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个人文档 > 学生作文作业 >

家乡的风俗作文(整理59篇)

发布时间:2023-02-02 17:18:31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59篇《家乡的风俗作文》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的范文。

篇1:家乡风俗作文

俗雨有五;“百里不同风,千里不俗。”每个家乡都有着不月的风俗,我的家乡的风俗就是: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生、舞狮舞龙、挂灯笼等活动和习俗。

在往年的春节中要出门拜访亲朋好友,还要守多、舞狮舞龙等活动。”可是今年疫情只能在家吃清四溢的年夜饭。”

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就去买了许蔬菜及一些肉。”到大年三十的晚上了,每家每户都吃上了香气扑鼻的年夜饭了,我们一家也坐在桌上吃年夜饭了,桌子上有香甜软糯的年糕,还有油而不腻的窝窝肉、咸钳适中的腊肠香嫩爽滑的排骨、鲜美多汁的荔技肉等。”都坐上桌了,一边吃着色香味俱全的满满一大桌子菜,一边欢声笑语的讲讲一些有趣的事。大年初一了,就是开始穿新衣服的-天了。”每家每户大的小的都穿起了在年前买的新衣服了。

在去年的新年中有逛庙会、拜访亲朋好友,守岁、舞狮舞龙等各种有趣的活动。”可是今年有这个疫情大家都不敢出门,都躲在了家里头,可累坏了抗疫前线的叔叔阿姨们。希望明年不要再有这些疫情了,这样就不要一直直宅在家里头了。

篇2:家乡风俗作文

照我们xx的老规矩啊,春节就得吃蛋卷。听奶奶说,蛋卷一圏一圈的,寓意着团团圆圆。蛋卷金黄诱人,单看它那样,就够你咽好几口唾沫了。

奶奶带着我到街上买蛋卷的食材。一上街,喧闹声响彻云宵,一群人挤在卖鸡蛋和猪肉的摊边,一边挥手一边叫嚷:“老板,给我来二十个鸡蛋!”或是“老板娘,给我砍三斤猪肉”我们差不多等了两个小时,才买到鸡蛋,猪肉和糯米,谁让今天全村的人家里都做蛋卷呢。

回到家,我洗好手,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我将买好的鸡蛋清点了一番,共有六十个,奶奶说要把这些鸡蛋全都做成蛋皮,我瞪大眼睛深吸一口气心想:这么多,能做得完吗?开始打鸡蛋了,奶奶边打鸡蛋边给我说起来了蛋卷的由来:“很久以前,村子里有一个喜欢吃金子的怪物,大年三十的时候它都会来抢金子吃,如果吃不到,它就会把整个村子掀翻!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将鸡蛋肉加在一起,做成金币的颜色形状,把它喂给怪物吃,这下子村庄和金钱就都保住了。”

故事讲完了,该做蛋皮了,将蛋液倒入油锅里,小火等个三十秒,蛋液成形后铲出锅再把它晾凉,一片金黄色的蛋皮便完成了。我跟着奶奶的步骤试着做了一个,不错,简单又有趣。我们在欢声笑语中劳动,不久之后,蛋皮已经叠得很高了。接着就是剁肉馅,这可是力气活,我从袋子里抱出两大块猪肉,随后叫来表哥一起帮忙,将猪肉放在切菜板上,双手持刀,三个人六把刀有节奏的敲起来。先是把猪肉切成小肉块,最后再剁成烂肉泥。再将肉和糯米搅拌在一起,加入生抽老抽鸡精盐,还有辣子粉(湖南人爱吃辣)继续搅合。肉馅制成以后就可以开始做蛋卷了,一层蛋皮一层肉馅的铺好,要重复三次,然后把它卷起来,最后上锅蒸熟就好了。

太阳静悄悄地落下,最后一抹晚霞也在人们的欢笑声中不见了踪影。客人们越来越多,他们围在桌旁,有说有笑的。“蛋卷来喽”奶奶一声吆喝,大家都围了上来,我尝了一口,蛋香肉香瞬间涌上味蕾。大家举杯欢庆:“新年快乐!”奶奶做的蛋卷,大家都竖起大拇指,口口夸赞说比外面酒店的好吃呢。

蛋卷不仅是一种食物,它更是我们xx的“代名词”,是xx的代表食物,我希望春节吃蛋卷这个习俗可以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邵阳的精彩。

篇3:家乡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是一个潮汕地区的小镇,这里沿海,是一个繁荣之地,春节的时候更是异常热闹。在众多的特色习俗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营老爷”了。

“营老爷”一般在正月初五或者正月初六进行,在潮汕,“老爷”指的是一个村或一个镇的守护神,“营老爷”则是指老爷巡视村(镇)。“营老爷”之前,人们要到寺庙祭祀神明,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或是风调雨顺等。接下来的才是游行活动。游行队伍是由青壮年自愿报名组成的。在进行筛选后,各部分的人聚集在不同地方进行各种技艺的操练。游行的队伍庞大,莺歌队的、抬神像的、奏乐的……许多富裕的人家出钱,也有许多没那么富裕的人家出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营老爷的日子终于到来了。一大早就有许多人先到寺庙中烧香,请各位“老爷”出宫,坐上贴着对联的轿子准备巡视镇子。其他人们纷纷从家中走出来到街道上准备观看。上到已经要人搀扶着的老人们,下到从还被爸妈抱着的小娃娃,无不期待的看着街道的那边。游行开始了,走在最前面的是旗手和挑花篮的女子,接着就是锣鼓队,她们所到之处锣鼓震天,声音连绵不绝。接着的就是器乐演奏,长长的一条队列里,传出各种乐曲的声音:笛子、二胡、吹箫、打鼓……乐器发出的声音聚成宏伟的乐曲。紧随其后的是重头戏——莺歌。莺歌来源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在大名府劫法场救卢俊义的故事。人们穿着潮剧中的戏服,;例如关胜花脸红须、李逵花脸黑短须、武松小生装扮、鲁智深花脸短须和尚装束……他们拿着两根木棍,随着鼓点的节奏不时打起“花”来,刚健有力,还不时发出整齐的吆喝声,人们早已看得入迷,掌声如同潮水一般,刚落下又响起。人们跟着游行队伍,往镇子的各个大街小巷走去。

礼炮车驶来,把整个“营老爷”推向高潮:礼炮车放出彩炮,壮汉们抬着八抬大轿亮相,轿子上是被请出来的各路神仙,例如“三山国王”,“双忠圣王”等,既有庄严肃穆的,也有慈眉善目的。情绪高涨的人们都簇拥着想要摸一摸神像,祈求新的一年里的幸福安康。队列所到之处,万人空巷。

傍晚,“营老爷”的队伍行遍了全镇的大街小巷。游行结束了,“老爷”们也回庙里了,但是人们还沉浸在欢乐之中……

篇4:家乡风俗作文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春节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如至。如:买年货、贴对联、年夜饭、拜年、压岁钱、舞龙、放鞭炮、放烟花、庙会、赏花灯等习俗。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这些习俗里最让我觉得幸福而又快乐的是“吃年夜饭”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年夜饭前要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会有鸡(寓有计)、鱼(寓年年有余)、生菜(寓生财)等等以求吉利。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饭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饭。也是我最喜欢的习俗之一。

篇5:家乡风俗作文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节日之一,他是所有节日之中过得最久,最盛大的。不过,在如此盛大的节日中,又有哪些习俗呢?春节在上古时代就开始有了它流传至今,大约有6千到8千年的历史了,所以节日习俗的变化也很大,但在不同的地区,春节的习俗也就不同。

我的家乡在江西,按照江西的老规矩,在农历30号就过年了,在过年之前就要准备好年货,还要大扫除。大扫除,大扫除之后就是小年了小年是大年的彩排,虽然没有过大年那么隆重,但是要贴对联,放鞭炮过得还仍然很热闹。

小年过后,还有几天就是大年了,到了大年,我们就要扛起我们的新衣裳,当天必须呆在家里,哪也不能去,白天大人忙,大人的小孩玩小孩的,到了晚上那才叫热闹。

夜幕降临,各家各户都拿出准备好的烟花爆竹,到处是烟花的绚丽和鞭炮的繁响。家家户户都呆在家中吃年夜饭,吃完年夜饭就开始发压岁钱了,这是孩子们最开心,最期待的时刻,哪个孩子拿到压岁钱不是又蹦又跳,睡觉的时候要把压岁钱放在枕头底下,过一个安详快乐的夜晚。

篇6:家乡风俗作文

俗话说得好:“千里不一样风,万里不一样俗”。每一个地区都是有不一样的风俗习惯,我国很多传统式节日:新春佳节,中秋佳节,端午,九九重阳节。每一个节日都是会在大家平淡的生活造就一个又一个高潮迭起,最繁华,最庄重的,必是新春佳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百里屠苏。新春佳节来临之时,随处洋溢着浓浓年味儿。到腊月二十三,家家逐渐提前准备年货礼盒,市集上已经是人潮人海。

在春节早晨,家家每一户都门口一片红火,都挂起了红灯笼,家家飞出酒食的香。团圆饭莫过一天中最重要的,大伙儿围坐桌旁,纯手工制作的美味陆续摆上饭桌,大大家一会儿大声说出笑,一会儿相互之间端酒以表明自身对别人的衷心祝愿。吃过团圆饭,小朋友们在院里相互之间玩耍,大大家在屋子里谈笑风生,看春晚,欢笑声源源不断。家家高挂起小灯笼,街上锣鼓喧天。“当!”秒针偏向了十二点,新的一年赶到,烟火相继升上星空,每个人脸部洋溢着笑容,每一户都提前准备祭天,爆竹声,欢声笑语在大地面上很长时间地萦绕着。

红火的新春佳节一过,大家就以全新的外貌迎新年。春节是夕阳,年终最终一道风景,新春佳节也是夜露,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了。

篇7:家乡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石林,那里山清水秀,是一个非常好玩的地方,在我们那边还有一个有趣的风俗——要在过年的当天把家里都打扫一遍,并把福字贴在大门上。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在石林的一个小村庄里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大年三十上午的时候,大家会一起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那天,我才刚准备起床,奶奶和爷爷已经在打扫房间了,我见后也赶忙起床帮忙,爷爷对我说:“今天可一定不能忘记打扫房间,从前有一个传说,在这天会有许多神仙来人间游玩,并且会带走家里不好的事情。因此在这天,家家都要打扫房间,把不顺心的事通通扫掉。”

我听了之后,赶紧动手打扫起我自己的房间。把我自己的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这时,奶奶走了进来,给了我一张圆形的福。

我见了就拿来了透明胶,正准备贴在门上时,奶奶对我说:“这可不行啊,‘福’怎么能这样子呢!一定要倒着贴,寓意着‘福到’。”我听了,不禁想到:“原来过年还有这么多的习俗啊!”我问奶奶:“这有什么有趣的传说吗?”奶奶听了,乐呵呵得说:“当然有了。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不得不说,春节的习俗可真有趣啊!

