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动乡镇经济发展发言材料
我来xx乡已经有一年多了,是xx让我一步步了解农村工作,也是xx昂扬向上的发展姿态看到我工作努力的方向。很多人得知我在xx乡政府上班后,都会向我投来羡慕的眼光,说xx乡是个好乡镇。具体怎么好,我想大伙能找百十来个。但我这个人偏偏是个不知足的家伙,xx乡不应该只是“好乡镇”,而应该是个“最好的乡镇”;不仅仅是安陆市“最好的乡镇”,而且应该发展成全孝感、全省乃至全国“最好的乡镇”。在此,我想借此次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大讨论机会,谈谈我对发展xx经济的一点认识。年轻人难免轻狂,喜欢偏执于一隅,谈得走理的先请各位海涵。
先来看我乡的优势吧!归纳来说,我乡的优势主要在资源优势,这里的资源又可以分为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
耕地人均占有量偏少加上农业生产力的提升,让很多迫切希望改变生存状态的xx人很早就走出老家,外出拼搏,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点讲,我乡走在了全市前列。4万人口的乡镇有1.35万人常年外出务工,创造了1.5个亿的财富,也带回了xx乡面貌的巨变,新农村建设有声有色。我们也有了“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和“打工经济名镇”两点名片,但对这两张名片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它肯定了我们的成绩,也反映了我们的不足。新农村建设,我乡突出做好了“村容整洁”这点,作为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产发展”四个字还有待我们做文章。打工经济,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产物,无论就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是就一个人的劳动能力发展来看,都不具备持续性,去年的金融风暴就是给我们最好的提醒。要达到生产发展的目的,就要激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新型农民”这个概念很重要,也有待我们去丰富其内涵。
简单的看一个问题吧!我乡每年1.5个亿的财富可以在哪儿看得到?借用cpi指数来反映xx乡经济水平大伙可能会笑,但消费水平增高已经成为xx乡不争的事实。大量的资金用于消费,必然导致资本积累不足,我乡数得上的企业没几个。乡镇谋发展,需要一、二、三产业各显所能,我们既然能大力招商引资,为何不能从内部挖潜力,结合本乡实际,培育龙头小企业呢?新生事物,总是弱小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有很大优势,我乡的甜玉米走进“中百仓储”就是一个例证,随着甜玉米专业合作社的一步步发展,公司化运营必将带给xx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也要注意培养懂经营的经理人才。“唐宋白花菜”作为已在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我市知名品牌,目前的所困境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又一个例证,每年的白花菜收购季节,是“唐宋白花菜”发展的巅峰,腌制包装后,他们的老板就去忙别的生意去了。质检、产品更新、售后信息反馈乃至品牌宣传投入甚少。目前,大悟、云梦也有人从事白花菜的生产销售,如果缺乏一个长期经营的理念,“唐宋白花菜”恐怕会被经济浪潮湮灭。因此,政府和社会服务部门应当好保姆角色,从政策、资金更要从人才培训等方面扶持龙头小企业。从社会导向上讲要培育“全民创业”思维,俗话讲“行行出状元”,我想的是“行行出老板”。
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我只想简单提一下,xx乡知名人士多,但回乡创业的少;河砂资源丰富、种植条件优越,但特色精品少,“两多两少”导致我乡优势趋零。
我乡以优惠的条件、坦荡的胸怀、高效的作风诚邀八方精英回乡创业,我们是做了“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准备的,但孔雀依旧东南飞,并没有西北还。是不是我们还没有“栽好梧桐树”呢?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下,你作为公司老总,你希望你的投资地xx乡如何?xx乡是个农业乡镇,是安陆市粮棉油主产区和畜牧生产大乡,农业文章大有可做,但需要的是特色,做不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是难以在市场大潮中立足的。目前我乡已在甜玉米方面有所发展,如果在特色林果、水产、粮食作物、畜禽方面形成规模性经营,吸收内部、外部资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既可以使农民在加工增值的过程中增加收入,也可以发挥投资的聚集效应,壮大集镇规模,提升集镇经营能力,为引进工业项目打好前站。
再回到我开头的一个话题,将xx乡发展成全孝感、全省乃至全国“最好的乡镇”是一个宏观的构想,需要我们一步步的细化,而我的发言只是个小小的切口,提出了xx乡作为非农产业不发达乡镇,需进一步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的设想,有偏颇的地方请大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第二篇:努力推动乡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努力推动乡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抓好五项重点工作
努力推动乡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在西北勒乡调研时的讲话
州委常委、蒙自县委书记 张 涛
(2014年2月11日)
通过实地考察,并听取乡党委、政府工作情况汇报后,我认为西北勒乡要结合自身实际,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高度重视产业培植
产业培植,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都是西北勒乡工作的重点。西北勒乡之所以贫困,是因为没有产业的支撑,对农民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带动作用强的产业还未真正形成。所谓的支柱产业,就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对当地老百姓增收起到较大作用的重点产业。例如,西北勒乡目前有烤烟5000多亩,其它产业比较零星,没有形成规模,核桃产业还在培植过程中,用三五年才能挂果,产生经济效益,而且在产业培植过程中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如果管理不善,还会影响产业的经济效益。乡党委、政府提出的发展思路切合西北勒实际,但还要进一步完善。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多做有利于打基础、谋长远的事,不要总是想一届党委、政府马上要做多少大事,我们要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在工作中,要善于思考问题,看准的事情就要一届接一届的去做,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我们确定的目标。前几天召开的州六届三次党代会上,州委刘一平书记在工作报告中讲了一句话,“走得远比走得快更好”。这句话对一个地方,对一个人也适用,在快与远两者之间,关键要走得远,不能只求快,但有些事情该快则快。比如,依托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依托新州府的区位条件和人文资源环境,加快发展就要突出“快”字。西北勒乡要在全县发展格局中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乡范围内考虑问题,而要把自己放在全县甚至全州更大范围内来思考和定位自己未来的发展。