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县农村调研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篇】县农村人员劳动转移的调研报告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措施。近年来,随着我县工业加速发展,企业不断壮大,用工需求日益扩大的同时,农业生产技术也逐渐提高,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明显增多,县域企业出现“招工难”、“用工难”和下岗失业职工、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县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吹响了农村劳动力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新号角。一年来,全县共完成技能培训人,转移人,转移率高达,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就业,实现了农民增收。培训中,农村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开始印入人们的眼帘,更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农村人员的基本现状
农村人员,按照目前普遍认同的说法是,女满周岁、男满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劳动人员。压滤机滤布根据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统计,全县农村人员共有人,其中男性人,女性人,男女性别比为。在文化结构上:初中及以下人员人,占全部人员的比率高达,高中(中专)及以上人,只占,其中大专以上仅人。在产业分布上:现有实际从业人员人,占总数的,从事三次产业的比例依次为,其中二产中,从事服装加工工业、建筑业、转椅家具业的人数分别达到人、人、人,三项之和占到了二产从业人员的,这与我县主导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密切相关;三产中,从事批零贸易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旅游业的人数分别为人、人、人,高居三产前三位。在就业地域上:本乡镇内就业人数为人,占到了总数的;在县外与县内其他乡镇从业人员分别为人和人,占就业总数的和。
普查资料显示,我县属于农村劳动力资源范畴而未参加劳动的人数为人,再加上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全县有近人员在理论上有可能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是一个数量不小的群体,也可以认为是目前我县人员的富余劳动力。随着我县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大力推进,必然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今后的一产面临的主要是季节性农忙,富余劳动力在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将会被完全闲置,人员走出田间地头,实现就业转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农村人员的基本特征
开展农村人员的调查,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人员的基本特征,有针对地开展劳动转移。从普查的情况来看,目前农村人员主要存在以下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文化程度低,竞争能力弱。由于农村人员九成以下都是小学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又缺少一技之长,大多数人员只能从事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二是家庭负担重,转移愿望强。农村人员基本上都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阶段,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大多数承担着子女就学、婚嫁、造房等沉重的经济负担,养家糊口的愿望非常强烈。三是不愿出远门,希望就近转。普查资料显示,在参加求职意向调查的万人中,有万人希望在离家较近的地方上班,占到了被调查人的,可以考虑外出务工的人数占到了。
三、农村人员劳动转移的几点建议
在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大背景下,人员作为农村劳动力中的弱势群体,更应当引起广泛关注。坚持“政府重视、市场引导、自身努力”的总体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按照“本地转移为主、异地输出为辅”的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合力推进农村人员劳动转移。
⒈加强领导,政策驱动。按照全委会要求,切实把农村人员培训与转移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各部门应把农村人员培训作为“十万农民培训工程”两大重点之一抓紧抓实,“十万农民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专人负责农村人员的劳动转移工作,每年排出转移计划。同时,在现有转移补助政策的基础上,提高农村人员补助标准,降低培训费用,对培训后转移工作突出的培训机构,根据转移率高低,给予不同程度奖励;研究制定农村人员创业或办联合体的优惠政策,探索出台鼓励企业吸纳农村人员优惠措施,动员全社会力量帮助扶持。
⒉加大以村为单位的集中生产区建设。引导和鼓励全县各乡镇和行政村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就近吸收富余劳动力。进一步完善中心村规划,整理土地和宅基地,做好利用废弃矿址、撤并学校和闲置集体用房发展村级工业“孵化口”的文章,实现就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⒊大力发展规模效益农业。开展“生态观光种植”工程,利用我县良好的环境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人员绿色农产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成立专业合作社,滤布推广规模化种植,带动人员放手发展观光种植。同时,做好有机茶、畜禽、种苗等四大特色主导产业的深度开发,培育“三位一体”的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吸收更多人员就业。
⒋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创新机制,加快实施旅游总体规划,通过景点深度开发,加快建设旅游商品市场,大力发展景区“农家乐”,为人员提供更多创业机会。加快建设“千镇万村放心店”,规范发展农村商贸业,为转移农民、致富农民提供更大平台。
⒌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员脱离传统农业、离乡进城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一方面,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为人员创造更多务工机会;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作为支撑。针对城市大量绿化需要保洁人员的现情,瞄准上海世博会之机,加强与申城相关部门联系,培训输出一批保洁工,进行定期养护;针对城市双职工家庭普遍存在的婴儿无人照顾的情况,充分发挥人员中妇女能理家、照顾孩子有经验的特点,专门组织一批能拉得出、打得响的妇女能手,通过规范培训,建立专业组织,开展家政服务,实现城乡互动双赢。
【第2篇】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现况调研报告
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现况调研报告
_____县农村土地流转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摸索、实践,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进一步探索_____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及流转方式,建立承包土地经营权市场,我局组织力量对全县土地承包管理及经营权转让等土地流转问题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一、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1、土地流转规模。_____县共有40个乡镇,839个村,25万农户,77.1万农业负担人口,农村土地承包总面积122.7万亩,其中水田91.6万亩。全县二轮承包签订承包合同23.5万份,承包耕地116.6万亩,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2.1万份。截至去年底止,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11.8万亩,占承包土地总面积的10%,涉及承包农户4.6万户,占承包数的19%。从乡镇看,40个乡镇都存在土地流转现象,流转面积多的达3200多亩,占总面积的18%,流转面积最少的仅占承包面积的3.2%;从行政村看,有土地流转的村共825个,占总村数的98%。
2、土地流转成因。我们一行深入到本县青林、漆河、盘塘、枫树、茶庵铺、郑家驿等6个乡镇,走访了部分村组干部和农户,从中了解到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承包者外出务工,不能经营土地;二是劳动力进城经商,不便经营土地;三是种田效益不高,不想经营土地;四是为了方便生产,需要调整土地。这些原因虽然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都认识到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是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和生产条件。因此,不愿放弃承包权,只愿出让使用权。
3、土地流转形式。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_____县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托管。一些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农户,将承包的土地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亲友、邻居,只享受惠农补贴,不参与产品分配,这种形式大都是口头协议,一般是一年一定。他们都是双方交涉议定,一般是未经发包方认可并且未办理任何手续,这种形式的转让户约占45%。二是转包。这种形式是原承包户将承包地全部或部分转包给承接户。转包的权利和义务由双方议定或请中介人鉴证达成协议,多为口头协议,一般也未经过发包方,也是一年一定一结算,这种形式的转让户占约41%。三是互换。这种形式主要表现在户与户之间为方便耕作或防止牲畜践踏,将原承包地块互相兑换,兑换条件及补偿等事宜,由双方协商达成协议,原承包关系不变。这种形式的转让户约占5%。四是租赁。这种形式是承包户将承包地租赁给本村本组农户或本村组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用于开发性生产。承租方一次或分年度付给出租方租赁金,这种形式占转出户的9%。
4、土地流转效应。一是促进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进一步稳定和完善。这种土地流转机制,不仅解除了从事非农产业户的后顾之忧,而且扩大了种地农户的发展空间,尤其是拓展了解决农村人地矛盾突出的途径。二是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民营私营经济的发展。这种流转机制,使从事非农业的农户摆脱了土地束缚,集中精力外出打工、经商、从事
二、三产业等。目前_____县这类人员约占10万人以上,加速了_____县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三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目前全县已有规模经营面积2.1万亩,占到总流转面积的20%,其中经营面积在30—50亩的大户就有120多户,这些农户经营规模扩大以后,有的发展优质稻生产,有的发展烟叶、果蔬等。郑家驿乡高岩村朱明春发展种植优质稻60多亩,每年增效1.2万元,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四是创新了经营理念。土地的有序流转带动了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他们走出家门,开阔视野,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学会了一定的技能,了解外界各种信息以及市场经济的思路,更新了理念。他们凭借与外地的营销渠道和合作关系,利用当地资源发展自己的事业,为振兴经济起到了典型引路和示范推动作用。如目前比较兴旺的跃宇竹业、三尖农牧等,他们的领办者都是从土地流转中解脱出来的农民和打工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
二、存在主要问题
在调查了解中,我们还发现_____县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带倾向性的问题:一是各级基层干部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清,理解和说法不一,依法管理意识差;二是土地流转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滞后,缺乏执法手段,操作难度大;三是土地流转形式五花八门,程序上随心所欲,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四是对土地流转,发包方不清楚,与出让方、受让方三者之间没有履行合法手续,多为口头协议,私下流转属于个人行为,在诚信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土地稳定性差,双方利益无法受到法律保护,一旦发生纠纷,无法调处,导致部分农户土地纠纷、矛盾突出。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_____县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措施。
一是认识要统一。_____县虽有一部分农民离土甚至离乡,但大部分农民还是继续与土地相依为命。推进土地流转是小农经济向现代化农业经济转变 的重要途径;是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发展规模农业、效益农业,从而达到以地生财的目的提供了保障。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涉农部门要把土地流转当作一个重要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作为依法管理土地的一件大事来抓,特别是加强各级党政领导的法律法规的培训学习,真正掌握《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精神实质,做到依法行政,使土地流转真正实现“自愿、依法、有序”。
二是运作要规范。所发生的土地经营权流转,要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要严格按程序办理,确保土地流转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确保土地用途不变,提升地力;维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明确土地流转操作办法,包括土地流转申报、审批、登记和流转合同签订、鉴证、兑现、纠纷调处与仲裁以及日常监督等一系列办法。
三是保障要落实。农村承包合同管理是农经部门的重要职责,要加强农村承包合同管理机构建设,进一步明确土地执法主体、并赋予相关的管理权力和执法手段,包括人员和经费等都要予以保障,做到有人员、有位置、有责任、有权利。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该项工作抓好抓出成效,才能真正做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大局的稳定。
四是服务要到位。各级政府还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尤其是《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该逐渐走向市场,逐步使土地向专业大户、经营能手等集约经营者集中,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服务系统,使土地从随意无序流转向有序规范流转方面转变。同时,村级经济组织要发挥流转中介的核心作用,协助解决好流转双方的矛盾,做好审定承包者资格、签订转让合同及资料归档等工作。
作者:颜忠明系_____县统计局副局长 作者何兴球 覃惠明系_____县经管局干部
【第3篇】关于我县农村低保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农村低保工作的调研报告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该制度的推行,对于解决农民贫困,实现“生有所靠”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最近,笔者通过实地视察和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我县农村低保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我县农村低保工作的现状
我县位于xx山区,是全省25个经济欠发达县(市、区)之一。截止20xx年底,全县总人口44.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95万人,是个农业大县。20xx年全县财政收入7.8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533元。全县现有低保对象3161户4209人,其中农村低保对象3055户4090人,城镇低保对象106户119人。全年发放保障金409.43万元,比上一年增加137.56万元。农村低保率为1.03%,月人均低保救助金为80.46元;城镇低保率为0.29%,月人均低保救助金为157.26元。
近年来,我县低保工作制度逐步完善,低保对象管理逐步规范,实现了低保对象管理动态化、低保标准增长自然化、低保资金发放社会化,基本上做到了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1、领导重视。县政府成立了社会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和低保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乡镇也相应建立了由乡镇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并将低保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行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了低保工作顺利进行。
2、制度完善。我县从1998年开始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先后出台了《xx县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xx县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范(试行)》等政策文件,并结合工作实际,在原有的基础上,多次进行了修改完善。县民政局还专门编制了低保申请审批程序流程图,发放至各乡镇。各乡镇也根据县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低保工作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
3、动态管理。县民政局严把进口、畅通出口,坚持每季度末召开党组会议集体讨论审批事宜,及时纳入符合条件的低保户。各乡镇每年第三季度组织开展低保对象全面核查工作,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对象继续予以低保,对家庭人均收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对象及时予以注销,真正实现了对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
4、资金保障。低保资金列入县、乡镇两级财政预算,县财政负担90%,乡镇负担10%,乡镇配套部分先由县财政垫付,年终一次性向乡镇收取。低保资金划入低保资金专户,实行封闭式管理和社会化发放,保证了低保资金专帐核算,专款专用。县里还根据省政府[20xx]65号文件精神,每年6月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予以调整和提高。
二、当前我县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县的农村低保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亟待完善和规范。
1、存在“错保、漏保”现象。有些是因宣传工作不到位,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有些属于弱势群体,由于对低保申请的条件、程序不了解,使其丧失了应有的权利;有些是因村两委干部责任心不强,对低保工作不重视,没有把工作做细做实,导致应保的对象没有及时上报;有些是村干部出于人情关系,没有按照低保标准认真核定核实,草率估算,随意填报,从而出现“人情保”、“关系保”等现象;有些是因违反计划生育等政策而丧失了资格等。
2、操作程序不规范、不透明。有些乡镇、村(社区)在审核低保对象时没有经过集体研究,而是由个别干部确定;有些低保对象未经过公示或公示时间未满就上报;有些村干部不参照低保条件规定,而是与邻村、邻户对比,相对困难的就上报;有些村干部把自己的亲朋好友想方设法纳入低保;有些村干部在村双委换届选举中为了拉票,随意承诺,把办理低保作为交换条件;有个别乡镇干部由于考虑个人关系,没有严格把关。
3、家庭经济收入核定难。按政策规定,只有家庭经济收入低于我县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才可纳入低保范围。虽然我县也根据省、市、县有关规定制定了《xx县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范(试行)》,规定了家庭经济收入的计算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大的难度。一是收入难以货币化,农村居民收入中粮食等实物占比重大,在价值转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二是对低收入农户的储蓄、有价证券、隐性收入等难以合理核定;三是农户外出务工或临时收入有相当的不稳定性,计算起来比较困难。
4、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农村低保资金的筹集主要以地方为主,资金主要来源于上级财政补助以及县乡两级财政配套。近年来,由于农村低保救助标准不断提高,单一的资金来源使县乡财政的配套压力不断增大,特别是我县9个省级贫困乡镇,经济发展落后,贫困群众数量相对比其他乡镇多, 所需配套资金数目也大,难于负担低保配套资金,要求取消配套资金的呼声很大。
5、基层工作力量薄弱。目前,我县农村低保的工作机构还不健全,县里没有专门的工作机构。低保工作由县民政局主管,乡镇民政办具体操作,存在着人手力量的不足。尤其是乡镇政府只靠一个民政助理员(大多身兼多职)从事该项工作,村级又没有专职工作人员。人员少,任务重,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对低保工作的进一步规范管理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三、推进和完善我县农村低保工作的对策建议
农村低保工作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因此,要把农村低保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加大投入,扎实推进,确保农村低保工作健康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农村低保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县、乡镇、村各级共同努力。一要加强领导。县政府要将农村低保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农村低保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建立责任制,签订责任状,经常听取汇报,及时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二要健全机构。县政府要及时调整低保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县民政局要专门设立低保工作机构,如低保工作科等,专门负责抓好低保工作。各乡镇要由乡镇分管民政领导、民政助理、司法助理等5-7人组成低保评审委员会。村里要建立健全农村低保评议组织,加强对低保户的民主评议,提高低保工作透明度。三要完善机制。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统计等相关部门作用,加强对低保工作的监管,在全县形成县政府主导、民政局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各尽其责、密切配合的农村低保工作管理机制,确保我县低保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农村低保工作的群众性、社会性很强,需要社会力量的有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县里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在全社会多形式、广层次宣传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大意义以及农村低保工作的有关政策、程序。乡、村两级要设置相对固定的低保工作宣传栏、意见箱、监督电话,将申请低保的条件、所需材料、审批程序广为宣传,让广大农村群众全面了解有关政策、措施和程序,增强农村低保工作的透明度,形成全社会普遍关心特困群体,支持推动农村低保制度建设的良好氛围。
