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学校工作总结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精选39篇)

发布时间:2023-03-06 15:53:38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39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相关的范文。

篇1: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4.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5.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垄作法、《氾胜之书》、耧车、犁壁、耦犁、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

2.魏晋南北朝:《齐民要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

3.隋唐时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曲辕犁,中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4.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耧锄;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

5.明清时期:多熟种植;培育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政全书》

篇2: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石氏星表和浑仪

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二、《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四大农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三、《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3、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篇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 :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夏商周时期 ,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高超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

2.冶铁技术 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 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

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6.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_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四、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4.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篇4: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太平天国运动

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和北伐、西征

金田起义: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同清朝对峙。

北伐、西征:定都天京后,太平军进行了北伐西征和东征,攻破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后,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

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改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迫于当时形势,《资政新篇》并未实行。

2、辛亥革命

了解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

兴中会成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邀集华侨志士建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他提出兴中会的入会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同盟会成立: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机关刊物《民报》。特点: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史称“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国旗五色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学生在天安门集会。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6月初上海举行罢工,运动中心从北京转到上海。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

认识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影响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了解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主要史实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主要内容: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联合第三国际;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意义: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是新型工人阶级政党,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共二大:1922年7月召开。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革命性质,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和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大会还确认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了解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国共合作以后, 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以后又宁汉合流,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最后失败。

了解北伐战争的成果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势如破竹,很快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到1926年底,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北伐战争得到工农群众大力支持,北伐胜利进军也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武汉、九江人民举行反帝斗争,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了解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建军节),周恩来、贺龙等在南昌发动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了解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

长征的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根本原因:左倾错误。开始时间:1934年10月,结束: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与意义

了解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了解挺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的主要史实

三大战役:1948年底至1949年初,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了解中共七届二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决定

1949年春,中共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会上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决定。

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篇5: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_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鸦片。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内容之一是赔款4.5亿两白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_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_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_政变。(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_失败的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七、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

1927年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八、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日寇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九、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二.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_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_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篇6: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_,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_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篇7: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_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_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篇8: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949年9月,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当选为主席。③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四、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6年,“文化_”开始。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篇9: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

20世纪80年代初,邓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篇10: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篇11: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篇12: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浪漫主义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革命和战争不断,社会**不已。

(2)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3)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1)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3、浪漫主义文学家及作品:

(1)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2)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3)德意志,诗人海涅在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对自己国家的分裂和落后、君主专制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软弱进行了抨击,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现实主义文学

1、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2)英国,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等,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3)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4)北欧,丹麦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权贵;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5)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批判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痛斥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篇1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从新古典主义美术到浪漫主义美术

1、新古典主义美术产生的背景: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的剧烈动荡中。

(2)在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中,新古典主义美术诞生了。

2、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

(1)强调理性,往往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

(2)在表现形式上,它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3、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 法国画家大卫,代表作有《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等。表现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再现了这一时期法国重要的.历史画面。

(2)法国画家安格尔的作品《泉》,充分展现了人体美与古典美的完满结合。

二、浪漫主义美术的产生:

1、背景: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这种情绪反映在美术创作领域中,就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

2、特点:它注重表现人的感情,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但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浪漫主义美术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

3、代表人物及作品: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典型表现了这一画派的风格特征。

三、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

1、时间:19世纪中期。

2、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的米勒。米勒的作品主要反映农民的生活和情感,代表作有《播种者》《拾穗者》等。

(2)俄国的列宾。俄罗斯画家列宾满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深刻展现了俄国的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同情,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他的代表作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篇14: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原因(根源) 因素 关键 条件

1. 之所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最主要原因: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 英国自耕农消失的主要原因:圈地运动

3. 英国新贵族与资产阶级结盟的根本原因:双方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4. 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

5. 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为2:3的最主要原因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丧失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最主要原因:资本输出多而工业投资少

7. 促成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新贵族害怕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于是同阴谋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妥协