包括全乡农业产业、服务业等,特别是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都必须要进行准确定位,这样,所提出的目标任务、措施办法才会符合本乡实际。乡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产业培植,对现有思路不断调整完善,立足于现有基础条件,谋划长远发展,一届接一届地实实在在抓产业培植,努力形成本乡优势特色产业。通过这几年的努力,特别是本届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调整以来,大家做了很多工作,西北勒乡的产业在原有基础上,在规模、质量、效益上都有了新发展,大家现在做的工作,就是打基础的工作。一个领导干部在一个地方工作,任期是有限的,在任期内干不了多少事情,不能想什么事情都要干好,而是要选准、选好工作重点,稳步推进,把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做好。看准的事情就要快速推进,确定的目标就要狠抓落实。比如核桃产业的发展,如果思路明确了,准备工作做好了,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科技服务也跟上了,就要快速推进,不能再等三五年,甚至七八年才逐步就位。县委、县政府提出,五年内全县核桃产业发展到25万亩。我想,完全可以通过努力,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基础工作要做扎实。有一次,上级某个部门领导点名要西北勒的核桃,这也说明西北勒的核桃小有名气,口感等各方面都不错。因此,西北勒核桃种植就要加大工作力度,快速推进。在产业培植过程中,不要面面俱到,不能想什么都发展,而是要选准一至二个产业,重点突破,并使之形成一乡一品,一
村一业的产业格局。所以,乡党委、政府要依托中心城市建设,并根据蒙自未来发展的需要,调整完善思路,加快本乡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州、县两级正在争取文山到蒙自的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这个项目已列入国家项目规划,进入中央盘子,州委、州政府又提出打造从蒙自到河内4小时经济圈的设想,蒙自到河内铁路设计时速为每小时160公里,将在雨过铺和新安所设置客货转运站。州委、州政府同时还提出建设蒙自至广州7个小时快捷通道的构想,这将是云南到“两广”最便捷的通道。此外,红河机场将争取在今年第四季度开工建设。这些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将会给蒙自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将改变蒙自甚至整个红河州的发展格局。所以,我们要把蒙自放在国际区域发展的大格局中来定位未来的发展目标,不仅仅考虑蒙自的问题,还要考虑全州的问题,同时,通过筹划运作一些大项目,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比如,我们提出了要建设一个辐射蒙自、个旧、开远、建水的国家级综合保税区的设想,保税区的核心区设在蒙自地区,目前正在和有关方面接洽,能不能建成还是个问题,即使国家批准,也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建成。如果这个保税区能建成,将会争取到国家有关优惠政策,保税区的各类企业,可以是两头在外(即原料在外,市场在外),原料到蒙自来加工,从外边来的原料,设备的组装等,只要升值15%,国家就免关税,产品可以外销,也可以内销,产品走出蒙自保税区就算出关。州委、州政府也正在考虑保税区的建设,保税区一旦建成,将给蒙自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在教育问题上,县委、政府提出要把蒙自打造成红土地上的科教城,就是要进一步整合辖区内的教育资源,大力发展优质教育,吸引周边县市师资及生源向蒙自集中,使蒙自真正成为教育文化中心。这些设想在短期内不可能实现,但长远来讲,这些都有可能变为现实。到蒙自工作后,我也曾想过,是不是我们有些乡镇的初中也逐步向城区集中,特别是有条件的乡镇,比如文澜、新安所、草坝、雨过铺等镇的中学,就与城区学校进行整合,使这里的学生能够享受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能够与城里的学生一起学习、生活,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区转移。我们要加快一个地方的发展,就要善于谋划,超前谋划。西北勒到蒙自才有32公里,随着国家一些扶持政策的落实,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乡党委、政府要依托中心城市的建设来谋划西北勒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包括本地优秀民族文化挖掘等等,使之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二、要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要夯实发展基础,就必须一届接一届地把基础性工作做好。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对一个地区的发展非常重要,要全面推进水、电、路,以及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和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现在中央提出来的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州委、州政府要求个开蒙三县市要在全州率先实施城乡统筹,通过实施城乡统筹推进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程。城乡统筹发展具体抓什么,从何处入手,哪些方面是城乡统筹的工作重点,我本人也在琢磨。中央提出要推进“四个文明”协调发展,即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统筹发展。对于西北勒乃至蒙自来说,首先要统筹的是基础设施。县委、县政府提出,要统筹推进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推进新老城区、山区和坝区统筹协调。例如,坝区乡镇的条件好一些,有些自然村已经安了路灯,解决了群众晚上出行照明的问题,而山区乡镇部分自然村还没有通电,我们就要加快这些地方的电力设施建设,使这些地方和城里一样,一出门就有路灯照明,这就是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体现。县到乡、乡到村的公路修好以后,客运班车也能开到村里来。现在农村客运班车大多只到乡上,还没有完全开通到村委会一级。我们要逐步发展农村公交,坝区有条件的乡镇要率先发展农村公交,以解决农民出行问题。为加快城乡公交发展,县委、县政府已经成立了优化城乡公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我亲自督促相关部门抓好这件事情,这也是城乡统筹的一个具体体现。水电路等基
础设施建设都很重要,县委、县政府提出,要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实现95%的自然村通公路,乡镇道路实现硬化。目前,乡镇道路硬化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乡镇到村委会的路基本修通,但目前全县还有两三百个自然村还没有通路。今天,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西北勒乡到自然村一级公路虽然等级相对差一点,但所有自然村都通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今后要逐步提高路面等级。路修通了,就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城乡统筹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城乡电力建设也是如此。目前全县还有一部分乡镇的村寨没有解决城乡同网同价的问题。所以,县委、县政府提出,力争3年之内实现城乡同网同价,使农村群众享受既廉价又安全的电力服务。在城乡电力建设方面,现在我们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就是南方电网公司把蒙自作为整个南方片区15个重点改造地区之一,从今年开始就要实施,3年之内要投入10亿元进行城网和农网改造。