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调研报告 >

关于发展农业旅游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11-29 07:19:46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目录

正文

第一篇:关于发展农业旅游的调研报告

所谓农业旅游,就是指利用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活动、田园景观及农村文化等资源,经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而成的适合广大民众体验农业与休闲游憩的一种新兴产业,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为一体的旅游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追求旅游需求的多样性以及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理念深化,农业旅游的市场前景日益广阔,开发农业旅游的条件日趋成熟,发展农业旅游的成效日益凸现,它必将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因此,围绕“如何加快发展我县农业旅游”这一课题,我们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一些初浅的看法。一、关于我县发展农业旅游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我县发展农业旅游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在动力和现实条件。从调研情况看,归纳起来其有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性”上:(一)、从宏观形势看,发展我县农业旅游具有必然性。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必然性涵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具体体现。农业旅游的兴起,看似偶然,但其实质是必然的。现阶段,我县发展农业旅游,其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发展农业旅游最早起源于欧洲,目前欧美、日本、台湾等国家或地区非常盛行。我国珠三角地区是发展农业旅游起步较早的地方,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始兴农业旅游,到今天为止,广东省颇具规模的农业(农庄)旅游景区达到100多家。长三角地区的农业旅游发展迅速,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的典型。江苏南京把农业旅游开发作为跳出农业抓农业的新思路,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型、民俗文化型等各种类型的农业旅游模式,2014年农业旅游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达3.48亿元;浙江临安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度假村和“农家乐”旅游度假区,2014年250余户农民共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000万元;上海南汇的桃花节每年一届,2014年4月光9日一天就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其中,仅南汇桃花村就达1万人次;浙江余姚的杨梅节今年开游一周就吸引3万游客前去品梅观光。山东地区的农业旅游也很成功,如山东枣庄、临沂出现的一批万亩规模的石榴园、梨园、枣园、板栗园、银杏园等。上述这些成功案例为我县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有益启示,也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二是现阶段人们旅游需求的必然选择。向往自然、崇尚自然、追求自(请帮助宣传好范文 网:WWW.hAOWoRd.cOM)然是人的一种天性,也是人们追求美的一种体现,更是人们出游的一种动力。近几年来,人们旅游消费的观念、消费方式正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参与,更加注重环境的要求,这种需求为广大农村蓬勃兴起的农业旅游项目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在广大农村的不同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习俗,而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品种更加丰富、特色更加明显,这为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旅游活动奠定了深厚的资源基础。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广大游客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诉求。据了解,西班牙有85的游客利用周末驾车前往100—150公里以内农场参与农业旅游活动。北京市有40.6的居民把中短途乡间旅游作为双休日休闲的第一选择。由此可见,发展农业旅游的市场前景非常乐观。三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附加值的必由之路。“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而基础在于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回顾农业发展史,我国走了一条“以粮为纲——提高粮径比例——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路子,在每个阶段,对农民增加收入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但到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拓展农民增收空间。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发展农业旅游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必由之路。发展农业旅游,可以加速推进农村非农化,实现一产与三产的有机结合,通过旅游,带动农村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文化娱乐、农产品加工,加快产生一批“离土不离乡”的劳动者,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旅游服务业中去;据统计分析,农业旅游每增加1名直接从业者,就会增加相关从业者5名。发展农业旅游,可以大幅提高农业附加值,使农产品多项、多次增值,形成“农业养旅游、旅游促农业”的良性互动机制。据广东肇庆的广新农业生态园统计分析,2014年共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营业额收入达1500多万元,其中,农产品直接销售收入仅为20(二)、从我县农村、农业自身因素看,发展我县农业旅游具有现实性。我县是典型的平原江南水乡,农业基础比较扎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全省名列前茅。这为我县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有”:一是农业产业化有基础。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在“一优两高”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县初步形成了三条农业产业带,即以魏塘、大云为主的绿色

