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正文
第一篇: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养分利用效率路在何方
在耕地不断减少、粮食需求日益增加、环境问题逐渐突出的今天,中国该怎样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因养分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双重压力?为解决困惑中国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试图为中国开出良方。
近日,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主办的“养分管理国际研讨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来自欧美、亚太等12个国家的42位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解决中国养分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进行专门研讨并提出诸多建议。
欧美发达国家在养分管理方面有着先进的经验,他们在如何节约养分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养分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展了众多先进的技术。然而,这些研究都是以保护环境为目标的,缺乏在增加产量的前提下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同时能保护环境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实践,而这正是中国所迫切需要解决的。欧盟农业环境政策科学顾问、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教授、国际著名养分管理专家oeneoenema博士指出,这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并需要多个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他说,中国在生产实践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同时作为占世界人口10%的发展中国家,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就是对世界农业发展的重大贡献。
在五天的研讨中,来自土壤、植物营养、农业生态、环境工程、化肥工业、动物营养、动植物育种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交流农业生态系统养分管理理论与技术推广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探讨将我国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利用效率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50%,同时减轻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技术与政策途径。
专家们认为,在种植业养分管理方面应该首先控制单位面积施肥总量,做好作物生育期分期调控,大幅度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与此同时,与作物栽培等专业结合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实现高产高效。在畜牧业养分管理方面,短期内最能奏效的措施分别是针对农民、政府和科学家的养分管理理念的教育和培训;提高面向环境目标的动物饲养技术;动物粪便的收集、处理和循环利用。根据其重要性长期内有效的措施分别是动物粪便处理新技术的应用;面向提高动物生产力和环境保护的畜牧业体系养分管理研究;最后是制定以保障生产和保护环境为目标的畜牧业系统养分管理的政策和法规。
第二篇:中国式生态农业 路在何方
中国式生态农业 路在何方
100多年前,美国农业部土壤所所长、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土壤专家富兰克林·h·金远涉重洋游历中国、日本和高丽,考察三个东亚国家古老的农耕体系,并于1911年出版了一本名叫《四千年农夫》的书。作者产生了疑问:中国农民数千年来如何成功地保持了土壤的肥沃和健康,他们没有使用大量的外部资源投入,却养活了这么高密度的人口。
当高投入高产出的“石油经济”遭遇中国的传统小农经济,美国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们必须学习他们如何进行环境资源的保护,这是土地的根本。 ”而在100年后,中国的农业却步其后尘。如何挽回千年农耕文化中对环境友好的内涵?如何重回循环发展的可持续道路?记者请来业内专家支招。
中国须走生态高值农业之路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对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农业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研究组组长赵其国提出,发展“生态高值农业”是应对未来农业巨大挑战、实现农业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创新举措。
并非简单的“生态+高值”
