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11篇《咕咚的教案》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咕咚的教案》相关的范文。
篇1:《咕咚》教案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故事内容,能复述主要故事情节,并进行表演,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力。
2、懂得遇事要问清楚弄明白了再行动。
3、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4、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根据图来复述故事;
2、让幼儿懂得遇事要问清楚弄明白了再行动。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头饰(小兔、狐狸、猴子、老虎、熊、狮子),录有各种声音的磁带。
活动过程
1、放录音带。幼儿听一听磁带中有什么声音?学一学这种声音,并说一说这种声音是什么发出的。
小朋友们听过“咕咚”的声音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听了故事《咕咚》就知道了。
2、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让幼儿初步感受故事内容。
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什么事?
3、出示故事图片。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全面理解故事情节,学会角色对话。
① 小兔住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小兔为什么拔腿就跑?
② 遇到了谁?狐狸说什么?小兔怎么回答?狐狸怎么样?
③ 路上它们又遇到了谁?小猴说什么?狐狸怎么回答的?猴子怎么想的?又怎么做的?
④ 后来又遇到了谁?它们怎么说的?大家怎么做的?
⑤ 最后,它们碰到了谁?说了些什么?“咕咚”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4、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学会故事中的语句。(如:拔腿就跑、慌慌张张、一边跑一边喘气、上气不接下气、东瞧瞧西望望。)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课由于是从以故事形式而设计的,课堂气氛活跃,准备也比较充分,幼儿都能够根据图意来复述故事,能够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语句,美中不足就是缺少了让幼儿戴头饰、分角色表演故事,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我想这节活动课会更加完善。
篇2:《咕咚》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狮、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眼”7个生字。学习“羊字头”和“足字旁”2个新偏旁。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逐步达到感情朗读的水平;识字、写字练习。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吸引学生,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多种声音,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板书课题),请大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要求:字要写得横平竖直才好看。)齐读课题
3、细心的孩子,认真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形声字,象声词)
4、提问:“咕咚”是谁发出的声音呢?学习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建议:用笔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把这些字读准;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3、再读课文,看谁能通过自己的读来解决问题。
三、学习生字
1、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自由认读,读准字音。
2、认一认
没有了拼音宝宝帮忙,你还认识吗?(赛读词语)
3、玩一玩
①同桌拿出识字卡片,互相认读
②摘果子,(多媒体示一棵苹果树,苹果上分别写了生字,认对了,苹果就会掉下来)
4、议一议
①小组合作学习,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②谁愿意把自己的识字方法介绍给大家。
四、再读品悟
1、自己练习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2、四人小组轮着读课文,互相评一评,读的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要注意读好的。
3、朗读檑台赛
4、齐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选“家”“怕”扩词。
2、同桌间说一说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师范写(重点指导写好新偏旁“忄”和“足”)
4、生临写
5、练写,互相评价(引导学生从字形,书写速度,书写姿势等方面评价)
第二课时
一、激趣复习,导入新课
1、(多媒体:湖边长着几棵木瓜树,木瓜上有生字)瞧,木瓜快熟了,谁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就会掉下来(配“咕咚”声)
2、听,这“咕咚”声是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下来,落到湖面的声音。可就是这个声音,却让森林里小动物们,(引导说到“乱哄哄”)为什么呢?
二、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最先听到“咕咚”声的是谁?
听到声音,小兔什么样儿?
2、读第2自然段,哪句话写出图上的内容。
3、“撒腿就跑”看出了什么?小兔为什么害怕?你也有过吗?
4、小兔不仅跑,还边跑边喊,谁来喊一喊?
5、指导朗读
他吓得撒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喊:“咕咚来了!咕咚来了!”
(二)学习3―5自然段
1、听到他的喊声,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它们是怎么做的?(跟、跑)读3、4自然段。
2、野牛跟他们有什么不同?它是怎么做的?(追、问)读5然段,划出描写野牛的句子。
3、对比两幅图,小动物们和野牛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你会用什么?(慌慌张张、不慌不忙)
动物们慌慌张张是因为。
野牛不慌不忙是因为。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找答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6―7自然段
“咕咚是什么呀!”小动物们谁知道呢?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兔的话)
瞧,连小兔也不知道“咕咚”是什么,为什么?(没思考)怎么办呢?读6、7自然段。
这时,小动物们会说什么,小兔又会怎样呢?
三、总结深化
1、现在,你最想对谁说句话,说什么?
