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调研报告 >

生态旅游调研报告多篇

发布时间:2023-06-13 14:58:49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导语:生态旅游调研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生态旅游调研报告多篇

【第1篇】***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_____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为了更好地发掘、培育和推出我县有特色和亮点并具发展潜力的项目,根据州文化体制改革领导组《关于开展文化产业特色项目专项调研、规划及报告的通知》要求,我县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调研组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到河西镇、旅游局、石门关景区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形成了《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报告》,以供参考。

一、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指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就是生态旅游,我们可以从九寨沟、香格里拉、张家界等景区对旅客产生巨大吸引力的事例可知,生态旅游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旅游业的主题,石门关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石门关生态状况决定了必需发展生态旅游的主题,_____全县1957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除去水域、房屋、道路以及悬崖、山石等土地外,96.97%的土地上都有草木植被,其中:森林、灌丛、草坡等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2.2%,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7.2%,而石门关的植被保存得最好,森林比较茂密,处于横断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区,植物区系复杂多样,为众多特有植物的分布与分化(变异)中心。生态旅游最原始的含义是森林旅游,可见,石门关得天独厚的生态状况为石门关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优越基础。

第二,石门关处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苍山西坡之中,山势雄伟,观光效果较好,是天然的生态植物园,拥有各种植物200多科,2000多属,近万种。由于历史原因,交通阻塞,人烟稀少,使石门关纵深处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许多地方至今人迹未至,实乃生态旅游的理想环境。

第三,石门关人文景观丰富,有距今3000多年的苍山崖画,始建于明代的福国寺、玉皇阁等。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白族学者李元阳也曾到过这里,并在《徐霞客游记》和《游石门山记》中均有记载。

第四,石门关在古代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要冲,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必经之地。如今,随着320国道及大漾二级公路相继建成及投入使用,石门关距州府大理市仅21公里,仅需30分钟即可到达。

第五_____作为“中国核桃之乡”,据统计境内核桃树共有24.86万亩,248.6万株,在石门关景区就有0.72万亩,5.1万株(包括光明村、金牛村)。如此众多的核桃资源为石门关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二、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承载物,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发的重要依托。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近几年来在石门关共投入300多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景区公路、游路、栈道、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

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共投资420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旅游度假村、石门竹园、光明核桃生态园(农家乐)等一批项目,使石门关的接待能力得到改善。 随着旅游业的投入不断加大,石门关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到石门关旅游的中外游客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今天的7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00万元(截止2002年),占全县gdp的比重达1.05%以上。

三、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石门关景区的硬件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石门关景区的一些矛盾渐渐显现出来,其主要矛盾是:一是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二是规划不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配套差;三是管理机构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缺

【第2篇】关于发展生态旅游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了加快_____区旅游村建设进度,我们围绕_____区建设旅游村基础条件和发展前景、存在问题,以及如何整体推进全区旅游村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旅游村建设的现状

(一)农家乐迅速发展成为旅游村建设重要支撑。_____区农家乐自2001年十一旅游黄金周在瀛湖镇湖心村兴起以来,先后辐射到玉岚乡、南溪乡、流水镇、吉河镇、新城办、江北办、迎风乡、县河乡、五里镇、恒口镇等乡镇、办事处,基本形成了瀛湖周边湖畔农家乐,黄洋河、吉河沿岸田园农家乐,香溪洞周边近郊农家乐,月河川道庭院式农家乐等发展模式,为旅游村建设创造了基础。旅游村建设也为整合和提升农家乐发展开辟了新路子。延伸阅读:县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情况调研报告(各地对农家乐的定义不尽统一,但基本意思相近: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等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优势,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等服务的经营实体。简单来说,农家乐就是为周边地区市民提供吃、住、玩服务的休闲场所)

(二)景区周边环境日趋优化为旅游村建设创造发展空间。随着瀛湖、香溪洞、毛坝田园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主要景区的道路、绿化、景点建设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有效地拓展了以景区自然景观为依托的农家乐的发展空间,为提升农家乐档次、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村,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三)统筹城乡一体化促进旅游村建设。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扶贫、农业、水利、交通、环卫等部门投入项目资金,加快了旅游村水、电、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7.18洪灾后,各涉旅乡镇、办事处结合灾后重建工作,采取建设旅游社区、打造农家乐集群等措施,将旅游村建设纳入乡镇统筹发展规划,着力改变村容村貌,使建设旅游村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改变。

(四)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为旅游村开辟新的客源市场。自西康高速公路通车后,_____旅游交通大格局优势凸显。随着西康、襄渝、阳安三条铁路复线,十堰至天水(陕西安康段)、包头至茂名(陕西安康段)、北京至昆明(陕西安康段)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安康机场迁建,构建快捷高效的安康交通枢纽,西安、武汉、重庆、成都等大中型城市进入安康三小时生态旅游经济圈。届时,以陕南风情特色为主体的_____乡村旅游独具魅力,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_____乡村旅游客源仅以城区居民为一线消费群体的局面。

二、旅游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三个认识误区。调研中发现,大多数乡镇认为旅游村就是以一个行政村为单位;认为旅游村建设就是农家乐经营户的档次提升;认为旅游村规划就是建成一条路、房子两边盖的发展模式。产生这三个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全面地理解旅游村建设环境生态化、居住文明化、餐饮风味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五化)标准,对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规模发展效应认识不足,尚未系统的、全方位的考虑旅游村建设中的具体事宜。

(二)缺乏观赏性景观和参与性旅游消费支撑。当前,全区旅游村建设仅以农家乐为主体。由于农家乐自身发展缺乏观赏性景观和参与性旅游消费项目支撑,导致旅游村以吃(农家饭)、麻(打麻将)为主要消费内容,表现出旅游档次低、消费单一性、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

(三)人力资源不足。突出表现在,乡镇机构改革后,原有的旅游办撤销,乡镇现有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均为兼职人员,旅游村建设工作人力明显不足。此外,缺少懂旅游、爱旅游、有见解的旅游管理人才,旅游村建设工作中缺乏创意性的建设思路。

(四)资金缺乏依然是瓶颈。当前,仅仅依靠扶贫、农业、水利、交通、环卫等部门投入项目资金建设旅游村水、电、路、环卫等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单一,投资额度有限,投入资金明显不足。

(五)工作考核机制尚未建立。旅游村建设工作未纳入年度专项考核,旅游工作质量竞争机制还没有建立。

三、几点建议

(一)政府主导、打造景观

借鉴成都五朵金花等外地旅游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政府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对旅游村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绿化、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规划、统一建设,力求达到城市化、现代化、集约化。按照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办法,实施民居景观化,突出规模发展的整体形象。特别是要依托自然资源,实施景观打造,建设观赏性和参与性较强的环境元素,营造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入驻经营,走政府搭台、业主唱戏的路子。延伸阅读:乡镇乡村旅游工作调研报告精选(为了掌握大量的一手、二手资料,研究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我们成立了有分管的副乡长为组长的旅游调研工作小组,为调研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调整规划、打造主题

按照规模发展、不同区域打造不同主题和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适当调整旅游村布点规划。具体地说,以黄洋河为纽带,整合迎风乡、县河乡乡村旅游资源,融合已建成的毛坝田园、牛蹄岭解放战争遗址、迎风袁台清代古建筑等基本元素,以走进田园品位乡村为主题,建设新毛坝田园以新城办木竹桥村为核心,沿袭首届东药王殿寿文化节的影响力,将东药王殿旅游开发纳入其中,着力打造乡村长寿文化整合瀛湖镇湖心村、洞桥村和玉岚乡桥兴村、清泉村等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的行政村,打造湖畔渔家主题;流水镇窑头村以打造古镇人家为主题,展现陕南古镇特色。四个板块打造的四大主题,均以亲近自然放飞心情为主线,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有机统一。

(三)产业联动、健全要素

以旅游村为核心,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挥建设区域内,运输业、种植业、产品零售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馆业等相关产业优势,完善服务,丰富产品,最大限度的延长游客消费链条。比如,瀛湖周边有果树、有茶叶、有渔业资源,除了推出摘果子、看采茶、垂钓等参与性旅游活动外,可以深加工果品、茶叶、鱼产品等,满足游客购物需求。还可利用瀛湖山青水美的资源优势,开辟农家写生基地,增添地域性文化氛围;黄洋河沿岸群众擅长制作盆景和根雕,可以将其发展壮大成为传统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赋予其艺术内涵,为游客增强旅游文化气息,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实现以旅富农。

(四)创新模式、科学发展

鼓励成立蔬菜种植协会、林果种植协会、畜禽养殖协会、农家乐旅游协会等与旅游行业密切相关的群众性协作组织,村委会以专业协会为载体,协会带动经营户,经营户相互协作,建立经营户+专业协会+村委会的管理模式,汇集专业协会优势因素服务于旅游,实现行业准入、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方面自我规范,共同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发展。

(五)储备土地、规模开发

用活土地流转配套政策,储备一批乡村旅游规模开发用地;采用适度土地补偿或土地入股方式,将土地资源集约化经营,专门用于大型旅游项目建设;避免农家乐小规模、低档次、零星式经营。一方面要从旅游村建设规划入手,严格限定土地用途。另一方面要把好入口关,对于投资额度小、规模小、缺少特色的乡村旅游建设项目予以限制。

(六)企业运作、联手促销

采用股份制形式,整合旅游村经营优势,适时组建旅游公司;围绕主题特色,准确定位客源,创新宣传渠道,统一对旅游村进行整体形象策划和包装;积极参与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评选,打造对外整体形象名片着力构建旅游公司与旅行社利益共同体,健全科学的利益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旅行社主动宣传推介旅游村的能动性,建立稳定的乡村旅游客源市场,逐步走出一条乡村旅游品牌化的路子。

【第3篇】关于彩色林业及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

摘 要:xx年,南澳县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全县围绕多色彩、多层次、多树种、多功能的海岛生态型“彩色林业”发展思路,构筑全岛点、线、面相结合的造林绿化模式。通过对南澳的实地考察及对当地相关部门的采访,特别是对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深入考察,在本论文中,我们详细介绍并分析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相关情况,探讨南澳岛走生态型“彩色林业”发展路子过程中应该肯定的地方及存在的不足,并对南澳森林旅游的发展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黄花山 生态旅游森林景观 彩色林业