3、完善操作程序。加强低保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做到制度完善、程序明确、操作规范、方法简便,保证公开、公平、公正。一要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个人申请、村(居)委会评议审查、乡镇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的运行机制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的核定办法。二要规范阳光操作。农村低保对象的审核、审批要坚持村、乡镇、县三级公示制度,确保公开透明。对农村低保家庭的申请、收入情况的核实要积极引入听证制度,由乡镇民政助理员、村委负责人、村民代表等联合评议,全程接受群众监督。要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掌握低保工作的动态。三要强化动态管理。定期审核低保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对困难程度缓解且收入水平已超过低保线的家庭,要及时退出低保,停发低保金;对收入发生变动但仍在低保线以下的家庭,要及时增发或减发低保金。同时,县民政、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要对农村低保工作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规范运作。
4、拓宽资金来源。资金的筹措和保障是低保工作的核心。随着社会救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县、乡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一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提高低保资金补助额度。二要积极探索其他筹资渠道,在社会上开展社会公益捐赠活动,广泛动员鼓励民营企业、社会慈善组织、团体和个人为农村低保提供捐赠和资助,形成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同时,对捐赠资金的单位和个人要加以宣传表彰,形成农村低保资金筹集的经常化、制度化。
5、加强队伍建设。一要充实工作力量。县里要适应低保工作量大、责任重的需要,及时选配政策性、原则性、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的干部具体负责低保工作。各乡镇要重视民政办公室建设,配足配强工作人员,解决有人办事问题。二要落实工作经费。农村低保对象分布散、人数多、情况复杂,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保障。县乡两级要落实农村低保工作必要的经费,县里可按农村低保资金总量的一定比例安排低保工作经费,为低保工作提供资金保障,解决有钱办事问题。三要加强业务培训。低保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素质是做好低保工作的关健。要进一步加强低保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增强低保管理人员“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意识和“坚持原则、依法办事”的责任意识,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务实、纪律严明的农村低保工作干部队伍。
【第4篇】县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搞好医疗卫生工作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近年来,上栗县医疗卫生系统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在基础设施薄弱、队伍参差不齐、多数乡镇卫生院濒临倒闭的不利条件下,一跃成为硬件设施全省一流、医技人员业务精通、医疗收入连年翻番的农村卫生工作强县,连续三年全市卫生系统综合考评第一。为总结推广经验,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对上栗县医疗卫生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凸显改革成效的三大亮点
基础设施全省各县区一流。新建的县人民医院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集医技住院大楼、综合办公大楼和门诊大楼为一体,医疗器械、设备先进,硬件设施领先全省绝大多数县区医院。改建后的县中医院交通便利、就医方便,被省卫生厅领导誉为“发展变化最大、发展思路最清、成效最显著、医疗环境和住院条件最好”。县疾病控制中心规划科学,理念先进,设施设备及人员队伍齐全,得到省级专家的好评,是全省县级疾控中心样板实验室。各乡镇卫生院环境舒适,设施完备,有的乡镇卫生院还配备了病人与医务人员联系的传呼系统。全县88所村卫生室(所)业务用房已完成了标准化建设,正朝100所的目标迈进。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赢”。全县医疗卫生系统业务总收入从20xx年的800余万元增长到去年的6900万元,今年1-8月份已经达到了5000多万元。在业务总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群众负担不升反降,住院人均费用和日均费用同比分别下降了21.9%和12.15%,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医、药费用比例趋于合理,走出了“以药养医”的困境,20xx年1-8月数据显示,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41%,达到了省级医院医药收入比的水平,实现了“以技养医”、“以医养医”的良性发展。社会效益同步增长,20xx年上栗县人民医院成为首批14个被省卫生厅授予“群众满意医院”的县级医疗机构之一,20xx年县中医院被评为全省中医工作先进集体,20xx年上栗县被评为了全省创建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全县已有4所市级“农民满意乡镇卫生院”,8所市级“母婴安全卫生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持“三个全省领先”。一是报销手续之便全省领先。首创了“乡镇医院直补”,实行“即医即报”,定点医疗单位全部设立直补窗口,农民出院当日即可领取补偿款;实行“限时报销”,在县外住院的参合农户,出院后只需将相关手续交至乡镇农医所,15天内可领取报销款(省里的标准为20天);实行“电话预约送款”,登记了所有报销医药费的参合农民的联系电话,对居住分散且路途遥远的农户给予特殊照顾。二是补偿比例之高全省领先。上栗县新农合最高报销率达70%,实际补偿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可报销费用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三是受益面之广全省领先。结合本地实际,将住院分娩纳入补偿范围,将8种门诊大病纳入住院补偿范围或定额补助对象,扩大了受益面,1-7月以来,受益人口达5万多人次,总受益面列全省9个县市区的第15位。
二、优化资源配置的“五个统一”
1、收支管理统一,集中力量办大事。作为卫生部确定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县,也是卫生部通报的试点工作先进县,上栗县成立了全省首家卫生系统会计核算中心,对全县23家医疗卫生单位实行统一的收支两条线管理。一方面,严格收入标准,实行一个标准收费,公开药品价格,防止暗箱操作,需要减免的特殊困难群体一律经过县卫生局批准,杜绝乱收费,收人情费。另一方面,改革投入方式,改变过去“撒胡椒面”式的资金投入方式,将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实行“资金捆绑”使用,每年由各乡镇卫生院出资,筹集一至两百万元,分期分批建设各乡镇卫生院,两至三年时间内完成了所有乡镇医疗机构改造。
2、人员调配统一,提高素质促交流。全县建立了完善的专业技术人才上下流动机制,每年按照一定比例选派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骨干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挂职;选拔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优秀业务骨干到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跟班,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拔学科带头人到市级、省级医院进修学习。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专业素质,设立了医疗培训中心,每年举办2-3期业务培训班,聘请省级医院专家给医务人员授课,今年已培训300人次。鼓励参加学历教育,组织了54名乡村医生报名参加中医中等学历教育。改革人事制度,对各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公开选拔,对普通医务人员实行逢进必考、双向选择和末位淘汰制。
3、药品采购统一,降低价格惠群众。推行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县为单位的网上集中采购,采取限价竞价为主、议价为辅的方式,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保证了药 品质量,减少了流通环节,控制了药品的层层加价。今年1-9月,通过全品种集中采购,药价平均降幅达到了30.36%,让利群众200余万元。
4、设施配备统一,好钢用在刀刃上。全县按照中心卫生院及普通卫生院的设备配置标准,对省级下拨设备进行统一调配,为所有的乡镇卫生院配备“五大件”基本医疗设备,即:x光机、心电图机、b超机、下腹部手术设备和一般检验设备。对村卫生室(所)则结合民生工程要求,按照诊断室、药房、注射室、观察室和治疗室“五室分开、配套齐全”的要求,抓好村卫生室(所)标准化建设,统一购置了制度牌、科室牌和医疗设备(资料柜、体重计、高压消毒锅、毁形器)。
5、操作规程统一,规范服务保质量。统一印发了临床诊疗规范,全县卫生系统临床医生人手一册,要求严格按照流程操作,减少人为错误,提高医疗质量。统一印制了病历,制定了奖惩措施,发现不合格病历3次以上责令责任医生下岗,对单位负责人诫勉谈话。
三、值得借鉴的四点启示
1、抓投入,政府支持是基础。县人民医院建设投入20xx多万元,中医院建设投入1000多万元,疾控中心建设投入500多万元,村卫生所(室)建设投入100万元,加上设施购置、人员培训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0xx年,全县财政支出用于医疗卫生事业达2638万元,占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6.2%,今年1-7月,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已达20xx万元。除县本级财政的直接投入外,还努力争取了上级部门和乡镇、村的支持。一是以项目为载体筹集资金。积极与省、市卫生部门进行业务联系,取得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争取了医疗卫生建设项目22个,建设项目资金近20xx万元。二是利用政策减少开支。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建设时,充分利用优惠政策,争取土地全部划拨,规费全部减免,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三是同步建设节约资金。上栗县规定,在规划建设村委会时要规划村卫生室(所),村卫生室(所)建设要与村委会建设同步,建成后由县卫生局给每个卫生室(所)配套3000元,不足资金由村里补助。在各级政府及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上栗县医疗卫生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短短三四年间跻身全省农村卫生先进县区行列,为全县40多万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2、树形象,群众观念是根本。上栗县医疗卫生工作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即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给群众带来最大的实惠。一是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以“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为载体,连续几年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得到了群众的好评,据调查,群众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满意度已经达到了90%以上。二是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主动上门走访、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恳谈会、建立投诉机制,广开渠道倾听民意,仅今年就先后召开各类座谈会20余次,登门走访调查群众3000多人次,针对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先后推出10条卫生行政机关政风建设措施、15条公立医院行风建设措施。三是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原则。出台“三免四减半”等一系列惠民医疗政策,对特困户、低保户、70岁以上老年人、在乡老复员军人、农村独生子女及二女户等,实行“三免四减半”。三免即门诊患者免交普通门诊挂号费、肌肉注射费、小换药费,四减半即住院病人的“三大常规”检查费、胸片检查费、普通床位费、三级护理费等各减50%。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群众观念贯穿在上栗医疗卫生工作的每个过程、每个环节、每个时候。例如,提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时,有关负责人屡次表示希望在现有报销比例为70%的基础上还要继续提高,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新农合的实惠,还谈到将与民政等部门合作,降低困难群体就医付费门槛,特殊情况下实行“零付费”,确保无一人因病返贫,无一人因贫困有病得不到治疗。
3、促改革,创新机制是关键。国务院《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后,上栗县认真贯彻《意见》精神,对医疗卫生系统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自20xx年11月起,将原本下放到乡镇的卫生院和下放到村的村卫生室(所)管理权收回, 由县卫生局按照职责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所)实行机构、财务、人事的一体化管理。实践证明,上栗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正是源于这次一体化管理改革。改革之前,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实行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即人、财、物由地方管理,上级部门只进行业务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县里管不了,乡村管不好的局面,不少患者小病自己吃药了事,大病 “舍近求远”到更高一级的医院机构治疗,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被架空,有的已经濒临倒闭。面对这些问题,上栗县坚定地推进了一体化管理改革,对全县医疗卫生系统进行通盘考虑,实施全县医疗系统一盘棋的发展战略,开展横向互助,乡镇之间调剂余缺,互通有无,五指并拳,形成合力,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进行纵向联合,县乡村对口管理,对口帮扶;实行一级管一级,村卫生室(所)接受乡镇卫生院管理,乡镇卫生院接受县医院管理;倡导一级帮一级,县医院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对口帮扶村卫生室(所)。通过横向互助、纵向联合,全县医疗卫生整体水平大幅提高,在一些地方普遍 “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庭冷落”的情况下,全县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4、强管理,监督制约是保障。率先实行“乡镇医院直补”后,有专业人士对此表示质疑,担心简化手续、缩短时间会产生管理上的漏洞,造成新农合资金的跑冒漏,但上栗县用完善的医疗卫生监督制约机制打消了有关专业人士的顾虑。县卫生局规定,县、乡、村要定期公示参合农民医药费用补偿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并于每月5日前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帐,不定期对补偿对象进行电话回访。在新农合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中,坚持报销费用卫生、财政双印鉴制度,形成了财政管钱、卫生管事,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有效监督制约机制。为全面客观了解和掌握新农合情况,该县成立了联合检查组,对全县各乡镇农医所、定点医疗单位的费用补偿、基金管理及医药费用控制等六个方面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书面反馈,检查结果在全县通报。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为杜绝医疗中的腐败,上栗县将监督制约机制渗透到医疗卫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日常监管和定期巡查相结合,自我管理和群众监督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监管机制。为加强日常监管力度,投资三十余万元,在全省率先建立覆盖全县卫生系统的局域网,对医疗卫生收费情况进行全程监控。执行定期巡查制,每半年由县纪委牵头,对全县医疗卫生系统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情况严重的予以处分。开展廉政教育,组织医务人员开展拒收“红包”的签名活动,各医院向患者发放行风监督卡片,公开系统内八项行风纪律、八项服务承诺和投诉电话。通过教育整治,严格监管,使医务工作者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摆在首位,自觉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基本杜绝了收受“红包”,开大处方拿“回扣”的现象。
【第5篇】关于县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调研报告范文示例
根据xx市农委关于切实抓好农村环境和农业生态建设工作的通知(遵市农发〔2022〕12号)精神,为贯彻省、市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加快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xx县“十三五”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依据《xx市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遵府办发〔20**〕147号)要求,xx县农牧局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如肥料养分、农药、禽畜粪便、生活垃圾等,从非特定的地域,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使污染物进入自然水体、土壤或存于地表所引起的污染。
当下,xx县农村社会、经济水平已得到长足发展、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xx县农业面源污染问已日益突显。根据xx市农委关于切实抓好农村环境和农业生态建设工作的要求,为贯彻省、市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加快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xx县农村面源污染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并提出了开展治理的初步建议及“十三五”治理目标。
1 基本县情
xx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大娄山中段xx市东北面,国土面积2546.40平方公里。县城距离xx市区40公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温15.6℃,年均降水量1160毫米,雨热同期。海拔多在800—1200米之间,境内地形复杂,以山地为主,有不少坝地,万亩大坝4个,千亩大坝5个。全县有耕地总资源73127公顷,统计常用耕地面积27387公顷,其中田14131公顷、土13256公顷。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主要河流65条,总长936.9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6.16亿立方米。xx县属于中亚热带植物区,森林覆盖率现有50.8%,境内宽阔水原始森林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仅存的一片原始森林。xx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素有“黔北粮仓”之称,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中国辣椒之乡、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中国金银花之乡。
xx县下辖12个镇、3个乡、1个自然保护区、2个工业园区,12个社区、105个村民委员会,2385个村民小组。现有总人口54.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52万人。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73.17亿元,财政总收入8.5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0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60元,粮食总产量27.1万吨。
2 xx县农村面源污染现状
从产生渠道来看,xx县农村面源污染主要来自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村生活源这些方面。一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薄膜等投入物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污染;二是畜禽饲养排泄物、污水的污染;三是水产养殖对水体的污染;四是农村生活垃圾、排污的污染。
2.1 种植业面源污染概况
xx县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烤烟、蔬菜、辣椒等农作物为主,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近年全县农作物年播种面积约76934公顷。当下,xx县农作物种植中农家肥施用量大幅度减少,而化肥、农药、薄膜使用量大大增加,带来了农业面源污染。
2.1.1化肥施用的污染。
肥料主要通过流失进入水域或地下水而致水体污染。据统计,近年xx县年肥料施用量21648吨,其中:氮10694吨,占施肥总量的49.4%,磷 5690吨,占施肥总量的24.9%,钾5264吨,占施肥总量的25.7%,氮、磷比例为1:0.53。以全县农作物年种植总面积76934公顷计算,平均施用量每公顷281.4kg。xx县的施肥状况,一是施用量偏高,与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225kg/公顷相比,超了25%;二是与科学施肥要求相比,氮、磷比偏大,比广泛推荐的化肥安全施用氮、磷比1:0.4高了0.13,造成肥料施用不平衡。这种施肥状况导致肥料利用率低下,肥料流失量大。据统计,xx县肥料利用率总体上约为37.2%,预示着另62.8%的施用除一部分被土壤固定外,相当一部分被流失而致污染。
2.1.2 农药使用的污染。
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虽然保住了一定量的产量,但同时也致使大量害虫天敌被杀灭,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且害虫抗药性愈来愈强,以及造成土体、水体、农产品的污染。经调查,县内主要使用的农药为毒死蜱、吡虫啉、阿维菌素、辛硫磷、敌敌畏、菊酯类、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三环唑、粉锈灵、敌克松、草胺膦、百草枯、稻田除草剂等农药。近年全县农药年施用量约28.23吨,折算年亩用量有68.7克。农药通过作物吸收、自然降解后,流失率微乎其微,但调查发现,由于施药器械和方法限制,大部分药液洒落于土壤表面或飞散入空气,农药的利用率一般不足30%,而废弃农药瓶、袋一般都被置于野外,余留药物会随雨水冲淋进入土体、水体。
2.1.3 秸秆乱堆乱放也带来污染。
经统计,近年全县秸秆年生产量89.98万吨,其中:秸秆还田量13.01万吨,占14.46%;秸秆田间焚烧量3.56万吨,占3.96%;秸秆弃置乱堆量4.16万吨,占4.62%;秸秆饲料量57.64万吨,占64.06%;秸秆作为家庭燃料量8.18万吨,占9.09%;秸秆原料量3.43万吨,占3.81%。