2、戴头饰表演“咕咚”这个故事。
四、布置作业
1、把课文中喜欢的词填到“词语花篮”中。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读《同步读本》中的《数星星的孩子》。
板书设计
20、咕咚
兔子拔腿就跑
小猴跟着跑沉着冷静
大伙儿一个跟着一个肯动脑筋
野牛拦、问
教学反思:
整堂课,我对学生回答作了充分地预设,因此上得也比较顺,但有一个环节,可是我未曾预料到的。书中讲大象也跟着跑,我只是一句话带过,没想到学生却揪着大象不放,当一个学生提出:“老师,大象这么大,为什么也吓得跟着跑?”我当时一愣,没想到学生的回答更精彩。“大象可能认为这咕咚比他还要大,所以也吓得跟着跑。”我在心里为学生的回答喝彩。课到了最后一个环节,学生也慢慢领悟了寓意,可有个学生可能上课听得不是很认真,他又问了前面那个问题:“老师,只不过是一声咕咚声,大象为什么也跟着跑啊?”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因为大象没动脑筋啊,遇到事情也没去想就跟着瞎跑。”多精彩的回答呀,是学生的问题把课推向了高潮,这可真是所谓的未曾预约的精彩,我为我班学生的进步而高兴。
篇3:《咕咚》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会安静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简单学习故事对话“你跑什么呀?”“咕咚来了!”
2、发挥想象,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3、培养对经典儿童文学的欣赏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兔、狐狸、小猫、老虎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兔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1、观察小兔惊奇的图片,幼儿猜猜小兔怎么了?
2、小兔为什么会惊奇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吧!
二、分段欣赏课件,理解故事内容
1、观看课件第一部分
师:小兔惊奇是因为遇到了咕咚,小朋友认为咕咚会是什么呢?
2、观看课件第二部分
(1)它碰到了谁?他们是怎么对话的?
(2)小兔又碰到了谁?他们是怎么说的?
(3)幼儿边听故事,边学习故事对话!
3、观看课件第三部分
(1)小兔子又碰到了谁?小朋友猜猜看,它会怎么做呢?
(2)咕咚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继续来听故事吧。
4、观看课件第四部分教师总结:原来“咕咚”只是一个木瓜掉到了河里,可是小动物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跑了起来,老虎勇敢地去找到了答案,我们给老虎拍拍手。
三、完整讲述故事,幼儿角色表演
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幼儿角色扮演,复习故事里动物们的对话。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有碰到过这样的事情吗?你们听到响声时会怎么做呢?比如“雷声”。
哇,听了咕咚的故事,小朋友都学习了老虎,变得真勇敢,让我们一起来跳个舞鼓励一下自己吧!
篇4:《咕咚》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猜测、观察、动作模仿等方式,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2、引导幼儿感受故事中动物的情绪并学说:“快逃!快逃!咕咚来啦!”
3、体验师生共同表演故事的快乐。
活动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动物的情绪,学会对话:“快逃!快逃!咕咚来啦!”
活动难点:
体验动物逃跑时的紧张情绪。
活动准备:
1、绘本ppt,故事中的动物形象大图一套,小图片与幼儿人数一样。
2、情景表演(一只小老鼠正在散步,听到“咕咚”声,吓了一跳,逃跑了,边跑边喊“快逃!快逃!咕咚来啦!)活动过程:
一、情景表演导入(一只胆小的老鼠正在散步,忽然听到”咕咚“,吓了一跳逃跑了,边跑边喊”快逃!快逃!咕咚来啦!“)提问:
刚才的小老鼠怎样了?(逃跑)它为什么要逃跑呢?(害怕)它害怕什么呢?(咕咚)”咕咚“会是谁呢?(幼儿猜测)二、幼儿观看ppt,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小老鼠跑着跑着,会遇到谁呢?他们说了些什么?
我们一一看。
观看第一页(兔子听到老鼠叫喊声一起逃跑)——小老鼠跑啊跑,它遇到了谁呢?
——它遇到小兔子说到什么呢?
——小老鼠对小兔子说了什么?
——小兔子听到喊声怎么了?
观看第二页(狐狸逃跑)——这是谁呀?谁来学学狐狸的样子?
观看第三页(狐狸被吓的和小老鼠、兔子、一起逃跑)——狐狸听到了什么声音?
——他为什么也要逃跑呀?
——他们逃跑时,又会遇到哪些动物呢?
观看第三页(小羊、小猪、斑马都被吓到一起逃跑)——他们见到小羊(小猪、斑马)对他(们)说了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说说。(快逃!快逃!咕咚来啦!)——有谁发现了这群小动物?他会怎么做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教师播放第四五页,和幼儿一起观察,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幼儿观察大熊并学学他的动作。再模仿小动物们紧张的样子。
——小动物们跟在大熊后面干什么呢?
