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调研报告 >

项目统计调研报告多篇

发布时间:2023-06-11 07:22:03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概述】项目统计调研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项目统计调研报告多篇

【第1篇】服务业统计调研报告

本网原创文章由为你提供以下的内容;

面对当前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的迫切需求,按照上级提出的“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和方式”的工作要求,我们认真解读《通知》内容,立足,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就地方统计部门在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中,如何主动服务、精确服务,从而满足我市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政府决策需要;如何进一步发展完善现有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制度,从而客观反映我市服务业发展状况,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市提供决策依据,做了初步思考。

一、当前我市服务业统计工作基本情况

服务业包含很多行业和类别,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显示,全部一、二、三次产业中,有14个门类属于第三产业,门类下含46个大类、179个中类和339个小类属于服务业,简单的说除了农业、工业、建筑业,其他行业都属于服务业。服务业行业种类繁多,其中由统计部门进行统计的只有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其他无主管部门的服务业等类别。建立完善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是为的服务业发展提供准确翔实的数据支撑和考核依据的必须和前提。服务业统计指标涵盖专业多,协调难度大,客观存在指标体系分类不够细化,调查力量相对薄弱,与相关行业部门协同能力不强,服务业全行业宏观分析能力相对较弱等问题。

二、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服务业结构显著优化,就业容量显著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所以,服务业经济在今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日益重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服务业统计的信息需求量越来越大,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统计信息分类也越来越细。因此,统计部门有必要设置一个从事服务业统计的专门机构来牵头建立健全“服务业全行业统计体系”,理顺统计信息来源渠道,细化指标,打造一个更为科学合理,能够适应目前服务业发展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发展服务业经济,提供应有的基础信息保障和监测作用。据了解,市早在年就已经设立专门的服务业统计机构,并开展相关工作。

2.明确职责,做好各部门的全行业服务业统计。

统计部门在做好全市现有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贯彻落实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对服务业部门统计的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完善提高行业部门统计与政府综合统计的交流协作。为全面搞好服务业统计,深入贯彻实施、全力推进全行业统计,统计部门一方面要做好《市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等现行统计制度的贯彻部署,另一方面,也要协助相关部门建立其本身的全行业统计制度,加快部门统计由系统内单位统计向全行业统计的转变,协调服务业内各行业部门统计与政府综合统计的工作关系。

所谓全行业统计,就是要求各部门将本行业内的所有单位,不论其经济类型、不论其资金来源、不论其隶属关系,只要是在行政区域内从事服务业经营活动,都纳入各自行业的统计范围,努力反映行业全貌。各部门对下级部门也要提出全行业统计的要求,让他们将辖区内的所有服务业单位的活动都充分反映出来。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部门作为服务业行业统计调查的实施部门,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完成相关行业的基础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审核、报送工作,做好服务业统计的调查工作。

3.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增强部门间交流协作。

部门之间要加强配合协作,把统计资料向统计部门报送当成一种法定的义务来看待,使部门统计与政府综合统计之间的资料共享、数据提供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以切实保证全市服务业统计资料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要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服务业行业统计信息交流,建立健全共享机制。共享机制还包括统计单位信息的共享。目前,各部门都掌握大量的基层单位名录,比如质检部门负责产品的质量检查工作,掌握大量的法人单位和财务独立的产业活动单位等单位的名录;民政部门负责社团登记,掌握大量的社团、行业协会等非企业法人单位的名录;工商部门负责工商登记,掌握大量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名录。这些名录中,大量是服务业单位。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要将各部门掌握的名录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可以互通共享的信息平台,以补充、完善统计部门服务业单位名录库。

三是强化数据审核,切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各服务业行业主管部门和政府综合统计部门都要加强对服务业统计数据的审核、评估,特别要注意对财务报表的填报和审核,对反映服务业总量、结构、从业人员和增加值构成项目等指标进行评估,切实保证统计数据准确、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各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

【第2篇】林业局关于林业产业统计调研报告

林业局关于林业产业统计调研报告

为更加科学准确地反映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情况,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对林产业发展的指导、促进作用,按照省林业厅《关于开展林业产业统计调研工作的通知》(云林计财〔20xx〕46号)文件要求,我局对以来的林业产业统计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林业产业建设及发展情况

(一)林业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渐趋合理。至全县完成林业总产值分别为1.

4

5、2.

9

6、2.

5

9、3.07亿元,结构比分别为99:0:1,47:0:53,63:10:27,52:16:32。总体来看,

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产业结构变化较大。但结构仍然不尽合理,一产业比重大,

二、三产业比重小。今后林业发展应当在抓实一产业基础上,重点发展

二、三产业,提高其产业比重。

【第3篇】部门统计调研报告范文

部门统计是政府统计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部门统计是各级统计部门的重要课题,加强部门统计管理是《统计法》赋予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的职责。为了掌握真实的部门统计现状,进一步理顺部门统计与政府统计之间的关系,规划部门统计工作,加强部门统计管理,从源头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及时性、准确性、科学性,全面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服务水平,为此,6月13日,统计局局领导带领我县统计局业务统计人员对我县部门统计开展调研,进行严格检查、认真指导,调研发现部门统计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部门统计基础薄弱、认识不到位,因此,加强部门统计管理工作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必需加强部门统计管理工作,保障部门统计工作稳定、健康发展才能保障统计数据质量,提供统计服务水平。

一、存在的问题

1、有的部门统计未明确专职分管领导。

2、有的部门统计专兼职人员未明确,有的部门统计机构未设置。

3、统计台帐不健全。

4、在统计服务方面未到位,提供统计资料不及时。

二、加强部门统计的探讨

1、部门统计作为政府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管理,完善机制,充分发挥部门统计的作用,对完善整个统计管理体制意义重大。

2、加强部门统计管理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需要

加强部门统计管理,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部门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政府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和一致性。

3、加强部门统计管理是推进统计依法行政的需要

加强部门统计管理,是统计法赋予统计部门的职责之一,统计部门既不能乱作为,更不能不作为。

4、加强部门统计管理是提高统计工作效能的需要,加强统计管理,可以有效减少重复调查,保障统计工作任务不重复开展,推进信息共享,充分发挥部门统计的休息优势和协作精神,为基层单位减轻负担。

5、加强部门统计管理是解决现实统计问题的需要

部门统计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例如口径不一、数出多门、数据共享程度不高,妨碍了部门统计职能的正常发挥,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强部门统计管理是重要途径之一。

三、加强部门统计管理的预期目标

按照“政府统计一盘棋”思想,加强部门统计管理,要以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建立一种“整体、协力、互补、共享”的合作关系,形成分工合理、管理规范、休息共享的政府统计体系为目标,所谓整体,就是说不管是政府综合统计还是部门统计,工作目的都是为政府管理服务,应该把它们达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出的系统功能就会远远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所谓协力,就是说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都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所谓互补,就是要明确职责、科学分工、互通有无、相互补充,避免或减少重复与交叉;所谓共享,就是指各部门要建立正常的资料互通渠道,提高资料交换效率,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共享。

四、怎样做好部门统计工作

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统计服务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坚决按照统计服务科学发展的要求行动,正确履行部门统计职责。

2、部门统计的制度要规范。部门统计应该明确责任、建立制度、明确任务,确保统计数据的规范性、时效性、准确性,各部门要如实、准确、及时地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

3、基础工作要扎实开展,确保完善。各部门必须要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机构,确定分管领导,配备专(兼)职统计人员,统计人员必须具备执行统计任务所需的统计专业知识,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各部门必须建立完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统计档案。

【第4篇】统计调研报告

为解决当前我市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顺利渡过难关,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按照郑州市人大常委会要求,市统计局对25家企业进行了调查。

调查表明:

一、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xx总理表示,当金融和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经济家、企业家的信心尤为重要,人民的信心尤为重要,国家领导人的信心也尤为重要,这时候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要贵重。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保持国民经济在更长时间内又好又快发展。通过调查显示:54%的人对今年经济形势持基本乐观态度;64.5%人的对xx年外部经济环境持较强的信心态度;96.7%的人对xx年国内宏观政策持较强以上的信心。从调查结果看:半数以上的人对当前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和今年的经济形势持较强的信心和基本乐观态度。

1、对今年经济形势的判断方面:54.8的人认为基本乐观,22.6%的人认为今年上半年比较困难,16.1%的人认为今年三季度前比较困难。半数以上的人对xx年的经济持基本乐观态度。

2、对xx年外部经济环境的信心方面:3.2%的人认为很强,64.5%的人认为较强,32.3%的人认为较弱。认为很强和较强的就占了三分之二。

3、对xx年国内宏观政策的信心方面:29.0%的人认为很强,67.7%的人认为较强,3.2%的人认为较弱。对xx年国内宏观政策认为很强和较强的就达96.7%,比xx年外部经济环境的信心高出29个百分点。

二、出台加大投资和扩大内需政策是多数人对“战危机,保增长”的建议。

在31份调查问卷中,有17份都提到了投资和内需。在投资方面多数人认为: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对民生福利建设,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通过对这几方面的投资,带动相关行业复苏。在内需方面多数人认为:政府要出台有关切实可行的政策,要保民生、保就业,要出台一些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培养消费习惯,提升消费层次,改善消费环境的政策。

三、对企业出台和落实优惠政策是多数人的心声。

在出台政策方面:多数人认为要以企业服务年为契机,通过一些政策,在税收、费用减免方面,企业创新方面,政府机关人员办事效率方面,在为企业服务方面要有新的举措。对于政策落实方面,多数人认为目前政府的政策落实还有待提高,希望政府通过企业服务年使政策更加具体和可操作性,并且要求将服务意识深入贯彻到每一个公务员心中。

统计局“三严三实”调研报告范文

根据《关于在全市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实施方案》(潜办发[xx]18号)的总体安排,近日,在全市统计系统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调研。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为认真开展全市统计系统“三严三实”专题调研活动,潜江市统计局分七个小组对全市22个区镇处进行了调研。调研期间,调研组分别召开了乡镇、村以及企业统计人员座谈会,听取了各地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推进情况、数据质量自查整改情况的汇报并就统计系统存在“不严不实”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征求意见和建议。实地查看企业和乡镇的基层基础工作以及联网直报情况,深入了解基层统计工作的困难。

