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方案 >

数学的教案(精选27篇)

发布时间:2022-09-17 16:32:30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27篇《数学的教案》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数学的教案》相关的范文。

篇一: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常去商店吧,今天我们就要进行一次购物,请同学们看挂图!

二、探索新知:

213元 42元 12元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12×4=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1)12+12+12+12=48

(2) 12 (3)12

12 × 4

12+ 12 48

48

三、拓展应用

1、试一试:

买两个书柜需要多少钱?

213×2=()(元)

213× 2 答:

2、 14 31 123 214

× 2 × 3 ×3 × 2

3、7×3+4 8×6+3 5+2×8

2×6+5 4×9+6 3+6×7

4、一件大衣的价钱是一件羊毛衫的3倍。一件大衣多少钱?一件大衣比一件羊毛衫贵多少钱

羊毛衫132元

5、填表。

2辆 3辆 4辆 5辆 6辆 7辆 8辆

大车乘客数 60

小车乘客数 24

篇二:数学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角角边条件。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

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3、积极投入,激情展示,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已知两角一边的三角形全等探究。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证明。

三、合作探究

1、复习思考(由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指正)

(1)。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别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

(2)。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的四种情况中,我们研究了三种,今天我们接着探究已知两角一边是否可以判断两三角形全等呢?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一边又分成哪两种呢?

2、探究一: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

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1)动手试一试。(学生合作、教师引导)

已知:△ABC

求作:△,使=B, =C,=BC,(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2) 把△剪下来放到△ABC上,观察△与△ABC是否能够完全重合?

(3)归纳:由上面的画图和实验可以得出全等三角形判定(三):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可以简写成 或 )

篇三: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二课时进行教学,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年、月、日的知识包含着许多规律,它虽然是天文知识,但与数学密不可分,并且其中奥妙无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出许多规律。“时间与数学”这节内容是单独成节,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研究机会,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所执教的是处于城市中心的一所小学的学生,学生的数学基础及课堂交流能力良好。执教时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利用实物展示平台对学生的练习、设计方案等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到了周六、周日,你们都和爸爸妈妈到哪玩儿?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生1高兴地抢着说去动物园,生2接着说我们去图书大厦看书……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小朋友飞飞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孤儿院和那里的小朋友玩儿。可是飞飞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休息1天。飞飞的妈妈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而飞飞是每周六和周日才休息。飞飞哪天才能和父母一起到孤儿院看望那里的小朋友呢?你们能不能帮飞飞解决这个问题呢?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这样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 师:飞飞的父亲每工作3天休息1天,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教师边提问题边出示飞飞和他父母休息的情况。

生1:父亲工作3天后休息1天。

生2:就是4天里有3天工作有1天休息。

同学们表示认可,教师紧接着又问:母亲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你又是怎样理解呢?

有了上个问题做基础,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

2.出示教材中9月份的日历,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你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用□标出飞飞的休息日。标出后请你分别写出他们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填在下面相应的圈内。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很快就把这一家三口的休息日找了出来,并分别填在相应的圈内。

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紧接着请同学们分别观察父亲、母亲和飞飞的休息日中的这些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稍一迟疑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教师此时给予充分的时间。很快学生有了答案。

生1:我发现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的数都是双数,而飞飞休息日的数都是相邻的两个数。

生2:我还发现母亲的休息日的数都是2的倍数。

生3:父亲休息日的数都是4的倍数。

师:为什么母亲的休息日的数是2的倍数,父亲的休息日的数是4的倍数呢?

生4:因为母亲是工作1天后休息1天,一共是2天,父亲是工作3天休息1天,一共是4天,所以母亲的休息日是2的倍数,父亲的休息日是4的倍数。

生4:母亲的休息日就是每2天里有1天休息,所以这些数都是2的倍数;父亲的休息日是4天里有1天休息,4天一个循环,所以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

篇四:数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选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是位置与顺序学习中的一部分。

二、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对象为一年级中度智力落后的学生,共8名,其中3名学生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三人中有两人课堂表现积极活跃,另一人的表达欲望不是很强;2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障碍,有表达的意愿,在帮助下能进行简单表述;1名唐氏综合征的学生,给予刺激后可以做出简单的表述;2名认知和表达都有困难,有一定的模仿能力,能仿说但遗忘较快。

三、教学目标

1.轻度目标: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2.中度目标: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基本上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3.重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学习内容。

4.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养成摆放物体有序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辨上下位置关系,并能描述物体的上下关系。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四幅含有树的图画,太阳,苹果和小花的图案若干

六、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揭示上下

在上课之前呢,老师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在大森林里住着一位树爷爷,他善良慈祥,待人友善。在森林里有很多的好朋友。今天啊,是树爷爷的生日,于是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来为树爷爷过生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有谁来了,好不好?有谁来为树爷爷过生日了啊?(指着多媒体课件上的小动物)噢有小鸟,还有小兔子。那么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的观察力,看那位小朋友眼睛最亮。请小朋友观察下它们站在哪里?等下老师请小朋友们来说一说,(小鸟在上面,小兔子在下面),那么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认识“上下”。

2、探究新知,理解上下

a.认读上下,认读并领读说出小鸟在上面,小兔在下面(积极的同学已经会说了小鸟在上面,小兔子在下面,帮助中间的同学指引他们说出答案,最后重复答案让全班跟读小鸟在上面,小兔在下面,让程度较差的同学能够说出这部分内容)。

b.认识上下,教师举例教室内的一个上下关系,比如灯在上面,桌子在下面。之后让同学们自己举例身边的事物。(适时的给予一定的指导,并让每个同学都有举例的机会,针对具体的例子来具体辅导)。

c.区别上下,出示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有家里的客厅,卧室,冰箱里摆放的食物,还有森林里的小动物们等等(让同学能具体分辨出物体的位置上下关系)。

3、巩固练习,进一步体会上下

a.动手摆一摆上下,同桌两个人为一个小组,两人发一张树的图画,还有太阳、苹果和小花,让同学们自己完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看程度好的同学给他们鼓励,中度的同学告诉他们太阳在上面,小花在下面,让他们自己动手完成,程度较差的同学要特别辅导,非常清楚的说出太阳在上面,指出太阳和图片的上面的位置让他们自己动手贴到对应的位置,如此完成整幅图画)。指导完毕后鼓励全班同学,让同学们自己给自己鼓掌表扬。

b.听口令做出相应的动作,来,全体小朋友,拍拍手,向上看一看,向下望一望(检查学习上下的效果并锻炼孩子的运动和反应能力)。

4、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上下,同学们都学的很棒,回家后跟爸爸妈妈说一说家里客厅里物品,什么在上面什么在下面,好不好。好那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篇五:数学教案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面向高二下学期的学生,主要是进行思维的训练。学生在高一的时候已经学过这些数学思维方法,但是对这些知识还没有进行概念化的归纳和专门的训练。学生不知道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时候还是会用一点,以以往的经验,学生一旦学习概念后,反而觉得难度大,概念混淆,因此,这一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针对学生的这一情况,设计专题学习网站,通过学生之间经过学习,交流,课后反复思考的,进一步深化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体会数学思维中的分析法和综合法;

2. 会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去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分析法综合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评价和反思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交流、分享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喜悦;

2.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数学思维训练专题课,专门训练学生利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解题。分析法在数学中特指从结果(结论)出发追溯其产生原因的思维方法,即执果索因法。综合思维方法:综合是以已知性质和分析为基础的,从已知出发逐步推求位未知的思考方法,即执果导因法。这两种数学思维方法是数学思维方法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是学生的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

四、教学策略的设计

1. 情境的设计

情境描述

情境简要描述

呈现方式

趣味问题

从前有个国王在处死那些犯了罪的臣子的时候,总是出一些这样那样的智力题给犯人做,用这种方法给那些更聪明的人一条生路,有一位正直的青年叫亚瑟,不幸得罪了国王,国王判他死罪,他所面临的问题是:“这里有三个盒子,金盒,银盒和铅盒,免死金牌放在其中一个盒子内,每只盒子各写一句话,但其中只有一句是真的,你要是猜中了免死金牌在哪个盒子里,就免你一死罪。”聪明的亚瑟经过推理而获知免死金牌所放的盒子,从而救了自己的命,请问亚瑟是如何推理的?