如果这个项目能顺利实施,蒙自将在3年内有效解决城乡用电问题,3年之内我们就可以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的目标,为了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苏县长为组长的协调领导小组,主要任务就是协调配合抓好城乡电网改造问题。水的问题,是西北勒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水是人生存发展和一切动植物生长最基本的条件。西北勒历来缺水,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但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我们不能怨天尤人,而要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有位州委领导也说过,差距是机遇,差距也是希望。从表面看,西北勒目前很落后,今后产业培植起来了,经济发展了,空气质量又好,这里有可能成为人们最向往的地方。乡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水的问题上,在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鼓励扶持使用太阳能,解决农村群众洗澡难的问题。长期以来,很多农村群众用不上卫生厕所,洗不上澡,一直延续着不文明、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这种状况与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极不相称的。当然,在西北勒这种缺水的地方,大部分村寨和大部分人家还不具备这种条件。在朵古村我们看到,有的人家已经安装了太阳能,能够洗澡,村民就逐步形成了一种文明卫生的意识,传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就会发生较大改变。所以,西北勒乡要把水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加大工作力度,快速推进户用水窖建设,切实解决人畜饮水安全的问题。水窖建设的标准不能低于24立方米,全乡要建1400多口,必须在3年内完成。这也是今年党代会、人代会提出的目标。西北勒是全县实施人畜饮水工程的重点乡镇,这里都不能率先得到解决,那么全县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就不能得到全面彻底解决。因此,水的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要提出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出具体工作方案,建设水窖的补贴问题也要尽快研究,力争3年内实现人畜饮水安全的目标。我们在今年的县党代会上提出了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的工作目标是,在坝区,基本实现自来水入村入户;在山区,基本解决24立方米的小水窖。那么,坝区的自来水和山区的小水窖每年解决多少,怎么筹措资金、整合资金,怎么争取项目,怎么进行县级财政配套等问题,主管部门都要有明确的工作方案。至于补助标准,我的意见是,山区至少补50%,并且要补到农户。总之,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过一段时间,将召开今年党代会决定重大事项和工作任务交办会,届时我将亲自对相关工作进行交办。
三、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西北勒乡生态脆弱,环境恶劣,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然界过度开发和破坏造成的结果。要改变目前的状况,就必须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当前要把着力点放在生态建设上。如果不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西北勒即使其他产业起来了,仍然改变不了目前恶劣环境的状况。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把蒙自打造成全国最适宜人居的城市,建设成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家园,这不仅仅局限于城市规划区的范围,而是包括全县整个辖区范围在内,全县上下都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我们在县委工作报告中提出,3年内要创建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为做
好这项工作,我们将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两个工作组,一个设在县林业局,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负责全县的绿化造林工作;一个设在园林局,负责城区的园林绿化工作。要创建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有一些具体的考核指标,要怎样才能达到这些指标,相关职能部门要有明确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比如,3年内全县森林覆盖率怎么才能提高到35%以上,要有具体的措施。森林覆盖率这个指标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我们对外宣传时说全县森林覆盖率为19.4%,实际覆盖率应该高于这个数字,职能部门要认真测算,在确定这些关键性指标时,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真实反映我县生态环境状况。总而言之,森林覆盖率的高低、生态环境的优劣对一个地方吸引投资、集聚人气、搞旅游开发等都非常重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每年对生态环境建设和园林绿化工作要进行量化考核,城区由园林局负责,乡镇由林业局负责,每年要栽多少树,栽什么树种,要怎么栽,都要有具体的规划和抓落实的措施。我们在县委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以市场化、商业化的形式来推进园林绿化工作,通过认种、认养、认管的方式,使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到生态建设和园林绿化工作中来。生态建设和园林绿化所需经费不能仅仅由县财政来支付,还要动员辖区内企业和单位捐资、以资代劳的形式筹措资金。同时适当增加干部职工的绿化费,使各种资金投入到建设绿色家园的行动中来。各乡镇要有绿化造林的年度目标任务,这些任务经县委、政府确定后,将于3月份之内把指标下达到各乡镇。乡镇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抓好目标任务的落实。培植核桃产业也是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不适宜发展核桃、水果等产业的地方,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引导群众积极做好生态型产业。现在,扶持发展生态产业的政策很好,免费提供苗木,谁种植谁受益,这些优惠政策一定要宣传到位,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乡镇也要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研究相关扶持生态型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共同推进全县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实现创建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目前,县城老城区的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公共绿地少,绿化覆盖率低,“脏、乱、差”的现象十分突出,有的地方成为治安案件高发地段。今年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老城区生态环境建设上。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县委、县政府将实行部门与村寨挂钩联系制度,把各部门与村寨挂起钩来,一个部门挂一个村,有条件的部门可以挂两个村,由县级挂钩部门负责生态建设所需经费,由部门和村寨共同推进农村生态建设。“两办”明确各部门的挂钩联系村寨后将下发通知,由各部门抓好落实,在部门与村寨共同推进生态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教育引导群众树立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不断提高自觉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全县生态建设健康发展。