二、统计系统“不严不实”的表现

经过调研,我们了解到统计系统存在制度不严、管理不严、纪律不严以及作风不实、调查不实、数据不实等“不严不实”的情况。

“制度不严、管理不严、纪律不严”的表现:统计系统虽然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体系,制订了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但长效机制还不够完善。主要是有了制度、职责,还没有完全按照职责落实、制度执行,造成管理有漏洞,工作有失误,监督检查不到位,没有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

“作风不实、调查不实、数据不实”的表现:一些党政机关的领导、企业负责人和统计人员依法报数的意识不强,工作存在随意性,存在虚报、瞒报统计数据和指令报数、代填代报的行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落实不到位,少数企业没有配备专(兼)职统计人员,部分企业没有按照《统计法》的规定建立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数据可查性差。统计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分析的少,日常统计分析也仅仅是就数说数,没有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议。

三、统计系统践行“三严三实”的建议

“严以修身是根本,严以用权是核心,严以律己是规范”。统计人现在面临着新挑战、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加强统计职业道德教育,深化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不断转变工作作风和思想观念,严明统计工作纪律,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搞好信息咨询服务,都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必将产生深远的政治影响。

因此,笔者认为“严”与“实”是统计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也是推进统计事业发展壮大的原动力,坚持“三严三实”,就是要树立“实事求是、不出假数、依法统计、严守秘密”的统计理念,真正体现统计工作者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只有这样才能给“三严三实”赋于新的思想内涵。

“三严”:即一是统计执法要严,要求以国家统计局相关文件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对统计基础建设的指导和检查,加大统计巡查和执法力度,对存在违法行为或有包庇纵容的人和事,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违法责任。二是数据审核必严。要求专业人员对“企业一套表”和普查调查数据在平台审核的基础上,加大人工审核力度,重点审核数据间的逻辑关系、比例关系和增减变化趋势,准确界定各种统计报表和普查调查表的属性指标和数量指标,严格审核每一家企业、每一个法人单位、每一个个体户的入库数据,认真核对比照相关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确保从源头上提高统计、普查和调查的数据质量。三是数据采集必严。明确入库企业检查和质量评估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普查组织机构和质量监控体系,做好企业“一套表”和普查调查数据处理软件程序的培训工作,及时更新维护基本单位名录库,不断提高统计数据库信息共享的可信性和利用率。

“三实”:即一是数据要真实。要求加强统计人员的教育培训,牢固树立不出假数、真实可信、准确完整的统计理念和价值观,努力做到统实情,计实况,报实数,讲实话,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统计资料。二是调研要确实。要求确定专项调研课题,深入基层一线,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统计调查,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聚焦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坚决反对闭门造车和空洞无物的纸上谈兵。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更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地撰写符合客观实际有真知灼见的调研报告,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决策服务。三是作风要踏实。要求狠抓统计作风建设,狠刹“四风”,以严格的标准、严明的纪律、良好的作风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不断提高统计服务能力和水平。

全市统计系统干部职工要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常照“三严三实”之镜,纯洁思想,规范行为,以刮骨疗毒的勇气改正陈规陋俗,以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毅力,重新树立政府统计的公信形象,不断深化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实现在大数据时代全市统计工作的新突破。

服务业统计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日前,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统计局关于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42号,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对于准确反映服务业发展规模、效益、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情况,科学制定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提高服务业管理水平,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当前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的迫切需求,按照上级提出的“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和方式”的工作要求,我们认真解读《通知》内容,立足,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就地方统计部门在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中,如何主动服务、精确服务,从而满足我市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政府决策需要;如何进一步发展完善现有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制度,从而客观反映我市服务业发展状况,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市提供决策依据,做了初步思考。

一、当前我市服务业统计工作基本情况

服务业包含很多行业和类别,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显示,全部一、二、三次产业中,有14个门类属于第三产业,门类下含46个大类、179个中类和339个小类属于服务业,简单的说除了农业、工业、建筑业,其他行业都属于服务业。服务业行业种类繁多,其中由统计部门进行统计的只有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其他无主管部门的服务业等类别。建立完善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是为的服务业发展提供准确翔实的数据支撑和考核依据的必须和前提。

服务业单位数量庞大,而且被调查对象有许多是私营企业或个体商户,调查过程情况复杂。我市目前的服务业统计指标的统计工作广泛分布在核算、投资、贸易外经、社会科技、人口劳动、调查队等6个专业科(队),每个科室都还担负着其他的统计工作,没有一个是专门从事服务业统计的科室。

服务业统计指标涵盖专业多,协调难度大,客观存在指标体系分类不够细化,调查力量相对薄弱,与相关行业部门协同能力不强,服务业全行业宏观分析能力相对较弱等问题。

二、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服务业结构显著优化,就业容量显著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所以,服务业经济在今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日益重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服务业统计的信息需求量越来越大,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统计信息分类也越来越细。因此,统计部门有必要设置一个从事服务业统计的专门机构来牵头建立健全“服务业全行业统计体系”,理顺统计信息来源渠道,细化指标,打造一个更为科学合理,能够适应目前服务业发展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发展服务业经济,提供应有的基础信息保障和监测作用。据了解,市早在年就已经设立专门的服务业统计机构,并开展相关工作。

其他与服务业统计工作相关的部门都要重视本部门、本行业的服务业统计工作,明确本部门综合统计机构和行业统计职能机构,明确综合统计负责人,充实统计力量,并在物力、财力方面予以必要支持,努力构建本部门完善的统计调查网络,为实现本部门的全行业统计提供组织和物质保障。

2.明确职责,做好各部门的全行业服务业统计。

统计部门在做好全市现有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贯彻落实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对服务业部门统计的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完善提高行业部门统计与政府综合统计的交流协作。为全面搞好服务业统计,深入贯彻实施、全力推进全行业统计,统计部门一方面要做好《市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等现行统计制度的贯彻部署,另一方面,也要协助相关部门建立其本身的全行业统计制度,加快部门统计由系统内单位统计向全行业统计的转变,协调服务业内各行业部门统计与政府综合统计的工作关系。

从目前情况看,部门服务业统计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不能满足各级政府衡量发展、制定规划的需要。所以要切实加强部门服务业统计工作,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服务业统计调查指标、方法、网上直报等方面的技术支持,指导规范部门开展服务业全行业统计。

所谓全行业统计,就是要求各部门将本行业内的所有单位,不论其经济类型、不论其资金来源、不论其隶属关系,只要是在行政区域内从事服务业经营活动,都纳入各自行业的统计范围,努力反映行业全貌。各部门对下级部门也要提出全行业统计的要求,让他们将辖区内的所有服务业单位的活动都充分反映出来。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部门作为服务业行业统计调查的实施部门,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完成相关行业的基础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审核、报送工作,做好服务业统计的调查工作。

3.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增强部门间交流协作。

部门之间要加强配合协作,把统计资料向统计部门报送当成一种法定的义务来看待,使部门统计与政府综合统计之间的资料共享、数据提供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以切实保证全市服务业统计资料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要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服务业行业统计信息交流,建立健全共享机制。共享机制还包括统计单位信息的共享。目前,各部门都掌握大量的基层单位名录,比如质检部门负责产品的质量检查工作,掌握大量的法人单位和财务独立的产业活动单位等单位的名录;民政部门负责社团登记,掌握大量的社团、行业协会等非企业法人单位的名录;工商部门负责工商登记,掌握大量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名录。这些名录中,大量是服务业单位。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要将各部门掌握的名录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可以互通共享的信息平台,以补充、完善统计部门服务业单位名录库。

4.结合全市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的考核力度。

为确保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我们应当通过结合全市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建立健全服务业全行业统计体系,强化服务业统计工作考核,使服务业统计工作尽快走上规范化、法律化的轨道。

5.强化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审核评估及监测分析,服务好政府决策。

服务业统计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加以完善,健全和完善现行的全市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从宏观层面把握服务业发展趋势,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我市服务业的实际。

首先要高度关注统计单位数量问题。各职能部门都要通过清查摸底等方式,查清隶属于本部门、本行业的统计单位数,建立健全行业单位名录库,把单位数搞全,这是做好部门全行业统计工作的基础。

其次要高度关注企业的财务指标。目前,在服务业各行业中,财务指标漏报、瞒报现象比较严重。各部门、单位如实填报财务指标,是《统计法》赋予各单位的义务和责任,必须认真履行。同时,统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对各单位上报的基层统计资料也负有保密义务。

三是要开展抽样调查工作。根据目前的服务业统计方案,对法人单位实行全面调查,量大、面广、可操作性差,数据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对规模相对小、财务基础差的单位宜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取得资料。

四是强化数据审核,切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各服务业行业主管部门和政府综合统计部门都要加强对服务业统计数据的审核、评估,特别要注意对财务报表的填报和审核,对反映服务业总量、结构、从业人员和增加值构成项目等指标进行评估,切实保证统计数据准确、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各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

维护统计法制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今年是《统计法》颁布25周年。25年来,统计机构以《宪法》为根本依据,以《统计法》为核心,以《统计法实施细则》、《关于统计报表管理的暂行规定》、《统计执法检查规定》等行政法规、规章为补充的,比较完备的统计法律体系,促进了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依法行政工作高度重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和社会公众对依法行政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我市统计法制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有法难依、违法难究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加强统计法制的宣传教育工作,坚持和实行依法统计,充分发挥统计法制在维护统计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做好统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统计执法工作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统计法》赋予了统计部门执法职能,使统计工作有了法律保障。但是,在我市不少地方,统计执法力度弱化,统计法的威慑力没有得到正常发挥,人们的法治观念和法制意识比较淡薄,统计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一)一些部门或单位为了自身利益有法不依。一些地方和部门,为了局部和小集团的利益,或者受地区排序或目标考核的影响,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虚报浮夸。虽经统计部门多次纠正,却是一犯再犯。一些单位的负责人或统计人员虽然也了解统计法,知道违反统计法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但他们认为统计部门无权无势,难以对其处罚,屡次出现迟报和拒报统计报表的行为,这些统计违法行为直接导致统计数据失真,使统计工作的社会信誉受到严重影响。