网页

2. 教学资源的设计

资源类型

资源内容简要描述

资源来源

相关故事

通过有趣的推理故事,如“推理救命的故事”,“宝藏的故事,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上下载

学习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嵌入了经过修改适用于本课的论坛,在线测试等。

自行制作

3. 教学工具:计算机

4. 教学策略:自主探究学习策略,任务驱动策略、反思策略

5. 教学环境:网络教室

五、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工具

设计思想

提出“推理救命问题”

积极思考,寻找方法

学习网站

以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点明本节课的目的。

2、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工具

设计思想

1、初试牛刀:让学生试做思维训练题。

2、挑战高考题:在高考题中充分体现分析法,综合法。

3、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总结

学以致用:

4、把本节的方法应用到解决数学问题中。

积极思考,互相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网站

1、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下带着问题,自主、积极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的能力。

2、超级链接控制性好,交互性强,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积累更多的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总结概念,深化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工具

设计思想

归纳本节的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并指出:数学思维的训练不单只是一节简单的专题课,我们的同学在平常多留心身边事物,多思考问题,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体会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概念,并在论坛上发表自己对概念的理解。

学习网站论坛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概念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自主交流,知识迁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工具

设计思想

提出宝藏问题并指导学生利用BBs论坛进行讨论

学生在论坛里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习网站论坛

通过自主交流,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线测试,评价及反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工具

设计思想

利用学习网站制作一些简单的训练题目

独立完成在线的测试

学习网站

及时反馈课堂学习效果。

6、课后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工具

设计思想

布置课后任务:在网络上收集推理分析的相关例子,在学习网站的论坛上讨论。

记录要求,并在课后完成。

网络资源和学习网站

通过课后的任务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把思维训练延续到课堂外。

篇六: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能正确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集合和元素的定义;元素的三个特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常用的数集及表示。

2.集合{1,2}、{(1,2)}、{(2,1)}、{2,1}的元素分别是什么?有何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和图形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

如:{1,2,3,4,5},{x2,3x+2,5y3-x,x2+y2},…;

说明:1.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

虑元素的顺序。

2.各个元素之间要用逗号隔开;

3.元素不能重复;

4.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数,点,代数式等;

5.对于含有较多元素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显示清楚后方能用省略号,象自然数集N用列举法表示为

例1.(课本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

(4)方程组 的解组成的集合。

思考2:(课本P4的思考题)得出描述法的定义:

(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花括号{ }内。

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一般格式:

如:{x|x-3>2},{(x,y)|y=x2+1},{x|直角三角形},…;

说明:

1.课本P5最后一段话;

2.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y)|y= x2+3x+2}与 {y|y= x2+3x+2}是不同的两个集合,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x|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例2.(课本例2)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3)方程组 的解。

思考3:(课本P6思考)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二).课堂练习:

1.课本P6练习2;

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大于0的所有奇数

3.集合A={x| ∈Z,x∈N},则它的元素是 。

4.已知集合A={x|-3<3,x∈z},b={(x,y)|y=x p=“" +1,x∈a},则集合b用列举法表示是<=”“>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作业布置:

1.习题1.1,第3.4题;

2. 课后预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篇七: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手段及方法

1、创设情景,引发思维。

2、组织讨论,深化思维。

3、加强练习,发展思维。

预习作业

1.欣赏P1的图片,你发现了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同桌互相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

3.仔细观察例1中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怎么画对称图形吗?

4.试着在例2的格子图片上画一画

5.你能用预习到的知识用纸来折、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可以用不同颜色笔在相应区域书写即可)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二、例题1: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三、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四、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2) 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 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五、练习: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1)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1.课内练习一 -----第1、2题。

2.课外作业: 通过丰富的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实例,让学生欣赏并体会轴对称,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更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进行有效的数

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每个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体会活动的乐趣,在乐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学会且应用新知。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或后记(教学的成败得失、学生的信息反馈、今后的教学建议)

篇八: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数学教案

升学水平测试题

姓名:总分:

一、填空(18分)

1、一个由4个10、3个1、5个0.1和6个0.01组成,这个数是(?????? )。不改变其大小,把它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五位数的小数是(???? )。

2、3240千克 = (???? )吨?????????????????? 4.86平方米 = (?????? )平方千米

48分 =(?????? )小时??????????????????? 5.2米 = (??????? )厘米

3、0.75 =15÷(??? )=9:(???? ) =

= (??? )成

4、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与这两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比是(???? )。

5、甲、乙两地相距25千米,在 的地图上,两地相距(????? )厘米。

6、实际比计划增加5%,实际相当于计划的(?????? )。

7、两个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36,这两个合数的和是(?????? )。

8、已知甲数是a,乙数比甲数的25%多1.5,乙数是(??????? ),若a =20,则乙数是(?? )。

9、从一个长方体上截下一个体积为144立方厘米的小长方体后剩下部分是一个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原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5分)

1、如果a÷b = 7 ,则b是a的约数,a是b的倍数。(??????? )

2、如果 ,那么x和y成正比例。(??????? )

3、今年比去年增产三成,单位“1”的量是今年的量。(?????? )

4、任何一个自然数肯定大于任何一个小数。(??????? )

5、若甲的 (甲、乙为自然数),则甲是乙的 。(????? )

三、选择填空题,请选出下面各题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5分)

1、下面的比中,能与 组成比例的是(?? )。

12:4???? 25:7???? 310:7??? 47:10

2、六年级同学参加科技小组的有17人,比参加文艺小组的人数的'2倍少7人,参加文艺小组的有多少人?列式正确的是(???? )。

117×2-7??? 2(17+7)÷2????? 3? (17-7)÷2????? 4?? 17-2×7

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a米,它的长是b米,宽是(??????? )米。

1 a-b?? ?2? a-2b???? 3? -b???? 4?? (a-b)÷2

4、下面四句话中,有错误的是(????? )。

1??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 1乘以任何数都等于这个数

3?? 1除任何数都等于这个数??????????? 4?? 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5、至少要用(???? )个同样的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新的正方体。

1?? 2???? 2??? 4??? 3??? 8???? 4?? 12

三、计算题(21分)

1、? 直接写出得数。

307+1198 =??????? 125×16 =?????? 2-1.07 =??????? 4.2÷0.25 =??????? 0.9×99+0.9 =

÷ =??????? ??? ??????????? 6.5×4×

2、? 脱式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计算的要简便计算。

12682+478-3006???????????????? 220.6-12.43-5.57?????????? 36.9× -0.12×

45.2÷4+2.8× ??????????????? 512-(8.3-8.4× )??????? 625×0.125×32

74.5÷[( ?????????????????????????????????? 8[16.5÷(

四、求X。(8分)

14+0.7X =11?????? ???????????????????????????????2X- X=1

3X×( + )= ??????????????????????????????? 4

五、列式计算题。

1、4.6减去 的差乘以 ,积是多少?????? 2、 加上一个数的 ,和是 ,这个数是多少?

3、已知甲数是50,乙数的 比甲数的 多20,乙数是多少?

六、画画、量量、算算。(4分)

1、?

先画出右图底上的高,在量出计算其面积所需要的数据,然后计算出图形的面积。

图形面积=

2、圆的周长是25.12厘米,求阴影部分面积。

七、应用题。(30分)

1、“五、一”期间,我县芙蓉洞景点接待外省市游客3487人,接待本市地县游客的人数是外省市游客的2倍。“五、一”期间,我县芙蓉洞景点共接待游客多少人?