1.前言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超出自然旅游范围,特别强调环境保护,同时获得经济利益。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相比,它在管理方式上以自然景观第一取代了旅客第一;在经济目标的追求上以价值导向代替了价格导向,同时以适宜的利润与持续维护环境资源的价值代替了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在正面影响方面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融合代替了仅仅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推广生态旅游,可以减轻森林旅游业的负面环境效益,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世界各国在制定自己的经济发展规划时,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把生态旅游业考虑进去。因此生态旅游十分热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既是旅游目的地开发的新探索,又是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旅游目的地开发的时代要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xx年,南澳县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全县围绕多色彩、多层次、多树种、多功能的海岛生态型“彩色林业”发展思路,构筑全岛点、线、面相结合的造林绿化模式,以海岛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和城镇绿化为点,环岛路、中岛路的道路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带为线,水库库区涵养林改造,困难地带种植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全面铺开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绿色通道和生物防火林带等4个林业工程建设。几年来,南澳县完成水源涵养林改造2万亩,套种各种乡土阔叶树种170万株,沿海第一重山防护林带1.2万亩,完成200多公里绿色通道建设,营造生物防火林带9公里,新建公共绿地4处、面积7.8万平方米。

南澳县将造林绿化工作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大力推进山区综合开发,鼓励和引导群众科学种植龙眼、芒果、荔枝、橄榄、茶叶等经济林。目前,全县茶果种植面积超过万亩,建立了后花园宋茶、青澳荔枝、深澳龙眼等多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海岛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路。而黄花山国家森林就是一个体现南澳彩色林业及生态旅游的典型例子。

通过我们对南澳生态型彩色林业的有关调研,探讨南澳岛走生态型“彩色林业”发展路子过程中应该肯定的地方及存在的不足,同时把调研结果向当地公布,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林业保护意识,减少对林业的伤害。

2.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基本情况

2.1森林公园的基本知识

2.1.1定义

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森林旅游与喜悦休闲,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森林地域。

森林公园是经过修整可供短期自由休假的森林,或是经过逐渐改造使它形成一定的景观系统和森林。森林公园是一个综合体,它具有建筑、疗养、林木经营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一种以保护为前提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和可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经营管理区域。在森林公园里可以自由休息,也可以进行森林浴等。

2.1.2规模

森林公园是在面积较大,具有一至多个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森林自然景观的地区建立的公园。建立森林公园的目的是保护其范围内的一切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并为人们游憩、疗养、避暑、文化娱乐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森林公园内的森林不得进行主伐,但可以进行卫生抚育采伐,以提高其观赏价值。

2.1.3环境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自然环境为依托,具有优美的景色和科学教育、游览休息价值的一定规模的地域、经科学保护和适度建设,为人们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和科学教育活动的特定场所。

2..2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概况

1992年国家林业部批准原黄花山林场为“海岛国家森林公园”(亦称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澳成了全国唯一拥有国家森林公园的海岛县,南澳海岛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的唯一海岛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南澳西半岛,距县城约4公里,交通方便。这里林深叶茂、山峭石奇、重峦叠嶂、云雾缥缈。公园春时面花吐艳、满山锦绣;秋季金风送爽,枫叶追似火;夏天雨水充沛,有高山“银流泻玉珠”之景。

公园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资源丰富。总面积2.06万亩,绿化率90%,绿化覆盖率90%。黄花山人工湖于1960年建成,是南澳最大水库。登高俯瞰,“高峡出平湖”壮观景象奔来眼底。由于山高林密,加上海洋调节作用,因而形成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公园拥有102科1400多种热带、亚热带植物,主要是马尾松,台湾相思树,及多种灌木、草本植物;林中还栖息着黄嘴白鹭、蟒蛇、三线闭壳龟等4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北回归线上一个绿色宝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

公园耸立着龙颈山、大尖山、西角山、鹰石山等海拔数百米以上山峰,均为奇特花岗石蛋地貌。其中鹰石山多奇石,近年斥资镌刻了沈鹏、王学仲、胡洁青等海内外众多书法家、名人真迹1千多幅,成为一座人文荟萃、翰墨腾芳的摩崖石刻公园。大尖山为汕头市辖区最高峰,海拔587米,山势陡崎,有“望远镜山”之称。登高远眺,城市风光与那郁郁葱葱的密林、重重叠叠冈峦高下相间浑然一体;在碧波万顷海面上,分布着大小诸多岛屿,如白玉镶翡翠,一派“远山时明灭”、“海外三澎小”壮观景色,使人顿置身仙幻奇境之中。

公园是一个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保健功能一体的生态型公园。有大尖揽胜、妈庙朝圣、烧烤、垂钓、实弹射击、农家风情、山林野趣等旅游项目。开辟宋大潭石刻、清长山尾炮台、鹰石山刻、知青旧址、南澳抗日纪念馆等人文景观。[4]

2.3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调研结果

2.3.1公园的用地概况[4]

表1: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用地平衡表

土地类型

面积(hm^2)

占总用地比例(%)

林地

595.57

85.36

风景游赏用地

27.16

3.89

居民社会用地

15.48

2.2,尽在好范文网范文网。

【第4篇】生态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xx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员令,强调“要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处于跨越发展、赶超进位历史节点的,必须抢抓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着力挖掘文化资源,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促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度融合,丰富生态旅游内涵,通过文化软实力提升生态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自治县人民政府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项目兴旅、品牌强旅、文化活旅,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谋划、来培育”的工作目标。

一、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㈠深化文化内涵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正逐步由满足“观光休闲”向享受“文化洗礼”方向转变,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文化逐渐成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和强力支撑,二者紧密结合,必定会实现互利双赢、共同繁荣。因此,要激起旅游者的旅游“冲动”,旅游目的地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提高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已经成为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因此,必须注重用文化的理念提升旅游业,深度挖掘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和生态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㈡文化旅游的交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现代旅游非常强调参与性,旅游者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一般观赏,更多地祈求融入旅游地的人文环境中,深度体验地域文化的“真、趣、味”。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既是旅游的载体,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窗口,是一个地方的“精神形象”。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得当地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进一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和接受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旅游的文化内涵开发,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㈢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的有效举措。旅游文化一般都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具有唯一性、差异性和独特性,很难模仿和复制。因此,独具魅力的文化差异,在旅游客源竞争中将处于优势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排它性”竞争能力,易于创造特色和名牌效应。可通过极具特色的文化,推出一系列人无我有的旅游文化活动,以独特的民俗风情、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去吸引外地游客,提高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综合竞争力。

二、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山川秀美、民风淳朴,这些都是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基础。

㈠“古文化”遗存底蕴厚重。的人类居住活动历史悠久,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民族民俗文物,历史文物及革命文物极为丰富。据初步统计,仅散存在民间的各类有征集收藏价值的文物近3万件,其中国家级文物17件,标本文物62件。汉土疆界碑、百顺桥碑、兴文塔、乃见天日坊、青龙寺碉堡、白溢寨土司帅府遗址、湘鄂西边区五县党代会会址、中国工农红军红四军军部旧址、渔洋关市苏维埃政府旧址、晚清渔洋关古民居建筑群被纳入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是文化的无价之宝。

㈡“生态文化”蕴涵丰厚。由山得名,森林覆盖率高达81%,位居全省县市区之首,被认定为第六批国家地质公园。境内国家4a级风景区柴埠溪大峡谷风景区以“幽峡百里、奇峰三千”而美名远扬;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3万余亩原始森林,珍稀动植物、原始生态令人神往,被称为“中国鸽子花的故乡”、“珍稀动植物基因库”,是世界“人与生物圈计划”组织保护地之一,即将成为华南虎野外放养地;白溢古寨的高山绝壁、土司遗迹、“世界之谜”暑天冰穴,给人无限神秘和向往,是国际洞穴联合会考察研究基地;名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色茶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丰富多彩。巍巍山,不仅养育了这方水土的居民,而且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些正是都市人的向往和追求。

㈢“民俗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歌谣、故事、传说、谚语原汁原味,充满机趣与智慧。“国宝”刘德培被授予中国民间文艺首届“山花奖”终身成就奖,位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首;竹枝词堪称文苑里的一朵奇葩,绚丽多姿;南曲、吹锣鼓、满堂音是久负盛名的“曲坛三枝花”;堪称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堂戏、柳子戏、傩戏、皮影戏既原始古朴,又极富表现力。此外,民间唐祭、南曲、撒叶儿荷、打溜子、薅草锣鼓先后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南曲、薅草锣鼓、打溜子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农民艺人简柏元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珍贵的民俗文化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传承。

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对策措施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生命源和推动力,旅游业提质增效靠的就是文化的力量,靠的就是不断增强文化内涵。旅游业的兴盛繁荣,关键在于将各类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㈠科学制定旅游文化发展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构建“ 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和部署,进一步深化对旅游形势的认识,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把各类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将打造成国内外知名,集旅游观光休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在规划时,对已建成的旅游景点,要注重文物资料搜集,丰富文化内容;对在建或拟建的旅游景点,要深挖文化内涵,进行深度开发;对列入规划的民间文化资源,要出台保护政策,严禁破坏原有风貌,鼓励恢复原有风格。

㈡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发展旅游文化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来对待,逐步健全机制,完善保护体系。一是设立专项资金对全县造诣较高的民间老艺人进行奖励和资助,使珍贵的民间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二是大力宣传优秀民间艺人的事迹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先进典型,举办民间文化艺术精品展示活动,在全县营造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三是鼓励支持教育部门把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知识编成乡土教材,将民间文化艺术欣赏和技艺训练引入中小学课堂,让珍贵的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

㈢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把各类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开发有机整合,提高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大力发展“农家乐”,挖掘、整理传统饮食文化,推出一批乡土菜肴;继续抓好民居改造工程,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风情小镇、风情村和风情街道,鼓励发展农民家庭旅馆,开发富有特色的采摘、垂钓、耕种等农事体验项目;对风景区内古树名木生活习性、生长规律、生存条件和功能作用精深研究,合力打造生态文化教育长廊;将民间艺人请进景区,举办文艺表演,集中展示木雕、竹编、刺绣、制茶等民间手工艺,满足游客体验生活、体验文化和求知求乐的愿望。

㈣加大生态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一是采取“自己办”的方式,重点利用“中国茶叶之乡”的优势,举办大型茶文化艺术节,让游客在领略神奇秀美风光的同时,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提高全县旅游文化品位。二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传媒记者新闻采风、拍摄旅游风光专题片,举办书画名家和文化名人现场创作、题诗作画、编写传说故事,努力提升旅游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三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参与各类大型民间文艺比赛,加强与外地旅游文化的沟通交流,有计划地推出一批具有历史文化韵味的图书、音像等宣传推介产品,扩大旅游文化的影响力。

【第5篇】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xx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员令,强调要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处于跨越发展、赶超进位历史节点的,必须抢抓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着力挖掘文化资源,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促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度融合,丰富生态旅游内涵,通过文化软实力提升生态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自治县人民政府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项目兴旅、品牌强旅、文化活旅,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谋划、来培育的工作目标。

