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6篇《初一的作文指导》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初一的作文指导》相关的范文。
篇1:初一作文指导
我的老家在长梁乡箭楼村,那是一个淳朴的土家山寨,它一年四季都有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家乡的樱桃可真是一绝。每户人家都爱在房前屋后种上几棵樱桃树。每当迎春花谢了的时候,樱桃树上便结出了或黄或红的樱桃。一阵风佛过,樱桃便跳起欢快地舞蹈,那些樱桃小精灵个个都是非常出色的舞蹈家,有时跳得太兴奋了,脱离了树妈妈的怀抱摔在地上,一不小心就流出了“金豆豆”,真是可爱。摘一颗放进嘴里,甘甜沁入我的心田,美妙之极!你说,我家乡的樱桃是不是一绝?
家乡的风景也是一绝。春天,百花齐放,芍药花、牡丹花、还有叫不出名的野花随处可见,漫山遍野的花朵形成了一个花花的世界,让我也觉得自己是一朵娇艳的小花;夏天,放眼望去,山上绿油油的一片,仿佛是一片绿色的富有生机的海洋。小鸟躲在森林深处,不时传来几声歌声,给寂静的森林抹上几分神秘的色彩;秋天,连片的烟叶和玉米填满了山谷,构成了金色的海洋,丰收的喜悦让家乡的人民充满了幸福的笑容;冬天,雪花在空中舞蹈,把家乡装扮成银色的世界,仿佛是一处田园白雪画。你说,我家乡的风景是不是一绝呢?
家乡的竹子更是一绝。它们一年四季都守候在僻静的小路旁,保护着家乡人民的安全,是那么的和谐安详。鸟儿从它们头顶飞过,竹林也陪同它们一起玩耍,它可真淘气。春天雨水较多,几场雨降落在家乡,竹林里就会有一些大胆的竹笋,争先恐后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欣赏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们也会在竹笋探出头后,把它们采回家做菜,吃起来可真是香喷喷。你说,我家乡的竹子是不是一绝?
瞧,这就是我的家乡,这就是我们土家族的家园!这样的美景有没有吸引到你呢?快找个机会来做客吧!我这里不但风景美,而且人们都十分热情好客呢!
篇2:初一作文指导
初一作文指导1:迎来新年,梦想依旧
送走了2015,迎来了2016,我们又长大了一岁,你是否在悄悄的发生改变,变成熟了,变阳光了,变坚强了,我常常在想,2015年的梦想你还在吗?
八月末,酷热还没散去,我们这一群叽叽喳喳的新生要开始我们的初中生活了,那么必然,开始我们的初中生活就得进入军训这个环节,我们在军训中受到了磨练,懂得了坚强。在军训中,我们收获了许多,从刚开始的不熟悉,到后来的慢慢了解,从陌生人变成了好朋友。记得有个朋友,她有一头乌黑的短发,可爱的蘑菇头,眼睛大大的,炯炯有神,她对我说:“嘿,你叫什么呀!”也许就是那一次,我们成了朋友,成了无话不谈的闺蜜,我们手牵手,一起下学,一起回家,一起讨论问题,她的学习成绩总是那么好,有一种令人望尘莫及的感觉,不过她从不骄傲,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在学习上她也总是我的榜样。
有一天,我问她,她的梦想是什么,她忽然沉默了,眼睛里闪着动人的光芒,她好像长出了一双翅膀,我被她所说的话所震撼。为了梦想,她付出了太多太多,因为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可能就是那一天,我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桌子上的漫画书换成了学习教材,收走了玩具,开始专心学习,她和我一样,为了梦想,不惧失败。
曾经的我一文不值,但是现在,因为拥有了梦想,我变的有光彩,变得有力量,不再没有方向,不再迷茫。拥有梦想,我真的不一样了。
2015悄然溜走,2016已经来临,梦想还没达到,脚步仍在继续。
你听,听见了少年们追求梦想的脚步了吗?
