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周庄水韵教案(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抓住“水韵”,理清课文的思路,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体会出作者对周庄古风新韵的赞美之情。
3、引发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的思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学习赏析语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真正领悟到水乡周庄的古典情韵和当代的价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周庄代表性的几幅画面,并配合古典乐曲。
2、教师解说:
古老的石桥横跨在小河上;斑驳的老屋静默在河岸边;质朴的木船和云影、飞鸟徘徊在平静的河面上,这就是周庄。著名山水画家吴冠中曾说过:“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若要在中国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毫无疑问,那就是“中国第一水乡”周庄。这些图片带着我们一起领略了周庄的美,但我想不管是画家画笔下的周庄,还是摄影家镜头里的周庄,都没有文人笔下的周庄美。今天这节课老师将与同学们一起随着著名作家赵丽宏那唯美的文字,走进周庄,感受它的曼妙,品味其中的水韵风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思考:你觉得本文的标题恰当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把题目定为“周庄水韵”而不是“周庄之韵”或“周庄之水”呢?)
【明确:作者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一句为“经”,概括了全文景物特点,领起文中作者行踪,“诗意”一词与题目相呼应:“‘周庄水及与之连在一起的事物有何韵致?’——‘充满诗意’”;“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一句为“纬”,交待了文章所写内容范围,连缀起了全文所写景物。作者以“周庄‘水韵’”为题,实在是再恰切不过了!在这两句话的统领下,作者又分两部分完成了整篇文章的写作:在文章前三自然段,作者先介绍了对周庄的整体印象;四至六段详细描述了自己三游周庄的见闻。无论是整体印象还是具体描述,都是围绕着“周庄的水及与水连在一起的事物”来写,都体现了“在小河里泛舟富有诗意”这一特点。“韵”字词典上有三个解释:⑴好听的声音⑵韵母⑶情趣,这里我们可以将题目解释为:周庄之水的情调趣味。】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章,思考:文中写了作者几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每次游的印象分别是什么?哪一次游最深刻?
作者三次游览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3、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文章重点描述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那1-3段有何作用?去掉可不可以?
【明确:1-3段是写周庄给人们的总印象。
第一段侧重于水:“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搅动。倒映在水中的……都被……搅碎,碎成……”。本段出现了“石桥、楼屋、树影、云彩、飞鸟”,还有“木橹、水面”景物琐碎繁多但绝无杂乱之感,反倒显得错落有致、情趣横生。这当然要归功于包容万物的“水”。是“水”给其它景物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风采的、共同的舞台,——这些景物都被“倒映”于水中。而那支弯曲的“木橹”却充当了舞台指挥的角色,各种景物在它的指挥下舞动起来:它轻轻地在水中一搅,便将这些影子“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最后一句比喻“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漾动的水面景色的同时,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前面这些景物只是一处处彩色的点缀,点缀于水光之中,使水变成了“彩”带。同时水也使这些景物更加灵动,更加鲜活。小河泛舟的诗意,也因此而生。
第二段侧重于“桥”:在小河里泛舟,一个接一个的、古老的、形态风格各异的石桥以及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都成了船上人眼中一道道动人的风景——这不正是卞之琳的诗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古老的石桥,诗意的风景。
第三段侧重于“人家”:水饶有兴致地将街道楼宅分隔开来,桥又执意地将其连接起来,多么巧妙而又有趣的配合!“据说,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的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一句将水上人家特有的生活状况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水上的人家,诗意的生活。
三段文字,三首小诗“流水,小桥,人家”,在这里,作者将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进行了生动的演绎,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象以最温柔的情愫、最清新的笔触殷殷地捧到读者眼前。
全景介绍已毕,作者将镜头转向自己先后三次游周庄的见闻描述。第四段首句概括:“我曾经三次游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交代了游览次数,游览方式和所获印象不同。也明确领起下文三游周庄的内容。
三、品味语言,欣赏周庄:
不管周庄景有多美,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对周庄是一往情深,三次游周庄对周庄的喜爱是溢于言表,她将周庄的水韵描绘的如画一般美丽,我们不禁要问:作者是如何把这美景描绘出来,把这其中的韵味传达给读者的呢?自由读文,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的优美传神的语句,与同学交流,说说这些语句美在何处?