2、某商店有一种彩色电视机,原价每台1200元。“五、一”期间打九折出售,现在每台售价多少元?

3、两地相距44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5小时二人相遇。甲每小时行4.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4、学校图书室有900本科技书,借出总数的 后,还剩多少本?

5、王琴和刘敏同学今年“六、一”去体检,王琴同学体重35.2千克,比刘敏重10%。刘敏体重多少千克?

6、渝怀铁路武隆车站要修一条施工便道。甲、乙两个修路小组合作8小时可以完成。已知甲小组和乙小组工作效率的比是3:4,如果单独安排乙小组去修,要多少小时才能修通这条施工便道?

篇九: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集合

一、知识结构

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人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二、重点难点分析

这一节的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这一节的特点是概念多、符号多,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符号是学好本节的关键.为此,在教学时可以配备一些需要辨析概念、判断符号表示正误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提高判断能力,加深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1.关于牵头图和引言分析

章头图是一组跳伞队员编成的图案,引言给出了一个实际问题,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出本章的内容无论是分析还是解决这个实际间题,必须用到集合和逻辑的知识,也就是把它数学化.一方面提高用数学的意识,一方面说明集合和简易逻辑知识是高中数学重要的基础.

2.关于集合的概念分析

点、线、面等概念都是几何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集合则是集合论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

初中代数中曾经了解“正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初中几何中也知道中垂线是“到两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概念,从而阐明集合概念如同其他数学概念一样,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现实世界.

3.关于自然数集的分析

教科书中给出的常用数集的记法,是新的国家标准,与原教科书不尽相同,应该注意.

新的国家标准定义自然数集N含元素0,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推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国际标准,以便早日与之接轨,另一方面,0还是十进位数{0,1,2,…,9}中最小的数,有了0,减法运算 仍属于自然数,其中 .因此要注意几下几点:

(1)自然数集合与非负整数集合是相同的集合,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含0;

(2)自然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 或 ,其他数集{如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内排除0的集,也可类似表示 , , ;

(3)原教科书或根据原教科书编写的教辅用书中出现的符号如? ,? , …不再适用.

4.关于集合中的元素的三个特性分析

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例如“中国的直辖市”这一集合的元素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集合中的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 ,…表示.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 ;否则,就说a不属于A,记作

要正确认识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l)确定性:? 和? ,二者必居其一.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这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就确定了.例如,给出集合{地球上的四大洋},它的元素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他对象都不用于这个集合.如果说“由接近? 的数组成的集合”,这里“接近? 的数”是没有严格标准、比较模糊的概念,它不能构成集合.

(2)互异性:若? ,? ,则

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是不能重复的,集合中相同的元素只能算是一个.例如方程? 有两个重根? ,其解集只能记为{1},而不能记为{1,1}.

(3)无序性:{a,b}和{b,a}表示同一个集合.

集合中的元素是不分顺序的.集合和点的坐标是不同的概念,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l,0)和点(0,l)表示不同的两个点,而集合{1,0}和{0,1}表示同一个集合.

5.要辩证理解集合和元素这两个概念

(1)集合和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符号和是表示元素和集合之间关系的,不能用来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例如? 的写法就是错误的,而? 的写法就是正确的.

(2)一些对象一旦组成了集合,那么这个集合的元素就是这些对象的全体,而非个别现象.例如对于集合? ,就是指所有不小于0的实数,而不是指“ 可以在不小于0的实数范围内取值”,不是指“ 是不小于0的一个实数或某些实数,”也不是指“ 是不小于0的任一实数值”……

(3)集合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凡是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只要是它的元素就必须符合条件.

6.表示集合的方法所依据的国家标准

本小节列举法与描述法所使用的集合的记法,依据的是新国家标准如下的规定.

符号

应用

意义或读法

备注及示例

诸元素? 构成的集

也可用? ,这里的I表示指标集

使命题? 为真的A中诸元素之集

例:? ,如果从前后关系来看,集A已很明确,则可使用? 来表示,例如

此外,? 有时也可写成? 或

7.集合的表示方法分析

集合有三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它们各有优点.用什么方法来表示集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l)有的集合可以分别用三种方法表示.例如“小于 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就可以表为:

①列举法:? ;

②描述法:? ;

③图示法:如图1。

(2)有的集合不宜用列举法表示.例如“由小于 的正实数组成的集合”就不宜用列举法表示,因为不能将这个集合中的元素―一列举出来,但这个集合可以这样表示:

①描述法:? ;

②图示法:如图2.

(3)用描述法表示集合,要特别注意这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它应该符合什么条件,从而准确理解集合的意义.例如:

①集合? 中的元素是? ,它表示函数? 中自变量? 的取值范围,即? ;

②集合? 中的元素是? ,它表示函数值。的取值范围,即? ;

③集合? 中的元素是点? ,它表示方程? 的解组成的集合,或者理解为表示曲线? 上的点组成的集合;

④集合? 中的元素只有一个,就是方程? ,它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单元素集合.

实际上,这是四个完全不同的集合.

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无限集,不宜采用列举法,因为不能将无限集中的元素―一列举出来,而没有列举出来的元素往往难以确定.

8.集合的分类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如图1所示.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如图2所示.

9.关于空集分析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 .空集是个特殊的集合,除了它本身的实际意义外,在研究集合、集合的运算时,必须予以单独考虑.

教学设计方案

集合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

(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例子见书):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

(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

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

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

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注:

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

(2)好心的人。?????? (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阅读教材第二部分,问题如下:

1.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几种?分别是如何定义的?

2.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概念是什么?试各举一例。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例如,由方程?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1}.

注:(1)有些集合亦可如下表示:

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51,52,53,…,100}

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1,3,5,7,…}

(2)a与{a}不同:a表示一个元素,{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有一个元素。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并把这个条件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格式:{x∈A| P(x)}

含义:在集合A中满足条件P(x)的x的集合。

例如,不等式? 的解集可以表示为:? 或

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注:(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竖线及左边部分。

如:{直角三角形};{大于104的实数}

(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

3、文氏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

注: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

(1) 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

如:集合

(2) 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用描述法。

如:集合? ;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

注:集合? 与集合? 是同一个集合吗?

答:不是。

集合? 是点集,集合? =? 是数集。

(三) 有限集与无限集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Φ,如:

练习题:

1、P6练习

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1,4,7,10,13}

②{-2,-4,-6,-8,-10}

3、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x∈N|x是15的约数}??????????? {1,3,5,15}

②{(x,y)|x∈{1,2},y∈{1,2}}? {(1,1),(1,2),(2,1)(2,2)}

注:防止把{(1,2)}写成{1,2}或{x=1,y=2}

④???????????????? {-1,1}

⑤??? {(0,8)(2,5),(4,2)}

{(1,1),(1,2),(1,4)(2,1),(2,2),(2,4),(4,1),(4,2),(4,4)}

三、小??? 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共3种)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四、课后作业:教材P7习题1.1

五、板书设计:

课题

一、知识点

(一)

(二)

例题:

1.

2.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时主要教会学生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在认识集合时,应从两方面入手:

(1)元素是什么?

(2)确定集合的表示方法是什么?表示集合时,与采用字母名称无关。

探究活动

【题目】数集A满足条件:若? ,则? (? )

(1)若? ,试求出A中其他所有元素;

(2)自己设计一个数属于A,然后求出A中其他所有元素;

(3)从上面两小题的解答过程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并大胆证明你发现的这个“道理”.

【参考答案】

(1)其他所有元素为-1,? .

(2)略

(3)A中只能有3个元素,它们分别是?,?? 且三个数的乘积为-1.

篇十:数学教案

一、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好伙伴――小精灵YY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瞧!它来了,(课件出示明明及声音:同学们好,我是数学王国的小精灵YY,你们想去数学王国玩吗?(想)想去数学王国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必须先接受我的挑战――闯三关,三关闯过了,才有资格去哦!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好,闯关开始!