初一作文指导2:成长
展翅翱翔,是多少人的梦想;飞向远方,是那天空中鸟儿的期望;踏雪奔腾,是马儿的理想;断肠思乡,是游子们的不得已;无忧无虑,是人们的理想。世界,梦想无奇不有,从那遥不可及的梦想到现在他出门便可以实现,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千百年来汇集了多少人的梦想而这些形象的构成了中国梦。
正如古人一样,不管怎样的成功的背后总有一番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这些秘密却构成了他们的无限动力,使而得到自己的成功。每当用光速走到电视机前打开《开讲了》,那些名人用他们的一生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每当提起那些不如意他们的眼睛里总会有这颗颗泪珠,心里也自然会带着阵阵心酸。那些直到成功不难的人们为了成功还是踏出了那一步,为了成功,不管有多难,不管有多苦还是咬紧牙关坚持走了出来。
可看了这些,往往总有一些人还是听不进去,好像“招风耳”左耳进右耳出,总是听不尽,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心,忠言逆耳益于行”,可还是不能劝慰他们那你逆反的心灵,总要和家人吵个底朝天。他们吵的途中总会有几句伤透大人心的语言,可家人还是默默无言。吵完之后总会跑到房间大哭,或说离家出走什么的,可回来了家人总会什么都不说,容他在家里大肆妄为,他以为是家人怕了他做些无法容忍的行为。像这样反反复复不知不觉就过了三年,到了考试结束时没有好成绩总会去怨他的家人,可在他的心里早已淡忘了家人多次教育他,可他怎么也不听后来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后来只能在大街上乱混,无所事事,混网吧,一事无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不听家人的话,不然到最后受苦的总会是自己,有一句话这样说道:“这个世上你谁都可以不相信,但你唯一不能不相信自己的家人。
初一作文指导3:帮助别人,感觉真好
帮助别人不仅是一种美德,还会使自己感到快乐。我也有过不少帮助别人的经历。
镜头一
一天,我和朋友们在广场上放风筝,玩的有些累了,便坐在旁边的一排椅子上,刚好坐满。这时,一个老太太迈着蹒跚的步子坐过来,坐在边上的我一看就知道她想做下来休息。虽然我还没休息完,但是也想休息完了一样站起来逛悠,然后,她就在我坐的位置坐下啦。
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虽然她没对我说谢谢,但我还是很开心!
镜头二
暑假的一天早上,我自己骑车出去吃早饭,在我回来的路上,发现一个骑摩托车的人一不小心摔倒在了马路中央。由于车上的东西都掉了下来,所以很难扶起来。这时车不算多,我就连忙跑过去帮他把车扶起来。之后,他便一直对我说谢谢,我心里真是有种说不出的开心!
镜头三
初一的一天中午,我吃完饭后骑车去上学时,发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在路中央跑来跑去,周围没有一个大人。一开始我没太在意,可一想,怕他出啥事,便回去送他回家。
我问他家在哪,可他却说不知道。唉!没办法,只好一家一家地去找。终于在找的第五家中找到了他妈妈。原来,他妈妈也发现他不见了,正要找呢!她看见我把她儿子送回来了,心里万分感激,而我却觉得这只是举手之劳,便去上学了。
帮助别人对自己并不会减少什么,而别人却会拥有许多。帮助别人,感觉真好!
