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背景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显示,在发展中国家,化肥的施用可提高粮食作物单产55%-57%、总产30%-31%。人们为了追求高产过量施入化肥,造成土地质量退化、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最终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农作物减产、农业面源污染。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离不开化肥,化肥可为我国粮食增产贡献40%以上。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化肥生产量7037万吨(折纯,下同),农用化肥施用量5912万吨。专家分析,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偏低,化肥施用对粮食增产的贡献较大,大体在40%以上。
当前我国化肥施用存在四个方面问题:一是亩均施用量偏高。我国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21.9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公斤),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二是施肥不均衡现象突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和城市郊区施肥量偏高,蔬菜、果树等附加值较高的经济园艺作物过量施肥比较普遍。三是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低。目前,我国有机肥资源总养分约7000多万吨,实际利用不足40%。其中,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为50%左右,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为35%左右。四是施肥结构不平衡。重化肥、轻有机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轻中微量元素肥料,重氮肥、轻磷钾肥“三重三轻”问题突出。传统人工施肥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化肥撒施、表施现象比较普遍,机械施肥仅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0%左右。化肥施用不合理问题与我国粮食增产压力大、耕地基础地力低、耕地利用强度高、农户生产规模小等相关,也与肥料生产经营脱离农业需求、肥料品种结构不合理、施肥技术落后、肥料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相关。过量施肥、盲目施肥不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浪费资源,也造成耕地板结、土壤酸化。
为落实国家化肥农药减施政策,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在提高土壤肥力,保证农作物产量、品质及农民增收的前提下,亟需推动我国农业减肥增效技术的应用及推广。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是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措施,也是促进节本增效、节能减排的现实需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调研目的和意义
阿坝州位于四川省的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长江、黄河重要发源地及水源涵养区,是“中国水塔”极其重要的组成,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是长江上游和黄河源区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生态保护红线最重要的区域,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安全、确保水资源安全、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对四川省和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阿坝州有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现有森林面积2.2万km2、草地面积4.5万km2、湿地面积0.7万km2,未利用土地0.9万km2,水域0.06万km2,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5.6%、53.7%、7.5%、10.5%、0.7%。同时,阿坝州是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四川省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生态功能区域,处于黄河上中游,水源涵养作用十分重要。该区域不仅可为下游提供充足优质的水资源,也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意义重大。然而,多年来为保障高粮食产量,该地区长期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投入,人均化肥用量高出国家标准,导致土壤养分严重失衡,大量氮、磷流失,对土壤结构和水环境质量造成不同程度污染,严重威胁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酸化等问题屡见不鲜,不仅污染环境,也降低土壤肥力,影响作物品质。
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合理施肥和轮作休耕,可以有效控制水肥流失,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因此,本次调研将集中考察黄河流域存在问题的典型区域,评估不同的肥料减施技术方案,具体包括:评估基于化肥用量限制标准的减施技术方案; 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和性质,研究制定适地化的定制化化肥减施技术方案等。调研结果将为该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既能减少化肥用量,又能维持甚至提高产量和质量,有效释放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善土壤和水体的营养状态,助力生态系统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施肥策略,为阿坝州农业生产区的可持续转型提供重要决策咨询,为我国西部藏区农业发展提供阿坝经验。
三、开展调研基本情况及内容
带着这些问题,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州委部署和《中共阿坝州**党组关于印发<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为确保调查研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结合我单位实际,由**副院长带队,组织项目推进科等相关科室,采取到涉及黄河流域阿坝段的松潘、阿坝、若尔盖、红原四县进行实地走访、座谈和收集资料等方法,了解这四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关键技术成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了解地方推行减肥增效存在的难题,政策的落地情况,以及实际操作中是否能够顺利落地,是否存在与其他管理规定的冲突和矛盾。
具体从下个方面来开展调研工作:
(一)对四川黄河流域农业生态中的农作物资源、农药使用强度、化肥使用强度、种植规模等情况进行调研;
(二)对当前四川黄河流域农作物因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土壤板结、酸化、农药毒性残留、病虫抗(耐)药性上升、次要害虫发生、水质污染、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等现状进行调研;
(三)基于四川黄河流域农业生态保护提出典型农作物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生态种植模式,并对其成效进行调研。
四、调研结果
(一)按照不同区域来看
1、松潘县
