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民意调查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篇】关于建立“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的调查报告
2003年7月份以来,x县县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加强乡镇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求,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加强党群干群联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新途径,在农村实行了以“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为主要内容的“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架起了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既转变了乡村干部作风,又宣传和教育了群众,对做好农村工作、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基本动因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稳定和发展成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大主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亲民”思想,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这就为我们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协调和处理好农村稳定和发展问题指明了方面。广大乡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在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构建起与广大农民群众之间机动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与群众保持密切而广泛的联系,保持党的凝聚力、亲和力,保持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近年来,x县通过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学习教育活动,逐步建立健全了乡村干部“学习培训日”、党员活动日、民主评议干部等制度,有效地提高乡村干部的素质,促进了乡村干部作风转变,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农村村民自治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乡村干部素质作风与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部分乡村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缺乏深入地学习,理解不透彻,宣传不到位,落实有偏差,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甚至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有的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严重,宗旨观念淡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求实效;有的干部对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要求做什么,了解不深、把握不准,对农民群众的疾苦缺乏同情心,眼睛向上,心思向上。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了党的形象和威信,而且影响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群干群感情纽带弱化与农民群众渴求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存在着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农民在经济利益上对基层组织的依附关系不复存在,在组织领导上的依赖关系变得松散,在思想感情上依恋关系变得疏远,“有吃有喝不找你”。同时,农民群众又需要基层组织能够建立起一种党群干群关系沟通渠道,有苦有处诉,有冤有处提,有事有处找,“有怨有事要找你”。群众主人翁意识的淡化与基层组织执政手段的弱化使党群干群隔阂加深,双方缺乏基本的信任感,党群干群矛盾比较突出。一些群众对乡村干部有看法,气忿地说干部“不像话”。一些干部则对群众不服从管理有情绪,委屈地说群众“不听话”。三是农民群众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与乡村基层干部的传统领导方式产生碰撞。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的推进,广大群众理性思维活跃,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法治意识迅速提升,不仅要求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且要求更多地参与村里重大事务的决策。但是由于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方式、工作机制还不尽完善,民主化建设力度不大,使一些地方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流于形式,民主监督乏力,部分基层干部习惯于搞行政命令,搞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造成了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之间矛盾冲突,引发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今年6月份省委书记李克强同志在x县xx乡xxx村调研时发现一些问题之后,x县县委进行了深刻反思,认识到七里堡村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一个村的问题,带有普遍性,也有复杂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存在工作作风不深入、对群众关心不够等问题,也反映了存在着发现问题渠道不够通畅、解决问题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
x县县委认识到,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积极探索一种在基层发现问题、掌握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超前化解和处理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基于上述考虑,县委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在认真总结以往党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全县推行“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每月定期由乡镇领导干部分村轮流、一般干部到联系村,组织部分党员、村民代表、普通群众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交真心、听真话、知真情、解难事,架起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在知民情中改进作风,在办实事中改善关系,在帮民富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二、主要做法
