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三年级教案《科利亚的木匣》【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三年级教案《科利亚的木匣》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来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示。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逐段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分类指导。
3、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科利亚的木匣”这个题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5、学生细读课文,按照思考?练习2的提示将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分成三个部分。
6、围绕“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这三个小标题,可以提哪些问题?
三、了解“埋木匣”的过程。
1、自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想想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画出表示时间、动作的词句。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概括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刚才同学们通过读书、讨论,读懂了这一部分,谁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互说、互评。
五、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感情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说一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了解“挖木匣”的过程。
1、教师提示:我们在学科利亚和妈妈“怎样埋木匣”的内容时用了什么方法?我们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出示自学提示)
(1) 自读课文,画出写科利亚和妈妈挖东西的时间的重点语句。
(2) 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找不到木匣,后来找到了?想一个方法告诉大家。
2、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4、指导朗读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1) 分角色朗读。读中指导:不同的人物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2) 再读评议。
5、学完这一部分,你们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吗?
三、理解科利亚受到的启发。
1、读科利亚最后说的话。
2、画出这段最关键的一句话。
学生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从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中想到了什么?
四、回顾全文,概括主要内容。
1、同学们通过学习、讨论,读懂了每一部分的内容,现在请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和“得到启示”这样的线索,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口述、评议。
五、课堂练习。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的题目。
2、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年级教案《科利亚的木匣》 篇二
一、教材分析: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课文后3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写了哪些内容?
二、研读课文,感悟语言
1、仔细读读“埋木匣”的部分,找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1)圈一圈这句话中描写动作的词。
(2)科利亚为什么要这样做?
回读句子: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3)从这些动词,你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2、找到“挖木匣”的句子读读。
(1)仔细找一找,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
(2)从这5个“挖”字,你又读懂了什么?
三、抓住关键,引发思考
1、读课文10—12自然段,找出描写科利亚找不到木匣之后有何反应的一个句子读给大家听。
引导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去思考并讨论≮www.haoword.com≯:科利亚当时在想什么?
师生总结出科利亚找不到木匣的可能性: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数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对。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2、科利亚是怎么排除前3种可能性,只确定步子有问题的呢?让学生再帮助科利亚分析分析,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四、细读探究,讨论排除
1、讨论第一种可能性:
(1)读课文,找出科利亚找不到木匣子之后与小伙伴们的对话。
出示对话:伙伴们说:“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
(2)读一读,想一想,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找到什么依据?
小结:由此可知,科利亚断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标大,木匣目标小,目标大的箱子没有被发现,目标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发现,所以木匣一定还在。
2、讨论第二种可能性:
(1)找出描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
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2)读读这两句,想一想妈妈用的是什么方法埋箱子、挖箱子的?(数步法)
小结:从妈妈的埋箱子和挖箱子中,可以看出,数步法是管用的。
3、讨论第三种可能性:
(1)挖的方向有没有搞错?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科利亚他们家的房子的句子。
(2)“房子还在”告诉我们什么?(科利亚不可能把方向搞错)
4、归纳排除,得出结论。
(1)既然木匣一定在,算术真有用,挖法没有错,那错的无疑是步子了。步子又错在哪里呢?找到写科利亚一家离家出走的句子:
(2)4个年头,科利亚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同桌互相讨论)
让学生上台画示意图帮助理解。
五、结合生活,深化道理。
过渡:科利亚通过自己的分析,想出了办法,找到了心爱的小木匣,他是多么的高兴,我们一起读读最后1小节。
(1)联系上文,说说你理解了科利亚受到的启发吗?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我们的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
六、布置作业
根据学生的交流,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通过一件事写下来,可以是《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
学生小练笔。
七、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木匣 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木匣 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三年级教案《科利亚的木匣》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
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
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预习学案
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三、导学案
一、复习导入,教师简介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感悟,深入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1、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1)教师采用范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学生找出句子朗读:木匣里盛着各式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它小玩意儿。
结合课件展示的图片认识:冰鞋、小斧头、小手锯。联系下一句理解“各式各样”,并练习用“各式各样”说话。
(2)教师结合生字学习,指导朗读。全班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子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听后评议。注意强调表示动作的词语,还可以边做边读读这几个句子。
(4)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嘛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
三自然段。
(5)课件出示对比表格:四年前:
妈妈 埋大箱子 走30步
科利亚 埋小匣子 走10步
2、学生默读课文4-1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
找到木匣的?