篇3:初一作文指导
秋风,秋风中有着凉凉的记忆,有着痛苦的回忆。
我还记得那一天,天气十分晴朗,奶奶对我们说,问我没去不去给他帮帮忙。我想:给奶奶帮忙也是好事……再说了,奶奶也这么大年纪了。想着想着,穿上衣服,问哥哥去不去,他说:“我不去了,你去吧!”我穿好衣服,就跟奶奶去一间小屋子里。在路上,心想:哥哥也真是的,也不来帮帮忙。
想着想着,就来到了一间小屋子的门前,打开屋门,里面又潮湿又阴冷。奶奶打开灯,里面放的是烟花呀,奶奶拿出两把斧头,我向外面扔烟花,一会儿的功夫,已经向下搬了很多。心想:奶奶留这么多烟花干什么,在心里憋着,还不如说出来,就问奶奶:“这么多烟花干什么呀?”奶奶说,可以卖钱,但是要把里面的沙土砸下来。
我们一起砸掉里面的沙土,一会儿的功夫,成山的烟花已经砸完了,奶奶清扫时,一不小心歪倒了,我一害怕,就冲过去扶奶奶,左手和左脚没了知觉,心想:奶奶这是怎么了。围上了几个好心人,其中一个是医生,说是脑出血,一听见这个词,我心里更加害怕了,医生把手机跟我,让我打给家人,我打给妈妈,心里想:快点接!快点接!通了我让妈妈过来,打了120,救护车来了。
妈妈和二姑上了车,陪着奶奶。我心里想:奶奶对大家也好,对我们也好,怎么成了这样,要是哥哥来就好了,奶奶就不用这么使劲砸了,也不会累倒了。
我把这件事刻在心头,使我好好学习!
篇4:初一作文写作指导
初一作文写作指导
1. 从别人佳作的阅读中发现和积累素材,然后在写作发生困难的时候取用,也不失为一种应急的办法;
2. 发生在美妙情境中的事件令人难忘,比如“春夜”“月下”和“河边”等,读之如在诗中;
3. 写同学朋友类的作文时,应尽量避开那些班中的“高官名人”。因为这些人“受人瞩目”,并且已经个性尽消。相反,那些所谓的“皮大王”“假小子”和“小胖墩”却个个活灵活现,满身趣事;
4. 写“自己”的一类作文时,最好能通过一个较小的角度,比如一件物品的变迁,写出自己的成长过程和青春烦恼等,较为深刻;
5. 写不同职业的人最好写最底层的,如摆小摊儿的刷马桶的和送煤球的等,越普通越亲切,越亲切越感人;
6. 写其他人时,最好写那些一听就产生爱怜或职业使人充满向往的人,如离家出走的小女孩生命垂危的姑娘或地质勘探队员探险家等,这类题材最能抓住读者;
初一作文1:我是一只小候鸟
候鸟是一种迁徙性鸟类动物,它们总会因时间的不同而改变生活的地点,凭此顽强的生活下去。燕子,就是一种候鸟。每年的春天的时候,燕子便从南方飞来。然而每年冬天的时候它们便会飞回温暖的南方。一年又一年,它们总是这样不断的迁徙着。
我家的祖籍在湖南,由于生活的需要,爸爸妈妈只好到深圳打工。然而,深圳外来打工子女却没有就读公办学校的条件,就算成绩再好,也只能在一些民办学校就读。为了我的前途,爸爸妈妈也只好将我送回湖南,由外公外婆照看。
从那之后,我就成为了留守儿童的一员。刚开始,很不习惯。因为成为留守儿童仅仅只用一天的时间。很突然,第一学期里每天晚上都会做梦,常常会梦见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日子。一个人的时候,会悄悄地躲在床上哭,哭累就呼呼的睡上一觉。
我很幸福也很幸运,可以说,我比许多留守儿童都幸运得多。因为每年放长假,我都会来深圳,到爸爸妈妈身边过长假。每年的长假我都会很高兴,毕竟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每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快乐永远是短暂的,也正是这些短暂的快乐会使我们记忆犹新。
时间一到,我又必须得回老家读书。
我就像是一只小候鸟,总是在两处地方憩息。放假了我就会飞到爸爸妈妈的身边。快要开学了,又只能回到老家上学。就像候鸟春天南离,冬天南飞。而南方始终是它的故乡。
我是一只候鸟,即使是留恋与分离我也还是会随生活的需要而改变。
我是一只候鸟,即使有快乐与相聚我也必须回到我生根的那个地方。
即使有悲欢离合,有酸甜苦辣,我也只能做一只小候鸟,因为我家的情况我不得不这样。在全国打工浪潮中,像我这样的小候鸟不知有多少?
