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的青春,就要奔跑在“教育扶贫”的路上
16岁,正是花儿一样的年纪。回想14年前我的16岁正在干什么呢。在教室里向成绩好的同学请教不会的物理题,在国旗下笑听隔壁班朋友宣读以“蚊子”为中心的演讲,在放学后和好朋友相约去校外拍大头贴……一旦回忆起从前,总是怀念又美好。可是,也有不一样的16岁,她就是我送教上门的残疾儿童学生——李海玲。
李海玲,女,2004年出生。一出生便检查出是唐氏综合征患儿,也叫21三体综合征,这是由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60%患儿在胎内早期即流产,存活者有明显的智能落后、特殊面容、生长发育障碍和多发畸形。但是,百科上也说,在耐心地教育和训练监护下,生活多可自理,甚至可做较简单的社会工作而自食其力。李海玲的父母为了孩子的病常年外出打工,家中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奶奶因为摔伤需要卧床修养,无法动身,爷爷走路也是弓着背慢吞吞,颤颤巍巍的。爷爷奶奶自己照顾自己都很吃力了,却还要照顾生病的孙女。相依为命大抵如此吧。我们每次去爷爷都在干活。炎炎夏日,光着膀子种地剥麻,就算是冬天去也穿的很少,因为一直干活热的。这样一对比,我们送教上门的辛苦根本不值一提。
初见,小姑娘给我的感觉是羞怯而又有很有礼貌。她穿着很整洁,皮肤可能因为长期待在室内显得很白皙,但也和很多青春期孩子一样,长了几个痘痘。爷爷奶奶看到我们去都很热情,诉说着孙女的情况,说着说着就留下了眼泪……我们给她带了新书包、新书本、铅笔和很多水果形状的小橡皮,她乖乖的坐在小桌子旁边,小心翼翼的用手指触碰着,抿着唇微微笑。我问她看到老师高兴吗,她痴痴地望着我笑。
有一次去,她听到我说话的声音就跑出来迎接我,拽着我的衣襟轻轻地喊了一声“老师”。每天听到喊我老师的太多,她却让我有不一样的触动,感觉是第一次走上教师岗位上时学生喊的那声老师,瞬间触动了心底某种异样的情绪,激发了我作为教师的使命感。
她的动作、语言、表情都在诉说着,她在盼着我们去。因为孤独是她的生活常态,她也盼着生命里出现不一样的光。她奶奶说,她也从来不出门和别的小朋友玩,因为也没有别人愿意和她玩。每天在家没事就是看电视,大概因为在她的世界只有电视里是色彩斑斓、鲜活跳跃的吧。每次与她相处的一个小时里,她学习都特别认真。她的发音不标准,我们就一遍遍的教,她也一遍遍的学。字写不好,我们就手把手一遍遍的教,她也一遍遍的练。每当感觉自己字写得很好看,也会兴奋的喊:“老师,你快看!”我就夸一句:“哇!你真棒!写的真不错!”她也会稍显得意的扬起嘴角。
记得有次带了一盒粉笔去她家,因为之前就看过,她家门口是一大块水泥路面,很好书写绘画。于是那天我们把课堂移到了大门外,一起书写数字汉字,学画简单的图案。直到我们走,她都还蹲在地上写写画画。等再次送教上门的时候,我都惊呆了,因为期间没有下雨,她家门口地面全是她的书写和涂鸦。啊,还好我只给她带了一盒,不然她家旁边的水泥围墙估计也要遭殃。
名字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当今社会,需要我们签名的地方太多太多,会写自己的名字是非常有必要的。于是,我们开始教她写自己的名字——李海玲。她学的慢,我们就慢慢教。李字的笔画有点多,我们就拆开来教。先教“木”,再教“子”。每次教完课走之前我们都会给她布置一点作业,说好下次来检查,并且约定好,如果完成了会有奖励。多次不同奖励结果显示,还是最喜欢棒棒糖,于是后来我们每次去都会备着棒棒糖。那次教完“木”之后留的作业就是写“木”,再次送教来检查,田字格本上居然写了好多的“木”字,满满的好几页,让我吃惊不小。然后又教写“子”。她横撇竖钩总是写不好,我灵机一动,这个“子”去掉横之后的“了”字与数字3很像,她已经会写数字3了。于是我改教她写3再在中间加一横,慢慢的就与“子”很像了。最后再把学会的“木”和“子”上下合起来,她终于会写自己的姓氏“李”了。下一步还要教“海”和“玲”,需要根据她的实际情况研究好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更加方便她的掌握。
慢慢地,我们从陌生到渐渐熟悉。我发现,她就是一个简单的小女生。喜欢跟着电视手舞足蹈,喜欢我带她做游戏,喜欢吃,喜欢笑,希望自己能够更好。在这个过程中,我一定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做教育扶贫的践行者、残疾儿童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为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说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穷”和“愚”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让特殊困难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教育事业上,我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今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而我需要做的,就是绝不让特殊困难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在奔跑,有我的奔跑支撑,孩子们定会不断前进!
青春的路上,我一定奋斗不止,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