(1)课件出示对比表格:四年后:
妈妈 走30步 挖到大箱子
科利亚 走10步 没有挖到小匣子
(2)用线段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联系上文理解“果然”一词的意思,并用“果然”练习说句子。
3、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
得了什么道理呢?
(1)指名读这一段,读后评议。
(2)分男生、女生赛读这一段,读后再评议。
(3)随文理解“不光……还”。
(4)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说说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围的一
切在发生变化?
(5)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上一课时作业或其它课外文章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变化。”
(6)再读最后一段,试着背下来。然后把它摘抄到“好词佳句”
记录本中,边抄边体会这段话的内容。
(关注学生是这一环节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用表格、线段图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来理解课文内
容。)
三、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个人练习。指名复述,全班评议。指导复述。
四、拓展延伸,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1、课件出示填空题:课文记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了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练笔:写一写自己亲身经历或看到的一件小事,200字左右,并说一说这件事给了你什么启迪?
三年级教案《科利亚的木匣》 篇四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
3、体会科利亚爱动脑筋、善于思考的特点,感悟“时间在变,人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变”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悟“时间在变,人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变”的道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矛和盾的集合》,引发思考:
相同的课文结构:通过一个事例,说明一个道理,
《矛和盾的集合》通过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那么这一课,又是通过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二、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改成陈述句)
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2、这个道理又是通过什么事例来说明的呢?
学生读后回答: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过了4年,科利亚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来,他从中受到了启示。
三、教师带学生读课文练习2,明确分段依据:
(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将课文分成三段。)教师板书。
教师问:为什么科利亚要埋木匣,又干嘛把它挖出来,从这件小事中,他又悟出什么道理了?我们先来看看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又是怎样埋的?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教师让学生想一想: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第3自然段)学生读第3自然段。
(1)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
教师给学生简单介绍课文中的战争——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前后差不多4年。这是场正义的战争。
(2)受到了妈妈的启示。学生读这段的最后两句话。问:“妈妈是怎么做的?(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进地里)科利亚是怎么做的?(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妈妈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亚为什么只走了十步?(因为他只会数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科利亚看妈妈这样做,他也学会了,照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是个善于模仿别人,自己肯动脑筋的孩子,同时他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学生概括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教师问:他是怎么埋的?木匣里都有什么呢?
(1)学生读1~2自然段。
(2)学生回答:他先挖坑,再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最后撒上细沙。
教师问:什么叫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又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埋木匣时年龄很小。)科利亚当时有几岁?
(3)木匣里都有什么?(学生读)
(4)“盖上土,撒细沙”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认真仔细,想得很周到。)
五、学习第二段:
教师说:妈妈和科利亚在临走时,分别把箱子和木匣埋在地里。那事隔四年,当法西斯被赶走后,他们又挖起自己的东西来,他们挖到了吗?(挖到了)谁先挖到的?(妈妈)科利亚开始没挖到,后来为什么挖到了呢?妈妈为什么能很快地挖着呢?学生读第二大段。
1、请一个学生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他的妈妈是怎样找到箱子的?挖到后,她说了什么?
2、读妈妈说的话,体会其意思。
3、科利亚开始为什么没找到,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呢?
“没找到……仍然没找到”中“仍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还是、照旧)
教师问:“当科利亚没找到自己喜爱的木匣时,伙伴们朝他笑,他说什么了?读他说的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这句话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爱动脑筋,现在他已经发现问题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师问:“科利亚只发现问题就完了吗?(不是)他还在找问题的原因。在他找问题的原因时,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同学们用‘△’标出。”(丢、坐、摸、想)从这几个动词中看出什么?(科利亚遇事多思考、动脑筋。)
教师:科利亚想明白为什么挖不到木匣了吗?(想明白了)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呢?(突然,他笑了起来)想明白这个问题之后,科利亚的心情怎样?(高兴、激动)让我们有语气地来读一读科利亚的话。科利亚找到了自己的木匣子了没有?他是怎样挖着的?(量了五步,找到了木匣。)“果然”一词什么意思?(结果与预想的相一致,在意料之中。)
教师:科利亚埋木匣时走了十步,挖木匣时只走了五步,这是为什么?
