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沃杯”课堂教学竞赛总结
为落实区教科所“希沃杯”课堂教学竞赛的有关精神,促进一线教师教学水平和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本次教学竞赛是逐级开展相应的教学竞赛活动,通过选拔,我校推荐了4名教师参加本次初中优质课竞赛。下面将我校本次竞赛从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主要优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等方面作如下总结:
一、主要亮点
1、紧扣“一个中心”
从本次参赛的4位老师来看,都能紧扣“新课程标准”这个中心,较好地把握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四维教学目标。紧紧围绕新课标的要求来编写教案、设计教法、组织学法等。程序清楚、思路清晰、理念清新。
2、把握“两个基本点”
所有的课都能紧紧把握住新课标下初中教学的两个基本点:即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教师能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体察学习的心理变化、学习变化,分析学生的认知现状,因势利教,因时利教,因人利教。都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
3、突破“三个俗套”
一是突破了“唯书本”的俗套。书本是教师教学的参考书,但教师上课不能唯书本,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的赛课老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查找与学习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自学、阅读、归纳整理等能力,让学习来源于书本而超越书本。
二是突破了“唯教师”的俗套。应试教育的课堂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学生被动地接受新知,创造力无法开发。而4位参赛教师的每一课的设计,都能做到转绕学生、突出学生、服务学生开展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三是突破了“唯说教”的俗套。“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难在创新”。在本次赛教中,普遍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激趣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在学法指导上,都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都能做到寓教学于活动之中、于学生平常的生活之中,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极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4、全面体现“四化”
一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自始至终,4位老师都采取了多媒体,有的教师还引入了动画视频、微课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趣中学。
二是教师素质的“精优化”。教学理念较以前有所更新,
参赛选手的多数教师能以新课改和“高效课堂”的理念、思想、模式结构指导于教学,应用于教学。教师的理论素养有较大的进步,研究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现已内化为教师的教育思想,外显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参赛的教师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
三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能根据教材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注重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方式方法,遵循学生思维规律,开展教学活动。注重教学方法选择和学法的指导。
四是教学活动的“生活化”。专家说过,教材能从生活中引入的,应尽量从生活中引入,学完后能回到生活的,应尽量回到生活。这次课赛中,教师们都能把生活带入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充份地体现了生活化的课堂。
二、问题与建议
课堂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即便是一堂十分精彩、令人称羡的优质课,也依然会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正如教育家冯恩洪老师说的“最优秀的课在明天”一样,本次赛课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问题一:在有的课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不够。比如:课堂上好学生唱主角,课堂上齐答太多,提问、讨论轮不到学困生,结果是表面上轰轰烈烈、课堂气氛很活跃、正确率高,教师课上得心应手。其实这些都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问题,就更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我们知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的课堂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问题二:有的课上教师讲解太细,为学生包办代替太多,还不能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有的课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没让学生动手(可能怕课堂上乱),有的动笔练习少,根本保证不了学生充分的消化练习时间,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亲自体验;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要为学生创造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
问题三:有的课老师只关注自己的教,不能很好的关注学生的学,对学生学习状态不能很好的掌握和了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及时反馈矫正。
学生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如果一节课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热情,那么这节课中师生之间必能形成良好的氛围,情感双响和谐交流,从而达到教学共振。
问题四:对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最佳作用时机,有的课把握不够好。新课程及新的评价标准要求恰当使用多媒体,强调这一点,并不是说在课堂上只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就是一堂成功的课,我们要把握好运用的最佳作用时机,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设计制作的课件,应根据自己的备课进行设计,要尽可能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不能让课件制约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
问题五:有的课课前准备不充分,影响了教学效果。老师在课前应预设问题的可能出现,并做好两手准备,不能让临时出现的问题影响教学,耽误学生宝贵的40分钟时间。
问题六:检测流于形式,没有达到效果,教师对一节课知识的落实心里仍然没底。“当堂检测”顾名思义是在课堂中完成、并得以反馈的作业,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堂检测”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它不仅能起到“及时反馈”的效果,也能达到“以测促学”的作用,同时也是教师收集学生真实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当堂检测”能达到“减负不减质”的效果,是“省时省事”的好方法。40分钟的课堂教学任务是繁重的,既要完成旧知的复习、新知的教授和内化,又要利用新知解决问题,老师们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但无论时间多么紧,课后的最终检测是必不可少的。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每堂课都要科学地设计检测时间,给学生留出适当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这样有利于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七: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1.学生的回答。2.学生的提问。3.学生的质疑。
倾听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思考程度,这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能否在这个基础上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难易程度、教学思路、教学环节等作出合理的取舍和调整,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机智与否的主要指标,也是衡量一次教学活动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问题八:教学中不够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总是直达主题,忽略了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过程,认为让学生掌握了几个知识点,会运用来解题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问题九:部分课堂充斥着廉价的表扬。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听到“啪,啪,啪”表扬的掌声,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采取滞后评价的办法,于是出现了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有的教师认为评价应鼓励为主,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你真帅”、“帅呆了”进行评价。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加以澄清,这不能不说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欠缺。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样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退去应有的热情,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我认为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教师不应只是一味的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鼓励学生,但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
总之,这样的上课+团队汇报的赛课形式,让同一个学校同学科的所有老师都行动起来,既让老教师的经验有了用武之地,又让年青教师得到了极大的成长,同时也让新课标的落到实处有了实践的舞台,让所有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获。这样的一种形式,其实就是精品课的打造过程。我们对此赛课形式深表赞同,希望以后可以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