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初中化学常见氧化分解反应方程式总结【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初中化学方程式归纳 篇一
①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②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
化学方程式定义
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书写原则:①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方法:①正确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②配平化学方程式,然后将连线改为等号;③注明化学反应的条件及生成物的状态等。
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有关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比较简单,但解题时要把握好三个要领,抓住三个关键,注意一个事项。
三个要领:
(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注意事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给出体积需根据密度换算成质量)。
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 篇二
铜:
CuSO4o5H2O====CuSO4+5H2O↑ 现象:固体由蓝色变为白色
高温
CuO+CO====Cu+CO2 现象:固体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H2+CuO====Cu+H2O 现象:固体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同时有水珠生成
Cu+2AgNO3==Cu (NO3)2+2Ag 现象:铜表面慢慢生成了银白色金属
CuCl2+2NaOH==Cu (OH) 2↓+2NaCl 现象:生成了蓝色絮状沉淀
CuO+H2SO4==CuSO4+H2O 现象:黑色固体溶解,生成蓝色溶液
Cu (OH) 2+H2SO4==CuSO4+2H2O 现象:蓝色沉淀溶解,生成蓝色溶液
Fe(Zn)+CuSO4==FeSO4+Cu 现象:有红色金属生成
Cu2(OH)2CO3====2CuO+H2O+CO2↑ 现象:固体由绿色逐渐变成黑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铁:
Fe+2HCl==FeCl2+H2 现象:铁粉慢慢减少,同时有气体生成,溶液呈浅绿色
FeCl2+2NaOH==Fe(OH)2↓+NaCl 现象: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
4Fe(OH)2+O2+2H2O==4Fe(OH)3 现象:氢氧化铁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成红棕色
Fe (OH) 3+3HCl==FeCl3+3H2O 现象:红棕色絮状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Fe (OH) 2+2HCl==FeCl2+2H2O 现象:白色絮状沉淀溶解,溶液呈浅绿色
Fe+CuSO4==FeSO4+Cu 现象:铁溶解生成红色金属
Fe+AgNO3==Fe(NO3)2+Ag 现象:铁溶解生成银白色的金属
Fe2O3+6HCl==2FeCl3+3H2O 现象:红色固体溶解,生成黄色的溶液
现象: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
Zn+FeCl2==ZnCl2+Fe 现象:锌粉慢慢溶解,生成铁
银:
AgNO3+HCl==AgCl↓+HNO3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且不溶于强酸
AgNO3+NaCl==AgCl↓+NaNO3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且不溶于强酸
Cu+2AgNO3==Cu(NO3)2+2Ag 现象:红色的铜逐渐溶解,同时有银白色的金属生成
2AgNO3+Na2SO4==Ag2SO4↓+2NaNO3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补充化学方程式:
3Ag+4HNO3(稀)==3AgNO3+NO↑+2H2O 现象:银逐渐溶解,生成气体遇空气变棕色
Ag+2HNO3(浓)==AgNO3+NO2↑+H2O 现象:银逐渐溶解,生成棕色气体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现象:铜逐渐溶解,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FeCl3+Fe==3FeCl2 现象:铁粉逐渐溶解,溶液由黄色变成浅绿色
2Na2O2(过氧化钠)+2H2O=4NaOH+O2 现象:有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生成
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
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应用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数目相等,推断反应物或生物的化学式。
(2)已知某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可求出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利用这一定律可以解释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及用质量差确定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由此可以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①化学变化中的“一定不变”: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元素种类、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一定不变;②化学变化中的“一定改变”;分子种类、物质种类一定改变;③化学变化中的“可能改变”:分子数目可能改变。
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
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教材分析:
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材还通过问题讨论,将学生易出错误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用配平时应遵循的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强化了配平的关键步骤—使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接触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本节内容。教学中应采用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学生一步到位,随意拓宽知识内容。
1.通过复习,总结配平原则
教师通过以学生学习过的某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转移及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步骤
[例1]、[例2]师生共同分析归纳配平基本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例3]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属于经验之谈,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议在分析完每个例题后,补充针对性问题,强化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满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练习加以巩固。通过设置该“讨论”内容,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知识,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补充配平的另一种方法—离子一电子法,以及不同化合价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确定方法:氧化产物中的被氧化元素的价态不能高于还原产物中被还原元素的价态。
如: (浓)— 氧化产物是 而不是 或 ,还原产物是 而不是 。 氧化产物 的还原产物 。
第 1 2 页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初中化学常见氧化分解反应方程式总结【新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