第一关:口算

10+1=10+2=10+3=10+4=10+5= 10+6=10+7=10+8=

师:从刚才的计算中我们知道:十加几就等于十几(课件出示)

第二关:填一填

9+()=10

9+1+1=()

9+1+7=()

师:9加几等于10

诶,你怎么这么快算出来,你你是怎样算的?

9+1+1等于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第三关:比比谁能最快算出三个数的答案

⑨③①⑧①⑨①⑥⑨

师:为什么要先算9+1?(因为9+1=10,再算10加几就等于十几)

师:咦,孩子们!被你们这么聪明的一算:“先让9和1凑成10,再算十加几就等于十几。”的确快多了,也简便多了。祝贺你们闯关成功,现在我们和小精灵YY一起向数学王国出发吧!

二、探究新知

1、猜谜引入,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数学王国,漂亮吧?数学王国不仅有许多丰富的数学知识,而且还有许多精彩的活动。这里有一个谜语,你们猜猜看它是什么?

师课件出示: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打一动物)

2、观察主题图,发现信息

(1)师:请你们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白鹅有9只,黄鹅有3盒。)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加法的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一共有几只鹅?)

(3)列式:师:那这里的“一共”表示什么意思呢?(生:9只白鹅,师相机板书:9和3只黄鹅师相机板书:3合(加)起来。)所以我们要用加法师相机板书:+来计算。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师问:9加3等于多少呢?请你们先想一想,想好后,与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9加3等于多少的?

师:哪个小朋友告诉大家,9+3等于多少?(12)你是怎样算的,上来和大家说一说你的想法,谁先来?(注意关注下面的同学)

①接着数(×××的名字)

师:你是怎样算的?

师:她是怎么数的?接着9往后数。我们大家一起来数一遍,这种接着9往后数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接着数” 。(板书:1.接着数)谁是用接着数的方法,举手告诉我。

除了这种方法,哪位同学还有别的方法?

②点数法:(×××的名字)

师:你上来告诉大家你的算法,像他一样一只一只从1按顺序点着数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点数法”

我们用他的点数法一起来数一遍。

③凑十法(×××的名字)

除了这两种方法,谁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好,你上来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生2:3只黄鹅里拿一只黄鹅给9只白鹅里,让白鹅里的9和黄鹅的1凑成10。

师:然后10只再加上剩下的2只,就等于12只。咦,孩子,老师有个问题啊,你为什么要把9先凑成10呢?(因为凑成10后更好算。)同学们,我们为他聪明的方法鼓掌吧!

※(课件演示)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他是从3只里拿了多少,拿了一只和9只怎么样,凑成10只,然后凑成的10只再与剩下的2只加起来就是12。

※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明白,老师用小棒代替鹅来演示一下,你们也跟着一起来摆一摆。首先根据这算式,左边摆出9根小棒,右边摆出3根小棒,然后从3里拿出1根小棒和9凑成10,3就剩下多少?(2根)最后10根再加剩下的2根就是多少?(12根)

※思考:咦,孩子们!为什么我们要从3里拿出一根小棒给9呢?为什么不拿2根、 3根呢?1根的目的是什么?(和9凑成10)说的对吗?所以像这样:“先把9凑成10,再算十加几就等于十几。”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凑十法”(板书)。

※这个凑十法,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同学们看,(师一边板书一边写)先把小数3分成1和2,因为1和9是好朋友,所以在写的时候,1要写到9的这边,让1和9凑成10,然后用凑成的10加剩余的2就等于12。

※顺口溜:兰老师根据这个凑十法编了一个顺口溜,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到9想到1,3可以分成1和2,一九一九好朋友,他们一起凑成10, 10加2等于12.”师:用凑十法写式子时,我们可以一边念一边写,你们看。(师示范一边念一边写)

※说一说:凑十法的计算过程。那你们也会说吗?那你们与同桌一起比赛比赛,看看谁溜得好。

2、比较、优化,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接着数,点数法,凑十法来计算9+3=12,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三种方法,谁来告诉大家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是呀!我们在比较中发现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算式又快又简便,其实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一边说一边板书课题:9加几)(让学生读课题一遍)

3、动手操作

(1)、摆一摆

老师这有几个算式:9+6=()9+8=()9+7=()

问:他们的得数是多少呢?我们用小棒来摆摆,好吗?

※先根据算式摆出小棒。

※思考:移动几根小棒,让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是一共是多少根?

(2)圈一圈,填一填(书上的练一练第1.2题)

问:圈一圈是什么意思?写式子时,你们可以按照“顺口溜”的方法,一边念一边写。4、整理算式,发现规律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和填一填知道了:

(师一边说一边板书)9+2=119+3=129+4=13按照这个顺序那9+7等于几?9+7等于几,9+6等于几,9+8等于几,同学们,这些是9加几的算式,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在数学王国里,学到了计算9加几的计算方法,知道了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更简便。还知道了9加几算式之间的秘密。那你们想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本领,和YY一起来玩转游戏吗?比比谁更厉害!

1、游戏一:开火车(2列)比一比,哪列火车开的又快又好!就送他一面代表胜利的智慧星!

2、游戏二:摘苹果。谁能正确算出算式的得数,这苹果就送给他。

四、全课小结

好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在小精灵―― YY的带领下一起到数学王国游玩,一路上我们学习了许多数学知识,相信你们也有许多的收获,来说说吧!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有关9加几的数学问题,希望孩子们做个有心人,带着今天的收获去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好吗?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五、板书设计

1、点数法

3、凑十法

2、接着数

9+3 = 12

9 + 2 = 11

9 + 3 = 12

9 + 4 = 13

看到9,想到1

9 + 5 = 14

可以分成1和2,

9 + 6 = 15

一九一九好朋友,

9 + 7 = 16

他们一起凑成10,

9 + 8 = 17

加2等于12。

9 + 9 = 18

篇十一: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 P68-69

[教材简析]

教材安排了三次统计活动,让学生学习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初步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物生日聚会的情境提出问题,体现生活里需要统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分类理一理,出现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它,并依据它描述分类整理的结果;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分类整理花的朵数,并引入简单的统计表,让学生用数据表示分类整理的结果。”想想做做“让学生调查本小组的小朋友各爱吃哪一种水果,统计爱吃每种水果的人数,填入统计表。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并通过亲自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

学习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能进行有序观察和有条理地思考,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2、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3、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感受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

4、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题。

[教学难点]:

统计教案

标签:一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统计教案,

1、学生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 (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图表中。

2、组织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合作。

[教学准备]:动物图象、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加大象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吗? (显示大象图像,并伴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妈妈告诉我,待会儿会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它们来了!显示:小动物们戴着面具唱着生日歌依次出现。)

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答:我想知道它们是谁?我想知道每一种动物有几只?)

二、实践操作,初步体验统计

师:是呀,大象家来了那么多客人,它们都是谁呢?分别有几只呢?下面,请同学们帮助大象对来的客人做好登记。一个客人就拿张相应的动物头像贴在吹塑纸上。(显示:动物客人依次揭开面具)学生摆动物头像。

统计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学生摆完后,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

生:大象家来了小狗、小猴、小猪。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呢?

生:小猴有5只、小狗有4只,小猪有3只。

统计教案

标签:一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统计教案,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引导学生想出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分类统计的方法。

师: 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样排,然后动手理一理。

学生学习小组讨论、操作,然后教师把每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师为最漂亮的小组发一颗星。)

学生进行评价。引出课本第62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完成。)

师: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同学们有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得到的。刚才我们做的这些就是统计。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分小组整理各种鲜花的朵数。

师讲述:客人们给大象送来了什么?(花)有没有关于花的问题想问别的小朋友呢?(花有哪些颜色?各有几朵?)