产业带(大棚无公害瓜果、蔬菜),以姚庄、干窑为主的白色产业带(蘑菇、食用菌),以丁栅、陶庄、天凝为主的蓝色产业带(淡水养殖)。2014年,全县瓜果蔬菜种植面积达25.92万亩,蘑菇(食用菌)种植面积达2630万平方尺,淡水养殖面积达3.64万亩。而且,我县的农产品60销往上海,成为城市居民的理想选择,这为农业旅游开发“农家菜”奠定了基础。二是现代农业园区有亮点。近年来,我县积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同时,大力整合农业(渔业)资源,使之做大做强,从而产生了有一定规模、一定档次的现代农业(渔业)园区。如大云的“碧云花园”,由大光服饰有限公司老板投资近2014万元,集花卉生产、科研、休闲、观光于一体,占地达1350亩,其规模、生态、效益在嘉兴地区首屈一指。又如丁栅“现代渔业园区”,占地513亩,涉及20多户渔民,由嘉善六塔鳖业有限公司提供技术及销售服务,其养殖的生态鳖享誉江浙沪一带。三是特色农产品有品牌。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我县十分注重品牌建设,不断引进优良品种、采用先进技术,并且加大农产品管理及营销宣传力度,从而形成一批省优、市优及省市著名商标。如中国蘑菇之乡、中国蜜梨之乡、中国甲鱼之乡、中国蕃茄之乡、中国鲜切花之乡、中国甜瓜之乡。“锦雪牌”黄桃、“六塔牌”鳖、“惠绿牌”蜜梨、“大云牌”鲜切花等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品牌。上述这些农业成果为开发农业采摘游等旅游项目提供了可能。四是节庆活动有起步。近年来,我县除成功举办中国·古镇西塘文化旅游节之外,许多镇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结合产业优势及区域特色,也相继举办了一系列的节庆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知名度,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区域特色的深化。如陶庄镇成功地举办了汾湖河鲜美食节和民间文化艺术节;大云镇举办了花乡艺术节、魏塘镇举办了甜瓜节、惠民镇举办了蜜梨节;尤其是姚庄镇连续举办了五届黄桃节,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黄桃推介上首都北京、锦雪黄桃进钓鱼台宾馆”。这些节庆活动,不仅为农业造势,也可为旅游搭台,经过改造,可以转化为农业旅游吸引物。五是城乡一体化有推进。实施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为开发农业旅游创造优良的环境。“千村万户”村庄整治工程,必将极大地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使生活、生态得到有机的统一。到2014年底,我县已完成4个示范村、40个整治村建设任务,从已完成的自然村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绿化成荫、河岸整齐、瓦房清洁,江南水乡村落韵味更加浓郁。因此,在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选择有一定文化底蕴、产业有特色的自然村,通过科学规划,有计划地开发农家乐旅游、农业旅游项目,其成功率相对比较高。(三)从我县旅游业发展状况看,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具有可能性。农业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而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拉动这种转化、加速这种转变。目前,我县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这种转化,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这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客源市场有依托。我县从1997年起开发古镇西塘旅游,经过几年的努力,西塘古镇游已形成品牌,旅游市场从长三角一级市场扩大到境外市场,游客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全县以古镇西塘为龙头,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4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达231万人次。开发农业旅游可以依托我县现有的影响力和客源市场,经过精心的策划包装,依托现有景区,针对部分游客群体,实施串线运行,定向推介,使农业旅游点早产出、早得益。二是旅游产品可互补。根据我县旅游资源的特点,其旅游主题确定为“水乡、古镇、田园”。水乡就是要围绕江南水乡这个背景,做足做好水的文章;古镇就是要围绕西塘古镇文化,做足做好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文章;田园就是要围绕农业(农村)资源,做足做好资源转化的文章。上述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要把我县打造成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强县、着力提升我县旅游竞争力,必须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段推进,通过开发建设,不断丰富我县的旅游产品,不断优化我县旅游产品的结构,真正做到相互补充、互为促进、全面发展,从而使旅游业成为拉动第三产业乃至全县经济的重要产业。三是区域优势作保证。我县地处长三角地区腹地,紧靠周边大中城市,交通十分便捷,这为发展农业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专家认为,地处都市郊区、离大都市100公里左右是发展农业旅游的最佳区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自驾车族不断增大,双休日假日旅游流行。因此,我县距上海、杭州、苏州均在100公里左右和一小时“通达”的中心地带,这在客观上为开发农业旅游提供保证、形成优势。在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不利因素。从调研情况看,我们认为,我县在发展农业旅游上还存在着五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发展农业旅游的意识还不够强。广大农户对什么是农业旅游、怎样发展农业旅游等问题理解不深、认识不透,还缺乏必要的、系统的宣传、引导和鼓励措施,因此,发展农业旅游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不够扎实。二是农业旅游功能的培育不够。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已不再是陌生的名字,但在实施中还没有真正按照农业旅游的要求,许多地方包括一些现代农业(渔业)园区还仅仅停留在农业功能培育上,侧重于种植、养殖或一般性的现场会式参观考察。而对于旅游功能(吃、住、行、游、购、娱)的开发还是一张白纸。三是农业旅游专题规划滞后。目前,全县各镇还没有一个涉及农业旅游的专题规划。动作相对快一点的镇有:姚庄镇选择黄桃专业村——北鹤村正在编制农业旅游专题规划;西塘荷池村请旅游专家实地考察,并打算编制乡村旅游专题规划。四是农业旅游的外部环境不理想。农业旅游开发所需的配套道路建设、田园绿化环境、周边卫生环境、河道水质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下大力气加以改善。五是农业季节性太强。这给农业旅游造成淡旺季落差明显。而且,有的农作物开花或结果的周期相对比较短,这在客观上也给农业旅游开发产生一定难度。二、关于加快发展我县农业旅游的对策措施。为了加快我县农业旅游的发展,我们必须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针对不利因素,认真研究对策措施,切实解决发展过程中问题与不足。我们认为,下一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四大体系”问题:(一)加强引导,牢固树立发展农业旅游的思想体系。农业旅游在我县可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起步。任何事物的发展,在起始阶段必须抓好统一思想这个牛鼻子,因为思想是行动的指导,有了正确思想才会有正确的行动。加快发展我县农业旅游,首先必须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扎实的群众基础。对此,全县上下要积极做好“三有”文章:一是有目标。要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应有之义,把它放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领导干部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认真加以研究,加大行政推动力度。二是有眼光。要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充分认识农业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利用开发的价值。就全县而言,可以先在一些资源突出、环境优美、区位较好的镇先进行开发,把农业资源真正转化为旅游资源,进而开发形成旅游产业。三是有结合。要克服把农业旅游简单地等同于一般农业的错误观点。实际上,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色农业,是一种把农业功能与旅游功能相互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以农业经营为基础,与旅游服务有机结合,从而形成高于一般农业的新兴产业,它的产出及附加值远远高于农业自身产出的价值。(二)、加强规划,积极培育发展农业旅游的产品体系。发展农业旅游,规划是前提。通过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产品构成、开发重点、政策措施等内容和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合理整合资源。在规划过程中要体现“一、二、三、四”的要求,即“一化(规模化)”:在农业产业规模化的基础上,规划开发农业旅游,这样容易形成产品特色和区域规模。因此,农业旅游点必须要种植或养殖相对集中、形成一定联片规模。“二种经营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分户联片经营,并逐步形成“农业旅游合作社”。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组织化程度,克服“小规模、分散化”的家庭经营弊端,它可以带动广大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参与的热情,有助于提高广大参与农户的收入,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主要模式。二是政府引导,业主集中经营,并逐步形成“农业旅游公司”。这种模式适宜于在现代农业(渔业)园区的基础上,经过规划开发逐步建设起来,它的特点是一次性投资额相对较大、设施较为完备、要求也相对高一点。“三大类型”:一是农家乐,以农户家庭为基础,经过投入改造达到一定的硬件标准,开办农家旅馆、农家菜馆及农事活动。二是民俗旅游,以本地传统文化及民间艺术、习俗为吸引物,经过策划形成可供游客观赏或参与的旅游项目,从而满足游客的精神享受和心理需求。三是农业观光游,以农业生产经营为基础,以各类农产品为吸引物,推出采摘旅游等项目,让游客得到体验、感受。“四个性”:一是注意区域性,要把农业旅游规划建设与全县“三区一中心”旅游总体规划相衔接,以总体规划统领专题规划。二是注意基础性,要把农业旅游与农业产业化规划相衔接,以农业产业化规划为基础,结合旅游特点和要求,突出重点、选准突破口。三是注