方法指导:大家可以用刚学完的《济南的冬天》我们一起总结的欣赏品味语言的方法来品味。
品味语言的方法:借助修辞手法品味。
抓关键词语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味。
抓看似不合情理的词语品味。
答题方法:删词法、换词法。
【1、第一段画面欣赏---
“悠然搅动的木橹把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天上的云彩和飞鸟搅碎后的美丽画面。”
----周庄水美:倒映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
----泛舟水乡,充满诗情画意。有形有色,有静有动。
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小船划过、被木橹搅动的河面比作“在风中樣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河水波动、倒影模糊纷杂而又闪亮的特点,突出周庄的水柔美动人的韵味。
“悠然”一词,还有“不慌不忙”一词准确传神地表现了船行的闲适和缓慢,突出周庄泛舟时恬静闲适的意境。
说“搅”不说“划”,因其能体现出动作的轻柔和心情的悠闲;说“漾动”不说“飘动”,可见动作轻柔,对应“搅动”,整个画面随波起伏,有静有动,变化无穷,以致于没有人能描绘出它的美来。
2、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
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这样语气更肯定,不容置疑,从而更加强调了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富有诗意。
3、引用“相看两不厌”表现周庄处处皆风景,满眼都是画的意境。
4、特写镜头中,一只木橹搅动河水。随着镜头的拉伸,我们的视线延伸到周围:石桥、楼宅、树影、云彩、飞鸟,还有美丽似绸的水面……就这样,我们走进了周庄,它的温婉和谐的气氛让人不忍打扰……这个画面式的开头一下抓住了读者,夺人眼球,让人印象深刻。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习使用。
例句:第四段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雾笼罩的周庄比作水墨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细雨蒙蒙的周庄清雅、恬淡、朦胧、浪漫的美感,突出周庄蕴含着古朴的韵味。
2、“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
“飘忽”有捉摸不定的意思,准确表现石桥和屋脊在雨雾中若隐若现,轻巧而灵动的意境。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飘动”写出雨雾的特点,突出仲春时节小雨的美妙动感。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雪后的周庄比作版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斑斑积雪下的周庄与周围景物色彩对比鲜明,明丽耀眼的特点。突出周庄蕴含着古朴的韵味。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重叠的水声比作“江南丝竹”如人般“裹着柔情”“如诉如泣”,从视觉、听觉角度生动形象地表现小雪初融时发出那种悠扬、婉转的声音,突出冬天周庄的水温婉、细腻、缠绵、富有柔情,别具韵味。也可以看出雪后的周庄别有一番韵味。
5、为什么无法模仿----丝竹只能模仿水的声音,却描绘不出其中的韵味和意境,“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籁之音。
6、水声----水声怎么重叠?一个是听觉,一个是视觉,这里所用的是通感,仿佛水声尽在耳旁,且触手可及。另外,这句话还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然而不论是“江南丝竹”,还是裹着的“万般柔情”都是一个目的:为了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突出小雪后的周庄韵味深长,意境优美。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因为他的感情在这些抒情性的语言中已溢于言表。
7、“阳光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其中“穿破”表现出雪后阳光强烈,直射大地,融化积雪;“抚摸”一词,又把阳光拟人化,生动地表现阳光虽然强烈,但绝不刺眼,突出阳光的温和、轻柔,给人以舒适感,展现出雪后的周庄在阳光的`下万般柔情。
例句:第五段
1、“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的绚丽多姿。把焰火映照下的河水比成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此时河水绚丽、斑斓,烘托出节日周庄的七彩梦幻意境。
2、“那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
-------管弦声“飘绕不绝”,这个“绕”字将丝竹之声写活了,因为“绕”完全是主动的行为,而不是客观的,能够主动飘绕河面该是怎样地富有灵气呀!不禁让我们想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句话来。
3、“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
-------“飞”、“划”,读到这句话,我们不禁感叹这两个字所用之妙:星星的光亮是静止的,它们能透过夜的黑暗给我们带来一束束暗红的光亮,但在作者的眼里它们仿佛是突然飞出来的,而且在飞上天空的同时还划出了一道道暗红的光线,就像冲天而起的萤火虫,这种想像是何等丰富。
四、小结主题:
1、通过赏析语言,我们更佩服作者,几个画面从不同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从多角度描述了周庄水的独特韵味。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周庄整体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旅游节上的周庄----七彩梦幻油画。
2、为什么详细写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有没有提到周庄的人?你如何理解最后一句?
