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国际矿业市场复苏乏力,加之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国内地质勘查投资大幅减少,地勘市场严重萎缩,国内地质勘查产能过剩突显,严重困扰着地勘单位的持续发展, 再加上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地勘单位在项目运行、生产经营、供给与需求、工作效率、境外地质工作等方面压力进一步加大。西北地勘院作为国有基层地勘单位,在当前新发展理念和新冠病毒的双重影响下,如何把握发展新机遇,开创工作新局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笔者浅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与思考,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当前地质勘查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方向。
2013年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转向创新驱动,对地质勘查行业造成重大影响,相关投入随之减少。地质勘查行业面临市场化程度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出现人才断层、复合型人才缺乏,资源浪费严重、不同部门重复投资,矿业权市场建设滞后,忽视科技创新、勘探技术与装备较为落后等问题。但从产业发展来看,地质勘查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十九大”对地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需求,地质工作将发生重大转变,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地质、地热地质等将得到快速发展;服务环境污染治理,水土污染调查与治理将加大力度;服务民生与乡村振兴,农业地质、土地质量、地质灾害调查等将受到关注,民生地质领域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地质灾害防治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有利时期,生态环境领域将对地质工作产生强劲需求,医学地质学或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二、新形势下西北地勘院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近年来,西北局紧紧围绕“六个不动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在经营管理、市场开拓、产业布局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仇局长在2020年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立足主业,立足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西北地勘院作为西北局地勘产业的主力军,必须聚焦主业、聚心主业、聚力主业,坚持地质立局、地质强局、地质富局不动摇这个基本原则,坚守主业,坚持开展地质勘查研究、服务和能力建设。秉承 “大地质观、大环境观、大生态观”, 坚持绿色地质发展理念,在为国家资源安全做贡献的同时,积极发展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延伸产业,尽快提升企业的市场承压能力。为拓展国际勘查市场,还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深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业勘查市场,争取在境外勘查市场取得新突破。
(一)强主业,注重绿色勘查,全面布局产业结构。
必须按照“坚持地质立局、地质强局、地质富局不动摇”这个基本原则,紧紧围绕“地质”这个主业进行着力和布局,坚持把地质勘查、矿业开发作为主业进行重点培育,在此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扩展地质工作新功能,促进我院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成为矿业市场主体。在做优做强传统地质勘查业务的基础上,重点拓展非煤矿产勘查领域,参与国家紧缺矿种,紧贴地方需求,加大石墨、稀土、水泥用石灰岩、机制砂、矿泉水和干热岩等矿种的勘查。同时充分发挥资质、技术、资料和装备等优势,通过经营矿业权和勘查成果、进入大型矿业集团、组建矿业公司和矿山技术服务公司等方式成为矿业市场的主体,赢得行业话语权。
2.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未来,地质灾害防治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有利时期,成为地勘产业重要板块之一。近年来,行业主管部门多次倡导、推动地方各级政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通过开展地下水、地质遗迹、地热、地面沉降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主攻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环境地质调查,加强与地方对接,争取与县市签订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广大地勘专业队伍在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应急处置的技术优势,逐步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的产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3.加强生态环境地质工作。生态环境领域将对地质工作产生强劲需求。生态系统是城市免疫力的源泉,生态文明建设对提升城市免疫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这次浙江省应对新冠疫情的经验来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大花园核心区、大花园建设典型县在应对疫情时具有较强的城市免疫力。在提升城市免疫力系统工程中,安全饮用水、空气清新区、土壤洁净、危废无害化处置等项目将得到高度重视,为地质工作转型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4.适时开展医学地质工作。人类健康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地质因素导致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广泛存在于各地。通过这次新冠病毒疫情,医学地质学或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未来地质地理流行病学调查、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有重要影响的自然元素与物质的地球化学调查、医学地质学调查方法研究等,或将成为地质工作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走出去,利用“一带一路”平台,参与境外勘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开放包容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中去,更加努力地去掌握主动权。“一带一路”的实施和深入推进,为地勘单位“走出去”拓展市场提供了新的、难得的发展机遇。
