“分辩”分不清楚。

《海上日出》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

2、体会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把握课文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塑造人物形象的。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用多媒体作教学辅助手段,介绍作家、作品、剧情背景等,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指导学生演出课本剧,开展人物形象的对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体验中,把握人物性格,进而产生审美愉悦,获得相关的戏剧知识和生活教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理解潘、李形象的现实意义,教育学生学会辨析社会中巧取豪夺、尔虞我诈的社会现象,教育学生懂得做人做事要讲天地良心、仁义道德,对不幸的人要怀有同情怜悯之心。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2、难点: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三、教学时数:

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话题引入:同学们,知道中国现代文学中四大文学体裁是什么吗?以前我们学过诗歌、散文、小说,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戏剧。

(一)了解戏剧知识

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种类:

A、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

B、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C、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

D、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等。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说明,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戏剧《日出》

(二)作者简介及《日出》内容概述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戏剧“三部曲”有一鸣惊人的《雷雨》、名振剧坛的《日出》、别具一格的《原野》。

《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选文中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的善良、忠厚和倔强的性格。

(三)你预习好了吗?

用心

爱心

专心

1、需要掌握的字词

嗫嚅(nièrú)萧条(xiāo)踌躇(chóuchú)凄(qī)楚咳嗽(sòu)狞(níng)笑

爆发(bào)岂有此理(qǐ)半晌(shǎng)存蓄(xù)瞅(chǒu)庶务(shù)

2、课文内容的了解

(1)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

(2)这几个人物之间有哪几次大的冲突?第一次是黄省三向李石清求情遭到拒绝。

第二次是李石清让黄省三去拉洋车,上街要饭,去偷东西,最后竞让他去自杀。第三次是潘月亭无情地拒绝黄省三的请求。

(四)视频欣赏,分角色朗读精彩段落(p61其实,事情很p63拼命我也得活下去啊!)合作探究

1、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了三条什么样的出路?(李石清让黄省三去“拉洋车”,“上街要饭”,“去偷东西”。这三条根本不是出路,而是把黄省三逼上绝路)

2、从这一节戏剧冲突中看,黄省

三、李石清各有什么性格特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的三条出路,表现了他的狠毒、阴险、没有人性。

黄省三的一次次恳求、辩解则表现了他的懦弱、无能、爱面子、胆小怕事,同时也表现了他的家庭责任感和爱心。

3、片段中人物语言有时欲言又止,耐人寻味,你能补充下列破折号后省略的话吗?试体会其好处。

①那你可以到街上要——(饭)

②您说,要我去——(偷)潜台词

一种特殊的台词。潜:隐藏。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人物所要表达的真意,常常起到“言外有意”,“弦外之音”的艺术效果。

使用潜台词的好处:使人物语言耐人寻味,推动剧情,刻画人物,吸引观众。

(五)拓展延伸

在《日出》第四幕中黄省三被迫自杀,升为银行襄理的李石清也被潘月亭无情解雇,成为又一个“黄省三”。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想。

参考:更深刻的表现潘月亭的之流的冷酷残暴,从而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巧取豪夺,尔虞我诈的金钱关系,让人们清楚的认识那个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六)小结

通过这个剧本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戏剧的一些基本常识。这篇课文描绘了下层劳动者的饱受欺凌,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正是通过对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吃人的罪恶本质,表达了作者憎恶黑暗、同情下层劳动人民、渴望光明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结合相关语句自己分析潘月亭的性格特点。

2、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

用心

爱心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要求: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随着作家巴金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二、检查预习

1、分别观察图1和图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读音。

三、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

2、学习二三自然段。

(1)说一说图1景象。

(2)指名读文二三段,边听边想象。

(3)用投影片帮助理解。

(4)理解重点词语。

天水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5)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概括大意。

3、讲读第四五段。

(1)有云时,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挂图2,指导观察。

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

(2)指名读第四五段。

想象太阳躲进云层里和太阳透出重围时,云和海水的变化。

(3)理解第四五段,读读想想。

(4)读第五段,体会“镶”“透”“染”等词的好处。

(5)读第四五段,概括大意。

4、讲读第六段。

(1)读文,“奇观”?

(2)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并听写。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记。

二、练写生字词。

三、读背第一段。

四、读背第二三自然段,做有关练习。

1、朗读第二三段。

2、完成思考练习。

3、自读第二三段,想象,背诵。

4、练习背诵第二三段。

五、读背第四五自然段。

1、朗读第四五段。

2、完成练习3。

3、想象、记忆文章。

4、练习背诵第四五段。

、看图,全班试背全文。

七、指导造句。

1、“灿烂”“目不转睛”在课文中说什么?