x县在推行“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过程中,围绕“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这个主题,深入宣传,周密安排,严格程序,明确责任,强化督查,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规范,探索出了一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的运行机制。
(一)精心准备,夯实基础。推行“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伊始,不少干部不理解,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必要主动去戳“马蜂窝”。部分群众也认为,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是走形式,提了意见也白提;有的还对这项工作是否能长期坚持开展下去表示怀疑。为此,县委要求乡村基层党组织召开恳谈会前要精心准备:一是排查民情。恳谈会前,乡镇干部要进村入户,党员、村民代表要深入所联系户家中,收集社情民意,广泛征求意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并对问题进行梳理汇总。二是制定预案。乡镇党委召开会议,认真分析梳理出来的问题,超前研究具体的处理办法和整改措施,并根据乡镇领导干部分工,对口确定参加村恳谈会的乡镇干部。三是会前预告。村党支部提前将“村情民意恳谈会”的内容方法,通过广播、板报等形式通知党员和村民代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做好发言准备,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打消了群众顾虑,让群众都认识到,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是党委政府、村“两委”真心实意倾听群众反映、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切实转变干部作风的有效措施,是知群众冷暖的温度计,听取群众呼声的传感器,为民办事和帮民致富的信息源。
(二)规范内容,严格程序。一是明确恳谈内容。主要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介绍与农民群众相关的法律法规、农村科技实用技术、市场经济信息、勤劳致富的好路子以及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对村“两委”和党员干部的反映、村民要求向乡镇党委政府反映的其它事项、对上级机关的意见和要求等。二是严格恳谈程序。首先是干部表态。由乡镇主要领导、党支部书记表态发言,讲明“村情民意恳谈会”的目的,表明乡村两级干部虚心接受群众监督、真心听取意见、热心为民办事的诚意,调动群众发言的积极性。其次是村民说事。让与会村民畅所欲言,向乡镇党委和村“两委”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村“两委”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录。其三是干部承诺。由乡村主要领导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现场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向群众说明原因,并公开作出承诺;解决不了的,整理上报乡镇党委、政府统筹安排,协调解决。三是明确恳谈要求。县委要求乡村干部要坚持做到“五不准”,即“参加恳谈会不准乘坐小汽车;对群众提出的尖锐问题不准中途打断;对群众的指责抱怨不准顶撞;对群众提出的疑难问题不准推拖不办;召开恳谈会后不准在村里喝酒”,有效地打消了群众的疑虑,拉进了干群之间的距离。县委书记赵中生、副书记江文玉、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李香芳等领导还多次参加部分村的“村情民意恳谈会”,进行指导和督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全县共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950余次,累计参加人员达12000人次,收集群众反映问题6大类1200多条。
(三)明确责任,强化落实。为民办实事是衡量“村情民意恳谈会”效果的唯一标准。为此,我县坚持实行村情民意承诺制度,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开好“村情民意恳谈会”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各村“恳谈会”结束后,对现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对群众进行承诺,并填写《村情民意恳谈会情况反馈表》,由乡镇干部、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签字后报乡镇党委,由乡镇党委就各村排查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归口办理,并制定详细的督办意见,对交办问题落实到人,提出时限要求。对不属乡镇解决的问题要及时上报,由县集中协调解决,并在10日内给群众回复。10日内不能解决、答复的问题,要及时向当事人解释原因。对群众反映强烈、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要求乡镇派驻工作组,集中精力专门进行解决,确保“村情民意恳谈会”取得实效。目前,全心已协调解决群众反映问题570件,要求限期解决的630件。
(四)定期反馈,取信于民。x县各级党组织对于通过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排查出的问题和征求到的意见,狠抓落实,限时办结,并在下次“村情民意恳谈会”上向群众进行反馈,形成“征求-解决-反馈-再征求-再解决-再反馈”的大循环格局,做到了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使群众认识到推行“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是广大干部真心转变作风、虚心听取意见、热心为民办事的务实行动,群众对党和政府多了理解,少了隔阂,多了赞誉,少了怨言,多了支持,少了抵触。群众由原来的怕干部、不信任干部,变为“有苦会上诉、有怨会上讲、想富会上找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三、初步效果