统计表明,一是目前xx县秸秆还田率较低,秸秆使用量最大的为饲料,最小的为做原料;二是弃置乱堆的秸秆造成环境污染,每遇大雨,即有大量秸秆被地表径流冲入沟渠、河道、坑塘、水库等水域,在水体中腐烂而污染水体。另外,随着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展,而蔬菜等农作物所伴生废料,其产量大、含水量高、腐败时间短,不及时处理容易造成污染,局部地点废菜叶污染问题已有表现。
2.1.4 农膜的污染。
当下,xx县农业生产使用农膜已较为普遍,用量较大,据统计,全县种植业年使用农膜量约为402.7吨,以全县27387公顷的常用耕地面积计算,年亩用量约0.98公斤。所使用的农膜中,仅有约4吨为可降解农膜,仅占总用量的不到1%,绝大多数属于不可降解农膜。农膜使用后,均未开展回收利用,也未进行规范的回收处置,一部分残留在田间,残留量约为35%,即年残留140余吨,直接对土体造成来得的污染;一部分随意收置在田边地角,每遇大雨,即有废膜集入河道、低地、坑塘、水库、田坝,造成环境污染。
2.2 畜禽养殖业的污染
xx县畜禽养殖以猪、牛、羊、禽为主,除传统一家一户自养外,近年来,畜牧产业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得到一定发展,相当数量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户、场逐步增加,畜牧业将成为xx县农业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当下全县已有规模养殖户261户,养殖场89个,已建养殖小区11个。主要畜禽年出栏量生猪31.84万头、牛1.02万头、羊1.83万头、家禽107.27万只。主要畜禽的粪便年产生量约23.62万吨、尿液与养殖污水年产生量约3.96亿升。
传统一家一户养殖模式下,畜禽粪便基本上未经无害化处理,是xx县农村人居环境主要污染源之一。后来所发展起来的规模养殖户、养殖场、养殖小区,其所散发出的臭味,所排放的污物、污水,对人居环境造成明显污染,也对水体及土壤造成污染,已成为了xx县农业面源污染源头之一,对其不可轻视,治污工作需要跟上。xx县自2022年起着手养殖场的标准化建设、改造,解决其治污等问题,但至今,据统计,还有30%左右未改造到位。
2.3 水产业污染情况。
xx县水产养殖模式主要有池塘养殖、水库养殖、流水养殖等。全县有适宜水产养殖水面10140亩,其中山塘、池塘养殖面积2268亩,水库养殖面积2600亩,河流管护养殖水面5272亩。近来,全县水产品养殖产量约1872吨,水产业饲料总用量约2000吨,渔药总使用量约2吨。
水产养殖废水排放量大,循环使用量小,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在水体中分解,污染水体。一些水产养殖户,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科学知识的不足,存在滥用药物现象,造成水产品的药物残留和对水环境污染。
2.4 农村生活源污染情况。
据调查,xx县农村人均日产生生活垃圾1公斤、日排放污水20公斤、日排放粪便0.8公斤计算。按xx县现有农村人口49.3万计算,全县农村每年产生垃圾50余万公斤,生活污水1000余万公斤,粪便约40余万公斤。其中尤为严重的,一是各种塑料包装物垃圾大量出现,带来的污染更是明显;二是生活污水中,普遍溶含各类化学洗涤用品残余,污染性较强。而当前xx县农村废弃物、废水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基本未开展,普通存在垃圾乱放、污水乱排、粪池处于开放式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及农村环境卫生。
3 对xx县“十三五”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建议
3.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和市委四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精神,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贯穿于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及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坚持源头防控、过程控制、终端治理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构建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产品安全优质化,促进xx县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2 工作目标。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动植物繁育和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全面开展畜禽水产养殖整治、农田清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县农村山绿、水清、田洁、村美,资源循环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全面建成美丽乡村。
3.3 主要工作任务。
3.3.1大力推行“清洁”农业。
全面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绿色病虫害防控等项目,实现主要粮油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全覆盖,提升科学施肥、用药水平,增加有机肥用量,尽力减少化肥用量,从而显著减少肥料养分、农药的富余,将肥料、农药引起的污染控制到低微的水平。到2022年,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普及率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使肥料施用量降到225kg/ha的安全标准以下,使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
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进一步开展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改造。要对养殖场进行合理布局,划定禁养区、控制区和养殖区。对高密度养殖区,严格控制养殖规模,对新建、改扩畜禽水产养殖场(户)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到2022年,实现全县规模养殖场、区的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全达标。
大力推进田园清洁工程,解决农田“白色”污染。防止低于一定厚度的农膜流入市场,并尽力减少农膜的使用,增强对废旧农膜的回收与管理,防止在土壤中积累。建立废旧农膜收购和加工企业,通过适当提高收购价格、政策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激励农民回收售卖及促进企业回收废旧农膜。
3.3.2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更是xx县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是要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营造全县齐抓共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氛围。二是要重抓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保障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特别是在农药方面,必须要100%查禁售卖、使用禁用农药。三是要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大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认证,农产品中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到2022年种植面积达到72.5万亩以上,占主要农产品种植面积115.4万亩的62.8%以上。四是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推行市场准入制度,打造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市场环境,到2022年达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常态化。五是要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队伍建设,切实提高xx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3.3.3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全面开展沼气工程建设。
发展循环农业,以沼气工程和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为纽带,以辣椒、蔬菜、精品水果、茶、优质稻米、石斛种植,乌骨鸡、肉牛、肉猪、黔北麻羊等特色畜禽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养殖—沼气工程—种植”等循环农业模式。推进养殖场粪污能源化、肥料化利用,对规模养殖户(场)建有机肥加工厂、沼气池进行补助,对分散养殖农户(场)的畜粪则建立畜粪收集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通过资金补助等形式建立简易的有机肥加工点,将畜禽粪便处理和有机肥的生产、沼气池的建立有机的结合起来。
普及“一池三改”的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到2022年,沼气池使用户率达到80%以上;全面开展畜禽养殖场的沼气工程建设,建设率达到100%,使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大力抓秸秆资源化利用,实施秸秆还田、贮饲料生产、食用菌栽培等秸秆再利用工程。到2022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
3.3.4 抢抓机遇,大力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提升农村生态大环境。
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支持,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结合xx县特色产业、积极探索林茶、林药等模式,开展“玉米下山,生态林、经果林上山”行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3.3.5 大抓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以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状为目标,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加快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有条件的可建设农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因地制宜建设排污管网及小型生活污水集中处理中心,处理的废水还可用于农田灌溉;建造垃圾中转站,配套安装相应的垃圾处理设施,采用“户收集、村运转、镇处理”的系统化模式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并着力改变广大农民的生活习惯,落实清扫保洁、垃圾收集、集中处理制度,形成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到2022年,完成全县主要村落“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创造整洁、优美、文明的农村人居环境,达到房前屋后基本没有零星垃圾、庭院没有随地流淌污水,村间、野外没有散放的垃圾。
3.3.6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严格环境准入,防止新建项目造成土壤污染。大力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在已完成的土壤污染调查基础上,对土壤污染进行全方位评价,提出控制、利用和保护对策。确定土壤污染防控重点领域、区域,开展典型污染土壤尤其是化学污染场、主要农产品产地、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工作。摸清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底数,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档案,开展日常监测和预警。到2022年完成农产品产地污染等级划分,实行分级管理。
4 组织保障建设
4.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人员队伍。
建立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领导机构,组织、协调、督查、考核全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并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测队伍,配备人员、设备,成立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办公室,制订工作计划,分解工作责任,指导工作开展,并开展农村环境常态化监测。还建议全县分片区设立环保部门在乡镇的派出机构,来开展工作。
4.2 提高认识,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重视
崇尚绿色gdp绩效意识,建立农村环保责任制,促政府、部门树立“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清山”理念。各镇乡村对本辖区农村环保负责,把广大农村的生态环保问题提上日程、纳入工作计划,建议各镇乡至少要配备一名行政编制的环保专职干部。
4.3 争取资金支撑。
大力争取资金投入,一是争取本级排污费资金的征缴返回,每年预算专项资金投入;二是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投入,三是争取社会资金的投入。
4.4 加强政策宣传与科学普及,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结合农民培训、科技下乡等载体,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宣传力度,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着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组织编写面向社会各界的科普读物,建议农村环境保护、防止污染意识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开展相应教育,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扩大公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设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
【第6篇】我县农村村务公开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村村务公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农村民主建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抓源治本、防止腐败的重要举措,是保证广大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了解我县农村基层的村务公开情况,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的有关要求,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共有24个乡(镇),642个行政村、3804个村民小组,农业总人口39.7 万人。各行政村已普遍建立健全了“三个组织、三个制度和三个到位”,即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主理财小组等三个组织,村民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议事协商制度等三个制度,明确村务公开必须做到内容、形式和程序等三个到位的建设和完善,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1、村级组织战斗力较强。xx年村委会换届,全县各村依法选举产生了村民委员会和村经联社领导班子成员。村委干部大多能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廉洁勤政,奋发有为,自觉接受村民监督。
2、村务公开比较全面真实。全县各村基本上把集体财产和财务收支、村集体土地和经营实体的承包、新上的集体经济项目、村干部误工和需提留的统筹方案、征用土地和建房审批、救济救灾款的落实、村集体招待费用支出、民主评议村班子成员、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等列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主要内容。大部分村能把村所有收支逐笔公布明细账目,并设有固定的村务公开栏。多数村一般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问题和村民要求公开的事项能及时按程序公开。村务公开中的重点是财务公开,各村基本能坚持每季度公开一次,各村基本上建有村务(财务)公开记录簿,村务公开的时间、地点、步骤、方法均记录在册。在公开形式上,各村能因地制宜,采取公开栏、会议、广播和张榜公布等形式公开。如壶镇镇高潮村把财务明细账目装订成册,发放到每家每户,接受村民的监督。
3、民主决策比较科学规范。全县各村基本都按规定建有完善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等各项制度。大部分村的干部群众能自觉遵守,实施效果较好。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合法产生,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村民会议对村民代表会议的授权明确,村民代表按规定推选产生,权利和义务明确。重大村务事务事项决策基本能进行民主协商,并按规定程序实行民主决策,决策的事项得到有效实施。民主决策表决记录和村级档案、台账基本齐全规范。
4、民主监督比较切实有效。大部分村建有村重大事项讨论制度、集体财务审计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以及民主理财制度。每年对村干部进行一次民主评议,民主评议结果与村干部考核奖惩挂钩。同时,各村均建有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以加强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监督。村务监督小组的监督作用发挥较好。如五云镇中心村将每季度财务公开的第五天定为“质询日”,接受村民的监督。
目前全县有228个村达到浙江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村标准,占全县总村数的35%。经过省级考核、验收,舒洪镇被命名为省级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乡镇,中心、高潮、下新屋、笕川、泉塘等5个村被命名为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示范村。
调查发现,村务公开越规范,村双委就越统一,战斗力就越强,同时干群关系就越密切,社会就越稳定。随着村务公开程度越来越高,全县有关反映村干部财务问题的信访案件越来越少。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我县村务公开工作,虽然经济相对发达的村一般要好于经济相对落后的村,但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认识不够到位。目前存在四种情况,使少数村忽视村务公开工作,一是干部认为农村工作任务繁重,千头万绪,要抓的重点工作、中心任务多,村务公开也就是个形式;二是认为村里财务经常性收支项目单一,金额有限,甚至大多数月份为零收入与零开支;三是干部认为自己开支都比较规范;四是少数村干部在主观上没有村务公开意识,从而可以浑水摸鱼。
2、公开不够及时。目前全县除经济较好村能做到每月公开一次,其余大部分村因经济薄弱等原因,村里的财务收支没有按月上报、按月公开,有的2个月公开一次,有的一季度公开一次。
3、内容不够详实。财务公开是村务公开重点内容,按要求一般都规定有月期的收入与支出、应付应收金额等项目,同时公开细账,但在少数村公开的账目不够详细,村民只能了解财务收支的大概和集体经济的一般状况,难以详细了解,不利于监督。
4、素质有待提高。随着财务公开制度的推行,农村会计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逐步暴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从全县情况来看,会计的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少数会计业务能力不高,新会计制度不熟悉,难以胜任当前的会计工作。
5、监管难度较大。村级组织是一级自治组织,村务公开过程当中,对不按规定办理的,政府缺乏制约措施。同时对违规开支处理难度很大。
三、意见与建议
针对全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
1、配好村干部。在换届选举时,一定要配备好村干部,加强对村干部进行村务公开的宣传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推行村务公开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双委的重要责任,进一步增强村干部执行村务公开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规范运作。村务公开必须按照“公开时间、公开内容、公开程度、公开监督”四个要求,做到百分百规范公开,确保村务公开不过场,不流于形式,有效地激发群众的参与、关注的热情,扎实推进村级民主建设。建立“民主理财日”制度,由村干部、村民代表、村理财小组及驻村干部一起参加,听取村干部当月财务收支汇报,对收支的合理性进行评议。
3、充分发挥村民主理财小组作用。村民主理财小组在村务公开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成员一定要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村民主理财小组要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答复提出的问题,严格按照职责开展监督工作。
4、严格督查。有关部门对一些村村务公开“避虚就实”、“迟公开”和不在规定地点公开的情况要特别关注,对未及规范公开的,予以通报批评和严肃处理,以推动村务公开的及时性和真实性,让广大村民知道他们所关心的、所想了解的问题,以村务公开的实际效果取信于民。
5、培养高素质的会计队伍。针对不少村会计兼任文书、统计员等职务,同时又务工务农或经商,工作任务繁重以及会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要把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会计作为当前村务公开的重点内容,通过各种途径,造就一批懂业务、文化高的会计,努力促进会计工作上新台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7篇】大足县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大足县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6.33 %,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近几年,通过认真落实贯彻中共中央、市县有关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鼓励和发展农业产业化,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就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来讲,出现了土地流转难、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小,增收难度加大等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严重制约了全县经济的整体发展。为此,按照县委、县府的安排,县人大组织了两个调研小组,采取以座谈会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我县的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的现状
(一)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1、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24个镇乡(街道办事处)、50个社区居委、2063个村民小组。农地67万亩,人均农地面积0.84亩,经过几年的大胆尝试,土地流转的范围更大,形式更加多样化。目前全县土地流转的面积有4.07万亩,占农地总面积的6.07 %,土地流转方式以转包和出租为主,转让、互换、土地入股为辅。转包面积有3.2万亩,占流转面积的78.6 %;出租面积0.41万
亩,占流转面积的10 %;转让面积2000亩,互换2600亩, 土地入股、转让、互换这三种形式共占流转面积的11.4%。农户自发流转和村组织流转是我县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土地流转的方向主要有五个:一是流向外来耕作户;二是流向专业承包户;三是流向农业企业;四是流向一般农户;五是流向其他单位。
2、土地流转的特点?