四、要高度重视党的建设
目前,部分乡镇党委书记抓党建的意识不强。乡镇党委书记的职责任务就是要抓发展、抓稳定、抓党建。因此,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一定要抓好党建工作,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省、州已经召开了组织工作会议,县上也准备召开组织工作会议,会议研究的重点是要让各乡镇和各部门党委更加重视基层党的建设工作,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执行力、凝聚力。省、州党委要求党委书记每年要向上级党委上交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县委书记要向省委组织部上交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同时,还要向全委会述职。上级党委每年年终还要对各级党委书记进行专项考核。今年基层党建工作重点要抓好两件事,一是抓好省、州重点要检查、验收的工作。在硬件建设上,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从今天实地考察的情况看,西北勒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还有差距,基层干部作风也存在不少问题,对此,我们要切实加强教育管理。对于教育不听的,该调整的要调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既然组织和群众信任你,你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村委会干部一周内至少要有3天时间来办公
室上班,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不能几天都不来一次办公室。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健全制度来加以规范。村级组织产业发展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社会治安的问题等等,仅靠乡党委、政府来做工作是不行的,要通过建立奖惩机制,充分调动村委会干部、村民小组长的工作积极性,把各项工作抓实、抓好。关于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问题,组织部门要尽快抽调人员对全县相关情况进行调研,详细了解掌握全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情况,弄清改造和新建的具体数目,制定工作计划,并确保在2年内完成,这是硬任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定要加强,特别是在硬件建设上,要采取多种形式,整合各方面的资金。比如妇女之家、科技文化活动室等项目资金,改善基层组织活动场所硬件设施。具体工作任务将在全县的组织工作会上作安排部署。另一个要检查验收的重点是现代远程教育,上级党委要求辐射到村一级。二是要解决好党员空白村和村干部待遇问题。组织部门要全面掌握全县党员空白村有多少,分析查找出现党员空白村的原因,提出消除党员空白村的措施和办法。关于提高村干部待遇的问题,在县财力充裕的情况下,将会考虑适当提高。村干部养老保险的问题也要落实到位,组织人员作全面调查,了解掌握全县村干部养老保险落实情况,将有关政策兑现到位,将工作经费落实到位。比如一个村委会每年不得少于1万元的工作经费就要兑现到位。只有这样,才能把基层党的建设工作做得更好。
五、要高度重视干部精神塑造
干部精神代表一个地方党委、政府的形象,一个领导班子,或者是一个领导干部,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作为一个乡镇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要想缩短本乡镇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必须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蒙自的干部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不会积极主动地向上级跑项目、跑资金。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不爱跑,二是不会跑。比如,州委、州府就在门前,我们有理由从不同角度去沟通和汇报,争取州里的支持,争取来的资金再少也可以做些事情。我们要有跑项目、争资金的这种意识。乡镇重点往州里跑,县级主要往省里边跑,必要时还要往中央跑。既要善于争大项目、大资金,也不要放弃数额较小的资金支持,学会积少成多。既然组织将你放在一个领导岗位上,你就要想方设法多争取各方支持,跑项目、要资金,解决本地实际问题。这也是一种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要积极教育引导基层干部以良好精神状态做好本职工作。基层干部可以通过召开会议、定期培训的形式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进一步树立基层的良好精神风貌,还要通过制定和完善有关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要求来规范基层干部的履职行为,并且进行量化考核,不能放任不管。乡镇领导平时要多与村组干部交流沟通,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多交待任务,不能有事情才找他们。以前,曾经在全州范围内推行“牛马”精神,也就是石屏的牛街乡和元阳的马街乡,当时牛街乡各村委会的干部都进行异地交流,积极带领当地群众大干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动了地方发展。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基层干部精神的塑造,村级干部一定要树立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精神风貌。对于那些不作为、不干事的基层干部,特别是党总支书记、副书记,该调整的要调整,不一定要等到换届选举。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们可以通过几种途径来补充村级干部,一是乡一级干部到村级挂职当总支书记;二是县级部门的年轻干部下派到村委会当总支书记;三是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党员中的致富能手作为村总支书记人选。
总之,要通过狠抓支柱产业培植、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干部精神塑造,有力推动乡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第三篇: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个主题,突出农业基础的优先地位,大力实施“农业立镇”战略,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局面。2014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实现3.3亿元,同比增长22%;粮食总产量达到9.5万吨,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收入