x县推行“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欢迎,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全县上下出现了干部听民情、顺民意、办实事,群众信党委、信干部、心气顺的喜人局面,极大地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畅通了民意反映渠道,架起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连心桥”。过去,干部了解民意的渠道比较狭窄、群众向上级反映问题不够畅通,以至于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有效控制、迅速解决,致使党员干部与群众间产生隔阂,党群、干群矛盾有所激化。“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推行以来,全县广大群众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和支持。各村召开恳谈会,群众参加恳谈会十分踊跃,气氛热烈,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情景非常感人。许多群众感慨:“以前和县乡领导说说知心话机会很少,现在好了,可以面对面地与各级领导谈谈自己的想法,开通了老百姓敢于说真话、说实话,政府及时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绿色通道’”。百姓由原来的怕干部、不相信干部,有事对干部采取回避态度,或直接到市县上访,或与党委、政府对着干、煽动群众闹事,变为“有苦会上诉,有怨当面讲,想富找干部”,乡村干部都能成为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小跑腿”、工作员和贴心人,彻底扭转了昔日群众对干部是个“传话筒”、“通讯员”的片面认识。老百姓称赞说:“过去干部是催粮要款、吃百家宴,现在是服务上门,工作到家,我们心暖了,气顺了,这样的会开得越多越好哇!”。
二是乡村干部为民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明显转变。通过“村情民意恳谈会”,乡村干部面对群众提出的令人脸红心跳的问题,认识到了自己与群众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广大干部细心研究群众利益,体察群众情绪,体验到了群众的艰辛、疾苦、勤劳和善良,听到了群众过去不想说、不愿说、不敢说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了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什么,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更加明确,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干部与群众接触多了,身上的官气少了;与实情接触多了,虚假浮夸少了,有效地提高了乡村干部决策的科学性,避免了工作了盲目性,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广大干部纷纷要求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去,要求到群众意见最大的地方去,要求到工作长期推不动的地方去,开展工作,为民谋利。桥盟乡、西岗乡主要领导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领干部住乡入村、包信访案件、联系不稳定村和上访户,从自身做起,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村镇干部在“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中坚持“三个一”兴实风,从镇领导到一般镇机关干部每人“一个民心日记本,一支笔,一辆自行车或摩托车”,经常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主动和群众谈心,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了小事不出村,一般问题不出区,大事不出乡。
三是解决了一批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了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通过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县、乡、村干部了解了农村存在的问题和存在的矛盾,并以此为突破口,积极化解矛盾,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减少了信访量,促进了农村的稳定。朝歌镇西坛村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之后,镇党委针对该村历史遗留问题多、热点难点问题多、班子内部不团结的状况,迅速派驻了由一名党委副书记牵头的工作组,通过认真走访干部、党员和群众,查阅大量有关档案资料,对32条问题全部进行了调查处理。为让群众满意,在下次“村情民意恳谈会”上,镇党委领导进村将32条问题处理情况如实向全体党员、群众代表进行了反馈。该村党员黄改兰、村民代表冯二孩拍手称赞说:咱西坛的事也处理了,以前的旧事再也不提了,以后还一心一意搞经济吧。目前,全县已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570多个。同时,全县还对群众反映需要较长时间解决的农田灌溉及人畜吃水、校舍改造及师资力量薄弱、道路维修等350条问题,分别制定出相应措施,正在着手解决。对一时难以解决的个别问题,如西部山区电视无信号或信号弱等向群众作了解释工作,对有些属于政策宣传不到位的,如土地调整、退耕还林补偿等问题向群众认真宣传了国家有关政策。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后,广大群众的气顺了,劲足了,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了。
四是进一步理清了经济发展思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村情民意恳谈会”,乡村干部根据了解到的情况,结合农村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认真分析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矛盾和制约因素,与农民一起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北阳镇卧羊湾村包村干部何彬在恳谈会上了解到群众有利用地处云梦山风景区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经济的愿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领20余户村民学习蛋壳壁画和剪纸等工艺品制作艺术,发展旅游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西岗乡通过“恳谈会”发现群众想致富但缺乏技术、资金和科技知识等问题,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为群众送去《河南科技报》、《农家参谋》等农业科技书籍,并邀请省农学院专家来乡传授山药、莲菜等特色农业技术,今年以来,全乡380户农民种植特色农产品780亩,平均每户年增收3000元。
四、几点启示