“石油农业”为解决世界粮食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高投入高产出的“石油农业”已带来资源锐减与退化、环境污染、生态功能衰减、食品安全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并还在以每年33万公顷(约合500万亩)的速度减少。全国平均每年旱涝灾害造成1000万吨粮食损失;全国污灌面积已占总灌溉面积的7.3%;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400公斤以上;农药年使用量已达120万吨以上,其中约50%左右的农药将进入土壤与水体,污染农田面积已达900万公顷……
赵其国说,未来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在机遇层面,农产品市场的扩张、农业比较效益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善和农业科技的发展等,都将为中国未来农业发展提供机遇。
但我国农业发展还面临五个巨大挑战:日益严峻的耕地、水资源和生态安全;小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间的矛盾;农业劳动人口的大规模转移与就业;农业多功能需求的增长对中国粮食与农产品安全及水土等资源超载压力的威胁;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冲击和影响等。
基于此,“生态高值农业”的概念应运而生。赵其国说,“生态高值农业”是包括生态农业及环境与农产品高产、高质、高效及科技、市场、产业经济价值相结合的总概念,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他认为,“生态高值农业”必须是生态的,同时又是高值的,不过却不是简单的“生态+高值”。
“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体现生态与高值协调的社会属性。不同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人类审美观与价值观等因素会产生不同的‘生态高值农业’模式。 ”赵其国说,农业的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决定了“生态高值农业”的发展水平。
“生态高值农业”是充分应用现代及未来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以及新信息技术、新生物技术等的农业高新技术体系与生产模式,其宗旨是在确保生态环境友好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内涵和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实现农业产业的高值化,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产业化水平、竞争力和比较效益。
而且,“生态高值农业”以健康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性;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
不盲目效仿发达国家
北京勇先创景规划设计院
世界上有两种最基本的生态农业类型。一种是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生态农业,即西方生态农业;另一种是以我国及印度为代表的替代农业。
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生态农业直接针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着重考虑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及优良生态环境带来的伦理、道德上的可接受性,甚至宁愿采取一些限制经济发展的做法,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基本措施和战略选择。而以我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使用替代农业的国家,人多地少,经济基础差,发展能力弱,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量与质的需求是当前农业的主要任务。
替代农业类型的国家在实践中并不排斥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使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等资源,运用系统工程学的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大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赵其国分析认为,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现代生态农业不能简单引入西方发达国家理论,应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依照生态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作为有机整体来统筹运作,既要体现我国农业发展的良好形象,又要将生态系统原理应用到农业中去,构成低投入、高产出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而“生态高值农业”的建设须构建农业的生态格局,其核心和关键是进行景观格局的规划、循环系统的设计和生物多样性关系的重建,把工业化农业所分割的、分散的、直线化的农业在系统和整体的意义上实现重组。