松潘县草场面积达到517万亩,较上次调查增加40%以上,草场利用率达80%以上。松潘县积极推行化肥农药减施增效,采取绿色防控技术,化肥用量从2021年的9754吨逐步降低到2022年的9241吨,农药用量也从29.6吨降至28.9吨。在农业废弃物治理方面,采用回收后焚烧填埋的简单处置,系统化处置方式有待提高,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较高,2022年回收地膜达145吨。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但由于效果不明显,老百姓接受程度不高,如杀虫灯推广不畅。鼠害防治成效显著,通过技术手段,鼠害任务区从2020年的7-8万亩降低到2022年的4万亩,2023年基本消除鼠害任务。积极建设高标准农田,调整种植结构,新增设立了臧红花椒产业园区,带动增收200户。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国际市场检测标准难以达标的问题,政府在技术指导、财政扶持、保险补贴等方面的支持不够,企业积极性受影响。对策包括加大宣传,引入企业参与中药材产业链,购买保险分散农民风险,继续试验改良品种和培肥方法。
2、若尔盖县
全县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3万余亩。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广,若尔盖县农户使用旋耕机将麦茬切碎返还农田,配合少量畜禽粪肥施用,减少化肥使用量,取而代之的是自行堆制畜禽粪肥,如猪羊牛粪经过发酵,成为常用的有机肥料,农药年用量低于1吨。针对草场退化和品种单一问题,采取了翻耕、补播、选育更优良品种等技术手段进行改良,试验“菌肥+草种”模式增效,完成5000亩草地翻耕和1.2万亩草种补播,草盖度达80%以上。此外,还建成了万亩规模的油菜基地,在采摘后直接引入牛羊消化秸秆,既重复利用又达到培肥效果。
在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检测技术限制,部分出口产品难以达到国外农药残留标准,同时也面临病虫防治体系不完善和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的困境。为此,各地采取了引入龙头企业带动、购买保险分散风险、加大技术指导力度等对策,以求突破发展瓶颈。
3、阿坝县
在农牧业结构调整方面,县内建有多个现代农牧业园区,但产量和效益均有限。中药材基地由于生长周期长且销路狭窄等原因,发展乏力。高标准农田推进化肥减施,但政府示范补贴效果不佳,老百姓接受度低。优势养殖业如藏羊、藏香猪、牦牛等发展潜力巨大,但种养结合程度有待提高。还需在草原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寻求平衡。
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人工林建设范围过广,对周边民众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农村地区野猪灾害严重,投入大量资源打猪,但收效甚微。牧区狼害事件时有发生,而老百姓手中的枪支不足,使牛羊损失难以避免,也引起了民众强烈不满。此外,草原沙化治理存在方案难选的问题,种草或种树效果均不佳,只能重复试验,造成资源浪费。河岸带500米范围内实施禁牧政策,与牲畜饮水需求发生冲突,政策实施中存在一刀切情况。
4、红原县
刷金寺镇以种植莴笋为主,产品质量好,化肥使用量也纳入国家控制指标,逐年增加有机肥使用,2022年使用有机肥达到960吨,但长期单一种植、过度重复种植已经破坏土地质量。
过载放牧问题突出,但要求三年内将牲畜数量从70万头急剧减少到40万头,减畜任务艰巨,群众普遍缺乏配合积极性,规定的减畜要求与草畜平衡状态仍有差距。此外,生态补贴标准过低,10年未调,草场载畜力过低要求禁牧,但实际执行难度大,也容易引发矛盾。不同地区的人均草地面积存在差异,统一的草畜平衡标准不够科学。
建议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实现草畜平衡,并发展特色旅游业等手段,拓宽收入来源渠道。环境保护需要与本地实情相结合,既要保护生态,也要兼顾民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涉黄四县农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提高。化肥使用量高、施肥不精细、施肥时间不合理等问题比较突出。推广减量增效技术和措施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技术培训的覆盖率较低,导致农民对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不足、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有限,部分农民对传统肥料和农药的认知和习惯根深蒂固,未形成规模化推广的绿色农业体系。
2、各县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情况不同,如松潘县2022年回收利用地膜达145吨,但大多采用简单填埋的方式,系统化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
3、草原生态退化问题突出鼠害严重,草原恢复治理任重道远。人与野生动物的矛盾日益凸显,需要加强科学治理,野生动物灾害频发,治理难度大。如阿坝县野猪灾害、牧区狼患严重,严重影响农牧民生产生活;若尔盖县草场普遍存在品种单一、退化问题,沙化治理任务艰巨。
4、现代农牧业发展优势不足,生产方式较为传统。各县建有多个现代农牧业园区,但产量效益均比较有限,现代化生产程度不高。农牧民生产方式以传统种养业为主,市场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良种和技术含量有待提升。部分县域农产品种植结构单一,如红原县过分依赖莴笋,已出现减产问题。
5、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凸显。如红原县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应注意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制定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政策,维护地区可持续发展。畜牧限载标准缺乏科学性,未考虑不同县域的资源禀赋差异。生态补贴长期不调,与部分地区差距较大,导致群众积极性不足,草原保护难以为继。
五、建议和改进措施
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既有技术支撑不到位的情况、也有传统产业的不足,有些可以立即改进,有的则需要多部门配合,在政策、资金、项目上加以引导支持,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和改进措施。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和技术培训。加强政策支持,制定更加有针对性和具体可行的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面。改善农民收益体系,加强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市场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和发展动力。组织开展多形式的绿色农业培训,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培训新型农民、培养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知识普及,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和意识。设立县级绿色农业技术推广站,选派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指导农民科学种养。
二是大力推广减量增效措施技术。针对不同农作物,采用田间试验,开展化肥氮磷钾减施增效和化学农药减量控施对牧草、贝母等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影响研究,突破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关键技术,改善土壤板结、空气质量、改良黄河水质等,编制形成农作物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规程2项以上。利用研究集成的农作物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在若尔盖、红原、阿坝县等地推广示范应用面积达到 200 亩以上,整体化肥减施20%以上,农药减施20%以上,保证农业生态系统平衡,提升四川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降低农户种植成本,实现增收增产、助推乡村振兴。
三是继续增加草原治理投入。推广草畜平衡、轮牧等利用模式,实现保护与开发的统一,加强草原生态系统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及时发现问题,因地制宜研究草原恢复方案,防止资源浪费。
四是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按比较优势选择发展山羊、藏羊、藏猪等特色畜禽养殖业。发展冷杉木耳、藏药等特色林产品加工业。加强产业链协作,打造特色农畜产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