一、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㈠深化文化内涵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正逐步由满足观光休闲向享受文化洗礼方向转变,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文化逐渐成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和强力支撑,二者紧密结合,必定会实现互利双赢、共同繁荣。因此,要激起旅游者的旅游冲动,旅游目的地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提高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已经成为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因此,必须注重用文化的理念提升旅游业,深度挖掘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和生态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㈡文化旅游的交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现代旅游非常强调参与性,旅游者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一般观赏,更多地祈求融入旅游地的人文环境中,深度体验地域文化的真、趣、味。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既是旅游的载体,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窗口,是一个地方的精神形象。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得当地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进一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和接受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旅游的文化内涵开发,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㈢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的有效举措。旅游文化一般都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具有唯一性、差异性和独特性,很难模仿和复制。因此,独具魅力的文化差异,在旅游客源竞争中将处于优势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排它性竞争能力,易于创造特色和名牌效应。可通过极具特色的文化,推出一系列人无我有的旅游文化活动,以独特的民俗风情、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去吸引外地游客,提高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综合竞争力。

二、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山川秀美、民风淳朴,这些都是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基础。

㈠古文化遗存底蕴厚重。的人类居住活动历史悠久,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民族民俗文物,历史文物及革命文物极为丰富。据初步统计,仅散存在民间的各类有征集收藏价值的文物近3万件,其中国家级文物17件,标本文物62件。汉土疆界碑、百顺桥碑、兴文塔、乃见天日坊、青龙寺碉堡、白溢寨土司帅府遗址、湘鄂西边区五县党代会会址、中国工农红军红四军军部旧址、渔洋关市苏维埃政府旧址、晚清渔洋关古民居建筑群被纳入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是文化的无价之宝。

㈡生态文化蕴涵丰厚。由山得名,森林覆盖率高达81%,位居全省县市区之首,被认定为第六批国家地质公园。境内国家4a级风景区柴埠溪大峡谷风景区以幽峡百里、奇峰三千而美名远扬;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3万余亩原始森林,珍稀动植物、原始生态令人神往,被称为中国鸽子花的故乡、珍稀动植物基因库,是世界人与生物圈计划组织保护地之一,即将成为华南虎野外放养地;白溢古寨的高山绝壁、土司遗迹、世界之谜暑天冰穴,给人无限神秘和向往,是国际洞穴联合会考察研究基地;名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色茶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丰富多彩。巍巍山,不仅养育了这方水土的居民,而且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些正是都市人的向往和追求。

㈢民俗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歌谣、故事、传说、谚语原汁原味,充满机趣与智慧。国宝刘德培被授予中国民间文艺首届山花奖终身成就奖,位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首;竹枝词堪称文苑里的一朵奇葩,绚丽多姿;南曲、吹锣鼓、满堂音是久负盛名的曲坛三枝花堪称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堂戏、柳子戏、傩戏、皮影戏既原始古朴,又极富表现力。此外,民间唐祭、南曲、撒叶儿荷、打溜子、薅草锣鼓先后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南曲、薅草锣鼓、打溜子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农民艺人简柏元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珍贵的民俗文化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传承。

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对策措施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生命源和推动力,旅游业提质增效靠的就是文化的力量,靠的就是不断增强文化内涵。旅游业的兴盛繁荣,关键在于将各类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㈠科学制定旅游文化发展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构建 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和部署,进一步深化对旅游形势的认识,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把各类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将打造成国内外知名,集旅游观光休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在规划时,对已建成的旅游景点,要注重文物资料搜集,丰富文化内容;对在建或拟建的旅游景点,要深挖文化内涵,进行深度开发;对列入规划的民间文化资源,要出台保护政策,严禁破坏原有风貌,鼓励恢复原有风格。

㈡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发展旅游文化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来对待,逐步健全机制,完善保护体系。一是设立专项资金对全县造诣较高的民间老艺人进行奖励和资助,使珍贵的民间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二是大力宣传优秀民间艺人的事迹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先进典型,举办民间文化艺术精品展示活动,在全县营造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三是鼓励支持教育部门把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知识编成乡土教材,将民间文化艺术欣赏和技艺训练引入中小学课堂,让珍贵的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

㈢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把各类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开发有机整合,提高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大力发展农家乐,挖掘、整理传统饮食文化,推出一批乡土菜肴;继续抓好民居改造工程,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风情小镇、风情村和风情街道,鼓励发展农民家庭旅馆,开发富有特色的采摘、垂钓、耕种等农事体验项目;对风景区内古树名木生活习性、生长规律、生存条件和功能作用精深研究,合力打造生态文化教育长廊;将民间艺人请进景区,举办文艺表演,集中展示木雕、竹编、刺绣、制茶等民间手工艺,满足游客体验生活、体验文化和求知求乐的愿望。

㈣加大生态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一是采取自己办的方式,重点利用中国茶叶之乡的优势,举办大型茶文化艺术节,让游客在领略神奇秀美风光的同时,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提高全县旅游文化品位。二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传媒记者新闻采风、拍摄旅游风光专题片,举办书画名家和文化名人现场创作、题诗作画、编写传说故事,努力提升旅游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三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参与各类大型民间文艺比赛,加强与外地旅游文化的沟通交流,有计划地推出一批具有历史文化韵味的图书、音像等宣传推介产品,扩大旅游文化的影响力。

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范文

【第6篇】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调研报告范文

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调研报告应该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按照局里统一部署,陈清亮副局长率领赴宝鸡调研组先后深入xx市xx县、xx县、xx县、xx县、xx区、xx区及高新区等七个县(区)和xx市文化旅游建设开发管委会,就开发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工作开展调查研究。调研情况如下:

一、xx市秦岭生态旅游发展情况和取得的经验

秦岭横亘xx市6个县区56个乡镇。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旅游名市的思路,依托秦岭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景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总体发展情况

目前,全市依据秦岭资源发展的a级景区有11个。其中4a级景区2个(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xx县凤凰湖景区),3a级景区7个(红河谷森林公园、青峰峡森林公园、钓鱼台风景区、鸡峰山景区、古大散关景区、嘉陵江源头景区、灵官峡景区),2a级旅游景区2个(炎帝陵景区、黄柏塬生态景区)。有森林公园10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4个、市级3个。在xx市区和秦岭北麓还建有中华石鼓园、茵香河休闲旅游区、燃灯寺、xx县紫柏山景区等。加之以法门寺、五丈原、青铜器博物馆等为代表的人文旅游景区和以秦岭北麓农家乐为代表的农业休闲旅游点,初步构成了xx市秦岭人文生态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二)人文生态资源情况

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宝鸡是历史上周文化、秦文化的发祥地,又是秦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融地,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与饮食文化。佛教圣地法门寺享誉世界。古三国遗迹五丈原、陈仓道、褒斜道,西周谋略家姜子牙隐居地钓鱼台,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炎帝陵等历史文化古迹在国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两当兵变遗址、双石铺工合运动遗址及宝成铁路修建地灵官峡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最古老的民族羌族的故里遗存着丰富的民族习俗。宝鸡独特的饮食文化和民俗手工艺品已创出品牌。

生态旅游资源十分富集。秦岭是陕西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重要区域。在宝鸡境内,有太白山、紫柏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柏塬、牛尾河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黄柏塬自然保护区内有茂密的原始森林,舒爽宜人的气候环境,清流跌宕的溪水流泉等自然景观。秦岭主峰太白山属于典型的第四季冰川,极具地质学意义。其植物物种极其丰富,随海拔变化而变化。位于xx县的鳌山,是陕西第二高峰,动植物种类繁多,石海遗迹遍布山坡,山间云雾缭绕,数户外运动爱好者的绝佳探险之地。秦岭宝鸡段共有峪道11个,其中6个具有旅游开发价值。西汤峪的温泉、太白山,赤峪的红河谷,斜峪的褒斜栈道及青峰峡,伐鱼峪的钓鱼台,茵香峪的鸡峰山,青姜峪的炎帝陵、大散关、嘉陵江源头、通天河等度假休闲景区已具备一定的接待能力。xx县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也将成为我省重要的生态农业观光区。

(三)宝鸡秦岭生态旅游发展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xx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旅游产业领导小组。以创建旅游示xx县为抓手,县委、县政府每年出台发展旅游工作的意见并进行任务分解,明确了项目建设、投融资管理、行业管理、宣传营销等工作职责,纳入年终考核。坚持一年一个新亮点、一年一个新看点,积极打造七彩xx县大秦岭的会客厅旅游品牌。实施212省道秦岭至县城段旅游产业带建设。开通了全省首家县区旅游专列和天天游旅游大巴。xx县突破军事安全区、自然保护区等多种因素制约,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走差异优化发展的路子,举全县之力,把生态休闲产业作为富民强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休闲产业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落实县级领导包抓机制和人大、政协调研机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列支生态休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宣传促销、项目建设和奖励扶持。xx县确定了打造秦岭国家公园核心区、建设一流省级重点示范镇、创建国家5a级生态旅游区、建设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太白山旅游区发展战略定位,坚持显山、露水、强区的开发建设理念,实施太白山一起拆迁。不断健全完善太白山管委会职能,建立了旅游区独立的财税管理体系和国土、工商、公安等政府机构。

2、积极开展融资招商,开发建设景区。xx市组建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由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管理,负责招商引资工作。建设了茵香河文化旅游区。该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高端居住、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xx县、太白、xx县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积极设立旅游发展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成果显著。xx县去年采取bt、信贷、基金等多种模式招商引资,合同资金29亿元,到位资金11.22亿元,去年新开工项目25个。 2022年,xx县先后引进北京万景、西部投资等知名公司投资建设黄柏塬、乡村度假公园等项目。xx县通过招商引资建设酒店等服务设施,极大地改善了旅游接待条件。

3、改善人居环境,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xx县着力打造凤凰湖景区,改善了县城的环境面貌。xx县坚持一街一景原则, 景在城中、城在林中,旅游地产开发悄然兴起。大量的游客和外来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消费市场,不仅实现了农民增收,也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存在的问题

1、旅游规划不健全,开发无序盲目。个别县(区)、景区至今未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景区建设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深度不够,缺乏差异性,旅游产品的同质化较为严重。

2、部分景区管理体制不顺。少数景区由企业和当地政府或由政府的不同部门共同管理,推诿扯皮时有发生。个别山岳型景区土地使用权和林地使用权不清,严重影响开发建设。一些景区周边乱搭乱建、环境较差。

3、旅游景区可进入行不强。部分重点景区之间没有连通道路,无法形成环线。一些景区连接交通主干道及游客聚集地的路况较差。

4、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合力。宣传促销形式较为单一,各自为战,有限的资金没有发挥效能。部分景区因经费等原因,无法开展宣传促销活动。