——”咕咚“会是谁呢?(幼儿自由发言)三、讨论并理解故事内容。
师:让大熊带着小动物去找”咕咚“我们来想想,小老鼠吓得往前跑时,碰见了谁?说了些什么?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相应的动物形象图片(大)鼓励幼儿模仿绘本中动物的表情及语言:”快逃!快逃!咕咚来啦!“教师播放最后画面(苹果掉到水中)——咕咚到底是谁啊?
——”咕咚“可怕吗?小动物们为什么害怕呢?
四、幼儿选择相应的角色表演故事。
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及时表扬声音和表情到位的幼儿并提示幼儿:如果不记得自己何时出场,可以借助线索图。
根据实情况,可以再说几次,让幼儿体验和同伴一起表演的快乐。
篇5:《咕咚》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
3、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4、通过课文学习,教育学生听到任何事都要多动脑筋想一想,不要盲目跟从。
【教学重点】
借助图画、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猜字、认字;能根据课文内容作简单推断。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生字,书写生字,能根据课文内容作简单推断。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画导入
1、设疑:你们知道“咕咚”是什么吗?
2、教师导言:东西掉进水里会发出咕咚的响声,可就是这个响声却把兔子、狐狸、猴子、小鹿吓得撒腿就跑,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咕咚》。师板书课题并教读:咕咚
3、认读生字“咕、咚”,师相机讲解:这两个字可以组成“咕咚”一词,像这样表示声音的词叫象声词。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引导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不会读的想办法解决。
(2)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序号。
2、组织同桌互读,互相帮助。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评价。
4、组织采用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5、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引导齐读课文,启发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组织同桌互相说一说。
3、组织全班交流。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要点。
3、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4、组织全班展示。
篇6:《咕咚》教案
设计意图:
《咕咚》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经典童话故事,内容生动,幽默动感十足。落入水中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吓坏了但小的小老鼠,他的奔逃引了了群体的慌张,顿时乱做一团,最终发现是自己吓坏了自己。本节教学设计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在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基础后,让幼儿不要惊慌,要沉着,要先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活动目标:
1、通过猜测、观察、动作模仿等方式,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2、感受故事中动物的情绪并学说:”快逃!快逃!咕咚来啦!“
3、体验师生共同表演故事的快乐。
活动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动物的情绪,学会对话:”快逃!快逃!咕咚来啦!“
活动难点:体验动物逃跑时的紧张情绪。
活动准备:
1、绘本ppt,故事中的动物形象大图一套。
2、情景表演(一只小老鼠正在散步,听到”咕咚“声,吓了一跳,逃跑了,边跑边喊”快逃!快逃!咕咚来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情景表演导入(一只胆小的老鼠正在散步,忽然听到“咕咚”,吓了一跳逃跑了,边跑边喊“快逃!快逃!咕咚来啦!”)
2、提问:刚才的小老鼠怎样了?(逃跑)它为什么要逃跑呢?(害怕)它害怕什么呢?(咕咚)“咕咚”会是谁呢?(幼儿猜测)
二、基本部分
1、幼儿观看ppt,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师:小老鼠跑着跑着,会遇到谁呢?他们说了些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播放课件,和幼儿一起观察,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幼儿观察大熊并学学他的动作。再模仿小动物们紧张的样子。
2、讨论并理解故事内容。
(1)师:让大熊带着小动物去找“咕咚”我们来想想,小老鼠吓得往前跑时,碰见了谁?说了些什么?
(2)幼儿模仿绘本中动物的表情及语言:“快逃!快逃!咕咚来啦!”
3、幼儿选择相应的角色表演故事。
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及时表扬声音和表情到位的幼儿,让幼儿体验和同伴一起表演的快乐。
三、结束部分
师幼共同总结本节教学活动,放松身体。
篇7:《咕咚》的教案
《咕咚》的教案
教学目的
1.凭借汉语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别人跑,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2.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并能悟出寓意。
2.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4幅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疑。
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咕咚,这是一篇阅读课。随后板书课题。咕咚是什么东西?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们想不想知道?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课文就会知道了。
二、指导朗读课文,可按整体部分整体三步来指导。
(一)从整体指导读课文。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一遍课文,标出自然段。
2.对照插图读一遍课文,找出课文共讲了几种小动物,能按出场顺序说出来。
3.同桌共读一遍课文,读后互相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分段指导读课文。可带着课后问题读,读后再回答。
1.指名读第1~2段。
(1)师问:咕咚指的是什么?