8. 从英属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转变的主要因素: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形成

9. 美利坚民族形成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与交流

10. 美国独立战争的根本原因: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阻碍其发展的英国殖民统治间矛盾激化

11. 萨拉托加大捷被称为美国独立战争转折点的主要原因:美国国际地位提高并增强信心

12. 法、荷支持美国独立战争的直接原因:打击英国海上霸权

13.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美国人民为正义事业而战

14. 美国西进运动过程中促进西部振兴的根本因素:资本和劳动力资源

15. 美国南方种植园主阶级和北方资产阶级进行内战的根本原因:经济利益冲突

16. 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两种阶级制度的尖锐矛盾

17. 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18. 英国议会军和美国北方军队在各自内战初期失利的共同原因:领导者政策有所失误

19. 19世纪晚期,美国垄断组织形成的直接原因: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20. 垄断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1. 发源于西欧的启蒙运动能迅速波及欧洲大多数国家的主要原因:它适应了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的需要

22. 法国大革命成为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和推动

23.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高潮的直接原因: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装起义,雅各宾派的革命措施

24. 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既是成功的措施,又直接导致失败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

25. 雅各宾派专政失败最根本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出现失误

26. 法国“雾月政变”成功的主要原因:混乱中的法国需要独裁者稳定秩序

27. 拿破仑对外战争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战争具有侵略性和非正义性

28. 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的根本原因:法国的扩张引起欧洲人民的广泛反抗

29.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复辟的波旁王朝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30.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31. 决定圣西门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而恩格斯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者的根本原因:无产阶级的成熟程度

32. 法国1848年二月革命的根本原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分享统治权

33. 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34. 法国“六月起义”的直接原因:资产阶级执行委员会强征工人入伍

35. 决定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空想”性的最根本原因: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

36. 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最终确立的主要原因:工业革命深入进行

37. 英国干涉法国大革命与法国干涉德意志统一的共同原因:争夺欧洲霸权

38. 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政治统治腐败

39. 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资产阶级军队偷袭蒙马特尔高地

40. 19世纪晚期,形成法帝国主义特征的主要原因: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

41. 克里木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俄国扩张与英法的利益发生冲突

42. 克里木战争俄国失败的根源:俄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与腐朽

43. 1861年俄国改革的根本原因:农奴制已成为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44. 1861年俄国改革的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

45. 19世纪中期,德意志迫切需要统一的原因:分裂现状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矛盾

46. 德意志在19世纪中期要求统一的根本因素:全德分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7. 19世纪末的德国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其直接原因在于:容克阶级掌握了政权

48. 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其共同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49.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但中国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关系的变化程度

50. 19世纪中期,引起日本幕府统治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51. 日本经济垄断组织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其历史原因在于: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不彻底

52. 俄、日帝国主义都带有封建性,其历史原因之一在于:领导改革的核心原属封建阶级

53. 18、19世纪俄国沙皇主动进行两次改革的最根本原因:无力阻挡资本主义世界潮流

54. 俄国纠合法德两国,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的主要原因: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55. 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相似原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

56.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尚具有不成熟性,导致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尚处于手工业生产阶段

57. 史学界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这一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迅速扩展

58. 与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相比,引起1848年欧洲革命的新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

59. 19世纪60、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改革的浪潮,其相同原因;根本原因: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60.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能够逐步形成世界体系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61. 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62.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更快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科技与工业生产的结合程度不同

63. 19世纪70年代以后,导致动力工业发生革命的主要原因:电的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

64. 19世纪晚期,推动石油开采业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产生的直接原因:内燃机的发明

65.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不平衡性加强的决定因素:各国科技和垄断组织发展水平不同

6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已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垄断资本主义的本性

67. 17-18世纪中西科技文化出现差距的根本原因: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篇15: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目的 目标 意图 用意

1. 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的根本目的:限制君主的权利

2. 1660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接受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目的: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3.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国王分别召开新议会和三级会议的共同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4. 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主要目的:维护自己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5. 1787年,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6. 美国提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意图:进占中国市场