意特色性,要把农业旅游与培育旅游特色专业村相衔接,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全县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四是注意生态性,要把农业旅游与全县生态县规划建设相衔接,以生态县建设为总目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以“千村万户整治工程”为契机,把生态村建设与农家乐旅游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户保护环境、建设家园的内在动力。(三)、加大扶持,不断优化发展农业旅游的政策体系。农业旅游涉及到方方面面,它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定的政策给予扶持和拉动。就目前而言,可重点抓四个环节:一是投入政策。一方面要建立县镇二级政府投入农业旅游的基金,为发展农业旅游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真正起到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为工商资本投入农业旅游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社会环境、服务环境。二是税收与信贷政策。在农业旅游的起步阶段,给予税收扶持。我们建议,一定三年给予开发农业旅游的农户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要建立农业旅游信贷扶持基金,筛选确定一批县级重点农业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加大信贷扶持力度。三是用地政策。凡涉及农业旅游开发中少量的非农用地,有关部门要优先予以妥善解决。要对农业旅游规模化经营中涉及的少量土地流转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及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既满足旅游需要,又避免农户间的矛盾。要研究出台农户围绕农业旅游规划调整种植或养殖结构的扶持政策。四是考核奖励政策。要把发展农业旅游列入各镇经济发展目标任务考核体系之中,对于成效明显、成绩突出,对全县示范作用大的镇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一些诚信经营、规范服务、增收明显的典型农户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四)加强管理,努力营造发展农业旅游的环境体系。为了高标准、高起点地开发我县的农业旅游,我们要在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抓好管理这个基础,使之良性、有序发展。重点要做好四件事:一是加强农业旅游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分级做好培训教育,积极培养既懂农业、又懂旅游、离土不离乡的农业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队伍,做到开发一批、培养一批。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旅游的通达性,完善农业旅游的各项配套设施,努力提高旅游服务的水准,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农家乐服务管理中心。三是加强生态村镇建设,建设一流的旅游环境。四是加强星级品牌建设,按照浙江省“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的标准,规范运作,及时做好星级评定管理,树立一批典型,示范带动一批农户,从而使农业旅游发挥更大的效应,真正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第二篇:关于发展农业旅游的调研报告

所谓农业旅游,就是指利用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活动、田园景观及农村文化等资源,经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而成的适合广大民众体验农业与休闲游憩的一种新兴产业,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为一体的旅游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追求旅游需求的多样性以及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理念深化,农业旅游的市场前景日益广阔,开发农业旅游的条件日趋成熟,发展农业旅游的成效日益凸现,它必将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因此,围绕“如何加快发展我县农业旅游”这一课题,我们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一些初浅的看法。一、关于我县发展农业旅游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我县发展农业旅游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在动力和现实条件。从调研情况看,归纳起来其有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性”上:(一)、从宏观形势看,发展我县农业旅游具有必然性。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必然性涵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具体体现。农业旅游的兴起,看似偶然,但其实质是必然的。现阶段,我县发展农业旅游,其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发展农业旅游最早起源于欧洲,目前欧美、日本、台湾等国家或地区非常盛行。我国珠三角地区是发展农业旅游起步较早的地方,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始兴农业旅游,到今天为止,广东省颇具规模的农业(农庄)旅游景区达到100多家。长三角地区的农业旅游发展迅速,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的典型。江苏南京把农业旅游开发作为跳出农业抓农业的新思路,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型、民俗文化型等各种类型的农业旅游模式,2014年农业旅游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达3.48亿元;浙江临安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度假村和“农家乐”旅游度假区,2014年250余户农民共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000万元;上海南汇的桃花节每年一届,2014年4月光9日一天就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其中,仅南汇桃花村就达1万人次;浙江余姚的杨梅节今年开游一周就吸引3万游客前去品梅观光。山东地区的农业旅游也很成功,如山东枣庄、临沂出现的一批万亩规模的石榴园、梨园、枣园、板栗园、银杏园等。上述这些成功案例为我县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有益启示,也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二是现阶段人们旅游需求的必然选择。向往自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是人的一种天性,也是人们追求美的一种体现,更是人们出游的一种动力。近几年来,人们旅游消费的观念、消费方式正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参与,更加注重环境的要求,这种需求为广大农村蓬勃兴起的农业旅游项目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在广大农村的不同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习俗,而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品种更加丰富、特色更加明显,这为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旅游活动奠定了深厚的资源基础。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广大游客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诉求。据了解,西班牙有85的游客利用周末驾车前往100—150公里以内农场参与农业旅游活动。北京市有40.6的居民把中短途乡间旅游作为双休日休闲的第一选择。由此可见,发展农业旅游的市场前景非常乐观。三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附加值的必由之路。“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而基础在于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回顾农业发展史,我国走了一条“以粮为纲——提高粮径比例——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路子,在每个阶段,对农民增加收入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但到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拓展农民增收空间。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发展农业旅游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必由之路。发展农业旅游,可以加速推进农村非农化,实现一产与三产的有机结合,通过旅游,带动农村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文化娱乐、农产品加工,加快产生一批“离土不离乡”的劳动者,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旅游服务业中去;据统计分析,农业旅游每增加1名直接从业者,就会增加相关从业者5名。发展农业旅游,可以大幅提高农业附加值,使农产品多项、多次增值,形成“农业养旅游、旅游促农业”的良性互动机制。据广东肇庆的广新农业生态园统计分析,2014年共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营业额收入达1500多万元,其中,农产品直接销售收入仅为20(二)、从我县农村、农业自身因素看,发展我县农业旅游具有现实性。我县是典型的平原江南水乡,农业基础比较扎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全省名列前茅。这为我县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有”:一是农业产业化有基础。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在“一优两高”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县初步形成了三条农业产业带,即以魏塘、大云为主的绿色