5、投入不足。由于融资能力较弱,旅游投入与开发资金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内生动力机制不完善,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因为资金短缺及投资商选择不严,一些旅游景区建设粗放、配套差,缺乏市场竞争力。旅游规划、宣传促销、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欠账较多。

6、旅游人才缺乏。xx市旅游规划策划、旅游资本运营人才极度缺乏。生态旅游景区大部分职工来自于林场。其旅游服务理念、服务技能较为欠缺。

以上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宝鸡生态旅游发展,应下力气尽快解决。

三、关于加快大秦岭宝鸡段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规划体系建设,指导秦岭北麓地区科学发展

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科学保障。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推进秦岭地区生态旅游产品合理布局,是大秦岭宝鸡段旅游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目前,省旅游局正在修改完善《大秦岭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该规划通过后,xx市应结合区位优势和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组织编制大秦岭区域节点规划,为秦岭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科学保障。太白山、青峰峡、黄柏塬、天台山等重点景区要进一步加大旅游区发展规划提升和完善,要加强旅游项目的策划和包装,科学确定景区的主题定位、功能定位,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产品。正确处理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利用旅游资源开发的成果为生态环境保护服务,实现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严格控制旅游强度和旅游区域,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承载性和可更新性。

(二)加强区域合作,促进旅游度假圈协调发展。

由省旅游局牵头,相关市、县(区)参与,共同搭建大秦岭生态旅游度假圈开发建设的跨区域平台。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打破行政界线,找准各自资源的互补性,避免重复开发建设。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信息互享、线路互建、宣传互动和组团互惠的发展格局。

(三)坚持特色发展,打造旅游精品

太白山、青峰峡、黄柏塬、天台山等资源特色鲜明,交通便利,有打造成国家4a、5a级旅游景区,国际一流旅游产品的潜力。xx市要推动秦岭区域旅游业大发展,必须从旅游产品建设入手,在项目的形象定位、品位展示、特色体现、环境营造等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开发集科考、探险、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参与性、复合型旅游产品,建设几个大的、富有特色的、能吸引国际、国内旅游者的旅游精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大力乡村旅游发展,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努力实现我省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景区通达水平

便捷的旅游景区通达能力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为了提升秦岭区域旅游通达水平,一是实施秦岭北麓景区畅通工程,完善环山旅游交通系统,提高现有关中环线到太白山景区道路等级;二是进一步完善旅游道路标识系统,在环山路收费站、公交站点、进山道路交叉点等各节点位置增加游客咨询和服务设施,在重要节点可设立 秦岭驿站和自驾车营地,为游客提供咨询、食宿等综合服务;三是优化现有环山旅游公交专线线路,增加站点,增加车辆数量和发车频度,并逐步延伸到五丈原景区。积极研究华山西安太白山法门寺乾陵西安城际旅游铁路建设。打通太白山周至老县城黄柏塬华阳旅游道路。

(五)创新体制机制,改进管理方式

体制机制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是旅游业发展的制度保障。秦岭宝鸡段旅游景区多由林业部门发展而来,正确处理部门、地方、企业和当地群众的利益关系,合并旅游、林业、水利、建设、文物等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逐步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景区管理委员会,实现旅游景区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管理权分离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通过太白山、青峰峡、黄柏塬等景区的标准化试点工作,进一步规范旅游服务,推动宝鸡地区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六)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

积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地方政府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秦岭地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和宣传促销等,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资旅游业;整合发改、交通、建设、财政、土地、林业、文物等多个部门资源,形成发展旅游业的合力;组建股份制旅游企业(公司),引导旅游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加强项目的策划包装,提高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水平。省旅游局应设立大秦岭度假圈发展激励机制,在研究项目资金及宣传促销经费上,向发展快、质量好、真抓实干的县(区)倾斜。

(七)创新方式,大力宣传秦岭人文生态旅游产品。

在做好常规宣传促销工作的基础上,省旅游局整合大秦岭相关市、县(区)及景区宣传网络,集中优势资源,推出度假圈品牌。进一步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充分利用电视、电影、网络、微博、微信,在国内外做好度假圈宣传促销工作。策划举办大秦岭国际摄影节等一批高品质节庆活动。出版一批适合自驾游、休闲游的旅游宣传品,在游客聚集地免费发放。协调省内新闻媒体,推出公益性秦岭旅游形象宣传。

(八)加强旅游示xx县创建工作,充分调动各区县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

旅游示xx县创建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对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临潼、xx县、华阴、黄陵、留坝、岚皋、商南等通过创建旅游示xx县工作,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典范。省旅游局在启动下一批示xx县创建工作时,应重点考虑度假圈内的县(区)。xx市要加大旅游示xx县的创建力度,发挥旅游示xx县的辐射带动作用,调动各方面发展旅游的积极性,推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九)做好度假圈人才资源开发工作

围绕提高人才素质、促进人才资源合理布局做好度假圈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以提升能力为突破口,统筹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旅游规划、营销、资本运营等专业技术人才和乡村旅游经营人才培训工作,有效提升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发展理念、经营水平和服务意识。建立和完善旅游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和开发机制,打造各类人才信息供需平台。积极聘请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充实景区、饭店管理干部队伍。采取挂任职等方式,加大度假圈内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交流,为度假圈建设做好人才支撑。

【第7篇】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调研报告

你们知道关于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调研报告应该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按照局党组的安排,省旅游局商洛调研组于2月25日至3月1日赴商洛开展建设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调研活动,调研组实地考察了牧户关旅游度假区、洛南老君山、山阳漫川古镇、月亮洞、镇安塔云山及柞水溶洞,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听取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商洛建设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的综合优势

1、生态资源优势

(1)商洛是秦岭的龙首之地,是秦岭中央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秦岭山区所具有的山地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等在商洛均有体现,形成了金丝峡、木王、牛背梁、天竺山等一批包含原始森林、峡谷段落、岩石洞穴、奇特象形山石、潭池瀑布等多种类型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景区;以丹江、金钱河为代表的水文景观等。商洛还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称,被誉为秦岭生态名城,中国核桃之乡。

(2)商洛森林覆盖率达66%,是一个天然氧吧,负氧离子充沛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是旅游者最佳的生态旅游度假胜地和养生保健场所。

2、文化资源优势

(1)历史上这里曾是京畿长安的东南门户,也是明清时代南北物资集散地。被誉为陕西东南的小上海,名镇众多、商贾云集、经济繁盛、文化丰富多样,是一片经济的沃野和文化的绿洲。商於古道,被称为与丝绸之路相对应的通往我国东南的文化之路和诗歌之路。

(2)商洛是全国著名的戏剧之乡。剧种有秦腔、花鼓、道情、二黄以及民间的山歌、号子等。

(3)商洛红色旅游资源富集。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先烈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在商洛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4)商洛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全区有古遗址古建筑等文物保护点1200多处,其中省以上文保单位20多处。洛南盆地旧石器地点群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东龙山夏商周遗址被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列为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洛河元扈山仓颉授书处摩岩石刻表明这里是文字的发祥之地。蓝关遗址、武关遗址、商鞅封邑遗址和闯王寨、生龙寨遗址、汉代的四皓墓、唐代的丰阳塔、宋代的商州城垣、金代的二郎庙、明代的商州城隍庙和龙山双塔、清代的会馆群等人文资源品质高。

3、区位优势

商洛是陕西省唯一一个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市区。地处大西北与东部经济联系的交通要道,在陕南三市中距西安最近,区位优势明显,随着西康、西合两条铁路和312国道运营以及西康、西合、西武三条高速公路的开通,交通条件将全面改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借势发展的条件更加优越。基本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公路为经纬,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

4、发展现状及优势

十一五以来,xx市委、市政府依托良好的秦岭生态环境,县县陆续通高速的交通区位优势,抢抓省委、省政府关注大秦岭、宣传大秦岭、开发大秦岭的历史机遇,适时提出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将商洛打造成为大秦岭最佳生态旅游基地的战略部署,从政府主导、产业规划布局、精品景区建设、品牌战略营销等方面强力推动实施。秦岭最美是商洛旅游形象和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高,生态旅游产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规模化、跨越式发展,商洛已经成为西安一小时经济圈和鄂豫陕地区的旅游热点城市,是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的重要节点。

20xx 年,全市共有对外开放旅游景区41家,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家,国家级地质公园2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3家,国家4a级景区3 家,3a级景区4家。有星级酒店22家,其中三星级酒店16家。有旅行社及旅行社分社20家。有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4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6个,特色旅游古镇3个,农家乐经营户1186户。2022年至今,全市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连续多年以超过50%的速度快速增长。20xx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 2288.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分别是2022年的19倍和42倍。旅游人数及综合收入在2022年、20xx年的横向评比连续跃居陕南三市之首。秦岭最佳生态旅游基地已初具规模,秦岭最美是商洛被评为最响亮旅游口号,商洛同西安、延安一起被全国网民评为陕西省旅游风向标城市。

目前,xx市、区县政府将旅游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五大产业之一,主要领导亲自抓旅游发展。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xx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旅游产业领导小组,明确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方向、目标,将旅游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市政府各相关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优势,主动融入旅游产业之中,有效推动了旅游产业发展。各区县政府大力推进,全市旅游大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商洛建设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均衡、交通仍受制约

xx市投入的旅游开发资金相对不足,项目融资渠道狭窄,招商引资吸引力不强,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开发水平不高,形成制约旅游上档升级的瓶颈。尤其表现在景区的硬件环境和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道路交通通畅性不强,整个旅游交通还没有形成环线。

2、旅游产品提升与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

商洛旅游虽取得长足进步,但是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深,众多优势文化旅游资源还未得到全面整合开发,娱乐、购物环节薄弱,地方特色不明显,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收入单一,综合效益不高;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旅游产业链条过短。虽有金丝峡等知名景区的影响,旅游依然处于点状开发,对于商洛整体旅游业的提升与优化没有发挥出更为积极的引领作用。

3、宣传营销联动作用不明显

商洛宣传促销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冷热不均,整体的带动作用不明显,核心景区对周边景点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市场定位和营销策划等相对薄弱,宣传营销没有发挥联动作用,轰动效应差,在西北及全国范围内知名度不是很高。

4、旅游标准化管理水平不高

旅游标准化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行业提升项目发展不平衡,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如旅游星级公厕建设工作;旅游信息咨询中心的提升改造;旅游宾馆、农家住宿提升工作缓慢。二是部分县(市)区示xx县工作推进不力。部分试点县(市)区工作仅停留在部署阶段,财政、人力等方面的支持不够。三是部分示范村没有形成规模。

