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进城打工、外出经商、进城创业等成为了当前农村党员生存状态和工作状态的主流,流动党员也就应运而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因其数量多、流动范围广、外出时间长的特点,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很多诸多难题。据基层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方面:
一是数量众多,去向难以掌握。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发展,外出务工人员逐年递增。以基层为例,全县24000余名党员中就有5300余名流动党员,占党员总数的20.08%。而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制度不完善、措施不到位,导致部分党员“来去自由”,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以基层为例,在5300余名流动党员中,约有60%以上的流动党员处于“来去自由”状态,外出后与所在党支部没有联系。
二是管理不规范,活动难以开展。一方面,多数基层党组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外出党员管理措施,加之部分流动党员外出务工或经商,常年不回家,不能按时参加流出地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党组织对流入党员管理不够重视,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出现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带”,也无法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由此导致流动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等于空白现象的出现。以基层为例,全县5300余名流动党员,不能坚持按时参加组织生活的占到90%,而剩下10%的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也仅限于通过电话或者微信了解组织生活,质量并不能保证。
三是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教育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多限于通过微信和电话等形式传达上级会议或者文件精神,与基层群众工作、阶段性工作和形势任务结合不够紧密,教育针对性不强。同时流动党员的流动性和分散性,使党员教育在人员、时间上都难以落实,集中上课、统一培训的党员静态教育形式越来越难以奏效。以基层为例,在与党组织保持联系的340余名外出流动党员中,只有23%的党员在接收到学习资料时做到认真阅读和学习。
对此,基层建议:一是加强基础信息建设。建议建立组织系统共享的全国性党员信息库,建立组织、人社、公安、民政、工商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对各地暂住人口政治面貌情况进行登记,并录入暂住户口信息系统,及时掌握流动党员信息,确保流动党员全部纳入管理。二是探索实行“双向管理”机制。以市为单位,探索建立县区流动党员管理互评机制,流动党员在评优树模、考核评议中要征求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的意见,对不参加党组织活动、作用发挥不好的,取消资格。对流出地较为集中的,两地组织部门可签订流动党员互管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情况互通制度,共同对外出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三是改进党员教育方式和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手段,建立流动党员手机短信平台,开通网上信箱,成立流动党员网络党支部,定期向流动党员发送学习资料,开展互动交流,加强党性教育。利用流动党员过年过节返乡探亲的时机,通过上门探望、“党员活动日”、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