1.借助已有勘查项目,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近几年,西北地勘院已先后在老挝、吉尔吉斯坦、加纳等国成功实施或正在实施多个地质勘查项目。都取得了一定的影响,要努力将实施的的这些项目推动纳入当地的“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力争将其打造成“一带一路”地质领域建设的友谊工程、典范工程,以这个平台为纽带,与所在国或大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承揽大量的海外地质勘查项目,有力促进西北地勘院境外商业性地质勘查市场的发展。
2.选好合作伙伴,降低经营风险。由于地质勘查需投入大量资金,勘查结果又具有不确定性,投资风险高。在境外勘查,要不断创新经营模式,重视投融资,寻找投融资渠道,为合作勘查引入实力雄厚、信誉较好的大企业合作开展风险勘查。同时要加强与所在国的地勘队伍合作,使用当地资源,实现本土化经营。
3.打造境外平台,扩展经营空间,延伸服务领域。以合作为基础,申办驻外办事机构或成立海外矿业公司,发挥驻外办事机构或海外矿业公司的窗口和纽带作用,畅通合作渠道,协调各方关系,广泛捕捉信息来源,积极承揽地勘、工勘等项目,把地勘、工勘等市场向国外延伸。“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打通了中国与中亚、欧洲乃至非洲的经济文化的血脉经络,更为地勘单位打开了一扇全面融入国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门。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相信只要我们顺势而为,必将大有作为。
(三)补短板,构建核心技术,提升发展后劲。
纵观世界强盛企业无一不是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如优良的生产制造过程、卓越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更佳服务的能力、开发新产品的创造力、低成本生产的诀窍等等。西北地质勘查院的核心竞争力,要以主业为本。潜心抓主业,将经营业务中的关键性活动培养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不但要在人才、科研、技术改造、资质等方面挖潜改造,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我国日趋完善的资本市场化进行资本运作,迅速培育起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实现质的飞跃。
1.科研方面。重点注重对新业务领域的科研投入,要以国家和各省政策支持的基础地质、生态地质项目为依托,强化科研项目立项水平。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开展重大课题和关键技术攻关,力争拥有自己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和工艺流程。加强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建立适合自己发展的“产学研”平台,加快新技术的引进和运用。
2.技术方面。一要要掌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矿山储量和水灾动态监测、矿山生产三维技术等。二要要加强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岩矿检测应用。三要加强方法分析研究,提升数据的准确度,提高报告质量。
3.资质方面。要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及时审办转型领域所需的各项资质。
4.人才方面。构建人才发展机制,为人才发展开拓上升空间,同时要注重人才开发工作,针对每个职工独特的性格气质,安排在相应的岗位上发挥其专长,尽可能开发其潜能。要注重技术人才,将技术人才的待遇等同或高于行政人才。特别是针对新入职的大学生,他们有相对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但实际工作经验和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有所欠缺。在做到相应合理的配置后,在管理中还要考虑如何激励职工,如何实现职工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促进员工不断成长。
(四)重管理,注重开源节流,实现全面发展。
地勘单位沿袭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要求,严重制约了自身经济的发展,地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抵抗和化解重大市场风险的内部治理结构体系尚不完善;“事转企”尚未全面完成,现代化管理度的体制机制仍不顺畅。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深化内部改革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1.强化业务承揽,开拓新业务要由偏向劳务型向技术服务型转变,由高成本、高消耗向低投入、高收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变,由基础服务型向顶层开发型(从成果到应用)转变。开辟新市场要注重创新格局,突破传统市场界限,寻找新的细分市场,要创新方法,紧盯国家政策,提升对市场信息的捕捉能力,加强与政府部门、兄弟单位和国有大集团企业的合作。
2.强化账款回笼,注重高层协调,落实清欠责任“终身制”,成立清欠机构,注重领导带动,部门联动,职工群众发动,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3.抓好项目成本控制,强化预算、决算、推进资金审批制度。加强对重点项目成本监管评价和绩效考核评价,加强对项目质量、工期和安全管理。
三、结束语
虽然自2013年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转向创新驱动,对地质勘查行业造成重大影响,相关投入随之减少。在加上新冠病毒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地勘行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因素增多,但各种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的叠加效应正在不断显现。我们要以发展的理念和辨证的思维分析,过去认为的优势可能在逐步转化为劣势,过去认为的劣势可能成为新的优势。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上来,统一到总局着力打造“一流绿色资源环境服务商”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上来,按照西北局“六个不动摇”的发展思路,深入研判、见微知著,未雨绸缪、科学应对,扬长避短、顺势而为,就能奋力推进西北地勘院持续健康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