初一作文2:怀念花开的日子
窗头初晓,云照夕桥,云自摇,木雕流金,岁月涟漪,想你当年和风微摆的衣角,远方有琴,悄然空灵,烛舞花儿红,红尘旧梦梦断都成空。
——题记
还记得,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我就坐在你旁边,因为是刚开学,我还人生地不熟,而你就像是一位天使,来关心我。第一次见面,你很友好的介绍了你自己并给了我一束栀子花,说是我们友谊的见证。从此我们便玩在了一起,在学习上,你总是帮助我,于是我的成绩便大幅上升,甚至有一次我超过了你,原以为你会不开心,却没想到第二天早上,你给我带了一束栀子花,说是恭喜我,我当时特别开心,我们走得更近了,而我们的友谊就如同栀子花,暗香幽远,让人沉迷,使人陶醉。我们的友谊也如同栀子花一样洁白无瑕。
还记得吗?每当栀子花盛开,我们总是手拉着手一起偷偷的跑到学校花园,摘一束栀子花,放在鼻边,轻轻一闻,顿时满鼻馨香,然后相对一视,开心一笑,心里满是幸福。
然而这样美好的时光却在那一次离别消逝。
还是一次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天你心里好像有点不高兴,但是最终还是告诉了我,你要离开了,你要去追求你自己的天堂。那一天,我什么也没说,因为我知道,从前的欢声笑语在这一刻悄逝,从前的深厚友谊在这一刻伤感,我实在以难以释怀,但最后一天,我还是送了一束我们最爱的栀子花给你。希望不要忘记我。
时光匆匆,又是几度春秋。但在那一次对诞节,你给我写了一封信,托人捎给我,你说:我们还要一起努力,即使不再在一起,但我们的心却永远相连,我们还会有机会在一起摘栀子花……,那一刻,我才明白友谊不会随时间越冲越淡,我们一直心与心相连,从未间断。
曾经读过鲁迅《少年闰土》里面写出了他和闰土深厚的友谊,但我认为我们的友谊比他们的友谊不会差。因为友谊从未有过高低之分。
如今,栀子花花期已过,而我也总只是一人听着歌,回忆着,总是幻听着你和我曾经所说的。真不知道,如果哪天我们相逢,互相问候一声好吗?
花谢了,人走了,叶子也没了曾经的轮廓,而我们友谊也如花开的一瞬间,成为我们彼此人生中的一个缩影。但那花开的日子却让人无比怀念,放不下,挥不去,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
初一作文3:请相信绿荫一直都在
秋天又来了,叶子又渐渐的枯黄了,绿色在一点点减少,一阵寒风吹来,叶子散落了一地。我一人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边走,一边踩着那些落叶,叶子发出“咝咝”的声音,那感觉就像是心碎的声音,让人倍感心痛。
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声音:小孩被车轧了,没有人打120或送去医院,老人摔倒了没有人敢扶……这些熟视无睹的人在我心中是没有好印象的。因为他们一个冷漠的眼神,就会有很多人心碎。我们不得不深思,他们所谓的爱心呢?难道整个社会都已成为人烟罕见的沙漠吗?不,没有,这些荒芜了心灵的人永远只占一小部分,而人间的天使却永远闪耀着光辉。
曾哲,美籍华人,“9.11”事件时,他恰巧去世贸中心办事,当恐怖分子劫持的第一架飞机撞击世贸中心大楼时,他本已安全脱身,可目睹那么多在熊熊大火和滚滚浓烟中的受害者需要救助,他毅然返身参加紧急救援工作,英勇牺牲在救人第一线。
还有离我们已经很久的“汶川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人。那些舍身求人的人的名字,我们可能已经忘了,但他们的行为却一直触动着我们的心灵;那些为救人捐钱,捐物,献血的人的名字我们可能已经忘了,但他们的爱心却一直感染着我们;那些在抗灾前线的我们可能忘了,但他们不畏困难给我们带来抗灾前线的第一报告的勇气,他们的职业精神,却永远支持着我们的身体。
我相信,救苦救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乐于助人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准则;知恩图报永远是我们中华儿女一生的信念。不管有多少人的心已经荒芜,但那些感人的事迹会为他们的心灵带来一片绿荫。
尽管秋天已经来了,冬天已不再遥远,前方的叶子又飘落满地。但总有几棵树一直在坚持着,葱茏着。不管秋有多长,冬有多冷,但春天总会来的,阳光总会普照大地的。请相信,心灵的绿荫一直都在,也一直在装饰着这凄凉的秋景,惨淡的冬天。
篇5:初一作文写作指导
开头和结尾是 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篇章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好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能给 篇章增色不少。
开头是作者思路的起点,关系着作者思路的发展。作为 篇章的一个特殊部分,开头既要有利于 篇章的展开,给全篇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又要有吸引人的力量,能够紧紧抓住读者。
一般说来,我们较多地提倡开头要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像古代笑话中“博士买驴,书卷三页,不见驴字”,说得虽有些夸张,但也足见写文章确有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情况。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背影》、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等,有的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有的直接接触文章的内容或所写的主要事件、人物等,都是开门见山的好例子。当然,也有先顾左右,缓缓入题的,也就是不直接接触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而是从相关的其他方面写起。例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先说明题目的由来,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鲁迅的《药》,以环境描写开头,为全文定下阴沉冷清的基调;孙犁的《荷花淀》,以景物描写开头,创设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等等,都是缓缓入题的好例子。