实现5567元,同比增长12%,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连续四年被评为农业生产先进镇。我镇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根本,全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镇作为全县农业大镇,我们从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入手,认真组织实施了水利化、农机化工程,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镇充分利用龙头桥灌区配套工程开工建设的有利契机,以抗旱除涝为重点,全力加强了全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完成了前进至东进段4. 7公里 高标准的堤、涵、桥主要骨干水利工程,总投资近千万元。同时,在农业开发办的帮扶下,又投资700余万元,完善了前进灌区配套工程,修筑了标准化硬质沙石田间路 7公里 ,新植农防林带两条 14公里 。通过落实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全镇已组建农机合作社2个,扶持发展农机大户130户,大中型农机具保有量达1500台套,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93%。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效益,我镇认真开展了秋季农业三项重点工作,2014年,全镇共完成整地任务12.3万亩,其中,深松整地7万亩,完成水利工程土方25万立方米,新建水稻育秧大棚4. 5万平方米 ,建立了高标准蔬菜基地2个,农业阳光保险面积达13.3万亩。通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亩产由2014年的 278公斤 ,提高到2014年的 350公斤 ,大幅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以加大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力度为重点,强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化。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我们着重加大了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根据全镇南部烤烟、北部大豆、中部水稻的种植格局,在镇南部永红村建立了千亩烤烟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镇中部兴旺村、庆东村建立了千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在北部新城村和卫东村建立了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基地。为把基地培育成亮点,充分发挥其典型带动作用,镇党委确定了一名副科级领导专门抓示范基地建设,同时,每个示范基地都组建了农民专业协会,负责日常生产管理,使每个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在生产上都做到了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田间管理,并建立了统一的生产档案,使基地生产逐步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一年来,我镇新城村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和兴旺村的水稻高产示范基地多次代表县里迎接国家、省、市、领导检查,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特别是2014年秋,在县农委的大力扶持下,兴旺村新建的占地面积4. 5万平方米 ,育秧面积 4万平方米 ,水稻高台集中育秧大棚基地迎接全市农业秋季三项重点工作拉练检查,并受到市领导的一致认可,较好的推动了全镇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三、以开展农村三项重点工作为突破,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近年来,我镇作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农村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2014年,按照县委、县政府重点推进 “农村三项重点工程”的部署,我镇将“农村三项重点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克服了重重困难,加强领导,强化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果。修建通村白色路面9条,总里程达52. 8公里 ,是全县第一个实现了村村通白色路面的工作乡镇;改造农村泥草房780栋,试点村庆东村改造泥草房71栋,预计两年时间实现全村无泥草房工作目标。新建村级活动室5个,率先实现了全镇所有行政村都有综合活动室的目标。特别是在泥草房改造工作中,我们确定了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实施试点村典型引路作用,促进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为了调动广大农户改造泥草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镇在不折不扣的落实上级扶持政策的同时,积极为资金短缺的农户协调贷款80余万元,帮助赊借红砖、水泥、彩钢等建筑物资累计金额近百万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户的改造热情,超额完成了泥草房改造任务。2014年10月, 全市泥草房改造工作现场会在**召开,泥草房改造经验得到推广。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庆东村有两户孤儿也想改造泥草房,但资金缺口较大,得知这一情况后,我们立即召开会议决定采取镇、村两级各出一部分资金,又积极协调县直有关部门出一部分,最终使这两户在2014年10月末搬进了新房。截止2014年末,全镇通村公路硬化率、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入村率、有线电视通村率和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均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新农村建设三年试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我镇连续三年排在全县之首。
虽然我镇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兄弟乡镇相比,仍存在差距和不足。在下步工作中,我镇将深入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投入,大力推进富民产业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努力开创我镇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推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富庶幸福柳林
推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富庶幸福小城镇
——促进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一、柳林镇基本情况