根据我国“生态高值农业”技术支撑与需求现状,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技术创新。第一,无公害农产品种养殖技术。主要包括环境友好型肥料、生物性农药、病虫草害生物防治、可降解农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污染物处理技术等。
第二,农产品加工技术。进一步提升营养水平和商品化水平的高附加值加工技术及相应加工设备的研制。
第三,我国传统农业精华。充分挖掘和整合我国传统与常规农业中的经验及技术精华,整合合理轮作和间套复种、保护性耕作、病虫综合控制等技术,形成一整套生态化种养殖业技术。
第四,标准化生产体系。重点就生态化物料投入、生态化种养殖业、无公害产品加工、产品营销等过程的技术规程、标准等进行规范化研究,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奠定基础。
第五,高新农业技术。目前主要表现为生物技术支持下的分子育种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支持的精确农业技术、可降解塑料生产的农用薄膜、害虫的性引诱技术、新型纳米材料制作的控释肥生产、新型微生物制剂等。
在新形势下,“生态高值农业”的提出将丰富我国农业的转型战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客观性和必然性的体现。从全国来看,目前“生态高值农业”应主要集中在富有区域特色的清洁食品生产与加工、绿色环保产业、生态观光旅游、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肥料、可降解膜、生物农药产业化等方面。
激发中国式家庭农场的生命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在 《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强调,家庭农场是农业中的“自然的”经济单位,应以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家庭农场来改造传统农业。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家庭农场将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今年首次提出“家庭农场”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各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没有不以农户为主的。农业搞得再好也还是以农民家庭为主,只不过规模大小有差异。 ”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如是说。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
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农民通常在自有土地上经营,也有的以租入部分或全部土地经营。中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有的农户向集体承包较多土地,实行规模经营,也被称之为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的标志,我们一定会走上这条路。 ”马文峰认为,相比美国大农场,规模中等的家庭农场和我国基本农业制度相吻合,既可以安置大量农民,又能适度放大经营规模,加强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近年来,我国政府的农业指导思想也逐渐发生变化。 2014年的中央1号文件一改坚持多年的“农业现代化”指导思想,转而提出“现代农业”这一更加符合生态文明的农业发展新思想。2014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到2014年要把农业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长期目标。 2014年“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中央政府对农业政策调整的方向正是从化学农业阶段的反生态方式转变为体现多功能性的生态农业方式。 ”
家庭农场更易推广技术保证质量
马文峰认为,我国的蔬菜生产基地之所以滥用化学投入品,其根源是对产量的盲目追逐。“农民不是依靠农业科学技术来提高产量和质量,而是一味的依赖化学投入品。 ”而家庭农场的出现能更有效地推广农业技术,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有利于政府监管。
“对化学投入品的滥用根源是出自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落后。”马文峰表示,我国农产品的问题不是供给不足,而是技术落后。“现在的大豆单产还没2014年高,水稻的单产水平也在倒退,2014、2014年才赶上了1998年的水平。尽管这些年国家的农业补贴给的多了,但农业生产技术没提高。为何全国粮食总产量在提升?因为我们把原来种大豆的土地拿来种玉米和水稻了。 ”
马文峰坦言,目前我国玉米、水稻单产水平均低于美国、日本等。 “我国的玉米播种面积和美国差不多,但总产量不到其一半。小麦亩产位于世界前列,但每公顷的产量依旧比不过法国、德国。 ”种植手段不规范、种子品种不会挑,是农民普遍的弱项。 “如果选择一二代的优良种子,产量肯定能提高20%-30%,农业收益大不同。 ”