(1)、坚持农户自愿、协商、有偿原则。全县流转的 万亩农地中,农户自愿流转的占98%。
(2)、土地流转收益是农民家庭收入的补充。土地进行自发流转的农户一般是从事第
二、三产业或兼业,家庭收入以
二、三产业和财产性收入为主,土地流转收益是家庭收入的补充。
(3)、村社集体组织流转的土地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收益较高。
(4)农户自发流转的期限短。
【第8篇】县农村婚嫁彩礼调研报告
一、我县婚嫁彩礼现状
通过对全县南北二塬和川区的6个乡镇、18个村的抽样调查,全县农村彩礼普遍较高,由于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条件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所调查的各个村镇之间彩礼价位各不相同,总体呈现出北塬高于南塬、川区高于北塬的趋势,总体彩礼在13万-20万之间。具体为,南塬在14-15万之间,北塬在15-18万之间,川区在16-20万之间,高于20万的属极少数特殊情况,其中:靠近县城、乡镇街道的村子,彩礼在13-14万之间;居住在塬上,虽远离街道,但交通便利的村子,彩礼在14-15万之间;居住在塬上、远离街道、交通不便的村子或者居住在川区的交通基本便利的村子,彩礼在15-16万之间;居住在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的村子,彩礼在20万左右,但家庭困难、家里兄弟多、老人年迈、残疾的整体高于以上价位区间,最高的甚至达到27万元;婚嫁彩礼平均每年以3万元左右的速度增长,整体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婚嫁彩礼已成为部分农民致贫的主要原因。
二、高价彩礼形成原因分析
1、宜婚男女比例失调。调查发现,在全县各个乡镇,普通存在着婚龄青年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甚至出现了为了结婚几家人相互抢着出高价彩礼的现象。在调查的村子中,婚龄青年男女比例持平的几乎没有,婚龄青年男女数量相差最悬殊的泾明乡练家坪村男女比例竟然达到了4:1。究其原因,一方面,是20世纪80、90年代农村较严重的重男轻女的现象和计划生育国策深入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年外出打工,女青年留在大城市、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较多,这也加剧了农村婚龄青年男女比例失调,男孩找媳妇只有掏高额彩礼从条件更差的地方往回买媳妇。
2、受自然经济条件影响。近年来,随着国家系列惠民政策的扶持,农村的生存和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受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的制约,贫困仍然困扰着绝大多数的山区农民。在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山区的农民一方面希望通过女儿出嫁索要高额彩礼改变贫困的生活现状,另一方面为给儿子娶媳妇积累资金或借此偿还娶儿媳妇欠下的债务。调查发现,在一些自然条件落后、交通条件不便、经济状况差的村子以及生活在这些村子里家庭拖累较重的家庭,结婚的彩礼普遍比较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掏高价彩礼也没愿嫁入的现象。不少做父母的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打光棍,宁可债台高筑,也要用高额彩礼为儿子早早占个媳妇,有的甚至去借高利贷。
3、相互攀比现象严重。在农村,村民们但凡有点时间都会在庄前屋后围成圈子,议论别人家里一些事情。结婚送彩礼自然是村里的大事,每家嫁娶所花费的金额村民们都会通过闲聊来了解。这样一来,大家都会了解到现在彩礼的行情,男女双方在谈论彩礼问题前也都对这一约定俗成的彩礼数额心知肚明。同时,虽然人们在闲聊中对巨额的彩礼会加以嘲笑,但是主要舆论的走向是人们对嫁出女儿获得高额彩礼而一夜暴富的羡慕,以及对嫁出女儿获得彩礼较低者的嘲笑。其次,还有一些人认为,彩礼是女子身价的标志,嫁女儿不收彩礼,就意味着女儿不值钱,只有收了才够体面,而且收得越高身价也越高,面子便也越大;还有一部分嫁女儿的人家看到别人要了彩礼,就想着自己不要,面子上过不去,也怕别人说自己家的女儿有毛病,从而出现攀比下的行情上涨现象,使得彩礼居高不下,这无疑又助长了高彩礼婚姻之风。这种典型的要面子、想长脸想法是村民的普遍心态。
4、受市场经济观念冲击。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受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潮流的冲击,一切向钱看的观念在农村盛行,逐利思维也在激发着人们的物欲,尤其是随着物价逐年上涨,许多女方家长认为辛辛苦苦把女儿养大,付出了很多代价,就这样送给了男方,等于是给人家养的,所以,应该得到男方的金钱补偿。少数家长甚至将自己的女儿视为敛财工具,靠收彩礼来还自己的债务,这一思维模式在有一儿一女的农村家庭结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随着近年来外出务工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青壮年年均收入一般都在4万元左右,一个家庭年均收入能达到7万元左右,挣钱相对容易,经济收入也逐年增加,从而致使人们对高价彩礼出现跟风现象,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出于摆阔、显示自己能耐的心理,在送彩礼时大方出手,为彩礼上涨推波助澜,而那些经济能力有限的家庭虽然苦恼,但也只能随波逐流,相互攀比讲排场的虚荣心也难逃其咎。
5、职业媒婆推波助澜。由于受家庭自然条件差、自身长相不好、家庭经济条件差、男女比例失衡等原因影响,男青年找媳妇困难加大,彩礼数额逐年走高,在农村普遍存在一些依靠给人说媒赚钱的职业红娘,他们每撮合成一对后,都会按照一定比例抽取酬劳,一般婚介的中介费为彩礼的5%至10%,由于彩礼数额普遍较大,这些红娘每撮合成一对都能获得不菲的酬劳,为了获取更多收入,他们在婚介行为中也会有意哄抬行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对高价彩礼现象进行改进和干预的建议
1、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宣传、司法、妇联、团委、民政等部门要在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村大张旗鼓地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使之遵纪守法并自觉与高彩礼婚姻、侵犯妇女人身权利的行为作斗争。各类媒体要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宣传高彩礼婚姻的危害性,揭露和曝光反面典型,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各乡镇、村组要开展反对高价彩礼,倡导婚嫁新风的主题教育,广泛宣传文明节俭婚事的新风。要不断要充分发挥民间红白理事会在婚丧嫁娶中的协调、宣传、监督、引导作用,引导农村家庭把精力用到勤劳致富增加收入上,逐步改变传统不文明的婚嫁陋习,消除除部分农民想通过高价彩礼而一夜暴富的思想,有效地制止高彩礼婚姻的发生。
2、加大农村山区扶贫力度。要抢抓国家加大扶贫开发的有利时机,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摆脱贫困提供有利的先决条件。对于特别贫困的山区,要加大通村油路、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移民搬迁项目实施力度,给与政策、资金上的倾斜。要通过引导、帮助村民发展致富的主导产业,不断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一些边远山区村民通过用嫁姑娘得到的巨款彩礼来改变家庭经济拮据现状的现象。
3、依法打击婚姻买卖行为。我国《婚姻法》第三条明确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大打折扣。各有关执法部门要加大《婚姻法》执行力度,完善婚姻登记制度,规范结婚、离婚办理程序,充分发挥离婚调解职能作用,依法坚决打击低龄婚育现象和干涉婚姻自由、买卖婚姻、婚姻诈骗行为,对因高价彩礼婚姻引发的案件,要严肃认真查处,要根据情节和后果予以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民事制裁、经济处罚等措施,切实遏制高彩礼婚姻蔓延。积极探索划定彩礼上线,对不切合当地经济实际,索要高价彩礼的行为要及时进行制止,并对双方父母进行教育,保障婚龄青年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4、规范农村婚姻中介行为。建议由各乡镇指导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建立乡镇婚介所,倡导成立婚介机构行业协会,加大对职业婚介所、婚介人的培训力度,不定期地对行业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法规培训、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规范农村婚介人员队伍。对培训合格的婚介所、婚介人颁发资格证书,设定收费标准,实行持证上岗,引导其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自律,树立行业形象,着力打造婚介市场诚信的内部环境,坚决打击媒人哄抬彩礼行为。
【第9篇】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为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促进和谐村社发展,我们对县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存在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提出加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1.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县财政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围绕加快推进县、乡(镇)、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集资金,先后投入资金1420多万元,完成了榆山社区和锦水社区及安城乡、洪范池镇、孔村镇等6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工程,初步形成了“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文化阵地建设格局,为全县特别是农村文化工作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起步良好。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按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要求,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高标准迈进。全县2个办事处和6个乡镇全部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建设率达100%,为丰富和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三是村文化大院建设渐成规模。我县共有365个行政村,截至2011年底我县文化大院建有率达到70%,为促进全县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2. 农村重点文化工程日益深化。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宣传文化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进重点基层文化建设工程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一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按照省、市统一要求,我县建设完善了县级分中心站点、乡镇基本型站点、村级基本型和扩展型站点。县级分中心站点由市里统一购置设备,将原来图书馆的普通阅览室改为拥有20台微机的电子阅览室,并配有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使其具有加工、存储、整合、传输信息资源的功能,使我县图书阅览实现真正的网上阅览。乡镇、村基层站点与镇、村的党员远程教育相结合,实行一个场所,两个牌子,实现资源的共享共用。二是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是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基础工程、民心工程之一,是为了满足农民文化需要,能为农民提供实用的图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配套工程。截止到2011年底,我县共建成农家书屋260个,根据省新闻出版局要求,2011年我县将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三是文化下乡工程。该工程是我们为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一个重要抓手,县乡两级宣传文化部门组织的送戏、送电影和送图书下乡活动,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2011年至今,县乡两级财政安排大量资金作为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的专项经费,每年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较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截至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王皮戏、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加鼓通、于派山东竹板快书、平阴渔鼓、和圣柳下惠传说故事、阁老于慎行传说故事、管仲三归台传说、黄石公祭祀活动、少岱山庙会、王皮戏、平阴木偶戏、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项(太平大刀、花棍秧歌、南天观道教音乐、天主教民族音乐、柳子戏、丁兰孝母传说故事、玫瑰花的传说、和圣柳下惠传说故事、阁老于慎行传说故事、管仲三归台传说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格局基本形成。五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我县有6个乡镇2个办事处共346个行政村,电影放映公司共有13支电影放映队,其中国有队6支,占放映队46%,集体队7支占放映队54%。2011年,全县共放映电影4200场,完成公益电影放映任务,实现农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
3. 群众文化日益红火。在政府扶持和社会各界支持的创新服务和典型示范引领下,我县农村文化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了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一是节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春节、元宵节、元旦、国庆等重大节庆日,我县各乡镇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基本上做到了县城有活动,乡镇闹“红火”,且内容日渐丰富,形式日渐多样,规模日渐宏大;消夏广场文艺晚会好戏连台。2011年的消夏广场文艺晚会历时两个月,不仅为各行各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国家法律法规、文化科技卫生知识,展示在三个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先进英模事迹,树立行业形象等方面搭建了平台,也极大地丰富活跃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积级培训,强化农村文化队伍体系。针对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文化队伍弱化和农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强烈的现状,建立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网络,经常开展文艺辅导和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干部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工作;组建了10几支多支民间艺术表演队伍,为繁荣农村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三是农民文化异彩纷呈。随着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的重视和扶持,各地涌现出了多个读书、音乐、摄影、剪纸、花卉种植等特色文化户,这些农村特色文化户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树立了新典型,注入了新活力。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困难问题及原因
(一)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虽然我县的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的增长而增长。各级政府文化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文化事业投入横向比远低于卫生和教育事业投入、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又远低于城市文化事业投入是长期以来的普遍现象。国家要求市、县建立的各项专项经费基本上因财力问题或其他原因而落实不了;由于国家缺少刚性政策支持,加之地方经济发展滞后,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较少,县财政直接投入乡镇的文化事业经费微乎其微。由于经费紧缺,农村文化单位的活动经费也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部分贫困地区,文化活动经费几乎为零,甚至连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无法开支,致使许多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XX]21号)精神,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要对文化设施建设用地无偿划拨。从调研情况来看,各乡镇普遍存在文化设施建设土地批复、划拨困难的情况,致使部分乡镇的文化设施建设处于有钱无地、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二)工作队伍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顺
一是文化专干整体素质偏低,业务技能不适应岗位要求。这些文化专干有些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从事文化工作的,学历偏低、文化专业素质偏低,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二是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定。从事农村文化工作位虚薪低无法解决编制问题,无法评专业职称,也没有提拔晋升的机会,导致广大文化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工资长期得不到保障,养老保险等待遇保障更是无从谈起,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三是文化队伍缺乏指导,疏于培训。因为缺少培训和业务学习,部分人员虽然从事文化工作多年,但业务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缺乏,很多乡镇文化站活动中涉及戏剧、曲艺、舞蹈、音乐、书画技能辅导领域渐成弱项。四是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缺乏有效激励。特别是正在发展的农民业余文艺团体,队伍建设和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缺乏经费支持,音响、乐器等基本设备严重缺乏,演出收入难以弥补活动开支,且相当一部分文艺队伍年龄老化严重,人员青黄不接;缺乏激励机制和政府扶持,发展后劲不足,一些文艺队伍面临消亡的危险。
(三)发展不平衡,群众文化生活差距大
文化底蕴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领导认识程度不一,导致了文化建设存在差距。文化底蕴厚,经济条件好,领导认识到位的地方,文化建设就相对搞得好,相对比较丰富。文化底蕴薄,经济条件差,特别是有的地方,领导存在“经济发展是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的模糊观念,工作中,对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忽视了文化工作,群众文化生活就较为贫乏。据调查,一些经济落后、地处偏远的农户看书难、看戏难、看电视难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民间文艺队伍不稳定,开展活动难度大
民间文艺队伍是农村开展文化活动的有生力量,近些年,农村多数有文化知识和文艺才能的人员外出务工,组织民间文艺队伍缺乏人才保障。目前,全县只有 个乡镇组建民间文艺队伍 支, 人。民间文艺队伍组成人员无待遇,不从属于有关部门管理,人员随意流动,队伍不稳定,给农村开展文化宣传、文艺活动带来一定困难。
(五)农村文化消费意识不强,群众文化生活贫乏
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多数群众在经济支出中存在“量入为出”和“无债一身轻”的消费观念,在文化娱乐方面消费比例低,有钱宁愿储蓄,一生的花费主要集中在建房、婚丧嫁娶、子女上学和看病就医等几件大事上,不愿花钱购买报刊书籍、电视设备和用于其他文化娱乐上,认为能够吃饱穿暖就行了,不追求文化生活。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导致了文化生活贫乏,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加强领导,加大管理和指导力度。按照党的xx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明确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网络服务建设和活动载体建设的长远目标和任务,将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有机统一,将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格局,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