7. 法国雅各宾派专政的根本目的: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专政

8. 雅各宾派实行恐怖政策的直接目的:镇压反对派

9. 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最终目的):使俄国成为西欧式的大国,增强俄国实力,巩固贵族地主商人的国家

10. 彼得一世鼓励发展手工工场的目的:增强俄国实力

11.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根本目的:确保贵族地主利益

12. 推行“铁血政策”来统一德意志的根本目的: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13. 普鲁士于1866年发动普奥战争的直接目的:把奥地利排除出德意志

14. 1869年日本政府实行“奉还版籍”的主要目的:实现全国政治统一

三、作用 影响 结局 结果 后果

1. 《权利法案》的最主要作用: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专政

2. 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最重大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产力

3.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局势产生的最大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4.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局势产生的最大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5. 19世纪中期,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资本主义在欧美国家取得全面胜利

6. 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 法国1794年热月政变、1799年雾月政变、1830年七月革命和1848年二月革命的相同结果: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

篇16: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特征 特点 表现 标志

1. 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特征: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

2. 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主要特点: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进行斗争,开始斗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

3. 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显著特征:生产和资本集中,产生垄断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征: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5. 日本垄断组织产生的最大特点:在政府保护下产生

6.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与彼得一世改革时俄国社会状况的相同特点:工业发展落后于西欧国家

7.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高潮的标志:英吉利共和国的成立

8. 英国资产阶级最终夺取政权的标志:1688年宫廷政变

9. 北美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进入高潮的标志:波士顿倾茶事件

10. 北美独立战争前,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逐渐成为通用语言

11. 南方奴隶主挑起美国南北战争的标志:南方军队炮轰萨姆特要塞

12. 19世纪末美国垄断的标志:大量的托拉斯

13. 美国侵华新阶段的标志:“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14. 18世纪晚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的标志:雅各宾派(资产阶级民主派)掌权

15. 标志近代世界体系开始真正形成的两大历史事件: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的标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17. 衡量一个国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机器制造业已实现了机械化

18.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19世纪30、40年代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19. 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

20. 标志法国资产阶级最后战胜封建势力的事件:1830年七月革命

21.1917年,俄国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落到资产阶级手里

篇17: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走私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内容之一是赔款4.5亿两白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 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七、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

1927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八、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日寇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九、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篇18: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③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三.祖国统一大业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篇19: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二.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篇20: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为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匈)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影响: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赔偿白银4.5亿两;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最为严重);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鸦片战争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爱国将领:邓世昌。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一直没有停止过反抗殖民统治和争取宝岛回归祖国的斗争。

3、侵华日军的罪行

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到半年,侵占整个东北。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了解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的罪行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六周之内,杀害中国同胞30万人以上。

七三一部队的罪行: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他们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试验。因受试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

4、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了解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抗战史实

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参战部队:八路军一一五师。

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指挥者:李宗仁。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指挥者是彭德怀。

了解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意义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建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作用: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并认识其意义

抗战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意义:(从国内来说)是中国人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国际来看)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篇21: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雅典民主政治

了解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在雅典推行改革,主要是按财产多寡来划分社会等级,进一步打击氏族贵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克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克斯提尼实行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意义: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了解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主要内容: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期间的日常事务;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雅典民主政治的主体是公民。

了解《 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 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

公民法和万民法:罗马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等。公民法基本上属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万民法为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在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公民法逐渐演变为万民法。3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之间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开始消失,原先的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的区别也失去了实际意义。

认识罗马法在维护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作用: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了帝国的统治。②为罗马统治者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③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④顺应经济发展和变化,对公民的平等权利予以理论上的承认,保护私有财产;建立大量自治市,把罗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国每一个角落。进一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篇22: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太平天国运动

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和北伐、西征

金田起义: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同清朝对峙。

北伐、西征:定都天京后,太平军进行了北伐西征和东征,攻破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后,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

