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的景色描写
鲁迅毕生创作的三个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总共收录33篇小说,绝大多数篇章都有别出心裁的风景描写,发挥着不同的艺术功能。小说的写景一般都有目的性,或寓理,或抒情,或创造气氛,或展示民俗,或刻画人物。鲁迅作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创人,他的小说在风景描写方面具有承上启下、探索开创的立范意义。概括起来,鲁迅小说的风景描写大致有以下一些类型,发挥着多方面的艺术功能。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其中写意传神式的风景描写简约而寓意深刻,独具魅力,是典型的象征寓理之景。
在鲁迅作品中,《狂人日记》的景色描写较有代表性。首先,在开头,鲁迅写道:“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经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这一句十分简短,其实并不能称作普遍意义上的景色描写。但是它像“起兴”一样引出了下文,这是景色描写对文章结构的作用。因为明月照亮了黑暗,所以,狂人的精神世界“爽快”起来,有了思考能力,可以自觉地评判自我(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和世界(赵家的狗看了两眼,怕得有理)。在这里,月光如明镜,让狂人照见了自我,开始思考他的处境。月色风光成了引发狂人思想活动的火花。“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此处则是一个写景与写心理的总领句,引发出后续内容。此时,狂人已经觉醒,因此他逐渐陷入思考当中。而且,由于景色描写的暗示,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思考总是荒诞地与月色联系在一起。
鲁迅的景色描写还具有象征意义,拓展了文章的意蕴。第十一节一句“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日日是两顿饭”独立成一段,从风景描写的角度强化了景象格调,同时,还隐藏着更深刻的寓意。“太阳”在中国文化中有“天子”、“人君”、“领袖”、“光明”、“救世主”等寓意,没有“太阳”、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社会是暗无天日。“门也不开”,则寓意中国社会的保守、封闭、愚昧、落后;“日日是两顿饭”,表明国民社会生活的平庸、单调、无生机、死气沉沉。这些看似随意点缀的几句风景描写,已经构成一种潜在文本,发挥了象征寓理的功能,使看似荒诞的狂人心理世界得到了巧妙的整合。
鲁迅的景色描写也具有一种创新性和疏离性。鲁迅作为文学先锋,写作于他就如同充满可能性的化学实验,总有犀利而经典的表露。《野草》中的文章《秋夜》里那句:“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尤为经典。这句景色描写好在两处:首先,清冷的秋夜里,后园里的两株叶子与果实已落尽、但枝干却似钢筋铁骨一般刺向天空的枣树,不仅是写实,更是一种意象。首先,重复的写作手法可以达到强调的作用,可以加深情感的表达,并不意味着啰嗦。如鲁迅的《华盖集》中写道:“二十年前到黑市,买得一张符,名叫鬼画符。……今年又到黑市去,又买得一张符,也是鬼画符……”。这样重复的写法,其实是一种递进与强调,强调这种符的粗制滥造,强调这样的事情经久不衰,感慨了国人的愚昧。
这处景色描写,在观察顺序上而言,也是极其别致的。通常,人们的表达方式是“两株枣树”,但鲁迅使用了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利用“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并不只关注院子里有两棵枣树这一结果,而是仿佛身临其境,随着作者的视角,获得了先后看见两棵枣树这一动态效果。
从写景的题材而言,鲁迅对乡间景色的刻画,也是细致入微,可圈可点的。鲁迅总能捕捉住常人无法注的细节,“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鲁迅抓住阳光和水面两个视觉上的元素进行环境描写,而后结合听觉,对氛围进行补充,角度丰富,给读者带来强烈的体验感,仿佛瞳孔吸收了光线,凉风从水面吹来,而自己正坐在土场中央感受汗的流淌。在《药》当中,鲁迅则将环境描写的气氛渲染作用发挥到极致,例如:“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这段文章尾声处的环境描写,渲染出苍凉空洞的氛围,紧接着前文中象征夏瑜的乌鸦,进行墓地意境的深入刻画,有如被雨水打湿的渺远钟声。
鲁迅先生作为文学巨匠,大笔如椽,浅析其景色描写的过程中,似乎走进先生的文学世界,变成掉进兔子洞的爱丽丝,陷入奇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