好的开头还要注意得体,也就是适合不同的语体。
应用文大体都有一定的模式,只要了解了这个模式,基本上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写下去了。比如书信,开头一般是称呼和表示问候的话语,然后表达写信的内容。有些人写信,问候以后还常常说“今天去信不为别的事,只因为……”,这是套话、废话,应该避免。试想,我们平时去商店购物,有谁会说“今天来贵店不为别的,只为……”,若真的这样说,岂不是迂腐透顶!
记叙文叙述一件事情,事情的经过是它的主体,事情的开端就可以作为开头,事情的结局就是它的结尾。大部分记叙文都采用这种方式,不必举例。也有变化的情况,如采用倒叙结构的,开头先交代事情的结局,再回过头来叙述事情的开端和经过。这种方式在小说里比较常见。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先写“我”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祝福的景象以及见到祥林嫂和祥林嫂之死,然后由她的死引出对她“半生事迹”的回忆,就是把故事的结局作为 篇章的开头的。
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开头也有一定的方式,大体有两种不同。如果是人家熟悉的,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说明对象,然后分层加以说明;或者直接提出自己的主张,然后分层加以论述。例如仇春霖《万紫千红的花》的开头:
花怎么会有各种美丽鲜艳的色彩呢?这是由于花瓣的细胞液中存在着色素。……
文章一起笔就提出了说明的对象,直接入题。
如果内容是大家不熟悉的,就要作些阐释或相关的说明。例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写于30年代,是针对中国当时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写的。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抛出靶子,从传统的“闭关主义”和现实的“送去主义”写起,然后提出自己“拿来主义”的观点。因为有了这些相关内容的说明,读者才能明白作者的意思,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篇6:初一作文写作指导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
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①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②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喊,这种结尾大煞主题。③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
如何写好结尾,提高作文的质量呢?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自然收束式特别适用于考场作文。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
学生优秀作文结尾推荐:
①伴着夕阳,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天目湖。
②我和她已经有好几年没相见了,但只要想到这件事,她那可爱的模样便又浮现在眼前。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学生优秀作文结尾推荐:
①(首)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选自湖北荆州中考满分文《把梦想带给花季》)
②(首)有一种光华,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一种火苗,跃动在民族灵魂的奥林匹克山上;有一种烈焰,温暖了绵远的文明情思,那就是友善!(尾)我们不能因为屡受伤害就失去与丑恶斗争的信心,因为我们需要守卫我们的精神火种——友善!(选自河南中考满分文《守卫精神的火种》)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学生优秀作文结尾推荐:
①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高考满分作文)
②虽然你现在还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韧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虽然你现在只是一只雏鹰,然而只要心存高远,跌几个跟头之后,终会占有蓝天。(考场满分作文)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学生优秀作文结尾推荐:
①“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那刚刚萌芽的种子。(考场满分作文)