实践证明,x县实行“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的做法,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转变干部作风、做好农村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在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必须从现阶段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的途径和载体。建立起健全的联系群众的制度,是新形势下实现党的群众工作目标不可缺的要素之一。与群众建立密切关系,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畅通党群干部密切联系的绿色通道,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摩擦,增强亲和力。“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拓宽了民主渠道,让群众有苦能诉,有理能讲,有话能说,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愿望,解决了过去有话没地方、没机会说,说了也没人听、不顶用等问题,加强了党群干群之间思想的沟通,交流了感情,消除了隔阂,实现和维护好了群众的利益,因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启示之二:在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以群众满意为最终目标。实践证明,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解决农村各种矛盾的关键。只有与农民群众的关系顺了,感情深了,各种困难和矛盾才能应刃而解,各项工作才能得到顺利开展。“村情民意恳谈会”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体落实到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增加农民收入上,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解民之所忧,为民之所需,是党和政府倾听群众呼声、及时把握社情民意、接受群众监督、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让群众体会党和政府是真心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怨气也就没有了,情绪也就理顺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也就落实到了实处。
启示三:在新形势下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俗话说,这奖,那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民得党恩,党方赢民心。体察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帮助群众致富,是对我们干部最基本的要求。“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把“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作为主题,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逐步解决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让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实践证明,我们的干部只有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才能赢得了群众信任和支持,才能更好地带领群众去实现和发展自已的根本利益。
启示之四:新形势下抓好干部作风建设工作,必须从村级抓起,向上延伸,上下结合,整体推进。在“村情民意恳谈会”上,群众反映的许多问题,表现在下面,根源在上面,单靠乡村抓整改,有些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乡村干部作风不扎实,固然与其自身存在问题有关,但也与上级部门作风浮躁,将部门的工作任务转嫁到乡村头上有关,致使基层感到中心任务多,疲于应付,只对上负责,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如何为群众办实事,如何带领群众致富。因此,在抓好乡村干部作风建设的基础上,要向上延伸,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给基层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2篇】社情民意的调查报告
市维稳办:
根据你办《关于认真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及时报送调查报告的通知》(广稳办发[2022]5号)要求,我局扎实开展了城乡规划管理社情民意调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二、总体评价
(一)强化规划编制工作,规划覆盖率全面提高。近年来,我局全力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先后编制了《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2)、《中桥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奎阁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西出口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岔马路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枣山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随着各个规划编制的完善,城区控规实现全覆盖。今年还邀请国内一流规划编制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修编新一轮的《xx市城市总体规划》。
(二)严格规划审批,各项规划得到刚性实施。20_____年由我局对广安城区实施统一规划管理以来,严把规划建设审查关,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和现行技术规范,对项目的容积率、建筑间距、绿地率、建筑密度等指标进行严格审查,层层把关,一律实行三会制度,即:技术审查会、局办公会、市城乡规划委员会。技术审查会邀请消防、人防、园林、房管等相关单位技术人员对方案进行严格审查,市政府成立了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由市长任规委会主任,邀请专家、相关部门、公众代表等对方案进行审查,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四)深化源头治理,规划制度逐步完善。为加强房地产开发领域的规划监管,先后出台并实施了《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公示制度》、《xx市建筑工程设计方案报送管理规定(试行)》、《xx市建筑类建设项目竣工测绘管理规定》、《xx市建设工程实施过程监督管理规定》和《居住小区管线工程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规划管理地方性、技术性管理标准和规定得到进一步完善。
(五)加强批后监管,规划实施得到全程监控。规划实施中,实行责任片区制度,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到房地产项目现场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重大违规行为及时函告市城管执法局。对项目中存在问题而未得到及时发现的工作人员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建设项目按照审批的规划方案实施。竣工验收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原审批技术方案验收,对不符合审批要求的,由市城管执法局依法处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来看,对发展战略定位缺乏前瞻性的思考,受出让地块小、无国内知名开发企业参与竞拍地等因素影响,规划方案缺乏大气势,地方特色和风格尚不明显,对产业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等专项规划缺乏统筹衔接。