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改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迫于当时形势,《资政新篇》并未实行。

2、辛亥革命

了解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

兴中会成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邀集华侨志士建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他提出兴中会的入会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同盟会成立: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机关刊物《民报》。特点: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史称“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国旗五色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学生在天安门集会。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6月初上海举行罢工,运动中心从北京转到上海。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

认识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影响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了解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主要史实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主要内容: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联合第三国际;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意义: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是新型工人阶级政党,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共二大:1922年7月召开。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革命性质,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和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大会还确认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了解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国共合作以后, 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以后又宁汉合流,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最后失败。

了解北伐战争的成果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势如破竹,很快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到1926年底,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北伐战争得到工农群众大力支持,北伐胜利进军也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武汉、九江人民举行反帝斗争,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了解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建军节),周恩来、贺龙等在南昌发动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了解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

长征的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根本原因:左倾错误。开始时间:1934年10月,结束: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与意义

了解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了解挺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的主要史实

三大战役:1948年底至1949年初,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决定

1949年春,中共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会上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决定。

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篇2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理解其意义

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就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意义: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的制度,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深远的影响。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了解1982年和1999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1982年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99年宪法: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3、祖国统一大业

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并理解香港回归的意义

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香港回归的意义: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了解《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九二共识”: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主要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国际上造成广泛深远影响,发展成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情况

日内瓦会议(瑞士):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结果:中国代表团积极推动下,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大大提高新中国国际声誉。

万隆国际会议(印尼):1955年,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作用: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成功,加强中国同亚非各国联系。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意义: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重大胜利。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中美关系正常化: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12月,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约、撤军);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985年,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了解中国在联合国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历届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上,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中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中国十分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积极参与联合国和有关多边国际机构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积极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了解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中国在注重参与联合国的外交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中国与欧盟各国的关系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篇24: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性质: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部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理解分封制基本内容:

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义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权利: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了解秦朝的建立与疆域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

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

秦朝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了解郡县制的建立

郡县制的建立始于春秋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县令或县长由朝廷(皇帝)任命。郡县制的建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府直接有效的控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对秦朝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来重要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

郡国并行制:汉初刘邦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汉武帝时,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行省制度:元朝为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隋唐时,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了解我国古代主要的监察机构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级别不高的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了解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

废丞相:1380年,明太祖以“谋危社稷”的罪名,诛杀胡惟庸,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设内阁:丞相废除后,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清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受�事迹木笕ň屯耆交实凼种校髯ㄖ浦贫确⒄沟搅硕シ濉�

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a、皇权失去了约束和监督,使皇帝决策具有个人的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b、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员只能唯上是从,助长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c、必然导致官僚机构得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篇25: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主要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国际上造成广泛深远影响,发展成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情况

日内瓦会议(瑞士):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结果:中国代表团积极推动下,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大大提高新中国国际声誉。

万隆国际会议(印尼):1955年,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作用: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成功,加强中国同亚非各国联系。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意义: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重大胜利。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中美关系正常化: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12月,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约、撤军);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了解中国在联合国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历届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上,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中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中国十分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积极参与联合国和有关多边国际机构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积极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了解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中国在注重参与联合国的外交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中国与欧盟各国的关系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篇26: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①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②时间:19世纪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

④代表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

⑤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②技术力量薄弱;③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

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

①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实业救国的热潮

②的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周学熙

二、民国发展的黄金时代(1912—1919年,民国初年)

1、原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③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热情,

④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快(纺织业第一,面粉业第二)

3、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篇27: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分封制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分封制的意义

1、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逐渐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分封制使得各诸侯在自己领的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权,这为西周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3、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篇28: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原因(根源) 因素 关键 条件

1. 之所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最主要原因: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 英国自耕农消失的主要原因:圈地运动

3. 英国新贵族与资产阶级结盟的根本原因:双方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4. 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