2、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这两个词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4、口头造句。

八、巩固生字词。

1、自己识记。

2、听写词语。

九、作业。

1、背诵课文。

2、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

3、预习《燕子》。

《海上日出》教案设计 篇六

一、教学要求: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辨析“光彩”、“光芒”,会用“目不转睛”、“果然”、“终于”、“不仅……连……也……”等词语造句。

3、理解作者运用哪些词语、句子把日出的过程和景色生动地描述出来。

4、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并能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篇描写日出或日落时晕色的短文。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第三段是课文的重点,这两段写作者在一般情况下观察到日出的景象和在特殊情况下(多云)观察到日出的不同情况。

难点:课文第5自然段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读1~3句,抓住“然而”、“后来”这些词语,理解太阳的动态和云片色彩变化,想象当时天空的美景。然后着重理解这一节的最后一句,“这时候,不仅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想象这时阳光照亮一切的奇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尝试设疑、突出主线、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四、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五、使用媒体:小黑板、挂图、投影、幻灯。

六、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海上日出》。

二、启发谈话:

本文选自中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海行杂记》。这篇《海上日出》是作者在船上几次看到海上日出时所得的总的印象的具体记县,海上景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大家读读课文就会明白了。

三、指导自学。

1、要求轻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

2、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不理解的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4、把作者描写日出时最美的句子画下来。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的景色?

四、交流自学情况(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生字新词:红霞、范围、分辨、奇观,刹那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读得流利、正确。)

3、讨论。

①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象?(天气晴朗时、有云的情况下)

②课文共分几段?(全文分为四段)

五、读讲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文章,作者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

3、这一段与全文关系怎样?(结构上有提挚全文的作用--全文总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用卡片检查识字和理解词语的情况。

二、读讲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太阳还没有露面之前,天空的颜色有些什么变化?

2、“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这句话中“知道”是什么意思?

3、个别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课文5句话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描写太阳升起的过程的?

4、文章用了哪些词句分别写出了太阳升出海面时的颜色、形状、光亮、动态的?

5、导读第三自然段。

6、读“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与“太阳向上升”比较哪句好?为什么?好在哪里?

7、齐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4、5自然段。思考:两个“有时候”各指什么样的情况下的日出景象?

2、当云薄时,海边的臼出是怎样的景象?

板书:水天一色一片灿烂

3、当云很厚时,日出又是怎样的奇观?

4、第5自然段中,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

5、齐读第二段。

6、小结:课文二、三两段描写了不同天气里海上日出美丽雄奇的景象。

四、读第三段

1、练读第三段。

2、这句话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教学小结: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写这篇《海上日出》有什么特色?

第一、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第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把太阳升出海面的过程描写得生动、传神。

第三,课文用词非常确切、传神。)

3、练习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并通过多种形式练习背诵全文。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去组词造句。

2、概括文章段落大意,扩展学生发散维能力。

3、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三段是重点,写观察到日出的

景象和在多云情况下到日出的不同情况。

教学难点: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投影机,幻灯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板书设计

日出前:浅蓝 红霞 越来越亮

日出时:负 纵 升 冲 跳 射

海上日出 薄云:躲时 透过 直射 亮光

日出后: 厚云:镶 透出 出现 染成 光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文章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中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海行杂记》。《海上日出》就是作者在船上几次看到海上日出时所得的总的印象的具体记录,海上的景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绘的?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就会明白了。

二、引导学生自学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2、画出生字、新词,要求自己查有关资料。

3、画出不懂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与学生交流自学的情况

1、学习生字新词:范、扩、辨、红霞、刹那、奇观。

2、请学生回答如何分段,并概括大意。

3、按照分好的段落,分小组阅读(读得流利、准确)

四、进行小组讨论,解说课文。

1、指名第一段,思考问题:这一段作者写了什么?第一句“常常”说明的是什么?这一段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2、发动学生积极回答,自己进行补充说明。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提问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识,并造句。(通过检查,了解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把字词教学落实好。)

二、读讲课文第二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问题:太阳没露面之前,天空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在幻灯片上填上答案。

2、第四句中的“知道”是什么意思?

3、导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太阳像~~~可爱”这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4、作者写太阳升出海面是分几层意思写的?