5、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与休闲度假需求还不相适应

xx市旅游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人才引进渠道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旅游从业人员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整体素质良莠不齐,与倡导的人文生态旅游度假需求还不相适应。

三、商洛建设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的思路定位

在建设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背景下,商洛旅游业应依托自身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形成良好的发展局面。具体思路定位:

依托秦岭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以人文精神表现大秦岭,借文化积淀解读大秦岭,凭生态脊梁架构大秦岭,彰显商洛在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中具有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思路定位应以旅游产业园区化为发展理念,以山水为基础,文化为灵魂,项目为支撑,市场为引领,围绕打造秦岭最佳生态旅游基地和西安第二生活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引领、企业主体、项目支撑、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大区域旅游精品开发,打通旅游线路交通环线,拓展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做实秦岭最美是商洛根基,完善秦岭最美是商洛内涵,叫响秦岭最美是商洛旅游品牌,强力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四、对商洛在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建设中的发展对策建议

(1)整合商洛人文生态度假资源,以创建国家a级景区为着眼点,开发特色差异化休闲度假产品。

努力完成金丝峡5a创建工作,以牛背梁、天竺山通过4a评定为契机,整体提升景区管理、服务层次,不断增强景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启动柞水溶洞、丹江漂流4a级景区创建。加快柞水秦楚古道、山阳天竺山二期、月亮洞、洛南华山南区等项目建设步伐,确保山阳月亮洞、商南闯王寨按期开园。积极推进仙鹅湖生态度假区招商引资及准备工作,力争取得实质进展。构建生态系列差异化度假产品。

(2)加大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推进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产品高位提升。

以旅游产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层内的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实现产业链条延伸,产业效益提高,产品转型升级。可遵循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要求,推进大秦岭文化旅游实验区、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商南金丝峡旅游示范区、柞水牛背梁生态产业园、丹凤棣花文化旅游区建设,积极申报升级产业示范园区。

(3)加快旅游道路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秦岭东南、东北门户区建设。

抓住十二五期间xx市高速公路建设机遇,进一步打通四大国家森林公园及重点景区之间连接线,在形成区域精品旅游循环线路的基础上,努力打通陕南三市旅游高速公路,打造跨省精品旅游线路。结合自驾游、自助游快速发展趋势,积极推进进入秦岭东南、东北门户区的建设,做好自驾车营地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4)加快培育新的旅游业态,推出表现大秦岭人文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及系列旅游产品。

为了彰显大秦岭人文生态度假需求,除了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外,还应注入表现人文生态旅游度假的体、疗、修、悟等旅游新要素,适应旅游消费,培育新的旅游业态,如休闲度假经营综合体、旅游文化产业创意园等。鼓励开发符合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创造条件加强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市场推广,丰富旅游产品。

(5)以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和旅游特色名镇为契机,引导、规范旅游文化名街、名镇发展,促进度假圈内的乡村旅游、民俗旅游转型升级。

应切实加大乡村旅游工作的扶持和指导力度,充分用足用活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调动农业、扶贫、城建、水利、环保等部门和广大农户的积极性,将乡村旅游发展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片区产业扶贫和陕南移民搬迁相结合,同发展高效农业相结合,逐步引导全市乡村旅游向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欣赏、自助农庄、农业主题公园等多种旅游项目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产业带转变。

(6)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举办多类型的秦岭生态旅游节庆活动,彰显大秦岭人文生态品牌效应。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群众受益、永续利用的原则,继续办好秦岭生态旅游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商洛旅游文化产品和具有地方民族特色与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形成高品质的演艺节目,继续唱响秦岭最美是商洛的品牌。

(7)充分发挥红色旅游文化工程的积极作用。

大力推动大秦岭商洛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精品创作相结合,加强和艺术表演院团合作,打造反映地方红色文化的舞台艺术精品,丰富红色旅游产品,增强感染力、影响力。

(8)积极推进建设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的保障体系。

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多方协作,强化宣传秦岭最美是商洛旅游品牌;加强旅游标准化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大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健全旅游市场体系,推动旅游市场规范发展。

通过本次调研,希望能够对商洛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的发展规划、投资项目、扶持政策、宣传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指导,使之相互促进、彼此协调、综合配套。借助资金外力、人才外力、营销外力积极推进商洛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建立健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联合促销、全方位开拓客源市场的市场营销机制,促进商洛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建设。

【第8篇】生态旅游发展近况的调研报告

生态旅游是当前国内外旅游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它触及到天然生态情况、生物资源的维护和科学应用,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程度提高的表现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山区林业大乡的乡储藏着丰厚的生态旅游资源,但到当前为止尚没有获得充分的开拓和应用。当前,乡面对着参加 国家丛林公园的新的发展时机,如何进一步发扬乡优势,发掘山林水资源,保证生态休闲旅游疾速、健康发展,促使旅游资源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具体发扬和可持续应用。

一、该乡生态旅游近况

(一)乡情概略

乡地处县东南部,东与县接壤,南与县交界,北与镇相接,西与乡、林场毗连,距县城93公里,乡域面积156.14平方公里,地处雪峰山脉的中北部,境内峰恋崎岖,地形复杂。地貌轮廓自西向东倾斜,呈一狭长地带,器械长约70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地势最高点为,海拔1200多米。境内群山莽莽,溪流纵横。与县、县接壤的东南方屹立着连续串的高山,山君尖山海拔 1129.6米 , 海拔1141米, 海拔 1168.7米 。

(二)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

乡生态旅游资源丰厚。乡境内山高林密,绿海涛涛,有林地上积21多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84.7万m3,丛林掩盖率达92%,现还存有宝贵的原始次丛林。野生宝贵药材、珍稀动植物十分丰厚,珍稀动物12种;植物50种;珍稀树木10种;木王村有一株十三人才干合抱的近年古银杏,居全省本树种树龄的第一位,这里被称为“自然的动植物园”。首要林副产物有茶叶、板栗、茶油、桐油、喷鼻茹、竹笋干、黑木耳、核桃、棕片、柴炭等。地处偏远,民俗憨厚,地舆地位上的妨碍,无形中成了维护她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构成的古朴文明、生活方法免受外来文明对她冲击的自然樊篱,使之至今还保存着一些传统的生产方法和生活方法,是未受现代文明完全浸染的一块净土。这里民俗憨厚厚实,民风纯挚天然。自创的自娱自乐的群众文明生活良多,逢年过节常扮演一些自创的传统节目,譬如水对马、舞龙灯、跳篝火等。重山翠岭,茫茫林海,有万树争绿林海涛涛的“万林海”;天然界的巧夺天工培养了共同的天然景象“一线天”;十三人才干合抱的千年古银杏;还有“擂鼓尖”、“铁栏关象”、“将军岩”、“天门洞”、岩湾瀑布群等数不堪数。

(三)生态旅游发展近况

近年来,乡党委、县政府制订了“生态立乡、农业稳乡、林业强乡、旅游兴乡”的发展战略,在生态休闲旅游上花气力、下功夫。

1、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招商引资。乡党委、县政府经过约请电视台、摄影协会等来采风报道,提拔对外宣传形象,现已有多家旅游公司对发展我乡生态旅游有极大的投资兴致,省县表里多家游览社预备推出旅游线路,为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供应了很好的时机。

2、增强景区内基本设备建立。近年来,乡共投入资金近万万元,对景区公路进行了建筑,现已基本构成--的环形通道,一切景点已涵盖挪动旌旗灯号,完善了景区设备,已建成岩湾旅游招待中间,可还招待旅客近百人。

3、积极争夺参加国家丛林公园。借助申报国家丛林公园的时机,应用乡丛林资源丰厚的优势,现正积极争夺将乡全体归入丛林公园,以此拉动乡的生态休闲旅游财产的综合发展。

二、该乡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看法程度不高,发展观念滞后。据查询,我乡部分群众对生态休闲旅游看法程度不高,以为发展旅游与他们没有多大关系,对丛林资源无科学规划地采伐,形成生态资源遭到分歧水平的毁坏。我乡第三财产基本还处于萌芽阶段,即便曾经有的,在发展观念上严厉滞后,不克不及从原生态中去发掘出高档次、高层次服务财产。硬件设备功用不全,旅游线长,服务层次低,没有很好地因地而制宜,基本展示不出本身的特点和优势。

(二)发展规划尚小,资金投入不够,力度不大,一直处于“小打小闹”场面。旅游开拓不到位且短少新意,档次不高,方式单调,在游人心目中表现不出休闲烙印,因此短少竞争力和吸引力,构成不了财产规划。

(三)基本设备滞后。我乡基本设备遍及滞后,尚不能完全顺应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发展的要求。公路、电力和通信收集设备分明不足,境内公路路窄、坡陡、弯急,在节假期外埠自驾车、旅游大巴、汽车只要望路兴叹。景区通讯收集较差,输电近况不不变,常常给旅客以“不便利”,然后极大地制约了旅游开拓、应用和发展。

(四)不足一致规划。当前,我乡生态休闲旅游是自觉而兴的,因为没有一致规划,致使各景点各唱各的调,小打小闹,难以构成大天气。

(五)旅游产物的包装与促销不到位。旅游资源不等于旅游产物,旅游产物不等于旅游商品。依据国家旅游局计算,2003年以休闲、感触天然风景为主的旅游者占74.5%,文物事迹占5%左右。目前盛行的是崇尚天然的健康游,而我乡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中心的旅游符合当今的潮水,但我乡旅游业恰好在旅游资源变为产物上没有构成规划,产物变为商品上没有构成市场,特殊是在宣传、包装和促销方面没有顺应现代旅游消费需求的过硬的手段和办法,更谈不上听觉上的吸引力和视觉上的冲击力。

三、该乡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立足久远,规划先行。当前急需制订出乡生态休闲旅游发展的总体久远规划,在深化实践具体查询研讨的基本上,制订出便于治理、轻易操作的生态休闲旅游发展的将来规划。在今后的发展中,要不时完善规划,并严厉依照规划施行。

(二)坚持“生态立乡、旅游兴乡”的战略思想。在具体建立小康社会的历程中,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越来越高,集休闲、健康、揽胜、文娱为主题的生态休闲旅游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成短少的精神粮食。消费拉动是发展经济增进奏效最快的一种手段。我乡的旅游业要结实坚持“生态立乡、旅游兴乡”的战略思想,旅游财产是全社会的财产,抓旅游不只要抓旅游产物的开拓,并且要抓旅游商品的生产,不只要抓基本设备的更新革新,并且要抓服务功用的完善配套,只要如许,我乡旅游业的发展才干更好的创始出一片寰宇。