柳林镇位于徽县东北部,距县城26公里,区域总面积224平方公里,耕地26000亩,林地63738亩。全镇辖10个村,37个村民小组,15000人,其中农业人口2389户9680人。镇党委下设1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427人,其中农村党员333人;现有政府机关干部79人;2014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到10.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9.2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345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9375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98元。
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柳林镇党委、政府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立足镇情,抢抓机遇,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实施了“农业基础、工业主体、商贸带动、城建突破”和“工贸兴镇”的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坚持工业强镇,在重点企业发展上实现突破。 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不放松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镇的发展道路。一是不断完善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对镇区规模以上企业分别确定联系领导,各联系领导定期深入企业,加
强督促指导,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确保企业正常生产发展。二是镇直各部门,驻镇单位顾全大局,自觉服从和服务于中心任务,形成齐心协力抓工业的合力,努力把工业经济搞上去,增加财政收入。
(二)坚持“项目拉动”,在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上实现突破。近年来,镇党委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益农磷肥、柳林机砖、兴达选矿、宝徽锌冶炼、谢坪气弹簧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考察论证储备了铅酸蓄电池、秸秆生物饲料、谷氨酸生产、江峡旅游开发等新项目、好项目、大项目。认真贯彻市、县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全方位支持宝徽、洛坝、军徽、兴达等骨干企业进行项目引进和技术改造,为铅锌工业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三)坚持产业富镇,在特色产业开发上实现突破。镇党委、政府立足柳林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在做强优势产业的同时,坚持抓点带面,积极推进新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努力探索产业多元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引导返乡青年、能人大户,充分利用有利资源条件,发展以白皮松、黑松、银杏、洋槐、毛白杨为主要品种的苗木繁育,建成了江口百亩育苗示范基地。二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建成了葫芦坝150亩中药材示范基地,在杏树、沙坝两村推广种植桔梗110亩,全镇种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460亩。三是在巩固核桃全覆盖的基础上,狠抓品种化栽培
和园艺化管理,加大核桃病虫害防治和综合管护,在以前的基础上,今年新栽核桃树1.5万株,实施高接换优5600株,建成了杏树梁优质核桃示范带,全镇核桃产量达到960吨,产值达到1152万元。四是对庙坪村原有桑园进行综合管护,补植补栽桑树30亩3000余株,狠抓蚕桑产业恢复性生产。五是利用山水荒坡资源优势,培育大鲵特种养殖大户1户,兴办规模生态鸡养殖场3处。
(四)坚持科学规划,在小城镇建设上实现突破。 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在小城镇建设上,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以路带街、以街促路、路街结合、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完成了柳林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先后通过了省、市有关部门的评审,按照规划,拆建并举,征收土地25亩,举行公开拍卖会五期,出让建设用地85宗,建成商住综合楼76栋1.1万平方米。采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置换等方式,完成了电信支局、工商所、加油站、烟草公司、派出所等单位办公楼建设。积极实施硬化、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工程,多方筹资460万元,硬化规划区道路
1.2万平方米,新修水渠15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商贸新街栽植绿化树600余株,修建绿化带220平方米,修建垃圾池6座,安装分类垃圾箱20个,新建日供水能力500立方米的镇区供水工程,新修镇区河堤1000米,滨河路建设初具雏形,建成了相对集(请你关注wwW.haowoRd.Com)中繁华的柳林商贸新区。
(五)坚持以人为本,在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上实现突破。镇党委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全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群众大办实事。拓宽改造江峡路等通村公路3条24公里,硬化村社道路27公里,开工建设庙坪、景坪两座人行便民桥,实施永杏路铺油25公里,配合完成316国道过境段的拆迁占,建成柳林博爱卫生院办公大楼,新建柳林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农家书屋5个,新建沼气池210座、卫生厕所260座,建成柳林镇政府机关综合办公大楼、柳林镇便民服务大厅,完成卫星直播接收设备安装935套,完成江口村大山社电网改造。徽县五中、柳林中心小学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全镇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8%,累计报销各类医药费270万元;节育措施落实、社抚费征收、流动人口管理、两室一校建设扎实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深入开展;成功举办农民运动会、“江峡旅游怀”篮球运动会、主题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及及文艺节目汇演;《柳林镇道德歌》在全镇广为传唱,文明单位、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媳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评选活动有序开展。
三、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严格地讲,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差距:一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特色产业只具雏形,新的经济增长点还不明显,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三是投资体制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严重制约发展。