(二)执法力度普遍弱化。目前,全市统计执法普遍存在重“执法检查”,轻“执法处罚”现象。一是执法人员存在着避重就轻的思想观念。上级没有直接要求的不愿查,看得见但管不了的不想查;二是对统计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不够。主要原因是统计系统的一些领导腰杆不硬,不敢动真,不敢碰硬,存在着畏权、畏势的心态。尤其是对一些 “重点保护”单位、招商引资引进的单位、和该地区领导有某种关系的单位等发生的统计违法行为视而不见,尽量回避。导致有案不办,避重就轻、查而不处的现象。

(三)统计部门的领导对统计执法的重视程度不够。任何一项工作离开领导的重视与支持都举步维艰,统计执法同样需要领导的大力支持。《统计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部门是统计执法的主体部门。作为统计执法主体部门的“一把手”,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地区统计执法工作的优劣。目前我市部分县区统计部门的领导对统计执法的作用认识模糊,没有把统计执法工作摆上重要的位置,影响了全市统计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基层统计执法机构力量薄弱。统计法制工作包含了统计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统计违法案件的检查、处理,统计执法行为的监督检查等一系列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但县级基层统计部门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目前全市11个县区大部分没有独立的统计法制机构和专职统计法制工作人员,多数统计执法人员同时兼任其他统计业务工作,且以其他统计业务工作为主、以统计法制工作为辅。由于统计执法机构力量薄弱,且统计业务任务日益繁重,造成这些地区统计法制工作弱化,甚至从不执法。

(五)统计执法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人员少、装备差、办案经验不足等方面。一是县区统计局大多只有一名兼职执法人员,达不到科室单独办案的最低要求;二是缺乏执法车辆、照相、摄像、录音等办案工具,执法人员常常骑车送法律文书,造成执法工作效率低下。而缺乏执法所需的调查取证设备,既不利于对统计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又不利于对违法单位的违法问题实施证据保全;三是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县区统计部门常年不办案,统计法制人员普遍缺少办案经验。

二、搞好全市统计法制工作的几点建议

新时期搞好全市统计法制工作,应坚持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基本方针,以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为重点,以推进依法行政为抓手,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核心,围绕统计中心工作,坚持依法统计,加大执法检查和统计普法工作力度,提高执法效能,充分发挥统计法制工作在营造依法统计良好社会氛围方面的作用,更好地为统计工作和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一)切实加强对依法统计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依法统计是对每一个统计工作者的普遍要求,是统计部门特别是领导班子的职责,一把手要负总责,班子成员要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市县统计部门的领导要以身作则,起带头和表率作用。要带头学法,带头守法,严格依法办事,善于运用法律法规解决统计工作中的问题;带头执法,敢于执法,一把手亲自过问,亲自动员部署,加强组织协调,排除统计执法过程中的一切干扰,妥善解决统计执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大力提高统计依法行政工作水平,从而促进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统计法制队伍建设。随着工作任务的不断增加和统计法制工作的逐步深入,统计执法的队伍建设已无法适应统计法制工作的需要。目前我市市县两级在统计执法队伍建设和办案条件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郑州、洛阳、**等地区,与三门峡、开封、许昌等地区也相差甚远。要搞好统计执法工作,必须按照《统计执法检查规定》的有关要求,建立专门的统计执法机构,配备与统计执法任务相适应的执法人员,解决必要的办案经费及办案工具,有计划地举办法制讲座或执法培训,提高统计执法人员的素质和办案能力,加大统计执法的力度,依法严肃查处统计违法案件。

(三) 加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全社会的统计法律意识。一是强化统计法律宣传教育的计划性。按照全市统计“xx”普法规划的要求,增强统计普法工作的针对性,确保统计普法宣传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宣传工作水平;二是突出统计法律宣传的广泛性。要区分不同普法对象,通过各个层面,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开展统计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统计法制观念,提高广大统计人员的统计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的统计法律意识;三是提高统计法律宣传的有效性。紧密结合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和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等中心工作,开展好统计基础知识、统计方法制度、统计法律法规和政府统计权利义务的宣传。重点做好对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统计人员的普法教育,利用统计数据的社会影响力,采取有效的宣传手段,使广大群众感受到形象生动、潜移默化的统计法制宣传;四是确立统计法律的权威性。在统计法制宣传工作中,还要密切结合典型案例,充分发挥法律的教育作用,通过对典型违法案例以案说法,用实例警示警戒教育企业、单位和统计人员,使其明白统计违法行为的后果,形成尊重法律和遵守法律的习惯。

(四)落实统计执法责任制,大力开展统计执法工作。一是进一步落实统计执法责任制。制定完善的统计执法责任目标考核评议办法并严格考核,保证市县两级政府统计局内设职能机构严格按照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度要求,认真履行执法职责,促进统计执法与统计业务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真正把统计执法责任制落到实处;二是积极进行统计执法方式的探索创新,结合工作实际,每年确定一些重点地区、行业和单位有针对性地开展统计执法检查。执法科室积极协助统计专业科室开展数据质量检查,保障相关专业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执法工作来规范统计行为,促进统计工作法制化进程;三是着力开展全员执法。针对目前市县两级统计部门普遍存在专业执法人员力量薄弱的现状,开展统计执法工作必须充分调动统计专业人员的力量,以统计专业工作中发现的统计违法现象为着眼点,执法人员与专业人员紧密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搞好统计执法工作;四是认真做好涉统案件的转办、督办工作。对群众上访、举报和上级转办的统计违法案件线索,统计部门要认真调查处理,纠正各种统计违法行为,努力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统计工作秩序。

【第5篇】劳动工资统计调研报告书

一、劳动工资统计制度的历史沿革

劳动工资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1952年国家统计局成立,随即进行了一次城乡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之后劳动工资统计历经一系列变革,统计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

(一)50年代到80年代劳动工资统计范围为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主要统计全民和城镇集体职工人数和工资;1990年-国家统计局把统计范围扩展为城镇非私营单位,其统计对象为全民、集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单位(内资: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资: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第6篇】统计调研报告范文

摘要:本文试图借助excel软件,运用对比、环比等方法,从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税收总额、从业人员数等几个统计指标来衡量工业区自创建以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全镇经济所作出的贡献,分析取得的成绩,找出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工业区创建于年6月,是经市区人民政府批准的区级工业区,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首期开发5平方公里。年9月22日,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年第66号公告,提升为市市级工业区。工业区位于浦东国际机场与洋山国际深水港之间,与正在兴建的临港综合产业园隔河相望。区内现有企业30多家,年产值近人民币12个亿。

一、各项指标分析

(一)工业总产值指标分析

年镇尚未建立工业区时,有7家工业企业位于后来建成的工业区区域内,为了比较的方便,也为了使数据按照同一口径具有可比性,故将该7家企业的各项指标作为园区比较的基数(下文如无特别说明,都按此种涵义理解)。年,工业区原7家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7339万元,年度工业区预计完成总产值150000万元(年度1-10月份已完成107000万元,工业区年工业产值比年增加了6倍多。年度全镇工业产值预计为218900万元(年度1-10月份已完成15510万元),比年度的44377万元,增加了近4倍。工业区产值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全镇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各年的具体工业产

园区内和全镇每年工业产值的增减情况如何,两者的变动又存在什么关系呢,请看下图:

图一:园区和全镇工业产值增加趋势图

由图可知,园区和全镇工业产值的同比增加数所走过的轨迹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年建园之初,增加比例小幅上扬,经年、年的大幅增加后,年、年渐趋平缓。但是两者又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同比增加比例数值的大小上,除年以外,镇工业产值增加比例都要小于园区该项指标,尤其是年和年两年,两者的差距尤为显著。

下面通过雷达图示来看看工业区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的变化情况

图二:园区内工业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比例图

图中很清晰的显示了工业区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的比例逐年提高这一趋势,从年的39.1%,一直到年的68.5%。单从工业产值该项指标而言,园区经济在全镇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可以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工业企业(规模以上)数量指标分析

企业数量的增减也能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和趋势,尤其是较大型企业的数量。我们将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称为规模以上企业(以下简称规上企业),并以此为标准统计了全镇和工业区年到年的企业数量,如下表:

总体来看,全镇和工业区内规上企业逐年增加。年相比年,区内增加了18家,增长到原来的5.5倍;全镇则增加了30家,增长到原来的3.67倍。为了更好了解工业区内和全镇规上企业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请看下图:

图二:工业区内和全镇规上企业数量变化图

图中曲线代表的就是年区内规上工业企业占全镇规上企业的比例,从年(也就是建园之年)起,该项比例就不断提高,从21%一直上升到年的61%,年稍有下降,为50%。说明全镇较大型工业企业有向工业区集中的趋势。

(三)工业利润指标分析

对一家企业来说,在其成熟稳定期,利润指标往往比产值指标更能说明问题,因此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也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一项指标。我们对此也做了一下统计(其中年为计划数):

图三显示,无论是全镇工业利润还是园区内工业利润,其增长趋势并不平稳,而是一直处于波动状态,全镇在年和园区在年都出现了负增长,分别为-6%和-13%。为了探究其原因,我们调阅了当年相关的资料,发现主要是因为某些较大型企业或受行业不景气影响、或因刚刚投产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导致当年的利润出现微利或较大幅度的亏损。比如年某某化工企业受行业不景气影响,利润从年的近500万下滑到30几万;又如某某电子企业年投产,当年产出近1.5个亿,却亏损近700万。

图四显示,园区内工业利润占全镇工业利润的比例有总体下降的趋势,xx年之前,该比例在70%左右徘徊,xx年之后,则基本处于50%的水平,这与园区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逐年增加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四)税收数指标分析

一个地区财政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公共事业的完善程度和基础建设的建设力度,最终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而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很有必要分析一下工业园区在这方面的贡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资料所限,没法获取xx年以前的相关数据,也没有按具体税种对税收数加以分解,全镇税收额也只是一个总数,没有按产业加以分类。虽然有上述诸多不足之处,但通过我们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说明某些问题的。

由表可知, 年到 年,全镇和园区税收总额逐年增加,全镇从6812万元增长到15000万元(预计数,1-10月完成10727万元),园区则从2388万元增加到4100万元(预计数,1-10月完成3429万元)。年均增加的幅度虽然不太一样,xx年全镇增长幅度大于园区,而xx年正好相反,但两者的比例却基本保持稳定,在20%-35%之间浮动。