若在以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家庭农场,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这些问题可以解决。“家庭农场的经营者以农业生产为职业,他们在确定种植品种、数量时更慎重,需要考虑市场行情。因此会探索更多农业新技术,选用更多的良种,才能不在市场‘大小年’时随波逐流。 ”
此外,家庭农场比一般的农户更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易于政府监管。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散户太多,难以监管。 ”马文峰表示,全国各地有成千上万的农户在分散种植,相关政府部门即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不要说全程监控生产,就连最后一步的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也难以全覆盖,留下了一个个的漏洞。而家庭农场的规模化效应让监管更为方便,对农户的约束也更大。
事实上,很多家庭农场更有生态环保的理念,实行“社区支持农业”的csa农场就是家庭农场的模型,只是在种植、养殖过程中更有可循环发展的理念。在美国,自从1986年,在马萨诸塞州建立了美国第一个csa农场后,据说如今已有约5000多家农场采用这种模式,约覆盖30万家庭,影响人群近百万,“吃在当地,吃在当季”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可。而在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地区,郊区除了种养大户的农场,这类以蔬果为主要产品的家庭农场也在蓬勃发展。
土地流转成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瓶颈
家庭农场是2014年前后才兴起的新型土地规模经营主体,一直以地方实践为主。尽管
具备较强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但由于缺少资金,对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长期性投入能力不足,加上土地流转不规范引发的隐忧,使家庭农场主扩大生产的积极性受到影响。马文峰指出,引导规范的土地流转才能加快家庭农场建设。
“目前的农户承包地极其细碎,要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最大的困难就是租到成方成片的耕地,并确保租期较长、相对稳定。但由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模糊和农民的惜地意识,许多农户不愿长期出租土地,致使家庭农场难以稳定地保持足够的土地经营规模。 ”对此,他建议首先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通过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引入事前准入审核、事中监督管理诸机制,规范土地流转过程,保护流转双方的权益。
“国家主管部门可以下发土地流转规范合同书,引导签订规范的书面合同,防止口头契约。在土地流转前,要引入事前准入审核,防止非农户经营主体假借家庭农场的名字大规模租赁农地,注册登记后套取项目资金。随后要建立注册登记制度,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逐步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 ”
同时,他建议给农民发放退休金,让年老的农民离开土地,推动土地流转。“城乡间的一大差异就在于社会保障。为何上年纪的农民还占住土地不肯放,因为耕地就是他的生活来源。如果农村老年人能和城市居民一样,有退休机制退休工资,生活得到保障,那么就能有一大批土地流转出来,从而稳定流转规模,让更多有志从事农业的家庭农场主放心地投入生产经营中。 ”
事实上,无论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推动土地流转,保证农民收入,加大监督力度,最终导向的都是国家正在推行的家庭农场,只有当散户们集合成为规模化农场,才有可能倒逼农户坚持农耕道德,以免付出惨痛代价。
而在中国,农业化学化不过短短三四十年,而我国却有着6000多年的传统生态农业经验、生产技术和模式的累积,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须具备各项物质资源,只要选择生态农产品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坚持农耕道德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北京勇先创景规划设计院乡村旅游规划中心视点: 中国式生态农业一定要走出适合中国的生态农业模式,各农业可依据自身天然的联系,以农业主要支柱产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产业核心,形成均衡的循环生产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协调——循环型生态农业等。
第三篇:有效利用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有效利用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最近对于时间的有效利用,总是觉得有点力不从心,感觉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工作一件赶着一件,总有欠账。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工作,只得通过增加时间,而长期靠增加时间必定又会导致疲惫,而这可能又带来了第二天的效率不高,从而进入恶性循环。长远来讲,这不是改善工作效率的正确方法。归根到底,其原因是不懂得有效地管理时间,而导致的效率下降。当所需要做的事情少的时候,可能时间管理的重要性还不凸显,但是随着需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对于一个人时间管理能力的要求也就随之变得越来越高了。通过看书和学习,了解到一些时间管理的观点与方法,通过总结,跟大家分享如下,希望能够不仅帮助自己,也对大家今后的工作提升效率有所启示。