生答: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2)师问: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怎样?从哪可以看出来?生答:这声音很大很重。因为木瓜熟了,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的。
(3)师问:兔子为什么跑?(课后第1题)
生答:兔子听见这又大又响的咕咚声很害怕,吓跑了。
(4)指导看第一幅插图。说说图意。
举例: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还没有沉到湖底,溅起的水花还没有落下来,兔子已经撒腿跑了。它很害怕,一边跑还一边喊: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
2.指名读3~4段。
(1)师问:小猴子为什么也跟着跑?他还说了什么?(课后第2题)
生答:小猴子听了兔子的话也跟着跑起来。他说: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呀!
(2)师问:还有谁都跟着跑起来?(课后第3题)他们又喊叫什么?
生答:听了猴子的话,狐狸、山羊、小鹿都跟着跑起来。他们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3)请三个同学分别把兔子、小猴子和大伙喊叫的话读一读,并说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最后一问比较难,老师可做提示。
生答:有很多话都是越传越走样。因为他们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说的,而他们的理解不一定对。他们不是有意造谣来吓唬人的。
(4)指导看插图(二)。说出图意。
举例:很多野兽都跟着跑起来,它们全张着嘴喊叫,面带惊慌的表情。
3.指名读第5段。
(1)师问:大象跑没跑?他是怎样跑的?
生答:大象也跟着跑起来。他是看见其他的动物跑,他也跟着跑起来。
(2)师问:野牛为什么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课后第4题)
生答:因为野牛不知道咕咚是什么,它在哪里,所以它没有跑。
野牛拦住大象和其他动物,追问谁看见咕咚了。结果谁都没看见咕咚是什么,兔子只是说它听见的,咕咚在那边的湖里。
(3)指导看插图(三),并说说图意。
举例:野牛在前面,非常沉着冷静地拦住大家,追问谁看见咕咚了。
4.指导朗读6~7段。
(1)师问:他们来到湖边看见什么?听到什么?生答:他们来到湖边看见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听见咕咚的声音。
(2)师问:最后大伙儿为什么都笑了?(课后第5题。)生答:因为大伙都明白咕咚是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不是什么可怕的怪物,真相大白了,它们感到自己的行动十分的可笑。
(3)指导看插图(四),并说说图意。
举例:大家的表情各不相同。野牛在严肃地讲道理,兔子看清咕咚是什么了,不再惊慌;老山羊一边听野牛讲话,一边思考;狐狸、小猴子和小鹿已经感到可笑了。
(三)让学生读全篇课文,并回答问题。
1.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2.师问:你读了这篇童话,懂得了什么?
生答:我懂得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的跟别人跑,听信谣传,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指导作业:
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课后第2题。)
(一)分段读课文。1~2、3~4、5、6~7段。
(二)让学生看着插图试着说说这个故事。(自己准备)。
(三)按照课后第1题的5个小问题的顺序同桌互说,互相帮助讲故事。
(四)指名讲故事,大家评论讲得如何。
(五)请1~2人到前面给大家讲这个故事。
二、让同学回到家里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讲给同院的小朋友听。
看图学词学句
篇8: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熟”等12个生字,会写“吓、怕、跟”等7个生字。
2.通过图片、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4.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识字、写字,了解故事内容。
难点:
能根据课文内容作简单推断。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把一块石头扔进事先准备好的水桶中)听,这是什么声音?(咕咚、咕咚)(板书:咕咚)对,就是这个声音吓跑了好多动物呢!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那就和老师一起去森林王国看看吧。
二、自主读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不认识的字,猜猜它们的读音。
2.不会读的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确。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认读。
(2)教师巡视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3)借助连环画,图文对应学习,读懂故事内容。(或根据学生已有的读连环画的经验――“段落之间有空行”来判断逐步梳理文本信息。)
三、借助插图,学习第1~4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小兔子怎么了?从课文哪个自然段可以看出来?(第2自然段)
(2)谁听见了小兔子的喊声?(小猴子)他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他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3)“咕咚”是什么?
(4)听到他们的喊声,还有谁也跟着跑起来了?
出示: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
2.出示课文插图二,学习第3~4自然段:
(1)根据这些动物们的表情,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大胆想象)
(2)引导学生朗读第1~4自然段,体会小动物们害怕的心情。2.哪些动物是跟着兔子跑的?