(五)就业人数指标

该项指标比较简单,又由于资料所限,只能获取园区xx年到xx年的统计数据,也就不再展开论述,请看

从图中可以看出,工业区在解决全镇人口就业方面也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综合评价

通过以上的五项指标分析,我们发现工业园区无论是在工业产值、工业利润、企业数量(规上)还是税收总额、就业人数等方面都对全镇产生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工业产值方面,在更是占了全镇工业产值的近七成之多。但是,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工业区建区时间短,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而总体规模不大,龙头企业缺乏,创税大户也较少。工业区年总产值只有12个亿,最大的企业年产值只不过4个亿,创税1000多万,而附近某镇的工业区年总产值超过30个亿,最大一家企业的年产值也超过10个亿,创税过4000万元,差距是全方位的。

(二)园区企业创利和创税质量普遍不高。相对于全镇工业产值的高比例,在利润和税收这两项指标上,园区企业没能作出应有的贡献,相对偏低,参看下图:

图六:各项比例图

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从xx年开始,园区内工业企业利润占全镇工业利润比例都要低于园区内工业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比例,而园区税收占全镇税收比例更是低于园区内工业企业利润占全镇工业利润比例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一)、积极利用有利政策,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注重引进优质企业。正如本文一开始就提到的那样,年9月,工业区提升为市市级工业区,成为仅存的几个工业区之一。因此,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工业区工作的重点,采取多种方式,如联姻大企业和国际公司,鼓励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实施“以商招商,以企引企”等,特别是要注重引进那些可以弥补产业空缺、多创利税、解决就业问题的优质企业。

(二)、加强管理,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正所谓“不栽梧桐树,哪来金凤凰”。因此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方面都要为园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和生产环境。在硬件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比如拓宽道路,安装路灯等;在软件方面,通过专业化培训提升园区服务人员的服务素质,提升他们的职业精神,让他们用真挚的情感和贴心的方式来为区内企业服务

(三)注重监管,防止企业人为减少利润,规避税负。注重对区内企业的适度监管,关注企业在生产经营上的异常变动,分析查找其原因,对于人为操纵利润以规避税负的行为,要及时给予指导纠正,对于拒不改正的单位,可向有关机关报案。

乡镇统计工作调研报告

乡基本概况:xx乡位于xx市最北端,是全市唯一的xx乡,全乡四面环水,形似孤岛。xx年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由原来的8个村调整为现在的四个村,有96个村民小组。全乡行政区划面积28.6平方公里,人口17100人,4500户,全乡耕地面积21000亩,属于人多地少的地区。

当前我乡统计工作的现状

1、统计人员不稳定,业务素质不高。根据国家统计方法制定内容适应适应经济体制发展形势转变的需要,乡镇统计的方法制度和统计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乡镇统计工作除了农业统计外,又逐步增加了综合、劳动工资、和规模工业等统计内容。国家的农村抽样调查也逐步扩大,建筑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抽样工作逐步转移到基层,各项普查工作任务直接压了乡镇统计员身上了。因此乡镇统计工作繁重琐碎可想而知。然而乡镇统计人员地位低,难以提拔,待遇差等,造成大多数统计人员不愿意从事统计工作。尽管乡里配备了统计人员,但不是专职人员,而且统计人员变动频繁,有的甚至一年几换。由于统计人员 经常调换新人,而新人往往由于缺乏对综合性较强的统计工作的了解,一时难以胜任。并且新换人员往往是非专业人士,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缺乏统计专业知识,工作不能正常开展,造成统计资料的遗失、统计数不能衔接、统计数据打架、瞎估冒评等现象发生,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真实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根据(统计法)规定,要撤换统计人员,必须征求上级统计部门的意见,但实际上很少这样执行。

2、部分乡镇领导对统计工作认识不够,法制意识薄弱。乡镇统计人员形同打杂,身兼数职,统计工作往是附带性工作,统计人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其它工作上,统计员不能专心搞统计工作,造成乡镇统计员对统计业务一知半解,不能熟练掌握统计必备的知识,难以按要求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再加上乡镇统计人员的人、财、物权在当地党委、政府,统计人员常常不得不按领导意图更改统计数据,造成虚报、瞒报、甚至造成闭门造车现象。

3、统计服务不到位。由于乡镇统计工作繁琐,报表较多;而统计人员少、兼职多、业务素质不强、统计工作附带性强等特点,统计人员无瑕开展统计优质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乡镇统计人员的工作只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报表收集和初级数据整理 ,而忽视了统计分析和综合服务的职能,再加上统计人员地位低、待遇差,部分统计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工作热情,统计工作也往往局限于马虎应付,不能保证各种统计报表准确、及时上报和国家大型普查工作的正常开展。往往给乡镇党委、政府造成统计服务不到位的感觉。

4、对统计的投入不足,统计办公条件差。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部分乡镇当前存在财政紧张,不用说大型普查经费,就连正常的统计办公经费也难以保证,统计人员的差旅费、电话费都是自己垫付,更谈不上福利补助。乡镇统计人员工作繁琐、地位低、生活清苦,条件艰苦,严重挫伤了统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二、对当前乡镇统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的要求。因此,如何切实加强和搞好乡镇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源头的真实可靠,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咨询服务,成了当前各级统计部门的一项主要任务。为做好乡镇统计工作,提高乡镇统计人员素质,提高乡镇统计数据质量,提高乡镇统计工作水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现提出如下思考与探索。

1、改革乡镇统计管理体制。当前政府各项政策和管理对统计数据的依赖不断增强,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在很xx度上决定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我国“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下,乡镇一级统计管理是直接面向农户、面向个体私营单位的,也是任务重,工作条件艰苦,统计力量最薄弱的环节。鉴于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来源严重不足,运转困难,必须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为此,对乡镇统计工作可以实行工商、国税等部门模式,执行“垂直管理”的模式,当地政府协助管理,由上级管理部门对乡镇统计人员实行三权在上的管理模式。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统计人员的专业性,而且可以减少当地政府对统计数据的干涉,从而确保第一手统计资料的真实可靠。

2、进一步完善统计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针对当前乡镇统计的管理较为松散的现状,必须严格贯彻落实《统计法.》以及现有的相关统计法律法规。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乡镇统计目标考核制度》等配套制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制度来规范乡镇统计人、财、物以及各项统计工作,管理和约束乡镇统计工作,逐步使乡镇统计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真实可靠。

3、创新工作思路、完善统计网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搞好当前乡镇的统计工作,必须要有敢为人先、大胆创新的勇气,对当前乡镇统计工作进行大胆创新。首先要组建乡镇综合统计机构、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具体负责本乡镇的统计工作。其次要整合统计资源,健全统计网络。乡镇统计工作仅靠专职统计人员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在各村、各单位指定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加强对各村、各单位的组织和协调,整合各种统计资源,形成覆盖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信息报送渠道畅通的统计调查网络。

4、加大经费投入、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为了保证乡镇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对乡镇统计的经费投入可以列入县级财政预算,由县级财政予以保障。针对乡镇统计工作较为繁琐,工作量较大,而统计人员待遇却低的情况,可以由上级业务部门给予一定的补贴,以提高统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要不断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这是促进乡镇统计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上级统计业务部门要建立定期学习制度,对从事统计业务工作的人员定期进行业务知识初任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乡镇统计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科学指导乡镇统计工作 提升源头数据质量

统计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是国家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的信息、咨询和决策服务作用日益凸现,越来越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乡镇统计工作是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综合统计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乡镇统计基础薄弱、统计队伍不稳、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日趋凸现,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质量,严重阻碍了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借助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之机,**县统计局班子成员深入王子树乡进行专题调研,以此探求加强“双基”建设、提升源头数据质量的有效措施,为促进**统计工作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乡镇统计工作现状

xx年,**县统计局根据省、州、县人民政府的总体部署,完成了乡镇统计体制改革工作,全县9个乡镇统计站于xx年在各乡镇人民政府相继挂牌运行。9个乡镇统计站有编制19名,现实有统计人员11人,其中:新招录2人、调入1人、所属乡镇统计改革自然过渡8人。其中陇把镇统计站统计员用工方式为聘用。根据《统计法》规定,乡镇统计员主要负责农村基层统计工作,配合完成国家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

二、乡镇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镇统计是政府综合统计的重要基础,乡镇经济在全县总体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积极推进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健全统计保障体系,对于提升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权威性至关重要。但是,经过实施乡镇统计体制改革后形成的乡镇统计工作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一)改革不彻底,改革目标不到位

纵观省、州、县出台的乡镇统计体制改革政策所明确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都很理想,但由于各地的条件以及对统计工作理解、重视、支持的程度不一样,因此乡镇统计体制改革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就**乡镇统计体制改革的情况来看,仅仅是人的理论归属问题和统计工作的安排上有了结果,改革政策上明确的其他改革目标尚未完全实现。

(二)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匹配,统计人员不安心工作

统计工作无论是在统计干部的切身感受上还是在社会公众的理解认识上,都是一项非常清苦、枯燥的工作,特别是处于统计最基层的乡镇统计员,为完成繁重的统计调查任务,常年抛家离子奔走于乡村之间,却由于统计工作经费的严重不足,与其他行业岗位相比,乡镇统计员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导致乡镇统计人员身心疲惫,厌烦情绪趋重。因此,乡镇统计员不安心工作形成两种倾向:一是各使奇招要求调离统计岗位;二是在工作上忽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难以保证统计报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统计人员加强学习的自觉性不够,统计业务水平亟待提高