师:课本巳经把这些花印在了附页上,请大家把附页里的花剪下来,分类贴在课本(课前剪好。)

分组讨论: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把每种花的朵数填在表格里。

组织全班交流,启发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哪种花最多?哪种最少?你还知道些什么等)给予评价。

统计教案

标签:一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统计教案,

2、引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

A、以小组为单位,说明题目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剪、摆一摆。

B、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统计的结果,让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少?你还知道什么?)

C、想一想,说一说。

师:今天我们帮大象统计了来的客人,送的鲜花,大象非常高兴。同学们,你们再帮大象想一想,怎样给客人们准备午餐呢?

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想法,给予评价。

师:回家后把今天大象过生日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篇十二:数学教案

教学要求:

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数对确定位置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我们在前几年的课程中多次学习了位置与方向,说一说我们以前是怎样确定位置的。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置,看一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确定位置。

2、教学例1。

(1)出示P2例1,观察主题图。

(2)问:教师是怎么知道确定张亮的位置的?

(3)介绍操作台的情况。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第几行是从前往后数。这是一种约定。

(4)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

(5)说一说其他同学的位置。

(6)张亮的位置可以用(2,3)表示出来。

张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

(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7)小结:可以用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8)试一试:用数对表示出其他同学的位置。

(9)张亮的位置用(3,2)表示可以吗?

注意: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P3例2

(1)观察动物园示意图,这幅图和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①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

②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

③方格纸的竖线(横线)从左到右(右到左)依次标注了0,1,2......。

(2)找一找动物园大门的位置,可以用数对怎样表示出大门的位置?

(3)说出熊猫馆、大象馆、海洋馆、猴山的位置。

(4)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数对,第2个数都是4,说明什么?

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

(5)在图中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4练习一第2题。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应该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4练习一第1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5~6位置练习

教学要求: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根据数形结合的特点理解平移。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巩固旧知

1、说说怎样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在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要注意什么?

3、说说下面两组物体的位置关系。

(1)A(2,6)和B(5,6)

(2)C(4,3)和D(4,0)

二、深化练习,增添新知

1、P5练习一第3题。

(1)让学生认真观察重要地名索引。

(2)讨论地图册中的重要地名索引是如何确定一个地点所在的位置的。

(3)这种方法和我们学习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重要地名索引用三个数据或字母确定位置,数对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这里确定的是一个区域,数对确定的是一个点。

(4)在图上指出天文馆、少年宫、五爱城所在的区域。

(5)表示出游泳馆、邮电大厦、医院、红星剧场和火车站所在的位置。

2、P5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做第(2)题时,注意最后要连成封闭图形,要连EA。

3、P6练习一第5题。

先自己设计,想一想怎样才能说的清楚,画的准确。

三、综合练习,提高能力

1、P6练习一第6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平移后,表示顶点位置的数对有什么变化,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P7练习一第8题。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3、P7生活中的数学,结合围棋、地图等使学生了解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6练习一第7题。

篇十三:数学教案

练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理、计算方法。

2、能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1)20×10 30×20 40×30 400×30

(2)13×20 15×10 18×30 120×40

2、计算。

(1)32×23 26×42

要求:

提倡多样化计算方法。

展示各种计算过程,学生汇报。

提问说明每一层计算的算理;

发现问题,即使纠正。

(2) 2 4 5 2 4 6

×1 3 ×3 1 ×2 2

要求:

1)用竖式计算,格式规范;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展示个别同学计算过程。

4)出现问题,及时评讲。

二、专项练习

1、出示计算题:54×36

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检查;

提问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要注意什么;

抽选部分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评奖。

强调连续进位时的处理方法。

2、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5、6题。

第5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之间互相检查、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第6题:这是一道探究的数字模式规律的探索题。先独立计算,再从中发现规律。解决步骤:

先独立计算第(1)小题中的8个计算题。

观察每一组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1:每一组前面乘法算式的积与相对应的后面除法算式的商刚好相等。

学生2:除法算式中,除数都是4,被除数都是整百数。

3、利用所发现的规律,这算一算。

12×25和16×25

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

12×25=300 1200÷4=300

16×25=400 1600÷4=400

接着再让学生完成课本第6题的第(2)题。

4、总结谈话。

着重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程序,注意点。

三、巩固练习

小黑板的作业。

四、作业设计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略)

篇十四: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几)第69、70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过比较,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9加几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的思维过程。在探索9加几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10加几的转化思维。

3、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学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会用“凑十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关键:把9加几转化成10加几。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20根小棒,苹果卡片。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小棒20根。

篇十五:数学教案

《时、分、秒》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师生活动,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电子表。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

④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三)巩固提高

1.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2.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四)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作业:课后大家试着收集一下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四、板书设计

篇十六: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听清颜色和形状的指令,感知集合。

2、在游戏中寻找安全的家,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喜洋洋头饰若干,红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若干。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发幼儿兴趣

1、游戏:听喜羊羊的音乐,进场。幼儿互相问好。

2、认识房子的不同颜色、形状。

二、挑战灰太狼(一维躲猫猫)

(一)按颜色躲猫猫

1、灰太狼把美羊羊藏了起来,你们说要怎么办啊?(幼儿讲述)

2、仔细倾听灰太狼的要求。

3、灰太狼去红色的房子里找小羊。(播放ppt,播放音乐,幼儿游戏)

4、小结:不管什么形状,只要躲到和灰太狼颜色不一样的家里就可以了。

(二)按形状躲猫猫

1、灰太狼去正方形的房子里找小羊。(播放音乐,幼儿游戏)

2、幼儿交流经验

3、小结:怪不得灰太狼找不到我们,原来我们都知道灰太狼会到哪里来找我们,然后找个和他不一样的房子躲起来就安全了。

三、挑战灰太狼和红太狼(二维躲猫猫)

1、灰太狼去蓝色的房子,红太狼去圆形的房子找小羊。(播放音乐,幼儿游戏)

2、幼儿讨论

3、小结:和他们两个都不一样,才是最安全的房子哦!

四、营救美羊羊

播放ppt营救美羊羊,回羊村!

篇十七:数学教案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仅仅完成了最基础的工作,而把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方法的指导和数学能力的提高作为基础知识的核心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并重点实施教学,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与策略.

营造轻松教学环境

数学教学是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担任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只有在一个彼此信任而又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应有的学业,甚至进行深挖掘、再创造。 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犹如一棵朝气蓬勃的小树,只有沐浴和煦温暖的阳光才能令其快乐成长。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鼓励帮助,用诚挚的热情,逐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喜欢教师,也喜欢数学课,进而唤起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

要想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但要在情感上吸引,更要在教学中提高信息接收率。例如,利用教材中可操作性强的一些动手实践内容,指导学生用木条、铁丝、硬纸等材料,制作几何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也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讲些数学趣闻、数学史料和数学家的故事等,不但增加了知识的生动性,而且易于使学生把数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自身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进行数学知识构建,将数学和生活融为一体,更好地感受生活的情趣,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和谐健康地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与策略

