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方案 >

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3-07-09 10:54:32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导读】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精品多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过程,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尝试教学法

教具:

题卡、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看卡片说得数(表内乘除法)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知

刚才的口算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表内乘除法口算,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许多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算除法。(板书课题,提出目标。)

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的挂图,你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根据我们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轻声说一说)

师有重点地板书如下:

生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黄瓜?

生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3:李阿姨平均每人运多少箱?

生4:李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5:李叔叔平均每次大约运多少箱?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

指第一个问题,会列算式吗?(指名列式)

请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会读吗?指名读(顺读、倒读)

三、思考交流,探索新知

1、60÷3=20(箱)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2、小组选代表全班交流

方法一:想乘法算除法————20×3=60,所以60÷3=20。

方法二:去添0法————6÷3=2,所以60÷3=20。

方法三: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

方法四:6个十÷3=2个十=20。

小结:同学们的口算方法都不错,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们做题时不管采用哪种口算方法,只要算得又对又快就行了。

4、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并与同桌说说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5、指名回答,师板书。强化两种读法。同时说出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6、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在14——15页,同学们看书填空,有不懂的就提出来。(4、5题下节课再研究)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撑握了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进行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活动体验,巩固运用。

1、做一做1、2题。

(1)题独立完成。

(2)题独立完成,指名说口算方法。再观察一列(还可再加两题),看看能发现什么?

师生总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计算时,应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计算。

(3)学习“你知道吗?”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让生感受数学符号产生过程和数学家的智慧。同时让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一些有关除法史料以及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

2、看算式,写得数。(小黑板)

480÷6640÷8420÷7540÷9400÷5210÷7800÷8 100÷5200÷4320÷8450÷9280÷4300÷6560÷8

指名核对,并选题说计算方法。

3、列式计算。

(1)、320里有多少个4?

(2)、90除以3等于多少?

(3)、7除420得多少?

(4)、被除数360,除数是9,商是多少?

独立完成,指名核对。

4、在□填上合适的数

180÷□=30210÷□=30

1500÷□=300 3000÷□=600

五、回顾全课,畅谈感受。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哪些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实际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熟记1千米=1000米。

教学步骤

一、通过观察等实践活动为新授知识作好准备。

教学前可利用课外活动、队活动等时间进行一些观察度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知识。A参观车丫和码头,看看汽车、火车和轮船的航运里程票价表。B观察公路的里程碑,并从这块里程碑直到下块里和碑,实地观看100米------5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体会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C测量操场四周的长度(或跑道的长度),算一算要绕几圈(或直几个来回)才是1000米。这样使学生对“千米”的长短有初步的了解。

二、复习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口答:1米等于几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1厘米等于几毫米,1米等于几厘米。

3、填括号(说一说推理过程):

2米=( )分米 50分米=( )米

6厘米=( )毫米 30厘米=( )分米

7分米=( )厘米 80毫米=( )厘米

三、新授

1、导入新课

量比较精密的零件常用毫米作单位;量课本的长、宽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教室的长、宽可用米作单位;那么

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用什么单位合适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2、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千米”。

(1)知道了1米的长度,你能想象出1000米有多长吗?

(2)出示运动场遗产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通常是400米,跑2圈半大约是1000米。

(3)推出“千米”概念,揭示进率。

A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

B引导学生对上式等号两端进行比较:用等号连接,说明它们所表示的长度怎么样?等号两端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一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C熟记进率。想想看:“千米”中的“千”相当于1000中的几个“0”?1000中的几个“0”相当于一个“千”?