乡镇统计站人员基本是从原乡镇统计人员过渡而来,没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统计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对统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基本上处于初始状态,因此不能满足现代统计工作的要求和需要。导致乡镇统计站统计员学习不够、业务素质不高的主要因素:一是乡镇统计员在乡镇统计体制改革进入统计站时缺乏竞争性,属自然过渡,少数既没有专业知识又没有工作责任心的同志也进入了统计岗位;二是虽然在乡镇统计改革的方案中明确了人、财、物归属于县统计局管理,但由于乡镇统计基础设施建设及工作经费奇缺,加之乡镇人民政府人少事多的矛盾日趋突出的实际,乡镇统计站统计员在时间上、精力上、工作任务上更多的服从于乡镇党委政府的统筹安排,在办公及生活条件上更多的依赖于乡镇党委政府的帮助。因此乡镇统计站及统计人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其学习的自觉性在时间上没有得到保障,统计专业水平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四)统计经费严重不足,影响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根据州、县出台的乡镇统计体制改革政策明确:“乡镇统计站的人员工资、办公等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除正常的公务经费外,每个乡镇统计站每年的工作经费不低于2万元。xx年每个乡镇统计站的工作经费按1万元的标准由财政支付,从xx年开始按每个乡镇2万元的标准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安排。”但由于县财政困难,无法将政策规定的经费标准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在经费难以保证的前提下,乡镇统计站的基础设施建设、日常办公条件、统计人员的培训、外出调查等因缺乏资金的支持而无法得以正常开展。

三、加强乡镇统计工作的建议

(一)继续完善乡镇统计体制改革

要以法律形式具体明确乡镇统计机构的合法地位,建立健全具有行政管理效能的乡镇统计机构,并将村级统计正式纳入统计法律体系的框架之内,进行全方位的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目前,从网上了解到,吉林、北京、新疆、辽宁等省、市正在进行统计改革试点,实行统计垂直管理。这是统计发展的一种趋势,对稳定统计队伍,强化统计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统计水平是十分有利的。

实行统计垂直管理,其有益之处非常明显,其关键之处是可以实现依法统计,从源头上保证数据质量。

(二)改善乡镇统计工作条件

一是将乡、村两级统计经费分别列入县级财政部门的常年预算,或直接列入中央、省级预算,然后逐级拨付;二是千方百计解决好统计人员的经济待遇问题,建议发放农村基层统计人员岗位津贴,以调动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大乡村两级统计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基层统计队伍的素质。考虑到基层的经济承受能力,任何统计培训都必须实行免费培训,以提高基层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及统计培训的实效性;四是改进统计工作手段,要努力实现乡镇统计计算机联网直报,促使乡镇统计信息化、网络化水平的全面提高。

(三)改革农村统计方法制度

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大胆破除那些陈旧落后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既符合实际,又符合国际一般规则的统计方法制度。具体来说,就是在国家统计报表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农村统计的全面调查,取而代之的是以方案简单、指标较少,符合国际规则,能及时满足各级政府需要的抽样调查、专项调查和一次性调查。这既可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又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四)强化统计法制工作机制。坚持依法治统,建立健全统计法制工作机制,全面推动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一要加大统计法制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公众和领导的统计法律意识,为统计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要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及惩处力度。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统计执法检查,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行为,为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此调研报告由于调研时间仓促,存在问题及建议难免缺乏深刻认识和可操作之处,但我们真诚希望借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机,认真解读和破解乡镇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期促进**统计的科学发展和全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文化统计工作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文化统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化统计数据越发成为我们认识文化现状、研究文化问题、制定文化政策的重要依据。近些年来,全国各级文化统计工作者按照部党组的要求,紧紧围绕文化发展这个主题,依托“文化系统统计能力建设工程”,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数据支撑。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统计基础非常薄弱、统计力量明显不足、统计管理比较滞后等因素制约,文化统计工作从数据质量到文化产品,从统计基础到统计制度都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需要重点加以改进和解决。

一、近年来文化统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近年来,文化统计通过完善统计制度、优化统计软件、规范统计流程等工作,在统计制度改革、统计信息服务、统计基础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发挥了文化统计工作反映文化发展、服务文化决策、引导文化实践的作用。

(一)指标体系更加完整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飞速发展,以及网络化、信息化等新兴技术在文化建设中的普遍应用,对现行的文化统计制度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我们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在xx年、xx年和今年分别开展了三次文化统计制度的修订工作,在统计制度中增添了美术馆、动漫企业、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和产业示范基地等统计报表以及电子图书、实际拥有产权面积等统计指标,使统计制度基本涵盖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指标体系更趋于科学化、系统化,能够更加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当前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全貌。

(二)调查模式更加多样

为进一步增强统计数据时效性,有效提升统计数据服务文化管理决策水平,xx年在现行文化文物统计制度中,增加了7张文化文物主要统计数据快速调查表,数据实行半年度报送,包括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艺术表演团体、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动漫企业以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内容。同时,结合业务工作需要,相继组织开展了全国美术馆、剧场等专项调查,形成了以年度调查为基础、快速调查和专项调查为补充的文化统计调查模式。

(三)技术手段更加先进

统计信息化是实现统计工作规范化、便捷化的根本,也是提高统计数据时效性的保障。为进一步加强文化统计工作,完善文化统计软件功能,xx年,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研制开发了“全国文化文物统计系统软件”。该软件操作界面简洁,极大减轻了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压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统计数据质量和工作管理水平。今年,我们还将在单机版的基础上研发网络版,将会实现数据的在线传输与储存,有效提升数据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四)制度建设更加完善

为进一步规范文化统计工作,加强文化统计管理,保障文化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xx年我们以部长令的形式正式颁布《文化统计管理办法》。该《办法》对管理体制、统计机构、数据质量等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重点对统计项目的制定和审批、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统计人员的设置与培训等一系列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文化统计工作,为我国文化统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五)数据质量更加准确

数据质量是文化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是衡量文化统计工作水平的根本标准。为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我们在工作中采取设置审核公式、加强审核力度等措施,将数据控制重点前移到基层填报单位,并在年报数据会审过程中,采取按文化发展情况分组交叉审核的方式,将一些经济情况类似、发展水平相当的地区分为一组,相互交叉比对审查,有效地确保了各省数据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文化统计数据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六)统计服务更加优质

通过创新性地开展统计分析研究和统计产品改版,形成了以《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文化统计提要》、《中国文化统计手册》、《中国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为主打的系列产品。这一系列统计产品内容翔实,观点明确,形式美观,可读性强,在各部门统计工作中处于领先地位,对文化决策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特别是《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是文化系统第一本正式公开发行的统计分析报告,引起了业内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相关宏观管理部门的高度肯定,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今年,我们又在年报数据中选取部分核心指标,试编了《文化发展统计公报》,用数据向全社会直观解读文化改革发展成就,进一步提升了文化统计数据权威性和影响力。

(七)统计影响更加深远

近些年来,文化统计数据在体制改革、规划编制、经费测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文化统计工作也受到了部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近期,我们依托历年统计数据,联合国家统计局、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演艺设备协会等科研机构共同开展了“中国文化发展指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我国新建剧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等课题研究工作,在文化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其中,《我国新建剧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还得到了刘延东同志的重要批示,极大拓展了文化统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二、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文化统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体制机制、历史沿革、思想认识等多方面原因影响,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障碍。突出表现为三个不适应:一是统计任务与统计力量不适应。随着统计工作任务的不断加大,各级文化统计部门人员不足、素质不高、统计经费欠缺的问题越发突出;二是统计需求和统计水平不适应。随着文化内涵不断扩展,文化统计调查范围不断扩大,当前部分领域的文化统计数据还存在着范围不全、口径不一、质量不高的问题,难以适应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三是统计责任和统计服务不适应。当前统计服务还仅仅停留在数据年度比对分析的层面,没有对数据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难以充分实现统计数据研判发展阶段、预测发展趋势的作用。

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

文化统计工作是各级政府部门进行科学决策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指导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 由于统计观念和统计意识淡薄,一些单位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认为统计工作只是简单的数加加减减,实质意义不大,甚至把统计工作定位为“闲职”,可有可无。

(二)队伍建设薄弱

据了解,在全国文化统计人员中,基本上均是兼职从事统计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在做好其他工作的前提下,兼顾统计工作,且不少文化统计人员工作变动频繁,专业素质欠缺,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专业性很难保证,统计报表存在迟报、缺报、误报等现象,严重影响统计数据质量。

(三)业务经费欠缺

近年来,随着文化统计工作量不断增多,文化统计工作任务逐渐加大,文化统计工作专项经费不足的问题越发突出。据了解,目前统计培训、统计调研、统计监察等统计业务活动基本上均无专项预算,相应统计经费的落实也极其困难,严重制约了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数据分析不足

由于各级文化统计人员大多为非专业人员,在统计分析能力方面较为欠缺,目前的统计分析多停留在统计数据的文描述层面,深度分析、能够提出观点和建议的分析较少。而且,受编制少、软件对比分析功能欠缺等因素的限制,统计人员往往耗费大量时间在数据审核汇总上,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对数据进行挖掘,致使大量的数据失去了生命力。

(五)考核机制缺失

目前,文化统计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地方各级统计人员报送数据、撰写分析仅仅凭借自身的工作责任心,容易形成“报不报送一个样,早报迟报一个样,数据好坏一个样”的“大锅饭”想法。加之目前各基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等行政主管部门基本上均已合并,文化统计人员还要负责广电、出版和体育统计工作,据了解其他部门均已对数据报送情况、数据质量和统计分析撰写等内容开展考核评比工作,致使统计人员工作重心很难放在文化统计工作上,严重影响文化统计工作水平。

三、下阶段的工作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文化统计工作的主要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文化统计管理办法》,继续努力实施“文化系统统计能力建设工程”,通过建设文化单位名录库系统、文化统计信息化系统、文化统计分析监测系统和文化统计人才保障系统等四大文化统计系统建设,高质量完成各项统计工作任务,为新时期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统计保障。计划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文化统计工作力量

按照《文化统计管理办法》有关要求,一是督促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加强对文化统计工作的领导,健全统计机构,并把统计数据作为规划编制、资金下拨的依据,提高统计数据的权威性;二是进一步充实统计工作人员。要求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必须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各级地方文化行政部门承担统计职能的有关业务机构应当配备相应的统计人员;三是加大统计工作经费投入。要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保障统计工作所需经费,将统计培训、统计调研、统计监察等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部门预算;四是加强对文化统计人员培训工作。着重提高统计人员的数据加工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报告撰写能力,全面提升各级文化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五是建立文化统计工作考核机制。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和量化指标,定期开展检查督导工作,提升文化统计整体工作水平。

