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调研报告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调研报告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在整个劳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人类实现劳动价值的重要方式。本文从阐释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能力的理论内涵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的可行性,进一步探索了提升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实践路径。
二、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1.大学生群体具有很强的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他还对青年群体的生气和活力做出了高度评价:“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代表,这种奋发有为的青春活力、不拘一格的创造能力、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在他们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特点,都是创造性劳动得以实现的必需条件。也就是说,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精神气质与创造性劳动的内在品质要求高度契合。与此同时,有意识地引导规范大学生群体的创造能力也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大学生群体具有极强的自由活力和不循常规的创造活力,只有通过对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这种闯劲和活力才能被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种种不拘一格的想法才能在劳动实践中不断获得规范。
2.创造性劳动具有明确的实践指向。大学生创造性劳动及其能力的培养是创造性劳动实践展开的需要。创造性劳动最终是指向实践的,需要通过具有创造潜质的劳动者实现。大学生作为最具有创造性能力的群体,其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养成,是一个丰富而生动的实践叙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会遭遇种种实践难题,并通过种种方式来解决这些难题,从而不断获取新的劳动技能、开拓新的劳动思路。每个大学生个体都会在实践中形成真实而生动的成长故事,这些鲜活的案例会反过来丰富创造性劳动概念本身,拓展我们关于创造性劳动的理论视阈。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大学生创造性劳动实践的不断尝试和对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不断培养,创造性劳动才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实践意蕴。
3.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是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引导、规范,并不断发掘其创造特质、激活其主动创造活力的过程。不能将大学生自由创造的潜力和活力局限于“被发现”,而是需要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确立起规范和边界,实现对自由创造力的“扬弃”。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既是有创造能力的大学生不断被培育的过程,也是大学生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然而,现实中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存在很多问题:规范性的价值引导不够充分、让大学生充分展示创造性能力的平台不够广阔、大学生创造性劳动成果的社会回馈机制不够健全等。这促使我们从实践的角度不断思考如何完善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三、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1.坚定理想信念,以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创造性。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受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其中一些非主流价值观念、消极思想正在侵蚀学生的理想信念。如何重塑学生新的劳动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真正践行创造性劳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引导,在学生群体中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启迪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刻苦钻研精神,为其将来走向社会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加强顶层设计,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赋能创造性。创造性劳动教育的有效实现,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切实提升劳动育人的实效。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五育”的跨界融合。要建立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的顶层设计,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过程中,应结合本校的教学特色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发挥院系和教学一线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要深化产教融合,激发大学生创新实践热情。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彻劳动教育与课程、专业、职业成长紧密结合的育人理念。各高校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习惯,系统化、阶梯化、多样化地设计教育目标,优化创造性劳动教育设计的着力点。要建立起“起跑线、领航线”为一体的“五育融合”劳动教育“双道线”。例如,“劳育”与“智育”相融合时,在本科阶段应强调劳动教育,开阔学生视野,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造;研究生阶段的“劳育”应强化思维创新、学以致用,通过劳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考虑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思维定式,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
3.完善队伍建设,组建专业指导教师团队激发创造性。校内外指导教师团队对学生开展创造性劳动教育活动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内指导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促进校内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循环”。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性,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言行能够在学生心里留下印记。因此,校内指导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创造性劳动的热情,发挥好第一课堂在培养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要根据学生所掌握的实际劳动能力和水平,组建大学生劳动实践团队,开展分层次、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挖掘学生劳动创新潜能。另一方面,要发挥好校外指导教师的协同作用,稳步推进人才发展的“外循环”。校外导师应全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和评价等环节,提升育人质量,保持“进口”“出口”渠道畅通,通过加强与各单位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劳动教育实践平台的组建过程中,可聘请各领域专家、劳动模范以及创新能力突出的大国工匠等新时代劳动者组成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校外指导教师团队。
4.注重宣传引导,倡导践行创造性劳动的文明风尚。劳动精神是一个社会起支柱作用的精神之一。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在学校范围内积极营造崇尚创新创造的校园劳动文化氛围。要加强校内外合作,着力解决实习实践岗位不足、高水平专业师资匮乏等问题,实现平台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营造人人劳动、时时劳动、处处劳动的“五育融合”劳动教育新风尚。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校院联动管理,建立资源多元统筹机制,全过程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保障,让学生能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激发内在的创造潜力。因此,高校应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实践过程中,开展一系列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创新创造意识的校园劳动实践活动,积极营造鼓励创造性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