篇8:家乡风俗作文

在除夕的时候,很多人是在晚上吃年夜饭,在有些人的老家叫做过晚年,可是在我老家过的可不是过晚年,而是赶年。

什么叫赶年呢?我的家乡是充满神奇的湘西,少数民族聚居,而过赶年就是湘西民俗一大特点。关于赶年有几种说法,而我听老一辈的说法是,因为在我们老家很久以前的时候,经常有人会过来要债,让人还钱,因为除夕未吃团年饭的时候不能窜门,怕不吉祥。人们就把年夜饭改在了凌晨吃了,上午就不怕其他人过来要债了,是不是非常奇特。

就在早上三四点起床,鞭炮烟花开始了,家家户户都忙活起来了。我们晚辈被叫醒了要给长辈拜年,长辈就给我们发红包,当每个人人都起来了,我们要看烟花,看完了就必须吃饭了。这菜它要按规矩,最重要的就是菜一定要有十二个,寓意在这新的一年里月月红。长辈喝酒,晚辈喝饮料,晚辈敬长辈,要说吉祥的话,如:“祝你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祝你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等等。吃完了饭,小孩子又开始放烟花,直到天亮,过赶年就结束了。

除夕,在我老家里,除了过赶年,还要拜山祭祖。

今年除夕,我和爸爸一起去祭祖,我们先在逝去的祖先坟前烧烧纸钱,然后点燃三根香插在坟前,再拜三下,最后再放一个鞭炮,就可以了。

到晚上八点,每家每户都整齐划一的打开了电视,看着欢天喜地的春节晚会,每个人都吃着热乎乎的饺子,这期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会给我们压岁钱,这一个习俗就是家喻户晓的守岁,我们湘西守岁的习俗是要烤大火(除夕的火、元宵的灯)守到大年初一凌晨,到时又会烟花齐放鞭炮齐鸣热闹非凡,这叫送年,也寓意辞旧迎新。

除夕很快很快的过去了,又可惜又快乐。可惜的是时间过的太快了,快乐的是大年初一是我的生日,过年就是这样。

篇9:家乡风俗作文

俗话说:“百里不一样风,千里不一样俗。”各个地区都有着不一样民族风俗,不一样民风民俗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我们黄石的春节,便别有一番风味。

黄石的春节,现如今基本是从腊月三十除夕夜开始的。为了做好一年的团圆饭,在这之前,人们早已准备好了年货。这一天午时,一家人无论工作多忙,都要回来吃一顿团圆饭。年饭的菜可丰盛了,什么香肠、鱼肉、海鲜、山珍等等,其中有两样菜是必不可少的,一样是丸子,有鱼丸子、肉丸子、藕丸子等等,这些丸子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的生活;一样便是鱼,这条鱼叫做“听话鱼”,一般人们不去吃它,让它听着人们在餐桌上述说着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也象征着这家人年年有余(鱼)。吃年饭还有一个特点——热闹。大家团聚一桌,随着长辈的几声简短的祝酒词完后,大家纷纷“开战”,然后互相祝酒,谈天说地,对酒当歌,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小孩子们乘着长辈们说得起劲,还要偷偷地闹一闹。

到了“春晚”开始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十一点钟左右,街上就不知哪家哪户,带头放起了鞭炮,当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四面八方都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天上更是闪烁着丛丛烟花,天空都被照亮了。黄石这个一向平静的城市如今也是掀起了滔天巨浪,整个城市沸沸洋洋的,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脸。这当真和王安石说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鞭炮声一向持续到新年的钟声敲响,才渐渐平息,整个城市又慢慢归于平静。

大年初一,本来一片寂静的城市,又被一阵阵鞭炮声吵醒。人们纷纷起床,准备好后,带着小孩子到各个亲朋好友家里拜年。虽说要到处奔波,但孩子们也很兴奋,毕竟那个亲威不会给孩子们的压岁钱呢?孩子们一个个拿着红包,吃着糖果,双脚再累,脸上的笑容也是甜的。真是“只要肯给‘压岁钱’,‘加班加点’无所谓。”恐怕这一天才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候。

大年初一的街道上,到处都是昨夜燃放的鞭炮,可是有个说法,这大年初一的鞭炮扫不得,不然就会把一年的财运给扫走了。所以,人们很少去扫,也想发发小财。过年期间,街道上时不时会有几个玩龙的队伍,出来耍闹一番,给新春佳节多添几分热闹的色彩。

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元宵节。旧社会人们要吃着美味的元宵,还要逛灯会,看花灯。乡村到了这天,孩子们要把自我做的各种各样的灯笼点燃,举着灯笼从村头窜到村尾,从村东跑到村西,给每家每户拜年。而几十年后的今日,人们一样吃着元宵,但没有花灯可看了,人们聚集在空旷地放孔明灯。放孔明灯时,人们会在孔明灯上写下完美的心愿,为来年许下一个心愿。人们把新的一年里完美的愿望寄托给孔明灯,都期望心愿成真。人们接二连三地放起了孔明灯,抬眼望去,天上那火红的孔明灯胜过天上的繁星。

如今的春节,虽然少了几分代代相传的古老“年味”,却多了一分当代社会的气息,让人们时刻感受到社会的提高,国家的繁荣昌盛。

篇10:家乡风俗作文

河南,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众多传统民俗源远流长,也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五年级的寒假里,我充分感受了故乡春节民俗的风采和浓浓的亲情。

腊月二十五的清晨,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空撒落……呼吸着熟悉的空气,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鞭炮声,我感到年节的味道愈发浓重了。走进屋里,一切都焕然一新,做好准备迎接新春:床单换了新的,窗户被擦的好像不存在似的,茶几上摆放着新鲜的水果,家电家具亮得可以照出人影子。我不禁想起外公春节前总会念叨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今天都腊月二十五了,日子匆匆,走的可真快啊!

盼啊盼,大年三十到了!一大早,我就听到更多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走进客厅,全家人都围坐在茶几旁,精心地挑选着春联。我悄悄地挑出一个大红的“福”字,在它背后粘上几段双面胶,再把它倒着贴在门上,寓意着福“到”了。“贴得好!”外公赞赏地说,我也开心地笑了。妈妈在窗玻璃上贴窗花,那窗花真是生动有趣:正中央有一头憨态可掬的小猪,小猪的脚边有一方池塘,池塘里盛开着莲花,水里有游鱼在嬉戏,正所谓“连年有余”!小猪的头顶有蝙蝠在飞舞,象征“福”到了……窗外大雪纷飞,红红的窗花映衬着皑皑的白雪,窗花越发红艳而白雪越发晶莹了。“瑞雪兆丰年”,这个词在我脑海里突显出来。

下午,外公在厨房里剁着肉馅,外婆揉着面团,我忍不住去偷捏一下那雪白的面团,就收获了外婆嗔怒的批评。终于能包饺子了,大家齐上阵——妈妈包的像金元宝,外婆包的像小山,而我包的却奇形怪状,各不相同,有一些却不合时宜地张开了“嘴”,需要大人们来加工。欢声笑语中,年夜饭准备好了,大家放开了肚皮,一边尽情地享用,一边相互说着吉利恭喜的话,欢声笑语让房间里温暖如春。看着精彩的春晚,开心地抢着红包,间或着打电话给远方的亲友拜年……新的一年在隆隆的鞭炮声中,走来了。

大年初一的早上,明媚的朝阳从窗帘缝隙中射入,让我看清了床头四个鼓囊囊的大红包。我欣喜而又小心地把它们收起来,就跟着爸妈出去向亲朋好友拜年了。我们先到了五姨婆家,“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是我给五姨婆的祝福,让她老人家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菊花。走在热闹的大街上,大人们时不时地停下脚步,热情的寒暄,彼此道着祝福。

我们呼朋唤友一起去逛庙会。庙会里可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一条街上乌泱泱的都是人。在舞狮的地界儿,大家看着身体通红而鬃毛金黄的“狮子”,在舞狮人的操弄下,“狮子”嘴巴一张一合,灵巧地在木桩上腾空跳跃,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引得围观的人们阵阵惊叹和雷鸣般的掌声。卖糖人的,卖冰糖葫芦的,表演魔术杂耍的,唱着我听不懂的家乡戏的,还有各种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物品的,随着大家彼此的恭贺新春的祝福声,家乡的年俗味道就在这里蒸腾了。

正月十九,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春节走远了,我们也踏上了归途。不管我身在何处,不管我年方几何,这家乡的风俗和浓浓的亲情,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篇11:家乡风俗作文

“年二十八,打糍粑。”在四川的家乡,流传着打糍粑的传统习俗。每当腊月二十八那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一起打糍粑,那是一派祥和、其乐融融的景象。小孩子们都知道,一做糍粑就快要过年了。

去年,我和父母一起到四川的奶奶家过年,亲眼目睹了打糍粑的全过程。

说起打糍粑呀,它的制作工序相当的繁琐。前一天晚上,爷爷把糯米用水泡好。第二天早上,把泡得胀鼓鼓的糯米端上桌来,倒进蒸锅里来蒸。我们则把事先准备好的石盆、木棒拿出来,摆在门外。等屋子里飘满米香时,糯米就粒粒熟透了。把火关掉,把糯米倒入石盆。爸爸和大伯操起两根木棒,往里面使劲一捣,还喊起了号子。

爸爸他们越打越有劲,一起一落,仿佛在演奏一支富有节奏且欢乐流畅的乐曲。那锤子在爸爸手中得心应手,犹如金箍棒在齐天大圣手中舞动,毛笔在王羲之手中挥洒自如,不久,原本缝隙较大的糯米渐渐融为了一团。就这样糯米渐渐成了糊状。刚开始捣还挺轻松,后来,糯米不是颗粒了,十分粘手。一捣下去,就沾着不放。必须捣一下,就沾点水才行。不一会儿,爸爸他们就满头大汗了。看着爸爸他们干得热火朝天,我的心也有些痒痒了,于是我跟爸爸说:“让我来试一试,行吗?”爸爸气喘吁吁地说:“你行吗?”“爸爸,别小瞧人,你就让我试一试吧。”爸爸把木棍递给了我。天啊,太重了吧!拿都拿不动,怎么办呀?刚刚在爸爸面前夸下海口,不能临阵脱逃吧。于是我使出了浑身解数,才勉强地打了一下,就感觉体力不支了,我默默地在心里给自己鼓劲,一下,两下,三下……就这样,我、爸爸、大伯、爷爷,表姐,姑父,一个一个轮着干,如此交替、重复,充分显示出了集体的力量。大家虽然累,却很开心。好不容易干完了,我们都已精疲力尽,汗流浃背,坐在凳子上一动也不想动。

接着,妈妈把打好的面团放在竹筛上,上面铺了一层面粉。妈妈把面团扭成条状,不时揪下一团,我们则把面团做成糍粑。先在手掌心滚成球形,再用手一压,又用大指拇按住中心,顺着中心一边按一边转,不一会儿,就做好了一个。大家忙得不亦乐乎。终于糍粑出炉了,我急忙抢了一个,咬了一口,真是香甜可口呀。如果再蘸到用红糖熬成的汁水里,简直是人间极品。

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心地吃着糍粑,妈妈问我:“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打糍粑吗?”

我摇了摇头。

“吃糍粑起源于20xx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将伍子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糍粑是一种信物,圣洁的食品。打糍粑,吃糍粑即喻示家家团圆、吉祥如意。”妈妈一边吃,一边笑着说。

“年二十八,打糍粑“。吃着美味的糍粑,听着孩童的笑声,感受着节日的气氛,思考着流传几千年的传统习俗。心想:正是我国这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才造就了糍粑这等美食啊。我们一定要继续把它传承下去。家乡的习俗,真好!

篇12:家乡风俗作文

在我的家乡石塘,每到元宵节,都会办一次盛大的扛台阁活动。那个晚上,这个平时幽静的面朝大海的小渔村,变得极为热闹,热烈的鼓声锣鸣,人们的笑声,融在那阵阵的涛声里;闪烁的灯火洒在青石板路和石屋上,与屋里的温暖相互映衬,也映照得人们脸上一片灿烂。

扛台阁,以前均是将八仙桌翻过来,四脚扎个顶篷,由青壮年男子用竹棍扛起,渔村的艺人用彩灯、彩带,鲜花等把台阁扮得花轿似的,十分艳丽。如今的台阁用上了发电机、节日灯,其形态、色彩更胜往昔。每一扛台阁均是一台戏,由标致的童男童女扮演戏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逼真生动。扛台阁时,火镬开道(火镬是把木柴放在铁锅里烧起来。),渔灯、台阁在后,悠扬乐曲相伴,喜庆罗鼓压阵。

正月十五一到,大人们很早叫醒小孩子来化妆。若她扮的是嫦娥,则两条柳眉舒展开来,脸颊浓粉上装还要抹上一丝金粉,额头一点朱红;身着一条粉白色丝带裙,脚上一双绣花棉布鞋。若他扮的是关公,则两道粗眉在上方横着,脸上涂了红彤彤的腮红,嘴边挂个大胡须,长长的几乎到了脚边。这妆化得极艳,所以,不认真看,还真认不出是谁!有好几次,侧目瞥了一眼靠近我台阁上的人,我愣是没有看出来是老同学,后来下了台阁被她认出后,她一路佯装生气唱着戏词追着我回家。

晚上七点,村口的公路上,早已热闹起来,人们早就抢占好观看的好位子,端着自家做的花生糖、枣糕、芝麻糖翘首企盼着。随着锣鼓忽地一声响,礼炮“啪”的一声在天空中绽放花朵。孩子们坐在家长为他们扛的台阁里,一脸神气。一旁的众人赶忙把那些散着香气的甜食扔上轿子,说着甜甜的祝福,“来年甜甜蜜蜜”、“长大了一定要生活甜美”、“日子要过得甜甜美美”……也有禁不住馋的孩子,趁大家不注意,刚刚还挺得直直的背,一下子弯了下来,一撕、一塞,便开始大快朵颐了。一时间,身旁的那些“各路神仙”、“英雄好汉”都成了“贪吃鬼”了!一直跟在我台阁旁的奶奶,笑着看着我吃,她说:“吃一点没事,吃了这些好‘福’果,就会有个好前程!”