5. 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为2:3的最主要原因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丧失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最主要原因:资本输出多而工业投资少

7. 促成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新贵族害怕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于是同阴谋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妥协

8. 从英属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转变的主要因素: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形成

9. 美利坚民族形成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与交流

10. 美国独立战争的根本原因: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阻碍其发展的英国殖民统治间矛盾激化

11. 萨拉托加大捷被称为美国独立战争转折点的主要原因:美国国际地位提高并增强信心

12. 法、荷支持美国独立战争的直接原因:打击英国海上霸权

13.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美国人民为正义事业而战

14. 美国西进运动过程中促进西部振兴的根本因素:资本和劳动力资源

15. 美国南方种植园主阶级和北方资产阶级进行内战的根本原因:经济利益冲突

16. 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两种阶级制度的尖锐矛盾

17. 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18. 英国议会军和美国北方军队在各自内战初期失利的共同原因:领导者政策有所失误

19. 19世纪晚期,美国垄断组织形成的直接原因: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20. 垄断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1. 发源于西欧的启蒙运动能迅速波及欧洲大多数国家的主要原因:它适应了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的需要

22. 法国大革命成为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和推动

23.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高潮的直接原因: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装起义,雅各宾派的革命措施

24. 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既是成功的措施,又直接导致失败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

25. 雅各宾派专政失败最根本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出现失误

26. 法国“雾月政变”成功的主要原因:混乱中的法国需要独裁者稳定秩序

27. 拿破仑对外战争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战争具有侵略性和非正义性

28. 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的根本原因:法国的扩张引起欧洲人民的广泛反抗

29.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复辟的波旁王朝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30.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31. 决定圣西门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而恩格斯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者的根本原因:无产阶级的成熟程度

32. 法国1848年二月革命的根本原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分享统治权

33. 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34. 法国“六月起义”的直接原因:资产阶级执行委员会强征工人入伍

35. 决定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空想”性的最根本原因: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

36. 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最终确立的主要原因:工业革命深入进行

37. 英国干涉法国大革命与法国干涉德意志统一的共同原因:争夺欧洲霸权

38. 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政治统治腐败

39. 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资产阶级军队偷袭蒙马特尔高地

40. 19世纪晚期,形成法帝国主义特征的主要原因: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

41. 克里木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俄国扩张与英法的利益发生冲突

42. 克里木战争俄国失败的根源:俄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与腐朽

43. 1861年俄国改革的根本原因:农奴制已成为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44. 1861年俄国改革的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

45. 19世纪中期,德意志迫切需要统一的原因:分裂现状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矛盾

46. 德意志在19世纪中期要求统一的根本因素:全德分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7. 19世纪末的德国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其直接原因在于:容克阶级掌握了政权

48. 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其共同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49.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但中国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关系的变化程度

50. 19世纪中期,引起日本幕府统治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51. 日本经济垄断组织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其历史原因在于: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不彻底

52. 俄、日帝国主义都带有封建性,其历史原因之一在于:领导改革的核心原属封建阶级

53. 18、19世纪俄国沙皇主动进行两次改革的最根本原因:无力阻挡资本主义世界潮流

54. 俄国纠合法德两国,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的主要原因: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55. 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相似原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

56.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尚具有不成熟性,导致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尚处于手工业生产阶段

57. 史学界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这一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迅速扩展

58. 与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相比,引起1848年欧洲革命的新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

59. 19世纪60、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改革的浪潮,其相同原因;根本原因: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60.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能够逐步形成世界体系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61. 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62.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更快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科技与工业生产的结合程度不同

63. 19世纪70年代以后,导致动力工业发生革命的主要原因:电的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

64. 19世纪晚期,推动石油开采业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产生的直接原因:内燃机的发明

65.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不平衡性加强的决定因素:各国科技和垄断组织发展水平不同

6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已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垄断资本主义的本性

67. 17-18世纪中西科技文化出现差距的根本原因: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二、目的 目标 意图 用意