(三)加大集镇开拓力度。旅游业包括着吃、住、行、游、购、娱等六概略素,而我乡集镇规划较小,远远不克不及承载发展旅游业所需,现要借助建筑乡县政府综合办公楼的建立时机,带动集镇开拓,扩展集镇规划,将集镇建成集旅游、休闲、餐饮、购物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招待中间,加强乡的旅游招待才能。

(四)维护现有生态资源,参加国家丛林公园。乡丛林资源丰厚,要借助申报国家丛林公园的时机,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力度,促使维护好现有丛林资源,把“维护就是发展”的理念根植于群众心中,提高群众维护、发展生态资源认识,让大家支撑、关怀、参加、发展生态旅游财产。

(五)改善基本设备建立,加大宣传力度。一是改善道路通讯情况,尤其是加速建筑旅游景区的公路,扩、提常吉高速公路衔接官、杜、楠环形公路;迟滞好联接的省级公路,构成便利快捷安全的旅游交通收集。二是进一步扩展宣传思绪,充分应用有用宣传方法办法,并将生态休闲旅游开展下去,做大做好做强,也可采用实地旅游感触“湖南西南部后花圃”中的自然氧吧、生态王国、休闲农业之天然景光等,以游人带动游人,到达宣传方法多样化、宣传力度深化化、宣传结果激烈化。

(六)发掘文明底蕴,完成上档晋级。一个不足文明内在的旅游景点就像一个美丽女子或花瓶,看着美观,但总觉无味,一朝一夕还会发生审美委靡。有现成的文明内在,有待发掘。当前,可以从赤军经由等方面抓紧开拓相关“赤色文明产物”;从“太阳寺”悠长的历史底蕴和“一脚踏三市”综合风俗来开拓“寻跟问祖文明产物”;经过发扬水对马、舞龙灯、跳篝火等民族特征活动,吸引旅客眼球。

【第9篇】发展生态旅游村建设调研报告

发展生态旅游村建设调研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十分的重要,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展生态旅游村建设调研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为了加快xx区旅游村建设进度,我们围绕xx区建设旅游村基础条件和发展前景、存在问题,以及如何整体推进全区旅游村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旅游村建设的现状

(一)农家乐迅速发展成为旅游村建设“重要支撑”。xx区“农家乐”自xx年“十一”旅游黄金周在瀛湖镇湖心村兴起以来,先后辐射到玉岚乡、南溪乡、流水镇、吉河镇、新城办、江北办、迎风乡、县河乡、五里镇、恒口镇等乡镇、办事处,基本形成了瀛湖周边“湖畔农家乐”,黄洋河、吉河沿岸“田园农家乐”,香溪洞周边“近郊农家乐”,月河川道“庭院式农家乐”等发展模式,为旅游村建设创造了基础。旅游村建设也为整合和提升农家乐发展开辟了新路子。

(二)景区周边环境日趋优化为旅游村建设创造发展空间。随着瀛湖、香溪洞、毛坝田园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主要景区的道路、绿化、景点建设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有效地拓展了以景区自然景观为依托的农家乐的发展空间,为提升农家乐档次、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村,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三)统筹城乡一体化促进旅游村建设。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扶贫、农业、水利、交通、环卫等部门投入项目资金,加快了旅游村水、电、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78洪灾后,各涉旅乡镇、办事处结合灾后重建工作,采取建设旅游社区、打造农家乐集群等措施,将旅游村建设纳入乡镇统筹发展规划,着力改变村容村貌,使建设旅游村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改变。

(四)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为旅游村开辟新的客源市场。自西康高速公路通车后,xx旅游交通大格局优势凸显。随着西康、襄渝、阳安三条铁路复线,十堰至天水(陕西安康段)、包头至茂名(陕西安康段)、北京至昆明(陕西安康段)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安康机场迁建,构建快捷高效的安康交通枢纽,西安、武汉、重庆、成都等大中型城市进入安康三小时生态旅游经济圈。届时,以陕南风情特色为主体的xx乡村旅游独具魅力,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xx乡村旅游客源仅以城区居民为一线消费群体的局面。

二、旅游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三个认识误区”。调研中发现,大多数乡镇认为旅游村就是以一个行政村为单位;认为旅游村建设就是农家乐经营户的档次提升;认为旅游村规划就是“建成一条路、房子两边盖”的发展模式。产生这“三个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全面地理解旅游村建设“环境生态化、居住文明化、餐饮风味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五化)标准,对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规模发展效应认识不足,尚未系统的、全方位的考虑旅游村建设中的具体事宜。

(二)缺乏观赏性景观和参与性旅游消费支撑。当前,全区旅游村建设仅以农家乐为主体。由于农家乐自身发展缺乏观赏性景观和参与性旅游消费项目支撑,导致旅游村以“吃”(农家饭)、“麻”(打麻将)为主要消费内容,表现出旅游档次低、消费单一性、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

(三)人力资源不足。突出表现在,乡镇机构改革后,原有的旅游办撤销,乡镇现有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均为兼职人员,旅游村建设工作人力明显不足。此外,缺少懂旅游、爱旅游、有见解的旅游管理人才,旅游村建设工作中缺乏创意性的建设思路。

(四)资金缺乏依然是“瓶颈”。当前,仅仅依靠扶贫、农业、水利、交通、环卫等部门投入项目资金建设旅游村水、电、路、环卫等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单一,投资额度有限,投入资金明显不足。

(五)工作考核机制尚未建立。旅游村建设工作未纳入年度专项考核,旅游工作质量竞争机制还没有建立。

三、几点建议

(一)政府主导、打造景观

借鉴成都“五朵金花”等外地旅游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政府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对旅游村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绿化、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规划、统一建设,力求达到城市化、现代化、集约化。按照“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办法,实施民居景观化,突出规模发展的整体形象。特别是要依托自然资源,实施景观打造,建设观赏性和参与性较强的环境元素,营造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入驻经营,走“政府搭台、业主唱戏”的路子。

(二)调整规划、打造主题

按照“规模发展”、“不同区域打造不同主题”和“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适当调整旅游村布点规划。具体地说,以黄洋河为纽带,整合迎风乡、县河乡乡村旅游资源,融合已建成的毛坝田园、牛蹄岭解放战争遗址、迎风袁台清代古建筑等基本元素,以“走进田园·品位乡村”为主题,建设新“毛坝田园”;以新城办木竹桥村为核心,沿袭首届东药王殿寿文化节的影响力,将东药王殿旅游开发纳入其中,着力打造“乡村长寿文化”;整合瀛湖镇湖心村、洞桥村和玉岚乡桥兴村、清泉村等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的行政村,打造“湖畔渔家”主题;流水镇窑头村以打造“古镇人家”为主题,展现陕南古镇特色。四个板块打造的四大主题,均以“亲近自然·放飞心情”为主线,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有机统一。

(三)产业联动、健全要素

以旅游村为核心,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挥建设区域内,运输业、种植业、产品零售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馆业等相关产业优势,完善服务,丰富产品,最大限度的延长游客消费链条。比如,瀛湖周边有果树、有茶叶、有渔业资源,除了推出摘果子、看采茶、垂钓等参与性旅游活动外,可以深加工果品、茶叶、鱼产品等,满足游客购物需求。还可利用瀛湖山青水美的资源优势,开辟农家写生基地,增添地域性文化氛围;黄洋河沿岸群众擅长制作盆景和根雕,可以将其发展壮大成为传统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赋予其艺术内涵,为游客增强旅游文化气息,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实现以旅富农。

(四)创新模式、科学发展

鼓励成立蔬菜种植协会、林果种植协会、畜禽养殖协会、农家乐旅游协会等与旅游行业密切相关的群众性协作组织,村委会以专业协会为载体,协会带动经营户,经营户相互协作,建立经营户+专业协会+村委会的管理模式,汇集专业协会优势因素服务于旅游,实现行业准入、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方面自我规范,共同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发展。

(五)储备土地、规模开发

用活土地流转配套政策,储备一批乡村旅游规模开发用地;采用适度土地补偿或土地入股方式,将土地资源集约化经营,专门用于大型旅游项目建设;避免农家乐小规模、低档次、零星式经营。一方面要从旅游村建设规划入手,严格限定土地用途。另一方面要把好入口关,对于投资额度小、规模小、缺少特色的乡村旅游建设项目予以限制。

(六)企业运作、联手促销

采用股份制形式,整合旅游村经营优势,适时组建旅游公司;围绕主题特色,准确定位客源,创新宣传渠道,统一对旅游村进行整体形象策划和包装;积极参与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评选,打造对外整体形象“名片”;着力构建旅游公司与旅行社利益共同体,健全科学的利益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旅行社主动宣传推介旅游村的能动性,建立稳定的乡村旅游客源市场,逐步走出一条乡村旅游品牌化的路子。

【第10篇】关于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调研报告

按照局里统一部署,陈清亮副局长率领赴宝鸡调研组先后深入xx市xx县、xx县、xx县、xx县、xx区、xx区及高新区等七个县(区)和xx市文化旅游建设开发管委会,就开发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工作开展调查研究。调研情况如下:

一、xx市秦岭生态旅游发展情况和取得的经验

秦岭横亘xx市6个县区56个乡镇。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旅游名市的思路,依托秦岭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景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总体发展情况

目前,全市依据秦岭资源发展的a级景区有11个。其中4a级景区2个(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xx县凤凰湖景区),3a级景区7个(红河谷森林公园、青峰峡森林公园、钓鱼台风景区、鸡峰山景区、古大散关景区、嘉陵江源头景区、灵官峡景区),2a级旅游景区2个(炎帝陵景区、黄柏塬生态景区)。有森林公园10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4个、市级3个。在xx市区和秦岭北麓还建有中华石鼓园、茵香河休闲旅游区、燃灯寺、xx县紫柏山景区等。加之以法门寺、五丈原、青铜器博物馆等为代表的人文旅游景区和以秦岭北麓“农家乐”为代表的农业休闲旅游点,初步构成了xx市秦岭人文生态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二)人文生态资源情况

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宝鸡是历史上周文化、秦文化的发祥地,又是秦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融地,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与饮食文化。佛教圣地法门寺享誉世界。古三国遗迹五丈原、陈仓道、褒斜道,西周谋略家姜子牙隐居地钓鱼台,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炎帝陵等历史文化古迹在国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两当兵变遗址、双石铺工合运动遗址及宝成铁路修建地灵官峡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最古老的民族羌族的故里遗存着丰富的民族习俗。宝鸡独特的饮食文化和民俗手工艺品已创出品牌。