第一,制定工作计划。
时间对于任何人都是相同的,谁也无法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因此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充分的利用好属于你的时间。会不会利用时间,关键在于会不会制定完善合理的工作计划。而对于这一环节,实际工作中很多人是缺失的。或者有的虽然订立了工作计划,但是却只是把定计划也当成一个工作任务去完成,并不是为了让计划有效地指导工作,于是这样定出来的计划很有可能是没有经过仔细思考而缺乏实际指导意义的。因此,虽然做了这个环节,但没有好好去做,或者说没有足够重视它。
所谓工作计划,就是填写自己和企业的工作时间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要做什么事,哪些事先做,哪些事后做,哪个时间段内以哪些事为重点,每件事大约花费的时间有多久,规定目标要何时达到等。但是,所有计划地利用工作时并不是要求管理人员把末来的工作时间全部地填满工作内容。有计划地利用工作时间,主要是合理地安排最主要的工作和最关键的问题。这些工作和问题,只要安排得适时和得当,就会像机器的主轴带动整个机器运转那样,促使其他的事情按时完成。因此,真正会利用时间的管理者,不是把大量时间花于忙乱的工作中,而是用在拟订计划中。
聪明的管理者,用很多时间去周密地考虑工作计划,确定工作目标的手段和方法,预定出目标的进程及步骤。不但在年初制定计划时这样做,在动手做每件事以前也这样做。就是说,在这些能干的管理者看来,大的目标有大的计划,中等程度的工作有中等程度的计划,小的工作则有小的计划。总之,大事小事,都要事先周密考虑。一旦考虑出完整的计划,执行起来就很顺利。表面看来,作计划和考虑问题的时间占用得多了,但实际上,从总耗用时间量来计算,却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反而是充分利用了每个单位的时间,避免了其中不合理流程的反复。
第二,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有许多人都从文件堆最上面的一件开始做,结果很可能使堆在下面的旧文件“越陈越香”了。很多事,如果及时处理就能够很快完成,而被搁置的越久,就会被堆积,再次解决的时候可能需要更久的时间去做,成为难以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而要避免这种错误,可以
利用每天晚上或早晨一点时间,先看看那些堆在案上东西,花点时间浏览和归类,按照轻重缓急依次排好再去分情况处理,而不是同等级别不做区分就埋首去做。
第三,有效分派工作。
对于管理者,一定要避免事必躬亲。如果凡事都要亲自处理,一定会被累死,还不利于下属的成长,但是对于管理者一定要学会分派任务的本领,就是学会把任务合理分派给合适的人去做的本领。这里,就要充分了解自己下属能力的实际情况,利用能辅分开的原则,让能力强的做难度大的事情,能力弱的做一般能力要求的事情,而对于实在分派不下去的,就只得自己去做了。
第四,尽量避免干扰。
美国两家著名的管理顾问机构:管理工程师联合顾问所与史玫特顾问公司曾经就“管理者为什么都觉得时间不够用”这个问题做了一个调查,经调查发现,企业经营者之所以感觉到时间不够,主要就是浪费太多时间在下列三方面:(1)打电话(2)开会(3)处理信件。
(1)电话问题
一个经营者每天总要接到数个甚至数十个的电话,而这些电话通常都不能像其他公务一样,能够集中处理,究竟什么时候会来电根本无从得知,因此许多工作常因接转电话而被干扰中断。而当我们正在专心做一件事情或思考某一项问题的时候最好能够一气呵成,不要中途中断,因为受到中断的干扰之后,通常都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使精神或思绪再重新集中。据调查,电话的干扰是打断经营者思路和破坏其集中精神的最主要原因。
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是,选择一位能干的秘书,授予更大的权力,在某些范围之内的电话,直接交给他去处理,不必转接。如果非由经营者自行处理不可时,应简短扼要,不要在电话中扯此与主题无关的事情,养成能在3分钟内把问题解决并挂掉电话的习惯。
(2)开会问题
每一个企业每周总要开几次会议,规模越大者,开会的次越频繁,每次开会时间20分钟,多者持续3-4小时,这些会议有些是计划公司政事,有些是检讨业务成效,有些是协调工作。但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内所开的会议都患有“会而不议、议而不行”的毛病,讲话者无的放矢,参会者则是昏昏入睡,等到该说的都说完了以后,主席宣布散会,于是大家带着一脸的空白,打个哈欠。
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是:没有思考不开会,没有总结不结会,没关的人不参会。规定员工养成开会前事先准备思考,发言必须简短,内容必须充实,会议必做“结论”的习惯。一方面减短会议的时间,一方面使会议不流于形式。除此之外经营管理者应该视会议的性质与内容,尽量减少参加会议的人员和规模,有些会议没有必要参加,只要在会后批阅一下会议记录,了解全盘大要即可。
(3)信件问题
处理公私信件是一件挺浪费时间的事情,因为“写信”不比“说话”,总是相对要慢,再加上字句的斟酌,一封普通信件写下来,总要耗费一些时间,而越是工作繁忙的人需要处
理的信件越多,在办公室的时间能有几个小时?能处理掉多少封信件呢?