重视数学基础知识

学习数学知识要从基础着手,要求学生从定义、公理、公式、性质与判定、使用条件、方法6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理解、掌握,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解答数学习题的基本模式,让学生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基础知识的深化运用做准备。同时还要系统地讲解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依据基础知识的关联与转化关系进行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由知识点连成知识线,由知识线形成知识面,由知识面构成知识网。例如,关于图形的认识与证明,可从点→线(平行线、相交线、同位角、内错角等)→面(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全等)→空间(投影、空间图形、垂直平分等)入手,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数学理论深入理解、数学方法熟练掌握。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信任学生。不能总以为学生能力不足,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从而把知识或问题嚼得细细的喂给学生,担心哪一细节学生理解不了,这种传统的知识讲授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自主性的增强。应把适当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些问题不能太难,要让大多数学生经过自己努力,解决得了,以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方法传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比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卞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2、启发引导,解决问题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尝试知识形成的过程,对探究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在此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解决“善于学习”的问题。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重点,突破难点,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教师在启发引导时,要善于在知识生长点上设疑,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凭借原有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陷入迷惑不解的困境时,这里既是新旧知识发生矛盾的焦点,又是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情境,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契机。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一要注意暴露学生学习过程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发现和解决;二要注意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画龙点睛,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见解,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三要注意加强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先从操作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认真的对比、分析、判断和综合等思维活动,再启发引导学生把思维过程或总结概括的结论用简炼的语言,有层次地准确表述出来。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又发展了思维和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范例和解题教学,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一方面要通过解题和反思活动,从具体数学问题和范例,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并提炼和抽象成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在解题过程,充分发抨数学思想方法对发现解题途径的定向、联想和转化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数学思想观点为指导,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范例教学通过选择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创造性和市美性的例题和练习进行。要注意设计具有探索性的范例和能从,抽象一般和特殊规律的范例,在对其分析和思考的过程,展现数学思想和具有代表性的数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对某些问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运用多种方法,从各条途径寻求答案,找出最优方法,培养学生的变通性;对某些问题可以进行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的推论,让学生大胆联系和猜想,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对某些问题可以分析其特殊性,克服惯性思维束缚,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活跃数学课堂气氛,妙讲幽默插曲,激活学习热情的方式

幽默,往往是借助生动形象、诙谐的语言或一些相关的动作来完成的。在数学课堂上,适时引用,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讲正、负数时,我讲了这样一个幽默:阿Q去给岳父拜年,走了1里路的时候,想”方便“一回。为了不让肥料流失,阿Q一口气跑回了家。讲完,再加以引导,让同学们的注意力从笑声中转移到学习上,往岳父家走1里路记正l,跑回家记负1,这样,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正、负概念。

恰当配置习题,鼓励争先板演的方式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编配置恰当的习题,为课堂教学目的顺利达到铺平道路,以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配习题须满足以下要求:目的性、循序性、典型性、多样性、针对性、量力性和启发性。针对不同的习题,面向全体学生,指名在黑板(稿纸)上板演。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搞活了课堂氛围,另一方面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材施教,达到了教学目标。

活跃数学课堂气氛,引用比喻故事,激励勤奋学习的方式

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喻,能使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能使枯燥无味的道理变得形象行动,同时对调节课堂气氛十分有效。数学教学中,解题是其重要形式,它是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提高数学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必要途径。针对解题是件单调、枯燥的事,部分学生不想付出汗水的现象,我引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故事:有一只猴子对主人说:“我要做人。”主人说:“你要做人,必须拔掉身上的毛。”于是主人就给猴子拔毛,刚一下手,猴子就疼得嗷嗷乱叫,再也不愿让人给拔身上的毛了。主人说:“你‘一毛不拔’怎能做人。”讲完以后,问同学:“大家是想做猴子,还是想做人?”这样,就以“猴子想做人”启发教育那些想不 劳而获的学生,从而调动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抓住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 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进行中,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设计有趣的提问,以创设最佳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抓住学生“好胜”的特点,创设“成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和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在每一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掌握有利时机,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鼓动、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让学生从中获得喜悦和快乐,这样再从乐中引趣,从乐中悟理,更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电教手段,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

电教媒体可以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视觉画面和听觉刺激,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独特的效果,它能让学充分感知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利用多媒体教学,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特殊作用,多媒体的动感强,色彩对比明显,比其他教学手段更富有吸引力,它可轻易地展现那些传统方法难以讲清楚的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优势。

篇十八: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蓝三原色,能通过辨认将相同颜色的物体进行配对。

2.在游戏中体验两物体间的色彩关系,发展观察、辨别能力,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3.乐意参加游戏活动,体验游戏与操作的乐趣。

活动重点

认识红、黄、蓝三原色,能将相同颜色的物体进行配对。

活动难点

在游戏中体验两物体间的色彩关系。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能说出1-2种生活中常见的颜色。

2.物质准备

(1)教具:“色板”,磁性黑板一块,红、黄、蓝三色标识卡,红、黄、蓝皱纹纸大花各一朵,歌曲《找朋友》,钢琴曲《化蝶》,红、黄、蓝皱纹纸剪成的彩条,红、黄、蓝三色蝴蝶图片若干张。

(2)学具:“色板”,白色图画纸每人三张,红、黄、蓝色广告色三盘,水彩笔,涂有半边颜色的蝴蝶图案若干份,《操作册》第1册第1-2页。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幼儿每人胸前分别戴上红、黄、蓝色的蝴蝶图片,教师手持红、黄、蓝色大花。师幼相互问候,走线。

线上游戏:师幼在钢琴曲《化蝶》的音乐声中一起变换两臂动作--叉腰、侧平举、振翅做蝴蝶飞状。

师:“请红蝴蝶飞到和你颜色一样的花朵前面游戏吧!”(同样方法请黄、蓝色的蝴蝶对应找花游戏)

2.集体活动

(1)认识红、黄、蓝三原色。

①教师出示红、黄、蓝三朵花,请幼儿观察并说出花的颜色分别为“红花、黄花、蓝花”。

②依次出示教具“色板”中的红、黄、蓝色板各两块,采用蒙氏“三阶段数学法”引导幼儿认识三种颜色并说出名称“红色、黄色、蓝色”。

师手拿红色色板:“这是红色。”再将红、黄、蓝三色色板拿在手中:“红色在哪里?请你们把红色的色板请出来吧!”教师手拿红色色板:“这是红色吗?有哪些东西也是红色的?请你们讲讲。”启发幼儿结合日常生活说出红色、黄色、蓝色的物品。

师小结:“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它们使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2)颜色配对。

①教师出示红、黄、蓝色板各一块放在黑板上,请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颜色。

师:“红色、黄色、蓝色说它们太孤单了,想找一个好朋友。我们帮它们找个好朋友吧!”出示三种颜色的另一块色板,请幼儿将它们对应排放在磁性黑板上原有三种颜色色板的旁边,让幼儿感受相同颜色的配对。

②幼儿集体操作学具“色板”,进行颜色配对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幼儿。

3.分组活动

第一组:印色。给幼儿提供三张白色图画纸和三盘广告色(红、黄、蓝),幼儿根据教师手中的色彩标识卡在白纸上用手蘸广告颜料进行拓印。

第二组:操作学具“色板”。将相同颜色的两块色板放在一起,并说出每块色板的颜色名称。

第三组:“彩蝶纷飞”涂色活动。将涂有半边颜色的蝴蝶图片发给幼儿,请幼儿将蝴蝶的另一半涂上相同的颜色。

4.游戏活动

(1)音乐游戏“找朋友”。

教师带领幼儿在《找朋友》的音乐声中进行游戏。音乐停止,请佩戴相同色蝴蝶图片的幼儿手拉手站在一起。师:“为什么你们是好朋友呢?”引导幼儿说出是根据颜色来选择的。游戏反复进行两次。

(2)游戏“彩色的路”。

地面上铺设有三条用皱纹纸剪成的红、黄、蓝色彩纸,请幼儿根据胸前蝴蝶图片的颜色对应找路“飞回”到线上。

师:“蝴蝶们,我们今天玩累了,请找一条和你的颜色一样的小路飞回家休息吧!”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引导幼儿将学具及分组操作材料收拾整齐。

活动延伸

1.园内延伸

(1)完成《操作册》第1册第1-2页的活动。

(2)颜色想像:教师任意说一种颜色,请幼儿说出含有该颜色的事物,比比看谁说得多。

2.家庭延伸

(1)谈话活动“我喜欢的颜色”。家长请孩子说出喜爱的颜色及理由。

(2)请家长引导孩子将相同颜色的衣服进行分类整理。

篇十九:数学教案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对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分类和整理,为了更好地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注意以下两点: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在对图形进行分类时,通过“认一认”“分一分”“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学生能够对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和分类,学生就会轻松掌握知识的要点,尤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2、重视学生的应用意识。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的特性,让学生想象生活中运用这一特性的实例,再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7根小木棒7颗钉子

教学过程

⊙回顾已学内容,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认识了许多图形,谁来说一说它们的名字?