生态旅游资源十分富集。秦岭是陕西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重要区域。在宝鸡境内,有太白山、紫柏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柏塬、牛尾河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黄柏塬自然保护区内有茂密的原始森林,舒爽宜人的气候环境,清流跌宕的溪水流泉等自然景观。秦岭主峰太白山属于典型的第四季冰川,极具地质学意义。其植物物种极其丰富,随海拔变化而变化。位于xx县的鳌山,是陕西第二高峰,动植物种类繁多,石海遗迹遍布山坡,山间云雾缭绕,数户外运动爱好者的绝佳探险之地。秦岭宝鸡段共有峪道11个,其中6个具有旅游开发价值。西汤峪的温泉、太白山,赤峪的红河谷,斜峪的褒斜栈道及青峰峡,伐鱼峪的钓鱼台,茵香峪的鸡峰山,青姜峪的炎帝陵、大散关、嘉陵江源头、通天河等度假休闲景区已具备一定的接待能力。xx县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也将成为我省重要的生态农业观光区。

(三)宝鸡秦岭生态旅游发展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xx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旅游产业领导小组。以创建旅游示xx县为抓手,县委、县政府每年出台发展旅游工作的意见并进行任务分解,明确了项目建设、投融资管理、行业管理、宣传营销等工作职责,纳入年终考核。坚持一年一个新亮点、一年一个新看点,积极打造“七彩xx县——大秦岭的会客厅”旅游品牌。实施212省道秦岭至县城段旅游产业带建设。开通了全省首家县区旅游专列和“天天游”旅游大巴。xx县突破军事安全区、自然保护区等多种因素制约,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走差异优化发展的路子,举全县之力,把生态休闲产业作为富民强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休闲产业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落实县级领导包抓机制和人大、政协调研机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列支生态休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宣传促销、项目建设和奖励扶持。xx县确定了打造秦岭国家公园核心区、建设一流省级重点示范镇、创建国家5a级生态旅游区、建设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太白山旅游区发展战略定位,坚持“显山、露水、强区”的开发建设理念,实施太白山一起拆迁。不断健全完善太白山管委会职能,建立了旅游区独立的财税管理体系和国土、工商、公安等政府机构。

2、积极开展融资招商,开发建设景区。xx市组建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由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管理,负责招商引资工作。建设了茵香河文化旅游区。该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高端居住、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xx县、太白、xx县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积极设立旅游发展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成果显著。xx县去年采取bt、信贷、基金等多种模式招商引资,合同资金29亿元,到位资金11.22亿元,去年新开工项目25个。 xx年,xx县先后引进北京万景、西部投资等知名公司投资建设黄柏塬、乡村度假公园等项目。xx县通过招商引资建设酒店等服务设施,极大地改善了旅游接待条件。

3、改善人居环境,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xx县着力打造凤凰湖景区,改善了县城的环境面貌。xx县坚持“一街一景”原则, “景在城中、城在林中”,旅游地产开发悄然兴起。大量的游客和外来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消费市场,不仅实现了农民增收,也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存在的问题

1、旅游规划不健全,开发无序盲目。个别县(区)、景区至今未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景区建设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深度不够,缺乏差异性,旅游产品的同质化较为严重。

2、部分景区管理体制不顺。少数景区由企业和当地政府或由政府的不同部门共同管理,推诿扯皮时有发生。个别山岳型景区土地使用权和林地使用权不清,严重影响开发建设。一些景区周边乱搭乱建、环境较差。

3、旅游景区可进入行不强。部分重点景区之间没有连通道路,无法形成环线。一些景区连接交通主干道及游客聚集地的路况较差。

4、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合力。宣传促销形式较为单一,各自为战,有限的资金没有发挥效能。部分景区因经费等原因,无法开展宣传促销活动。

5、投入不足。由于融资能力较弱,旅游投入与开发资金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内生动力机制不完善,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因为资金短缺及投资商选择不严,一些旅游景区建设粗放、配套差,缺乏市场竞争力。旅游规划、宣传促销、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欠账较多。

6、旅游人才缺乏。xx市旅游规划策划、旅游资本运营人才极度缺乏。生态旅游景区大部分职工来自于林场。其旅游服务理念、服务技能较为欠缺。

以上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宝鸡生态旅游发展,应下力气尽快解决。

三、关于加快大秦岭宝鸡段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规划体系建设,指导秦岭北麓地区科学发展

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科学保障。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推进秦岭地区生态旅游产品合理布局,是大秦岭宝鸡段旅游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目前,省旅游局正在修改完善《大秦岭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该规划通过后,xx市应结合区位优势和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组织编制大秦岭区域节点规划,为秦岭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科学保障。太白山、青峰峡、黄柏塬、天台山等重点景区要进一步加大旅游区发展规划提升和完善,要加强旅游项目的策划和包装,科学确定景区的主题定位、功能定位,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产品。正确处理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利用旅游资源开发的成果为生态环境保护服务,实现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严格控制旅游强度和旅游区域,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承载性和可更新性。

(二)加强区域合作,促进旅游度假圈协调发展

由省旅游局牵头,相关市、县(区)参与,共同搭建大秦岭生态旅游度假圈开发建设的跨区域平台。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打破行政界线,找准各自资源的互补性,避免重复开发建设。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信息互享、线路互建、宣传互动和组团互惠的发展格局。

(三)坚持特色发展,打造旅游精品

太白山、青峰峡、黄柏塬、天台山等资源特色鲜明,交通便利,有打造成国家4a、5a级旅游景区,国际一流旅游产品的潜力。xx市要推动秦岭区域旅游业大发展,必须从旅游产品建设入手,在项目的形象定位、品位展示、特色体现、环境营造等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开发集科考、探险、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参与性、复合型旅游产品,建设几个大的、富有特色的、能吸引国际、国内旅游者的旅游精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大力乡村旅游发展,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努力实现我省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景区通达水平

便捷的旅游景区通达能力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为了提升秦岭区域旅游通达水平,一是实施秦岭北麓景区畅通工程,完善环山旅游交通系统,提高现有关中环线到太白山景区道路等级;二是进一步完善旅游道路标识系统,在环山路收费站、公交站点、进山道路交叉点等各节点位置增加游客咨询和服务设施,在重要节点可设立 “秦岭驿站”和自驾车营地,为游客提供咨询、食宿等综合服务;三是优化现有环山旅游公交专线线路,增加站点,增加车辆数量和发车频度,并逐步延伸到五丈原景区。积极研究华山——西安——太白山——法门寺——乾陵——西安城际旅游铁路建设。打通太白山——周至老县城——黄柏塬——华阳旅游道路。

(五)创新体制机制,改进管理方式

体制机制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是旅游业发展的制度保障。秦岭宝鸡段旅游景区多由林业部门发展而来,正确处理部门、地方、企业和当地群众的利益关系,合并旅游、林业、水利、建设、文物等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逐步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景区管理委员会”,实现旅游景区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管理权分离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通过太白山、青峰峡、黄柏塬等景区的标准化试点工作,进一步规范旅游服务,推动宝鸡地区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六)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

积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地方政府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秦岭地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和宣传促销等,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资旅游业;整合发改、交通、建设、财政、土地、林业、文物等多个部门资源,形成发展旅游业的合力;组建股份制旅游企业(公司),引导旅游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加强项目的策划包装,提高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水平。省旅游局应设立大秦岭度假圈发展激励机制,在研究项目资金及宣传促销经费上,向发展快、质量好、真抓实干的县(区)倾斜。

(七)创新方式,大力宣传秦岭人文生态旅游产品

在做好常规宣传促销工作的基础上,省旅游局整合大秦岭相关市、县(区)及景区宣传网络,集中优势资源,推出度假圈品牌。进一步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充分利用电视、电影、网络、微博、微信,在国内外做好度假圈宣传促销工作。策划举办大秦岭国际摄影节等一批高品质节庆活动。出版一批适合自驾游、休闲游的旅游宣传品,在游客聚集地免费发放。协调省内新闻媒体,推出公益性秦岭旅游形象宣传。

(八)加强旅游示xx县创建工作,充分调动各区县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

旅游示xx县创建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对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临潼、xx县、华阴、黄陵、留坝、岚皋、商南等通过创建旅游示xx县工作,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典范。省旅游局在启动下一批示xx县创建工作时,应重点考虑度假圈内的县(区)。xx市要加大旅游示xx县的创建力度,发挥旅游示xx县的辐射带动作用,调动各方面发展旅游的积极性,推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九)做好度假圈人才资源开发工作

围绕提高人才素质、促进人才资源合理布局做好度假圈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以提升能力为突破口,统筹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旅游规划、营销、资本运营等专业技术人才和乡村旅游经营人才培训工作,有效提升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发展理念、经营水平和服务意识。建立和完善旅游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和开发机制,打造各类人才信息供需平台。积极聘请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充实景区、饭店管理干部队伍。采取挂任职等方式,加大度假圈内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交流,为度假圈建设做好人才支撑。

【第11篇】发展生态旅游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为了加快xx区旅游村建设进度,我们围绕xx区建设旅游村基础条件和发展前景、存在问题,以及如何整体推进全区旅游村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旅游村建设的现状

(一)农家乐迅速发展成为旅游村建设“重要支撑”。xx区“农家乐”自xx年“十一”旅游黄金周在瀛湖镇湖心村兴起以来,先后辐射到玉岚乡、南溪乡、流水镇、吉河镇、新城办、江北办、迎风乡、县河乡、五里镇、恒口镇等乡镇、办事处,基本形成了瀛湖周边“湖畔农家乐”,黄洋河、吉河沿岸“田园农家乐”,香溪洞周边“近郊农家乐”,月河川道“庭院式农家乐”等发展模式,为旅游村建设创造了基础。旅游村建设也为整合和提升农家乐发展开辟了新路子。

(二)景区周边环境日趋优化为旅游村建设创造发展空间。随着瀛湖、香溪洞、毛坝田园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主要景区的道路、绿化、景点建设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有效地拓展了以景区自然景观为依托的农家乐的发展空间,为提升农家乐档次、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村,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三)统筹城乡一体化促进旅游村建设。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扶贫、农业、水利、交通、环卫等部门投入项目资金,加快了旅游村水、电、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78洪灾后,各涉旅乡镇、办事处结合灾后重建工作,采取建设旅游社区、打造农家乐集群等措施,将旅游村建设纳入乡镇统筹发展规划,着力改变村容村貌,使建设旅游村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改变。

(四)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为旅游村开辟新的客源市场。自西康高速公路通车后,xx旅游交通大格局优势凸显。随着西康、襄渝、阳安三条铁路复线,十堰至天水(陕西安康段)、包头至茂名(陕西安康段)、北京至昆明(陕西安康段)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安康机场迁建,构建快捷高效的安康交通枢纽,西安、武汉、重庆、成都等大中型城市进入安康三小时生态旅游经济圈。届时,以陕南风情特色为主体的xx乡村旅游独具魅力,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xx乡村旅游客源仅以城区居民为一线消费群体的局面。