(二)加大投入,加快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关键,是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其建设水平决定着群众的参与程度,同时也影响农村文化的效果发挥。要采取“向上争、本县投、民间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体共办文化的新格局,实行文化建设社会化,文化服务有偿化。在向上级争取投入的基础上,县、乡财政要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和文体活动补助。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农村文化事业,形成产业,实行有偿服务。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要坚持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村民小组为基础,以户为对象,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一乡镇一中心(文化中心),一行政村一室(综合文化室),一自然村一院(农家文化大院)。乡镇文化中心应包括影剧院、图书室、书画室、多媒体室、乒乓室、台球室等多功能用房和篮球场、网球场和门球场等室外活动场地。村综合文化室应包括图书室、娱乐室和球场。乡村文化中心(室)应相应配备电脑、电视、音响、摄像机、照像机等文体器材和一定数量的图书。农家文化大院应有图书、电视、电脑、娱乐器具、体育器材和室外活动场地。同时,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提倡将学校的图书室、体育器材和活动场地等设施设备定时向广大农民群众开放。
(三)强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队伍管理体制
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根本,是农村文化软件建设的主体,其素质高低决定着群众文化生活的繁荣程度,同时也影响着农民群众的文化取向。我县农村文化队伍的现状是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顺,工作效果不佳。在逐步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理顺关系,加强管理,才能搞好农村文化工作。一是要按编职数配齐配强乡镇文化站人员,明确村文化室兼职人员,并考虑适当工作报酬。二是努力提高乡村文化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在要求其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基础上,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素质,提高履职能力。三是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上划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乡镇党委政府协助管理,人员调配流动和工作安排须经主管部门同意,以保证队伍稳定、素质提高和工作专一。四是对农村文化工作机构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县乡村一级对一级负责,工作效率与待遇挂钩,实行考核,严格奖惩。五是对农村民间文化团体加强引导,加强管理,鼓励和支持其开展文化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六是加强对我县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经费投入,增加人员编制,以利于送戏下乡质量提高,数量增加,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七是加强我县文化执法队伍建设,文化执法大队应对农村文化经营活动加强监管,使其健康有序发展。
(四)开拓创新,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载体
文化生活是农民群众精神寄托的有效载体,其丰富与否,决定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阵地在农村的巩固程度,影响着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一是县、乡要继续搞好送戏、送电影、送科技知识下乡活动,提高群众的文化科技知识。二是要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载体作用,适时组织开展球类、棋类、牌类等比赛活动和龙灯舞、戏曲歌舞等表演活动,让群众多参与,多受益。三是积极培育自发性的群众文化团体,加强对农村文艺积极分子、骨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利用文化团体和文艺骨干较好的文化艺术基础和社会影响,丰富当地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四是鼓励支持开展民间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节目表演自娱自乐。五是挖掘特色,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六是加强对民间传说、民间歌舞、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利用,使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七是创建文明村组、文明示范户和“农家文化大院”,现暂无条件建设“农家文化大院”的村,应首先建好“农家书室”,切实解决农民读书难、看报难的问题。引导广大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扫黄打非,禁赌禁毒,限烟限酒,节俭办事,移风易俗,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使农村文化建设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五)加强引导,改变农民群众文化消费观念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活寓于精神生活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文化生活也应随之提高。但农村部分群众知识浅薄,观念落后,对文化生活没有认识,没有追求,没有参与,没有投入。县乡村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和娱乐活动,加强引导,使广大农民群众从中得乐,从中受益,认识到怎样生活才是美好、丰富、幸福的人生。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他们逐步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书刊电视和其它文化用品,参与文体活动。以构建一个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大文化社会,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第10篇】关于**县农村沼气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年初县政协制定的XX年工作要点的安排,为了加快我县农村沼气建设发展步伐,县政协组织县农牧局新能源办、部分市县政协委员、部分乡镇联络组长及政协办有关人员,于XX年7月至8月间,深入乡村,就我县农村沼气建设情况进行调研,8月26日县政协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县农牧局关于农村沼气建设情况工作汇报和参加调研的委员们的意见,调研组根据调研的情况,起草了调研报告,经县政协主席会议、县政协常委会议研究,修改整理后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农村沼气池建设现状
我县非常重视以沼气池建设为核心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领导小组。XX年以来,我县连续6年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把沼气建设作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民心工程之一。县农牧局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在技术和项目上的支持,推动我县沼气建设的快速发展;积极培养沼气示范户,组织农民学习和观摩,激发了广大农户建池积极性;强化施工队伍建设,培训农民技术员198名,组建了52支沼气池专业施工队,施工质量得到了保证;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级沼气物业服务体系,建立沼气物业服务站17个。
全县的沼气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全县共建17立方米以上户用大中型沼气池2万多个,涉及全县20个乡镇、270多个行政村,有力地促进了我县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我县连续被评为省级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先进单位。在XX年全市沼气建设工作会议上,我县作了典型发言,省电视台也曾做过专题采访和报道。在XX年省组织的沼气建设大比武活动中因成绩优异,省新能源办奖励我县新能源服务面包车一辆(保定市只奖了3辆)。
二、发展农村沼气的必要性
沼气作为绿色能源,对农村生产生活是一项重大变革。沼气建设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约能源,减轻经济压力。据了解,一户四口之家建一个12立方米的沼气池(我县因地制宜,所建沼气池一般是17立方米),如果管理得当,原料充足,所产沼气可解决常年的做饭、烧水和照明用能。
第二,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沼气池对人畜粪便密闭发酵,进行了无害化处理,阻断了疾病传染源,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使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带动了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了农村社会文明的进步。
第三,保护生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村发展沼气,减少了秸杆焚烧和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沼液沼渣作为良好的有机肥料,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减少了化肥、农药对土壤的破坏,能够促进“种植业(饲料)—养殖业(粪便)—沼气池—种植业(优质农作物)”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建立农业循环发展的经济模式,具有巨大的综合效益。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县的沼气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沼气建设的意义了解不深,缺乏建池积极性。在乡村调研时,罗庄乡的南罗庄村支书,对相关的惠民政策和沼气建设的综合效益了解后,当即表示要争取列入项目村,大力发展沼气。由此可见,沼气建设的宣传工作非常重要。二是有些农户有等、靠、要的思想。国家给扶持就建,不给就不愿建,给少了也不愿建,没有认识到沼气建设关系到自己的卫生环境、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提高。三是部分农户对沼气的认识仅限于解决点灯做饭,而对沼液、沼渣的使用可以增加土壤肥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的综合效益缺乏认识。
(二)建设经费不充足。推广农村沼气发展,资金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一是农户方面。随着建材和人工工资的上涨,每建一个17立方米(因我县处北方地区,经测算,建17立方米的大池比较适宜)的沼气池并完成改厨、改厕、改圈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在平原地区需要资金3500元左右,在山区则需4000元左右。国家对沼气项目的补助标准因项目不同从800元到1200元不等,其中大部分还是炉具等物品,只有少量现金,资金的大头要由农户自筹,直接影响群众的建池积极性。因此,在我县出现平原经济状况好的地方建池多,山区经济水平差的地方建池少的情况。二是农业主管部门方面。国家补贴的沼气建设项目款直接对应到农户,县农业主管部门因缺乏配套资金,办公经费紧张,在沼气建设的宣传、推动和后续服务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沼气建设的实施,完全依赖中央投资,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投资主体过于单一,往往是项目终结,建设推广也告结束。
(三)客观条件受限制。一是近几年农村许多家庭不再搞家庭养殖,沼气原料不能自给;二是由于绝大多数农村男劳力进城务工,留守的老、幼、妇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管理沼气。我县的沼气池建设有两个建池高峰,一是春天年后男的尚未外出,一是秋天以后打工的回来,直接反映了这个问题。经调查,许多留守的妇女觉得备料出料太麻烦,不如用煤气、电来得省事,因此积极性不高。我县大洋乡的中长店村和长古城乡大洋店村对全村的建池户从购买建池材料、与施工队议价到日常管理修护、沼液沼渣的处理都进行了集中统一管理,减轻了农户在经济上和体力上的负担,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四)建设模式较单一。我县的沼气池建设主要集中在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项目上,而学校、宾馆、医院、商店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尤其是各种大中型养殖基地沼气建设滞后,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缓慢。目前我县的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共发展规模饲养场919个,其中存栏60头以上的猪场32个,70只以上的羊场73个,500只以上的鸡场615个,奶牛场(户)56个,这些养殖场多数集中在靠近水源的地方,污水粪便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农田、水源,破坏了周边环境。许多养殖场周围的土壤出现了富肥现象,严重影响了土壤的再生能力。我县在沼气产业化开发上作了一些积极探索,如汉唐牧业有限公司正在筹建一个投资400万元的沼气发电项目;齐家佐乡葛公村正在筹划将养殖、种桃、种菜、沼气建设有机结合,形成生态产业链。这都需要得到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扶持。
(五)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农村沼气池的数量不断增加,而服务人员却非常有限,导致沼气建设的后续服务严重滞后。沼气池出现不产气、漏水、漏液等现象后,农户个人不会维修,请专业人员维修麻烦,维修成本也较高,后来就干脆弃之不用了。比如罗庄乡的坡上村,建池时间比较早,技术水平有限,建好的沼气池不能产气,引发了一些群众对沼气技术的不信任,也影响了周边村庄群众的建池热情。仁厚镇的北野羊村沼气发展早,规模大,大多数农户都有,因早几年的建池技术已落后,夏天沼气用不完,沼液外溢,味道难闻。目前已有更新的建池技术,可以防止沼液外溢,但需对技术人员进行再培训,相应又出现培训费用负担问题。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首先要培树一批沼气池建设质量高、效益好、功能全、设施完善的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发放资料、组织学习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村干部要带头建沼气池,然后在村学校、村卫生室、小卖铺等公共场所、人群聚集的地方建沼气池,农户翻盖新房时连沼气池建设一步到位。要让农民充分了解到沼气建设的综合效益、国家扶持的优惠政策以及沼气的使用、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使农民自觉自愿地建上沼气池,正常持续地用好沼气池。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县农村沼气建设的纵深发展。
(二)完善投入机制,拓展融资渠道。由于修建沼气池的同时要求完成“一建三改”(建池、改厕、改圈、改厨),一次性投入较大,农户难以承担,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当前沼气发展的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须在充分发挥农民的投资主体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吸引社会投资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沼气建设持续投入机制。一是充分抓住国家、省对农村沼气大力支持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加快推进步伐;二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广大农民增加对沼气建设的投入;三是把各种支农资金“捆绑”使用,把扶贫资金、农村改厕、沼气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资金集中起来,统筹安排;四是县财政应设立相应的沼气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鼓励非项目村的农户建沼气池。
(三)统筹规划,综合推进。建议现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一是以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为主,着力提高沼气及其综合利用水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以村为单位,统一购买原材料,联系施工队,并做好日常管护工作。二是适时推动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凡规模化养殖场和达到一定加工废水排放量的农副产品加工厂,必须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实行达标排放。在一些住宅密集区、山区和农户小规模分散养殖而无力建池的地方,也可由乡镇或村级组织协调,将养殖户的污水、禽畜粪便通过管道装置集中起来,建设大中型沼气池,以减少污染。
(四)丰富建设模式,提高综合效益。只有显著的效益才是保证沼气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要跳出就沼气论沼气的传统思路,以建设生态家园的思路来定位沼气,引导发展沼气。沼液具有很强的杀虫效果,可谓“生态农药”。用沼液培育的水果、蔬菜产量高、品质好,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建议要把沼气建设与无公害食品的种植结合起来,培育我县名优无公害食品。积极推广沼气贮粮、水果保鲜、沼液浸种、喂猪、叶面喷施、沼渣种植食用菌、养鱼等综合利用技术,扩大沼气利用范围,使沼气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通过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用户档案,健全服务体系。服务体系是保证沼气技术在广大农村安全使用的重要条件,沼气池的后期维护工作解决不好将直接制约农村沼气技术的推广。建议由县、乡、村三级联动,成立农户沼气协会,培养专业化的沼气施工队伍和维修服务队伍,及时为建池农户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走出一条以服务促进沼气建设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路子。要建立完整的沼气用户档案,及时详尽地了解沼气池的建设情况、用户的使用情况,分片管理。由协会牵头,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常管理,彻底解决广大农户在建池、使用方面遇到的种种困难,为建池户提供全方位的后续管理和服务。待时机成熟可采用市场化运作,对服务的农户合理收取一定费用,保证沼气使用的良性发展。
【第11篇】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因为母亲青年们都纷纷走出大山,到城镇去务农,因此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或者是留守儿童的出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据国家老龄委发布的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_____)》的数据,截至20_____年,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约为5000万人。随着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寿命大幅提高,但是由于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堪忧。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的合法权益,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对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力图通过对西部山区xx县的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的调查,探寻改善西部山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新途径。
一、xx县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
xx县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31人,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1.46万人,占总人口的13.3%,农村留守老人9585人,占农村老人的比例已高达85%。他们99%是居家养老,1%是社会养老。近年xx县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高龄补贴等惠农惠民政策,使农村留守老人的的生活生存状况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他们的生存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一)农村留守老人增多
新世纪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家庭极少,家庭小型化普遍。农村老人支持儿女在城镇买房或租房生活,而老人则留在家里守着那难以割舍的旧土。留守老人日常生活多是靠自己解决,生命不息劳动不止。也有老年人进城随子女生活,上楼下楼很不方便,或者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受到儿孙指责心情不畅,久而久之,多数人返回农村居住,成为农村留守老人的新成员。
(二)留守老人仍需参加劳动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不高,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生计。据调查,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不想自己的田地弃耕,就必须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以增加家庭经济来源,解决日常开支,减轻子女的负担。
(三)居住分散管理难度大
xx县是山区县,东西宽70.9公里,南北长80.5公里,地理条件复杂,地广人稀,决定了老人居住具有分散性。一部分居住在远离道路的山上或沟底,经济条件差,交通不便;一部分居住在公路沿线区,看病就医相对方便,但是居住分散,不宜管理;只有小部分老人生活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及周边、农村社区和工矿业区,生存状况较好。