前两次描写周庄古朴的美,突出其悠久的历史,第三次描写周庄梦幻时尚的美,突出缤纷的现实,周庄古老的建筑,古老的生活方式和古朴的民风与五彩缤纷、改革开放的现实,在周庄的河面上交相辉映,我们看到古镇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五、结语:
最后,让我们伴着古朴的音乐和同学们甜美的声音,再次享受作者唯美的文字,感受周庄的水韵,为它美好的未来而祈祷祝愿。
六、作业:
请同学们阅读《绝版周庄》体会它与本文描绘周庄的异同之处。
板书设计
悠久历史
第一次—仲春雨雾笼罩-----朦胧诗意的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雪后初晴-----明丽柔美的版画
第三次—春夜旅游节上-----神奇缤纷梦幻童话——缤纷现实
对有关语文知识教学能落到实处。 篇二
如游记知识的巩固及字词、修辞知识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理解。
周庄水韵 篇三
《周庄水韵》教案
一、导入新课
著名画家吴冠中曾有这样的评价: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镇——周庄,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今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赵丽宏一起走进周庄,一起来品味周庄水韵。(板书:周庄水韵)
二、温故知新
1、一部分
这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镇,对于一个外乡人来说,最大的印象是什么? 莫过于这里的水,还有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和水连在一起的具体事物有那些呢? 倒影、石桥、小船、行人、古镇
联想到马致远的一句温馨的词?小桥流水人家 作者怎样来展现这幅小桥流水人家图的?
流水图:抓住水中的倒影:斑斓迷离,犹如风中一匹匹漾动的彩绸;
小桥图:抓住桥的外形:风格各异,不管你怎么欣赏,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 人家图:房屋倚水而建,有了石桥的连缀,水上古镇便浑然一体。因此,这样的景象可以和那个著名的水上城市媲美?威尼斯
第一部分交代清楚了对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这里的一切古雅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水给古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有着怎样的情趣和韵致?我们一起复习文章的第二部分,看看作者用怎样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来展现。
2、二部分
1、听读第4自然段,抽一个女生朗读。
听读要求:用勾画圈点法找出作者次游历的节令、观察的角度、作者的感受。(1)、这段写了几次游历?(生:两次)
(2)、第一次游历是什么季节?(生:仲春)从什么角度观察?(生:视觉)作者的印象是什么?(生:是一幅水墨画)
从哪些词语看出周庄怎就成了一幅水墨画了?(生:笼罩、隐约、飘忽)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唐代,纯用水墨创作,“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一切的景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一种朦胧迷离的视觉效果。
作者第一次游历抓住雨水写出了周庄水墨画一样的韵致。(板书:雨 水墨画)(3)、第二次游历是什么季节?(生:冬天)从哪些角度进行观察?(生:视觉 听觉)作者有什么印象?(生: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那么冬天的周庄有哪些颜色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生: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
版画是中国四大画种之一,在板质材料上进行雕刻然后进行印制的画。其特点是线条清晰,色块之间对比强烈。
第二次游作者抓住雪水描绘了周庄版画一样的韵致。(板书:雪 版画)
2、齐读课文5、6自然段
用勾画圈点法找出作者次游历的节令、观察的角度、作者的感受。(1)、第三次游历是在什么时候?(生:温暖的春夜)从什么角度观察?(生:视觉、听觉)作者的印象是什么?用原文的词语作答。(生:童话)
说到童话,同学们会想到些什么?红屋顶,水晶鞋,魔法棒、睡仙在泛着星光的小河里泛舟,王宫里正在开part,宫殿外礼花缤纷,宫殿里灯火辉煌,等等,要有多美就有多美。
文中哪些语句让人觉得周庄像一个童话?(找句子来读)
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旅游节)周庄彩光映河,多姿多彩,船过波起,光斑漾动,静水莹莹,星光闪动,蓝天黑屋脊,庆典的焰火,缤纷的礼花,水光相映,摇曳生辉。
第二次游作者抓住河水描绘了周庄童话一样的韵致。(板书:河 童话)
三次游历,虽是并列关系,但我们不难发现,前两次是略写,第三次才是详写,前两次展示不同节令的风采,是为了突出第三次到周庄非同一般的景象和感悟。
前两次比作水墨画、版画,只是视觉上的享受; 第三次游历作者欣赏了周庄节日的庆典,感受到周庄人民在改革开放后幸福的生活。这次游历不仅一饱眼福,她的心灵也经历了一次愉悦的历程,因此用童话来比喻此次感受比用油画要贴切得多。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写了三次游周庄的见闻和感受,以“水”突出周庄的特色,以“韵”点化周庄的灵气。文章的景美,语言更美。)
二、融会贯通
1、学生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2、教师选三句作分析
3、“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古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明确:作者描绘了春季烟雨朦胧的周庄,采用比喻的修辞,表现了周庄迷离朦胧的美。
(江南的雨是迷离朦胧的,如朱自清说: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江南的雨是轻盈淡雅的,如杜甫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江南的雨是充满灵性的,如苏东坡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江南依稀袅袅的烟雾里,水村山郭,几丝柳絮,平静的湖面溅起浅浅涟漪,你坐在一叶乌篷船上,湖面轻舟荡漾,带着菡萏气息的清风拂过脸庞,此时掬雨在手,情也悠悠,梦也悠悠。)
小雨中,“飘动的雨雾”、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的古桥和屋脊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
4、“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找出用得好的动词:滴 淌 渗 修辞:比喻 拟人
将听觉和视觉融合起来,很形象,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而且,比喻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用“江南丝竹”和“万般柔情”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
滴:屋檐高些 淌:桥洞里水更多 渗:石缝的空间比较小
(同学们的解读太完美了,看来,周庄水的情趣已经滴进同学们的眼里,淌
进了同学们的心里,渗进同学们的记忆里。)
5、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作者描绘了春夜节日里的周庄,采用了比喻的修辞,从色彩的角度再现了周庄喜悦、热闹的场景。写景方法归纳:
1、抓住景物的特征(景物的颜色、形状、大小、数量神韵等)
2、注重用词用语和修辞(尽量用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语句来描绘)