二、旅游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三个认识误区”。调研中发现,大多数乡镇认为旅游村就是以一个行政村为单位;认为旅游村建设就是农家乐经营户的档次提升;认为旅游村规划就是“建成一条路、房子两边盖”的发展模式。产生这“三个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全面地理解旅游村建设“环境生态化、居住文明化、餐饮风味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五化)标准,对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规模发展效应认识不足,尚未系统的、全方位的考虑旅游村建设中的具体事宜。

(二)缺乏观赏性景观和参与性旅游消费支撑。当前,全区旅游村建设仅以农家乐为主体。由于农家乐自身发展缺乏观赏性景观和参与性旅游消费项目支撑,导致旅游村以“吃”(农家饭)、“麻”(打麻将)为主要消费内容,表现出旅游档次低、消费单一性、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

(三)人力资源不足。突出表现在,乡镇机构改革后,原有的旅游办撤销,乡镇现有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均为兼职人员,旅游村建设工作人力明显不足。此外,缺少懂旅游、爱旅游、有见解的旅游管理人才,旅游村建设工作中缺乏创意性的建设思路。

(四)资金缺乏依然是“瓶颈”。当前,仅仅依靠扶贫、农业、水利、交通、环卫等部门投入项目资金建设旅游村水、电、路、环卫等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单一,投资额度有限,投入资金明显不足。

(五)工作考核机制尚未建立。旅游村建设工作未纳入年度专项考核,旅游工作质量竞争机制还没有建立。

三、几点建议

(一)政府主导、打造景观

借鉴成都“五朵金花”等外地旅游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政府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对旅游村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绿化、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规划、统一建设,力求达到城市化、现代化、集约化。按照“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办法,实施民居景观化,突出规模发展的整体形象。特别是要依托自然资源,实施景观打造,建设观赏性和参与性较强的环境元素,营造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入驻经营,走“政府搭台、业主唱戏”的路子。

(二)调整规划、打造主题

按照“规模发展”、“不同区域打造不同主题”和“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适当调整旅游村布点规划。具体地说,以黄洋河为纽带,整合迎风乡、县河乡乡村旅游资源,融合已建成的毛坝田园、牛蹄岭解放战争遗址、迎风袁台清代古建筑等基本元素,以“走进田园·品位乡村”为主题,建设新“毛坝田园”;以新城办木竹桥村为核心,沿袭首届东药王殿寿文化节的影响力,将东药王殿旅游开发纳入其中,着力打造“乡村长寿文化”;整合瀛湖镇湖心村、洞桥村和玉岚乡桥兴村、清泉村等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的行政村,打造“湖畔渔家”主题;流水镇窑头村以打造“古镇人家”为主题,展现陕南古镇特色。四个板块打造的四大主题,均以“亲近自然·放飞心情”为主线,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有机统一。

(三)产业联动、健全要素

以旅游村为核心,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挥建设区域内,运输业、种植业、产品零售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馆业等相关产业优势,完善服务,丰富产品,最大限度的延长游客消费链条。比如,瀛湖周边有果树、有茶叶、有渔业资源,除了推出摘果子、看采茶、垂钓等参与性旅游活动外,可以深加工果品、茶叶、鱼产品等,满足游客购物需求。还可利用瀛湖山青水美的资源优势,开辟农家写生基地,增添地域性文化氛围;黄洋河沿岸群众擅长制作盆景和根雕,可以将其发展壮大成为传统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赋予其艺术内涵,为游客增强旅游文化气息,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实现以旅富农。

(四)创新模式、科学发展

鼓励成立蔬菜种植协会、林果种植协会、畜禽养殖协会、农家乐旅游协会等与旅游行业密切相关的群众性协作组织,村委会以专业协会为载体,协会带动经营户,经营户相互协作,建立经营户+专业协会+村委会的管理模式,汇集专业协会优势因素服务于旅游,实现行业准入、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方面自我规范,共同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发展。

(五)储备土地、规模开发

用活土地流转配套政策,储备一批乡村旅游规模开发用地;采用适度土地补偿或土地入股方式,将土地资源集约化经营,专门用于大型旅游项目建设;避免农家乐小规模、低档次、零星式经营。一方面要从旅游村建设规划入手,严格限定土地用途。另一方面要把好入口关,对于投资额度小、规模小、缺少特色的乡村旅游建设项目予以限制。

(六)企业运作、联手促销

采用股份制形式,整合旅游村经营优势,适时组建旅游公司;围绕主题特色,准确定位客源,创新宣传渠道,统一对旅游村进行整体形象策划和包装;积极参与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评选,打造对外整体形象“名片”;着力构建旅游公司与旅行社利益共同体,健全科学的利益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旅行社主动宣传推介旅游村的能动性,建立稳定的乡村旅游客源市场,逐步走出一条乡村旅游品牌化的路子。

【第12篇】生态旅游大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xx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员令,强调“要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处于跨越发展、赶超进位历史节点的,必须抢抓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着力挖掘文化资源,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促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度融合,丰富生态旅游内涵,通过文化软实力提升生态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自治县人民政府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项目兴旅、品牌强旅、文化活旅,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谋划、来培育”的工作目标。

一、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㈠深化文化内涵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正逐步由满足“观光休闲”向享受“文化洗礼”方向转变,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文化逐渐成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和强力支撑,二者紧密结合,必定会实现互利双赢、共同繁荣。因此,要激起旅游者的旅游“冲动”,旅游目的地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提高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已经成为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因此,必须注重用文化的理念提升旅游业,深度挖掘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和生态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㈡文化旅游的交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现代旅游非常强调参与性,旅游者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一般观赏,更多地祈求融入旅游地的人文环境中,深度体验地域文化的“真、趣、味”。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既是旅游的载体,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窗口,是一个地方的“精神形象”。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得当地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进一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和接受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旅游的文化内涵开发,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㈢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的有效举措。旅游文化一般都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具有唯一性、差异性和独特性,很难模仿和复制。因此,独具魅力的文化差异,在旅游客源竞争中将处于优势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排它性”竞争能力,易于创造特色和名牌效应。可通过极具特色的文化,推出一系列人无我有的旅游文化活动,以独特的民俗风情、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去吸引外地游客,提高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综合竞争力。

二、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山川秀美、民风淳朴,这些都是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基础。

㈠“古文化”遗存底蕴厚重。的人类居住活动历史悠久,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民族民俗文物,历史文物及革命文物极为丰富。据初步统计,仅散存在民间的各类有征集收藏价值的文物近3万件,其中国家级文物17件,标本文物62件。汉土疆界碑、百顺桥碑、兴文塔、乃见天日坊、青龙寺碉堡、白溢寨土司帅府遗址、湘鄂西边区五县党代会会址、中国工农红军红四军军部旧址、渔洋关市苏维埃政府旧址、晚清渔洋关古民居建筑群被纳入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是文化的无价之宝。

㈡“生态文化”蕴涵丰厚。由山得名,森林覆盖率高达81%,位居全省县市区之首,被认定为第六批国家地质公园。境内国家4a级风景区柴埠溪大峡谷风景区以“幽峡百里、奇峰三千”而美名远扬;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3万余亩原始森林,珍稀动植物、原始生态令人神往,被称为“中国鸽子花的故乡”、“珍稀动植物基因库”,是世界“人与生物圈计划”组织保护地之一,即将成为华南虎野外放养地;白溢古寨的高山绝壁、土司遗迹、“世界之谜”暑天冰穴,给人无限神秘和向往,是国际洞穴联合会考察研究基地;名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色茶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丰富多彩。巍巍山,不仅养育了这方水土的居民,而且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些正是都市人的向往和追求。

㈢“民俗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歌谣、故事、传说、谚语原汁原味,充满机趣与智慧。“国宝”刘德培被授予中国民间文艺首届“山花奖”终身成就奖,位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首;竹枝词堪称文苑里的一朵奇葩,绚丽多姿;南曲、吹锣鼓、满堂音是久负盛名的“曲坛三枝花”;堪称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堂戏、柳子戏、傩戏、皮影戏既原始古朴,又极富表现力。此外,民间唐祭、南曲、撒叶儿荷、打溜子、薅草锣鼓先后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南曲、薅草锣鼓、打溜子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农民艺人简柏元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珍贵的民俗文化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传承。

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对策措施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生命源和推动力,旅游业提质增效靠的就是文化的力量,靠的就是不断增强文化内涵。旅游业的兴盛繁荣,关键在于将各类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㈠科学制定旅游文化发展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构建“ 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和部署,进一步深化对旅游形势的认识,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把各类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将打造成国内外知名,集旅游观光休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在规划时,对已建成的旅游景点,要注重文物资料搜集,丰富文化内容;对在建或拟建的旅游景点,要深挖文化内涵,进行深度开发;对列入规划的民间文化资源,要出台保护政策,严禁破坏原有风貌,鼓励恢复原有风格。

㈡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发展旅游文化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来对待,逐步健全机制,完善保护体系。一是设立专项资金对全县造诣较高的民间老艺人进行奖励和资助,使珍贵的民间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二是大力宣传优秀民间艺人的事迹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先进典型,举办民间文化艺术精品展示活动,在全县营造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三是鼓励支持教育部门把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知识编成乡土教材,将民间文化艺术欣赏和技艺训练引入中小学课堂,让珍贵的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

㈢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把各类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开发有机整合,提高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大力发展“农家乐”,挖掘、整理传统饮食文化,推出一批乡土菜肴;继续抓好民居改造工程,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风情小镇、风情村和风情街道,鼓励发展农民家庭旅馆,开发富有特色的采摘、垂钓、耕种等农事体验项目;对风景区内古树名木生活习性、生长规律、生存条件和功能作用精深研究,合力打造生态文化教育长廊;将民间艺人请进景区,举办文艺表演,集中展示木雕、竹编、刺绣、制茶等民间手工艺,满足游客体验生活、体验文化和求知求乐的愿望。

㈣加大生态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一是采取“自己办”的方式,重点利用“中国茶叶之乡”的优势,举办大型茶文化艺术节,让游客在领略神奇秀美风光的同时,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提高全县旅游文化品位。二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传媒记者新闻采风、拍摄旅游风光专题片,举办书画名家和文化名人现场创作、题诗作画、编写传说故事,努力提升旅游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三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参与各类大型民间文艺比赛,加强与外地旅游文化的沟通交流,有计划地推出一批具有历史文化韵味的图书、音像等宣传推介产品,扩大旅游文化的影响力。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生态旅游调研报告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生态旅游调研报告多篇范文,共有3971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生态旅游调研报告多篇下载
生态旅游调研报告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