学生自由表达。

师:今天老师把你们的“老朋友”都请来了,你们想见见吗?(课件出示各种图形)

学生认一认,说一说。通过观察,发现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圆、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

师: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就与这些图形有关。(板书:图形分类)

设计意图:从引导学生回忆认识的图形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认一认课件出示的各种图形,为后面学习图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自主探究,认知图形的特征

1、第一次分类,引导学生把所有认识的图形分成两类。

师:如果让你们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你们打算怎么分呢?

学生在小组内动手分一分,并在小组内交流分类的结果。

师: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你能根据其他同学的分类结果想到他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吗?

全班交流分类的结果并说明分类的标准。

按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来分,可以分成两类。

(1)平面图形:其特征是构成图形的所有点都在同一平面内,它包括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

(2)立体图形:其特征是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包括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

2、第二次分类,引导学生将平面图形分一分。

师:你们能将这些平面图形再分成两类吗?(课件出示学过的所有平面图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探讨分类的方法。

(1)把平面图形按是否由线段围成的来分,可以分成两类。

①一类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即圆。

②另一类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即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引导学生继续分一分。

师:你们能把这些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再分成两类吗?

(2)把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按边数的多少来分,可以分成三角形和四边形两类。

①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它有3条边。

②四边形是由4条线段围成的,它有4条边,包括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知的图形,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逐层递进的分类,既培养了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篇二十: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P89~92

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引导学生认识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使学生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能作出简单的预测,能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三、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或作出预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能力。

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四、课时划分:

4课时

五、教学进度:

第16周

读统计图表

教学内容:P89~9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读简单的统计图表,学会从统计图表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表示1个单位)及统计表。

3、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看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预测。

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教学过程:

开课。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那你们都喜欢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呢?那老师调查一下都谁喜欢看卡通片呢?还有别的节目吗?呀!老师忘了刚才调查的情况了?怎么办哪?好!我们就来看看这张统计图。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怎样从统计图和统计表中获取信息,也就是怎样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板书:读统计图表

二、探索新知

1、读统计图

(1)读纵向统计图。

课件显示“二(1)班同学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小组内交流

这幅统计图告诉你些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

a、“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是这幅统计图的名称。

b、横着看:新闻、卡通片、体育、电视剧、歌舞等词表示节目名称。

c、竖着看:左边从下往上依次有0、1、2、3……13,这些数代表具体的人数。

(或每行都有13个格子,1个代表1个单位)

左上角“人数”一词还告诉我们这里使用“人”做单位名称。

d、用直条的高矮表示最喜欢某种电视节目人数的多少。它的特点是能直观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e、直条用不同颜色表示,相邻节目之间的空格是为了更直观、更鲜明地表示各个数量,同时也起了美观作用。

举例说明怎样根据直条的高矮读各个节目的最喜欢的人数。(配合课件演示)

(同学们,请大家考虑一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卡通片的同学们还会这么多吗?你是怎么想的?

(2)读横向统计图。

(介绍横向统计图。

(获取信息。

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再与同伴交流,看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最多。

(全班交流。

(讨论。

如果班上要组织单项体育赛,你认为组织哪项比赛会最受欢迎?为什么?

2、读统计表

课件显示课本第88页“某地1995~20xx年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

(1)指导观察,获取信息。

让学生认真观察,再在小组内讨论: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又想到什么?

(2)全班集体交流。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

a.“某地1985~20xx年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是这张统计表的名称,它告诉我们本表的统计内容。

b.统计表的第一行是年份,从1985年开始,每隔5年统计一次。

c.统计表的第二行是这个地区安装电话的部数。

d.从表中看1985年安装电话很少,只有18部,以后每5年统计一次,电话数量逐年增加。

(分别解释其数量)

(提出问题

现在这个地区可能有多少部电话?

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3、认识统计图、统计表的作用。

三、小调查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统计图表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

下面,我们就来实际地体会一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进行调查的一些简单要求。(大屏幕显示)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你们小组同学的睡眠时间。

2、用你喜欢的方法作记录。

3、根据你的记录制作统计表、统计图。

4、组内交流你的统计图表。并选出代表汇报。

全班汇报、交流。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统计――讨论

一、教学内容:P91~92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预测。

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以讨论的方式继续深入认识统计图表。

(二)探索新知

课件显示如下统计表和讨论4个小问题

身高和年龄有什么关系?

什么年龄长得最快?什么年龄长得最慢?

预测到8岁时,小军可能有多高?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读懂统计表

小组内讨论,交流以上(1)、(2)、(3)、(4)四个小问题。

全班交流

小军的身高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通过计算,知道:1~2岁高12cm、2~3岁高8cm……1~2岁长得最快,6~7岁长得最慢

预计8岁时高5cm,有117+8=122cm

(三)、巩固练习

书P92“练一练”练习题

指导学生读懂统计图

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哪天卖得多,哪天卖得少?

一周内大约卖了多少台?

预测接下来的周六、周日、周一可能卖多少台?

3、全班交流

(四)、统计实践活动

制成统计表

制成统计图

展示学生填写的统计图表

讨论、交流

质疑、解惑

(五)、全课总结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很重要的途径,科学家的许多发明、创造是从无数次的科学实验中获得的,所以我们从小要学会做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

按实验要求认真进行实验的全过程,如定时观察、定时记录有关数据等。

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不要泄气,能虚心请教他人。

能灵活统计表示实验中的相关数据

……

(六)作业

选用随堂练习作业

篇二十一: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能按8以内的数字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巩固对8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2、运用目测接数的方法感知、判断8以内的数量。

3、能较仔细地进行操作,注意保持幼儿用书画面的整洁。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认识了数字8,有目测接数的经验。

2、物质准备:教具和学具。

活动过程:

一、音乐活动《小蝌蚪》。

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扮演小蝌蚪游进教室,并根据歌词内容表演。

二、看数字找蝌蚪。

1、教师:青蛙妈妈遇到了一件伤心的事情,它找不到自己的宝宝了,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2、教师:你知道每只青蛙妈妈生了几个宝宝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幼儿从青蛙身上的数字说出它生了几个宝宝。

3、教师:河里游来了一群一群的蝌蚪宝宝,这群蝌蚪宝宝要怎样数才能又快又对呢?先看哪边?有几个?再接着数……4、教师:这些蝌蚪宝宝分别是哪位青蛙妈妈的孩子呢?你是怎么知道的?鼓励幼儿用目测接数的方法说出每群蝌蚪的数量,然后再将蝌蚪的数量和青蛙身上的数字进行匹配,帮助青蛙找到蝌蚪宝宝。

三、操作活动。

数一数、连一连。观察画面青蛙身上的数字,认一认是数字几,再用目册接数的方法判断画面上有几个小蝌蚪,最后用连线的方法帮蝌蚪找妈妈。

四、评价活动。

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教师展示个别幼儿的操作情况,对画面整洁的幼儿给予表扬和鼓励。

活动反思:

农村的孩子对青蛙和蝌蚪非常熟悉,能很流利的说出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生活习性。通过活动在解了青蛙的出生和生长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幼儿特别喜欢动手操作,我把快乐诗画与本节活动相结合,更符合幼儿特点,使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绘画的技能。

篇二十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通过实例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认识,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比例系数的具体的意义.