长长的队伍嬉笑到夜深还不肯歇息。元宵的火把一直跳动着热烈温暖的火焰。这火把、这笑声、这图景,无不向人们展示了石塘渔民祈望丰收、过上安乐生活的美好愿望。

说起这个习俗,就不得不提一提家乡一直流传的传说。在石塘有座麒麟山,相传当年有会喷火的麒麟居住在山里,因为它的火喷到的地方就有财富,可惜这对麒麟并不时常喷火,于是聪明的渔人便在正月十五这天,以鼓声为号,拿起火把,扛起台阁,在山前热闹地活动,引得麒麟也跟着兴奋吐出火来,没有想到,刚吐完火,它们便化身为了这座麒麟山。人们为了纪念这对麒麟,也为了让村子世世代代日子越来越好,便渐渐形成了习惯,演化成了这种庆祝的习俗。在这一天,灿灿的火把、笑声、乐曲,成了最美的风景,让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漾起浓浓的幸福,这幸福感,浸润在每一个在外的游子心里……

篇13:家乡风俗作文

“黑色小精灵,身上穿红衣。门前驱小鬼,伶伶又俐俐。”这是我自己编的一个谜语。谜底是什么呢?当然是——春联!

印着龙凤呈祥的红纸上,一个个龙飞凤舞的字傲立在上面。嘘,可别小看了这春联。相传古时有两个神仙专门负责捉拿小鬼,后来人们便将他们的名字写在桃木上,将其挂在门上驱鬼,许多许多年后,就演变为现在的春联。

小时候,我踮起脚尖看那些搞送春联活动的人写春联,看他们神气的随手几笔,马上就有人恭恭敬敬地拿走,临走前还连连道谢。年幼的我,看着他们潇洒的模样,好生羡慕。

呀,今年我也可以写春联啦!学校举办了在鼓山公园送春联的活动。望着那一沓沓厚厚的、朱红色的春联,我仿佛觉得它们也在笑呢,也在兴奋,也在紧张并激动,也在分享着我的欢喜。“别急。”我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老朋友,既是对它说,也是对自己说。

终于开始了,我沉着地在鲜艳的红纸上,一笔一划地写上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我没注意手指上不小心染上的墨渍,也没注意到雪白的衣已被红纸染得不成样子。要知道,这些可是即将挂在一户户人家前的祝福啊,怎能不认真对待呢?

排着队的人一个个心满意足地捧着对联走了。可不知怎的,队伍并没有变短,反而越来越长了。我那提着毛笔的手臂早已僵硬,可是看着那长长的队伍,我实在是不好意思让他们在热辣辣的阳光下继续等待,而自己去阴凉处喝水休息。厚厚的一沓纸越来越薄,我赶紧跑过去又拿了一沓。不知道是不是看出我的疲惫,有的等待的人还特意买来了一些橘子。我一边吃着清凉甘甜的橘子,一边继续拼命地写,仿佛太阳也没有那么毒了。

写着,写着,眼前的红纸是逐渐幻化出一个个黑色的'小精灵,穿着喜庆的红衣裳,挨家挨户地敲门,并送去一声声红色的问候:“新年快乐!”

篇14:家乡风俗作文

不管是小小的村子,还是广阔的城市,一年到头,终究会有许多次庙会。那么,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南乐的仓颉庙会吧!

红锦金缎交织在一起,悬挂在路旁的建筑上,一盏盏如同红日般的灯笼,一个紧紧挨着一个,将水泥房屋连成的朴素街道点亮,好像是花儿们被灯光叫醒,一个个纷纷探出小脑瓜,汲取阳光雨露……

一阵阵叫卖声悄然响起,小贩们在地上铺上了一块块布料,摆下了自己售卖的物品――小木刀、风筝、冰糖葫芦、火龙果……等小玩意儿和吃食,各种吃食无处不见,让人应接不暇。

还有人表演起了精彩绝伦的节目,像什么胸口碎大石、喷火、大变活人、踩高跷。还有人表演起了豫剧,京剧……让人目不转睛地盯着各式各样的表演,恨不得如同二郎真君一般,生出第三只眼睛。又想分身成十几二十个人儿,一人看那么一个节目,大饱眼福!

还在那众多的节目之中,我最喜爱的就是踩高跷表演了!几位叔叔阿姨穿着各色的衣裳,踩着精心雕刻着高跷,脸上洋溢着欢笑,一脸的喜悦。当时,人们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那块小小的表演场地,我也是挤了好大一会儿功夫,才看看到了最前面。

看着技艺精湛的艺人们,我恍惚觉着自己来到了电影院中,眼前是有人在放电影呢!情不自禁的把手中的糖葫芦咬进嘴里,对艺人们的称赞也随着酸酸甜甜的红山楂入口,吐露了出来,为他们鼓掌喝彩:“这些表演艺人真是好生厉害呀!”突然,一个艺人是出了什么意外,往下倒去。我猛的一惊,眼睛直直的盯着,想要看到奇迹发生,又在心中为那为艺人祈祷,希望他不要摔伤了。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那位艺人经不慌不忙的一抬腿,又站了起来,继续灵活着走起了高跷。而人们也卖力地为他鼓起掌来,滔滔不绝的对那位艺人的技艺表示称赞。

夕阳西下,我依依不舍地离开庙会,只剩下花朵在清风吹拂下翩翩起舞。

篇15:家乡风俗作文

我来自浙江富阳,接下来我会为大家介绍我美丽丰富的家乡。

10月19日、18日,富阳龙门古镇将举办独具地方风味的名族风情节。

今年以来,龙门古镇实施了门楼广场拆迁=古街改造与修缮、厅堂维修与文化内涵丰富,龙门郯溪水到治理等四大项工程,内容单调、沿途脏、乱、差的古镇有了根本性的改观。

接下来我介绍的是家乡特产。

东坞山豆腐皮:东坞山豆腐皮是阜阳的传统特产,素有金衣之称,至今有千年历史。1985年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名牌产品。其特点是外形美观,薄如蝉翼,油润白净!

峡岭湖笔:抚养特产峡岭湖笔,说道独具魅力的中国毛笔,笔毫挺拔而坚韧……

说了这么多,再来看看浙江杭州西湖的桂花节吧!

西湖桂花节将桂文化和茶文化结合在一起,开幕式以大型综合文艺表演和龙井茶里表演来开序幕,同事举办《迟桂花》研讨会等。为增强游客的参与性,满党龙每天安排了全国六大茶系的茶道、花艺表演,有杭州人、杭州事桂花书场,桥牌、围棋、象棋擂台等,迷你高尔夫球活动、儿童快乐吹气房娱乐活动等。

这就是我那美丽又丰富的家乡――富阳。

篇16:家乡风俗作文

新年开始了,家家户户都团圆,除夕夜可真热闹呀!家家户户都会弥漫着饭菜的香味,每家都是张灯结彩的,庆祝一年圆满的结束,庆祝新的一年美好的开始。

在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做年夜饭。早上,刚睁开眼,就闻到香喷喷的饭菜香气。平时很难遇见的家人在今日终于可以团圆了。大家还会给小孩零花钱,而小孩在新年时是最高兴的,因为每逢新年时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江西,而且在新年,还可以穿好看的衣服。最高兴的在春节还要贴春联“日丽春常驻,人和福永留”表示全家幸福安康的意思。

在春节时,最有意思的就是放鞭炮了,人们抱一大串鞭炮放在门口,拿着打火设备一手点火,一手掩耳,“那场面“惊心动魄”极了。一个一个点上了,一串串的鞭炮“噼里啪啦”的响,瞬间一下子窜上了天,在天空中炸裂开来,火光四射。孩子们四散跑开,高兴极了。

放完鞭炮后,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团圆饭,半夜还要吃饺子,每年过年家人都会把一些松子、花生、核桃仁等坚果包到饺子里,谁吃到说明谁会在新的一年里会有好的运气,但是不管是吃到的,还是没吃到的也好,家庭那种热闹的气氛是难以忘怀的。

晚上八点整,全家围在电视机前,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悠扬的歌声,曼妙的舞姿,令人捧腹的小品、相声使人陶醉,让人赞不绝口,好的节目会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每一年的春节都是那么热闹,家庭相聚的场境总会在我紧张的课余时间闪现,解除我的疲劳。

篇17:家乡风俗作文

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春节到,家家户户真热闹!一年之中,过春节应该是大家最喜庆的日子吧。

按照我们广东的规矩,春节从扫尘开始了。扫尘顾名思义就是将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焕然一新!扫尘的传统风俗,由来已久。民谣说:“二十四,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南方称“扫屋”,北方叫“扫房”。在年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一直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用青竹叶与柚子叶绑在杆上清扫屋顶天花、墙壁上的尘垢蛛网,谓之扫去“穷运”、“晦气”,来年清吉。

对联窗花,也是春节必不可少的吉祥物。大人们拿着崭新的对联,踩上凳子,将对联整整齐齐的贴在家门口。贴福字可还真有讲究,要把福字倒过来贴,寓意着福气到家。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情就是买新衣服。衣服、裤子、鞋子、袜子,样样俱全,焕然一新。即使没有鞋子和袜子孩子们也总会拥有一件新衣裳。第二件事就是买各式各样的零食饮料,薯片、饼干、利是糖等等各种零食。恐怕第三件事是买玩具或用品,特别是未成年的孩子们。

春节眨眼就到了。年三十晚,大人们准备年夜饭,广东人必备的白切鸡,清蒸鱼,各种美味佳肴大饱口福。一口接一口,吃个不停,一勺接一勺,美味不会停。恐怕是吃完这顿饭就要胖个三四斤啊!在我们老家有一个很特别的习俗。就是在吃完年夜饭后我们要用柚子皮熬的水来洗澡,从头淋到脚,寓意着将来年的厄运都统统洗掉。煮好的柚子水倒倒一个大盆中,放进浴室,香甜的柚子皮散发着迷人的味道,使人忍不住喝上一口。洗完澡换上新衣服新鞋子,拿上背包和同学们,朋友们,亲戚们在楼下玩耍。

大年初一,和弟弟妹妹哥哥姐姐,一起玩耍和同学朋友玩个够。吃好玩好睡好,真是又舒服又轻松啊!不过一年之中,也就只有这几天可以无忧无虑的玩耍啦!赶紧看这几天好好嗨皮嗨皮一下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形形色色的特色风俗才形成了五彩斑斓的中国。

篇18:家乡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通海县兴蒙乡,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美丽富饶的地方。

兴蒙乡有许多特产,而最出名的就要数甜瓜了。看!那一排排白色的瓜棚里,一年四季都可以栽种和收获,无论是风和日丽的春天,夏日炎炎的夏天,金风送爽的秋天,还是小雪纷飞的冬天,在瓜棚里都能见到又圆又大的甜瓜。

一天,舅舅从老家来城里看我们,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甜瓜,你看那甜瓜,浅白色的身子,披着一身毛茸茸的外衣,显得特别神气,嘿,摸上去还带刺呢!听舅舅说,甜瓜的品种有许多,有香甜可口的“红尊”……

我被舅舅说得口水都流出来了,赶紧拿了一个甜瓜,迫不及待地把它洗好,放在砧板上,用刀把它均匀地切成四瓣。只见甜瓜里的汁儿直往外流,轻轻掰开,露出了晶莹剔透的果肉,里面还有许多小小的白色的籽,仿佛许多小公主住在水灵灵的摇篮里。

闻一闻,啊,酸中带甜,甜中还夹杂着一股淡淡的清香,令人垂涎三尺。尝一尝,哇,真是香甜爽口,清脆多汁,美味极了,吃完后,还回味无穷,令人越吃越爱吃。要是在炎热的夏天能吃上几口甜瓜,那可真是甜凉解渴,爽极了!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知道了:甜瓜属于葫芦汁,是蔓生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热带沙漠地区,大约在北魏时期随着西瓜一同传人中国,明朝开始广泛种植。20xx年,我的家乡兴蒙开始大量种植甜瓜,因为家乡的土壤,气候都比较合适甜瓜的生长。现在,甜瓜已成为

了兴蒙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给兴蒙乡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甜瓜全身都是宝。甜瓜的根、茎、叶、花、果实、瓜皮、都可以供药用。甜瓜的茎能治齆鼻;叶能治头癣;花能治心痛、毒疮;皮可以用来治疗牙痛,真是用处多多。

甜瓜不仅是治病的好药材,而且甜瓜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维生素、还有酸、钙、磷、铁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都口水直流了吧!如果你们有机会到我的家乡,别忘了一定要品尝美味的甜瓜哦!