第三篇:关于汉中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汉中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汉中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现状

所谓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是指以农村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娱乐、体验“三农”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兴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新选择、新亮点。我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最初兴起以钓鱼休闲、品农家菜、赏农家景等为主体的“农家乐”。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特色农业景观、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家休闲、田园风光、特种动物养殖为主体的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产业。到2014年底,我市已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2个,从事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规模以上企业12户,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园6个、农业观光采摘园6个,全市共有农家乐306户,休闲农庄35户。全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从业人员2500人,资产总额4.5亿元,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3.5亿元,实现利润4000万元,上缴税金800万元,年农产品销售收入1.5亿元。

我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主要类型有:

(一)特色农业观光基地类。近年来,我市围绕“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战略,大力发展“猪、药、茶、菜”及粮油加工等几大主导产业,突出抓了“三个六”(60万亩高产密植生态茶园、60万亩优质柑桔和600万头生猪)建设,做精做细优质粮、油、中药材、蔬菜、花卉五个特色产业,涌现了以西乡县万亩有机茶园、城固县20万亩桔园、汉中百万亩油菜花、洋县千亩梨园、汉台宗营万亩花木基地、西乡县樱桃沟等为龙头的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基地以及以西乡县午子绿茶有限公司、城固泛亚绿色食品公司、城固县磷光食品公司、宁强县羌州食品公司、西乡县鹏翔茶叶有限公司、留坝县佳士森药业公司等为龙头的汉中农产品及土特产品加工企业。

(二)秦巴民俗风情类。汉中地处秦巴山区,民俗资源丰富,依托巴山民歌、陕南剪纸、陕南号子、汉中曲子、民间婚俗、镇巴唢呐、洋县木偶汉调桄桄剧、龙灯社火(跑旱船、狮子舞、跑竹马、龙灯舞、社火)等特色秦巴民俗风情,涌现出民歌村、诗歌社、剪纸村、社火村及宁强青木川、汉台苏景园、汉中民俗村、汉中奇石馆等一批特色人文景观和休闲娱乐场所。

(三)城郊田园风光类。近年来,随着我市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发展,一批田园风光类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在城市周围勃然兴起,且各具特色。如汉中荷花园、汉中牡丹园、陕南珍稀植物园、南郑县花果山、汉中楠竹园、南郑圣水桃园山庄等企业,这些企业特点是围绕中心城市,营造特色田园风光,在城市近郊发展,方便城市人群周末或假日旅游。

(四)特种养殖类。近年来,随着农家乐和各种休闲山庄的兴起,我市特色养殖业悄然

兴起,满足了人们的垂钓、捕捉乐趣和多样饮食文化需求。汉中的各种鱼塘在各城市周边星罗密布,可以满足人们的垂钓乐趣,大鲵、火鸡、鳖、野鸡、野兔等特种动物养殖在部分地方成为一种时尚,如城固香格里拉、白杨寨狩猎场、南郑县新集鳖养殖场等富有特色的休闲农业企业,让游客在自己垂钓鱼类和捕捉野味的的同时,也品尝到其特有的风味。

(五)景区周边农家乐类。我市民胜古迹众多,目前已建成国家a级景区13家,其中4a级景区1家,3a级旅游区6家,这些旅游资源给有经济意识的老板和景区周边的农民带来勃勃生机,他们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开设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水上游乐等活动,兴建一批休闲、娱乐、餐饮设施,兴办“农家乐”、“度假村”,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让游客在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同时品尝汉中的特色风味小吃。

二、我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和周边地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缺乏科学有效规划。一方面是一些县区重视不够,没有把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战略以上缺少研究,工作中找不到抓手,导致部分县区休闲农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当前我市的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基本处于自发生存、无序发展的状态,缺乏整体规划,定位不准确,导致在发展过程中项目设计雷同,功能不配套,简单仿效,粗放经营。

(二)产业规模小,发展不平衡。我市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经济总量依然很小,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占比低,休闲农业企业数量少,规模企业更少,旅游农业带动能力弱,产业要素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在农副土特产品加工及营销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县区间发展不平衡,除城固县桔园和西乡县樱桃沟、茶园形成一定品牌效应、定位准确外,其余县区的休闲农业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

