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工作调查报告
十堰市茅箭区地方志办公室成立于1992年1月,当时为临时机构。1997年机构改革时,明确区地方志办公室挂靠区政府办公室。1998年,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成立,与区地方志办公室合署办公,明确为区委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当时只有1名工作人员。2001年机构改革时,明确定编2人。2012年4月,增加1个编制。2019年3月机构改革时,原区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区档案馆合并,组成现在的区档案馆,加挂区史志研究中心牌子,合并之后的机构定编11人,现在实有8人在编人员、2人公益岗位人员。
一、工作成效
1.编纂出版的多种方志书籍成为助推全区文旅、农旅融合发展的文化支撑。一是《茅箭年鉴》1996年创刊以来,每年编纂出版一卷反映上一年区管各单位工作的《茅箭年鉴》。2014年5月,国家图书馆来函征集《茅箭年鉴(2013年卷)》入馆。从2017年起,《茅箭年鉴》实现正规书号、进正规出版社点校、全彩精装印刷。二是完成了全国统一组织实施的第二轮志书编修,2011年9月,《茅箭区志》在十堰市率先完成编修任务。三是自选动作成果多,2012年启动了7部《乡镇志》编修,《赛武当自然保护区志》2107年11月出版。2013年启动了《部门志》编修,《茅箭交通志》已定稿待印刷。2014年启动了《村志》编修,《姜湾村志》2015年12月出版。2014年7月,《茅箭风物志》出版。2015年10月,《茅箭食俗志》出版。2015年11月,《茅箭人物志》拿出了50万字初稿。2020年12月,《茅箭年鉴2019》获评全国优秀年鉴成果二等年鉴。四是建成了东沟党史陈列室并进行两轮升级改造。2009年1月,搜集图片、整理文字,建成东沟党史陈列室。2010年3-5月,完成了我区革命遗址普查和普查成果上报。2012年5月,新做图书展柜13个,陈列《李先念与十堰》等党史书籍100余本,同时更新补充部分展板内容。2015年11月,进一步收集图片、整理文字实施提档升级布展,在均郧房县委县政府旧址的基础上建设中原突围鄂西北历史纪念馆。
2.区方志办荣获多项荣誉。2009年1月,被市地方志办授予2008年度“全市地方志系统工作目标考核第一名”、“全市地方志系统先进单位”。2009年5月,被市委党史办授予“全市党史系统2007-2008年度先进集体”。2009年12月,被省人社厅、省方志办联合授予“全省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2010年1月,被市地方志办授予2009年度“全市地方志工作目标先进单位”、“全市年鉴编纂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地方志书编纂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2月,被区委区政府授予“2009年度全区最佳文明单位”、“行政效能建设先进单位”、“区直部门领导班子绩效考核A类单位”。2010年10月,刘道军同志被省委党史研究室授予“全省党史部门先进工作者”。2013年11月,被省人社厅、省方志办联合授予“全省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2015年12月,被市地方志办公室授予“全市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2017年6月,《茅箭年鉴》(2016年卷)被省地方志办公室评定为年鉴质量二等奖。2021年2月,被区委区政府授予“推动高质量发展优胜单位”。
二、问题
1.方志职能边缘萎缩。机构改革之后的区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除馆长主持全面工作外,区档案馆实际只有1人完全从事地方志工作,人员力量严重不足,地方志工作职能被边缘化,成为了一项代行的副业。史志研究中心的名称只停留在纸上和口头上、名不符实,现实中并没有充足的人员力量开展地方志的编和研,有心出精品而力不足。
2.方志成果边缘萎缩。方志职能被边缘化萎缩,从事地方志工作的人员只有1人,人力资源不足、精力有限,只能较低质量完成每年一部《茅箭年鉴》编纂的规定动作,无力进行深层次研究、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无力为全区提供更高层级的研究成果资政服务,无力思考和谋划《村社区志》、《乡镇志》、《部门志》、《行业志》。区直各部门、各乡镇、各村社区、各企事业单位都只顾忙自己的主业,年鉴供稿都成了附带完成的边缘外业,更不谈谋划编纂《村社区志》、《乡镇志》、《部门志》、《行业志》了,方志成果严重边缘萎缩。
3.资政服务能力萎缩。2022年11月29日,区政府因建设“区产业发展中心”向区档案馆征集“茅箭获得的国家级、省级所有荣誉称号、证书”、“茅箭建区三十年发展史”、“产业发展的重大事件、重大项目开工、完工时间”等地方志研究方面的成果,要求在一天之内提供到位。因机构改革致地方志人员、职能弱化,相关方面的系统研究成果缺失,以致在紧急需要系统史料时捉襟见肘,无法实现“随点随到”,最终抢险式提供了部分资料,资政服务能力、方志功能严重萎缩弱化。
4.方志编纂散兵游勇。中央、省、市业务主管部门大多提供方志原则框架式指导,评选出的精品年鉴“精”的是一大片,且只有专家们知道精品“精”在哪里,其他不是精品的地方大多难以领略到评选出的精品年鉴“精秒”细节、细微之处,各地依然停留在根据各自的理解和认知进行实操,尚未形成全国各地年鉴都成“精”的互联互通互鉴局面。
三、建议
1.恢复县(市、区)地方志机构为单独机构,省地方志机构并入省党史办,让“史志研究中心”名符其实。
2.配齐配足地方志工作人员。各级组织部门定期向地方志工作机构招录专业对口年青人才充实到方志队伍,县(市、区)地方志机构除单位主要负责人抓全面、抓统筹外,另外保障至少有4人以上专门从事地方志工作及其研究,其中2人分工合力高质量推进每年一部的《年鉴》编纂规定动作(1人负责公共部分的文字和图片收集、整理、编校,1人负责各部门各单位的文字和图片收集、整理、编校);1人具体负责跟进当年的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各行业重点亮点工作,以“大事记”的形式每月分层次分类别整理出一期图文并茂的《月刊》,既把资政服务向前提升一个层级,更为下一年的年鉴编纂保障了更完整、更系统、更精准的资料支撑,有效避免年鉴编撰重点亮点不突出、挂一漏万的问题;1人具体谋划推进《乡镇志》《村社区志》《部门志》《行业志》,不间断分类别分层次推出地域各行业研究成果,厚积地域文化,提升资政能力。
3.开展“优秀条目”评比竞赛。中央、省级、市级建立不同类目、分目、条目的“优秀”、“最佳”、“精品”评比竞赛平台,各地自由选送自己认为比较优质的“条目”文字及图片参与竞赛,每月一小赛,每年一大赛,最终发布不同全书、类目、分目、条目的“优秀”、“最佳”、“精品”,并解析“优”、“佳”、“精”在哪里、细节、要素,供各地赏析借鉴,在全国、全省、全市形成百舸争流、比学赶帮超的良性发展局面。
4.开展方志成果观摩拉练。中央、省级、市级建立方志成果观摩拉练机制,中央级培训在以论文参与的基础上,增加以编研成果入会研讨入口,观摩、研讨、赏析最终发布的“最佳”、“精品”书、类目、分目、条目,放大“最佳”、“精品”帮带效应,形成全国都“精”的良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