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是:能交由下级单位或秘书处理的信件,可直接交给他们去处理;必须自己回复,或口授给秘书,经记录整理后,再签字发出,这样就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写信时应尽可能简短扼要,不要拖泥带水。邱吉尔曾说过,不能在一张纸的范围内把想表达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的,就不能算精简扼要,可以把这个标准作为处理信件时的参考。
第五,赢取时间的十点建议。
1. 每天早晨比规定时间早十五分钟或半个小时开始工作,这样,你非但立下好榜样,而且有时间在全天工作正式开始前,好好计划一下,把该做的事依重要性排列。
2. 购买各种书籍、手册,尽可能吸收及准备知识,这样可增进你处事能力减少时间浪费。
3. 把最困难的事搁在工作效率最高的时候做,例行公事应在精神较差的时候处理。
4. 养成将构想、概念、凭据及资料,立即记录下来的习惯。
5. 训练速读:想想看,如果你的阅读速度增快2-3倍,那么行事效率该有多高?这并不难做到,书店及外界都有增进你这些能力的指导训练书籍。
6. 别让闲聊浪费你的时间,对于那些上班时间找你东拉西扯的人知道,你很愿意和他们谈天,但却应在下班以后。
7. 利用空闲时间:它们应被用来处理例行工作的,假如那位访问者失约了,也不要呆坐在那里等下一位,你可以顺手找些工作来做。
8. 琐事缠身时:务必果断地摆脱它们。尽快地把事做完,以便专心一致地处理较特殊或富创造性的工作。
9. 开会时间最好选择在午餐或下班以前,这样你将会发现每个人都会很快地做成决定。
10. 沉思:每天花片刻时间思索一下你的工作,可寻求出各种增进工作方法及满意的灵感,受益匪浅。
第四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更多请你搜索Www.haowOrd.Com)2014届高考时政热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背景材料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2014年7月8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把节约用水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要重视宣传、营造氛围,加大国情和水情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议讲话中指出,“节水优先。大力倡导、全面强化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的利益调节机制,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
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体现了政府的职能: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体现了我国政府的经济建设职能;重视宣传、营造氛围,体现了我国政府的文化建设职能。
(2)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胡锦涛和温家宝的讲话,都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
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两位领导人的讲话,体现了我国政府加强对水资源的宏观调控。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我国人民应该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我国的水资源只占全球7%,但人口占世界的21%。全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时空分布不均,在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的背后,全国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用水需求加大,水资源短缺问题将越来越严峻。所以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发挥财政和税收的作用。实行阶梯水价,对用水量大的行业和居民课以重税,以促使其节约用水。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党和政府提出的一系列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政策和措施都是从我国当前实际出发的。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要尊重水资源变化发展的规律,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不能违背规律。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我们既要考虑全国各个地区、部门和单位的用水情况,又要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上来统筹。
(4)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的原理。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的时候,要坚持适度原则,节约用水体现了这一原则。
(5)矛盾的观点。我们既要用水又要节水,既要考虑现在又要着眼未来。
(6)实践和认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实践决定认识,我国公民节约用水意识,来自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反作用于实践。
(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我国社会水资源的状况决定我们要有节约用水意识,我们的节约用水意识会促进我国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8)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观念属于正确的价值观。
模拟训练
1、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这里的“重点任务”体现的哲理是:
a.抓矛盾的主要方面b.抓主要矛盾c.联系的观点d.发展的观点
2、胡锦涛指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臵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
请运用生活与哲学中有关实践方面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论断的理解。
3、胡锦涛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二是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统筹安排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臵、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科学管理。三是坚持人水和谐,合理开发、优化配臵、全面节约、有效保护、高效利用水资源,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四是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
请分析上述材料所包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4、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我国治国安邦的大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治水历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当人们对水的自然状态无力改变而不得不听命河流的阶段;二是人们有能力一定程度地控制洪水的威胁,也有条件兴建灌溉和航运工程的抗御并利用河流的阶段;三是随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改造河流为自己服务,但也对河流健康造成巨大伤害的阶段;四是当主要依靠工程技术等措施治水出现困境时,人们重新认识到人类与河流要和谐发展的阶段。
材料二:2014年4月5日,首届湄公河委员会峰会发表《湄公河委员会华欣宣言》,承诺要致力于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公正和环境良好的湄公河流域”。作为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亲密近邻和合作伙伴,中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次区域合作,及时提供上游水文信息以协助下游国家的抗旱工作,此举获得各方赞赏。
(1)结合人类治水的历程,说明我们应如何按客观规律办事。(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中“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谈谈我国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湄公河次区域合作?(11分)
5、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时至今日,旱灾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称之为“最大硬伤”、“明显短板”。现代社会,水利是“重要条件”、“基础支撑”、“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1)结合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矛盾的观点,说明我国加快水利发展必要性和重要性。(6分)
(2)结合材料,用经济生活知识,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请列出论文要点?(10分)
第五篇:农业生态系统
? 第一章 绪论
? 1什么是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之间、环境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
控途径。
? 2概括起来,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答:(1)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2)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提出 ?(3)系统论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4)生态工程原理及技术应用 ?(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
? 3进入90年代,生态学研究热点集中在什么方面?