四、练习

1、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用单位。

教室长3( ),小明身高130( );高速公路长50( );铅笔尖长4( )。

2、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2厘米 2分米 2千米 2米粉2毫米

3、带领学生观察:课前在一条直的路边量出100米的距离并在两端插上标杆。问学生: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

4、要求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做第71页“做一做”,中的两道实践题。

五、总结(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

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

活动重点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

活动难点

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游戏

(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

写数猜数:

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

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

揭示课题:

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

(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

1、情景研究:

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

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平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

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再理解方法:

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

小数+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

3、尝试应用:

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

(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欣赏

(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

生:假设法

生:(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4、巩固方法,准确填数:

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和+差)÷2=大数的方法,对后一组选择(和-差)÷2=小数的方法。

三、探究变化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差问题。

1、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和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猜测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平均分数的意义。

A、数学:(96+8)÷2=104÷2=52(分) 语文:96-52=44(分)

语文:(98-8)÷2=88÷2=44(分) 数学:96-44=52(分)

对方法A进行反思和质疑。寻找错误的原因。

B、数学:96×2=192(分) (192+8)÷2=200÷2=100(分) 语文:192-100=92(分)

语文:96×2=192(分) (192-8)÷2=184÷2=92(分) 数学:192-92=100(分)

C、数学:96+8÷2=96+4=100(分)

D、语文:96-8÷2=96-4=92(分)怎样理解8÷2?

2、认真选择(机动题):大强和小强共有300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50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

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

学习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的策略很多,用假设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和-差)÷2=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大数,(和+差)÷2=大数;巧用平均数移多补少等。

五、欣赏变化

1、转化成3个大强

2、转化成3个小强

3、转化成3个爸爸

课堂延伸:

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考,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除了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外,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

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学习新课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

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练习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厦门的位置,说说厦门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北京在厦门的什么方向?

接下来让学生独立填写:

(1)厦门在北京的_____方向

(2)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

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

(3)北京的东南方有_____省市。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设计说明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已有的经验和要学习的知识紧密结合。因此,本设计在学习新知之前鼓励学生说一说: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一是投石问路,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二是能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资源;三是创设一个关于年、月、日的知识情境,在不经意间为引发学生的疑惑作铺垫。

2、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本设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从新课的引入到课后的练习,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小课堂、大社会”,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重观察,引导发现,培养能力。

本设计通过年历卡及相关统计表,让学生在观察和发现中掌握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使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中获取新知,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20xx年、20xx年的年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

预设

生1:一年有12个月。

生2:有的年份有365天,有的年份有366天。

2、说一说记忆中美好的或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生自由汇报)

3、观察教材76页主题图,说一说年历上标注了哪些特别的日子。在这些特别的日子里,都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年、月、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年、月、日)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感兴趣、熟悉的素材作为引子,以特别的日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内容就在身边,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对时间单位的理解,为下面的新知教学作铺垫。

⊙亲自实践,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观察20xx年、20xx年的年历。(课件出示)

思考:

(1)一年有多少个月?

(2)一年中哪几个月份有31天?哪几个月份有30天?

(3)2月有多少天?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一年有12个月。

(2)一年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

(3)20xx年的2月有28天,20xx年的2月有29天。

3、小结: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和其他的月份都不相同,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设计意图:通过认真观察20xx年和20xx年的年历,让学生自主发现并总结大月、小月的天数及2月的特殊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4、记忆大月和小月的方法。

(1)拳头记忆法。(课件演示)

①伸出左手,手背面向自己,握住拳头。从右边第一个凸起处开始数起,第一个凸起处是一月,凹下的地方是二月,接着以此类推数到七月,转回来,从数一月的地方接着数八月,一直数到十二月。凸起的地方就为大月,有31天;凹下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有30天。

②请大家边看边实践。

(课件重复演示,学生实践)

(2)歌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说明:腊,这里指腊月,一般指农历十二月,在这里代表公历十二月。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用歌诀帮助记忆,让课堂教学的形式“活”起来。

5、知识拓展:一年中,为什么有7个大月,4个小月?

师:每年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这其中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小故事。(播放录音:大月、小月的由来)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都是人为规定的)

设计意图:大月、小月的特殊安排使学生心中有一个大大的“?”。回溯历史,既解疑释惑,又丰富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数学学习渗透着浓浓的数学文化。以英文August(八月)与国王的名字(奥古斯都)印证八月的演变,令学生折服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精品多篇)范文,共有696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精品多篇)下载
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