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自小就陪伴在我们身边,从小学的《少年闰土》到初中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再到高中的《祝福》。接触了这么多年,对于鲁迅先生的相貌自然是并不陌生,但之前更多的只是囫囵吞枣的把那些文常题的标准答案全部记下,却没有去仔细琢磨文字文字背后的意义。席老师说,把一篇文章读精读透要比读好几篇文章所收获的更多,能在大学有重新品读的机会,是幸运的。
鲁迅的故事语言平实质朴,但细读却会给你强大的触动。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故事是《药》。当时包括老栓在内的许多人都为了治病去购买人血馒头,其实让我最痛心的,是老栓这样淳朴、善良的人也这样去做了,那还有谁会真的去为革命者的牺牲而感到悲痛?没有唤醒国人,这样的死又有什么意义?这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在《呐喊》的自序中写到的,他看到视频中,众人围着看国人被砍杀却无动于衷的麻木模样。她们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妥,但是从来如此,便对吗?他们的认知被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封建、迂腐所影响,宛如无形枷锁,画地为牢。作为外人去看,心里满是愤怒和惋惜。
老师在讲到《阿Q正传》的时候,使我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多了一种新的视角。现代文学中的写作思路大多幼稚,总把人物的性格写的太过于单调,穷人一定是可怜的、受尽欺辱的,富人的钱大多来的肮脏。可是哪有这么绝对的事儿呢?阿Q则不同,他的经历是受人怜悯的,但是他主动去侮辱别人的样子同样可恨。这样的道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受用,我们不能把人或事看的这么绝对,多方面多渠道的去了解去分析,同样也是我们作为一个传媒人所需要的基本素养。
读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自己并不“特别”。为什么要在特别这个词上打引号呢?是因为在书中众多人物和情节中,我发现自己所遇到的让我觉得烦闷棘手的事,早在上个世纪就已存在,甚至说更糟糕。越来越觉得自己很幸福,不用被剥夺读书受教育、自主选择配偶等等的权利,可以去追逐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
希望如今和我一样在幸福中长大的青年人,不要放弃自己追逐梦想的权利,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摆脱冷气,向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