5、齐声朗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三段

1、叫学生有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2、“阳光透过``````灿烂的亮光”这句话为什么说很难辨别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山?

3、“这时候``````光亮的了”这句话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两个“有时候”各指什么样的情况下的日出景象?在第5自然段中有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的?

5、齐声朗读第三段。

五、小结:课文第二、三是如何描绘出一幅海上日出的美丽奇特的景象的。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一遍,体会文中各段与全文的关系。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

3、课后搜集巴金爷爷的其他文章阅读,可以举行一个巴金爷爷文章阅读会。

《海上日出》教案 篇八

目的要求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会本科生自信词,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练习用“扩大”、“分辨”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年 月 日)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住在海边,大部分同学都看过日出,水来说说日出的景象是怎样的?指名说说。

二、指导看图:

1、投影图片1和图片2 说说图商会了怎样的景象

2、检查朗读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段

①指名读课文

思考:“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日出?

②指名回答

2、讲读第2—3自然段

①微机出示图片(一)说说图意

顺序:(天空—太阳—海面)

②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

③讨论解答:

日出前天空有什么变化?

重点理解词语:天水相接范围目不转睛

太阳是怎样升起的?说说过程

理解词语:一纵一纵一刹那夺目

演示日出的过程欣赏壮观的景象

④指导朗读句子(日出过程的句子)

体会用词的准确

3、讲读4—5自然段

①微机出示图片(二)

指导观察云—太阳

②指名读4—5自然段

理解词语:分辨灿烂重围光亮

概括段意

指导读句子“他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黑边……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红色。”体会“镶、透、染”等词好在那里?

4、讲读第6自然段

齐读课文

“奇观”指什么?

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作者看到这壮观的景形象,心情怎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朗读课文

四、作业:

1 练习背诵课文

2 识记生字

《海上日出》教案设计 篇九

江苏省宝应县教委教研室 刘咏春

《海上日出》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课文第三自然段共有五句话,具体描述了“无云时日出”这一动态景观,是课文的重点。教学时,如若逐句讲解,原本蔚为壮观的日出景象会变得支离破碎,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调动。那么,如何去突破这一难点呢?

一、读文作画,感知语言。

读文作画,就是先让学生读通这个段落,从整体感知上这一段的语言,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五人小组,一个小组读一个句子,并根据所读的句子内容作画。

读文作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即由文字符号还原成图画的过程。通过这一还原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再造事物的形象和课文的意境,从而比较深入地感知课文的语言。

二、评画学文,品味语言。

看似简单的读文作画,一经评议,却会发现学生由于读书不仔细,所作的画有许多欠妥之处。评议图画这一环节不可马虎,因为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极好时机。评画的实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咬文嚼字”,从而品味其规范的语言,领悟语言形式是怎样被用来贴切地表情达意的。如第3自然段第一句话是这样的: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时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 光。”

一生这样画:

其他学生进行了如下评议:

生:这时的太阳,课文中是说“小半边脸“,你画成了“大半边脸”,太阳应该还要小一点儿。

生:这时的太阳,课文中说“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所以应该把太阳的光芒去掉。

生:太阳是“红得很”,应该用深红的水彩笔画,不能加黄颜色。否则此刻的太阳就变成“光亮”的了。

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简单的一幅图,学生却读得如此仔细,评得如此认真。这样的学习无疑会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他们认真读书的习惯。在评议中,他们自然也就领悟了语言,品味了语言。

三、赏画诵文,积累语言。

在这一环节,我们的教学重点是借助图画这一中介帮助学生背诵课文,从而积累规范的语言。

经过评议、修改,学生所作的画应该能够较好地体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可选择五幅较为突出的图画(一句话选择一幅图)依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一边欣赏这些小画家精美的“作品”,一边朗读、背诵课文的这个自然段。这实际上又是一个还原过程,即把图画还原成规范的语言文字的过程。通过这一还原过程,学生能够有效地积累规范的语言。

四、看图作文,运用语言。

积累语言还不是我们的目的,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变消极的语汇为积极的语汇。为此,我们仍可借助“图画”这一中介让学生看画作文,当然,此时的图画不再是学生的“作品”。但教师用的应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画面,以便学生借鉴使用课文的语言。比如此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一幅日落图,让学生试着描绘日落这一动态的景观。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1999年第12期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海上日出》精品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海上日出》精品教案【精品多篇】范文,共有13417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海上日出》精品教案【精品多篇】下载
《海上日出》精品教案【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