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生物必修一知识高中,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生物必修一知识高中1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2.除病毒外,生物体都以细胞作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单位)→组织→器官→系统(玉米等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
1.病毒(HIV/SARS),没有细胞结构,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不属于真核或原核生物。
只有一类核酸:RNA或者DNA。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2.细胞学说(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建立的过程:
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发现细胞
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活细胞
19世纪(1838/1839)德国科学家:施旺、施莱登
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核细胞产物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生物必修一知识高中2
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①对光:转动转换器→调大光圈→转反光镜
②观察:对光→放标本至孔中央→降物镜至片上方→升镜筒仔细看
2.高倍物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转动转换器
注:用高倍镜观察,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调节光圈,凹面镜。
1.高倍物镜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① 必须先用低倍镜观察后再用高倍镜
② 低倍镜观察时,粗、细准焦螺旋都可调节,用高倍镜观察,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
③ 物象与实际材料,左右都是相反的。
④ 放大倍数,目镜长度与其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为正比。
⑤ 由低倍镜换高倍镜,视野变小,视野内细胞数目变少,每个细胞体积比大。
例: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x;物镜为10x时,在视野范围内由8个细胞
若目镜变为40x,物镜不变,则只有2个细胞。课本P4
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生物必修一知识高中3
捕获光能的色素
绿叶中的色素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 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略)
2、光合作用的过程:
(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总反应式:CO2+H2O (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水的光解
ATP形成: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CO2的固定 C3的还原
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光照强度: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CO2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
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
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CO2和水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举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
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性细菌
异养型生物:动物、人、大多数细菌、真菌
生物必修一知识高中4
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
2、细胞的核质比二、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一)细胞周期
1)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3)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3.中期
特点:①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形态最清晰,数目最稳定,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4.后期
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6.总结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 末期:膜仁重现失两体。
三、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不同点:1.前期纺锤体的来源植物细胞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动物细胞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
2.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植物细胞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
动物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相同点:
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
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
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五、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例:蛙的红细胞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特点:稳定性、不可逆性、持久性
二、细胞全能性:
(1)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具有本物种发育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
(2)植物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生物必修一知识高中5
一、细胞的衰老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1)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 。
2)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
3)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4)衰老的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体固缩,染色加深。
5)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衰老的学说:(1)自由基学说(2)端粒学说
二、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a
href='//www.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焕蛩赜跋煜拢捎谙赴4换疃芩鸹蛑卸弦鸬南赴鹕撕退劳觥!鞠赴蛲鍪且恢终5淖匀幌窒蟆?/p>1.癌细胞: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内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形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2.癌细胞的特征:
(1)在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2)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
(3)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癌细胞容易在有机体内分散转移的原因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使细胞间黏着性降低。
3.致癌因子的种类有三类: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4.细胞癌变的原因: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
5.癌症的预防及治疗
预防措施:远离致癌因子
治疗手段:手术切除,化疗,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