我爱家乡美味的甜瓜,更爱我的家乡。

篇19:家乡风俗作文

说到家乡习俗,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过年包饺子时里面包硬币的习俗。

就是因为这枚硬币的存在,我们几乎都忽略了饺子的味道了。大家小心翼翼,细嚼慢咽地吃着,生怕一个不小心,硬币就滑进肚子里了。可是在心里,谁又都希望做那个“嘎嘣”一声被咯到牙的“倒霉鬼”。

晚上八点,春晚开始了,妈妈一边看着电视,一边也忙碌地准备起包饺子。我站在桌边,紧紧地盯着妈妈包上硬币的饺子,悄悄地数一数它有几个褶,努力分辨它和别的饺子有什么不一样,可妈妈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所有的饺子就像多胞胎似的长一个样儿。我有些泄气,但还是不想放弃,拿牙签在饺子的边上扎了个小洞。做完这一切,我便得意地专心看春晚了。

可是,饺子一出锅,我傻了,简直要崩溃了。一碗碗饺子端出来,哪里有什么不一样?什么牙签扎的小洞,先不说是大海捞针,就算找到了那小小的洞也被膨胀的饺子吞噬了。我在心里暗暗苦,这样怎么才能吃到那个包了硬币的饺子呢!

既然作弊不允许,那只能靠实力多吃,快吃,这样吃到硬币的可能性会大一些。我夹起了一个白花花的饺子“拦腰咬断”,嘴里却只是柔软,唉!没有硬币,尽管有些泄气,但是我绝不能放弃,继续吃。终于在吃第三个饺子时,被梦寐以求的硬币咯了一下牙。我一蹦三尺高,开心到飞起,什么不开心啊通通一扫而空。

可是,为什么过年时吃的饺子里有硬币?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问爸爸,爸爸不知,问妈妈,妈妈不知,就连年长的奶奶,也说得不清楚。因此,在好奇心的指示下,我上网百度了答案。

查阅资料后我得知,春节包饺子时包入硬币,吃到带有硬币的饺子预示着在这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里会取得财源广进的好运。据说,这是来自于农耕文明时,劳动者对于新的一年财富的美好祈愿。你说,这样一个福气满满的饺子,谁又不想吃到呢?

原来,在春节的饺子里包入硬币这个习俗,还有这样吉祥的寓意啊!我要再多吃两个饺子,多来点财富。

篇20:家乡风俗作文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精彩纷呈的民间风俗让我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在我的老家洋县,那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小时候的我最期盼不是大年初一,而是大年初五,因为那一天有“扫五穷”的风俗。

早上八点的时候,叫醒我的一定不是闹钟,也不是妈妈的催促,而是一阵敲锣打鼓声,十分响亮。我迫不及待地跑出屋子,来到大路上,早已经熙熙攘攘。只见一群人拿着锣鼓一边走一边敲,他们个个把脸画的很花,跟唱大戏的一样,穿的衣服也各式各样,看得人眼花缭乱。

咦,那不是黑胡灵官嘛,这长相也太吓人了,看着都让人望而生畏,听大人们说这是吓唬小鬼的;旁边就是红脸灵官,手持武器锏,红脸长须,右手举鞭,仪表堂堂;哦,还有哪吒,一手拿乾坤圈,另一手拿风火轮,威风凛凛;第四个是毛女手持刷子和簸箕,留着长发,是专门清理妖怪的最后一个是孙悟空,他头戴金冠,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手上拿着金箍棒,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太漂亮了,可惜还没看够就过去了。

接下来他们挨家挨户的扫五穷,主人家都会热情地欢迎他们,图个来年的鸿运。终于,轮到了我们家,毛女用刷子在我身上扫来扫去,左一下,右一下,并告诉我这是扫掉五魔,其他“各路神仙”也分别给我们家进行了“驱邪避灾”,最后妈妈给了毛女20元钱,以示慰劳和酬谢。

后来我通过查资料了解到“五穷”即五个穷鬼:智学鬼、学穷鬼、文穷鬼、命穷鬼、交穷鬼,后来民间将他们演绎为钱穷鬼、粮穷鬼、寿穷鬼、吉穷鬼、命穷鬼。以前人们对“五穷”的认知和理解要比今天人们的认识深刻得多,扫五穷的民俗作为民间对抗贫穷的一种行为和寄托,寄予了经济不发达时老百姓对幸福美好的祈愿。

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扫五穷”活动是洋县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风俗,它不仅营造了春节的热闹气氛,还安抚了人们的心灵,愉悦了我们的精神,希望这个习俗能一直延续下去,生生不息!好想再回去看看啊。

篇21:家乡风俗作文

大家都晓得,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这一天,大家都要看花灯,猜灯谜,而我的家乡—歙县汪满田的花灯可是别有特征哟!

说这里的花灯很有特征,由于它们大都是由竹架子骨在内,糊纸于外,加以抽象逼真的绘画与颜色装点共同组成的各式各样的鱼儿。花灯为何都是纸鱼儿呢?传说由来以久,老人们说,古时火神总是来烧房子,人们损失了许多的财富,为了驱逐火神,人们就把花灯都做成鱼的外形,并带着好像真的大纸鱼绕着村子转。火神看见鱼,以为整个村子里有好多水,就不再敢来烧房子了。当前,人们就年年做鱼,戏鱼,以求安全。

每逢正月十五晚七点,花灯会便开端了。瞧!只见那天空中呈现了许多烟花,有的金光闪闪,似一座金桥横空而架;有的五彩斑斓,升上天空呼啦开出各色的花朵…,各种烟花争奇斗艳,让人琳琅满目。接着,真正的配角上场了!一个个头能装下两三个小孩的宏大纸鱼游来了,它的身体里有几十枝甚至上百枝红蜡烛,把路面照得黑糊糊的。在鱼队前,一个汉子拿着一个火把引路,十几个壮汉抬着一个“巨无霸”鱼慢慢地走来。“巨无霸”鱼摇头晃脑的,似乎在向人们问好,人们喝彩着挥手表示欢送。紧随其后又是几条大鱼儿,后头跟着一条条心爱的小纸鱼愉快地游着,不时地相互亲昵着。小纸鱼的主人可是我们孩子,花灯会上也随之添加了几分童趣。

鱼队的两头杂着敲着铜锣,打着大鼓的大人,声响震耳欲聋,使花灯会更显繁华。几个调皮的小男孩跟着他们的爸爸和爷爷,举着燃完的烟花剩下的杆儿做成的小小火把,走在鱼队的最初面,来回跑着,乐着。鱼队走到另外的中央,又该烟花炮竹上场了,“叭”,这儿的炮竹响了,“轰”那边放烟花了,真不晓得该看哪儿了呢!

元宵灯会“纸鱼儿”游,灯火透明喜乐洋洋!

篇22:家乡风俗作文

我们金华人有一种很特别的习俗,那就是金华斗牛。

金华斗牛,曾与金华火腿齐名,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清末民初尤其盛行。金华斗牛是牛与牛斗,不同于西班牙的人与牛斗,被誉为“东方文明斗牛”。斗牛当日,参斗之牛装以勇士之饰,由其主人护送进入斗牛场,此时鞭炮齐鸣,观者欢呼雀跃。

我就看过几场:牛主把牛牵到赛场上。此时,两牛怒目而视,各自刨腿,四肢并力,奋力斗争,观众则呐喊助威,呼声响彻云霄。败者血肉模糊、仓皇而逃;胜者则奋蹄而追,紧随其后,斗牛即将结束。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这里有相当大的体现。败退之牛将被主人贬成耕牛甚至宰杀;而胜者则身价加倍,威风一时。

金华斗牛不仅仅是现代的玩法,古代也有。我查阅了资料:相传在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与鲁肃微服出巡东阳郡(今金华市)。孙权为培养当地百姓的勇武精神,便在东阳郡大兴斗牛之风。自此,婺城区雅畈镇铜山白鹤庙开创斗牛节,铜山也成了金华斗牛的创始地。可是现在并没有了以前的威风:金华斗牛濒临绝迹。新中国成立后,金华斗牛习俗一直被废止。1992年,金华开始重建斗牛场,恢复斗牛节,欲使这一古老民间娱乐活动重振声威。可好景不长,金华斗牛刚刚重新有了起色,斗牛户却因为斗牛经验少、饲养费用不能次次提供而纷纷宰牛卖牛。

我们要好好珍惜文化遗产,不让他们受破坏。让金华斗牛重新站在现实的舞台上,不再被人们遗弃。

篇23:家乡风俗作文

到了除夕,家家户户都热闹的不得了,老人们在家剪窗花、贴春联,大人们都在做团圆饭,包饺子;小孩子们则穿着新衣服在外面放鞭炮,到处都呈现着过年的气息。

除夕这天,没有人会睡懒觉,因为这一天会有好多事儿干呢。一大早,家家户户都拉开窗帘忙碌起来。

小孩子们却没有那么忙,虽然也会早起,但只是为了出门一起和小伙伴们放鞭炮,按照家乡的老风俗,每个人都要放一放鞭炮,说可以赶跑心中的年兽,让自己在新的一年没有心理负担,这些还是我从爸爸口中得知的呢。

到了晚上,小孩子们从外面回来,老人们也已经把春联和窗花贴好,都坐在饭桌旁等着吃团圆饭。没过一会儿,香喷喷的团圆饭被端了上来,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盘一盘的饺子,小孩子们都流出了口水,想咽也咽不回去。

不知是谁打开电视机。春晚的节目映入眼帘,小孩子们和老人们喝着果汁儿,大人们喝着酒,大家都在谈论着一年的光景,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年味儿,充满了家的每个角落。

吃过团圆饭,便到了除夕夜的最后一个环节——赏烟花。12点的钟声一响,人们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买了烟花的放烟花,没买烟花的人赏烟花。天空挂满了五彩缤纷的烟花,烟花形状各异,漂亮极了。

除夕夜就在这美丽的烟花中完美谢幕。家乡的除夕夜虽然平凡,但它点燃了人们心中对新一年的向往。

篇24:家乡风俗作文

春节是个很热闹的.节日,各个地区过春节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五花八门。而我外婆家的过节方式也是十分新奇。

除夕那天,天刚亮我就被鸡给吵醒了,睁眼却发现,外公外婆早已起床,给门贴上了春联。我穿好衣服看了看钟,才早上五点,此时贴好门联的外婆点燃了一束香火和火把。我很是好奇,就问了问旁边的妈妈:“妈,外婆这是干嘛?”“这是这里的习俗,除夕这天早上每家每户都要派家里一个人点燃一束香和火把,拎一个水桶到山上的泉水边,把带来的香火先插上,然后往泉水里丢几枚硬币给水神,接着用水桶将“新水”挑回家……”妈妈像讲故事一样,和我讲着我也像听故事一样专心地听着。

不一会儿,外婆回来了,还拎了一桶水,这时舅妈拿来一个碗,妈妈也给我拿了一个,让我喝一碗,之后家里的人也都喝了,喝完之后又各自忙各自的了,睡觉的睡觉,烧饭的烧饭。

大年初一根据外婆家的习俗,早上吃水圆,当天均吃素食。初二也是最热闹的一天,用香纸敬财神,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唱山歌,穿着当地的服饰跳舞,还会在空地上举行活动。全村人民挤在那块地上,看着空地上的人们精彩的表演,那一天全村上下家家灯火通明。

正月十三至十五期间,人们在谷坪大开歌堂,日里唱“欢冬久”夜里唱“欢古。”正月十五夜里到别人家菜园摘几片菜叶回来,青草也要抓一把,称为“偷青”……

等正月十五过后,年的味道开始疏散。工人们开始返工了,孩子们各自回校上学。老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期盼……

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也是我觉得家乡最独特的习俗。

篇25:家乡风俗作文

一年有许多个节日,而我最喜欢的是家乡桂林的春节和三月三歌节。

每当过年时,家家户户都飘着年味,处处张灯结彩。桂林过年时的习惯与其他地方虽然大致相同,但也有让我感到格外新鲜的,就比如在年三十晚要养一条鲤鱼,寓意“年年有余”。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就比如逛庙会,在桂林有一个叫做庵堂庙的寺庙。但这庙会是彻彻底底的逛庙,不论是庙宇里还是庙宇外,都没有小贩摆摊卖东西。庵堂庙平日每月初一和十五才开张,庙宇里还有斋饭,可以求签拜佛。每逢庙宇开张,信佛之人就一批一批的涌进庙里,求签的求签,问卦的问卦,好不热闹!