②冰心说道:“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考场满分作文)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点题式结尾”、“发问式结尾”、“启发式结尾”、“评价式结尾”、“展望未来结尾法“等。
初一作文写作指导3:衔接和过渡 ——段与段之间(一)
把不同的段落组织成一个完整的 篇章,段落之间语意要连贯。要做到语意连贯,可以使用一些衔接或过渡的方法。
衔接是利用一定的词语或相应的句式巧妙连接,常常用在意思联系比较紧密的段与段之间,使 篇章前后连贯,脉络分明。主要有意合和关联两种。
意合,就是相邻的段与段之间靠一定的语义关系自然组合。例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前两段: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得到。
前一段写马克思的去世,后一段写他去世所造成的损失,两段语意自然衔接,用的就是意合。
关联,就是相邻的段与段之间用一定的语言材料衔接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关联方式:
一种是在段与段之间用表示次序(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连接。例如夏衍的《包身工》,每写一段包身工的生活,开头先交代时间:“旧历四月中旬,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亮……”,“四点半之后,当晨光初显的时候……”,“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这样,时间线索时隐时现,思路十分清晰。此外,在分析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时,还用表示顺序的“第一”“第二”“第三”等,衔接得非常好。这样的衔接在一般的说明文、议论文、规章类应用文或科技论文中用得比较多。
一种是在段与段之间用表示顺接(如于是、所以、因此等)或反接(如然而、但是、可是等)的关联词语来连接。例如鲁迅的《祝福》,前两段写回到鲁镇的情形,段尾说:“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第三段紧跟着说:“况且,一想到昨天遇到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这是用“况且”表示两段的递进关系。又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第四部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第一段先说有人遇害而我有些怀疑;第二段开头用“然而”转折,说明我的怀疑不对,她们的被杀是事实;后边两段虽然各有一句,但作者让它们独立成段,并且在开头使用“但”字连接,最后一段是作者由此引发的议论。关联词语的使用,使得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自然,作者的愤怒之情也溢于言表。
一种是利用某些意思有联系的词语连接,包括同一词语、同义词语、反义词语等。例如唐弢的《同志的信任》,第一段从鲁迅同陌生女子见面写起,写到“自己也立刻带着纸包和那封信,急急忙忙走回家里”;第二段紧接着写“灯下,他打开纸包”,结尾处写到“纸上立刻现出了淡淡的字迹”;第三段马上又写“这是……一封信”。这样前后衔接,连贯自然。又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问“我”死后的一家人能否见面时,“我”在那一段的结尾处说:“其实,究竟有没有灵魂,我也说不清。”然后顺着这句话用一段说明自己当时的心理,中间又说:“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下一段接着又说:“‘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三段用相同的话语前后关联,使得文章思路不断,连贯自然。
还有一种是利用意思有联系的句子相衔接,如同一句式、同义句式、相近的句式或反义句式等。诗歌常常采用这种衔接方法。例如柯岩的《周,你在哪里》,其中四段都用“我们对着……喊:周——”开头,不仅使 篇章层次清晰,意思表达连续不断,而且衔接得非常紧密。其他文章也常常使用这种衔接方式。例如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
他去卖什么?卖油绳。……
赚了钱打算干什么?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
开始写陈奂生“悠悠上城来”,接着三段分别用设问句开头,相同的句式,将三个段落巧妙地衔接在一起。
过渡是利用过渡段或过渡句巧妙连接,常常用在意思转折比较大的段与段之间,如两个不同的事件、两种不同的内容、两个不同的场面等。
过渡可以使用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这就是过渡段。过渡段一般比较短小,大多是一句话或一个句群。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先叙述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情况,然后写道: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这句话就是一个过渡段,它把叙述的重点由东京自然地过渡到了仙台,使上下两层意思连接紧密。又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先用四段批判“送去主义”,接着另起一段说: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这个过渡段,先总结上文,结束对“送去主义”的批判;然后引出下文,正式提出“拿来主义”。这样,就把上下两段意思自然而然地连接了起来。