(三)公共服务不完善,设施建设滞后。在我市已经形成的几个主要的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景点,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投入不足,导致链接景区的道路等级低、通行能力有限,景区停车泊位少、厕所少,供电、供水、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不到位,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设施卫生状况差,安全保卫措施不到位。其余休闲农业设施、条件更待加强。

(四)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我市休闲农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整体建设水平低,规模小,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基本处于低、小、散乱状况,缺少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另一方面,休闲农业经营者自身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不足,往往凭经验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同时,多数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素质和服务水平低,管理水平差。个别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企业还存在环境卫生差、经营秩序乱、诚信缺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三、汉中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的资源和条件

汉中有特有的自然条件、浓郁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日益改善的交通环境,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

(一)特有的自然环境。汉中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被誉为“西北小江南”,是西北第一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也是我国首个野外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国家“南水北调”汉江水源头保护地;洋县华阳风景区、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紫柏山旅游风景区、午子山、褒谷口石门景区、红寺湖、南湖等自然景观各具特色、引人入胜。汉中有西北最大的柑枯生产基地,城固二十万亩枯园,金秋时节桔红橙黄,游园采桔,其乐融融;汉中有全国第二大樱桃基地,西乡樱桃沟花开时节,山林尽染,绚丽多彩,十里飘香;汉中还有百万亩油菜、六十万亩的茶园,每到春季,沿江两岸百里金黄,蜂飞蝶舞,令人心旷神怡。这些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为汉中的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二)浓郁的民俗风情。汉中民俗,特别是秦巴民俗绚丽多彩,诸如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生礼仪、信仰崇拜、娱乐游艺等,是汉中文化遗产的立体史籍。汉中地处秦岭和巴山之间,处于荆楚、巴蜀、秦陇三大文化的撞击之中,其特产、饮食、习俗都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历史上“湖广填陕南”,南北移民,五方杂处,从而使汉中的民俗兼四方特色。汉中传统戏曲种类很多,有京剧、秦腔、汉剧、歌剧、话剧、汉中曲子、相声等。跑旱船、狮子舞、跑竹马、龙灯舞、社火(分高跷、芯子)等民俗别具风情。特有的秦巴民俗风情,为我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三)悠久的历史文化。汉中两汉三国文化底蕴厚重,是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的发源地,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汉中市是国务院于1994年第三批颁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度又获“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殊荣。独特的城市名片,悠久的古文化底蕴,使其在整个西北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显示出汉中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四)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汉中处于川陕交通联系的枢纽地带,是陕西的南大门,自古就是关中通往巴蜀的咽喉,自周朝起在各不同历史时期开通了陈仓、褒斜、傥骆、子午、荔枝、金牛和米仓等著名古栈道,汉中因而成为闻名遐尔的“古栈道之乡”。西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改善了汉中市的交通条件,缩短与西安、成都的距离,并被纳入西安、成都都市辐射圈内。十天高速、宝巴高速,还有西汉蓉客运专线、新飞机场的建设,对休闲农业发展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政府通过县乡公路砂改油和村村通建设,通往各景点小交通条件明显改观,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为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四、加快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已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产业之一,它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有

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有效促进农业资源要素整合,是较理想的农业转型升级目标模式,符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特别是对于属于南水北调汉江源头保护地的汉中来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保护要求标准较高,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既符合汉中市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要求,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富集的资源优势,取得多重效益。因此,各级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将其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远工程抓好抓实。

(二)科学规划,健康发展。一是搞好科学规划。要切实制订好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规划,明确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尽量避免盲目发展、无序发展,坚持与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合理选点,科学布局,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二是规范管理。尽快理顺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管理体制,加快制定管理办法,规范项目开发中服务设施占地、准入资格、经营范围、活动内容、经营单位的服务质量标准、星级评定行为。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帮助提高素质和服务水平;组织休闲农业业主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提升服务手段和拓展服务功能。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市外资本投资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四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地方经济。

(三)突出特色,综合开发。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农业特色结合地理特点、人文景观、资源优势,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各县区要确定自己的产业特色,汉台、南郑应围绕中心城区和“一江两岸”景带,在中心城市周围,积极发展城郊田园风光类、特种养殖类休闲农业,要依托汉台花卉基地、褒河鲜鱼一条街及天台山、南湖、红寺湖、黎坪森林公园等旅游风景区,大力发展景点周围农家乐;城固要继续在柑桔上下功夫,加大对桔园景区的投入力度,开发多种旅游产品和项目,丰富旅游内容;西乡县继续打造樱桃沟和茶园两张名片,做精品牌,扩大影响力;洋县要持续打造梨园品牌,在梨园面积、景区开发上下功夫,同时搞好华阳风景区建设;勉县要依托武侯祠、武侯墓两大知名旅游景点,围绕景点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留坝县继续打造古栈道漂流、高山草甸旅游等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宁强县要依托羌州文化和青木川古镇,突出民俗风情类休闲农业;略阳县要依托嘉陵江纵贯县境,形成广阔水域和悠久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开发以观光游憩、休闲度假为主,集水上娱乐、森林探险、农业观光、地貌欣赏、商务会议为一体的综合休闲农业;镇巴县要发掘巴山民歌、陕南号子、汉中曲子、镇巴唢呐等秦巴风俗文化,形成产业;佛坪继续开发好山茱萸旅游项目。各地要在突出区位特色、依托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同时,根据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创新发展模式和项目、形成旅游新亮点。