3、调动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4、有条理的描写(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5、变换角度进行描写(动静结合、近景与远景结合、景与人的结合)
三、妙笔生花
写西湖吧,富顺的西湖可是有名气的,有诗为证:天下西湖三十六,富顺西湖甲天下。富顺西湖什么最具有代表性呢?荷花,哪个同学仿照题目为今天的作文拟个题目《西湖荷韵》
一朵朵荷花上的花瓣像一个个小娃娃似的围在一起,花瓣尖上的颜色比较浅,粉粉的,还稍稍带了点雪白的颜色;下在开的花瓣根部是淡黄色的,开败了的花瓣根部则是绿色的.荷花的花蕊是金黄色,好像金黄的小脸在迎着我笑
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随着一阵凉风,清香扑鼻而来。
那一朵朵荷花,手掌大的花瓣洁白如雪,五六个花瓣拼成了一朵大荷花。有的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了,露出了嫩小的莲蓬,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荷叶上,而荷叶则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荷叶的茎是绿的上面布满了小刺儿,好像一把伞柄;如果把荷叶茎折断,茎上就有许多连着的丝,真不愧是“藕断丝连。” 叶,绿的那么新鲜,那荷叶就像一把把张开的伞,风停了,荷花也停止了舞蹈,荷花渐渐睡了,我也更爱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凭栏眺望,湖中荷花,或红荷垂露,盈盈欲滴,或白荷带雨,皎洁无暇,有的刚露水面,含苞待放,碧叶叠翠,青盘滚珠。莲叶何田田。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红颜褪去,青春不再,生命的歌依旧荡气回肠,掷地有声。
五、总结:结束教学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老师希望周庄的古韵已在你们心里缓缓流淌,积成一潭心灵的清泉;周庄的新风已在你们脑海里定格,化作一幅秀美的图画;的确,周庄美得令人心驰神往,做周庄人是幸福的,做一个欣赏周庄的人也是幸福的。
周庄水韵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3、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5、学生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3、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4、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教法: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以学生介绍周庄为重点。教学课件:运用了authorware技术,并将在网络上下载的图片以及有关周庄的资料应用于课件中,显出真效。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注音及解释1、生字注音木橹(lǔ) 搅动(jiǎo) 斑斓(bān)(lán) 漾动(yàng)彩绸(chóu) 连缀(zhuì) 仲春(zhòng) 屋脊(jǐ)覆盖(fù) 目眩(xuàn) 屋檐(yán) 渗出来(shèn)谛听(dì) 参差(cēn)(cī) 娴熟(xián) 轨迹(guǐ)剔透(tī) 丝弦(xián) 勾勒(lè) 黑黝黝(yǒu)缤纷(bīn) 隐匿(nì) 璀璨(cuǐ)(càn) 摇曳(yè)2、词语积累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闪烁:光亮的样子。朦胧:不清楚,模糊。连缀:相接。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仲夏、仲秋、仲冬以此类推。丝竹:代指弦乐器。清澈剔透:形容水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勾勒:画出形象的轮廓。黑黝黝:形容黑的样子。隐匿:藏起来,不显露。凝重:聚集在一起,很浓。蔓延:不停地生长。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播放周庄简介课件。三、探究学习1、作者简介赵丽宏,1951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递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后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一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2、结构探究全文共6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走进周庄,包括小河泛舟与古镇风貌。首段安排很巧妙,开门见山,先来一段描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让人随着文字自由想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支在水面上搅动的木橹,弯曲的,颇有点小镇古朴之风。接下来你的视线延伸到了周围的地方:石桥、楼屋、树影、云彩和飞鸟,这些景物可以被你随意组合成一幅幅水墨山水画,而且很美,你看:它们“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丝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的花纹……”如此美景,多么让人流连忘返,让人随着作者的思路继续下行,探个究竟。一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对周庄的实物描写,而且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显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周庄的桥多,有特色,因此作者把第二段用于对桥的描述,视角是从河面看桥,“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当然,由于笔墨有限,不能一一概述,只能统而言之,“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则化用于一首现代诗,诗的原句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意境是一样的。“相看两不厌”则源自于李白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虽然表面上语言很平常,但细细琢磨,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底非常深厚。水和桥都看完了,该说说古镇了。作者仅用丁一个“井”字,就让我们对古镇的概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就是语言的精辟之处。这是一个古镇,它永远都不可能与往事割裂,因此作者笔调一转,想起了当年的古镇,“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这样的景象,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以前是这样,我们不难想像现在的周庄也差不到哪里去,这不,作者又正正经经提到了现在的水:“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这句话承上启下,后一部分就是自己作为一个外乡人来看周庄的水了。第二部分(第4~6段),作者三次到周庄的所见所感。先交待一句,“我曾经三次到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那么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不禁很好奇,这也是课文设下的玄机。接下来,作者开始介绍第一次到周庄的时间——仲春、天气——“天下着小雨”,那么在这样一个下着小雨的仲春时节,作者看到了什么呢?