(二)规划编制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城市规划编制的投入,但只是按照规划部门的申请从财政安排经费用于规划编制,并没有规定安排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作为城区的规划编制维护费用。同时,缺少专业技术人才,规划编制成果审查和规划编制维护以及规划编制和规划调整论证等方面亟待完善提高。
(三)规划法规细化不够。现有《xx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是20_____年出台的,对道路标准、居住建筑间距等的规定较为简单。对山地条件下建筑正负零确定、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容积率和绿地率等指标的规定不够细,建筑层高、旧城改造的相关内容亟需完善。
(四)规划批后监管执法乏力。有的执法部门以罚代管现象较为严重,且对违法违规建设的处罚过轻,由于违法成本过低,开发商可以从违法违规建设中获取较多利润,因而,开发商违法违纪建设行为时有发生。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城乡研究与规划研究,建立可操作的城乡建设规划约束体系。研究国内外城市规划发展动态和先进的规划理念,制订城乡规划编制研究计划,组织编制总体规划、控规和专项规划以及城市设计。对重大项目进行前期规划论证,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保证。
(二)加大规划编制投入,提高规划编制水平。一是加大投入,邀请国内外高水平单位规划设计。二是制定城区规划编制的标准。城区总规、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建筑的规划设计应达到国内先进标准。三是提高规划编制审批水平。培训和引进规划编制人员,使之具备与参与规划编制的专家对话的能力。利用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逐步建立规划编制和维护队伍,提高规划研究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加大规划编制统筹力度,确保规划方案科学可行。在调整总规和扩大城市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完善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如中小学布点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加强城乡各项专项规划的总体规划与与协调,逐步完善城区功能。抓紧研究城区规划建设统筹模式及机制建立问题,努力从制度上解决规划建设系统性和统筹性不强等问题。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应采取专业部门与规划部门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
(四)健全规划管理机制,严防实施乱作为。借鉴相邻省市出台的技术规定,进一步细化xx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完善城乡规划巡查员制度,强化对城区规划实施的监督,定期开展城乡规划工作检查。加大对规划实施的宣传,注重强化规划实施的公众监督,依法保障公众对规划实施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严格规划决策和实施效果的监督制约,对建设单位严重违反规划的行为,启动相关问责机制。
(五)规范规划管理执法,确保城乡规划依法实施。建议加强规划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执法体系。按城乡规划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赔偿法》和《刑法》加大对越权审批、违法审批、违法建设的处罚力度,树立城市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
【第3篇】社情民意调查报告
县维稳办:
我镇认真按照武综治办27号文件要求,认真开展部署第一季度维稳社情民意调查工作。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第一季度社情民意调查,为推进我镇综治工作,认真做好第一季度社情民意调查。
一、社情民意调查基本情况
1-3月份,我镇经常组织干部下乡走访,到各村(社区)进行法律宣传和调研。通过与广大群众和居民们的沟通,了解了他们目前的安全隐患和各类矛盾纠纷,并征求就我镇发展和工作开展方面的意见建议。
二、具体工作开展
(一)广泛宣传,形成良好法治氛围。第一季度,我镇先后3次组织镇干部职工和村(社区)干部参加的法制宣传活动,通过培训、会议、现场讲解、入户交流等方式广泛进行了法制宣传。既促进干部队伍学习法律知识,也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法制意识。基本做到法律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了良好的法治氛围,营造出强大的宣传声势。
(二)突出重点,围绕重点开展工作。一是继续围绕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实施措施,保障市场价格稳定。围绕群众关心的食品价格上涨问题、食品生产安全问题、商品伪劣问题等,镇群工维稳综治办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不定期对学校食堂、商店和农家乐的食品进行检查,打击伪劣商品,促进市场秩序良性发展,使群众消费利益和人身安全得到保护。二是围绕群众关心的人身安全、社会安全、重点部位治理,开展工作,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我镇在元旦、春节、省市县两会、全国两会期间,成立群防群治应急巡逻小队,与公安机关专门巡逻队伍协作,加强夜间巡逻,重点部位巡视。对重点部位,注重打防并举,注重控制,有效治理,为我镇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三是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深入排查矛盾隐患,及时调解化解纠纷。我镇、村(社区)两级干部积极深入居民、农户家里开展矛盾隐患排查工作,建立排查档案,及时调解纠纷,第一季度共调解化解矛盾纠纷48起。加大对重点人员的教育培训、思想交流、定期慰问,扎实做好重点人员管控教育工作,为我镇和谐稳定奠定良好基础。
(三)形成机制,民调工作常态开展。为了社情民调工作持续有效开展,我镇认真落实,有效推进,并形成一套有效机制。明确镇、村(社区)的治保会、巡逻队、调委会等基层组织的工作职责,定期组织培训,定期开展排查活动,要求各级组织认清形势,扎实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工作,确保基层稳定。
做好社情民意调查分析工作,是把握群众思想情况,反映群众利益诉求,群众社会需求和排查社会急需处理的矛盾问题的基本办法,也是促进社会环境稳定良好,保障群众生活在一个和会和谐稳定的环境的现实保障。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情民意调查报告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