对于我来说,吸引力最大的还是桂林过年时的食品。

每到春节时期,家家户户都会摆上水糍粑,松糕和汤圆。我最喜欢的是汤圆。桂林汤圆与众不同,其个体稍小,用上好糯米磨浆,压干成粉,再和成团做皮,以桂林特产桂花糖或麻蓉、椰蓉、豆蓉等做馅制成。煮汤圆可用黄糖或冰糖,也可配以糯米甜酒或鸡蛋。这样,汤圆滑爽、营养丰富,是小吃中的名品。我喜欢吃汤圆不仅是因为它用料精细,做工仔细,还因为它象征着一家“团团圆圆”的寓意。

除了春节特有的食品,风景,我还爱三月三歌节。

“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每年的这一天,广西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桂林当然也不例外,在桂林还有一个以刘三姐命名的歌舞团呢。这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

歌节期间,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要举办抢花炮、抛绣球、碰彩蛋及演壮戏、舞彩龙、擂台赛诗、放映电影、表演武术和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培养情趣,还可以锻炼智力,当地人都爱参加这个活动。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绝于耳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我爱我的家乡,也爱家乡的节日。如果不是有那些特别的节日习俗点缀了我在家乡的日子,我也不会有如此快乐的回忆!

篇26:家乡风俗作文

看了老舍先生的《北京春节》之后,也想一展我们家乡春节的风采,快来瞧瞧吧!

腊梅花的香气充满了整个小区,我就喜欢这梅花香,不为别的,只为腊梅一开就要过年了!这花香也算年味儿吧。随着浓浓的年味儿,我们迎来了春节的前奏——腊八。腊八一大早妈妈就起来忙,原来是熬腊八粥,什么红豆、绿豆、黑豆……什么花生、枣子、葡萄干……什么大米、小米、黑米通通放进去,不一会儿便有了香味儿,这浓浓的粥香也是一种“年味儿”。

过了腊八,我就开始盼二十三过小年儿了,这天是大年的“彩排”,这天过的好,大年也就更好。这天是要祭灶神的,还得用麦芽糖祭灶神,据说因为麦芽糖黏,黏住灶神的嘴不让他说坏事,也有的说,因为麦芽糖是甜的,可以让灶神的嘴巴甜,只言好事。二十七这天我们全家大扫除,好表现出新年新气象,上午我们把床单、窗帘、台布……全部洗干净。把地扫一遍,拖一遍再擦一遍。二十九这天早上要去买年货、对联。一到商店,那真是人山人海,擦肩接踵,衣服都快被挤掉了。回来要把窗花、对联全部贴上。下午还要炖肉,包饺子。包饺子时还要包三、四个“钱饺子”,谁吃到的多,谁在新的一年交到的好运就多 。

大年初一,早上早早的就要起来拜年,拿压岁钱。小孩们最喜欢过年,尤其是初一、二,因为有压岁钱拿嘛!但可不是白拿,还要叩头如捣蒜。

篇27:家乡风俗作文

妈妈平时工作很忙,一天到晚难得看到她闲的时候。但无论多忙,元宵节这一天,她总会腾出时间给我们一家做汤圆。

“妈妈,今天元宵节你又要做几种汤圆?”“哎呀,你没看我正忙着呢,你哪凉快上哪去,别给我添乱!”“哦,知道了。”

我就安安静静的看着妈妈揉面团,面揉好之后,妈妈就,用保鲜膜把它盖了起来,让面团发醒……

过了差不多30分钟,妈妈在面团发醒的差不多了就把保鲜膜拿掉了,接着又把面团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把它揉成了圆圆的小小的跟普通的汤圆差不多的小圆球。最后把它放进锅里煮……

趁着汤人在锅里煮的时间,我问妈妈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妈妈说她也不知道,要我自己去查手机。

我打开百度搜了一下,便搜找到一个跟元宵有关的故事。相传刘邦死后,刘盈登基为帝,但因刘莹胆小懦弱。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术中,之后吕氏一族想模仿的诗被邪王刘囊知道后,他灭了吕氏一族,帮刘氏夺回了皇权又把平定叛乱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就是元宵的由来历了。

我放下手机,走进厨房,看见妈妈掀开锅盖。有一股白烟往上冲。妈妈往锅里看了看,然后说道“汤圆煮好了,把红糖拿一罐出来。”我应了一声,就跑到。厨房后面拿了一罐红糖。

妈妈拿漏勺把锅点汤圆拿了出来,放进成有红糖的白色的小圆球外面又围了一层红糖。看起来美味极了。

红糖汤圆一端上桌,我们几个孩子就抢疯了。妈妈说:“慢点夹,锅里还有呢。”我夹了一个放入口中软软的汤圆,再配上一层甜甜的红糖,糯糯甜甜,简直是世间的美味。爸爸也一个劲地夸好吃。看着一大家人吃得稀里哗啦的,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元宵的红糖汤圆不仅裹着红糖的甜味,还有大家浓浓的亲情。

篇28:家乡风俗作文

除夕,是辞旧迎新的一天,在这一天里,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

下午,厨房就开启了小灶,火候不断。奶奶和大妈在忙着做年糕,是把糯米磨成沫,和上面粉揉匀,掐成一段一段的放入大蒸笼里蒸熟。高级点的里头带红枣或是伴一点桂花。妈妈忙着配菜炒菜,锅灶上的汤发出“噗噗”声,锅灶与锅发出了一串交响乐,弟弟妹妹们不懂事,在厨房里窜来窜去,其实只不过是想闻几口菜香。妈妈自顾自地嘀咕着:“汤、凉菜、海鲜……”

到了晚上,忙碌了一个下午的大伙终于可以坐下来好好大吃一顿了。妈妈们的腿上抱着弟弟妹妹,夹几口菜喂进他们的小嘴巴里。爸爸和爷爷谈论着今年的收获。妈妈和婶婶聊着八卦。弟弟妹妹们吃了个半饱,就张罗着放鞭炮。

放鞭炮,这么好玩的事谁愿意错过呢?爸爸和爷爷点燃了鞭炮,鞭炮“嗖嗖”的窜上天空,绽放。弟弟妹妹仰起那小小的脸,烟花把他们的小脸照的像一面小太阳。

不知谁提起的,说是要打牌,大伙三三两两地进屋,团坐在一起开始发脾,妈妈和其他婶婶坐在一旁观望、指点着。小孩们坐在地上画起了跳房子。

天黑得出星星的时候,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告别,天空中的烟花照耀他们的背影。我想着,下一个春节会是什么样的呢?

篇29:家乡风俗作文

春节是在农历初一,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大年三十晚上12点睡可大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春节。春节说的第一句话做的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以翼一年之平安。早餐也是有讲究的,比如我们家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奶奶一定会给我们吃长寿面和喝一杯粗茶。

早上吃过早饭后,就是焚香拜祖了。祖宗神位前的香炉中,点了轻烟缭绕的长香,红烛燃起辉煌的亮光,在祖先遗像前,点着香烛,供陈汤团、糕、饼、肉、饭,等东西。家人铜磬在一声声的敲着,弥漫肃穆的气氛。长辈带领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齐地站立两旁,向祖宗神位,焚香点烛,按辈分长次,向祖宗跪拜。跪拜完了以后,爷爷就会,拿出一个大铁盆,然后再把纸钱,纸折的金元宝和假钱一起放入盆中燃烧。爸爸则是拿了一根长香点燃,然后,拿了一些鞭炮到门口去放,一阵阵鞭炮声传来,弟弟妹妹吓地用手捂起了耳朵。放完鞭炮后还得再拜一次祖宗,但这一次不是跪着,而是站着拜。等纸燃尽时,就是要上酒啦!这也是我们小孩子兴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孩儿,一人拿一杯酒,往铁盆里,倒嘴里还要说一句:“老太喝酒。”

由于这次肺炎的缘故,我没有出去拜访亲戚,就只是在家里祭拜一下祖宗。

篇30:家乡风俗作文

我出生在一个美丽的城市,泰州,泰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梅兰芳,施耐庵,郑板桥等名人也是泰州的,今天让我来向你们介绍介绍泰州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除夕夜,人们通常叫它30晚上。这一天,一家人会团聚在一起,要吃团圆饭,说到团圆饭可真让人垂涎欲滴,鸡鸭鱼肉一个不少。吃完饭后,一家人会坐在沙发上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看完后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了,我们会相互道一声新年快乐,变随着窗外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入睡了。

大年初一早上,早上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坐在饭桌前,品尝着美味的干丝。吃完饭就到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时候了“拜年”,孩子们会向长辈们拜年,因此他们就会得到许多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和“祟”谐音,晚辈们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拜完年后就可以出去玩了,晚上一家人又团聚在一起吃晚饭,晚饭后,孩子们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爆竹和自己兄弟姐妹们玩了。

初七初八春节就应该结束了,孩子们收心上学,大人们好好上班。

这就是我们泰州春节的习俗,听到这里,你想来我们大泰州吗?我们会张开双臂欢迎您的!

篇31:家乡风俗作文

每年的除夕晚上我们家都会团圆起来包饺子。这个风俗已经不知道延续了多少年了。今年还是照常,延续着这一个有趣而又快乐的风俗。

首先,是由妈妈和姐姐来准备材料。瞧,妈妈拿起一块肉摊在案板上,左手按住,右手拿刀,一转眼的`功夫,妈妈的手就开始飞快地上下运动。不一会儿,一摊肉沫就出现了。姐姐在旁边削着玉米,“刷”的一声,一根玉米上的粒全被削下来了,刀功了得呀!

接下来,就到了全家一起包饺子的环节了。妈妈包得最迅速了,左手拿着擀面杖,右手拿皮。加一勺馅在皮里,再一扭,一个饺子就做好了,快速又精巧。爸爸在旁边赞叹不已啊!姐姐包的最好看了,虽然速度不快,可是每个饺子的边角都被捏得井井有条,几乎看不出一点瑕疵。爸爸就不太顺利了,包的一会儿饺子大得像个乒乓球,一会儿又小得像个草莓。妈妈看得哭笑不得,无奈地摇了摇头。我不禁偷偷地笑了。

半个小时后,两大盘饺子被丢下了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我在锅的旁边走来走去,时不时还朝里面瞧一瞧,冒着泡的饺子可太诱人了!

终于盼来了,妈妈把饺子一一捞了起来,一家人都围了上来,拿着筷子跃跃欲试。饺子一落地就被我们一扫而空。妈妈笑着看着我们,一家人的欢笑声回荡在家中……

篇32:家乡风俗作文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不一样。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汉族过年吃饺子的风俗。

除夕那天,妈妈要包团圆饺子,要求我也参加。妈妈早早的调好饺馅,擀好面皮,每张面皮薄厚均匀,方方正正。准备工作做好后,包饺子正式开始。真是“看花容易,绣花难”啊!看看我包的不是馅多就是馅少,不是躺着就趴着。再看看妈妈包的,就像精神饱满的大将军,站在那一动不动,好像正在接受考验的士兵。我包的呢?已经两腿发软,像打了败仗似的,不敢抬头见人。

我又包了一个,我把两边捏住了,可是它那饱满的肚皮却露了。我叹道:“真难呀!”我泄气了。妈妈对我说:“干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听后我点点头,妈妈教我包饺子,先拿起饺子皮平放在手心,再夹点馅在面皮上,然后两端对折按紧,弯曲挤压,就这样一个饺子就完成了。这下我的就像打我胜仗回来的将军,我开心地笑了。

年三十的饺子不仅形式上有讲究,就连摆放也有规定。首先不能乱放,俗话说:“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摆放整齐,民间叫圈福。我们汉族吃饺子的风俗从古延续至今,因为它代表着欢乐、团圆、吉祥!

