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每个学期的期末,都会想到很多东西。很痛苦,偏偏在最紧张最该惜时如金的时候,心绪最杂乱。
今天我刚刚结束大二下学期的所有考试。这学期的考试安排很紧凑,复习不下去的时候从笔盒里抽出“死亡考条”看一眼,心一横,整个人一被刺激,哦吼,还是复习不下去。
前几天,还在和概率论决一死战的时候,看到一位学妹的公众号更新了。是很特别的学妹,才念初一,就开始很坚持地写个人公众号了。新推送的题目是——《初一期末考试战况实录》。
我读完以后,很感慨。我是已经想不起初中时代的哪一次考试了,但清清楚楚记得自己也写过类似的总结,好像叫“越过期中之阶”?总之是很诚恳而内省的。当然也有似曾相识的抱怨,“如今的我早就被分数给拖得是腰酸背痛,在学习的道路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印痕”。但是在这样的语句里很难读到消极,更像是给自己打气的,透露着要继续坚持下去的决心和勇气。
但在大学二年级正式结束的今天,我感到我关于考试的“初心”已经彻底变掉了,即便是现在我觉得很有必要对刚刚结束的期末考试进行一次复盘,却发现根本没有动力去回想,更不要说去细化对每一门科目复习过程与考试状态的反思了。
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大学的考试和初中高中真的太不一样了。当时是漫长的厮守,语数外物化生,是反复受锤、不断反省、获得新知的过程。现在是“考完一科扔一科”,从考场出来以后,就算心里存着几十个疑点都不会打开书看一眼。上大学之后的许多考试,与其说是紧张害怕,甚至都可以说是厌恶了。在考前最后两小时,咽下乱七八糟的公式和定理,心里充满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和硬塞给自己的侥幸。
我有时候觉得,敷衍考试需要的勇气比认真准备大多了。这种勇气还真的就是“几天内就可以扔掉一门课”的模式给的。既然重新洗牌那么容易,那我就再逃避一次。
但是好像又不是这样的。课程之间总有关联,每一个没打好的基础都是炎症。缺乏积累所以觉得每一次开始都是重新洗牌,在会学习的人地方却是一种递进——考试还容易蒙混过关,但一个专业的整体框架没办法凭空捏造,只有踏踏实实学过的人,才有把知识串成体系的能力。
除了学术方面的怠惰,个人处境和心态的困顿则更为可怕。“无效复习”或干脆“放弃放弃”时,被绝望感吞噬的那个自我,是不会随着考试结束就跑掉的,那种情绪会在之后每一次面临挑战的时候闪现,大声地嘲笑,大力地打击。别小看这种情绪残留,它会让人觉得自己做不好很多事。心理学十大效应里的某一条也有相关的佐证。
上一次感受到考试的乐趣是什么时候呢。那种感觉是,考完就知道这次考得也太好了。是一题一题地做下来都没有跳,是平稳地输出、隐约有些饿的状态,是草稿纸上的字迹都坚定流畅,是感到自己很有力量,身上披着一层淡淡的光芒。
我也不知道我想说什么。我想说的东西太杂乱了。想说,尽管我一点也不想念高中的学业,但我想念缓缓努力的过程,想念不依靠运气活着的信念,更想念不常出现的、帮我扳回了几局的聪明才智。想说,如果努力和运气和聪明才智只能选一个,就选聪明才智。聪明才智在我心里是很难的品质,是知道怎么去准备一件事,知道该以什么节奏展开,知道要怎么克服困难,知道如何去化解或好或坏的结果。是至始至终自己安排自己,而不是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也想说一说,我在图书馆漫步时见到的“一看就知道念书很好”的面孔。我看到她们和他们投入课本的样子,沉静、自足,不受周围情绪的干扰。看到她们和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发自内心,稳稳地踩在自己的节奏上。
我望着他们的时候,甚至说不出“好羡慕”这样的话。因为这种状态不是这一刻,也不只存在于考试的这几天,这是他们一直以来的样子。坚持了很久之后的结果,是羡慕不来的。要变成更好的人,说起来太容易了,但做起来太难了。
CFA的同学发动态说,“当空间里的杨超越逐渐变少,我就知道,又有一个专业放学回家了。”首先声明,我从来都不觉得转发锦鲤不好,因为我绝望的时候也很希望能到神助,但是我比较懒得转发。
然后有一个小小的建议,是给下一次考试月的自己的。在复习的时候,不要看空间和票圈的动态。
不是说复习的间隙就不能放松,也不是浪费不起几分钟的时间,而是各路表达都太丧气又太带感、太过于磨损心性了。
我是真实地看到一位朋友说“学出了生理反应”之后,摸了摸手边的书,立马觉得有些反胃起来。
情绪真的是会蔓延的,当放弃变得容易、成本又不太显而易见的时候,岿然不动就真的太难了。
明明感觉还可以再抢救一下的,看到好几个人躺下了以后,一口气哗啦松掉,然后半信半疑跟着躺了过去,一会儿之后也就心平气和开始跟着一起散布“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消息。
这样真的不好。不知道是为什么,很多很是负面的态度会被冠以看似美好的形容词。比如,“佛系”。也可能是大多数人误解了佛系,佛系不是不努力吧,相反应该是埋下头来努力的那种,不环顾四周也不争不抢,说得再夸张点就是“姿态好看”哇。
也不是想鼓吹努力啦。我感觉考试嘛,总要信点什么,相信实力相信努力或者相信运气其实都还行。但是不太行的一种就是选择相信一个混沌的环境,相信别人放弃了,我也可以就不挣扎了。
关键是那个环境不一定是真实的。有时候太想解脱,就太容易把别人的牢骚当真了,当做自己逃避的借口。信自己是有必要的,信自己该好好继续学下去,同时也要用心用力地保护自己的信念和信心。
大一刚入学的时候,我在当时的辅导员老师的朋友圈看到过两段印象深刻的文字。
第一段——
平时不努力,考试徒伤悲。很多在期末假装很用功的,还是多注意休息,保重身体吧。青春在,慢慢烧。
第二段,是曼德勒说的——
如果天总也不亮,那就摸黑过生活;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不必去照亮别人。但是,但是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热量的人们。
当时我比较懵懂,也不太有共鸣。但我把这两段话抄了下来,贴在书桌的侧面。现在,我已经是经历过很多次溃败的考试和痛苦的熬夜的准大三学生了。我觉得我已经体会到了,虽然青春在,但是不珍惜光阴和机会,就会失去慢慢烧的资本和勇气。以及在习惯了摸黑过生活以后,即便不为黑暗辩护,也会不由自主地融入黑暗,并且越坠越深。
我希望下一次,焦虑感蹭蹭蹭往上窜的时候,我可以信点什么,不是轻飘飘的那种,是真的相信并且可以实践的。以及想给自己一个,靠着聪明才智扳回一局的机会。然后更加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