3.会通过已知自变量的值求相应的反比例函数的值.运用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值求相应自变量的值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重点: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难点:例3要用科学知识,又要用不等式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错‖3‖)

(1)一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x(cm)和y(cm),变量y是变量x的反比例函数.(2)圆的面积公式s??r2中,s与r成正比例.(3)矩形的长为a,宽为b,周长为C,当C为常量时,a是b的反比例函数.方形的边长为x,高为y,当其体积V为常量时,y是x的反比例函数.(4)一个正四棱柱的底面正

定时,商和除数成反比例.(5)当被除数(不为零)一

(6)计划修建铁路1200km,则铺轨天数y(d)是每日铺轨量x(km/d)的反比例函数.

2、思考:如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比例系数是3,则函数解析式是_______

(2)当m为何值时,函数4是反比例函数,并求出其函数解析式.y?2m?2关键是确定比例系数!x

二.新课

1.例2:已知变量y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小结:要确定一个反比例函数y?k的解析式,只需求出比例系数k。如果已知一对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x

3时,y=2,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4就可以先求出比例系数,然后写出所要求的反比例函数。2.练习:已知y是关于x的反比例函数,当x=?

3.说一说它们的求法:

(1)已知变量y与x-5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已知变量y-1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4.例3、设汽车前灯电路上的电压保持不变,选用灯泡的电阻为R(Ω),通过电流的强度为I(A)。

(1)已知一个汽车前灯的电阻为30Ω,通过的电流为0.40A,求I关于R的函数解析式,并说明比例系数的实际意义。

(2)如果接上新灯泡的电阻大于30Ω,那么与原来的相比,汽车前灯的亮度将发生什么变化?

在例3的教学中可作如下启发:

(1)电流、电阻、电压之间有何关系?

(2)在电压U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电流强度I与电阻R成哪种函数关系?

(3)前灯的亮度取决于哪个变量的大小?如何决定?

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后师生一起点评。

三.巩固练习:

1.当质量一定时,二氧化碳的体积V与密度p成反比例。且V=5m3时,p=1.98kg/m3

(1)求p与V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求V=9m3时,二氧化碳的密度。

四.拓展:

1.已知y与z成正比例,z与x成反比例,当x=-4时,z=3,y=-4.求:

(1)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2)当z=-1时,x,y的值.

2.已知y?y1?y2,y1与x成正例,y2与x成反比例,并且x?2与x?3时,y的

值都等于10,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

五.交流反思

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一般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已知条件中明确告知变量之间成反比例函数关系,如例2;另一种是变量之间的关系由已学的数量关系直接给出,如例3中的I?

六、布置作业:P4B组

教学后记:

U由欧姆定律得到。R

篇二十三: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能按形状给物体进行分类。

2、会用视觉、触觉等感官感知圆形、正方形。

3、乐于讲述自己的发现给小朋友听。

活动准备:

1、饼干(圆形、正方形的小包装),食品盘子一个。

2、几何图形片若干,小盘子若干(每个盘子里有6―7个几何图形片),碗宝宝(嘴巴分别是圆形和正方形的)若干。

3、活动前组织幼儿将手洗净。

活动过程:

一、碗宝宝来作客,幼儿观察碗宝宝嘴巴的形状。

1、用布遮住碗宝宝,提问引起幼儿的兴趣:小朋友们猜猜看,这里面是什么好玩的东西?(幼儿自由猜),那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呀?哦,是两个可爱的碗宝宝,那小朋友看看这两个碗宝宝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碗宝宝,发现碗宝宝嘴巴的形状有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

二、碗宝宝吃“饼干”,按形状分图形片。

1、观察“饼干”。

教师出示图形片:碗宝宝肚子饿了,它们想吃东西了,老师这里有许多的“饼干”,看看这些“饼干”是什么形状的?(幼儿观察、发现“饼干”有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

2、喂碗宝宝吃“饼干”。

教师:现在我们就来喂碗宝宝吃东西吧!这个碗宝宝应该吃什么形状的“饼干”呢?(幼儿根据碗宝宝的嘴巴形状,喂相同形状的“饼干”。幼儿边喂边说:碗宝宝,给你吃“XX饼干”。

3、幼儿操作:喂碗宝宝吃“饼干”。

要求:根据碗宝宝的嘴巴形状,喂其吃相同形状的“饼干”。

三、幼儿吃饼干。

1、教师出示有小包装饼干的盘子:请每个小朋友拿一袋饼干,看看你拿的饼干是什么形状的?

2、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饼干有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

3、幼儿吃饼干。

教师:吃的时候可以和旁边的好朋友说一句话:我吃的是XX饼干。

《看谁抓得多》数学教学反思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看谁抓得多》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是幼儿生活中常会碰到的的事情。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初步了解它们的不同用途,并且学会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对数字的兴趣,也培养了孩子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孩子学会记录的方法。所以在整个活动中,我分了三个步骤。1、怎样玩。2、抓玩具。3、猜猜看。在第一环节中利用幼儿每天都玩的积木来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主动去想办法,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引导时交代清楚记录单记录不仅自己能看懂,也要让别人看懂。让孩子带着目的去操作。第二环节幼儿操作记录由于是大班了而且在数学活动中已经多次使用过记录表了因此这次也不例外孩子对记录表格非常熟悉。让孩子玩看谁抓得多的游戏,孩子通过玩游戏自然的导出了数的概念和认知,通过不同的数量进行观察、数数、记录,比比谁的眼力快谁的动作速度快,这样让孩子感受到了数字的神奇和有趣,并将幼儿对数字的理解、运用进一步加以扩展和延伸。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必回归生活。通过这一过程,孩子可以进一步体验到数字的妙用,感受到运用数字的快乐,从中也增强了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最后的猜猜看中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如:老师抓了28个我怎么抓了8个等问题值得孩子们进一不去思考。所以我把这些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孩子继续去探索发现。

篇二十四: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

小学资源网最近更新的.教案: ? ? ?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听着数、摸着数 2 ?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买冰淇淋――几个和 ?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分一分 数一数 1 ?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对应与比较 1 ?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数学广角 3 ?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我是小巧手 ?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物体练习1 ?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物体 1 ?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分一分练习2 ? 教师节送给您的礼物您收到了吗?

篇二十五: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课后小记

数学范文教案s三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 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2/11 + 2/11 + 2/11 =

2/11 _ 3 =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 教学例2

(1)出示 _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 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 _3

= 2_3/11

= 6/11

篇二十六: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转载于: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像+8,+4,+20xx,+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

篇二十七:数学教案

经典例题

已知关于 的方程 的实数解在区间 ,求 的取值范围。

反思提炼:1.常见的四种指数方程的一般解法

(1)方程 的解法:

(2)方程 的解法:

(3)方程 的解法:

(4)方程 的解法:

2.常见的三种对数方程的一般解法

(1)方程 的解法:

(2)方程 的解法:

(3)方程 的解法:

3.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转化。

4.通过数形结合解决方程有无根的问题。

课后作业:

1.对正整数n,设曲线 在x=2处的切线与轴交点的纵坐标为 ,则数列 的前n项和的公式是

[答案] 2n+1-2

[解析] ∵=xn(1-x),∴′=(xn)′(1-x)+(1-x)′xn=nxn-1(1-x)-xn.

f ′(2)=-n2n-1-2n=(-n-2)2n-1.

在点x=2处点的纵坐标为=-2n.

∴切线方程为+2n=(-n-2)2n-1(x-2).

令x=0得,=(n+1)2n,

∴an=(n+1)2n,

∴数列ann+1的前n项和为2(2n-1)2-1=2n+1-2.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已知点P是函数 的图象上的动点,该图象在P处的切线 交轴于点M,过点P作 的垂线交轴于点N,设线段MN的中点的纵坐标为t,则t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__

解析:设 则 ,过点P作 的垂线

,所以,t在 上单调增,在 单调减, 。

word该篇DOC格式数学的教案(精选27篇)范文,共有6644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数学的教案(精选27篇)下载
数学的教案(精选27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