学生读科利亚的话。思考:从这儿我们知道科利亚怎样?(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学生读第二段,概括回答:科利亚为什么后来找到了自己埋下的木匣子?
6、科利亚从这件小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读最后一段,理解他的这番话。(时间在变,人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变。)
教师总结:事物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动脑筋勤思考。
六、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
1、看板书总结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四年前量十步(步小)
事例量十步没挖到
动思
挖木匣:四年后脑考
量五步挖到了(步大)
启示: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反问句)
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陈述句)
三年级教案《科利亚的木匣》 篇五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亚与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第二段
(1)学生默读第三段思考:科利亚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的?他和妈妈是怎样挖的?结果呢?
(2)讨论思考题
(3)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4)提问:从幻灯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十步,四年后长大了,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
三年级教案《科利亚的木匣》 篇六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
2、指名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四、结合课后第2题,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写柯里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写柯里亚挖木匣。
第三段(13)写柯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读后评议。
3、默读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那时他几岁?
(2)柯里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
(3)柯里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思考题,检查默读情况。
(1)讨论第1题,简介时代背景。
(2)讨论第2题,重点理解“刚学”“只会”两个词语。
(3)讨论第三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默读思考题。
(1)他们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埋到挖经过了多长时间?
(2)妈妈是怎样挖箱子的?结果怎样?
(3)柯里亚开始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后来为什么又挖着了?
3、讨论思考题。
4、指导朗读第二段。
七、讲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怎样理解柯里亚最后说的这段话?(年龄小,步子小;年龄大,步子也大。)
3、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谈认识。
三年级教案《科利亚的木匣》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4—13段,了解科利亚挖木匣的过程,理解开始挖不出的原因,体会科利亚的聪明。
(2)理解最后一段中科利亚的话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了解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与科利亚一起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变化。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尤其是最后一段,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科利亚的木匣(第二课时)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答,师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像这样的写作顺序叫做时间顺序或者称为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2、指名上台画图,说说科利亚是怎样埋下木匣子的?
二、读中求悟,学习4—12段。
1、自由读文,小组学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
A、我读懂了科利亚回来时已经大了四岁。
B、我知道妈妈量了三十步,挖出了以前埋下的箱子。
C、我明白了科利亚开始挖不出木匣子是因为他长大了,步子
也变大了,当初的十步,现在只要五步。
D、我觉得科利亚很聪明。
。.。.。.
(当出现类似答案C的回答时,可让他上台借助埋木匣的图,再画图,并做说明。)
3、教师小结: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回答也很精彩,科利亚经过动脑认识到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自己长大了,按原来的步子已经找不到木匣了。以前走十步埋下的木匣子现在只需要走五步就能挖到了。
4、师质疑:为什么妈妈能按原来埋木匣的步子挖到木匣子呢?
5、大家来读一读4—12自然段,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1)自由读喜欢的段落,可以读给同桌听一听,请他给你评一评,提提意见。
(2)把你喜欢的语句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听,等一会儿起来评一评。
6、引导读12段,/article/你觉得这段中的“果然”是什么意思?(和猜想的一样)可以换个词儿吗?(真的)换成“真的”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有无变化。(中国的文字真奇妙,同一个意思却可以用不同的词儿来表达,看来我们还得注意加强积累,让我们的写作能够信手拈来!)
7、全班有感情地齐读4—12段。
三、借助朗读,理解13段。
师过渡: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非常精彩,老师觉得你们和科利亚一样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那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看看聪明的你们能读懂什么?
1、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科利亚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如果是小孩子,他会一天天长高,增重,步子变大。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三年级教案《科利亚的木匣》【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