四、推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二要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能农业,根据市场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大幅度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重点建设如中药材、养殖业、蔬菜、经济林果生产基地,逐渐形成合理的农业结构;三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重点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粮食、多种经济产量稳定增长;四要开展科技兴农活动,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村、社开展科技服务,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二)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促进工业生产稳定增长。一要搞好重点企业,要外创条件,内改机制,同时,加速运动经营机制的转换,在落实省、市赋予我们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搞活,增加对企业的投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二要加强企业管理,强化企业基础工作,彻底解决管理粗放,经营不善,效益水平低的问题,大力推进股份合作制,增强职工参与经营的自觉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三要面向市场
要项目,积极开发引进新品种,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三)、突出小城镇建设、完善镇区基础设施、努力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一要增强紧迫感,加强宏观指导。坚持把小城镇建设、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三位一体求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二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小城镇,规划是前提。搞规划时,要坚持有利于吸纳人口、有利于节约耕地和环境保护、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原则。小城镇建设要有一定规模,突出特色,或以乡镇企业为主导,或以市场为带动,或依托名胜开发旅游,或在交通枢纽、工矿附近开发服务等,因地制宜,各呈优势,借优兴镇。三要加强文明建设。发展小城镇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适应广大农民的需要,抓好教育、医疗、文化、教育、娱乐场所的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还要抓好法制建设,搞好社会治安,使小城镇建设沿着有序、健康的轨道前进。
第五篇:关于推动汝城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协调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动汝城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协调发展的调研报告
何淑艳 何好生 朱敏方
少数民族乡镇是我国较为特殊的民族群体组织,其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少数民族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大部分少数民族乡镇地处偏远,经济相对落后,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的特别关注和扶持。本文就如何推动汝城县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协调发展展开调研,对该县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举措展开了分析。
一、汝城少数民族乡镇的基本情况
汝城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中心,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居有少数民族26个,有5个瑶族乡镇(三江口镇、小坦镇、延寿乡、岭秀乡、盈洞乡),17个散居少数民族村,少数民族人口达6.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占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的75%。世居少数民族以瑶族和畲族较多,其中瑶族占全县总人口的16.33%,畲族占全县总人口0.65%,其他少数民族只占0.02%。该县少数民族人口在全省山区县、市排第5位,是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乡村最多,分布最为集中的县之一。近年来,各少数民族乡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支两委和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少数民族乡镇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农村经济收入水平明显提高。该县5个少数民族乡镇的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1256元,增加到2014年的2460元,年均增长12.43%,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二是农业产业发展环境初步优化。各乡村基本形成了能稳定解决群众温饱的支柱产业,少数民族村因地制宜,开发一批与解决温饱有直接关系的短、平、快种养项目。各乡镇党委、政府以优化乡村经济发展环境为抓手,以解决温饱、脱贫致富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出台扶持少数民族发展农业产业的优惠政策,扶持少数民族乡村建立各类农副产品种植基地:2014年-2014年,三江口镇被省市列为楠竹产业发展重点乡镇,出台了《关于加快楠竹产业发展的决定》,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建立了食用菌生产基地100亩和肉牛养殖基地;盈洞乡建立了以蔬菜、瓜果为主体的农业产业生产基地和金银花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项目;岭秀乡建立了以生姜、水晶梨、弥猴桃、油茶为主的农业产业项目,成立了香岭生姜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商标“香岭头”,成为全县唯一一个有注册商标的生姜生产基地和组织;延寿乡建立了以小米椒、玉米、大豆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基地;小坦镇建立了以矿产资源和木材加工为主体的民营加工产业项目,成功开发了湖南省名牌产品“汝垣牌”细木工板;通过努力开发形成了一个个富有地方乡村特色农业产业组织和民营生产加工企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有较大改善。近年来,各民族乡党委,政府带领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坚持自力更生,在上级帮扶下,切实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投入3800余万元,完成了5个民族乡镇通乡、通村公路改造(通乡、通村水泥路建设规模达780余公里),大大改善了各少数民族乡村交通状况,为实现“交通引领经济”奠定了基础。投入100余万元开发了引水灌溉、农田水利工程,解决了5万多人的饮水问题。各村基本上实现了“三通”即水通,电通,路通。同时,农村危房改造和改圈改厕等民生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少数民族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经过乡村的共同努力,各民族乡镇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实现新时期的扶贫攻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耕地面积少,自然条件恶劣。各民族乡镇是典型的“八分山一分地”的地理环境,旱地面积的比重高达64.7%,人均水田面积仅0.8亩。由于受气候、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的限制,