篇33:家乡风俗作文

我家在庵东,习俗当然有不少,但我明白的习俗并不多,所以就将一讲过年吧。

虽然身在慈溪,但过年则有些地方与北京相似,但过年的习俗也没北京多,北京要桌面大的年糕,逛庙会等等,庵东这一带的习俗不是很多,但也不少,我就来讲讲这些习俗吧。

过年,必不可少的必须是鞭炮,过年那天,家家户户都放鞭炮,有的还在过年的好几天前的晚上就放鞭炮了。第二,就是团圆饭了,那一天,家里人都聚在一齐,开开心心地吃团圆饭,象征着家里人团团圆圆,像北京一样,在那天,几乎没有人不到齐的。

还有,过年那几天,家里人要是住在外地,都要赶回来,这几天必须在老家里住,并且要照顾好在家里的老人。也有许多家里摆好了酒席,可是没有吃,他们要干什么呢?当然是拜拜神仙、佛祖,祈求天上神仙保佑,让家人健康、幸运!

篇34:家乡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最有趣的就是春节。

按照家乡的习俗,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被家乡人称为小年,这日,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还要杀羊杀猪用来祭灶。从这日起,人们就开始办年货了:买对联、买糖果......有些人家还要炸油果子。

到了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都在包饺子,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门上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

这一日,出门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团员。到了晚上,鞭炮声彻夜不绝,人们还要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年夜饭。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好日子。人们都要相互拜年,祝福亲朋好友来年快乐平安。

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都要拿出好吃的东西来接待客人,小孩子们也很开心,因为他们可以收到压岁钱。

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鱼灯、有福娃灯、有火箭灯......。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来涌来,围到广场上看烟花

各种各样的烟花将夜空装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过了正月十六,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篇35:家乡风俗作文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独特的风俗,我们家乡的风俗是冬至吃饺子。随着我的笔,我仿佛又回到了冬至,吃到了那鲜美的水饺······

今年冬至,我心血来潮向爸爸学习包饺子。爸爸问我冬至吃饺子的来历,我摇了摇头,他便介绍道: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据说冬至吃饺子的风俗和张仲景有关。有一年张仲景辞官回家,看到乡亲们饥寒交迫,耳朵也冻烂了,十分心疼,便用羊肉和驱寒药放在水中煮。将它们捞出来后,再将羊肉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做成“娇耳”,然后将驱寒娇耳汤分给乡亲们。为了纪念张仲景,人们学着“娇耳”做成食物,也就是如今的饺子。

介绍完,爸爸又说:“拿了面皮,在中央处放肉,再在周围点水,对折过来,压紧开口处,最后压上褶皱。”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面皮,学了起来:放肉,点水,对折,压紧,压褶皱······做好了,爸爸又笑了起来:“你的褶皱压得太用力了!”我一看,捏得像鸡冠一样。我不甘心,又做了起来:不是肉太少,就是水蘸得太多;不是压得不紧,就是褶皱难看······一个个“怪胎”接二连三地诞生了。屋子里充满了全家欢乐的笑声。

下锅咯!饺子如同鸭子一个个跳入水中,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我们也上蹦下跳,开心极了。

饺子熟了。锅盖一揭开,一缕缕热气翻滚着,我们小孩也十分兴奋,围在锅边,等爸爸捞出几个胖乎乎的水饺放在碗中。我们狼吞虎咽地吃着,吃完了,一抹嘴,又眼巴巴地望着别人吃······

我喜欢冬至和冬至的饺子,我喜欢家乡的风俗,它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篇36:家乡风俗作文

清明节又名寒食节,寒食节禁言火,只吃冷食,还是觉得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所来给命名的节日。而这寒食节的来历,也确实有一段凄美悲壮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晋文公。重耳(晋文公)流亡逃走。

介子推在晋文公流亡期间,他们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介子推随晋文公在外逃亡十九年,最终返回晋国,重耳力为晋君,介子推可谓进了犬马之劳。

这犬马之劳中最可敬的是“割股充饥”一事。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差人去找介子推时,介子推已背着老母隐入绵山。晋文公找不到,听小人之言火烧绵山,火烧了三天三夜。而今完工也只找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体。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设立寒食节来纪念他。(所搜集的材料可以概括组合,不要照搬,照抄让人生厌。)

现在的清明节我们又叫踏青节。在这一天我们要吃清明果。清明果又名青团,艾果等,我老家的人都管这叫清明粑。

清明果虽然外形有些类似于饺子,但口感上的差别还是很大的。饺子的皮一咬就破,而清明果的皮略带拉伸性,还有点粘牙。

还记得有次清明节半夜醒来肚子空空的正好锅里传出阵阵香气,我掂死角偷偷溜进厨房,偷吃外婆花做的清明果,清明国旅略带辣椒,对于我这个不爱吃辣椒的人来说,那点辣椒可真是把我辣惨了。

隔天早上醒来,我顶着一张香肠嘴被表姐和表妹笑了好几天呢!

篇37:家乡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

我们金华人有一种很特别的习俗,那就是金华斗牛。

金华斗牛,曾与金华火腿齐名,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清末民初尤其盛行。金华斗牛是牛与牛斗,不同于西班牙的人与牛斗,被誉为“东方文明斗牛”。斗牛当日,参斗之牛装以勇士之饰,由其主人护送进入斗牛场,此时鞭炮齐鸣,观者欢呼雀跃。

我就看过几场:牛主把牛牵到赛场上。此时,两牛怒目而视,各自刨腿,四肢并力,奋力斗争,观众则呐喊助威,呼声响彻云霄。败者血肉模糊、仓皇而逃;胜者则奋蹄而追,紧随其后,斗牛即将结束。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这里有相当大的体现。败退之牛将被主人贬成耕牛甚至宰杀;而胜者则身价加倍,威风一时。

金华斗牛不仅仅是现代的玩法,古代也有。我查阅了资料:相传在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与鲁肃微服出巡东阳郡(今金华市)。孙权为培养当地百姓的勇武精神,便在东阳郡大兴斗牛之风。自此,婺城区雅畈镇铜山白鹤庙开创斗牛节,铜山也成了金华斗牛的创始地。可是现在并没有了以前的威风:金华斗牛濒临绝迹。新中国成立后,金华斗牛习俗一直被废止。1992年,金华开始重建斗牛场,恢复斗牛节,欲使这一古老民间娱乐活动重振声威。可好景不长,金华斗牛刚刚重新有了起色,斗牛户却因为斗牛经验少、饲养费用不能次次提供而纷纷宰牛卖牛。

我们要好好珍惜文化遗产,不让他们受破坏。让金华斗牛重新站在现实的舞台上,不再被人们遗弃。

篇38:家乡风俗作文

一、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学习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写法。

(二)写作要点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这正是汪曾祺散文的一大特点。《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的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春酒》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她的文章就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俗世奇人》塑造了两位有着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高人的形象。从一个小角度切入,一人仅写一事,却写得形神兼备,三笔两笔就能够勾画出人物的神韵。语言幽默奇崛,弥漫着浓浓的津腔津味。

这些文章都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如《云南的歌会》中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在手法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但是文章都紧扣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这个中心来写。

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如琦君的散文《春酒》就是形散神不散。为使散文神凝,她很注意“文眼”的安设,却又不露痕迹。具体到《春酒》一文,琦君就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思乡”这个焦点上: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这一切都围绕着“家乡的味道”展开。文末那句从心底发出的深深的感叹足以让所有的游子动心动容:“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些内容使这篇散文凝练、浓烈,并以它思想的光辉而使读者受到启迪。

(三)写作技巧

在学生作文中怎样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呢?

一是确定写作的线索

散文属于记叙性的文体,但特别注重情感的宣泄,总是以主观的笔调,重现那些对自己的心灵产生冲击的人或事,并会顺着感情的涌动,把发生在不同时间、地点的人事,跳跃地加以展现,有时在叙述中带点议论,有时忍不住会直抒胸臆。打个不十分确切的比方,散文就好比是一串项链,那流动的感情就是这串项链上的线索,而相对独立的叙事片断,相对独立的抒情、议论,就是项链上的一颗颗珍珠。当确定好写作的内容时就需要找到文章的叙事线索。如《云南的歌会》中以“歌会”为线索,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但是“歌会”这条线索就把文章在不同场合的唱歌贯穿起来了,正所谓“文章有线索,选材有着落。一线通全文,思路摸得着。”

文章线索的分类分为以下几类:

1、以人物为线索 2、以事情为线索 3、以物品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5、以时间为线索 6、以感情为线索

二是确定文章的中心

有了线索就要把文章的材料有机的结合起来,中心也就是“文眼”如

《春酒》一文,作者就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思乡”这个焦点上: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这一切都围绕着“家乡的味道”展开。文末那句从心底发出的深深的感叹足以让所有的游子动心动容:“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此句点明文章的中心,”思乡,家乡的味道“把前面写作的材料都归于这个中心。又如《端午的鸭蛋》一文,从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接着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文章从端午的风俗写到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表达了一种思乡的感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做到以上两点就可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篇39:家乡风俗作文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自我特有的风俗,而我的'家乡的风俗习惯也与众不一样,独具特色,处处显示着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的民风民俗。

我的家乡在四川省隆昌县,我们那里的风俗习惯是―舞龙,在每年最热闹的时候,也就是正月初八,家乡的舞龙表演异常隆重,也极有特色。

这一天是县城出大龙的日子。全县十八个乡镇,就有十八条彩绸做成的大龙,游行于县城大街。四面八方。城里乡下,就连临近的市县的人们,都纷纷闻名赶来一睹热闹。

随着鞭炮声和锣鼓声,龙灯翩翩起舞,大家扶老携幼,源源不断地赶来。街道两旁的人欢呼着,簇拥着,赞叹着,有些人迫不及待,或是觉得可是瘾,居然向龙跑去,用手触摸着龙体,有的在龙腹下穿行,跳跃。据说摸了龙体能够让人免去病痛,给人带来好运。

舞龙用的拜龙台建在城中心的人民广场。台后有两条十几米的彩龙相拥而成的柱子,更显得气势不凡。台上站着一排领导、贵宾,专门等着五彩龙来,给它们“点睛”。据说龙眼都由最高领导亲自点画。这足见画龙点睛的意义。

演出最先是双凤的两条凤,最终的龙市镇的大彩龙,先凤后龙,可见其龙凤呈祥的蕴意。

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无不体现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无不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齐建设家园,把家乡的民风民俗继续传承下去。

篇40:家乡风俗作文

要说节日,我们家乡的人最爱过的就是春节了!

除夕夜里,最不能少的就是白白胖胖,圆圆乎乎的饺子了。

吃完团圆饭后,我亲自下厨,给全家包饺子。

我将化开的猪肉、白菜、葱、姜和一些调料剁成沫后搅拌在一起,做成了喷香流油的饺子馅。再将一个个小剂子擀成外薄内厚的小圆饼。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面剂子总是不听我使唤,一会儿变成了长方形,一会儿又是个不规则图形,一会儿又死死抱住了擀面杖,把整个身体都黏在上面,说什么也不肯下来。

好不容易我才把面皮擀好,舀了一大勺肉馅儿放在中间,然后一使劲儿捏紧两边,再捏上一圈漂亮的花纹,整整齐齐的摆放在案板上。那些个“大肚子士兵”东倒西歪的站立着,滑稽的模样令谁看到了都会忍不住捧腹大笑。

经历了这一系列的“磨难”,我终于把它们送入了开水沸腾的锅中。只见它们又摆出了一副胖娃娃的模样,两手扶着圆滚滚的肚子,上下不停的翻滚,可爱极了。

除夕夜里,全家人品尝着我做的饺子,整间屋子洋溢着温馨和幸福。

篇41:家乡风俗作文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最为隆重的节日。在我的.家乡-湖北省咸宁市,春节也是最为欢乐祥和的日子。

大年初一一大早,整个村子就热闹起来了。各家各户的年轻人都穿戴一新,成群结队的,到村子里面的长辈家里去拜年。家家户户都准备了丰盛的食物,迎接来拜年的人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嘴里说着一些祝福的话语,拜年啦,拜年啦。小朋友们忙着吃零食,放鞭炮;大人们忙着招待客人,大家都既忙碌又开心!