(四)打造精品,示范带动。要抓好精品示范样板,为发展高品位的休闲农业打好基础,做好示范。在此方面,我市西乡县、城固县等县区探索出一条新路。其中,西乡樱桃沟连片种植12300亩,已成为我国第二大樱桃生产基地、国家级农业示范观光园。近年来,西乡县政府依托樱桃沟资源,按照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设计樱桃沟旅游规划,制定了集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的高水平建设规划;采用德国风格,修订了景区建房、旅游设施等开发项目;

新建三条通景区的公路,加大了景点设施建设力度;2014年樱桃节期间,有41.1万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旅游综合收入达2179.5万元。城固县依托近20万亩无公害绿色橘柑基地,按照“生态游、休闲型、农家式”发展模式,精心设计“桔园一日游”和“桔园农家游”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改造柑橘观光园环山道路15公里,在橘园景区规划建成两个1000至2014泊位的大型停车场,重点扶持柑橘主产区橘园镇刘家营村、杨西营村2个农家乐集群点,帮助橘农建起60余家“农家乐”。相继建成荷花园、天逸园、湑水苑、香格里拉休闲中心等19处乡村农业观光点和郊区休闲场所。推出登山、漂流、垂钓、荡舟、赏橘游园、品特色腊肉等特色乡村游项目,游人既体验到采摘丰收金橘的愉悦,也领略到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的惬意。2014年,该县农家乐累计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00多万元。挖掘西乡、城固县经验,将精品做精,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其它县区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快速发展。

(五)落实政策,营造环境。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建议市上尽早出台有关支持和鼓励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明确有关优惠政策和措施。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市级要建立和安排专项资金,对休闲农业发展好的县区及一些经营特色明显、带动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足、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企业给予扶持和奖励;对一些重点休闲农业景点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进一步优化服务。要切实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休闲农业项目审批、办证等过程中提供方便,减免相关费用,坚决防止“四乱”发生。四是要加强宣传。各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加快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重要意义、重大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汉中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重视形象策划与包装,打造品牌,吸引游客,从而促进我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做大、做精、做强,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汉中市乡镇企业局

二〇一四年八月十九日

第四篇:关于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在陪同领导下乡调研时,我结合历年来组织乡村风情桃花会的体会,联系当前全国各地迅猛发展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热,对××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现状、潜力 、优势、发展方向以及政府应采取的引导、扶持措施作了调查,连同粗浅的思考,一并报告如下:

、国内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与××区的现状

旅游作为一项产业,在我国兴起虽然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但特点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旅游热点已经从古都名城和名寺古刹回归自然。随着五一节由大长假变为小长假和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设立,中短途旅游成了旅游主流,而在中短途旅游中,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就成了游客首选。原因就是住烦了高楼大厦,想体验一下土窑洞的感觉,吃腻了生猛海鲜,想吃土饭土菜换口味。据媒体报道,北京市每年有1000万人次到京郊和河北、天津等地参加农夫一日游、樵夫一日游,吃农家饭,住农家炕,采摘新鲜瓜果,体验农家生活,四川省成都市双休日每天有20万人在郊区度过。陕西省合川县利用文秘杂烩网滩上的一块湿地开发的合川湿地旅游区,则成了西安市民双休日的旅游热点,成为陕西省的旅游紧点、收入大户。运城市夏县利用一个小型水库开发的泗交漂流项目,每天都有几千游客。就连曲沃海头村的全鱼宴和洪洞县的农家炖土鸡,也吸引了临汾城里的人常常光顾,不预定还吃不上。

相比之下,××区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却起步晚、发展慢,除贺家庄乡与临汾铁旅举办的乡村风情桃花会外,其余都是些星星点点的,虽然属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范畴却形不成产业的“个体户”,政府有关部门也未列入工作议程,农业部门认为是旅游部门的职能,旅游部门认为是农业部门的职能。因此,××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目前仍处于自发、无序、盲目的状态,与全国、全省及至周边市县相比差距极大。

二、××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优势和潜力

××区作为临汾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晋南中心城市,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条件和基础。

1、客源充足。××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最大的优势就是临汾市人多。临汾市区有常住人口50万,流动人口20万以上,按每年50万人,每人两次计算,每年可有100万人次到郊区旅游,他们要在吃、行、玩、购等方面消费,按每人消费100元计算,可为农村增加1个亿的收入,这样计算,并不是空穴来风,以贺家庄桃花会为例,2014第六届桃花会因为免除了门票,半个月就有10万以上游客,李家庄村民在餐饮、农产品销售、存车等方面毛收入达50万元(由于接待条件有限,仅有10%左右的游客可在桃花会就餐)。

2、资源丰富。临汾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的母亲河穿境而过,汾河两岸的滩涂、湿地、溪流、泉水、山岭、森林以及古遗址、古村落、古墓葬都是我们可以开发的资源,加之近年来发展现代农业的成果,如土门的千亩红堤、乔李的万亩辣椒、吴村的万亩林网、金殿的千亩莲菜、卧虎山万亩荒山绿化等,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3、条件较好。经过多年建设,我区广大农村交通、供电、供水、卫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生态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荒山绿化、滩涂绿化、通道绿化、村庄院落绿化的成果都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

具备了客源充足、资源丰富、条件较好的优势,只要充分利用、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一定会尽快起步,并且由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成为农业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关于发展××区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建议

(一)发展思路

我根据对全区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粗浅认识,初步提出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是:以打造尧文化旅游观光农业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田园风光、民情风俗、历史古迹和人文文化为主线,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重点发展并形成“农业观光游”、“休闲度假游”、“民俗文化游”和“自然生态游”四种模式,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旅游精品、扩大对外营销,使××旅游观光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通过3-5年努力,实现“十、百、千、万、亿”的旅游观光农业新格局。