“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在这样的时刻,作者“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这句比喻手法的运用将雨中山河写得生动了。紧接着作者写第二次到周庄,仍然是先交待时间——冬天、天气——刚刚下过一夜小雪,不同的是,作者这次可比第一次看得仔细了,他不仅看到“阳光穿破石层抚摸大地”,看到路边、屋脊、树梢、河边石阶的积雪,还看到了小镇四处滴水、淌水的情景。这段景物描写作者写得非常细心,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启动各种感官,将雪后小镇写得妩媚动人,“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不禁让人十分向往。作者的重点不是前两次周庄之行,而是第三次,所以他在安排文章结构时将前两次放在一个自然段,而第三次则单独一段,费墨颇多。第三次去周庄“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正是那里的旅游节,“古镇把这天当成一盛大的节日”,既然是个节日,肯定很热闹,于是描绘当时的盛况,“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作者开始坐船夜游,接下来的景物描写就是以船行驶时的所见为顺序的。先写船娘,“轻松”一词将她娴熟的动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接着写船行后留下的轨迹和橹的划痕,再写船经过一座拱桥时传来的音乐及当时的水面,再写划过来的花船,最后写泛舟结束后的小河,“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星光出来了,大家不免往天上看,“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在这焰火的烘托下节日的氛围突然变得这么浓,它给夜晚的古镇增添了一份新的光彩。“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后,作者的思想又回到了水中,他把由“天上的辉煌和璀璨”映照的“平静幽深的河水”比喻成“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而倒映在水里的河畔楼屋则“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他甚至赋予它们生命,“当新的一轮焰火在空中盛开时,他们又从遥远的水下泛起,只是又换了另一种表情。”如此良辰美景,虽然泛舟结束,但惊喜仍在蔓延,这是人们陶醉于大自然中的快乐,作者很好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乐、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第六段是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也是课文的结束。作者回忆起这个奇妙的夜晚,他的言词之中还是充满了喜爱和向往:“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四、课堂练习课件展示《基础训练》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游记线索文章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虽然记叙的对象都相同,但随着时间转换,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时的所见及感受,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也正反映了周庄随着时间悄无声息的变化,体现了周庄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二、主旨探究文章描述了三次去周庄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古镇水乡的勃勃生机及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三、写作探究1、文章开头安排特写镜头,独具匠心。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是周庄,而是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随着这搅动的木橹,我们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世界。原来这个世界里还有这么多丰富的东西:桥、楼、树、云、鸟,还有那美丽的似彩绸一般的水面,真是让人浮想联翩,无限向往。达到了这个目的,作者才笔锋一转,告诉你这就是周庄,而且是富有诗意的周庄,于是牵引着你不断随他的文字探索。这种独特的开头方式安排得非常巧妙,也很有吸引力,值得我们学习。2、文中写景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也像周庄水乡一般让人赏心悦目,“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古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小雨中,“飘动的雨雾”、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的古桥和屋脊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则使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和视觉融合起来,很形象,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而且,比喻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用“江南丝竹”和“万般柔情”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因为他的感情在这些抒情性的语言中已溢于言表。3、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文中比喻之处很多,“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等,都用了生动形象又不乏淡雅清新的比喻将我们带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里,仿佛亲眼目睹了如此这般的一番景物,这是比喻的妙处,也可见作者的功底。四、课堂训练:课件展示《阅读拓展》附板书设计: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周庄节日的夜景——多姿多彩的光带 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节日夜晚的周庄——似梦境,像神奇的童话教学反思:
以画导入,营造气氛好。 篇五
本来就是一篇文字美、景物美、意境美的散文。为了切合这个“美”字,我从优美的画面入题,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被周庄的美吸引且陶醉,并在美的享受中对周庄的有关建筑风貌有了深刻印象。
周庄水韵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
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教师检预习效果。
斑斓 顔色错杂灿烂
迷离 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 耀眼
晶莹 光亮透明
参差 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 仔细听
娴熟 熟练
摇曳 摇动
如诉如泣 形容声音柔细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 内变化多