(四)养老方式具有多样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农村留守老人不同的生活和养老方式。一是贫困残疾家庭以政府养老为主。主要是农村五保老人、痴、呆、傻、残老人,这部分家庭相对较少,但问题最多,老人生活状况也最差,他们的养老主要是由政府通过福利院的形式解决。二是有一定劳动能力和经济基础的留守老人借助幸福院互助养老。这部分老人的子女收入稳定,家中有经济林木或特种养殖业,老人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三是有稳定收入的留守老人以家庭养老为主。这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大多在乡镇及周边、农村社区、工矿业集中区生活,医疗卫生水平较高,文艺活动丰富,儿女有固定职业,收入稳定,对老人的补贴较多。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xx县近几年经济社会条件大幅提升,政府、社会对农村和农村留守老人实施了很多优惠政策,但问题依然不少。
(一)存在问题
第一,国家养老机构规模小。国家养老规模小,床位少。2xxx年9月xx县在距县城18公里的投资2600余万元建xx县社会福利园区,对全县五保供养对象和残疾人实行集中生活管理、集中康复治疗、集中生产劳动及对农村复退军人提供休疗服务的综合机构。集中供养了346名五保老人和傻、残、孤儿、精神病等特殊人员,入住率91%。福利园服务对象主要是痴、呆、傻五保户等特殊群体,如智力残疾人员董小林、鳌自明、单臂老人杨勇娃、聋哑老人李宝林、患小儿麻痹老人康彩明等老人,自己生活不能自理,家里也无人照料,因此被政府第一批纳入福利院。相对全县9585名农村留守老人,总体规模尚小,尽管xx县在南片又修建了一所敬老院,但依然难以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需求。
第二,社会互助养老气候难成。农村传统上有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习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邻里间除红白喜事之外,互助较前少了很多。随着留守老人日益增多,邻里之间相互照料的难度越来越大,村组织也难免存在照料不周的现象。比如xx县双石铺镇桥头庄村87岁高龄老人唐玉花,儿子20年前去世,儿媳15年前改嫁到邻村,老人在桥头庄村委会干部和前儿媳的监护下空巢生活了16年,2xxx年11月中旬老人在家中去世,无人知道老人的准确去世时间。
在政府倡导下,2xxx年xx县借鉴其他市县农村养老经验,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兴建了黄牛埔镇堆子村、周家庄村、留凤关镇连云寺村等3所农村互助幸福院。由村民委员会进行管理,主要为农村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就餐临休、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的服务。通过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的形式,优先保障65周岁以上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三居五保户老人,并逐步向其他老年人扩散。探索中的农村互助幸福院虽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山区农村实用性不强。农村互助幸福院是参照城镇社区的模式,前提是老人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且居住集中。2022年建设的3所农村幸福院,都是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村镇,即使如此,运行情况也不是很好。对于居住分散、路途不便,又要承担繁重劳动、经济拮据的农村留守老人,放下手中农活,挤出时间,自掏腰包,奔赴几里、几十里去农村幸福院活动娱乐,晚间再风尘仆仆赶回家,幸福院的作用大打折扣。如黄牛埔镇周家庄村的幸福院建在村委会,最远的留守老人距幸福院达14公里,日间往返近30公里,参加幸福院有愿望但不现实。其它2处也存在类似问题。
第三,医疗文卫社保发展滞后。一是医疗保障不强。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调查显示90%的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占80%。实施新农合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看病支出,但只能解决部分住院费。对于常年患有慢性病的农村留守老人,药费支出仍是一大负担。另外,随着农村医疗制度的规范化,各村都建有卫生所,方便了村民就医,但由于医疗水平较低,小病抗,大病拖现象仍然很普遍。
二是文化生活单调。为改善农村文化生活,各村都建有文化娱乐设施,但大多数留守老人习惯于自由、闲散的生活,打牌、聊天、带孙子的居多,开展其他文化活动较少。另外,通过对留守老人的调查,我们发现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子女主要通过电话与老人交流,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
三是养老保险水平较低。农村60岁以上留守老人每月可领到50元以上的个人养老保险金,即使100岁以上的老人也只能领到300元左右,这种情况下许多农村留守老人还常常用其来补贴家用。而国家农村养老保险标准较低,对其帮扶有限。
第四,家庭养老道德风险增大。一是家庭成员减少。目前421或422家庭在农村很普遍,老人多,子女少,子女养老负担增加。以前,农村几代人共同生活,除五保老人之外,不存在留守老人。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到城镇打工,更多的老人留在了农村,日常照料缺失,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日益显现。
二是传统赡养观念淡化。家庭小型化使人们对家庭的依赖越来越少,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子女进城务工,经济能力独立,长期与老人分居,对老人的日常照料缺失,沟通交流减少,代沟加深,使传统家庭赡养观念淡化。如xx县红花铺镇红花铺村二组的陈某,今年76岁,右手残疾,有部分劳动能力。老伴71岁,前年因车祸致残。育有两儿一女,大儿子与两老分居多年,长年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外地打工,自顾不暇,几乎不回家看望老人也很少给予经济上的补贴。二儿子智力残疾40多岁尚未成家,靠外出打工过活,女儿只是偶尔回家探望老人。陈某的日常生活只能依靠自己和老伴。
(二)原因分析
第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养老困难重重。xx县北倚秦岭南脊,南接紫柏山,全县绝大部分为山地,山大沟深,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居民多是沿公路、沿河而居,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新兴的养老模式诸如幸福院等在xx县虽已出现,但是并不适合当地实情,其功能也未完全发挥出来。另外,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全县耕地面积严重不足,土地贫瘠,经济效益差,农民收入不稳定,许多青壮年劳动力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不得不进城务工,增加了留守老人的数量。进城务工人员为了减少开支,无暇顾及留守老人生活,进一步弱化了家庭养老的功能,加大了养老的难度。
第二,经济发展制约了养老水平的提升。近年xx县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同中东部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底子薄、条件差依然是xx县的基本县情。
一是财政收入虚胖,财力难以为继。从2xxx年至2xxx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从1.87亿元增加到4.11亿元,虽保持了年均45.25%的增速,但可用财力严重不足。 2xxx年政府用于养老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占全部财政支出的15.7%,与往年相比,未增反降。加之医疗卫生环境较差,引进的人才难以真正转化为本地人才,大多将县乡医院工作作为一种历练,导致xx县的医疗水平难以提升。一些疾病县医院根本没法治,更不说乡镇卫生院了,村卫生所甚至沦为了药店。医疗卫生水平是养老水平的一个硬指标,医疗水平得不到提升将严重影响养老水平的提升。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差距大。长期以来,铅锌、黄金等工矿业在县域经济中所占比重达80%左右,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因此城乡养老水平也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农村留守老人,87%以上的仍然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生活艰难。而生活在乡镇周边、工矿业集中区的留守老人,儿女大都有固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生活条件好,文艺活动丰富,生活比较幸福。
第三,第三方养老组织发展土壤不乐观。幸福院、居家养老、老年公寓、社会义工等第三方养老组织在东部一些城市发展迅速,有些组织甚至已经趋于完善,但是在xx县则基本空白。仅有的几家幸福院也都存在于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村人口集中的地区,偏远村组基本上享受不到这些服务。另外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较低、人们的思想观念闭塞等从根本上制约了第三方养老组织的兴起。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可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即使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有能力将老人送到第三方养老组织,也会受到亲朋好友和邻里乡亲等社会舆论的无端谴责,这样就使得一些新兴的第三方养老模式很难发展。
第四,文化思潮对传统养老模式冲击增大。一是养老趋利化。在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个人在家庭中地位的高低主要于个人在家庭中收入的高低和工作中职权的大小。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大,无论是身体还是经济能力都大不如前,家庭的地位日渐削弱,子女对老人的依赖大大减少,反而是老人对子女的依赖越来越强,部分子女尊老意识越来越弱,养老观念淡化。
二是精神慰藉缺失。留守老不但有物质生活和日间照料的需求,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而时下,大部分在外的子女,除了逢年过节回家看看,平时只是简单的电话问候,在一些偏远的落后的山区,甚至一年半载连个电话接不到,缺少沟通交流,致使精神赡养空白扩大。三、国外农村老人养老新模式
从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发达国家就陆续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长期应对老龄化的实践中,西方国家形成了许多养老模式,可以作为探索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模式的借鉴。
( 一)居家养老
西方国家老人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主,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的比例在80%左右。该种模式适合子女无暇照顾,有一定自理能力且不愿意离开原有熟悉环境的老年人。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不同在于,西方国家的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社区、老年公寓、托老所、志愿者。其中,老年公寓、托老所等是与其他养老模式相结合的产物。
(二)机构养老
即将老人按照身体状况,分层次集中在专门的养老机构中养老的模式。其优点在于通过集中管理,能够使老年人得到专业化的照顾和医疗护理服务,无障碍的居住环境设计也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利。缺点在于容易造成老人与子女、亲朋好友间情感的缺失,而且成本较高。这些机构主要有养老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等。
(三)其它养老模式
指近几年新出现的互助养老、以房养老、旅游养老、候鸟式养老、异地养老、乡村田园式养老等。这些养老方式有的是老人与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拼家养老;有的随着季节和时令的变化而变换生活地点,以移居并适度集中方式养老;有的利用乡村的空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的优势,到乡村的田园、牧场、小镇等地养老。
总之,中国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与西方国家老人养老问题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国家经济基础雄厚,各种福利政策趋于完善,农村与城市的养老政策与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福利体系密切相关且区别不大;而我国的养老政策中二元化的问题依然严重。特别是西部山区农村的留守老人,因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多是故土难离、收入较低、生活水平不高。因此,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时,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解决山区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
xx县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是西部山区县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探索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方式,对西部山区县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壮大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经济支撑力度
我国西部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其xx区面积占70%左右。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相应的在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方面的资金投入也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同时,必须强化自主发展意识,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壮大经济实力。一是继续发展工矿业。引进先进技术,增加技术攻关,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业。三是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继续做大做强花椒、木耳、核桃、大鲵、猪苓、林麝等特色农业。
(二)开展留守老人教育,树立新型养老观念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大多数家庭都成为核心家庭,养老在很大程度上是让子女们去完成一件他们在客观上根本无法胜任的任务,所以在积极广泛地开展对青年和子女尊老、爱老、养老教育的同时,也要对留守老人进行相关养老观念转变的教育。要有意识地、主动地从思想上变依靠子女为依靠自己,从主观上减少对子女的期待。在思想上、精神上树立起不依赖子女的观念;在行动上养成并形成一种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来完成老年生活中的各项任务的习惯,逐步形成一种自养和老伴间的互养的方式。同时,全社会要努力创造条件为提高老年人自养能力提供各种制度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社会化服务。
(三)完善农村养老机构,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完善社会福利院。一是扩大福利院规模。通过以政府投入为主,广泛吸纳社会公益资金的方式,兴建公益性质的社会福利院,充实全县福利院数量。为农村留守老人留足床位,鼓励农村留守老人进入福利院养老。二是提高服务质量。将护理院与福利院结合起来,增加福利院医疗护理服务功能,使日常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心理疏导、医疗卫生常识教育常态化。
合理规划幸福院。一是在人口聚集区兴建幸福院。对于人口居住较集中地区,建立幸福院,使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生活有了活动场地。二是合理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对于在建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鼓励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留守老人购买,并给予一定优惠。将居住偏远的农村留守老人按照意愿集中起来,参加幸福院组织的活动,不仅解决了偏远乡(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销售不出的困境,而且充分发挥了幸福院作用。
新建民办养老机构。一是充分利用政策优惠,鼓励社会资本新建民办公益性养老机构,壮大养老机构队伍。可依据今年颁布的《陕西省民办公益性养老机构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给予社会资本兴建养老机构资金支持。二是倡导民间资本建立半公益性养老机构,实行企业管理模式,政府给予大幅度政策优惠。
(四)创新居家养老模式,凝聚互助养老合力
探索子女托管,对于子女长期在外又无力照料的农村留守老人,子女可出钱购买服务,由村委会、亲属、朋友、邻里或养老第三方组织承担其日间照料。
提倡互助养老,留守老人可与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拼家养老,闲暇时间开展一些娱乐活动。
完善政策扶助,由基层政府负责定期对留守老人进行基本健康检查,明确包村干部和村常设干部帮扶留守老人责任,实行一帮多的结对子帮扶。
鼓励志愿服务,动员社会力量不定期对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走访照料,随时掌握留守老人的情况。有条件的地区可成立志愿者服务小组,由政府给予一定补贴,定期上门服务;以村老年协会为龙头,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用活房屋土地政策,拓宽养老资金渠道
探索以房养老模式。202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随着政策推进,山区农村在条件成熟时,也可探索实施。
建立土地养老基金。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等,就为加快农村土地、林地等流转、抵押、担保提供了可能。可以将通过流转、抵押、担保获取的资金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基金,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配套,规范管理,专人专款,专项用于农村留守老人。
(六)巧用新型媒体平台,营造尊老爱老氛围
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年轻人与网络等新媒体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以网络为主的社交平台、网络游戏、影视音乐等新媒体,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已经常态化,通过新媒介向他们灌输养老敬老意识极具潜力。相关的政府组织、养老机构等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定期发布敬老孝老的相关信息。同时可以发起一些网络互动活动,如敬老照片墙(把对自己父辈、祖辈的照片发到网络上)、孝老微电影(反映老年人生活的精短记录片)、尊老小游戏(向网民征求开发尊老小游戏的创意)等,对于优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既可以展示年轻人的天赋,又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养老意识。
(七)建立健全养老法规,维护养老双边权益
目前我国关于养老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特别是随着第三方养老机构的兴起,相关法律基本空白。这些养老机构由于没有针对性的法律保障,很多问题难以解决,社会对第三方养老机构争议很大。因此,急需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用于规范第三方养老组织的行为,同时更好地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12篇】关于县农村老党员工作调研报告
我县现有农村老党员821名(指年龄60周岁以上),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4%。随着时间推移,农村老党员数还将逐年增加(我县农村党员55岁至59岁共有319名,这部分人也将逐步进入老党员行列)。农村老党员虽然在农村总人口数所占比例不高,但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必须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地方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老党员的现状
1、政治边缘化。全县共有595名村党支部委员,其中老党员13名,占2.18%,共有627名村委会成员,其中老党员10名,占1.59%。老党员在村两委干部中所占网的比例非常低,他们在村级治保调解、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任职非常少。而现任村级组织在决定村内重大事务时,考虑到他们年事已高,一般不征求或者不采纳老党员的意见和建议,许多老党员在党员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上一般较少发表观点,大多附和随从,在农村中起不到先锋模范作用。
2、生活贫困化。农村老党员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多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文化程度低,年轻时在人民公社大集体劳动,只掌握农业生产简单技能;改革开放后已步入中年,既承担养家糊口重任,大多又在村级组织领导岗位任职,很少外出务工经商,经济上一般没有积累。受历史原因制约,农村缺乏养老保险保障资金,他们子女大多没有固定收入,生活不富裕,拿不出很多资金赡养他们。上年纪的老党员很少外出务工经商,只能在农村从事原有的简单劳动,收入低,有的甚至根本无收入,还长年生病,生活清苦。
3、情感冷落化。农村老党员年轻时大多是村干部,甚至是主要干部,村民群众遇事找他们解决,村内大小事由他们拍板决定,上级领导到村想到见到的首先是他们,他们是村内焦点核心人物。而现在除了党内活动或过节日受上级党组织慰问外,已是“门庭冷落”,加之大部分子女常年外出务工经商,不能享受“子孙绕膝,其乐无穷”的亲情,只能身影相伴,孤苦伶仃。美好历史与冷酷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4、负担加重化。一些老党员子女外出务工经商,土地和山林耕种和管理的任务由他们来落实,劳动强度大。有的还要承担照看留守在家小孩的监护任务,同时一部分老党员还负有照顾老伴的义务,承受农事和家事的双重压力。