(二)进一步改进文化统计工作手段和方法

一是加强调研,对文化统计的功能、组织方式、指标体系、调查方法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形成一套既满足国家和地方管理需要,又符合文化发展实际的统计调查制度和方法;二是针对文化领域不同门类的特点,探索运用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科学测算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三是拓展文化统计数据来源,加强与国家统计局、工商、税务、民政、商务等其他政府部门以及各文化行业协会、文化咨询机构的沟通、协调和合作,实现统计数据的共用共享。

(三)进一步加快文化统计信息化建设

一是根据文化统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目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尽快建设文化统计数据网上直报系统,缩短文化统计数据的采集、审核、汇总、查询、管理和发布的时间,有效提高统计数据采集效率,确保数据的时效性;二是利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积极推进文化单位名录库系统建设,全面准确掌握文化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有效避免调查对象的遗漏和重复,确保填报单位的真实性;三是加大对基层的扶持力度,适当配备信息化设备以改善基层统计人员工作环境。

(四)进一步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一是丰富完善产品。在进一步完善现有统计产品资料的基础上,尽快面向社会公开发布《文化发展统计公报》,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统计产品;二是提高服务质量。继续开展全国文化文物领域统计分析研究工作,提高《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的内容质量,同时依托科研机构和各地统计人员,积极开展统计课题研究工作,提升统计分析的深度与广度;三是建立指标体系。研究建立反映文化发展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测算,及时反映全国和各地区文化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升统计工作的在文化决策中的地位;四是加大宣传报道。充分利用纸质传媒、网络传媒等各种载体,加大对社会各界的服务力度,充分发挥文化统计信息的功能和作用。

【第7篇】经济影响统计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试图借助excel软件,运用对比、环比等方法,从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税收总额、从业人员数等几个统计指标来衡量工业区自创建以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全镇经济所作出的贡献,分析取得的成绩,找出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工业区创建于年6月,是经市区人民政府批准的区级工业区,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首期开发5平方公里。年9月22日,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年第66号公告,提升为市市级工业区。工业区位于浦东国际机场与洋山国际深水港之间,与正在兴建的临港综合产业园隔河相望。区内现有企业30多家,年产值近人民币12个亿。

一、各项指标分析

(一)工业总产值指标分析

年镇尚未建立工业区时,有7家工业企业位于后来建成的工业区区域内,为了比较的方便,也为了使数据按照同一口径具有可比性,故将该7家企业的各项指标作为园区比较的基数(下文如无特别说明,都按此种涵义理解)。年,工业区原7家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7339万元,年度工业区预计完成总产值150000万元(年度1-10月份已完成107000万元,工业区年工业产值比年增加了6倍多。年度全镇工业产值预计为218900万元(年度1-10月份已完成15510万元),比年度的44377万元,增加了近4倍。工业区产值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全镇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各年的具体工业产

园区内和全镇每年工业产值的增减情况如何,两者的变动又存在什么关系呢,请看下图:

图一:园区和全镇工业产值增加趋势图

由图可知,园区和全镇工业产值的同比增加数所走过的轨迹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年建园之初,增加比例小幅上扬,经年、年的大幅增加后,年、年渐趋平缓。但是两者又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同比增加比例数值的大小上,除年以外,镇工业产值增加比例都要小于园区该项指标,尤其是年和年两年,两者的差距尤为显著。

下面通过雷达图示来看看工业区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的变化情况

图二:园区内工业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比例图

图中很清晰的显示了工业区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的比例逐年提高这一趋势,从年的39.1%,一直到年的68.5%。单从工业产值该项指标而言,园区经济在全镇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可以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工业企业(规模以上)数量指标分析

企业数量的增减也能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和趋势,尤其是较大型企业的数量。我们将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称为规模以上企业(以下简称规上企业),并以此为标准统计了全镇和工业区年到年的企业数量,如下表:

总体来看,全镇和工业区内规上企业逐年增加。年相比年,区内增加了18家,增长到原来的5.5倍;全镇则增加了30家,增长到原来的3.67倍。为了更好了解工业区内和全镇规上企业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请看下图:

图二:工业区内和全镇规上企业数量变化图

图中曲线代表的就是年区内规上工业企业占全镇规上企业的比例,从年(也就是建园之年)起,该项比例就不断提高,从21%一直上升到年的61%,年稍有下降,为50%。说明全镇较大型工业企业有向工业区集中的趋势。

(三)工业利润指标分析

对一家企业来说,在其成熟稳定期,利润指标往往比产值指标更能说明问题,因此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也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一项指标。我们对此也做了一下统计(其中年为计划数):

图三显示,无论是全镇工业利润还是园区内工业利润,其增长趋势并不平稳,而是一直处于波动状态,全镇在年和园区在年都出现了负增长,分别为-6%和-13%。为了探究其原因,我们调阅了当年相关的资料,发现主要是因为某些较大型企业或受行业不景气影响、或因刚刚投产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导致当年的利润出现微利或较大幅度的亏损。比如年某某化工企业受行业不景气影响,利润从年的近500万下滑到30几万;又如某某电子企业年投产,当年产出近1.5个亿,却亏损近700万。

图四显示,园区内工业利润占全镇工业利润的比例有总体下降的趋势,xx年之前,该比例在70%左右徘徊,xx年之后,则基本处于50%的水平,这与园区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逐年增加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四)税收数指标分析

一个地区财政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公共事业的完善程度和基础建设的建设力度,最终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而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很有必要分析一下工业园区在这方面的贡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资料所限,没法获取xx年以前的相关数据,也没有按具体税种对税收数加以分解,全镇税收额也只是一个总数,没有按产业加以分类。虽然有上述诸多不足之处,但通过我们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说明某些问题的。

由表可知, 年到 年,全镇和园区税收总额逐年增加,全镇从6812万元增长到15000万元(预计数,1-10月完成10727万元),园区则从2388万元增加到4100万元(预计数,1-10月完成3429万元)。年均增加的幅度虽然不太一样,xx年全镇增长幅度大于园区,而xx年正好相反,但两者的比例却基本保持稳定,在20%-35%之间浮动。

(五)就业人数指标

该项指标比较简单,又由于资料所限,只能获取园区xx年到xx年的统计数据,也就不再展开论述,请看

从图中可以看出,工业区在解决全镇人口就业方面也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综合评价

通过以上的五项指标分析,我们发现工业园区无论是在工业产值、工业利润、企业数量(规上)还是税收总额、就业人数等方面都对全镇产生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工业产值方面,在更是占了全镇工业产值的近七成之多。但是,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工业区建区时间短,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而总体规模不大,龙头企业缺乏,创税大户也较少。工业区年总产值只有12个亿,最大的企业年产值只不过4个亿,创税1000多万,而附近某镇的工业区年总产值超过30个亿,最大一家企业的年产值也超过10个亿,创税过4000万元,差距是全方位的。

(二)园区企业创利和创税质量普遍不高。相对于全镇工业产值的高比例,在利润和税收这两项指标上,园区企业没能作出应有的贡献,相对偏低,参看下图:

图六:各项比例图

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从xx年开始,园区内工业企业利润占全镇工业利润比例都要低于园区内工业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比例,而园区税收占全镇税收比例更是低于园区内工业企业利润占全镇工业利润比例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一)、积极利用有利政策,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注重引进优质企业。正如本文一开始就提到的那样,年9月,工业区提升为市市级工业区,成为仅存的几个工业区之一。因此,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工业区工作的重点,采取多种方式,如联姻大企业和国际公司,鼓励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实施“以商招商,以企引企”等,特别是要注重引进那些可以弥补产业空缺、多创利税、解决就业问题的优质企业。

(二)、加强管理,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正所谓“不栽梧桐树,哪来金凤凰”。因此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方面都要为园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和生产环境。在硬件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比如拓宽道路,安装路灯等;在软件方面,通过专业化培训提升园区服务人员的服务素质,提升他们的职业精神,让他们用真挚的情感和贴心的方式来为区内企业服务

(三)注重监管,防止企业人为减少利润,规避税负。注重对区内企业的适度监管,关注企业在生产经营上的异常变动,分析查找其原因,对于人为操纵利润以规避税负的行为,要及时给予指导纠正,对于拒不改正的单位,可向有关机关报案。

【第8篇】劳动工资统计调研报告

劳动工资统计调研报告

一、劳动工资统计制度的历史沿革

劳动工资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1952年国家统计局成立,随即进行了一次城乡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之后劳动工资统计历经一系列变革,统计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

(一)50年代到80年代劳动工资统计范围为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主要统计全民和城镇集体职工人数和工资;1990年-国家统计局把统计范围扩展为城镇非私营单位,其统计对象为全民、集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单位(内资: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资: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二)-,劳动工资统计范围除城镇非私营单位外,增加了“三上”私营企业(即规模以上工业,资质以上建筑业、房地产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中的私营企业)。开始增加其他私营单位:19人及以下的单位采用典型调查,20人及以上的单位进行抽样调查。

(三)以后,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分为两种: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非私营单位调查范围不变,私营单位调查范围采用以下方式调查:企业一套表单位(即“四上”企业,统计范围是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国家重点服务业和省级服务业)全面调查。其它非一套表私营单位按就业人员分类,100人以上全面调查,20-99人抽样调查,19人以下典型调查。但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分别实施,数据没有合并使用,且抽样的数据县级没有代表性,不能推算总体,不能对外公布使用。目前劳动工资统计实行网上直报,劳资报表告别纸介质上报方式(除了视同法人的银行等产业活动单位仍延续纸质报表)。

二、劳动工资统计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统计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6.1%。而现行劳动工资统计主要偏重反映城镇非私营和“四上”私营企业的劳动情况,规模较小的私营、个体工商户和乡镇企业并不包括在内,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不反映或不能切实地反映已逐渐成为吸纳就业主体的私营、个体等经济性质的劳动用工情况和工资水平,统计范围带有明显的局限性。正是由于这种落后于目前经济结构的统计规则,导致了本应给予高度重视的大多数较低工资收入的企业职工没有纳入统计范围,目前已统计的恰恰都是有较高工资收入的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导致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不能被普通百姓接受。以为例:城镇非私营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垄断行业,工资水平居高不下,影响全县城镇非私营单位工资水平明显偏高。全县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63848元,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和全市12374元、7277元和4065元,而人均gdp仅为39705元,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和全市2204元、28757元和6678元,工资水平与经济发展明显不匹配,不能真实反映整体的就业情况和劳动力价格水平。