?答:保护资源与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性社会经济发展主题。 ? 4农业生态学的性质和任务分别是什么?
?答:
? 任务: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问题,探讨协调农业
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
?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 1. 概念:系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系统的层次性和有序性、系统的结构 ? 2. 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 答: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
?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组分包括:太阳辐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
? 3.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别有哪些?
? 答: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 4.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 答:1、生物组分2、环境组分
? 5.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别有哪些?
? 答:结构: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
2、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
3、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流、价值流、
? 6.农业生态系统有那些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区别:
? 1、农业生态系统生物构成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2、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 3、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 4、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 5、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 6、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高于自然生态系统
? 7、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特征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 8、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 9、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服从的规律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 10、农业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
第三章 生物种群
1概念:种群、种群密度、天然密度、生态密度、环境容纳量、环境阻力、种群调节、密度调节、非密度调节、种内调节、种间调节、生态对策、邻接效应
2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1、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2、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的遗传特征4、邻接效应 3种群的增长模型类型及发生条件?
答: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即假定环境、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其增长不随种群本身的密度而变化。)包括:1、种群离散增长模型2、种群连续增长模型
二、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
4举例说明种群间相互关系类型。
答:一、正相互作用
1、 互利共生 2、偏利共生 3、原始协作、4种间结合
二、负相互作用
1、竞争2、捕食与寄生 3、化感作用
5什么是生态对策?类型?不同对策生物生态特征?
答:1、生态对策: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朝着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
2、一类是生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值率(r)高,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用于多种栖息环境,种群数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
另一类是生物个体较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较大扩散能力,但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最大环境容纳量(k)的水平。
3、r对策生物能迅速适应变化了的环境,k对策生物具有稳定环境的作用。
6简述种群间相互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作
2、 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
3、 蜜蜂与虫媒授粉的互利作用
4、 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第四章 生物群落
1概念:生物群落、群落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群落的交错区(生态交错带)、边缘效应、生态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顶极群落、
2、生物群落结构理论及其农业应用。
答:1、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2、群落的水平结构3、群落的时间结构
4、环境梯度与群落分布5、群落的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3群落演替的原因与类型
答: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是群落内部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包括:1、外因演替,①气候性外因演替 ②土壤性外因演替 ③生物性外因演替 ④人为演替
2、内因演替
4典型旱生演替系列是什么
答:①第一群落阶段 ②苔藓群落阶段 ③草本群落阶段 ④木本群落阶段
5简述顶级群落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1、对撂荒地植被演替的控制2、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作物演替的利用
3、仿群落演替的人工模拟群落4、建立仿自然演替群落结构的人工群落
5、农田杂草防除
第五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
1概念:耗散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效率、林德曼效率、生态金字塔、林德曼效率及十分之一定律
2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答:人工辅助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量来源。是指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所投入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人力、畜力、燃料、电力、机械、化肥、农药、饲料等。它的投入可以大大强化和辅助生态系统中生物对太阳光能的固定、转化和流动。
3什么是耗散结构?并简述耗散结构理论 。
答:耗散结构是指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持续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表述了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可以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不断交换,增加系统的负熵,使系统保持有序状态和一定的稳定性。
4什么是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有几种类型?
答:生态金字塔是生态学研究中用以反映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生物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比例关系的一个图解模型。
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5生态系统的能流路径有哪些?