5、医疗缺乏化。目前,乡镇一级医疗卫生院受各方面因素制约,普遍缺医少药,少数乡镇甚至没有卫生医疗机构。村级卫生室不健全,医务人员大多是赤脚医生出身,没有受过正规学校教育,医疗技术差,设备简单陈旧,去县城治疗交通不便,往往耽误治疗最佳时间。同时,高昂的医疗费也吓倒了老党员治病的念头,一些困难老党员得了重病怪病就不去治疗,忍受病魔的煎熬。目前,政府虽然推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一定程度改善了农村就医条件,但报销比例低,难以解决老党员医疗保障问题。
二、解决农村老党员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提高做好农村老党员工作的认识。认识和把握农村老党员的角色定位,不仅是对农村老党员这一特殊群体的感情问题和态度问题,更是做好新世纪农村老党员工作的关键。农村老党员在年轻时多是农村的优秀分子,相当部分还是村干部,是农村领袖人物,农村老党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当地社会发展和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功不可没。现在他们老了,经济来源枯竭,许多人的基本生活靠子女供养,甚至党费也得由子女支付。年龄老化是生理规律使然,有其必然性,但党员年龄老化并不意味着党员政治、思想、心理、情感的衰退,大多数老党员还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忠实地履行党员义务,支持党支部工作,积极参与村中事务,热情做群众工作,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尽自己所能,自觉地实践“xxxx”重要思想。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农村老党员的角色定位,轻视或者忽视了农村老党员工作,就会影响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效果,进而削弱党在农村的工作基础和战斗力。 党的xx届四中全会强调:“要特别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党员,下岗失业中的党员,生活困难的党员和老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当前,地方党委和政府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工作重视不够,关爱意识不强,关爱措施不够到位,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比如:当前农村相应建立了城乡最低保障制度、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制度、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但没有农村老党员生活保障制度和基本的人文关怀。做好关爱农村老党员工作,对老党员的生存状况、人格尊严、生产、生活条件以应有的关爱,这不仅仅是赡养爱护老人的问题,也关系到树立党的形象和威信,关系到巩固党在农村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关系到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大问题。地方各级领导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要把关心爱护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党员工作真正列入到日常议程,作为一个重点和长期的工作抓实抓好。
2、加大宣传做好农村老党员工作的力度。地方各级党组织要利用报刊、会议,特别是在“七一”党的纪念日,广泛宣传农村老党员在年青时期为党和人民作贡献的事迹,广泛宣传农村老党员在年迈后洁身自保、发挥余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立新功的事迹,在年度评选优秀(先进)工作中老党员要安排一定的比例;同时要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保障法》、《中国共产党党员保障条例》。使关爱老党员、保障老党员合法权益能深入人心,并转化为自觉行为,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尊重农村老党员的良好氛围,地方各级党组织要更好地制定落实关爱农村老党员制度,实现组织、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机制,切实给农村老党员以更多的人文关怀。
3、发挥好农村老党员作用。从我县乃至各地情况反馈来看,凡是农村老党员作用发挥好的,村“两委”关系就比较协调,村风、民风就比较正,基层组织工作开展得就比较扎实,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比较强;反之,党组织的战斗力则比较弱,村中问题也比较多。因此,要信任老党员,充分发挥农村老党员的经验优势、威信优势、联系群众广泛的优势、善于做组织协调和宣传教育工作的优势,使他们在农村社会事务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是开展设岗定责活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老党员设置参政议政、民意收集、村组事务财务监督、治安维护、老年活动等岗位。二是成立村组民主理事会,发挥老党员参政议政作用。组织他们参与村务管理,对村级经济发展规划、财务管理、公益事业、重点项目等重大事宜提出意见、建议,为现任村组干部当好参谋。三是建立政策宣传和社情民意反馈渠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引导群众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及时向乡、村反映群众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协助解决,维护农村稳定。四是实行新老结对,发挥传帮带作用。采取“一帮一”、“一帮几”的方式,组织资历深、精力足的老村干部、老党员与新任干部、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结成对子,传授工作经验,加强思想教育,促进健康成长。
4、培育产业增加农村老党员收入。农村老党员尽管年龄已超过60岁,但大多具有一定劳动能力,适应强度不大的劳动。为了增加他们的收入,应积极引导发展适应当地实际的产业,如朱村乡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户均茶叶发展近5亩,且经济效益好,许多老党员从事茶叶种植、管理、采摘等农业生产,从中得到了较好收益,年收入达到4000-5000元。如果每个乡镇都培育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那么,不仅能给老党员提供经济收入的渠道,改善老党员经济条件,又能充实丰富晚年生活。各欠发达乡镇党委、政府在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时,对一些发展农业条件好、交通方便又有较好自然资源的村,还应做好市场调查,制定和培育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农业加工龙头企业,给农村老党员创造生产就业条件。 5、建立机制落实关怀措施。一是建立定期走访制度。除在“七一”、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广泛开展慰问困难党员、老党员活动外,平时,各级党组织按照组织隶属关系,对老党员坚持做到“五必访”,即:生病住院或亡故时必访;家庭受灾或发生意外时必访;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必访;有较大思想情绪或有意见建议时必访;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时必访。二是谈心谈话制度。县委组织部、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的领导和干部与农村老党员结对子,通过电话交谈、接访日、走访慰问等形式,共同搭建沟通平台,开展分层党内谈心谈话制度,帮助老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尤其要解除他们的思想困惑和心中苦闷,增加党组织对老党员心灵上的关怀。三是落实帮扶资金。采取“党费提一点,财政拨一点,党员干部捐一点”的办法,建立关爱基金。给予农村老党员落实定期生活补贴,补贴标准原则上要高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标准。同时开展“送温暖”活动,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的领导在老党员生病及入党日期要上门慰问,赠送慰问金。四是建立“1+1”结对帮扶制度。建立本村年轻党员村干部与老党员的“1+1”联系制度,定期走访慰问,及早发现他们在生产、生活当中碰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五是建立医疗救治制度。医疗部门要广泛开展“送医送药”下乡活动,为农村老党员免费体检,宣传保健知识,防患于未然,还要完善农村合作医疗机制,适当提高老党员门诊费、医疗费的报销比例和降低起付标准,即使生病也能得到及时的医治。六是丰富老党员的业余生活。近年来省、市、县三级加大对村级集体办公场所的建设,要充分发挥村级办公场所多功能作用,尤其是电教设备和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使老党员在劳动之余有“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场所。
【第13篇】我县农村远程教育工作的调研报告
我县农村远程教育工作的调研报告
我县农村远程教育工作的调研报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已经从建管并重阶段转入集中力量抓学用和资源开发阶段,终端站点的管理维护和学用活动开展直接影响到远教工作的大局,我们组织专人对全县远教站点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采取问卷调查、群众座谈、现场查看等方式对6个站点进行了重点解剖。按照不同的建点类型随机抽样,选择了学校站点2个,分别是张公中心小学和涔南乡文家完小,建在村部的站点2个,分别是大坪乡东岳村和如东乡驰马岗村,建在农户的1个,即闸口乡花园湾居委会,建在乡镇站所的1个,即雷公塔镇涔北村。
一、当前全县远教工作的现状分析从调研的情况分析,当前全县远教工作呈现出四个方面的良好态势。
1、群众对远教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度比较高。在重点解剖的6个站点中,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130多份,回收有效问卷119份,组织群众座谈6次,参加座谈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共计38人,走访群众21户。
据统计,所有被调查对象都知道村里正在开展远程教育;认为中央开展远程教育非常有用的占95.8;对远程教育兴趣很浓的占80.8。这说明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对远程教育这一新鲜事物已经基本接受,而且非常欢迎。
2、站点学用活动开展基本正常。学用活动的开展情况是此次调研的重点。
问卷统计显示,经常参加远程教育的群众占80,偶尔参加的占16.7;认为远程教育对自己来说已经有了效果的占31.7,认为是自己致富好帮手的占60.8;参加远教学用活动10次以上的占83.3,参加6-9次的占15。我们认真查看了各站点的学用记录、计划制度等文字资料,并深入到学用基地了解实际情况,张公中心小学作为全县的示范性村校站点,重点采取分组学习和结对帮扶的方式开展学用,效果十分明显,涌现出了花卉栽培大户陈高清、生猪养殖大户丁才华、机车维修乡土专家黄明贵等一大批远教学用标兵,有效地带动了周边群众参加远程教育的兴趣和致富积极性。
3、站点管理及运行情况基本达标。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各终端站点的设备运行基本正常,故障发生率与排除率基本持平,其中有5个站点的操作员都能单独排除一些常见的故障,管理制度也比较严格,能够保证干部群众的正常学习。
大坪乡东岳村站点建在要村部,村党支部对远程教育和非常重视,坚持“以制度管人,以干部管站”的管理机制,在完善县远教办统一制定的四项基本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村实际建立了“远教学用活动季度通报制度”,即每季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时向群众通报村里的远教学用情况,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收集群众的学习需求和对远教工作的意见建议,这一办法很好的体现了党员干部和群众在远教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用活动的开展。雷公塔镇涔北村站点是与镇水电站联建共享的,水电站发挥干部的技术优势为村里党员干部开展培训,对终端设备搞好日常维护,自站点建成以来还未出现过一次因设备故障影响学习的情况。
4、站点效益的发挥比较充分。各站点基本上都能按照县远教办和乡镇党委的安排,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参加学习培训,较好的发挥了终端站点的综合效益。
在今年年初的村支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如东乡驰马岗村、盐井镇和平居委会、闸口乡花园村都利用远教设备进行了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其中驰马岗村还利用电脑软件进行了公开计票,让群众大开眼届。两个学校站点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帮助所在村党支部搞好技术培训,查询市场信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东岳村在发挥站点功能上注重“两化”,一是实现了村级办公自动化。将村里的公务文件、资料报表等全部用电脑打印,由站点操作员负责将村里的计划生育统计表和会计帐目等逐步存入电脑硬盘,使用专门的电子财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方便群众进行查询和监督,真正做到了村务和财务公开。
二是做到了学习服务人性化。村党支部把远程教育作为服务群众的一种先进手段,要求村支两委干部都做远教工作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倾听干部群众的学习需求,随时收集有助于远教学习的资料,为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学习内容。
村妇女主任每个月都召集育龄妇女到站点进行妇幼保健、计生政策、妇科疾病防治知识的学习,还将准妈妈们召集起来学习新婚、孕期、产后保健常识,以及对新生儿常见疾病防治等知识。
二、目前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远教工作开展两年多来,我们总结出了不少的工作经验,但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和困难。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目前主要有四个方面做得不够,需要努力改进和提高。
1、远教培训的普及不够,群众的接受水平有待提高。在此次调研的群众座谈中,我们发现远教工作虽然已经开展两年多,但仍有部分群众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远教工作过于超前,与当前农村现状不符,还有3的人没有参加过学习,有15.8的人认为远教对自己没有什么作用。
分析原因主要是农村群众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新事物的接受水平各不相 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远教技术骨干的培训力度,结合实际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群众的学用兴趣,提高他们的接受水平。
2、站点运行的保障不够,管理机制的完善有待提高。如何保证终端站点长久运行是我们在试点工作中探讨的重点问题之一,通过此次调研,我们总结出了目前制约站点正常运行的三个主要因素。
一是运行经费难保障。重点解剖的6个站点中有4个存在不同程度的经费保障问题。
闸口乡花园湾居委会站点建在党员大户孙圣军家,属于一期宽带上网的站点,无村办企业。试点工作第一年,村里在经济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筹措了640元上网费、200元的电费,但是第二年由于种种原因就只能暂时采取外借和干部自筹的方式勉强维持。
二是设备维护难度大。由于我县站点分布线长面广,各地环境差异较大,不便于统一安排使用和维护。
同时维护力量有限,反应不迅速,目前商家并未按照市委远教办规定成立技术力量充足的专业维护队伍,虽然有一两名技术员采取打游击的方式轮流作业,却远远无法满足维护要求。三是培训力量不充实。
为保证大学生志愿者离开后各乡镇远教工作力量不减,我们及时选配了一批素质过硬的年轻干部担任远教专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部分乡镇还存在“专干不专,技术不硬”的现象,少数乡镇的远教专干因为业务知识不足、工作精力不够或者自身水平有限等原因,还不能真正担负起操作员技术培训、终端设备维护和教学资源开发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这些因素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亟待克服和改进的。
3、资源开发的力度不够,教学内容适应性有待提高。群众座谈和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认为当前远教学习内容丰富,对生产生活帮助很大的只占72,是因为学习内容对自己有吸引力才参加远教学习的只占65。
这说明目前教学资源开发工作的力度不够,内容的适应性和吸引力还有待提高,我们应该尽量开发基层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教学内容,积极引进群众最需要的、最能见到效果的优质课件,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资源开发,努力充实县级远教资源库。
4、站点功能的拓展不够,综合效率的发挥有待提高。远教终端站点不仅能对农村党员干部开展学习培训,同时还具有很多相关的功能,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站点都只停留在组织集中学习和电脑培训。
所调研的6个站点中,只有张公中心小学和雷公塔涔北村站点在村级换届选举和党员春训中运用了远教设备,其它几个站点还没有在拓展功能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站点的综合效率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建议采取的对策及措施
1、加大操作技术培训力度。为把操作员培训工作抓落实抓具体,可以从这些方面去着手。
一是明确专干抓。针对志愿者走后乡镇没有从事远教工作的专职人员这一状况,应该给各乡镇配备一名远教专干,由县远教办组织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经考核合格后由组织部下文任命,主要负责培训村级操作员和乡镇远教方面的日常事务。
二是包村干部抓。由包村干部负责组织所包村的党员干部参加技术培训,督促他们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并把此项工作作为考核包村干部的一项内容。
三是鼓励教师协助抓。充分利用教育战线的师资力量,鼓励乡镇中小学电脑教师在假期协助乡镇搞好操作员培训。
四是组织志愿者帮助抓。由团县委组织具备一定电脑操作基础的青年志愿者,利用节假日下到各远教点开展义务培训活动。
2、加大运行经费的统筹力度。确保各个站点正常运行,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
目前维护费和上网费都是采取各点自主筹措、自主支配的方式,远教部门无法对各个站点进行有效监管,不能保证站点每年开通宽带网、设备随时运行正常,因此可否由县、乡财政对运行经费进行统筹,然后由县、乡远教部门及时地落实各项工作,合理地支配运行经费。
3、加大办点示范力度。远教工作面大内容广,做到各个站点齐头并进、各项工作全面落实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最好采取办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来开展此项工作。首先是从典型推介入手。
随着远教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类个人典型和集体典型就会不断涌现出来,要充分发挥这些典型的示范作用,广泛开展宣传。其次是从模式推广入手。
远教站点类型较多,它们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运行及管理模式,要将其中一些先进的模式及时地大面推广。
4、建立教学资源交流平台。拥有适用、高效的教学资源,是从事远教工作的一个必备条件。
而现有的一些教学资源往往与党员干部们的需求有些脱节。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教学资源需求交流平台。
远教部门应该通过调研、网上征询等各种方式收集基层所需求的课件类型,然后结合他们的要求开发出新的教学资源或将已有资源加以改进。
5、县、乡成立应急小分队,提高设备维护效益。实践证明,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对于学用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并直接影响到学用活动的开展和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
但正常耗损和设备障碍又是经常发生,因此县、乡两级应成立设备维护应急小分队,对于一般性障碍就由乡级应急分队负责受理,他们不能解决的上报后由县级应急分队处理。
【第14篇】县农村的市场专题调研报告
为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在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更好指导农村市场工作。根据《湖南省商务厅关于开展农村市场专题调研的通知》(湘商建设〔20**〕87号)精神,我局高度重视,组织专人对全县农村市场开展专题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xx县农村市场现状
我县的农村市场建设始于1980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历程,农村市场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市场开办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投资趋势。到2022年底,全县39个乡镇(场)中有农村市场14个,群众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12个,尚有13个乡镇(场)无场无市。2022年在建的农村市场有4个,目前现有的农村市场中,利福塔和五道水等市场一些农村市场经营状况良好,基本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同时,xx县农村市场建设力度仍然不够,总体来看是“先天发育不足,后天发展不够”。建设水平高低不一、建设规模大小不一、综合效益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且存在诸多问题。市场设施简陋、功能不全、辐射半径小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不大,马路市场占的比重还相当大。概而言之,有以下四种情形:
(一)有市无场。受资金、场地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乡镇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集贸市场,而当地群众又有逢集的习惯,于是群众自发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以马路两侧为依靠的交易场所,每逢早市,整个马路两侧被当地群众和周边商贩所占据,各自搭建摊位和简陋棚台,形成“马路市场”,如岩屋口等乡镇就是如此。马路市场伴马路而存,不仅严重影响到了当地的交通,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占用街道公路作为场地来兴市,交通不畅卫生差、形象不佳管理乱,农村消费安全难以保障。