2.统计指标设置不尽合理

(1)统计指标设置复杂且缺乏实用性。一是统计指标设置复杂。复杂的指标设置只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基层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对指标解释理解不深,指标涵义仅凭自己的理解去填写。比如“单位负责人”这个指标,大部分人一看就觉得是法人代表,但是其实指标解释是包括单位中层的;再比如就业人员下面的按人员类型分的三个指标,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其他就业人员,且不说各自的指标解释,单说其中的区别就让人头痛,挂职锻炼的人员属于原单位在岗职工,要按照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而劳务派遣的人员又要统到实际用工单位,不能按照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劳务派遣工的界定又是一系列的说明,县级专业人员也要仔细研读指标解释才能确定界限,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可想而知大部分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填个数据而已。还有在岗职工的工资分类指标,晦涩难懂,使基层统计人员极易产生歧义,如“绩效工资”机关单位误以为只是事业人员工资单上的绩效工资,而实际的指标解释却是奖金性质的工资,机关人员也有此项目。二是统计指标缺乏实用性。一直以来,反映劳动工资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就业人员期末人数、就业人员平均人数、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等,其实用性和灵活性很大程度上已落后于社会需求,反映各级政府决策、企业需要及社会焦点问题的指标显得尤为不足。如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农民工就业情况、行业用工需求、下岗再就业等社会保障热点,在这些指标群上,劳动工资方面仍是空白。

(2)反映就业人员工资水平的指标单一化。在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中,仅有本单位全部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一项指标。平均工资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的数据及涨幅代表的都是整体的水平。简单的平均所带来的问题,是掩盖了平均下的不平均。一方面,掩盖了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的不平均。从劳动工资年报来看,行业平均工资为最低行业平均工资的6.3倍。另一方面,掩盖了单位内部的不平均。现在企业老总和普通员工的工资差距越拉越大,相差几十倍、上百倍的也不在少数。而仅仅提供一个单位的平均工资,无法解释更多的不平均。从工资分布来看全社会各群体工资水平呈“偏态”分布,工资高的人数占少数,工资低的占大多数,现有的资料又无法反映这些情况。因为指标的单一,解释不清深层次的原因,老百姓是从自身的角度去理解这些数据,因而在向社会公布平均工资这项数据时,造成公众对数据的质疑,也带来统计服务质量不高的现象。

3.统计任务繁重,但数据利用率不高

(1)统计范围广,工作任务繁重。当前劳动工资统计涉及的单位多、任务重、压力大,不仅包含了工业、建筑业、房地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服务业等行业里面的“四上”企业,而且包含了所有“四下”非私营单位,加起来有四百多个单位,工作量十分繁重。而目前采用的网上直报开网时间较短,基层统计人员频繁更换或身兼数职,报表期间能主动直报的单位只占少数,大多数单位往往需要县级统计人员通过电话、qq、办公助手发短信等形式三番五次提醒和催报,个别单位还须多次催报,催报难度较大。同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县级专业人员不仅有大量的催报工作,更有无尽的比对工作,需分行业、分单位逐个比对填写说明,工作量大幅度增加。

(2)网上直报操作平台有待完善。劳动工资统计报表收集的方式由纸质报表改为联网直报,给基层统计减轻了一定工作量。但由于统计单位数量越来越多,报表报送时间较短,系统稳定性不强,企业配合程度低等原因,导致报表收集的难度越来越大。一是网上操作平台报送时间紧。联网直报有较强的时间限制,尤其是季度报表,通常国家从开网到关网时间相当短,一般为5-7天,县级劳资专业人员要在5-7天时间内催报、审核几百家劳资报表。因报表报送时间短,大量的单位集中上报,有的单位不同的统计人员还会同时上报不同的报表,造成网络拥堵,在报表高峰期经常出现打不开网页或者不能正常上报的现象,给企业带来诸多的不便。有的单位制度很规范,发工资时间较迟,报表上报前要层层把关,在规定的上报时间往往是仓促上报,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催报齐所有单位会越来越难。二是网上直报操作程序过于烦琐。直报系统对浏览器的要求较高,比如需要使用较低版本的ie浏览器,无拦截软件等才能成功下载证书或稳定上报。许多基层统计人员计算机操作能力有限,对网上直报操作程序往往束手无策,需要县级劳资专业人员电话指导或电脑远程操作证书安装、浏览器设置等程序,其同类问题反复操作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搞得专业人员疲惫不堪。甚至有个别单位因反复操作不成功而放弃直报,改为传纸质报表再行代报等等,这些都给数据收集增加了难度。三是系统审核公式不够严谨。在系统开网之前,审核公式应该已经通过检验完整无误的,但实际情况是系统开网之后又时不时的添加审核公式,大大增加后期审核工作量。由于后期添加的审核公式,致使有许多单位已上报,审核后又出现许多错误,县级劳资专业人员只能用短信或电话通知企业再行修改错误,有的企业往往上报后便撒手不管,出现错误不按要求修改或填写说明,如对其反复催促易引起企业统计人员的反感。另外对于基层单位统计人员而言,需要更加简单明了的错误信息提示,有助于他们理解审核中的逻辑关系,及时修正错误或予以说明。如“单位负责人”是由原来的“管理人员”演变来的,对“单位负责人”正确的理解应该为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但是在报表下方以及单位基本情况表中均有“单位负责人”的指标,统计人员容易将这几个指标混淆成同一个,误认为都是指的单位第一负责人,因此许多统计人员将报表中的“单位负责人”填为“1”,导致了大量的审核差错。又如“1-本季”这个宾栏指标,因为设置的数字和符号不太明显,统计人员容易将本栏对应的工资额误解为本季数据,经常把累计工资错填为本季度工资。而对于“非全日制”指标,统计人员也容易误解为学历上的“非全日制”等等。另外,有的指标存在多个口径,比如劳资表中的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与财务表中的应付职工薪酬也困扰了许多基层统计人员,仅从字面上来理解两个指标都指的是工资报酬,而实际上工资总额与应付职工薪酬不是同一个概念,的区别在于工资总额不含单位支付的“五险一金”,而应付职工薪酬应该包含这一部分。四是数据质量难以保证。对于县级专业人员来说,报送单位数量多,短时间内能按时催报已经勉为其难,来不及对每个单位进行详细审核。在报表期间每天要打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电话进行催报,并时不时通过网络或电话给直报单位解决系统随时出现的问题,有时候还要对国家、省及市统计部门查询反馈的明显差错进行核实,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到报送一家审核一家,只能进行批量审核或者查询审核,对有明显差错的单位进行核实;而对于基层统计人员来说,报送时间短,统计人员报表较为仓促,无法对数据进行严格自审,有的为了按时上报,甚至只是报一个预计数据,与实际数有一定差距。五是劳资字典库更新不及时。直报平台的劳资字典库一年一次从名录库中导入,而基层单位上报季报时又不能自行修改法人单位基本情况表,时间跨度太长容易导致字典库信息不准确,基层统计人员反响较大。

(3)数据利用率不高。一是年度劳动工资统计指标分组太细,数据利用率不高。年报不含补充资料的统计指标就有55个,真正有用的没有几个,制度中有的指标地方政府不需要,地方政府需要的指标在制度中又没有。各级党政领导迫切需要掌握城镇劳动力分布、转移、就业和失业方面的统计数据,以便更好地制定劳动就业政策和指导城镇劳动力转移,但现行的劳动统计方法制度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统计部门无法从现有的统计报表中获得相关数据。长期以来县级统计部门忙于应付上级统计部门布置的报表任务,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指标没有进行过多的统计、关注和分析。就业人员和劳动报酬等统计指标也远远不如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统计指标那么受领导和公众的关注和重视,致使劳资统计人员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出来的数据不被重视,是“出力不讨好,白用功”。二是报表代表性不高,资料开发利用价值低。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专业数据公布规则是:“企业一套表”统计的“四上”企业的数据不对外公布,只公布城镇非私营单位的数据。站在县级劳动工资专业人员角度看,实行联网直报以后,由于“企业一套表”单位数量的增加,工作量成倍增长,但这一块千辛万苦统计出来的数据却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由于城镇非私营单位统计对象不全面等原因造成了报表的代表性不高,分析的意义不大,也削弱了劳资统计人员对其数据开发利用的积极性。

4.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与统计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大部分基层单位没有专职统计人员,机关、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统计人员一般由该单位的人事或财务人员兼职,企业则是由财务人员兼职,且人员变动较为频繁,往往致使报表不能准时上报。同时,由于兼职人员要兼顾多项工作,造成劳动工资统计只能算是附带性的工作,尤其是企业,统计人员不但要做好本单位工作,而且要承担财政、税务、工商、统计等多部门的报表,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造成多数的统计人员虽然在统计岗位上工作多年,仍是对统计业务一知半解,不能熟练掌握劳动工资统计所必需的知识,对指标解释的含义、统计口径、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的理解都不到位,上报的报表往往容易出错,极不规范,数据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三、做好劳动工资统计的几点思考