1. 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的根本目的:限制君主的权利

2. 1660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接受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目的: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3.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国王分别召开新议会和三级会议的共同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4. 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主要目的:维护自己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5. 1787年,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6. 美国提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意图:进占中国市场

7. 法国雅各宾派专政的根本目的: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专政

8. 雅各宾派实行恐怖政策的直接目的:镇压反对派

9. 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最终目的):使俄国成为西欧式的大国,增强俄国实力,巩固贵族地主商人的国家

10. 彼得一世鼓励发展手工工场的目的:增强俄国实力

11.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根本目的:确保贵族地主利益

12. 推行“铁血政策”来统一德意志的根本目的: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13. 普鲁士于1866年发动普奥战争的直接目的:把奥地利排除出德意志

14. 1869年日本政府实行“奉还版籍”的主要目的:实现全国政治统一

三、作用 影响 结局 结果 后果

1. 《权利法案》的最主要作用: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专政

2. 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最重大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产力

3.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局势产生的最大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4.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局势产生的最大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5. 19世纪中期,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资本主义在欧美国家取得全面胜利

6. 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 法国1794年热月政变、1799年雾月政变、1830年七月革命和1848年二月革命的相同结果: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秩

篇29: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

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 制度

汉代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 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一、古代中国的政

二、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篇30: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鸦片。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

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内容之一是赔款4.5亿两白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

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七、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

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八、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日寇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

九、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五、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全部

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31: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原因: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增强,将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经过:

1)1894年7月25日,丰岛战役,甲午战争爆发;

2)9月中旬,平壤战役大败;

3)黄海之战,日本海军完全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

4)10月,辽东半岛战役,日军攻占了大连、旅顺等地;

5)1895年初,威海卫炮台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主要内容: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影响:《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56年10月;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抢劫,后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

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对中国的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鸦片走私的危害: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虎门销烟的时间:1839年6月;

领导人:林则徐;

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影响:

1)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

5)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

1)经济上: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争相通过通商口岸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2)思想文化上: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经世致用”的传统,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自此,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潮。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1、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的原因、措施、实质。八股文,军机处。

2、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中西萌芽后面临的不同经济、政治、外交、思想环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

3、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

4、辨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

5、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对外交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

7、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门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统一台湾。

10、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

11、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双重性和两面性。小说,民主思想,总结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学繁荣科技落;总结居多创新弱;专制居主和民主思想并存;交流减少转为弱势文化。)

12、辨证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国历对东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湾的管辖。

说明:此阶段应注意:统一,资芽,没落,巩固。

篇32: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涉及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a.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除注意侵略战争外,还要注意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侵略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割地、赔款的增加。(同学们可以用课本相关史实填充。)②政治、经济和军事特权的获取和发展。③通商口岸的开放和扩大。④宗教文化侵略加深。

b.中国社会的初次变化

i.传统社会结构的破坏

①政治: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遭到严重损害,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开始丧失。②经济:五口通商后,在外国商品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ⅱ.中国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的变化。

ⅲ.中国社会新因素的产生

鸦片战争以后,外商企业的出现,使中国境内出现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因素。在外商企业中,出现了近代第一批无产阶级。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c.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

i.地主阶级的救国主张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他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同学们可自己填入内容,把握其产生背景、主要内容、结果、影响。)

ⅱ.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同学们应把握背景、分阶段把握过程、其纲领的主要内容、结果、影响,并与世界史亚洲风暴的相关内容结合。)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和形成(涉及19世纪60年代初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包括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等项内容。本阶段可以中法战争为界标,在这之前,列强侵华相对和缓;之后,侵华变本加历。清政府被动挨打,至《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a.西方国家侵略活动的加剧

i.列强侵略在“和缓”中日益加剧

60年代,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基础上,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开始对中国邻邦和边疆地区新一轮的侵略,中国出现边疆新危机。