(二)有场无市。受市场建设前期缺乏科学论证、选址不当、管理和服务跟不上、部分商贩和群众不愿交纳市场设施费、当地政府引导不够等多种因素影响,虽然建成了市场,但大部分门面及摊位出现空置现象,集贸市场完全没派上用场,形同摆设。蔬菜、肉食、百货、水果等摊点依然常年占据公路两侧,导致出现“有场无市、市场分离”的尴尬局面,朱家台社区、马合口等市场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此种情况。
(三)有场有市。澧源大市场、竹叶坪、利福塔等集贸市场经过几年来的运作与发展,综合效益有目共睹。有场有市,改善了当地群众的消费环境,拓展了农村消费空间,并通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激活了当地的农村经济。
(四)无市无场。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群众居住分散的部分乡镇依然处于“无市无场”的境地,几乎是被市场遗忘的角落。如淋溪河、西莲、白石等乡镇。
二、xx县农村市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市场建设资金短缺,投入到农村市场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不畅。这是影响当前农村市场建设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市场资金需要量较大,这对于财政状况普遍紧张的乡镇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县财政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对农村市场建设投入也非常有限。因此,许多乡镇政府虽然认识到了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却力不从心,拿不出钱来建市场。二是农村市场属于半公益或者说是准公益性的项目,投入大,收益小,而且回收投资时间长,投资难以收回,依靠社会投资或者引进外商投资的难度较大。
(二)选址不当,布局不合理,部分市场有“场”无“市”。 目前全县有的乡镇集贸市场长期处于“空壳”状态,虽然盖了房子,圈了地,建了摊位,但场内没有经销活动的人流,成了有名无实的空架子。究其原因,除农村市场的规划布局建设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缺少政府的引导和规划外,也不排除选址不理想、难以启动发展的原因。
(三)重建轻管,脏、乱、差现象较为严重。一是市场业主对市场经营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村市场设施如何无所谓,只要市场有人来,能产生效益就可以了,没必要掏腰包来改善基础设施。二是保洁不到位。市场垃圾随意堆放,卫生状况极差。三是管理人员少,制度不到位。对乱占道、乱设摊缺少有效的管理和教育,致使有的市场摊位成了仓库,货物堆放过多,又不够整齐,影响市场的总体经营环境。
(四)缺少有特色的专业化农村市场,富具特色的农副产品无市可入。目前,桑植农村市场普遍为综合性的低层次的农副产品和日杂市场,市场建设大众化,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市场却不多,辐射能力较弱。xx县富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很多,如:桥自湾的梨子和西瓜、蹇家坡的中华圣桃及油茶、瑞塔铺的碰柑、官地坪的烤烟乌桕、西莲的茶叶、沙塔坪的花生等等,但是这些农作物在当地却没有专门的市场提供销售平台,仅依靠农户自行经营,自行储藏或者销售。大宗的农作物与经济作物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销售以及仓储等。从而导致经济效益不高甚至不能发挥其可观的经济效益。
(五)对农村市场建设的重视不够。县、乡两级政府对于农村市场建设认识尚不够重视,没有很好地研究农村市场的建设条件、布局、培育及管理规律,有意无意忽视了农村市场建设,听任其自生自灭。部分农村市场想建未建,或者建了却又无人进场,都是一拖数年不着急,无人来算经济账。
三、加快农村市场建设的对策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重市”。要将农村市场建设放在扩大民生、创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中来加以认识。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将其列入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中,从服务“三农”宗旨出发,下大力气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二)科学规划、注重特色,合理“建市”。农村市场是小城镇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科学合理地规划好农村市场不但有利于其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小城镇的快速有序发展。因此,农村市场的规划应综合考虑区位、交通、地形地势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合理布局,不能盲目改造。各地应根据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商业传统、交通通讯条件和周围市场分布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注重长远利益,注重有特色的专业化市场的建设,各乡镇(场)在农村市场改造建设的过程中,要在综合比较和优选的基础上,注意发挥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把农村市场有步骤、谨慎地改造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农村市场。扩大市场的交易半径,增强市场的辐射力,如:在桥自湾、蹇家坡、瑞塔铺建立以水果销售和存储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市场;在官地坪、八大公山建立以烤烟、药材等以经济作物为主要销售、存储、采购的专业市场等。在新建农村市场时,要根据现实的集贸市场建设经验教训,加强科学规划与论证,避免走弯路,如五道水镇计划将市场与农村客运站建设合二为一建设,借南来北往的人流带动物流动起来、活起来,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路。通过市场的广泛流通,促成农产品进得去、销得出,扩大农民所产的农产品的市场销量,最终达到建成一处市场,带活一方经济的目的。
(三)寻求合作、多方融资,大力“扶市”。面对目前农村市场建设改造资金困难的难题,要调动各方面投资农村市场建设的积极性,增加市场建设资金来源的渠道。县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的农村市场建设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扶持,在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扶持1--2个农村市场的建设。但农村市场的建设不可能单单依靠政府,更多的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要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将招商引资与加快农村市场建设两相结合起来,创新投资的渠道与形式,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的市场建设原则,采取政府引导、大力吸引民间投资的模式,投资改造、新建集贸市场。因此,应该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并出台相关的改革配套措施,在土地审批、工商登记、财税减免等方面特事特办,解决农村市场建设过程中在某些环节上“卡壳”的问题,乡镇一级则要积极争取农村市场建设方面的立项,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个人、集体、国家、外商多方投资一齐上,合资、合作、股份一齐搞,多渠道筹集市场建设资金。另外,市场建设应引入市场机制,下大力气挖掘市场潜力,提高资金回报率,形成良性循环格局。
(四)科学运营,力促繁荣,设法“活市”。市场能否繁荣,关键在运营。对“空壳”市场,要组织人员会诊,想方设法起死回生;对正在建设的市场,要坚持“边筑巢边引凤”的原则,采取优惠政策,吸引购销者进场入市,可以先粗放、再引导,后规范,加大扶持力度,放水养鱼,使其逐步发展壮大,不可贪图近利,因小失大。
(五)创新思路、完善制度,认真“管市”。建立、完善农村市场管理体系。一是乡镇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提高自身的监管执法水平,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农村市场的日常监管,对市场行为进行规范,对市场中的违法行为予以处罚和纠正,为市场建设进行长期科学的规划,指导市场的宏观发展。县市场服务中心和市场投资管理主体要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服务力度,不断完善市场设施。市场内经营户要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采取成立经营者自律组织(如个协)等方式,加强行业自律,管好市场,确保农村消费安全。同时,各级政府要以人为本,把握农民心理,建立兼容并存的多层次市场格局,从马路市场到农村市场,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盟店到连锁大型超市,一定时期内都应允许其存在,既不盲目取缔马路市场,但也要强力推进农村市场的建设步伐。
包括“赶场”在内的传统的马路市场,其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足以证明其存在的理由。要通过农村市场的不断建设、完善和发展来抢占马路市场份额,以新来压旧,力争后来居上,逐步解决以路(街)为市的问题。二是要逐步完善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保证进货渠道的合法,创建安全的消费环境,改变市场内商品渠道不清的情况,对农产品市场上销售要经过严格的检查检疫,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生活健康等问题。
【第15篇】某县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xx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 描绘出了我国农村改革的新蓝图。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xx县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为此,笔者先后深入xx多乡xx村等20余个村及相关农村企业、涉农部门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调查研究、座谈访问等形式,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xx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xx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县幅员面积4356平方公里。县境内最低海拔1790米,最高海拔5286米,全县总人口5.8万余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上,农业人口达5万人。由于历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约,xx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xx县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xx年,全县预计完成生产总值3. 9亿元,同比减少28.9%;预计完成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92元,比上年增加276元;粮食预计总产15207吨,比计划减少783吨。由于地震影响比上年均有所减少,但从长远看我县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整体素质不高、稳定增收渠道难、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xx县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自然条件恶劣、农牧业基础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差。xx县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干旱、洪灾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其中又以旱灾最为严重,春旱、夏旱、伏旱时常交替发生。全县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另外,由于农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区,山高坡陡,土壤贫瘠,肥力低下,虽然xx年完成5000亩基本农田改造,但农业生产条件仍然较差。xx年通过大力实施交通通畅、通达工程建设,完成通村公路55条496公里,农村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由于地震破坏影响,造成部分农村机耕道通畅能力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牧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牧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牧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xx县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牧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沙石多乡昌德村共有农户39户,人口171人,xx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805元,xx年在州党史办的倾力帮扶下,该村实施以“改厕、改圈、改水、改路、改厨,建太阳能、建院坝、建垃圾处理点”为内容的高半山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工作,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和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村民种植莲花白60亩、大黄22亩、木香100亩、试种秦艽0.5亩、柴胡2亩、早实核桃60亩;此外,积极争取资金5万余元修建村活动室,为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当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增加260元,农牧民增收效果明显。与此同时,四美沟村的大白菜、红岩乡的洋葱已经在成都、南充等市场享有盛誉。但是,全县有特色的基地规模不大,目前的结构调整普遍局限于规模扩大,品种更新,布局调整等水平和层次上,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科技含量不高,农民对新品种缺乏新的种植技术,尤其是在产品包装、运输上缺乏先进的理念。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市场销售信息把握不灵,曾经出现过农民等莲花白、洋葱价格最后遭遇滞销的情况。
二、对加快xx县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xx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我县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按照州委九届七次全会的部署,我县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牧民定居行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确定了到xx年农村工作目标: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81亿元,年均增长4%;年粮食总播面稳定在1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万吨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5752万元,年递增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现代农牧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草场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努力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牧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草场管理制度,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在9.6万亩。三是建立和完善农牧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牧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牧)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制度。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加大农牧业信贷投入,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农牧业信贷规模,提高农牧业信贷比重,增加金融服务产品。从信贷总量、担保、利率、期限、服务等方面对农牧业产业恢复重建给予大力支持。放宽担保条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牧业发展道路。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牧业。利用xx独特的自然优势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脱毒薯、优质生猪等特色产业和反季节蔬菜、特早实核桃、优质晚熟桃、豆薯荞、本地山鸡、道地中药材等,打造一批精品农牧业和知名品牌,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在适宜区域发展特色水果0.2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2万亩;在宜粮生产区推广优质小麦1.5万亩、优质青稞2万亩、优质玉米1万亩、优质豆类2万亩、优质脱毒马铃薯2万亩、优质荞麦1万亩等粮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区发展以木香、柴胡、大黄、秦艽为主的道地中药材xx亩,为农民致富开辟新财源。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着力打造生猪产业,大力发展圈养山羊和小家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栏达到8.5万头(只)。积极发展特色林产业,重点发展特早实核桃4000亩,加快发展后续产业。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 在沙石多乡、芦花镇、色尔古乡、知木林乡、卡龙镇以及旅游沿线发展“农家乐”、“藏家乐”50余家,开辟田(果)园观光体验、藏羌餐饮、摄影、购物等,建设一批生态、民俗、红色、休闲旅游项目,并以农(藏)家乐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及其它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实现人均旅游收入达100元以上。同时,带动餐饮娱乐、观光购物、交通物流的发展,拓宽农村增收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级服务站点,构建以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牧业科研、示范教育、供销合作社、专业大户和涉农(牧)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牧业基层技术服务体系和生产经营服务体系。走产供销、产加销一体化、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路子,不断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牧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牧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着力整理重建地震受损耕地、受损农田水利灌溉渠系、尽快恢复高产稳产农田,xx将恢复改造受损土地1500亩。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恢复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000亩。积极开展中低产田土改造和永久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在灾后恢复重建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优先实施农村公路恢复重建,完成村内损毁道路、机耕道、牧道、林区道路的恢复重建。大力加强通信干线网和移动基站的恢复重建,优先做好农村公众通信网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推进网络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农村通信服务水平和灾备应急能力,逐步实现城乡网络信息共享。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加强地震灾害、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完善处置预案,增强灾害处置能力和农牧民避灾自救能力。加强防洪、抗旱设施和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抗灾保障能力,提高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落实安全标准和责任。
(五)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牧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逐步提高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和结构,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教师资格准入制、竞争上岗制、新聘教师合同制和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制。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以县卫生医疗机构为龙头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挖掘以“卡斯达温”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积极开展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农村生活新方式。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县农村调研报告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