1.适应需求,进一步完善劳资统计方法制度。一是改进统计调查方法。创新工资统计制度,将劳动工资统计由全面调查改为抽样调查。劳动工资报表许多问题均是因为报表单位过多引起,实行抽样调查能减少报表单位数量,使综合统计部门能将工作精力更多地由催报转移到审核和改错上。抽样调查以最新的基本单位名录库为样本框,按国民经济行业抽取样本与实际情况进行核实,然后将样本纳入劳动工资统计调库中。方法可采用按行业进行抽样,每个行业分别设立汇总权数指标,对单位数少的小行业采用全数调查,通过样本资料推算评估总体劳动就业、收入等状况。同时可以结合普查、人口抽样调查等进行劳动力调查,既能节省人力、财力,又能提高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二是调整统计调查范围。形成涵盖全社会所有劳动者的统计,弥补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制度范围上的不足。将一般个体工商户作为特殊经济组织纳入劳动工资统计范围,以便全面、真实地反映全社会劳动就业的分布与构成,以及劳动报酬的收入与分配情况,较好地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需求和利用。三是减少统计调查频率。针对现行的劳资统计工作量大,代表性差的弊端,建议将现行的季报取消改为每年一次年报。其因一是季报数据变动较小。劳动工资年报数据能全面反应本地区的就业人员及工资状况。一方面,劳动报酬不仅体现在每月工资上,从许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看,与年终奖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年收入能够更准确的反应一个地区就业人员的报酬情况。另一方面,从以往季报数据来看,季度之间的从业人数变化不大,大部分单位除春节前后和大学生毕业季等特殊时期用工情况可能有较大波动外,在一年内的其他时间较为稳定,可以在年报中加入新增、减少人员等用工调查指标,以满足就业政策制定及指导的需求。其因二是季报数据利用率不高。自开始季报数据除了五大行业用于“gdp”核算,国家规定季报数据不再对外公布,基本属于统而未用的状况。取消季报能给基层统计人员减负,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涉及“gdp”核算的非营利性行业,可从相关主管部门如教育、卫生或财政核算中心等部门取得相关数据。四是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依照定义确切、内涵清晰、属性明确的原则,突破城乡地域、所有制形式和职工身份的限制,完善和制定全面反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使其更具有科学性、预见性、时效性和相对稳定性,并注意统计指标体系与其他部门口径的衔接。要减少过时的、不必要的或数据难以准确统计的劳动指标,如人员分类中的劳务派遣人员以及人员按岗位分的有些细项分类等。根据需要设置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特殊指标,如“个人住房公积金”、“未纳入养老保险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大学生就业”等能反映人才、劳动力转移、文化水平等指标,更好地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为党政机关、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同时应以简单明了的指标为好,统一各报表的指标口径,让各专业各部门之间的报表和指标具有共享性,使之发挥其功效,减轻基层单位的负担。例如将“单位负责人”改为“管理人员”等,符合大多数人的思维想法,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为带来的数据偏差。指标解释尽可能做到直观、易懂,便于填写,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须强化工资水平指标。首先是淡化全社会平均的概念,强化分职业平均工资的概念。从工资的效应来看,以及最低工资标准的设定,不存在极端小的数据,但存在异常大的数据,异常大数据的稍微变动即可将平均工资的水平上移。而异常大的工资水平往往存在于管理层级,相比较而言,非管理层级的同职业工资差距不会很大。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提供分职业的平均工资更贴近老百姓的心理定位,也可提高统计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其次是计算并公布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中位数。平均工资容易受极数值的影响,而工资中位数相对而言不易受极大值和极小值偏差程度的影响,可作为反映就业人员工资状况补充指标。

2.优化直报网络系统程序,提高填报效率。一是加强直报网络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程序运行的速度,减少网络不通畅带来的不便,保证即便是在报表高峰期单位也能无阻碍的正常报表。同时降低系统的操作性难度,加强其与浏览器的兼容性,使报表单位能简单顺利地下载证书。二是强化直报网络系统的功能性。一方面指标设计更加简单明了,在系统中附加指标解释,报表单位点击填报格时,自动跳出指标的详细解释,而不需要按f1键。另一方面完善系统的审核公式,根据联网直报软件中公式审核出现的问题,在开网之前对审核公式进行反复试验,尽快完善,确保审核公式的完整和准确度,让报表单位在第一时间内高质量报送数据。三是下放单位字典库更新权限,将网络系统设置为分专业超级汇总。目前字典库更新权限一套表单位在国家,非一套表单位在省里,建议非一套表单位字典库更新下放至县级,便于及时更新单位增减和变更基本信息,同时将视同法人单位的银行等产业活动单位也一并放在直报平台上,彻底消除纸介质上报方式,并在网络平台上设置超级汇总程序,减少县级专业人员导入程序等一系列的工作量。

3.加强统计基础建设,提升基层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一是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完善统计执法与监督。进一步加强统计法制工作,从基层抓起,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保证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对拒报、瞒报等行为及时启动法律程序,加大处罚力度,遏制劳动工资统计违法行为,使劳资统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基层单位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工资统计台账,健全原始记录和凭证等统计基础工作,从源头做起,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二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劳资统计范围广泛,指标概念内容多,涉及到人事劳动管理的专业知识及国家相关职工福利政策,需要不断加强统计指标、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等业务知识培训,强化统计人员计算机与网络知识培训,提高统计人员个人使用现代化统计手段的业务工作能力。使基层统计人员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劳动工资,提高工作能力,从源头上提高劳动工资统计报表质量。

【第9篇】电子商务统计调研报告

电子商务统计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已经广泛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成为我县经济发展、城乡居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如何科学有效地搞好电子商务统计,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都在研究的问题。下面,结合基层实践,谈谈几点思考。

一、我县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电子商务交易额快速增长。据团县委统计资料显示,,我县农村电子商务销售总额达0.62亿元,比增长近一倍;,我县农村电子商务销售总额达1.33亿元,比又增长了一倍多。电商大军异军突起,已有网店数215个,从业人员1451人,电子商务催生了一批又一批“农民掌柜”。

(二)电子商务县域特色鲜明。县已被列入“中国电商百佳县”之一。现在网上卖简易衣柜的商家,百分之八十来自的大东坝镇,其中最为集聚的西山村进入全国首批授牌的14个典型“淘宝村”之列;我县支柱产业--茶叶进军电子商务,同时带动了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政府提出了“打造‘网络绿茶第一市’,再造一个线上的‘浙南茶叶市场’的目标”;丰富的名特优农副产品也已成为电子商务的主打产品。

(三)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一是出台《实施意见》,在财政资金、税收、用地、金融等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二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如加强通信及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网络支付和金融体系,构建信用和认证体系等;三是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在“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引导下,推进“物流配送进农村”子工程。四是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力度,开展职业化培训、技能化培训。

二、电子商务统计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项迅猛发展的新兴行业,目前其综合数据由团委、经商局为主在统计,而统计部门的电子商务统计制度尚处于试点阶段,其统计范围与统计口径与其他部门是不一致的。但总的来说,由于电商企业运营方式的特殊性,统计部门要把电商企业的销售收入数据纳入统计,在制度设计上还需进一步的探讨,要结合电商企业的特点在统计指标设计上有所突破,避免多、全和繁的老路。

(一)电子商务统计指标设置简单笼统,不能全面反映情况。今年上半年,仅在规上批零住餐业商品销售额统计中对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销售额作了分项反映,并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电子商务统计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造成了只有“规上批零住餐”单位可以粗略反映,而其他行业的规上单位、全部“规下”单位和个体单位无法反映的局面。

(二)我县电子商务主要分布在个体工商户中,统计上难以客观反映其数据。比如我县的西山淘宝村有40多户卖简易衣柜的电子商家,销售额超1800万元,虽然其行为也是直接销售,但在统计上由于其属于个体工业登记,所以只进入工业统计抽样框反映在工业环节上,但无法在商贸环节反映。又如我县茶叶市场个体商户,网络销售只是作为其中一个销售渠道,其销售额已经包括在传统商贸统计中,而不单独记录电子商务交易额。还有我县目前许多以网络销售为主的个体经营户为无照无证经营,无固定经营场所,隐蔽性强,导致无法进行统计。

(三)电子商务的规模企业“上规”难。“规上”企业在统计上是全面反映的,不像规下或个体是抽样推算反映,所以各级政府对企业“上规”工作都非常重视。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规定,从今年年报开始,批发、零售企业“上规”申报条件除了基本的“三证”(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还需要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加盖税务部门公章的企业增值税申报表及附列资料。在目前,大部分电商企业都没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没有执行严格的会计制度,而且电子商务行业税收方面的政策还没完善及落实,因此电商企业在税务部门基本都是零申报,这就影响到纯电子商务企业的“上规”申报工作。

三、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统计制度方法的研究。统计制度的制定权在国家和省一级,实施是自上而下的,但意见反馈是自下而上的,这需要一个互相对接和交融的过程。建议上级有关部门抓紧完善电子商务的统计制度,基层有关职能部门结合本地电商行业管理的需要,加强研究,多提建设性意见。

(二)完善县域电子商务统计体系。团委、经商、统计等部门都有各自不同的统计口径,彼此需要加强沟通和衔接,明确职责分工,综合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源,协同开展电子商务统计工作。建议:团县委重点负责全县个体户电子商务交易额的收集、汇总和提供;经商局重点负责全县限下单位电子商务经营情况和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情况收集、汇总和提供;统计局重点负责“四上”单位电子商务企业经营情况的收集、汇总和提供。统计部门作为综合核算部门,及时掌握情况,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的衔接。

(三)促进电子商务集聚化、品牌化发展。我县电子商务虽然以个体工商户为主,规模也不大,但集聚度相对高,如西山村的发展已从原来的“原料加工-成品制作-销售”到现在的“外购半成品-拼装成品-销售”,基本脱离加工环节,同时还从原先的“自家制作自家销售”到现在的“一家拼装多家销售”,如茶叶市场内各商家也都在开辟网售渠道,但一大问题是大家各打各的品牌,甚至贴别的地方的品牌去销售。有关部门对这种电子商务创业园、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要在财政、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一方面引导电商向其集聚,另一方面要整合品牌,切实做大规模、做强特色。在统计上,对西山这种实际已脱离加工环节的网商,有关部门要研究如何在商贸环节反映数据;对无证照经营,有关部门要完善电子商务企业(或个体户)登记手续,以便其纳入统计抽样框。

(四)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做大规模,积极“上规”。从县政府出台的《实施意见》看,网商最为关注的税费问题仍然缺乏可实施性,企业若“上规”,还首先面临财务成本的增加,为此网商心存顾虑,网商登记注册的主动性不强。据初步统计,截止9月末,工商登记注册的网商只有16家(企业13家,个体经营户3家),且没有一家企业“上规”。对此,我们要从“做大规模做强特色”出发研究政策的针对性。建议对我县批发业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及以上,或零售业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及以上的电子商务企业“上规”所增加的财务成本予以以奖代补;建议对西山村这种集聚度高的电商创业园、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其“上规”,纳入全面统计。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项目统计调研报告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项目统计调研报告多篇范文,共有38676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项目统计调研报告多篇下载
项目统计调研报告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