ⅱ.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

伴随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大规模侵略战争。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甲午中日战争使清政府在军事上基本丧失了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打掉了清政府身上最后一点御外的勇气。

三次侵华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ⅲ.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化

i.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外国势力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控制不断加深。经济方面:主要表现为中国社会经济的独立地位不断丧失。

ⅱ.清政府的内外政策调整和统治阶级的分化

“辛酉政变”,标志着清政府中倾心与外国“和好”的媚外派上台,在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基础上,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总理衙门的设立表明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洋务运动借“器”练兵自强求富,扩展了“西学”的内容。

ⅲ.中国社会近代新因素的进一步发展

新经济因素: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兴起使中国出现近代民族工业。9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

新阶级力量: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由官僚、地主和商人转化而来,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又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特点。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洋务派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产生)。

“西学”思潮的发展:从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早期维新派,主张在中国进行政治改良,发展资本主义,到90午代,维新改良思想发展为运动,民主革命思想开始闪亮登场。

c.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

i.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ⅱ.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

面对瓜分狂潮引起的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几乎同时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ⅲ.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它是旧式农民战争在中国的终结。“扶清灭洋”口号突出反映了反帝爱国性质,又有严重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的直接功绩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它也给行将就木的清王朝最后的有力一击,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

篇3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①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②时间:19世纪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

④代表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

⑤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②技术力量薄弱;③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

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

①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实业救国的热潮

②的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周学熙

二、民国发展的黄金时代(1912—1919年,民国初年)

1、原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③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热情,

④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快(纺织业第一,面粉业第二)

3、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篇34: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

2、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透过现象看本质。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正确评价。

4、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7、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理学,宋词、元杂剧。

说明: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是民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明清

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1、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的原因、措施、实质。八股文,军机处。

2、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中西萌芽后面临的不同经济、政治、外交、思想环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

3、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

4、辨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

5、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对外交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

7、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门问题,郑成功和清统一台湾。

10、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

11、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双重性和两面性。小说,民主思想,总结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学繁荣科技落;总结居多创新弱;专制居主和民主思想并存;交流减少转为弱势文化。)

12、辨证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国历史上对东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湾的管辖。

说明:此阶段应注意:统一,资芽,没落,巩固。

总之,一部中国古代史,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统一与分裂,治世与乱朝,融合与隔阂,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闭…,耐人寻味。

中国近代现代史

自1840年到2000年的中国是充满着急剧变化的一百六十年。这一百六十年可分为两个历史时期:1840年~1949年的半殖半封社会阶段,是一个世纪的屈辱,抗争和探索;1949年以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半个世纪的曲折探索。

1840至1949年又可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840-1919年是:

(1)资本主义列强此消彼长变换各种手段勾结中国的反动势力变中国为半殖半封社会,并扶植反动势力不断深化这一统治秩序的历史。

(2)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为求得民族独立,国家民主和经济富强同国内外的反动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且在斗争中提出了不少的救国探索方案。包括地主阶级的师夷论,洋务论;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方案;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维新方案,革命派的革命共和方案等。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各个派别的斗争和探索尽管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皆归于失败,但都作出了相应的历史贡献,而且为后人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3)在中国半殖半封的夹缝中,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曲折地产生和发展着,为中国革命史的深刻转折提供着经济,阶级和思想条件。

1919-1921年由于内外多种因素的作用,中国革命迎来新的曙光,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历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曲折斗争,终于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这就是“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这其中中共经历和外部敌人与内部左右倾的斗争,不仅完成了革命任务,而且把马列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马列毛的正确理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采取革命的武装斗争方法,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向社会主义前途迈进---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领导是我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中心问题是土地革命。上述思想在国民大革命中开始萌生,土地革命时期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完全成熟,解放战争时期达到高度娴熟的程度。实践证明其确实是我党革命斗争的结晶。

