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六版下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 课程性质 | 公共基础课 | |
培养方案 | 2022版 | 开课单位 | 经济管理与信息系 |
课程学分 | 课程学时 | 68 | |
授课对象 | 在校一年级所有专业的学生 | ||
先修课程 | 无 | ||
编写人 | 编写时间 | 2023年4月15日 |
二、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学好各科知识,形成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和继续学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职语文教学,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学生必须的语文基础知识,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应用写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增强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能力奠定基础。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和任务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2.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
3.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4.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四、课程学时安排
序号 | 章节/专题/模块名称 | 理论课时 | 实践课时 | 总学时 |
1 | 第一单元 散文 | 10 | 2 | 12 |
2 | 第二单元说明文 | 10 | 2 | 12 |
3 | 第三单元议论文 | 10 | 2 | 12 |
4 | 第四单元 小说 | 10 | 2 | 12 |
5 | 第五单元 古诗文 | 10 | 2 | 12 |
7 | 复习 | 4 | 4 | |
8 | 机动 | 4 | 4 | |
总计 | 58 | 10 | 68 |
五、主要内容
序号 | 章节/专题/模块名称 | 基本要求 | 基本内容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1 | 第一单元 散文 | 1.理清记叙的顺序和线索,把握记叙的主要内容。 2.品味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领会情景交融、对比、欲扬先抑等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感知所选散文的不同风格,品味各具特色的语言。 | 1雨中登泰山 2故都的秋 3荷塘月色 4内蒙访古 5窗前的树 | 重点:.感受泰山、都江堰等历史古迹的文化内涵,激发热爱祖国山水和悠久历史文化的情 怀。 难点:感受不同作者笔下的不同时代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在叙述和描写中所抒发的感情。 |
2 | 第二单元说明文 | 1.了解科普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体会科普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2.理清说明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说明的顺序,概括说明的要点。 3.能够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事物,阐述事理。 | 6神奇的极光 7 动物游戏之谜 8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9 森林写意 10 中秋月 | 重点: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兴趣。培养环保意识,增强生态文明的理念。 难点: 培养尊重科学的精神,客观、辩证看问题的方法。 |
3 | 第三单元 议论文 | 1.理清论证思路,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2.学习课文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的写法,学会辩证分析问题。 3.体会杂文、随笔、演讲稿等不同类型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 1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2. 人人皆可为国王 13天堂与地狱比邻 14成功离你有多远 15.科学是美丽的 | 重点: 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树立热爱工作的态度,认识获得职业成功的正确途径、原则和方法,培养正确职业观。 难点: 理解并运用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正视压力,增强意志品质,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种人生挑战。 |
4 | 第四单元 小说 | 1.了解小说的环境,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 3.品味小说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的特色以及作品所展现的人性美。 | 16 药 17 荷花淀 18 群英会蒋干中计 19 边城 20 职业 | 重点: 了解小说的环境,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 难点: 品味小说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的特色以及作品所展现的人性美。 |
5 | 第五单元 古诗文 | 1.学习课文记叙详略得当、议论结构严谨以及因事明理、叙议结合的写法,体会运用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表达效果,品味古代诗文情景交融、对比、衬托、用典等 手法的艺术魅力。 2.掌握课文所涉及的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以及文言句式的用法,能够翻译文中的句子。 3.了解古代散文中人物传记、说、记等体裁的特点,以及古诗词的有关知识。 | 21 张衡传 22 师说 23 游褒禅山记 24 琵琶行并序 25 诗词四首 | 重点:学习张衡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养成谦虚好学的品德。 难点: 认识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以及“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感受古代诗人、词人感时伤事、忧国济世的情怀。 |
六、教学实施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教师应了解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的特点,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规律,不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
2.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应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学习困难,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以及专业课程的联系,创设与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帮助他们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
3.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各类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了接触社会、了解职业的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语文学习的资源。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4.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合理应用多种媒体组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有益自学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恰当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
七、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选用:
本册教材由何语华、陈顺华主编,刘衡、王军、张虹、杨成靖、蒋凤娟参加编写;苏培成担任审稿。2016年7月第六版,书名:《语文》(第六版)上册,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选用原因:该教材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2016年印发的《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所编写的。)
2.参考书目:
[1]杨琼主编,2016年08月出版,语文课教学参考书(与语文(第六版 下册)配套,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语文习题册与语文(第六版上册)配套,2020年出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八、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
期末考核方式为:笔试
2.成绩评定方式的主要构成及比例:
学生期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两大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 40%,包括作业
情况(20%)、课堂表现(20%);期末考核成绩占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