“十”,即:打造10个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

1、卧虎山绿色农业观光区。以开发卧虎山旅游景点为基础,以卧虎山无公害红枣等农产品、李家庄九九鲜桃园和贺家庄双孢菇为重点,重点开发稍子面、双孢菇餐饮和窑洞宾馆,建成集旅游、休闲、采摘、观光于一体的绿色农业观光区。

2、大阳山水田园休闲区。依托涝河水库、尧陵景区和大阳地处黄土高原的自然优势,以农家小院、果品采摘、涝河水上项目为核心,建成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山水田园休闲区。

3、贾得乡大苏休闲度假区。以贾得乡大苏丘陵山区为中心,依托山坡山沟自然条件

,重点开发休闲度假。

4、尧庙汾河生态旅游区。依托万亩农业开发项目和草原项目,重点开发垂钓、草原项目、采摘等,建设集休闲、娱乐等水上和草原风情旅游区。

5、吴村绿色家园休闲区。以红旗路沿线为中心,依托万亩农田林网,重点开发林下经济、特色餐饮、休闲、垂钓。

6、金殿水乡旅游观光区。以金殿镇龙祠泉源为中心

,重点开发垂钓、登山、水乡风情(水磨)、特色餐饮(韭芽)、荷塘稻田北方江南景色。

7、土门黄土风情观光区。以锦绣苗园为依托,发展登山、打猎、休闲及特色餐饮,展示黄土高原葡萄、花木、田园生活,建设黄土风情观光区。

8、一平垣卧虎山观光区。依托一平垣卧虎山景区开发,大力发展山区核桃、柿子产业,形成锦绣卧虎山花果山式旅游观光区。

9、以乔李民航空港区为中心,重点开发涝河湿地。

10、西部山区农业观光游览区。建设魏村老爷顶千亩核桃园,万亩圣桃、土门葡萄基地,形成以牛王庙为中心的西部山区农业观光旅游区。

“百”,即:建设100个农业生态观光村。

“千”,即:兴办1000个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相关的餐饮、游乐和服务经营户。

“万”,即:全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安排1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

“亿”,即:每年全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收入要达到1亿元以上。

(二)工作重点

1、加强组织协调。加快观光旅游农业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建议政府成立观光旅游农业发展领导组,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密切配合,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林局,挂牌为农林局农业旅游办,协调全区农业旅游工作。同时引导组建区级观光旅游农业协会,组织实施全区农业旅游开发工作。

2、建立资金机制。当前农业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仅靠单一企业,难以全面完成。因此,在建设中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加大投融资力度,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要政府投入、企业投入、群众投入相结合,激发企业建设的积极性,解决农业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

3、完善配套设施。旅游观光农业是农业生产、农事活动、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要搞好基础性配套工作,为农业旅游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加快各景点绿化、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给游客创造方便、快捷、舒适的旅游条件。

4、开发旅游产品。产品是旅游业的基础,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结合观光旅游积极开发特色农副产品、民间小手工制品、民间风味小吃。起步阶段要把开发特色餐饮作为重点,除传统的稍子面、羊汤外,要开发现宰现做的鸡、甲鱼、涝河鱼等。要依托当地民风民俗,聘请能工巧匠制作销售有乡土气息的纪念品,如剪纸、粗布纺织、手工鞋垫、草竹编织、绿色农产品等,达到既可为旅游者提供参观制作全程技艺的景点,又可购买旅游纪念品,增加经济效益,形成资源共享互用。

5、加大宣传营销。宣传开发是打造旅游品牌的关键。要善于包装。要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综合利用多种渠道,继续办好乡村风情桃花会,还要根据发展情况举办荷花会等节庆活动,大力宣传我区的观光旅游农业,扩大我区观光农业的知名度。

四、政府要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提供保障

××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区委、区政府已经把它列为全区加快发展的优势产业,我认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还应该与以下工作有机结合:

1、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要让城里人到了农村,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在确定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时,要把具有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优势的村作为重点。

2、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与农业调产工作相结合。在农业调产工作中,要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的需要,有意识的将相同的作物连片规模发展,形成壮观的场面,如千亩辣椒、千亩油菜、千亩荷塘、万亩葵花、十里桃花,甚至更大规模。

3、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相结合。凡是区里规划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重点村,交通、供电、水利、卫生、环保、林业等部门都应该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

4、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为了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一味追求排房、楼房,而要营建富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的农家小院,透发一种依山傍水、鸡鸣狗叫、炊烟袅袅的诗情画意,尤其在绿化上,要克服除了杨树就是松柏的单一树种结构,做到乔灌结合、速生林与景观树结合,四季常青,三季有花。

5、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传承传统文化相结合,要保护名宅名院、名木古树,建设农耕博物馆,让年青人更多的了解传统农业、农具和农民生活方式。

6、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既要以本地村民为主,又要吸引外来投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里人、外地人来创业开发。

7、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相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既可以促进农业调产、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强化服务、加强指导,而不能借管理之名吃拿卡要,阻碍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做好规划,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三年起步、五年初见成效,十年以后,××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在为城里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也为农业调产、农民增收创造了一条可以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五篇:关于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在陪同领导下乡调研时,我结合历年来组织老君山景区旅游规划的体会,联系当前全国各地迅猛发展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热,对老君山景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现状、潜力 、优势、发展方向以及政府应采取的引导、扶持措施作了调查,连同粗浅的思考,一并报告如下:

