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系未来发展方向
信息工程系前身是青海湟源畜牧学校微机室,2002年随学校升格为学院,改名为信息工程系;在将近10年的发展历程中,走过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回想起从最早的七台计算机组成的微机室,到现在拥有三个机房150台左右电脑的实训室;从无网络到建成学院的第一个无盘工作站再到建学院的校园网,从无专业到开办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感觉到我们一直在紧紧盯着信息时代发展的潮流跑步前进,从最早的DOS命令到目前的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操作系统,再到目前的windows 7,我们在拖着疲惫的步伐一直追赶时代发展的潮流。曾几时,在全省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方面的研讨会上我们也因为拥有自己的校园网络也为之自豪过,记得那时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还没有自己的网络,也没有像样的计算机实训室;在我们学院2003年拟建校园网考察时,青海大学也同样还没有建成校园网,也同样没有正规的学生用机房,更谈不上网络中心。前几年,我们学院的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在几所高职院校当中应该位居前茅。
但是,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太快了,在前几年,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各个学校在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方面带来了很好的机遇,各个院校纷纷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社会上也出现了大量的计算机培训学校,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曾几时,学计算机专业也成为了学子们的骄傲,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计算机专业类的毕业生就业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使得开办计算机专业的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出现了“过山车”的现象,我们系也同样遭遇了这样的问题,前几年招生还算可以,但是今年的招生,让人感觉到事态特别严重,前途渺茫,不知道,明天的路该如何去走。鉴于此,系部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讨论今后的发展方向,学院领导也多次指导,指引我们系部今后的发展思路,经过反复讨论,全体教师对我们系部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见解。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目前面临的困境
1、师资力量
系部现有在编的专职教师五名。没有一位教师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科班教师。(寇连山物理专业,王新权物理专业,史生宝电子专业,王世丰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刘佩君会计专业)。在编兼课教师六名(李华威物理专业,谢喜学计算机专业,谢文昌计算机专业,苗金萍计算机专业,吴世超计算机专业,杨晓霞畜牧兽医专业)。聘任教师五名(张紫阳电子技术专业,曹韶宁美术专业,杨瑛电子技术专业,王笑凡计算机专业,武晓雷辅导员)。所以,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总感觉心有而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质量。有时,我们觉得“亏待”了我们的学生。好在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展了2+0.5+0.5校际合作办学机制(也就是2年在我们学院上课,最后一年中半年在合作学校上课,半年由合作学校联系开展顶岗实习),也让我们系的学生在同等学费条件下,享受到了发达地区的学校的教育。目前,我们和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职业大学对口专业开展联合办学,学生们普遍反映良好,合作情况良好。
2、实训条件
目前,我系只有3个机房,共150台计算机,其中50台计算机已经面临淘汰,只有100台电脑可用,我们还承担了学院4个系非计算机专业班级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任务,学生用机需求频频告急,开学不到一周我们就要安排部分班级的计算机教学实习工作,随堂实习更是急上加急,导致部分班级的学生上机实训的机会大打折扣,感觉违背了高职教学的原则。
开设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训可以说根本没有实训设备。在音视频采集方面,学生只能围着一两台摄像机在实习,老师也轻易不敢让学生去动那些设备,因为这是学院拍摄资料用的摄像机,害怕损坏,也没有一台像样的照相机供学生实习用。在音视频编辑方面也同样存在实训设备奇缺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实训条件方面还只能算是初步有了基本的实验设备,但是,目前现有的设备没地方安放,只能放到库房,需要时,教师再从库房临时借出使用。给该专业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二、今后的发展思路
1、专业建设
鉴于目前的这样一种局面,我们组织系部教师经过多次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专业建设方面,我们还是要紧盯“农”字不放,要开设富有自己学院特色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或者是方向,结合目前大力发展的“精准农业”开设诸如: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专业、现代农业信息处理技术专业、农业计算机物联网络技术等相关专业,同时,将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逐步拓宽为计算网络技术(网站建设方向)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管理)方向2个专业,为了配合开设现代精准农业方面的专业计划申报应用电子技术新专业。
2、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农业方面的课程,让信息技术紧密围绕农业发展,如:开设畜牧大意、草原生态知识等,同时,加大农牧业机械方面的知识点,并实施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训和顶岗实习,要开拓视野,坚持以农业产业市场为导向,不断修订教学计划,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服务质量,并深入一线,调查精准农业发展的状况,掌握精准农业发展的最前沿的动态。为我们做好课程设置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实训实验室及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实训实验室建设方面,重点应该放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和校外国家立项研究的农业示范产业园的合作,积极开拓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对校内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增加投入,补充和现代化农业技术息息相关的实验设备,尝试和其它系部合作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
4、师资建设
积极引进和培养农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加大培训力度,开拓培训方向,拓宽培训的内容,不但要培训计算机技术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加大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力度,而且还要紧密结合农业发展趋势开展培训。我系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培训才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今年,我系教师基本上都报名参加在职研究生的考试,并且报考的专业都是农业信息化,为将来的转型做好了准备。
5、校际合作
积极和发达地区农业院校合作,共同开发或借鉴他们的科研平台,开展精准农业课题的研究,借助他们的优势,发展我系的专业,依托他们地区的实训基地,为我们系的学生实习提供较好的机遇。例如:积极和北京农学院合作,借助他们的优势,打造我们系的专业,同时,在北京农学院的帮助下,建立北京小汤山精准农业实习基地,为我系学生的实习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依托他们的优势,在海南建立实训基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天津农业大学合作,共同开发专业,共同培养学生,共同为精准农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借助他们的优势为我们系的学生在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方面,注入一支强有力的“针剂”,是我系的学生在各方面都有一技之长。
为此,我们系的全体教师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转变观念,提升理念,开拓视野,采取走出去,看明白,想出路,谋发展的战略思想,彻底改变我系目前的现状,创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我省精准农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信息工程系
2011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