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稿:家风的传承
谈起家风,在我脑海中扑面而来的曾在央视台看到的一则公益广告:劳累一天的年轻母亲,晚上给自家小孩洗完后,拖着疲惫的身体端着一盆水坚持给自己的婆婆洗脚,孩子没有睡觉,跟在后面偷偷看到自己妈妈做的一切后转身离开了。然后画面切到这一幕,窄窄的楼道,那不太稳健的脚步,还有微波荡起的水花,孩子仰着纯真的笑脸,说出稚嫩的那句:“妈妈,洗脚。”年轻妈妈满脸的疲惫瞬间化成世间最美的笑容,人间的真情与天伦之乐的幸福展露无遗……
这则广告感动了无数人,很好的诠释了“家风”这个词语。生活中,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点、道德素养、为人处世等,无不烙有家风的印记。家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同时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一种无形力量,对子女是一种无言的教诲,是一本无言的典籍,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
家风需要传承。历史上“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无不体现家风的重要性,“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教子良言、家风古训仍为世人所推崇。如今,科技的进步改变了时代的面貌,却拭不去铭刻至今的家风。
在这里,我也说说我的家风故事。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兄弟不分家
父亲算是有闯劲儿的人,家里兄弟比较多,光景不好。听别人说出门打工要比家里务农收入强,十几岁的他便独自来到铜川打工,在工地上,什么粗活儿、重活儿都干,几年之后,自己攒了些积蓄,摸索着有了门道,自己开始包小工程,就这样一个人在外面站稳了脚跟,成了家立了业。可是家中的其他兄弟过的不如意,两个哥哥虽然勉强成家可是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连个像样的房子都盖不起来,还有两个弟弟尚未成家,村里人笑话他们肯定要打光棍。“他们都是我的兄弟,是一家人,你怎么能眼巴巴的看着自己兄弟过得不好?”,于是他回老家,给大伯家盖了房子,又给老四老五娶了媳妇,让自家兄弟都出来在他工地上干活儿。就这样,每家的光景逐渐好了起来。因为父亲,整个家族在村里有了威望。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最靠得住的还是亲人,最经得起考验的还是亲情,这是父亲经常说的话。亲情,在父亲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父亲的以身作则,让我们从小懂得兄弟姐妹应当互帮互助,互敬互爱。
家境再困难,读书不能断
父亲小时候家境贫寒没有怎么念过书,这辈子吃了不少亏,所以他对我们姐弟仨念书要求格外严格,“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每个孩子上大学”,这是从小到大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父辈在传递着他的观念,灌输我们要“多看书、多学习、多思考”,作为家长,以身作则,勤学习、重文化,为我们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好在我们仨读书还行,这点父亲比较欣慰。每每从学校捧回奖状,父亲高兴得合不拢嘴,会亲自下厨为我们做上他的拿手菜。
到现在,我很感激父亲对我们教育的栽培,读书让我们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说话要算数
母亲身上的优点很多,但最值得我尊崇的当是说话算数。因为算数,母亲说话的分量就重了些。母亲常说,不管男人女人,话说出去就不能再收回来,说话要落地有声,说出去就要算数,这是个做人问题。
在我印象里,她说的和做的总是很一致,凡是她说过的事情,还没有没兑现的。记得小时候,我家刚从铜川回陕北,有一年,村里的一户人家准备个儿子结婚,母亲答应人家1000元,为此,母亲早早把钱准备好。不料外公生病住了医院,母亲不得以用了这其中的500元,那个时候,家里刚给爸爸的兄弟们帮衬起来,家里也手头没多少宽裕钱。眼看结婚的日子临近了,母亲为凑不齐钱急得团团转,只能找别人去借钱。我说,那就给他家说明情况,让他们想办法。母亲说,孩子,不是这么一回事!我答应了人家,人家也靠我们了,在没有向别人借,现在凑不齐就是咱们的事,不能因为我们说话不算数,耽误了人家的婚事。
母亲经常教育我们姐弟“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荡荡做事”,做一个不贪不奢的正人君子,不做奸诈狡猾的小人,要本着好人自有好报的期盼,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
生活中,我牢记母亲的教导,谨言慎行,只要答应了人家的事,都会努力去兑现,不致自己失了信用。
我的父亲母亲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的言行深深影响着我们,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在世风日下,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我们应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每个家庭的优良家风家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