稍纵即逝 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3、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1、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 仲春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 冬天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细细品味。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篇七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理清写作思路。
3、品析清新优美的抒情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4、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周庄水韵教案 篇八
2、周庄水韵
教学目标
1、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 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 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
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 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 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 教师检预习效果。
斑斓 顔色错杂灿烂
迷离 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 耀眼
晶莹 光亮透明
参差 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 仔细听
娴熟 熟练
摇曳 摇动
如诉如泣 形容声音柔细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 内变化多
稍纵即逝 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3、 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1、 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 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 仲春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 冬天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 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细细品味。
第2课时
一、 复习巩固
二、 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 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 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 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 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 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 布置作业 。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篇九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游记教学,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本篇课文属于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周庄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周庄的意义就不仅在欣赏、旅游的价值,更应该是我们汲取民族历史文化营养的脐带。课文包含一种韵致,两相联系,三次游历,四个画面,四种方法。
二、学生学情分析
在学习《巴东三峡》的基础上,理解了山河的壮丽可爱。现阶段的中学生感情丰富,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不可低估的想象力。课文文字清丽,似一幅幅充满流动感的画面,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个人内心的情感。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初二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狭窄,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较强,学习较为被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品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4)学会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感受。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
(4)增强语言的感悟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了解祖国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2)引导学生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出周庄水韵的古典意境。
2、难点:走出文本,联系历史与现实,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
五、教学策略设计
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游记散文的基本知识。采用通读、讨论、交流见解、归纳总结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好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按照感知——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心理规律教学。先整体感知,再局部揣摩,最后整体评价。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始终注意阅读探究的方向——文本,在平等的对话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周庄,走出文本,评价周庄。指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阅读中能知人论世,对课文做出评价,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六、教学媒体设计
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为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建构清晰的知识体系,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周庄图片,突破想象难关,以期利用网络资源,制做多媒体课件,发挥网络信息量大创设情景生动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通过多媒体课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缩短了语言与联想的距离,拓展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周庄水韵教案(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