在我的家乡一件有年味的事情就是舞龙了。大年初一,除了年轻人去给长辈拜年,还有村子里专门的舞龙队伍来给各家各户拜年,他们走街串巷的,基本上每一家都会去。只见舞龙的队伍停在一户人家的门口。主人早已把院门打开,点燃铺在地上的烟花爆竹。在一片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龙就舞进了院子里。领头的人对得这家的主人说着一些祝福的话,其他的人就在院子里舞起龙来。如果遇到的是刚刚乔迁新居的家庭,龙舞的时间就更长了,舞龙的情形也更加有趣。十几个人一起舞龙,每个人执着一根木棍,木棍上是龙身体的各个部分。舞龙的人的动作时而慢,时而快,有时还会跳起来,龙便随着动作时而曲,时而直,时而腾空,时而落地。最精彩的是表演“双龙戏珠”。只见一人手持一个“珠子”,其余人舞着两条龙,跟着珠子跑,争抢着珠子,做出各种花式的动作,互不相让。这时鞭炮是必不可少的,主人家会在舞龙的同时燃放鞭炮,两条龙就在鞭炮声中上下翻飞,活灵活现,加上舞龙队的唢呐声,锣鼓声,煞是威武!

我家乡的春节,十分的热闹,又有着大城市所没有的年味。我们吃着腊肉、腊鱼;燃放着五彩的烟花爆竹,看着舞龙舞狮。正因为有了这些东西,我才觉得在家乡的春节,有着深深的年味!

篇42:家乡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泰州,家乡的习俗很多,其中最热闹、最有特色的就是溱潼赛龙舟。

赛龙舟通常会在端午节前后举行。当钟摆正好敲到第十下时,突然间鼓声大作,如雷声轰鸣般震耳欲聋,十几列龙舟队一齐划动起来,一艘艘连头带尾一共二十四人的`组合随着鼓手的鼓点声越来越快,选手们头上不禁冒出了黄豆大小的汗珠,从脸上往脖子里灌。个个衣服上的水都可以挤出一盆来。有的甚至汗珠都滴进了眼睛里,一片朦胧。现在红队遥遥领先,他们一个个井然有序,动作一致,仿佛前面即使有只猛虎也不恐慌。虽然脸上都冒着汗珠,但都咬着牙,拼劲全力也要赢得这场比赛。因为这并不是代表一个人的荣誉,而是一个团体,乃至全村人民的希望。

红队因为沉浸在快要胜利的喜悦中,队员们感觉已经胜券在握,失去了原本拼命的模样,个个放松了警惕,明显动作慢了下来。此时白队的鼓手配合着音乐声和号子声快节奏不停地敲着鼓,给队友增添了势气,照着这样的节奏他们团结一致,红队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桥上、路边的人们都在为各自喜欢的队伍加油打气,整个场面热闹非凡!

比赛一直持续到下午两三点还没结束,到了四点队伍才慢慢散开,两股人流渐渐向西东流去。今天这场比赛,每个人都拿相机记录下了这惊心动魄的比赛,场面无不展示出家乡人民的独特魅力。

篇43:家乡风俗作文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在湖北随州,那里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我家乡过年的风俗也很有趣。

就拿我们的年夜饭来说吧。我们吃年夜饭是在早上。为什么早上吃年夜饭?妈妈的回答是:吃年饭时,天空越来越亮,寓意明年日子越过越敞亮,生活会越来越好!

大约凌晨四五点的样子吧,爷爷奶奶还有爸爸妈妈就已经把一桌香喷喷的年夜饭准备好了。瞧,餐桌的正中间摆的是一条红烧鲫鱼,寓意年年有余。还有一道必上的菜――“鸡”,意味着吉祥如意,除了以上两样家里准备的还有丸子,象征着团团圆圆等。

这些美味佳肴虽在眼前,我们却不能先吃。因为在我们开吃之前,还要先来祭拜一下我们的祖先。家里的每个人轮流为祖先瞌头拜年,许下愿望。祖先们先“吃”好后,我们才开始动筷子。席间,一家人在一起互道祝福,边吃边聊,开开心心,别提有多热闹!

年三十的晚上,也是我们小孩子比较开心的时刻,因为长辈们要给我们发“压岁钱”了。我们兜里揣着长辈们给的压岁钱和大人们一起守住旧年的比较后一个晚上,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节过后还有元宵节,元宵节我们这里的节目有,看花灯,猜灯迷,吃汤圆了,汤圆意味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元宵过后,意味着春节就结束了,大人们开始上班,小孩们开始上学!

虽然春节过完了,可我已经开始期待下一个春节了!

篇44:家乡风俗作文

在中国有许多有名的传统习俗,例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中秋节吃月饼。

那天是中秋节,妈妈邀请了许多亲戚来我家吃饭。一到下午,妈妈就在厨房里忙得火热朝天。但是由于工作量太大,我也无奈地被拉入了“战场”。进入“战场”后,妈妈就开始分配任务:她做菜,我做月饼。可是我根本不会做月饼!

妈妈猜到了我的心思,开口道:“我知道你不会做,所以我已经完成一半了,你只需要揉揉面,把馅料弄进面团里,再放进模具压一压,然后拿出来,放进烤箱里烤一会儿就好了。”

说完,妈妈就拿起锅铲就开始炒菜,我只好拿起面团就开始揉。没想到揉着揉着面团变硬了,我意识到我揉得太久了。我开始思考对应的方法。“诶?我记得好像加水就可以了。”我自言自语地说完,便接了点水倒了上去,继续揉,面团果真变软了。揉到差不多的时候,我用刀切开面团一看――没有气泡,OK,可以进入下一步了。

我先把面团分成数个小面团,再挖一勺馅料装进去,揉成一个圆形,然后用面团包住馅料,再拿出月饼模具,把包裹着馅料的面团放进去压好,再拿出来放进烤箱烤上半小时。月饼就做好了。

烤好的月饼香气扑鼻,隔壁小孩闻了一定都馋哭了。

吃着我制作的香喷喷的月饼,舅舅突然心血来潮地问我们小孩子:月饼是怎么来的?我思考了一会儿信心十足地回答道:“据说月饼起源在唐朝,在高祖年间李靖大将军征讨匈奴取胜,有一个吐鲁番商人向高祖贡上月饼,唐高祖便用月饼庆祝李靖大捷。”亲戚们听了直夸我懂得多。

心灵手巧的我做好了月饼,博学强记的我讲清楚了由来,接下来贪吃好玩的我就要吃着月饼,和小伙伴们赏月亮去啦……

篇45:家乡风俗作文

六月的天空湛蓝而又深远,朋友们比往日多了些明朗,夏意渐浓,艾叶飘香,又值端午。头上挂着香包,也许还对艾叶的气味不太适应。手里拿着喷香的白粽子,又是一年端午,向我们驶来。

我的家乡就有这么个习俗――包粽子。

院子内,新鲜的粽叶,白嫩嫩的糯米,缠好的棉线,还有一个大剪刀。我与奶奶拿起椅子排排坐好,准备开始包粽子喽!只见奶奶将将两三张粽叶平铺于手中,前翻后一拉,卷成一个漏斗状立于手中。接着,用勺子舀起两大勺糯米,中间夹点红豆与枣子,再用一层糯米封顶,铺铺平。紧跟着,奶奶用手折起后面的粽叶,在拿一片叶子,插进底部,最后折一下收口,将棉线在粽身盘绕几圈,一个白白胖胖的粽子就做好了。

我见奶奶包的是那样好,不禁手痒痒的。说着也拿起一片粽叶,三下五除二卷了起来,奶奶见了,说我卷的不对,又给我做了一次,可我就是怎么也学不会,奶奶只好帮我卷起粽叶,我来灌米。嗯嗯……我就也包了一个粽子。虽然样子不太好,几处都并没有包好,但味道嘛……应该还不错吧。

粽子上锅蒸去了,白烟弥漫,香味也散发出来了。二十分钟后,粽子出锅了,我立马拿起一只,吃了起来,呼!呼,烫呀!可尽管是烫,也阻挡不了我吃粽子的热情。撒上白糖一起吃,不禁幸福的乐开了花。

家乡的端午朴素中又有几分华丽,简单的食材却做出了不平凡。刚过粽子节,有期待着下一次了!

篇46:家乡风俗作文

我们国家有许多佳节,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有不一样的风俗。今天我就拿春节包粽子来说吧。

年二十八一大早,妈妈就背着一个篮子到山上去了。到山上去干嘛呢?原来是去采摘新鲜�耙度チ恕S执笥趾竦�耙蹲詈米詈嫌昧恕;氐郊依铮�妈妈把摘回来的�耙斗沤�盆里,让�耙对谒�龙头下认真的清洗干净。接着,我就把�耙渡系谋�用剪刀剪掉,然后把一片片叶子摆放整齐。可你们别以为这就完成了,还有一大堆的工作没有完成呢!拿一把大刀把刚买回来的五花肉切成一大块一大块加入适量的五香粉、糖、盐腌制一下;再把绿豆、糯米淘洗干净晾干水,加入合适的油和盐入味。这样所有的准备工序做好了,可以包粽子啦!

只见妈妈先拿一个敞口碗,放上几张�耙叮�再用勺子往�耙独锛由弦徊忝住⒁徊愣埂⒘娇槿猓�再一层豆、一层米,接着按顺时针的方向把叶子一层一层的叠好,最后把碗倒放过来,一个中间高凸下底方正的粽子成型了。为了防止露馅,妈妈还用一条长长的竹绳子把粽子结实“捆绑”起来。经过两个小时的奋斗,二三十个粽子终于被我们包好了。爸爸把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开始煲粽子啦!

我心情激动的等啊等!十几小时后,粽子熟了。可以出锅了!刚蒸好的粽子带着谈谈的清香,剥开外面的�耙叮�吃上一口,糯米、豆子和肉的香味一下子从嘴了冲进了鼻子,那味道别提有多好了。

大年初二开始,人们就提着那香喷喷的粽子走访亲朋好友,热闹极了!

篇47:家乡风俗作文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许多传统文化。

比如现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每到腊月,几乎家家都开始忙了。农民们忙完了田里的活,就开始进城打货了。大人,小孩都会买几件漂亮的衣服,还要买鞋,现在条件好了,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大人也舍得花钱了,我们小孩要什么,大人们几乎都满足我们。各种好吃的装入口袋,让我们尽情的享受。

到了除夕的前几天,大家都杀鸡,杀羊。在家里做着各种好吃的,一片热闹。农村里几乎都在打年糕预示年年高升,包团子预示年年平安。到了三十,家家灯火通明,喜气洋洋,全国上下都在吃年夜饭一边吃一边放着各色炮竹,据说是为了赶走怪兽“年”。无论多远的人都要赶回来吃年夜饭,父母烧了一大桌好菜。吃过年夜饭,我们开始贴对联……

过年,预示这一年的总结,也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是忙奔在外的人回家团圆的日子,也是小辈向长辈表示真心祝福的日子。过大年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中国很大,有许许多多的东西等着我们留心观察。

篇48:家乡风俗作文

贵州前东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又被称为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之一,就是两寨一县,郎德寨,和西江寨,两寨,一县就是雷山县,其中苗族一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就是苗年节。在这欢乐的节日里,跳芦笙、斗牛、对山歌、敬酒歌等各种民族风俗。

每年在十月份举行,在节日里,客人来了,必须喝拦路酒、进寨酒、欢迎酒、进门酒,等十二道酒后,你才进苗家来,在这个节日里姑娘们穿着盛装,小伙子们吹着优雅的芦笙在芦笙场上跳着欢乐的舞。有些小伙子约着姑娘们到山上唱着山歌,相互对答。老人们在喝着酒,唱敬酒歌,不亦乐乎。

在这人山人海的斗牛场上,醉着酒的老人们拉着自己的牛来参加斗牛比赛,在斗牛的时候,老人们都会为自家的牛呐喊、加油。斗牛场上传来一阵阵斗吵的声音,如海浪的声音传来。在这传统节日里,欢迎各位远方的客人我们苗江做客。

篇49:家乡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长兴,我们这里的特产是板栗。我们这里风俗也很丰富。

比如说我们这里过年,到腊月初,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要打年糕。听老人说:“表示来年步步高。”

到大年三十那天,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要贴上喜庆的对联。吃年夜饭的时候,家里都会烧一大桌菜,全家人围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着年夜饭。每年妈妈都会烧一条鲤鱼,表示“年年有余”,“鱼跃龙门”。

吃好年夜饭,大人们就给我们小孩发压岁钱。睡觉的时候我们就把压岁钱放在枕头下面表示压岁。天黑了,我们几个小朋友在大人的陪同下到外面放花炮。看到五颜六色的花炮我们欢呼着,这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

大年初一和初二我们都会走亲访友。

大年初一我们一般会到外婆家去,桌上放着很多好吃的东西。外婆会先泡一杯糖茶,再泡一杯有茶叶的茶。

初二我们都会拿着礼物到亲人家去拜年

这就是我们这里过年的风俗。

篇50:家乡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洛阳,那里有闻名世界的牡丹、永不垂朽的风俗,今天,我就要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家乡的风俗。

我说的家乡,当然就是中国,大家可能会奇怪,我说的是洛阳,怎么跟中国扯上关系啦,别急,大家听我细细道来:

洛阳是中国的一个地方,风俗嘛,当然跟洛阳有关系。

中国的风俗,(也就是节日)有端午节、重阳节……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重阳节:

据说,重阳节的来历是关于一个叫桓景的人,那年,河里出了一个瘟魔,很多人都被感染了,只有桓景活了下来,他决定为民除害。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名叫费长房的神仙,他日日月月的练习剑法,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一天,瘟魔又来捣乱,桓景急忙回家,让大家拿着茱萸叶又让大家喝了些菊花酒,然后带大家的上了高山,瘟魔来啦,他追上了山,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感觉头晕眼花,这时,桓景用宝剑在后面把瘟魔给扎死啦。从此,每年这一天,人们都要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篇51:家乡风俗作文

过年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最喜欢的是在过年里看花灯,可热闹了!