如果说建国前是革命史,是政治史,是求独立史,那末建国后就是建设史,是经济史,是求富强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由开局不错,到误入歧路又到拨乱反正,成绩辉煌的历史。总的内容就是建国前曲折探索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赢得独立;建国后曲折探索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走向富强。建国后的历史四个阶段(考试说明将其合成三个阶段,即56-76年合为一个阶段)。

(1)1949-1956总的来说我国是处于一个过渡的社会阶段-即新民主主义社会。有前后联系相承的两个转变:

1949-1952是由半殖半封的社会形态转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上由半殖半封的残破经济转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得到恢复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上推翻大地主大买办的独裁政权转为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政协代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角色。53-56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改造为社会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经济上经过三大改造由多种经济并存到公有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工业化开始起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政治上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标志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6-1966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在曲折中探索前进的十年。总的来说成绩为主。但左的错误逐渐占据上风-最终演变成十年_。

(3)1966-1976年的_内乱时期,注意同极左斗争的内容。

(4)1978年全面拨乱反正,实现了全方位的伟大历史转折,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伟大成就。

篇35: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图画文字→象形字的符号化→汉字

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世界上另外几种最古老的文字,如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中美洲印第安族玛雅人创造的象形文字,都已经成为死文字,不再使用。汉字从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一直到今天的现代文字,尽管在形体上、读音上或字义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性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现代汉字和古代汉字一脉相承,现代汉字是从古代汉字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

我国古人常说“上古结绳而治”。古书上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实际上在文字产生之前,结绳是一种用来记事的方法。约定俗成,不同的绳结,或绳子的不同长短、颜色等,表示某种特定的含义。不过这只是一种记事方法,中国文字是通过另一种途径逐渐形成的。我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经形成完整体系。

为什么说到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因为从文字结构和造字方法看,甲骨文已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字形结构,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甲骨文字形结构,已出现了后世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其中以象形字为多,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假借字、转注字。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发现对研究商周的历史和中国文字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文字的演变及主要特征:

甲骨文→金文→篆书(分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

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了,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钩、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起来;由多行书写产生出来的排列整齐的要求,使字形变化、笔画的长短、粗细被约束在方框内伸展,笔画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约,字形结构讲究平衡对称。楷书出现使汉字的方块化定型了,汉字的字体演变成熟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这是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支流。

演变的趋势: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3.【学思之窗】

想一想:汉字为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答案提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反之,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①汉字是复脑文字,激发人的形象思维。②汉字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为背景,信息含量大,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③汉字有强大的组合能力,单字相对较少,占空间较小,经济实用。④汉字中的数字有强大的逻辑性。⑤汉字的书法是一门独特高雅的艺术。)

篇36: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理解其意义

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就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意义: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的制度,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深远的影响。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了解1982年和1999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1982年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99年宪法: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3、祖国统一大业

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并理解香港回归的意义

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香港回归的意义: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了解《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九二共识”: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篇37: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了解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国共合作以后, 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以后又宁汉合流,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最后失败。

了解北伐战争的成果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势如破竹,很快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到1926年底,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北伐战争得到工农群众大力支持,北伐胜利进军也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武汉、九江人民举行反帝斗争,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了解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了解挺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的主要史实

三大战役:1948年底至1949年初,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决定

1949年春,中共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会上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决定。

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篇38: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太平天国运动

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和北伐、西征

金田起义: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同清朝对峙。

北伐、西征:定都天京后,太平军进行了北伐西征和东征,攻破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后,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

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改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迫于当时形势,《资政新篇》并未实行。

2、辛亥革命

了解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

兴中会成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邀集华侨志士建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他提出兴中会的入会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同盟会成立: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机关刊物《民报》。特点: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史称“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国旗五色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篇39: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了解秦朝的建立与疆域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

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

秦朝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了解郡县制的建立

郡县制的建立始于春秋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县令或县长由朝廷(皇帝)任命。郡县制的建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府直接有效的控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对秦朝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来重要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word该篇DOC格式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精选39篇)范文,共有5736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精选39篇)下载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精选39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