过渡也可以使用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这就是过渡句。过渡句常常用在上一段的结尾或下一段的开头。例如杨朔的《海市》,先写海市美景,接着写这一次来得不是时候,然后在结尾处用一句过渡:
可是海市不出来,难道我们不能到海市经常出现的地方去寻寻看吗?也许能寻得见呢。
“海市不出来”与上文相联系,写虚幻的海市;“也许能寻得见呢”,为下文写真的海市做铺垫。又如茅盾的《风景谈》,第一段写星星峡外的沙漠风光,由此引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下一段开头紧跟着说:“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这句话就是过渡句,用来引出下文,使前后两段衔接紧密。
初一作文写作指导4:交代和照应——段与段之间(二)
交代和照应是指内容之间的联系说的,是使 篇章完整周密的重要方法。一个好的 篇章,不仅要注意段与段的衔接,层与层的连贯,还要注意前后的交代和照应。
交代是指前边某个地方对后边将要出现的事情作适当的交代,以免后边出现得太突然;照应是指后边某个地方对前边交代过的事情作必要的呼应,以免前边交代的事情没有着落。前有交代后有照应, 篇章才能周密、完整。如果前面写了后面没有照应,就会使交代落空,成为多余的东西;相反,如果后面写的前面没有交代,就会让人觉得突然,不好理解。下边介绍几种常见的交代和照应的方法。
一种是内容与题目照应。 篇章的内容和题目相照应,或揭示标题的含义,或突出 篇章的中心。这种照应,有时是在开头点题,有时是在结尾扣题,有时则是在整篇中随时和题目照应。例如朱自清的《绿》就在开头和结尾两次点题: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开头)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结尾)
开头点出梅雨潭的绿,结尾再次点题,表达对绿的赞美、惊异之情。又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全篇几次写到“梨花”: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这是第一次,写自然界中的梨花,与题目相照应。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原来对面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这是第二次,从自然界的梨花写到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点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再次与题目照应。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这是第三次,把自然界的梨花与名叫梨花的小姑娘绾合在一起。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是第四次,结尾引用诗句,双关“梨花”,点明题意。这种随时的照应,使文章前后连贯,脉络清晰。
一种是结尾与开头照应。结尾与开头照应得好,能够“首尾圆合”,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照应的例子很多。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开头)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结尾)
开头从心里不宁静,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写到“妻哼着眠歌”,我“带上门出去”;结尾则说不觉已到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妻已睡熟好久了”,照应周密。吴晗的《说谦虚》用格言“谦受益,满招损”开头,以格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结尾,不仅形式上都是格言,而且内容上互相照应、补充,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还有一种是行文中前后照应。前边先交代一下,后边或换一个说法,或说明结局,使内容深入。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前边写到: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结尾处又说: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前边先介绍外貌及声调,后边说它们对自己的鞭策,照应周密。又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与白莽第二次相见时,说到“就将我所藏的两本集子送给他”,这是交代。到第三次相见时,先说柔石告诉他书被没收了,再说“我”感到“痛惜”,最后说明是什么书,书的由来,表明痛惜的原因,这些都是照应。
有时,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或句子前后照应,使得 篇章前后语断意不断,完整周密。例如鲁迅的《祝福》,先从旧历年底写起,点出“我”在这一天回到鲁镇,然后写鲁镇的祝福景象,最后说:“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接着,用“况且”进一层引出祥林嫂的事情,叙述我和祥林嫂的最后一次见面;叙述完后,重复说:“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相同句子的前后照应,不仅强调了语意重点,而且使 篇章层次清晰,意思表达连续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