一、国内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老君山景区的现状

旅游作为一项产业,在我国兴起虽然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但特点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旅游热点已经从古都名城和名寺古刹回归自然。随着五一节由大长假变为小长假和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设立,中短途旅游成了旅游主流,而在中短途旅游中,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就成了游客首选。原因就是住烦了高楼大厦,想体验一下土窑洞的感觉,吃腻了生猛海鲜,想吃土饭土菜换口味。据媒体报道,北京市每年有1000万人次到京郊和河北、天津等地参加农夫一日游、樵夫一日游,吃农家饭,住农家炕,采摘新鲜瓜果,体验农家生活,四川省成都市双休日每天有20万人在郊区度过。陕西省合川县利用文秘杂烩网滩上的一块湿地开发的合川湿地旅游区,则成了西安市民双休日的旅游热点,成为陕西省的旅游紧点、收入大户。运城市夏县利用一个小型水库开发的泗交漂流项目,每天都有几千游客。就连曲沃海头村的全鱼宴和洪洞县的农家炖土鸡,也吸引了临汾城里的人常常光顾,不预定还吃不上。相比之下,老君山景区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却起步晚、发展慢,都是些星星点点的,虽然属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范畴却形不成产业的“个体户”,老君山景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目前仍处于自发、无序、盲目的状态,与全国、全省及至周边市县相比差距极大。

二、老君山景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优势和潜力

老君山景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条件和基础。

1、资源丰富。老君山景区作为著名的道教圣地,国家级4a景区之一,溪流、泉水、山岭、森林以及古遗址,都是我们可以开发的资源,加之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旅游业,众多的农家宾馆等,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2、条件较好。经过多年建设,老君山景区广大农村交通、供电、供水、卫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生态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交通条件明显改观、农家宾馆建设方兴未艾,荒山绿化、滩涂绿化、通道绿化、村庄院落绿化的成果都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

具备了客源充足、资源丰富、条件较好的优势,只要充分利用、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老君山景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一定会尽快起步,并且由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成为农业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关于发展老君山景区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建议

(一)发展思路

我根据对全区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粗浅认识,初步提出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是:以打造尧文化旅游观光农业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田园风光、民情风俗、历史古迹和人文文化为主线,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重点发展并形成“农业观光游”、“休闲度假游”、“民俗文化游”和“自然生态游”四种模式,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旅游精品、扩大对外营销,使老君山景区旅游观光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工作重点

1、加强组织协调。加快观光旅游农业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建议政府成立观光旅游农业发展领导组,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密切配合,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老君山景区,挂牌为老君山景

区农业旅游办,协调全区农业旅游工作。同时引导组建县级观光旅游农业协会,组织实施全区农业旅游开发工作。

2、建立资金机制。当前农业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仅靠单一企业,难以全面完成。因此,在建设中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加大投融资力度,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要政府投入、企业投入、群众投入相结合,激发企业建设的积极性,解决农业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

3、完善配套设施。旅游观光农业是农业生产、农事活动、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要搞好基础性配套工作,为农业旅游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加快各景点绿化、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给游客创造方便、快捷、舒适的旅游条件。

4、开发旅游产品。产品是旅游业的基础,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结合观光旅游积极开发特色农副产品、民间小手工制品、民间风味小吃。起步阶段要把开发特色餐饮作为重点,除传统的烩面、羊汤外,要开发现宰现做的鸡、甲鱼、涝河鱼等。要依托当地民风民俗,聘请能工巧匠制作销售有乡土气息的纪念品,如根雕、奇石、花木盆景、草竹编织、绿色农产品等,达到既可为旅游者提供参观制作全程技艺的景点,又可购买旅游纪念品,增加经济效益,形成资源共享互用。

5、加大宣传营销。宣传开发是打造旅游品牌的关键。要善于包装。要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综合利用多种渠道,继续办好乡村风情桃花会,还要根据发展情况举办荷花会等节庆活动,大力宣传我区的观光旅游农业,扩大我区观光农业的知名度。

四、政府要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提供保障

老君山景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区委、区政府已经把它列为全区加快发展的优势产业,我认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还应该与以下工作有机结合:

1、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要让城里人到了农村,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在确定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时,要把具有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优势的村作为重点。

2、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与农业调产工作相结合。在农业调产工作中,要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的需要,有意识的将相同的作物连片规模发展,形成壮观的场面,如千亩辣椒、十里桃花,万亩牡丹、千亩鱼塘,甚至更大规模。

3、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相结合。凡是区里规划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重点村,交通、供电、水利、卫生、环保、林业等部门都应该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

4、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为了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一味追求排房、楼房,而要营建富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的农家小院,透发一种依山傍水、鸡鸣狗叫、炊烟袅袅的诗情画意,尤其在绿化上,要克服除了杨树就是松柏的单一树种结构,做到乔灌结合、速生林与景观树结合,四季常青,三季有花。

5、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传承传统文化相结合,要保护名宅名院、名木古树,建设农耕博物馆,让年青人更多的了解传统农业、农具和农民生活方式。

6、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既要以本地村民为主,又要吸引外来投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里人、外地人来创业开发。

7、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相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既可以促进农业调产、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强化服务、加强指导,而不能借管理之名吃拿卡要,阻碍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综上所述,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做好规划,

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三年起步、五年初见成效,十年以后,老君山景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在为城里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也为农业调产、农民增收创造了一条可以持续发展的道路。

默认推荐访问其他范文:

凤县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湖南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我乡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农业综合发展调研报告

word该篇DOC格式关于发展农业旅游的调研报告范文,共有21886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关于发展农业旅游的调研报告下载
关于发展农业旅游的调研报告.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