各乡镇大部分村组只作单季作物,且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落后,“问天田”的比重大,农田收成很大程度取决于天气。由于受地域环境的制约,村居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影响第三产业发展。
2、基础设施差,交通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是山区少数民族乡镇存在的普遍问题,虽然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修建了通乡、通村公路,但因道路等级低、弯道多、路况差,加上客流量少导致车辆短缺(30%以上的自然村简易公路都不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近年来,虽然各方面对少数民族村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但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5个民族乡镇中仍有相当一部分自然村未安装程控电话,群众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量少,接触外界新鲜事物少。由于不懂科学技术、不主动了解市场信息,少数民族群众陷入信息封闭观念陈旧,导致经济落后的困境。
3、农民素质低,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各少数民族乡村,有60%左右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劳动技能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村中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妇、幼,这部分人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传统农业,对高效农业接受程度低。目前各村效益农业虽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而且随着扶持效益农业补助资金的减少,效益农业发展的步伐将会减慢,这些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提升,农业高新技术难以推广,实用技术难以掌握,整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
4、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少数民族乡镇gdp结构明显不合理,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第二、三产业相当薄弱,而第一产业中又以种植业为主,林、牧、渔业产值偏低,农业中又是典型的“水稻+蔬菜(瓜果)”种植方式;加之林业发展经营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该县启动“封山育林”政策,从而导致山区经济增长更为缓慢。
三、推动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1、着力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一是要更新观念。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制约少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要想脱贫致富奔小康,就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传统观念才能焕发摆脱乡村贫困的内在动力。二是要创新思路。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为抓手,加大扶贫攻坚、项目建设、科教、医疗卫生等民生保障资金的投入,村支两委班子要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坚持科技兴农战略,引导广大群众突破传统耕种模式,推广普及应用新型农业机械化技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要科学引导。注重培育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科技致富能人,通过他们的辐射、带动,有效提升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素质,增强少数民族乡镇群众的“造血”功能,激活农民群众要求致富的强烈愿望,从“我想富”的观念向“我要富”的目标转变。
2、加强基础建设,改善乡村条件。一是抓新农村建设。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巩固脱贫致富的基础。为此要继续加大少数民族乡镇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二是抓水利设施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广泛动员,组织村民修建小水库、山塘等小型水利工程,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加快少数民族乡镇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灾能力。三是抓农村合作医疗。要不断改善少数民族乡镇医疗卫生条件,解决乡村缺医少药和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大病统筹,全力推进农村医改工作。
3、发展特色产业,定位发展方向。一是打造产业品牌。善于打特色牌,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文化、旅游、劳动力等优势,发展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产业;二是整合产业资源。善于独辟蹊径,集中生产要素和力量,抓住大型企业“不愿搞”或发达地区“不能搞”的配角产业,率先发展,形成优势产业;三是明确发展方向。在积极招商引资的同时,要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融入他们的产业链。选准经济发展方向,紧紧抓住“矿产”、“水电”、“旅游”和“农林”四大特色产业不放松,使财政增长、群众增收、社会和谐的目标得以实现。
4、注重素质教育,提高经营理念。一是抓综合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加快少数民族乡
镇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基础。各民族乡镇要努力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围绕本乡特色农业的发展和市场劳务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技能培训,让广大农民掌握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提高农民就业和创收能力。二是抓宣传引导。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增强市场意识和适应能力,使广大农民能够自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来组织农业生产,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