3.小动物们一边跑一边叫是因为。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吓”“怕”“跟”三个生字,组词,观察结构。
(1)三个字均为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
(2)“跟”字复习足字旁笔画的变化,右边第一笔横折起笔与足字旁齐平。
2.教师范写,讲解要点。(“吓”左窄右宽,“怕”左窄右宽,足字旁最后一笔是提。)
3.学生书空,描红,书写练习。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
篇9: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咕咚》一文,谁知道“咕咚”是什么?小动物们听到“咕咚”都是什么反应?(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二、借助插图,学习第5~7自然段
1.出示第三幅插图,学习第5自然段。
(1)小动物们知道“咕咚”来了,全都吓得逃跑了,只有野牛没有跑,他把大伙儿拦住了,我们看看野牛是怎么说的。自己读读第5自然段。
(2)出示第5自然段,找找这些话分别是谁说的。用不同颜色的笔标示出来。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3)自由读第5自然段,把小动物们的对话读清楚。
2.出示第四幅插图,学习第6~7自然段。
(1)听了野牛的话,兔子领着大家来到了湖边。他们看到了什么呢?我们赶快读读第6自然段。
(2)读了第6自然段,谁来说说大家看到了什么?你们知道“咕咚”是什么了吗?
(3)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大伙都笑了?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小动物,在亲眼见到什么是“咕咚”后,你心里会想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白这个“笑”既是虚惊一场的笑,也是不好意思地笑)
3.小结:通过这件事,动物们懂得了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偏听偏信,遇事多动脑筋,弄清事情真相的道理。
三、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回顾课文,思考有哪些收获。
2.分角色进行模仿表演。
3.知道以后遇到事情先问为什么,弄清事情的真相。
四、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家”“羊”“象”“都”四张生字卡片。
“家”和“象”撇画较多,梳理笔顺。
家:,10笔。
象:,11笔。
“都”字左宽右窄,左高右低,相互错位。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书写练习。
3.教师巡堂指导。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到了森林王国,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我们以后做事要向野牛学习,听了别人说的话也要动脑筋思考,别人说得对还是错。回去以后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吧。
篇10: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
教学要求
1、会认“咕、咚”等13个生字,会写“吓、怕”等7个生字。
2、能根据学过的方法猜测生字的读音,进而把课文读熟、读懂。
3、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知道遇事要弄清事实真相,先问为什么,不要盲目跟从的道理。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遇事要弄清事实真相,先问为什么,不要盲目跟从的道理。
教学
课时两课时。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背景图片,猜一猜:小动物们为什么要奔跑?
2、引入新课,板书题目,齐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并在课文中标出生字、新词。
2、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生字,是怎么记住的。
3、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
5、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6、再读课文,完成填空。
全文共有个自然段,讲了听到“咕咚”的声音,没有弄明白,拔腿就跑,后来、也跟着跑,只有没有跟着跑,帮助大伙弄清了事情真相的故事。?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认读生字。
吓怕跟家羊象都
2、指导观察生字特点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重点指导“家、象、都”的笔顺和书写。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仿写。
4、展示书法作品,进行讲评。
学生在自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这种由课堂走向生活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遇事要弄清事实真相,先问为什么,不要盲目跟从的道理。
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图,教学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
吓怕跟家羊象都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出示挂图1)这幅图讲了什么?自由读第1、2自然段。
(2)兔子为什么跑?(他认为“咕咚”可怕极了)
(3)他有没有仔细观察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没有)
(4)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一声,这声音太响了。胆子很小的兔子听到这个声音有什么表现?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5)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2、学习第3、4自然段。
(1)(出示挂图2)这幅图讲了什么?
(2)小猴子为什么也跟着跑?从哪儿看出来的?
(3)小猴子的心情怎么样?
(4)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5)自由读第5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中讲到了哪些动物?他们怎么样?
(6)动物们为什么叫“快逃命啊”?
(7)比较“兔子”“小猴子”“大伙”说的话。他们讲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8)分角色朗读“兔子”“小猴子”“大伙”说的话。
(板书:木瓜吓跑动物们)
3、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1)(出示挂图3)这幅图讲了什么?
(2)野牛为什么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呢?
(3)你会做“拦”的动作吗?野牛是怎么拦的?(让学生通过动作演示理解)
(4)野牛拦住了大象后是怎样问的?
(板书:野牛拦住)
(5)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板书:问原因)
4、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
(1)自由读第6、7自然段。
(2)木瓜为什么会自己掉下来?(木瓜熟透了)
(3)木瓜掉进湖里为什么会发出很响的声音?(因为木瓜是从高高的树上掉下来的,所以声音很响)
(4)“咕咚”究竟是什么?(“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
(5)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后,动物们都怎样呢?为什么大伙都笑了?
(6)这时候,动物们会想些什么呢?
三表演故事
1、小组内练习分角色表演。
2、找两组在班内进行表演。
四总结全文
1、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为什么?
2、今后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篇11: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研究课《咕咚》反思
《咕咚》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那么,如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用木瓜在高空仍进
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 幅图,把3 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
,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 、2 、3 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四、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学生要学习野牛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导方法的结合运用,我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