答:第一条路径:植物有机体被一级消费者(食草动物)取食消化,称为二级生产者;二级生产者又被称为二级消费者(食肉动物)所取食消化,称为三级生产者;还有四级五级生产者等。
第二条路径:在各个营养级中都有一部分死亡的生物有机体以及排泄物或残留体进入到腐蚀食物链;再分解者的作用下,这些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被还中都有一部分死亡的生物有机体以及排泄物或残留体进入到腐蚀食物链;再分解者的作用下,这些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被还原为简单的co2、h2o和无机物质。
第三条路径:无论哪一级生物有机体在其生命代谢过程中都要进行呼吸作用。
5、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能流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答:能量流动分析是对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转化、散失过程的描述,一般多采用的是模型图解法。
步骤:第一步,确定系统的边界。
第二步,确定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
第三步,确定各组分之间的实物能量流动或输入输出量。
第四步,将实物量换算为能量。
第五步,绘制能量流动图。
第六步,能量流动分析
7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调控途径是什么?
答:扩源、强库、截流、减耗
第七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
1概念:物质循环、生物地化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库、物质流、周转率与周转期、循环效率、、食物链的生物学放大作用、生物浓缩
? 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两大类型
? 答: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 3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的来源及损失途径。
? 答:来源,一是生物固氮,即通过豆科作物和其他固氮生物固定空气中的氮;二是化
学固氮,即通过化学工厂将空气中氮合成氨,再进一步制成各种氮肥。也有少量氮在空气中闪电时氧化而成硝酸,随降雨而进入土壤中。
? 损失:一是挥发损失,即由于有机质的燃烧分解或其他原因导致氨的挥发;二是氨
的淋失,主要是硝态氮由于雨水淋洗而损失;三是在水田中或土壤通气不良时,硝态氮受反硝化作用而变成游离氮,导致氮素损失。
? 4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干扰及引起的环境问题?
? 答: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大气库中co2浓度的剧增。
? 5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干扰,与氮循环有关的环境问题?
?
? 6、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与磷循环有关的环境问题?
? 答:主要表现为土壤供磷能力因有机质分解及取走收获物而逐渐下降,而施用磷肥
可有效补充有效磷。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及肥料淋失会导致水域的富营养化。 ? 7农业生态系统物流模型的建立(基本步骤)
? 答:
? 8、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有哪些?
? 答:1、种植制度中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及其类型
? 2、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
? 3、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使秸秆还田。
? 4、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的归还率。
? 9.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 答:农业面源污染、化肥施用对环境的污染、农药施用对环境的污染、农牧生产废
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第八章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 1、农业资源的分类
? 答:自然资源、社会资源
? 2、农业资源的特点
? 答:农业资源的整体性和综合利用原则
? 3、水土流失的原因与控制
? 答:
? 4、论述中国现阶段面临的生态问题。
第九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
1概念:生态系统的稳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阈值、生态平衡、生态容量
? 2自然系统稳态机制?
? 3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有哪些?
? 答:1、生态失调在结构上的标志
? 2、生态失调在功能上的标志
? 4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
? 答:一是自然原因,如气候条件突变,灾害性病虫害的突然的发生;二是人为原因,
如人们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工业“三废”污染等,而人为因素常常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 5保持生态平衡的途径有哪些?
? 答:一、增加组成成分的多样性
? 二、不超过生态阈值
? 三、优化食物链结构
? 四、人为调控生态环境
? 五、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
? 6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生态学原理?
? 答:
?
? 7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
? 答:一方面,农业生态系统从自然界继承了自我调节能力,保持了一定的稳定和可
持续性;另一方面,农业生态系统承载了经济、社会服务职能,受人类在不同层次的干扰和调控。因此,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和稳定,取决于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人类技术调控手段。
?
第十章
? 国外替代农业理论
? 答:尽可能减少现代工业产品尤其是化工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减轻工业产品
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充分依靠农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维持能力组织生产,实现农业生产自身良性循环和长久发展。
? 生态农业
? 可持续农业
?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 中国生态农业的定义和内涵
? 中国生态农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