在我家乡荣成过年时有看花灯这个风俗。正月十五那天我刚吃完饭,准备上楼。结果被我爸爸叫住了,说今天晚上我们要看花灯!我高兴的不得了!

坐在车里,我心里一直在想今年的花灯是什么样的?刚到那儿,我不禁惊呆了,那里真实人山人海,花灯的式样有很多,比如说:龙、鱼、大乌贼等等。龙外面的颜色漂亮极了。又大又好看!还有鱼,鱼有两条,在一起盘着,两边发光都不一样,一边是绿色的,一边是红色的。还有大马,大马是棕色的。这条马的眼睛炯炯有神,那双腿高高举起,准备奔跑。有好多人都在这些灯前照相,我也照了一张!还有许多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花灯,又大又好看。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灯,满城都变得温暖起来!变得漂亮起来,这些美丽的灯把城市又增添了几分韵味!

看完了,我们该回家了,上车时,我还依依不舍的看着这些美丽的花灯!我希望下一年的元宵节爸爸还能带我去看美丽的花灯!那天晚上我又做了一个甜美的梦!

篇52:家乡风俗作文

在我的家乡也有许多有趣的风俗,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元宵了。元宵虽然比不上除夕这天热闹,但我就是喜欢它。

在元宵这天是我一年当中最忙的一天。早晨我早早起床了,就是为了这一天的元宵上市,“逛灯”。在这一天很热闹,一条大街全是人,就连一些商店里,没有一个可以坐的地儿。真所谓是人山人海。

我们过元宵都是放在晚上再过的,因为早上大人们还要上班,中午回来吃碗饭就赶着去上班了,所以在早上没有时间过元宵。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个夜宵就好,我最喜欢吃的就是炒年糕了,每次去外面吃夜宵,她们都点年糕给我吃。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量就是大,要吃两盘年糕,两盘粉干,还加上一些菜。

在几个节日中,我最喜欢元宵节了,因为元宵节能一家团聚,在一起有说有笑,我们小孩吃完就到一边玩起来了,那些大人在那笑得特别开心,还把脸喝的红红的。

篇53:家乡风俗作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候家。”古诗《寒食》就是写寒食节的。

寒食节在这一天内家家户户都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这一传统还有一个故事呢。据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谈君”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是中国民间第一大忌日,寒食节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我的家乡到了寒食节,整天都不能生火,大人们都会带上家里的小辈们去忌拜先辈们,;有的人在买一些冷食,还有的人会三五人围在一起听中间的人讲故事……热闹及了。这就是我家乡的寒食节,热闹的寒食节。

篇54:家乡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广西平南县的大安镇。说到风俗,我们每年都要举行“拜社火”的活动,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大年初一的凌晨,也就就是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村民们纷纷拿出“拜社火”的祭品来,先在自家的大厅里祭拜拜社神。祭品有很多,有巧克力、饼干、糖果、桂叶、沙田柚等等,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大富大贵”、“甜甜蜜蜜”。

在家里拜完灶神后,大家有争先恐后的赶在第一时间去社庙祭拜社神,祈求在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万事如意、财源广进!不一会儿,村子里、镇子上,顿时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烟花声!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怎么样,我家乡的风俗挺有意思的吧!如果你有机会过来我的家乡玩,我一定会给你介绍更多有趣的风俗哦!

篇55:家乡风俗作文

春节时,常常有些地方的风俗各不相同,今天我要介绍我家乡的风俗习惯,“福到了”。

“福到了”出自谐音,在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门口贴上一个“福字”,而有些家庭会将“福”字故意贴倒,如果有人一来,就会说“你家福倒了、福倒了”。“福到了”寓意着这一家的福气到了,是一种美好的寓意。

“福到了”这种寓意一般是在小乡村和小城市里十分广泛。家家户户会将买好的福字倒贴在门上,四周再贴上春联。“福到了”就完成了。“福到了”一般是老人们口口相传,一辈一辈地传了下来,“福到了”也有一个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做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清除这场灾难,就命令全城的人必须在门口贴上一个福字。有一户人家不认字,把福字贴倒了,皇帝见了,大怒命令要把那家人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不妙,就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要来访故意将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了吗”皇帝一听,也对呀,便下令放人。一场大难终于过去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福到了”。

篇56:家乡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无锡,那里有山有水风景秀丽,也有着各种传统节日,而我参与最多的是无锡的清明节

每年的四月份春暖花开是无锡最美丽的季节,在那个时候所有的花儿都绽放起来,那些树郁郁葱葱,绿油油的草地上花儿都显得格外美丽。可是往往在这个美丽而又寂静的时候,总会迎来我们那悲伤的节日——清明节。

记得每次清明假期,我家的国外亲戚都会来到上海一起开车到无锡去扫墓,看一下已去世的曾祖父和曾祖母和一些已过世的亲戚。我们会上山去烧香祭拜,我总会见到那些大人都会拿着花,在那儿默默地祈祷。扫完墓后我们还总是会去参观以前曾祖父和曾祖母住的老房子,爷爷奶奶们也会回忆起他们小时候的点点滴滴。每次听着他们的述说,我都会幻想起老人们的童年,让我身临其境仿佛回到了他们的年代。看好老房子后我们会在一起聚餐聊着闲话,每次清明节的聚餐都是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总是在这个时候,他们都忘记了刚才的忧伤,都会谈论着各自的将来。

这就是我家乡无锡的清明节,有悲伤、又有欢乐,又有童年的回忆,又有丰盛的美食,这些点点滴滴都构成了我们每次回家乡的常态。

篇57:家乡风俗作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的家乡都有家乡的风俗,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绍我家乡的风俗吧!

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一大早,我和妈妈到超市买了包粽子的材料。一到家我就嚷嚷着要包粽子。妈妈见我这架势,忍不住乐了,连忙准备好材料一边示范,一边跟我讲解要领。

妈妈熟练地把一片粽叶卷成一个锥形,抓一两把糯米放进去,用手按压结实,然后用剩下的粽叶封住锥形口,最后用绳把粽子捆绑起来,一个粽子就大功告成了!

见妈妈包粽子这么容易,我更加手痒了。我迫不及待地抓起一片粽叶,把它卷成一个锥形,然后把糯米放进去。哎呦!由于我技术不过关,糯米全都“逃亡”了,妈妈看了哈哈大笑。

不行!继续努力的跟妈妈学习才行。这一次,我细心的让锥尖严丝合缝。虽然我的速度比妈妈慢了许多但总算“不露馅”。到了最后一个步骤,我又遇到了难题,妈妈教我好几次,才勉强完工。

一个成功了,接着两个、三个……我包得越来越快,也包得越来越好。看着自己包的粽子,心里滋滋地,跟吃了蜜一样甜,恨不得马上就吃上自己包的粽子。

这个端午节太有意思了!我不仅学会了包粽子,还吃到自己亲手包的粽子。

篇58:家乡风俗作文

我来自浙江富阳,接下来我会为大家介绍我美丽丰富的家乡。

10月19日、18日,富阳龙门古镇将举办独具地方风味的名族风情节。

今年以来,龙门古镇实施了门楼广场拆迁=古街改造与修缮、厅堂维修与文化内涵丰富,龙门郯溪水到治理等四大项工程,内容单调、沿途脏、乱、差的古镇有了根本性的改观。

接下来我介绍的是家乡特产。

东坞山豆腐皮:东坞山豆腐皮是阜阳的传统特产,素有金衣之称,至今有千年历史。1985年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名牌产品。其特点是外形美观,薄如蝉翼,油润白净!

峡岭湖笔:抚养特产峡岭湖笔,说道独具魅力的中国毛笔,笔毫挺拔而坚韧......

说了这么多,再来看看浙江杭州西湖的桂花节吧!

西湖桂花节将桂文化和茶文化结合在一起,开幕式以大型综合文艺表演和龙井茶里表演来开序幕,同事举办郁达夫《迟桂花》研讨会,缅怀周恩来总理纪念会等。为增强游客的参与性,满党龙每天安排了全国六大茶系的茶道、花艺表演,有杭州人、杭州事桂花书场,桥牌、围棋、象棋擂台等,迷你高尔夫球活动、儿童快乐吹气房娱乐活动等。

这就是我那美丽又丰富的家乡———富阳。

篇59:家乡风俗作文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在我的家乡,这一天,人们会祭祖、上坟点灯、拜祖先……但最热闹的要属“迎龙灯”了。

元宵节甚至比大年初一还热闹。当夜幕降临之时,各个村庄就伴随着锣鼓声沸腾起来了。一阵响亮的锣鼓声远远传来,代表“迎龙灯”的队伍就要来了。果不其然,一盏点着蜡烛的竹灯先冒了出来,一长队的锣鼓手跟在后面,依然在“咚咚锵”地作着喜庆的伴奏,接着是一条威武的长龙。龙头是最重要的部分:只见这条龙的龙头栩栩如生,它张着鲜红的大嘴,嘴里点上了一盏灯,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旁边用红色、绿色画了许多瑞云。龙头顶上有一个龙冠,上面缀着一朵洁白的白云,上面画着当年的生肖。龙冠的顶上站着一只云鹤,它活灵活现,浑身的白羽毛,用布条装贴的,口上一抹鲜艳的红更是惊艳。龙头上画着绿色的鳞片,显得威武高昂。龙鹤相伴,更是别具一格。龙头后面则跟着几百个龙节,每个部位都点上了蜡烛或灯,用竹子相接起来,最后是龙的尾巴,这样便组成一条完整的龙灯。村里每户人家都会派出一个人抬龙节。龙头,则由一年中添了男丁的人家抬,为了讨一个好兆头。

看,龙开始舞动了。它跟着龙珠灵活地摇摆,一会儿高高抬起,一会儿俯下龙首,飞快地追随龙珠。举龙珠的长者走着台步,绕到了广场中央,长龙随之围绕,首尾相接。不一会儿,便“盘”了起来,龙头高仰着,凝视着耀眼洁白的龙珠。龙节龙尾还飞快地绕着圈,举着的人们喘着粗气,飞快地奔跑着,但脸上却扬着愉快的笑容。“砰”,一支烟花冲破云霄,整条龙盘成了一个紧紧的小圈,驻足凝望。“锵——”一声锣起,邻村的龙灯也加入了进来。两条龙盘绕在一起,龙圈越来越大,越来越壮观,盘旋得令人眼花缭乱,分不清哪儿是龙首,哪儿是龙尾。“砰砰砰”,五彩的烟花,拨开了云雾,双龙共望明珠,共望明月,共望新年新希望。

在鞭炮声中,妈妈拉着我的手,从龙灯头的下方钻了过去。我不解地询问了妈妈,妈妈笑着说:“龙在中国人的心中有很高的地位。迎龙灯,代表前一年的结束,也象征着新一年的开始,大家会借龙灯,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迎龙灯也是为了增加各村村民之间的交流,让关系更融洽。”“那为什么要钻龙头呢?”“这也是为了讨个彩头,为保佑小孩子身体健康,平安长大!”哇!迎龙灯还有这么多意义!

“嘀——咣咣锵”,锣鼓合着唢呐一同奏起,龙灯飞向了下一个村,下一个镇,飞向了下一个元宵节。于是,元宵节噼里啪啦热闹地离去了。

word该篇DOC格式家乡的风俗作文(整理59篇)范文,共有3785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家乡的风俗作文(整理59篇)下载
家乡的风俗作文(整理59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